[生物]辽宁省部分高中联合考试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解析版)
展开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某县农科所用甲和乙两个优质纯种玉米品种进行杂交制种,选育出了优质高产的杂交玉米种。下列相关说法不科学的是( )
A. 制种田要与玉米种植大田距离远一些
B. 应调节父本和母本的花期一致,避免影响受粉
C. 父本和母本间行种植时,可使父本种植行数少于母本
D. 获得的子一代需要不断自交获取纯种后才算制种成功
【答案】D
【分析】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制种田要与玉米种植大田距离远一些,防止串粉,A不符合题意;
B、制种区母本的抽丝盛期与父本的散粉盛期能否相遇,是制种成败的关键,玉米由于单性花,因此在调节开花期方面,必须使母本的雌穗和父本的雄穗的花期一致,避免影响受粉,B不符合题意;
C、制种时,父、母本的行比确定的原则,是在保证有足够花粉量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母本行数的比例,以便多收杂交种子,减少制种用地的面积,C不符合题意;
D、杂交玉米以利用杂种F1优势为主,因杂种F2优势容易急剧衰退,所以每年要配制杂种第一代 供应生产应用,因此甲和乙两个优质纯种玉米品种进行杂交制种,选育出了优质高产的杂交玉米种,不需要不断自交获取纯种,D符合题意。
故选D。
2. 某中学生物教师对性状分离比实验进行改进,图1为改进前装置,图2为改进后装置,另外,还把代表雄配子的小球数量由20增加为50个。本班实验结束后,老师将实验数据与全校总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手动摇奖装置比手动抓小球更能保证实验的随机性
B. 增加代表雄配子的小球的数量,更符合客观事实
C. 理论上全校数据中基因型之比更接近1:2:1
D. 使用改进装置进行实验,摇出的小球不能再放回装置中
【答案】D
【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两个小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袋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手动摇奖装置比手动抓小球更能保证实验的随机性,可避免主观因素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
B、因为一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因此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数远大于雌配子数,所以增加代表雄配子的小球的数量,更符合客观事实,B正确;
C、一般情况下,统计数据越多,误差越小,因此理论上全校数据中基因型之比更接近1:2:1,C正确;
D、使用改进装置进行实验,摇出的小球也必须再放回装置中,目的是保证装置中两种配子(显隐性配子)的数目相等,D错误。
故选D。
3.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果蝇一些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此图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图中的朱红眼基因与深红眼基因为等位基因
C. 摩尔根的该项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萨顿的假说是正确的
D. 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时,基因也会随着复制
【答案】B
【分析】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A、该图显示果蝇多种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图中的朱红眼基因与深红眼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B错误;
C、摩尔根的该项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萨顿的假说是正确的,即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时,基因也会随着复制,D正确。
故选B。
4. 生物小组在入户调查遗传病时,发现了某种单基因遗传病,有同学根据其家系调查画出了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请根据此系谱图推测,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
A.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答案】A
【分析】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②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详解】A、若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女患者的儿子都患病,这与该系谱图不符,故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符合题意;
B、该系谱图中,女患者多于男患者,故该病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图示系谱图无法推断其显隐性关系,不能排除常染色体遗传,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如图所示为一个 DNA片段,下列有关此 DNA 片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构成此DNA 片段的核苷酸共有12个,8种
B. 正五边形代表五碳糖,五边形的每个顶点都有一个 C原子
C. 其左链的W端为5’端, 左链的S端为3’端
D. 左链与右链方向虽然相反,但储存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
【答案】C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详解】A、构成此 DNA 片段的核苷酸共有 12个,是4种脱氧核苷酸,不是8种,A错误;
B、正五边形代表五碳糖,五边形的5个顶点有4个顶点都含有一个C原子,其中还有1个顶点含有的是O原子,B错误;
C、W端(有磷酸)为 5’端,S 端(有五碳糖)为 3’端,C正确;
D、左链与右链方向相反,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左链与右链碱基排列顺序是不同,储存的遗传信息是不同的,D错误。
故选C。
6. 科学家在研究 DNA 复制时,用某种细菌进行了如下实验(见下表),已知该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下列相关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A. 结果1中,含有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 50%
B. 结果2中,含有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25%
C. 结果3中,含有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 100%
D. 结果4中,含有15NDNA分子所占比例为50%
【答案】D
