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苏省南京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均为扁盘状南瓜。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者比例为9:6:1,现对子二代中的圆形南瓜做测交,则后代中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的比例为( )
A. 0:2:1B. 2:0:1C. 5:0:1D. 0:5:1
【答案】A
【分析】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扁盘状南瓜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三者的比例为9:6:1=9:(3:3):1,由此推断子一代为双杂合子(AaBb),扁盘状为A_B_;圆形为A_bb和aaB_;长形为aabb。
【详解】现对子二代中的圆形南瓜做测交,子二代的圆形南瓜有3A_bb(包含1AAbb和2Aabb)和3aaB_(包含1aaBB和2aaBb)进行测交,即1/6AAbb×aabb→1/6Aabb(圆形)、1/3Aabb×aabb→1/6Aabb(圆形)和1/6aabb(长形)、1/6aaBB×aabb→1/6aaBb(圆形)、1/3aaBb×aabb→1/6aaBb(圆形)和1/6aabb(长形),因此测交子代的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的比例为0:2:1。
故选A。
2. 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 )
A. 6~14厘米B. 6~16厘米
C. 8~14厘米D. 8~16厘米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欲求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只需求出子一代显性基因的个数范围即可。
【详解】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AABbcc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分别为2、1,aaBbCc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显性基因的数量分别为2、1、0,所以F1中含有显性基因最少的基因型是Aabbcc,长度最短为6+2=8厘米,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基因型是AaBBCc,长度为6+4×2=14厘米,即C正确。
故选C。
3. 下图中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乙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则图乙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和②B. ②和④
C. ③和⑤D. ①和④
【答案】B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因此,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应该是相同的,分析图乙中五个精细胞,可判断②和④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表,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
B. 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占1/16
D. 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1/8
【答案】C
【分析】题意分析:对于灰身和黑身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后代雌雄都是灰身,说明灰身为显性,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对于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正反交后代雌雄表现型不同,且雌性亲本为红眼时,后代全为红眼,可判定红眼为显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用A/a表示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B/b表示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根据表格中后代的表现型,可知组合①的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组合 ②的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
【详解】A、由分析可知,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A正确;
B、根据组合②子代的眼色表现与性别有关,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组合①中,F1的基因分别为AaXBXb和AaXBY,F2雌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所占比例为1/4AA×1/2XBXB=1/8,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组合②中,F1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1/4aa×1/2XbY=1/8,D正确。
故选C。
5. 某蛋白质是由“蛋白质原”在高尔基体内转变而成。“蛋白质原”有86个氨基酸,1条肽链;蛋白质含51个氨基酸,2条肽链。由此推知( )
A. 该蛋白质含50个肽键
B. 蛋白质原由核糖体直接转运到高尔基体中
C. 一个该蛋白质分子的合成中最多有87个tRNA分子的参与
D. 高尔基体中有催化肽键断裂的酶
【答案】D
【详解】A、该蛋白质含51个氨基酸,2条肽链,故该蛋白质含51-2=49个肽键,A错误;
B、蛋白质原由核糖体直接转运到内质网,再由内质网转运到高尔基体中,B错误;
C、该“蛋白质原”有86个氨基酸,故一个该蛋白质分子的合成中最多有86个tRNA分子的参与,C错误;
D、“蛋白质原”有86个氨基酸,1条肽链,其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后含51个氨基酸,两条肽链,说明高尔基体中有催化肽键断裂的酶,D正确。
故选D。
6. 某种花卉的红色花瓣(R)对白色花瓣(r)为显性。将纯种红色植株与纯种白色植株进行杂交,F1表现出介于红色和白色之间的多种不同花色。研究表明R基因的某段序列具有多个可发生甲基化修饰的位点(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甲基化程度越高,R基因的表达水平越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F1中不同花色植株的基因型是相同的
B. 甲基化可能影响了R基因的转录过程
C. 甲基化可以使R基因突变为r基因
D. R基因的甲基化不会直接导致其后代中R基因频率下降
【答案】C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纯种红色植株与纯种白色植株进行杂交,正常情况下,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并未改变,即都为Rr,A正确;
B、R基因甲基化程度越高,R基因的表达水平越低,是因为基因甲基化导致基因某些区域构象变化,从而影响了蛋白质与基因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抑基因转录过程,B正确;
C、R基因的甲基化是基因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并不改变R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所以不会使R基因突变为r,C错误;
D、R基因的甲基化不改变R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也不影响R基因传给子代的概率,所以R基因的甲基化不会直接导致其后代中R基因频率下降,D正确。
故选C。
7.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是“随机均等分配”到子代细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团队经过7年研究发现:高等动物的体细胞在分裂时存在“分配不均”的现象:带有DNA损伤的染色体会去向同一个子代细胞,以保证另一个子代细胞的健康。他们把这一现象称为“非随机均等分离”。后续研究发现携带DNA损伤多的子代细胞则倾向于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死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损伤可能会导致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
B. “非随机均等分离”的另一个健康细胞,只能进入下一个分裂周期
C. “非随机均等分离”现象不利于存在端粒酶的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
D. 选择年龄较小的动物的成体干细胞进行该研究,能更明显观察到“非随机”分离的现象
【答案】A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带有DNA损伤的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形成的子细胞会倾向于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死亡,故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A正确;
