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1(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163597/1-1726384735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1(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163597/1-172638473519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1(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163597/1-172638473521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1(学生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163597/0-172638472685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1(学生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163597/0-172638472691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1(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1(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1解析版docx、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1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A. 甲基橙显黄色的溶液中可存在大量以下离子:Cu2+、K+、COeq \\al(2-,3)、Cl-
B. 强酸性溶液中可存在大量以下离子:SOeq \\al(2-,3)、ClO-、Na+
C. 将过氧化钠投入水中:2Na2O2+2H2O=4Na++4OH-+O2↑
D. 氨化的CaCl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NH3+Ca2++CO2+H2O =CaCO3↓+2NHeq \\al(\s\up0(+),\s\d0(4))
答案:C
解析:A.甲基橙显黄色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则Cu2++2OH-=Cu(OH)2↓,Cu2++COeq \\al(2-,3)=CuCO3↓,A错误;
B.强酸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则SOeq \\al(2-,3)+ClO-=SOeq \\al(2-,4)+Cl-,B错误;
C.将过氧化钠投入水中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4OH-+O2↑,C正确;
D.氨化的CaCl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的离子方程式为:NH3∙H2O+CO2=HCOeq \\al(-,3)+NHeq \\al(\s\up0(+),\s\d0(4)),D错误;
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中性溶液中:Fe3+、Na+、SOeq \\al(2-,4)、NOeq \\al(-,3)
B. lgeq \f(c(H+),c(OH-))=10的溶液中:Na+、K+、CH3COO-、Cl-
C. 明矾溶液中:NHeq \\al(\s\up0(+),\s\d0(4))、K+、I-、Br-
D. 加入铝粉会产生H2的溶液中:Cu2+、Mg2+、NOeq \\al(-,3)、ClO-
答案:C
解析:A.中性溶液中Fe3+会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共存,A项错误;
B.lgeq \f(c(H+),c(OH-))=10的溶液中显酸性,酸性条件下,CH3COO-与氢离子会结合,不能共存,B项错误;
C.明矾溶液中存在Al3+,Al3+、NHeq \\al(\s\up0(+),\s\d0(4))、K+、I-、Br-互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项正确;
D.加入铝粉会产生H2的溶液中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酸性条件下,ClO-不能大量共存,碱性条件下,Cu2+、Mg2+不能大量共存,D项错误;
3.为探究FeCl3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FeCl3和Na2SO3溶液浓度均为0.1ml·L-1)。
依据上述实验现象,结论不合理的是
A. 实验①说明加热促进Fe3+水解反应
B. 实验②说明Fe3+既发生了水解反应,又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实验③说明Fe3+发生了水解反应,但没有发生还原反应
D. 整个实验说明SOeq \\al(2-,3)对Fe3+的水解反应无影响,但对还原反应有影响
答案:D
解析:铁离子水解显酸性,亚硫酸根离子水解显碱性,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同时铁离子具有氧化性,亚硫酸根离子具有还原性,两者还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同一反应体系中,铁离子的水解反应与还原反应共存并相互竞争,结合实验分析如下:实验①为对照实验,说明铁离子在水溶液中显棕黄色,存在水解反应Fe3++3H2OFe(OH)3+3H+,煮沸,促进水解平衡正向移动,得到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实验②说明少量亚硫酸根离子加入铁离子后,两者发生水解反应得到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根据铁氰化钾检测结果可知,同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铁离子被还原为亚铁离子,而出现特征蓝色沉淀;实验③通过反滴操作,根据现象描述可知,溶液仍存在铁离子的水解反应,但由于铁离子少量,没检测出亚铁离子的存在,说明铁离子的水解反应速率快,铁离子的还原反应未来得及发生。