【分析】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条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详解】AB、根据题表信息分析可知,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将细菌培养在含15N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子代细菌DNA的两条链都是含15N,再将这些细菌培养在含14N培养液中培养40min,细菌繁殖了两代,根据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结果1中含有2个15N/14N的DNA分子和2个14N/14N的DNA分子,故含有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2/4×100%=50%;将这些细菌培养在含14N培养液中培养60min,细菌繁殖了三代,结果2中含有2个15N/14N的DNA分子和6个14N/14N的DNA分子,故含有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2/8×100%=25%,AB正确;
CD、根据题表信息分析可知,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将细菌培养在含14N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子代细菌DNA的两条链都是含14N,再将这些细菌培养在含15N培养液中培养40min,细菌繁殖了两代,根据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结果3中含有2个15N/14N的DNA分子和2个15N/15N的DNA分子,故含有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100%;将这些细菌培养在含15N培养液中培养60min,细菌繁殖了三代,结果4中含有2个15N/14N的DNA分子和6个15N/15N的DNA分子,故含有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100%,C正确,D错误。
故选D。
7. 某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上存在一个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如下图),其表达产物能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新霉素的特定羟基,从而抑制新霉素(一种抗生素 )与核糖体相结合,阻止新霉素的抗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B. 该基因可以帮助细菌对新霉素产生抗性
C. 新霉素是一种能影响细菌基因转录的蛋白质
D. 可用含新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对新霉素具有抗性的大肠杆菌
【答案】C
【分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题干可知,某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上存在一个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说明该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A正确;
B、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其表达产物能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新霉素的特定羟基,从而抑制新霉素与核糖体相结合,阻止新霉素的抗菌作用,所以该基因可以帮助细菌对新霉素产生抗性,B正确;
C、新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不是蛋白质,由题干信息可知,它影响的是细菌基因翻译的过程,C错误;
D、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其表达产物,会抑制新霉素与核糖体相结合,阻止新霉素抗菌作用,所以在含新霉素培养基中对新霉素具有抗性的大肠杆菌能够生长,而对新霉素不具有抗性的大肠杆菌不能生存,从而起到筛选作用,D正确。
故选C。
8. 如图所示为细胞中三种主要的RNA示意图,下列有关三种RNA 的结构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正常的真核细胞中,三种RNA都是由DNA转录形成
B. 三种RNA中,有两种是单链结构,一种为双链结构
C. mRNA和t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而rRNA不参与
D. tRNA可以通过反密码子识别mRNA和rRNA上的密码子
【答案】A
【分析】RNA包括mRNA、tRNA和rRNA,它们均为转录的产物,其中mRNA是翻译的模板,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
【详解】A、转录是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包括mRNA、tRNA和rRNA。可见,在正常的真核细胞中,三种RNA都是由DNA转录形成,A正确;
B、mRNA、rRNA和tRNA都是单链结构,但tRNA链上部分互补的碱基间通过氢键相连,使其折叠,因此tRNA存在局部双链区域,B错误;
C、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mRNA是翻译的模板,tRNA是运输氨基酸的工具,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三种RNA都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C错误;
D、密码子位于mRNA上。tRNA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相邻的碱基。每个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叫作反密码子。可见,tRNA可以通过反密码子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D错误。
故选A。
9. 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与Lcyc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A和B为开花形态不同的两株柳穿鱼,它们体内Lcyc基因的序列相同,只是植株A的Lcyc基因在开花时表达,植株B的Lcyc基因不表达。研究表明,植株B的Lcyc基因不表达的原因是它被高度甲基化。科学家将这两个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结果如图。下列对实验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植株B的Lcyc基因由植株A的Lcyc基因突变形成
B. 植株B的Lcyc基因不表达,表明B株相关性状不受基因控制
C. 甲基化导致Lcyc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
D. F2中B株形态的个体不含有来自A植株的Lcyc基因
【答案】D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根据题意“两株柳穿鱼体内Lcyc基因的序列相同,只是植株A的Lcyc基因在开花时表达,植株B的Lcyc基因不表达”可知,植株B并未发生基因突变,而是Lcyc基因不表达,导致表型改变,A错误;
B、植株B的Lcyc基因不表达,不能说明B株相关性状不受基因控制,因为性状表现受基因控制,B错误;
C、甲基化影响了Lcyc基因的表达,但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结构未必发生改变,C错误;
D、F2中B植株含有两个来自植株B的Lcyc基因,因此与植株B相似,D正确。
故选D。