B、健康细胞既可以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也可暂不分裂或不再分裂,B错误;
C、非随机均等分离现象,降低了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死亡的发生,同样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增殖,C错误;
D、年龄较大的细胞相较于年龄较小的细胞存在更多的DNA损伤,因此更适合用来观察非随机分离现象,D错误。
故选A。
8.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知野生型青蒿为二倍体,茎秆中白色(Y)对紫色(y)为显性,叶片中稀裂叶(R)对分裂叶(r)为显性,且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一定的处理让野生型青蒿成为三倍体植株,该三倍体青蒿高度不育
B. 通过一定的处理让野生型青蒿成为三倍体植株,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C. 用X射线照射分裂叶青蒿以后, 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分裂叶转变为稀裂叶,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D. 现用白秆分裂叶植株与紫秆稀裂叶植株杂交, 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
【答案】B
【分析】(1)分析题文描述可知,基因Y和y、R和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3)在自然界中,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三倍体。
(4)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详解】A、通过一定的处理让野生型青蒿成为三倍体植株,由于该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所以该三倍体青蒿高度不育,A正确;
B、通过一定的处理让野生型青蒿成为三倍体植株,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错误;
C、用X射线照射分裂叶青蒿以后,使分裂叶转变为稀裂叶,究其原因是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即r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
D、现用白秆分裂叶植株(Y_rr)与紫秆稀裂叶(yyR_)植株杂交, 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Y_R_),说明双亲均为纯合子,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D正确。
故选B。
9. 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B. 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女生中无色盲患者,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7%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分子水平
D.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答案】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
【详解】A、在理想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则保持着基因平衡。当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该概念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前提下会保持不变,A正确;
B、假设该群体有100个男性、100个女性,该人群中的色盲基因频率是(3.5+5)÷(100+100×2)×100%=0.28%,B错误;
C、达尔文对进化的实质没有从分子水平去解释,只是从个体水平去解释,C错误;
D、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新物种形成一定存在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错误。
故选A。
10. 2019年12月8日在重庆举行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B. 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H2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 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答案】A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A正确;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B错误;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 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答案】D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不符合题意;
B、花粉过敏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造成水肿,B不符合题意;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会使血浆中的部分蛋白质随尿液排出,结果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要从组织液吸水,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B. 大脑皮层可以随意地调控瞳孔的放大或缩小
C. 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
D. 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
【答案】B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即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A正确;
B、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而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不完全受大脑皮层的支配,B错误;
C、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所以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C正确;
D、随意运动是受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的运动,如跑步。自主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叫内脏神经系统,所以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B。
13. 下列关于消化道神经支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支配消化道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不受大脑控制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C. 消化道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D. 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答案】A
【分析】植物性神经是由脑、脊髓发出的传出神经支配内脏的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详解】A、支配消化道的植物性神经受大脑等高级中枢的控制,A错误;
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如消化液的分泌,B正确;
C、消化道(如消化液的分泌)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C正确;
D、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作用相反,D正确。
故选A。
14. 小明因乱闯红灯差点被汽车撞上,此时他体内的应激反应是(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心排血量增加
B. 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肺通气量下降
C. 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
D. 副交感神经兴奋,肠胃蠕动增强以促进营养吸收应对紧张环境
【答案】C
【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是: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
【详解】A、当人体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时,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A错误;