A.铁离子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加热煮沸可促进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使水解程度加深,生成较多的氢氧化铁,从而使溶液显红褐色,故A正确;
B.在5mLFeCl3溶液中滴加2滴同浓度的Na2SO3溶液,根据现象和分析可知,Fe3+既发生了水解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又被亚硫酸根离子还原,得到亚铁离子,加入铁氰化钾溶液后,出现特征蓝色沉淀,故B正确;
C.实验③中在5mL Na2SO3溶液中滴加2滴同浓度少量FeCl3溶液,根据现象和分析可知,仍发生铁离子的水解反应,但未来得及发生铁离子的还原反应,即水解反应比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快,故C正确;
D.结合三组实验,说明铁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混合时,铁离子的水解反应占主导作用,比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快,因证据不足,不能说明亚硫酸离子对铁离子的水解作用无影响,事实上,亚硫酸根离子水解显碱性,可促进铁离子的水解反应,故D错误。
4.某100mL溶液可能含有Na+、NHeq \\al(\s\up0(+),\s\d0(4))、Fe3+、COeq \\al(2-,3)、SOeq \\al(2-,4)、Cl-中的若干种,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加试剂均过量,气体全部逸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溶液可能存在 Cl-和Na+
B. 原溶液一定存在COeq \\al(2-,3)、SOeq \\al(2-,4)和NHeq \\al(\s\up0(+),\s\d0(4)),一定不存在 Fe3+、Na+、Cl-
C. 原溶液中 c(COeq \\al(2-,3))是 0.01ml•L-1
D. 若原溶液中不存在 Na+,则c(Cl-)=0.1ml•L-1
答案:D
解析: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沉淀,一定含有碳酸根或是硫酸根中的至少一种,则该沉淀为BaSO4、BaCO3中的至少一种,沉淀部分溶解于盐酸,所以一定是BaSO4、BaCO3的混合物,一定存在COeq \\al(2-,3)、SOeq \\al(2-,4),硫酸钡沉淀是2.33g,n(SOeq \\al(2-,4))=n(BaSO4)=eq \f(m,M)=eq \f(2.33g,233g/ml)=0.01ml,n(COeq \\al(2-,3))=n(BaCO3)=eq \f(m,M)=eq \f(4.30g-2.33g,197g/ml)=0.01ml,碳酸根和铁离子不共存,一定不存在Fe3+,所得到的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出现气体,为氨气,一定含有NHeq \\al(\s\up0(+),\s\d0(4)),n(NHeq \\al(\s\up0(+),\s\d0(4)))=n(NH3)=eq \f(V,Vm)=eq \f(1.12L,22.4L/ml)=0.05ml,正电荷量为0.05ml,负电荷量为0.01ml×2+0.01ml×2=0.04ml<0.05m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一定含有Cl-,可能含有Na+,则n(Cl-)≥0.01ml,据此分析解答。
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0.01ml SOeq \\al(2-,4)、0.01ml COeq \\al(2-,3)、0.05ml NHeq \\al(\s\up0(+),\s\d0(4))≥0.01mlCl-,可能含有Na+,一定不含有Fe3+;
A.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可能含有Na+,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eq \\al(2-,4)、COeq \\al(2-,3),可能含有Na+,一定不含有Fe3+,故B正确;
C.碳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n(COeq \\al(2-,3))=eq \f(m,M)=eq \f(4.30g-2.33g,197g/ml)=0.01ml,则c(COeq \\al(2-,3))=eq \f(n,V)=eq \f(0.01ml,0.1L)=0.1ml·L-1 ,故C错误;
D.若原溶液中不存在Na+,根据电荷守恒可知,n(Cl-)=0.01ml, c(Cl-)=eq \f(n,V)=eq \f(0.01ml,0.1L)=0.1ml·L-1,故D错误;
5.利用NaClO氧化尿素制备N2H4·H2O(水合肼),同时可制备Na2SO3,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N2H4·H2O有强还原性,N2H4·H2O能与NaClO反应生成N2;0.1m1/L亚硫酸钠溶液的pH约为9.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步骤I反应时,若产物中n(NaClO)∶n(NaClO3)=5∶1,则n(NaCl)∶n(NaClO)=2∶1
B. 步骤II中须将尿素缓慢加入NaClO碱性溶液中
C. 步骤I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1O-+CO(NH2)2+2OH-=C1-+N2H4·H2O+COeq \\al(2-,3)
D. 步骤IV中反应过程中控制溶液为碱性,有利于吸收SO2
答案:B
解析:由流程可知,步骤I中发生Cl2+2OH-=ClO-+Cl-+H2O,温度过高时易发生3Cl2+6OH-=ClOeq \\al(-,3)+5Cl-+3H2O ,步骤II中发生ClO-+2OH-+CO(NH2)2=Cl-+N2H4∙H2O+COeq \\al(2-,3) ,且将NaClO溶液逐滴滴加到尿素中,可防止过量的NaClO溶液将N2H4∙H2O氧化,步骤III中分离出碳酸钠、水合肼;步骤IV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SO2,反应过程中控制溶液为碱性有利于吸收SO2,将碳酸钠转化为亚硫酸钠;