10. 我国科学家发现在体外实验条件下,某两种蛋白质可以形成含铁的杆状多聚体,这种多聚体能识别外界磁场并自动顺应磁场方向排列。编码这两种蛋白质的基因在家鸽的视网膜细胞中共同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两种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家鸽视网膜细胞的核糖体上
B. 家鸽所有正常体细胞都含有编码这两种蛋白质的密码子序列
C. 家鸽能够辨别归巢方向与在视网膜中表达这两种蛋白的基因有关
D. 通过本实例还可看出,生物体中基因与性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答案】B
【分析】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和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上,A正确;
B、家鸽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而形成的,因此都含有控制合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基因,但是编码这两种蛋白质的基因在家鸽的视网膜细胞中共同表达,说明只有视网膜细胞中才有编码这两种蛋白质的密码子序列,B错误;
C、编码这两种蛋白的基因,在家鸽的视网膜中共同表达,说明这两种蛋白,有利于家鸽辨别方向,C正确;
D、该实验说明基因通过控制两种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两种蛋白质的基因不一样,因此生物体中基因与性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D正确;
故选B。
11. 下图为某基因片段发生碱基对的增添和缺失情况下,相应的mRNA 和蛋白质所发生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起始是指翻译的起点——起始密码子,但其并不具体对应某种氨基酸
B. 图2由于氨基酸序列发生较大变化,基因有可能变成了与原性状无关的非等位基因
C. 图2所示变异虽然氨基酸序列发生较大变化,但突变基因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
D. 图3中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相关基因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C
【分析】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即相对性状。
【详解】A、图中的起始是指翻译的起点——起始密码子,起始密码子AUG对应甲硫氨酸,A错误;
B、图2所示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后变成了与原先基因相同位置上的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即相对性状,B错误;
C、图2所示变异虽然氨基酸序列发生较大变化,但突变基因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若基因突变只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给后代,C正确;
D、图3中氨基酸序列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说明相关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C。
12. 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 bb时才表现为秃顶。若不考虑环境等其它因素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女性秃顶其儿子一定秃顶
B. 男性秃顶其女儿一定秃顶
C. 男性秃顶和女性秃顶婚配,其儿子全部秃顶
D. 男性非秃顶和女性非秃顶婚配,其女儿全部非秃顶
【答案】B
【分析】题干信息分析,男性BB表现为非秃顶,Bb、bb表现为秃顶;女性BB、Bb表现为非秃顶,bb表现为秃顶。
【详解】A、女性秃顶bb,其儿子一定含有b基因,一定为秃顶,A正确;
B、男性秃顶,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母亲基因型未知,其女儿基因型可能为BB、Bb、bb,可能为非秃顶,B错误;
C、男性秃顶,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女性秃顶基因型为bb,两人婚配,其儿子必定含有b基因,表现为秃顶,C正确;
D、男性非秃顶,基因型为BB,所生女儿一定含有B基因,女儿全部非秃顶,D正确。
故选B。
13.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下图是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抑癌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是细胞癌变的原因之一
B. 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是癌细胞特征之一
C. 图中癌细胞转移是癌细胞无限增殖的结果
D. 若原癌基因甲基化导致表达过弱会导致细胞癌变
【答案】B
【分析】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1)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在人的一生中,体细胞一般能够分裂50—60次,而癌细胞却不受限制,它们迅速地生长、分裂,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例如,体外培养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当这种细胞转变成癌细胞后就变成球形了。(3)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A、抑癌基因无法突变为原癌基因,据图所示细胞癌变的原因之一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A错误;
B、结合图示分析,癌细胞的特征之一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B正确;
C、图中癌细胞转移是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粘连蛋白减少或缺失的结果,C错误;
D、若原癌基因甲基化导致表达过弱,会导致细胞不容易发生癌变,D错误。
故选B。
14.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美洛培南)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2005年到2008年,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为正相关
B. 抗生素的使用量越大,细菌耐药性突变率就越大,因而会产生更强的抗药性
C.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其耐药性升高情况及时进行抗生素种类的更换
D. 2005年到2008年,虽然细菌耐药性升高,但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B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据表格内容可知,随着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增加,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增加,即某细菌的耐药率与该类抗生素人均使用量呈正相关,A正确;
B、抗生素的使用量越大,不是使细菌耐药性突变率增大,而是对细菌选择作用增强,使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保留下来,导致细菌抗药基因频率上升,B错误;