B、当人体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时,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对细支气管平滑肌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细支气管扩张,肺通气量升高,B错误;
C、当人体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增多使血糖升高,C正确;
D、当人体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时,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等受到抑制,D错误。
故选C。
15. 如图是人体内某反射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图可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
B. ①→②→③→④→⑤是兴奋的传递方向
C. 该反射的发生可能影响到内环境的稳态
D. 反射发生的过程中存在着物质的跨膜运输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⑥是神经节。
【详解】A、膝跳反射由两个神经元构成,膝跳反射通过神经中枢但不存在中间神经元,图中经过了中间神经元,A错误;
B、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中反射传导的顺序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是由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的,故该反射的发生可能影响到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反射过程中存在Na+和K+等离子的转移及神经递质的分泌,所以反射发生的过程中存在着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D正确。
故选A。
16.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 ②④B. ①④C. ①②D. ②⑤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正常。“下肢运动障碍”说明效应器是下肢肌肉,而某人腰椎部外伤,下肢肌肉没有损伤,所以效应器是正常的。冲动从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后,先进入白质,再传到大脑,这样就会有感觉,然后经信号处理后经灰质传出到达效应器,如果受伤的地方在灰质,则会出现有感觉无效应的现象,所以神经中枢可能受伤,故②传出神经和④神经中枢有可能损伤,A正确。
故选A。
17. 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缩手反射需要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参与
C. 膝跳反射不仅受脊髓的控制,还会受大脑皮层的调控
D. 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并给予适宜的刺激,就会有反射发生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需要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参,B正确;
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为低级中枢,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膝跳反射不仅受脊髓的控制,还会受大脑皮层的调控,C正确;
D、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D。
18. 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神经纤维没有接受刺激前的电位分布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
B. 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可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
C. 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Na+含量较低,则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
D. 图2中从A到C的变化是由Na+内流形成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答案】B
【分析】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A电极均在膜外,静息时无电流产生,刺激后,由于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处不同时兴奋,所以两个电极之间会出现两次电位变化,导致指针偏转2次;图2中的A点的电位为静息电位,C点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
【详解】A、图1中神经纤维没有接受刺激前的电位是静息电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A正确;
B、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图1中的电位计两极都连在神经纤维膜的外侧,不能测定静息电位,B错误;
C、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钠离子含量较低,则进入细胞内的钠离子减少,导致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C正确;
D、图2中从A到C的变化是由Na+内流形成的,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B。
19.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 被损伤部位 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 兴奋传到 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不偏转
D. 实验结果可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答案】C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详解】A、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神经纤维受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Na+内流而产生的兴奋,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由此推测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
C、当在a点左侧给予刺激时,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为负,当传至b点时,a点又恢复为正电位,而此时c点由于受损仍为负电位,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错误;
D、根据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C。
20. 有关兴奋的传导过程,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突触一般不含有树突部位的结构
B. 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C. 只有兴奋时,突触小体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D. 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只能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A、突触常分为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树突式突触和轴突-轴突式突触等几种类型,A错误;
B、在体内多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接受刺激的一定是感受器,而不会是神经纤维,所以兴奋只能由感受器开始到效应器结束,也就是说,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单向传导,B错误;
C、突触小体只有发生兴奋时才能释放神经递质,而合成神经递质可发生在兴奋时或静息时,C错误;
D、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可以发生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21. 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的过程与高尔基体无关
C.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内为正电位
D.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答案】ACD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需要能量。①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③突触后膜。