A.步骤I反应时,若产物中n(NaClO)∶n(NaClO3)=5∶1,假设产物中n(NaClO)=5ml,n(NaClO3)=1m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n(NaCl)=10ml,故n(NaCl)∶n(NaClO)=2∶1,A项正确;
B.由分析可知:步骤II中将NaClO溶液逐滴滴加到尿素中,可防止过量的NaClO溶液将N2H4∙H2O氧化,B项错误;
C.步骤I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1O-+CO(NH2)2+2OH-=C1-+N2H4·H2O+COeq \\al(2-,3),C项正确;
D.由分析可知,步骤IV中反应过程中控制溶液为碱性,有利于吸收SO2,D项正确;
6.向30mL1.0ml·L-1的H2SO4和3 mL 30%的H2O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经处理过的铁丝,铁丝表面产生气泡,随后消失,再产生气泡,再消失,周而往复,振荡周期(现象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为20 s左右,可维持数小时。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为:
(a)Fe+2H+=Fe2++H2↑ (b)2Fe2++H2O2+H2O=Fe2O3+4H+
(c) Fe2O3+6H+=2Fe3++3H2O (d)2Fe3++H2=2Fe2++2H+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振荡反应与H+浓度的变化有关 B. Fe2O3、Fe3+为中间产物
C. 冰水浴比室温条件下的振荡周期要短 D. 由该机理可知:产生的气体是H2
答案:C
解析:A.四步反应的总反应为Fe+H2O2+2H+=Fe2++2H2O,反应物浓度影响反应速率,故该振荡反应与H+浓度的变化有关,A正确;
B.Fe2O3、Fe3+在反应中生成又消耗,为中间产物,B正确;
C.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慢,则冰水浴比室温条件下的振荡周期要长,C错误;
D.由该机理可知:产生的气体只能是H2,D正确;
7.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小苏打溶液中:K+、Na+、Br-、AlOeq \\al(-,2)
B. eq \f(c(OH-),c(H+))=1012的溶液中:[Ag(NH3)2]+、K+、Cl-、NOeq \\al(-,3)
C. pH=7的溶液中:NHeq \\al(\s\up0(+),\s\d0(4))、Fe3+、Cl-、SOeq \\al(2-,4)
D. 水电离的c(OH-)=1×10-13ml·L-1的溶液中:K+、Cl-、CH3COO-、Cu2+
答案:B
解析:A.小苏打为NaHCO3,HCOeq \\al(-,3)、AlOeq \\al(-,2)和H2O反应生成COeq \\al(2-,3)和氢氧化铝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eq \f(c(OH-),c(H+))=1012>0,即c(OH-)>c(H+),溶液显碱性,[Ag(NH3)2]+、K+、Cl-和NOeq \\al(-,3)在碱性环境下可大量共存,B正确;
C.pH=7的溶液,可能为NH4Cl和NH3∙H2O的混合溶液,则Fe3+与NH3∙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水电离的c(OH-)=1×10-13ml·L-1,说明水的电离受到抑制,溶液可能为酸溶液,也可能为碱溶液,若为酸溶液,CH3COO-与H+结合为醋酸而不能大量共存,若为碱溶液,Cu2+与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8.在复杂的体系中,确认化学反应先后顺序有利于解决问题,下列化学反应先后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A. 在含Ba(OH)2、KOH的混合溶液中缓慢通入CO2:KOH、Ba(OH)2、K2CO3、BaCO3
B. 在含AlOeq \\al(-,2)、OH-、COeq \\al(2-,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OH-、COeq \\al(2-,3)、AlOeq \\al(-,2)、Al(OH)3
C. 在含NHeq \\al(\s\up0(+),\s\d0(4))、Al3+、H+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OH溶液:H+、Al3+、NHeq \\al(\s\up0(+),\s\d0(4))、Al(OH)3
D. 在含有Fe2+、Ag+、Cu2+、H+等离子且浓度相等的溶液中加入锌粉:H+、Ag+、Cu2+、Fe2+
答案:C
解析:A.在含Ba(OH)2、KOH的混合溶液中缓慢通入CO2,首先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故氢氧化钡首先反应,A错误;
B.在含AlOeq \\al(-,2)、OH-、COeq \\al(2-,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氢离子首先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和偏铝酸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B错误;
C.在含NHeq \\al(\s\up0(+),\s\d0(4))、Al3+、H+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OH溶液,氢氧根离子首先和氢离子生成水、和铝离子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铵根离子生成一水合氨,再和氢氧化铝生成偏铝酸根离子,C正确;
D.在含有Fe2+、Ag+、Cu2+、H+等离子且浓度相等的溶液中加入锌粉,锌首先会置换出银离子、铜离子,再和氢离子、亚铁离子反应,D错误;