C、持续使用某种抗生素会使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持续升高,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其耐药性升高情况及时进行抗生素种类的更换,C正确;
D、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耐药性变异和不耐药性的变异,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作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D正确。
故选B。
15.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协同进化历程,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实例与协同进化无关的是( )
A. 雄狮为争做狮王的战斗使雄狮战斗能力不断增强
B. 猎豹与斑马之间的“军备竞赛”使二者奔跑速度不断提升
C. 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在进化中相互影响
D. 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答案】A
【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之一。
【详解】A、雄狮为争做狮王的战斗是指种内斗争,不符合协同进化的定义,A错误;
B、猎豹和斑马之间通过相互选择,使二者奔跑速度不断提升,属于不同物种之间协同进化,B正确;
C、某种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授粉的蛾之间通过相互选择,各自发展了自己的特征,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C正确;
D、光合生物的出现,增加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属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D正确。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不全得1分,选错得0分。
16.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与赫尔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验证了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实验均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B. 两个实验均应用了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C. 两个实验均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两个实验均使用了结构简单、繁殖快的生物材料
【答案】ABC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即用32P标记DNA或用35S标记蛋白质,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
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通过加入相应的酶去除某种物质来研究被去除物质的作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涉及加法或减法原理,B错误;
C、两个实验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肺炎链球菌和噬菌体结构简单、培养容易、繁殖快,容易观察因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D正确。
故选ABC。
17. 培育矮秆植株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有重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小麦W品系,培育出一个纯种半矮秆突变体M品系。为了阐明半矮秆突变性状至少是由几对基因控制及显隐性等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试验,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组杂交实验中F1的基因型相同
B. ①组F2中的高杆植株中有6种基因型
C. ②组F2的高杆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5
D. 由③组的杂交实验结果可知,高秆和半矮秆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答案】AC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可知,杂交实验①组和②组正反交的F2中,高秆∶半矮秆都是约为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相关的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则W和M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
【详解】A、三组杂交实验中的双亲相同,都是纯种高秆小麦W品系和纯种半矮秆突变体M品系,因此F1的基因型相同,A正确;
BC、在①组和②组构成的正反交实验中,F2的高秆∶半矮秆都是约为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相关的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则W和M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的高杆植株的基因型有8种,这8种基因型的数量比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1∶2,其中AABB、AAbb、aaBB都是纯合子,因此F2的高杆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5,B错误,C正确;
D、纯种高秆小麦W品系和纯种半矮秆突变体M品系杂交,F1为杂合子,F1与M品系杂交,后代高秆∶半矮秆约为3∶1,说明F1为双杂合子、M品系为隐性纯合子,即由③组的杂交实验结果可知,高秆和半矮秆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D错误。
故选AC。
18. 当豌豆成熟时,淀粉含量高的豌豆能有效地保留水分,十分饱满;淀粉含量低的豌豆由于失水而皱缩。皱粒豌豆形成机制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决定了淀粉中葡萄糖的排列顺序
B. 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插入一段DNA,并没有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
C. 淀粉分支酶基因被外来DNA序列插入,改变了基因的空间结构,因而导致性状改变
D. 该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途径: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详解】A、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决定了淀粉分支酶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A错误;
B、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插入一段DNA,影响了淀粉分支酶的碱基序列,并没有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B正确;