【详解】A、在突触前膜中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即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排出,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①突触小泡中内容物(神经递质)释放至②突触间隙的过程与高尔基体有关,B错误;
C、①突触小泡中内容物神经递质使b兴奋时,兴奋处钠离子内流,导致膜内为正电位,C正确;
D、②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突触后膜上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ACD。
22. 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 )
A. 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
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
C. 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
D. 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
【答案】AB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所谓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
【详解】A、HCO3- 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是酸碱度的稳态,属于理化性质方面的稳态,A正确;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是属于内环境中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稳态,B正确;
C、肌细胞内肌蛋白是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上厕所的次数会比平时少,属于水平衡调节,是内环境化学成分的稳态,D正确。
故选ABD。
23. 下图①表示某高等雄性动物肝脏时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图②表示在不同分裂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①所示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图②中的BC段
B. 图①细胞产生AB精子的概率是0
C. 图①细胞中含有两个四分体
D. 图②中C→D时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C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其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间期DNA的复制;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图①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上含2个DNA分子,该细胞处BC、于有丝分裂中期,图②中处于BC段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A正确;
BC、图①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产生精子,不会出现四分体,B正确,C错误;
D、图②中C→D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由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变成一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D错误。
故选CD。
24.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B. 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等位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C.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一个基本功能单位,其化学本质是核酸
D. 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BD
【详解】A、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细胞中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A正确;
B、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但等位基因不都是成对存在的,如男性体细胞中的色盲基因不成对存在,B错误;
C、基因的化学本质是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一个基本功能单位,C正确;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D错误;
故选BD。
25. 研究发现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分子,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irc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circRNA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 circRNA上存在多个密码子
D. circRNA的形成需要RNA聚合酶参与
【答案】AD
【分析】细胞中的RNA通常有mRNA、tRNA和核糖体(rRNA),mRNA是翻译的模板,是基因转录的产物;tRNA是转运氨基酸的运载工具;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组分,是蛋白质合成的车间。
【详解】A、circ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正确;
B、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环状R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
C、circRNA不能编码蛋白质,因此其不含密码子,C错误;
D、circRNA是转录形成的,需要RNA聚合酶参与,D正确。
故选A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26. 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可验证朊病毒是蛋白质侵染因子。朊病毒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
(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___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___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 NH4)235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__中,少量位于__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同位素标记法 ②. 几乎不能 ③. 几乎不能 ④. 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蛋白质中P含量极低,从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 ⑤. 沉淀物 ⑥. 上清液 ⑦. 经试管5中牛脑组织细胞培养出的朊病毒(蛋白质)被35S标记,提取后加入试管3中,35S随朊病毒侵入到牛脑组织细胞中,因此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同时会有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朊病毒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它不能独立生活,在活细胞内才能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完成自身的增殖过程。
【详解】(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标记朊病毒需先培养带标记的宿主细胞——牛脑组织细胞,再让朊病毒侵染带标记的牛脑组织细胞,完成对朊病毒的标记。
(2)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蛋白质中P含量极低,所以从试管2中提取的朊病毒几乎不含32P,即试管4中几乎没有32P。
(3)用35S标记的朊病毒侵入牛脑组织细胞,因此放射性物质主要位于沉淀物中,同时会有少量的朊病毒不能成功侵入牛脑组织细胞,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含少量放射性物质
27.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果实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回答:
(1)番茄的果色中,显性性状是______,这一结论如果是依据实验2得出的,理由是______;如果是依据实验3得出的,理由是______。