9.关于反应2NaNH2+N2O=NaN3+NaOH+N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N3溶液通入CO2可以得到HN3(酸性与醋酸相当)
B.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C. NaN3既是还原产物又是氧化产物
D. 生成1mlNaN3,共转移4ml电子
答案:C
解析:A.由HN3的酸性与醋酸相当可知,NaN3溶液通入二氧化碳不可能生成HN3,否则违背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故A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氨基钠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一氧化二氮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氧化剂一氧化二氮和还原剂氨基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氨基钠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一氧化二氮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NaN3既是还原产物又是氧化产物,故C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氨基钠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一氧化二氮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反应生成1mlNaN3,共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l×eq \f(4,3)×2=eq \f(8,3)ml,故D错误;
10.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用FeS除去废水中的Hg2+:S2-+Hg2+=HgS↓
B. 向饱和食盐水中加浓盐酸析出固体:Na+(aq)+Cl-(aq)NaCl(s)
C. 在Na2S溶液中滴加NaClO溶液:S2-+ClO-+2H+=S↓+Cl-+H2O
D. 向血红色Fe(SCN)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至溶液褪色:2Fe3++Fe=3Fe2+
答案:B
解析:A.FeS为沉淀不能拆,用FeS除去废水中的Hg2+:FeS+Hg2+HgS↓+Fe2+,A错误;
B.向饱和食盐水中加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增大,促使氯离子和钠离子析出氯化钠固体:Na+(aq)+Cl-(aq)NaCl(s),B正确;
C.在Na2S溶液中滴加NaClO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单质和氯离子、同时生成氢氧根离子:S2-+ClO-+H2O=S↓+Cl-+2OH-,C错误;
D.Fe(SCN)3为络合物不能拆,向血红色Fe(SCN)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至溶液褪色:2Fe(SCN)3 +Fe=6SCN-+3Fe2+,D错误;
11.化合物X由两种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
已知:X可与水反应生成一种二元含氧酸,流程中X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1:1)发生化合反应得到溶液A(含4种元素)。B和D为纯净物。
请回答:
(1)X的组成元素是___________,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2)写出X→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C→D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得的黄绿气体单质B含有HCl,设计实验验证___________。
答案:(1)Fe、O FeO2 (2)FeO2+NaOH=NaHFeO3 (3)Fe3++3OH-=Fe(OH)3↓
(4)用四氯化碳除去氯气后,再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只变红不褪色,说明Cl2含有HCl
解析:C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D,D灼烧生成8g红色固体E,则E是Fe2O3,n(Fe2O3)=0.05ml;C中含有0.1mlFe3+,1.12L标准状况下的黄绿色气体单质为氯气,n(Cl2)=0.05ml,溶液A和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和Fe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A中Fe元素为+4价,流程中X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1∶1)发生化合反应得到溶液A(含4种元素),X中含有Fe、O两种元素,X为FeO2,A的化学式为NaHFeO3。
(1)根据以上分析,X的化学式是FeO2,X的组成元素是Fe、O;
(2)FeO2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1∶1)发生化合反应得到NaHFe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O2+NaOH=NaHFeO3;
(3)C→D是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3++3OH-=Fe(OH)3↓;
(4)氯气易溶于四氯化碳,用四氯化碳除去氯气后,再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紫色石蕊只变红不褪色,说明Cl2含有HCl。
12.硫酸亚锡(SnSO4)是应用于镀锡及铝合金表面处理的化学试剂。利用锡精矿(主要成分是SnO2,含少量WO3、S、Cu、Pb、Fe)制备硫酸亚锡的流程如下:
已知:
①在酸性条件下,溶液中的Sn2+可被Fe3+氧化成Sn4+;
②常温下,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如下表(开始沉淀的pH按金属离子浓度为0.01ml/L计算):