C、淀粉分支酶基因被外来DNA序列插入,并未改变基因的空间结构,仍然为双螺旋结构,C错误;
D、该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D错误。
故选B。
19. 若利用纯合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为亲本,培育纯合绿色圆粒豌豆,有下图两种方法。下列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①②③过程培育绿圆纯合子的方法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B. ②过程为减数分裂,与F₁植株相比,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C. ③过程前需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目标植株再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
D. ⑤过程可进行连续自交,并不断淘汰皱粒个体,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C
【分析】杂交育种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将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A、①④⑤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周期长,②为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③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纯合体植株,①②③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正确;
B、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所得植株为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②过程为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B错误;
C、单倍体育种无需先对花粉进行筛选,直接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根据染色体加倍处理后的植物的性状而筛选出所需性状,C错误;
D、⑤过程利用绿色圆粒(yyR_)个体选育纯合绿色圆粒(yyRR)个体,可进行连续自交,并不断淘汰皱粒个体,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此时即为纯合子,D正确。
故选BC。
20. 果蝇的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分别由Ⅲ号染色体上E、e基因控制。上图为某只果蝇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该果蝇可繁殖且正常存活,减数分裂时,两条Ⅲ号染色体分离,第3条III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果蝇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从染色体组成看,该果蝇是三倍体
B 只考虑E、e一对基因,该果蝇能产生 6种配子
C. 若该果蝇与基因型为Ee的雌果蝇进行交配,后代中正常黑檀体果蝇所占比例为1/6
D. 若该果蝇的亲本均为正常二倍体,则可能是亲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
【答案】CD
【分析】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该果蝇有3条III号染色体,故该果蝇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从染色体组成看,该果蝇有两个染色体组,是二倍体,A错误;
B、只考虑E、e一对基因,该果蝇能产生4种配子,即E、e、Ee、ee,B错误;
C、该果蝇产生的配子及对应比例为E:e:Ee:ee=1:2:2:1,若该果蝇与基因型为Ee的雌果蝇进行交配,后代中正常黑檀体果蝇(基因型为ee)所占比例为1/3×1/2=1/6,C正确;
D、若该果蝇的亲本均为正常二倍体,则可能是亲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异常,D正确。
故选CD。
三、非选择题(共5道大题,共55分)
21. 下图1表示某植物(2N=20)的花粉母细胞(精原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实拍图像,下图2表示该花粉母细胞进行分裂时,核DNA 和染色体组数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减数分裂Ⅱ的是_____(填序号),⑤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有_____个。
(2)图1中④对应图2中的_____点,⑥对应图2中的_____点。
(3)图2中甲点对应的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_____。
(4)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细胞时期,应该对应图2的_____点。
(5)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1中的细胞_____(填序号)。
【答案】(1)①. ②④⑦⑧ ②. 40
(2)①. 乙 ②. 丙
(3)2:1 (4)丙 (5)①⑤
【分析】图1中,①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居位于“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染色体是以染色质细丝状,散落分布在细胞中,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④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平均分配、移向两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同源染色体联会,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⑥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⑦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两个次级花粉母细胞,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⑧形成4个生殖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
【解析】(1)图1中,①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居位于“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染色体是以染色质细丝状,散落分布在细胞中,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④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平均分配、移向两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同源染色体联会,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⑥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⑦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两个次级花粉母细胞,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⑧形成4个生殖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即②④⑦⑧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含有染色单体40条。