(2)写出3个实验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实验1:______;实验2:______;实验3:______。
(3)写出豌豆适合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主要优点:______。
(4)写出纯合高茎豌豆与纯合矮茎豌豆人工杂交需进行的操作过程:______。
【答案】(1)①. 红果 ②. 亲本表型为红果和黄果,但后代只有红果 ③. 亲本表型都为红果但后代出现黄果
(2)①. Aa × aa ②. AA × aa ③. Aa × Aa
(3)①. 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②. 豌豆具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花大,易人工实验
(4)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小问1详解】
根据实验组2,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显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黄果为隐性性状;根据实验组3,一对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也可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黄果为隐性性状。
【小问2详解】
实验组1为红果×黄果,子代出现两种表型且红果:黄果=1:1,相当于测交试验,故亲本红果基因型为Aa,因此实验1: 红果(Aa)×黄果(aa);实验组2为红果×黄果,子代全为红果,说明亲本红果基因型为AA,因此实验2: 红果(AA)×黄果(aa);实验组3为红果×红果,子代红果:黄果=3:1,说明亲本红果基因型均为杂合子,即实验3: 红果(Aa)×红果(Aa)。
【小问3详解】
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豌豆具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豌豆花大,易人工实验等,所以豌豆适合作为遗传实验材料。
【小问4详解】
人工杂交实验中需要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去雄,并人工授粉,同时要注意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操作过程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28. 下图是白化病的系谱图,请回答以下问题。(以A、a表示有关基因)
(1)该病是由__________(显、隐)性基因控制的。
(2)5号和9号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10号个体是杂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4)若10号与一个正常女性结婚,此女性父母正常,但她有一个弟弟患此病,则不宜生育,因为他们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
(5)若10号与一个患此病女性结婚,生出一个患病的孩子,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病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1)隐 (2)①. Aa ②. aa
(3)2/3 (4)1/9
(5)1/2
【分析】分析系谱图:图示为某家族的白化病的系谱图,5和6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9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9号是患者,其基因型为aa,其父母5号和6号的基因型都为Aa。
【小问3详解】
5号和6号的基因型都为Aa,则10基因型为AA或Aa,其AA:Aa=1:2,故10号个体是杂合体的概率是2/3。
【小问4详解】
一个正常女性父母正常,但她有一个弟弟患此病,所以弟弟基因型是aa,父母基因型都是Aa,本人基因型是1/3AA或2/3Aa,和10号结婚,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2/3×1/4=1/9。
【小问5详解】
10号与一个患此病女性aa结婚,生出一个患病的孩子aa,则10号基因型是Aa,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病概率为1/2。
29.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_物质。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图中[ ]____________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__。
(6)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内环境中的pH变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③ (2)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3)①. 7.35~7.45 ②. 缓冲
(4)①. 适宜的温度 ②. 适宜的pH
(5)①. ③组织液 ②. 水肿
(6)①. 小 ②. 机体内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组织细胞,②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小问1详解】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②和③。
【小问2详解】
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即②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多于③。
【小问3详解】
正常人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和磷酸氢钠等缓冲物质,它们能与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或碱发生反应。
【小问4详解】
酶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条件,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pH。
【小问5详解】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图中③组织液中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小问6详解】
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降低。
30. “渐冻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因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侵袭,患者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以至瘫痪,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如图为某“渐冻症”患者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填字母),a是________(填“传入”或“传出”)神经元,其在反射弧中的作用是_______。
(2)若刺激Ⅰ处,在Ⅱ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则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该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渐冻症”患者的反射弧只有a处出现损伤,则针刺S,该患者_________(填“有”或“无”)感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非条件反射 ②. S ③. 传出 ④. 将神经中枢传出的兴奋传至效应器 ⑤. 不能 ⑥. 也可能是神经中枢处受损 ⑦. 有 ⑧. 只有a传出神经元损伤,神经中枢没有受损
【详解】(1)由图可知,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S是感受器,b是突触,a是传出神经元,M是效应器,传出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作用是将神经中枢传出的兴奋传至效应器;
(2)Ⅰ处于传入神经元上,Ⅱ处于传出神经元上,若刺激Ⅰ处,在Ⅱ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不能说明该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因为也可能是神经中枢受损;
(3)若该“渐冻症”患者的反射弧只有a处出现损伤,则针刺S,由于a是传出神经元,而该患者的高级神经中枢没有受损,所以会产生感觉,但不能作出反应。P
F1
①
♀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②
♀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实验组
亲本表型
F1的表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
黄果
1
红果×黄果
492
504
2
红果×黄果
997
0
3
红果×红果
1511
508
[生物]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共27页。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