(1)滤渣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焙烧2中W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氧化时不引入新的杂质,则足量的Y溶液与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4)利用表格数据,计算Sn(OH)4的Ksp=________;沉锡控制溶液pH的范围是________;试剂Z可以是________(填字母)。
a.Ca(OH)2 b.Fe2O3 c.NH4HCO3溶液 d.氨水
(5)锡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白锡为四方晶系,晶胞参数a=b=0.5832nm,c=0.3181nm,灰锡为立方晶系,晶胞参数a=0.6489nm(如图)。在低温下,白锡转化为灰锡的现象常被称为锡疫。列式比较并说明发生“锡疫”时体积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PbSO4 (2)WO3+Na2CO3=Na2WO4+CO2↑ (3)2Fe3++2H++H2O2= 2H2O+2Fe3+
(4)1×10-56.8 1.3~2.1 cd
(5)ρ(白锡)=eq \f(4×119,NA(0.5832×10-7)2×0.3181×10-7)g∙cm-3>ρ(灰锡)=eq \f(8×119,NA(0.6489×10-7)3)g∙cm-3,“锡疫”时白锡变成灰锡,密度减小,体积增大
解析:锡精矿(主要成分是SnO2,含少量WO3、S、Cu、Pb、Fe)在氧气中焙烧得到SO2气体,Cu、Pb、Fe转化为CuO、PbO2、Fe2O3,焙烧2中WO3和碳酸钠发生反应,由后续除钨步骤可知WO3转化成了Na2WO4,说明该过程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则气体X为CO2,焙烧后的固体水浸除钨,过滤后的滤渣用硫酸溶解,CuO、PbO2、Fe2O3转化为硫酸铜、硫酸铁、硫酸锡,硫酸铅溶于水,滤渣X为PbSO4,根据已知信息①,溶液中的Sn2+可被Fe3+氧化成Sn4+,在加入碳酸氢铵溶液调节pH沉锡,得到的固体在硫酸中溶解,再加入Sn单质将Sn4+还原为Sn2+得到SnSO4,以此解答。
(1)酸溶之前的步骤中,已经把S、W除去了,加入硫酸溶解时,硫酸铜、硫酸铁、硫酸锡都是可溶于水的,但硫酸铅难溶于水,所以滤渣X就是硫酸铅PbSO4。
(2)焙烧2中WO3和碳酸钠发生反应,由后续除钨步骤可知WO3转化成了Na2WO4,说明该过程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则气体X为CO2,化学方程式为:WO3+Na2CO3=Na2WO4+CO2↑。
(3)氧化步骤是的目的是将Fe2+氧化为Fe3+,Y是能把Fe2+氧化成Fe3+的物质,且不引入新的杂质,则Y为H2O2,该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2H++H2O2= 2H2O+2Fe3+。
(4)由表格数据可知,c(Sn4+)=0.01ml/L的溶液中,当pH=0.3时,Sn4+开始沉淀生成Sn(OH)4,则Sn(OH)4的Ksp=c4(OH-)c(Sn4+)=(eq \f(1×10-14,1×10-0.3))4×0.01=1×10-56.8;要能使Sn4+全部沉淀,还不能沉淀其它离子,根据表格信息,沉淀pH应在1.3~2.1范围内;Z用碳酸氢铵溶液或氨水最合适,碳酸氢根或一水合氨可以和氢离子反应,消耗溶液中的氢离子,达到调pH的目的;a的碱性太强,很容易使溶液pH过高,b是固体,可能会和沉淀出来的氢氧化锡混在一起,引入杂质,故选cd。
(5)由白锡晶胞结构可知,其中Sn原子的个数为8×eq \f(1,8)+4×eq \f(1,2)+1=4,密度为ρ(白锡)=eq \f(4×119,NA(0.5832×10-7)2×0.3181×10-7)g∙cm-3,由灰锡的晶胞结构可知,其中Sn原子的个数为8×eq \f(1,8)+6×eq \f(1,2)+4=8,密度为ρ(灰锡)=eq \f(8×119,NA(0.6489×10-7)3)g∙cm-3,则ρ(白锡)=eq \f(4×119,NA(0.5832×10-7)2×0.3181×10-7)g∙cm-3>ρ(灰锡)=eq \f(8×119,NA(0.6489×10-7)3)g∙cm-3,“锡疫”时白锡变成灰锡,密度减小,体积增大。
实验
操作与现象
①
在5mL水中滴加2滴FeCl3溶液,呈棕黄色;煮沸,溶液变红褐色。
②
在5mLFeCl3溶液中滴加2滴Na2SO3溶液,变红褐色;再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③
在5mL Na2SO3溶液中滴加2滴FeCl3溶液,变红褐色;将上述混合液分成两份,一份滴加K3[Fe(CN)6]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另一份煮沸,产生红褐色沉淀。
金属离子
Fe2+
Fe3+
Cu2+
Sn2+
Sn4+
开始沉淀的pH
7.5
2.1
4.7
1.7
0.3
完全沉淀的pH
95
3.5
6.7
3.7
1.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5(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5解析版docx、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5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2(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2解析版docx、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22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19(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19解析版docx、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限时训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19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