(2)④两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平均分配、移向两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2中的乙,此时2个染色体组,2n个DNA;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对应图2中的丙,此时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4n个DNA。
(3)图2中甲点对应的细胞中,此时含有1个染色体组,2n个核DNA,说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着丝粒未分离,染色单体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2:1。
(4)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细胞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4n个核DNA,应该对应图2的丙点。
(5)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1中的细胞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22. 有一种两性花植物,其花色有红色、白色、紫色三种,现有纯合红花植株甲和纯合白花植株乙,某学习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其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用甲与乙进行杂交,发现F1全是紫花,F1自交,后代出现了红花、白花、紫花。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该种植物进行杂交的一般步骤是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 F1自交,后代出现了红花、白花、紫花的现象叫做_____。
(3)某同学对出现的上述现象进行解释:控制花色的基因为一对等位基因R、r,且杂合子表现为紫色。若其解释正确,则上述实验中F2各表型的比例为_____。若欲验证其解释是否正确,可以从F2中选择_____花色个体与F1紫花个体杂交,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其解释正确。
(4)另一同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控制花色的基因为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且A 控制的酶是红色素合成所必须的。若其解释是正确的,则F2中白花植株基因型有_____种,F2红花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若欲验证其解释是否正确,可以利用F₁的花粉进行_____培养,然后用化学试剂_____处理,若所得植株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其解释正确。
【答案】(1)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性状分离 (3)①. 红花( RR):紫花(Rr ):白花(rr ) = 1:2:1 ②. 白 ③. 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 = 1:1
(4)①. 3 ②. 红花:白花=7:2 ③. 花药离体培养 ④. 秋水仙素 ⑤. 紫花:白花:红花=1:2:1
【分析】在遗传学中,杂交实验是研究基因遗传规律的重要方法。对于本题,涉及到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探究。 在杂交实验中,一般步骤包括去雄(防止自花授粉)→套袋(避免外来花粉干扰)→授粉(将父本花粉授予母本)→套袋(保证授粉成功)。 性状分离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本题中 自交后代出现红花、白花、紫花,属于性状分离。
【解析】(1)在杂交实验中,一般步骤包括去雄(防止自花授粉)→套袋(避免外来花粉干扰)→授粉(将父本花粉授予母本)→套袋(保证授粉成功)。
(2)F1全是紫花,F1自交,后代出现了红花、白花、紫花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3)若控制花色的基因为一对等位基因 R、r ,且杂合子表现为紫色,则 F1( Rr)自交,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表型比例为红花( RR):紫花(Rr ):白花(rr ) = 1:2:1 。 若欲验证其解释是否正确,可以从 中选择白花( rr)个体与 紫花(Rr )个体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Rr:rr=1:1,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 = 1:1 。
(4)因为控制花色的基因为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且A控制的酶是红色素合成所必须的。当A基因不存在时,无论B基因的情况如何,都表现为白花。所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分别是aaBB、aaBb、aabb。根据题意可知,亲本纯合红花植株甲AAbb和纯合白花植株乙aaBB,F1全是紫花AaBb,F2中红花的基因型为2/3Aabb,1/3AAbb,F2红花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3+2/32/3):(2/31/3)=7:2.若欲验证上述解释是否正确,可以利用 F₁AaBb的花粉AB、Ab、ab、aB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然后用化学试剂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比例相等的AABB,AAbb,aabb,aaBB的单倍体,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红花=1:2:1则其解释正确。
23. 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下图是几种生物大分子在真核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示意图,A、B、C为物质,①、②、③为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B分子的结构一般是_____链,而且比 DNA_____,因此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充当A的信使。
(2)①过程的特点是_____。与③过程相比,②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
(3)③过程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mRNA 的_____(填“①→OH”或“OH→②”) , ③过程中一个 mRNA 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
(4)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发生图中的_____(填数字)过程,成熟区细胞内能发生的图中_____(填数字)过程。
(5)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_____(填字母)是信息载体,_____(填字母)是信息的表达产物。
【答案】(1)①. 单 ②. 短
(2)①.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②. T - A
(3)①. ①→OH ②. 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相同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
(4)①. ①②③ ②. ②③
(5)①. A、B ②. C
【分析】在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涉及到 DNA、RNA 等生物大分子以及转录、翻译等生理过程。DNA 是遗传信息的储存者,通过转录形成 RNA,RNA 再通过翻译表达出蛋白质。
【解析】(1)B 分子是RNA,其结构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因此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充当 A(mRNA)的信使。
(2)①过程是DNA复制,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②过程是转录,③过程是翻译,与③过程相比,②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T - A(DNA 中的T与 RNA 中的A配对)。
(3)③过程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mRNA 的①→OH,因为图中的靠近OH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要长一些。③过程中一个 mRNA 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相同的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
(4)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可以发生图中的①(DNA复制)、②(转录)、③(翻译)过程。成熟区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分裂,能发生的图中②(转录)、③(翻译)过程。
(5)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A(DNA)、B(mRNA)是信息的载体,C多肽链是信息的表达产物。
24.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遗传病。甲、乙家系中均有一名患者,家系乙Ⅱ-2 还患有红绿色盲,如下图所示。现将两家系部分成员DMD 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图和表可知,DMD的遗传方式为_____,家系甲中I-2有关 DMD 遗传病的基因型为_____。Ⅱ-1患病原因可能是I-2 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_____变异(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2)为了调查DMD发病率,可选择在_____(填“人群”或“患者家系”)中随机抽样调查。
(3)若家系乙I-1和I-2又生育了一个只患DMD的儿子,若没有发生突变,则原因可能是_____。
(4)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 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_____。
(5)张某在核电站工作,有一个患DMD的儿子,张某和他妻子的家系中没有人患过DMD.张某核电站的同事李某生了一个软骨发育不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儿子,他和他妻子的家族也没有出现过该病。张某和李某都认为孩子患病与核电站工作环境有关,准备起诉核电站。作为一名律师,你更愿意接受谁的委托?_____。
A. 都可以接受,两者胜诉可能性都很大
B. 只接受张某委托,其胜诉可能性大
C. 只接受李某委托,李某胜诉可能性大
D. 两人胜诉可能性都很小,都不宜接受委托
【答案】(1)①. 伴X隐性 ②. XAXA ③. 基因突变 (2)人群
(3)I-2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互换,产生了一个X染色体上有A基因但不含红绿色盲基因的卵细胞,与I-1产生的Y精子结合后形成该个体
(4)1/8 (5)C
【分析】题图分析,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也是伴X隐性遗传病,这两种病均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连锁遗传。
【解析】(1)从系谱图看,家系甲中I-1和I-2都正常,生出Ⅱ-1患杜氏肌营养不良(DMD),说明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病,但从基因分析表格看,基因2为致病基因,基因1是正常基因,由基因分析表格中家系乙可知,Ⅱ-2致病基因是由其母亲传给他的,其父亲并没有携带致病基因,所以是伴X隐性遗传病。从家系甲看,II-1的亲代都没有致病基因,其母(1-2)没有致病基因,所以基因型为 XAXA,而其儿子 II-1患病的原因最可能是其母亲的配子发生了基因突变。
(2)为了调查 DMD 发病率,可选择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在患者家调查,发病率会高于正常值。
(3)若家系乙I-1和I-2又生育了一个只患DMD的儿子,I-1给儿子提供Y染色体,不用考虑。家系乙Ⅱ-2 还患有红绿色盲,说明家系乙I-2的一条X染色体上同时含有色盲和 DMD 致病基因,如果只传给儿子一个 DMD 基因,使其只患 DMD,那最可能是色盲基因与同源染色体(另一条X)上的正常基因发生了互换,I-2产生了一个只带有DMD 基因的配子,并通过该配子将 DMD 基因传给了儿子。
(4)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 (XAY)和家系乙Ⅱ-1(1/2XAXA、1/2XAXa)婚后生出患 DMD 儿子(XaY)的概率为 1/2×1/4=1/8。
(5)DMD是伴X隐性遗传病,张某和他妻子的家系中没有人患过 DMD,并不能证明遗传病是突变产生,可能他们含有致病基因但没有患病。李某儿子患显性遗传病,他和他妻子的家族也没有出现过该病,说明家系中没有该致病基因,致病基因一定是突变获得,可能与环境有关,因而李某胜诉可能性大,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5. 从化石分析得知,距今1000年前,某山林曾生活着A、B、C三个品种的彩蝶,三个品种的彩蝶性状差异很大,分别集中分布于该山林的甲、乙、丙三个区域,如下图所示。距今500年前,在乙、丙两区之间曾出现过一条宽阔的大河,如今大河早已干涸,该山林甲、乙区域依然保留A、B彩蝶,丙区域原有C品种性状的彩蝶已经绝迹,出现了是一种新性状的彩蝶(D 彩蝶),且甲、乙两区结合处的A、B彩蝶依然能互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乙、丙两区结合处的B、D彩蝶能杂交,但所产受精卵不能发育成幼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化石外,彩蝶进化的证据还可能来自_____(至少答两点)等方面的研究。
(2)彩蝶B种群中某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B对b完全显性,该种群基因型频率:BB、Bb、bb分别为20%、50%、30%。因为环境改变,一年后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数量增加了10%,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数量减少了10%,则一年后,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经过这一年,该彩蝶种群进化了吗?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
(3)距今1000年前A、B、C三个品种的彩蝶属于一个物种,原因是A、B、C三个品种彩蝶可以相互交配并_____。
(4)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分析,对具有C品种性状的彩蝶绝迹的合理解释是_____。
(5)根据资料可推测,D是由C进化来的。在进化过程中,C种群中出现的_____给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且由于大河出现导致的_____,使C种群无法与A、B种群进行基因交流;丙区的环境与甲、乙区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就不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C种群的_____定向改变;久而久之,C种群的基因库就变得与A、B种群有明显差异,最后与A、B种群产生了_____,这就标志着C彩蝶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D彩蝶。
【答案】(1)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①. 52.4% ②. 进化了
(3)产生可育后代 (4)由于存在生存斗争,所以不适应其生存环境的C品种形状的彩蝶被逐渐淘汰
(5)①.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②. 地理隔离 ③. 基因频率 ④. 生殖隔离
【分析】1、生物进化的证据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包括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
(1)古生物学提供了关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通过研究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科学家可以了解生物形态的变化和进化历程。化石记录显示,越老的地层生物形态越简单,越新的地层生物形态越复杂,这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的地理分布,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动植物区系和地理隔离现象,揭示了生物种群的进化过程和环境选择的作用;
(3)比较解剖学通过对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进行比较,发现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的存在,这些证据表明不同物种之间存在亲缘关系,支持生物进化的理论;
(4)胚胎学通过研究不同生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揭示了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例如,所有脊椎动物在胚胎早期都出现尾巴和鳃囊,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祖先;
(5)分子生物学通过研究生物的DNA和蛋白质分子,分析遗传信息的通用性和差异性,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分子层面证据,遗传密码的通用性和DNA序列的分析都支持生物进化的理论。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析】(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因此除化石外,彩蝶进化的证据还可能来自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2)BB、Bb、bb分别为20%、50%、30%,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30%+12×50%=55%,一年后基因型BB的个体数量为20%×(1+10%)=22%,Bb的个体数量为50%×(1+10%)=55%,bb的个体数量为30%×(1-10%)=27%,BB:Bb:bb=22:55:27,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27×2+55×1)÷[(22+55+27)×2]=52.4%,这一年,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 彩蝶种群进化了。
(3)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A、B、C三个品种的彩蝶属于一个物种,原因是A、B、C三个品种彩蝶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4)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分析,对具有C品种性状的彩蝶绝迹的合理解释是由于存在生存斗争,所以不适应其生存环境的C品种形状的彩蝶被逐渐淘汰。
(5)由题意可知,在进化过程中,C种群中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给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且由于大河出现导致的地理隔离,使C种群无法与A、B种群进行基因交流;丙区的环境与甲、乙区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就不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C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久而久之,C种群的基因库就变得与A、B种群有明显差异,最后与A、B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这就标志着C彩蝶已经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D彩蝶。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步骤4
结果
细菌
在15N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
在14N培养液中培养40min
破碎细菌细胞, 提取DNA
离心
结果1
细菌
在14N培养液中培养60min
结果2
细菌
14N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
在15N培养液中培养40min
结果3
细菌
在15N培养液中培养60min
结果4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编号
家系甲
家系乙
I-1
I-2
Ⅱ-1
I-1
I-2
Ⅱ-2
基因1
基因2
[生物]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其互补链中=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pdf、B000469156_6生物566A1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扫描版无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