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些心理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时就用了“通过怜悯和恐惧使心灵获得陶冶”的说法,这里的“怜悯”“恐惧”“陶冶”,都已经是心理学概念。但是,他在论述喜剧时就无法沿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立论。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却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人们也习惯用心理学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例如把悲剧美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从深层心理上说,悲剧美和喜剧美,对应着人类对社会物象的仰视需要和俯视需要。
悲剧营造英雄,而悲剧英雄就是人们仰视的对象。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无关,而主要决定于他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其他物象的崇高感,也都与不可抵达有关,甚至与牺牲有关。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而悲剧美的仰视,则是这种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了。克服这种心理疲劳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仰视的高度降低;二是让自己内心产生与被仰视对象近似的因素,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但这两点,在古典主义悲剧中很难做到。那种悲剧为了摆脱人们的疲劳只能寻找新的刺激,而那种刺激总是让悲剧英雄更加走向惨烈,结果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
在西方,古典主义悲剧的转型从雨果的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产生重大突破,而真正获得理论成果的却是比利时文学家梅特林克。
梅特林克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毒药、自杀、决斗,都太偶然,又离普通观众太远,因此那种悲剧是“偶然悲剧”,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远的悲剧”。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与人人有关的悲剧,例如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这种悲剧看似琐碎却最为普遍,而且可以撬动人生的前前后后。第一根白发是一个转折点,从童年到这里的过程产生了另一种意义,从这里到死亡的过程也产生了另一种意义。这一来,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也就成了“必然悲剧”,而且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近的悲剧”。但是这种悲剧也有重大失落,那就是与悲剧美紧紧相连的崇高和庄严,不见了。
(摘编自余秋雨《观众心理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对悲剧体裁的界定,或者说对“悲剧性”的现解,是西方古典诗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悲剧人物是“比我们好”但又不完美、“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悲剧情节的主要成分是“突转”“发现”和“苦难”(《诗学》)。这些论断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悲剧性”。
在思考悲剧冲突时,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之后,悲剧冲突深层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在理解悲剧主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义。悲剧主人公导致悲惨结局的行动,古典诗学称之为“过失”,但这一范畴的实际内容,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戏剧作品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因为某种性格缺点或对真实情况暂时无知而采取的错误行动,也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悲剧主人公犯下过失,而又自觉承担这一过失的后果,宁愿毁灭,也不向悲剧命运低头,“通过自己的牺牲,英雄表现出配得上悲剧性之伟大”(帕特里斯·帕维斯《戏剧艺术辞典》)要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要避免在欣赏悲剧作品时将其简单化,在缺乏充分的阅读(观看)体验基础时进行抽象的思想探讨,而应该首先驻足于悲剧作品带来的情感震荡,以面对作品时的实际体验为基础,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入思想主题的探讨。这实际上是学习一切文学作品时的基本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够真正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编写说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无法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对喜剧的立论,康德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B.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只是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C.古典主义悲剧很难借助降低仰视高度和与之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来克服观众心理疲劳。
D.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常常成为悲剧主人公“过失”的可能表现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率先使用心理学概念对悲剧进行定义,体现了他在古典美学论述上的进步。
B.因悲剧美提供的仰视是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崇高且感人,故时间一长就令人产生疲劳。
C.在古典主义悲剧的发展历程中,亚里士多德、康德、雨果、梅特林克均是关键性人物。
D.“必然悲剧”比“偶然悲剧”更为普遍,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更近,但崇高和庄严缺失。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一项是( )
A.关汉卿《窦娥冤》:窦娥法场发誓愿引发天降大雪。
B.曹禺《雷雨》:周朴园偶然想起让侍萍取衬衣。
C.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D.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王利发是话剧《茶馆》中的主人公,请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悲剧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自传(节选)
沈从文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的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待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这样一整天乱跑,回家时常常全身是泥,家中当然一望而知,于是不必多说,沿老例跪一根香,罚关在空房子里,不许哭,不许吃饭。等一会儿我自然可以从姐姐方面得到充饥的东西。悄悄地把东西吃下以后,我也疲倦了,因此空房中即或再冷一点,老鼠来去很多,一会儿就睡着,再也不知道如何上床的事了。
即或在家中那么受折磨,到学校去时又免不了补挨一顿板子,我还是在想逃学时就逃学,绝不为处罚所恐吓。
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
当时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这份小小聪明”是使“我”轻视老师、敢于逃学的资本,也促使“我”对生活这部大书中一些看似寻常的事情充满了疑问。
B.“逃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学校之外的知识,如杀牛的手续、牛内脏的位置、织簟子这种手艺的种种、每一件铁器的制造程序等。
C.家人不解“我”不上进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的刻板拘泥、家人的愚钝顽固,这更显出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必要。
D.“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说明“我”在学习上颇有天赋,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些许得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从听、嗅,视觉等角度写出铁匠铺的神奇场景,生动而有趣。
B.发水后照例上游会漂流下来木头、家具、南瓜等东西,有人看到值得下水的就会做好准备跳水捞取,侧面反映乡人的勇敢和智慧。
C.全文叙事节奏悠闲平缓,“我”“欢喜看”且逃学没有心理负担,所以即使是写自己被罚的“惨状”,也着意突出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D.文章对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的描写有详有略,详写铁匠铺所见所闻,可以点带面,表现出“我”观察事物的持续专注。
8.“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文章最后两段的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有何变化?请指出这种变化的文学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汉主闻太祖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见周军少,悔召契丹,谓诸将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诸将皆以为然。杨衮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勃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兖默然不悦。
合战未几,樊爱能引骑兵先遁,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衰老力惫,伏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仅得入晋阳。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责之曰:“汝曾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曰: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平之战》)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祖皇帝A时为宿B卫将C谓同列D曰E主危F如G此H吾属何J得K不致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庆幸,文中指北汉主庆幸后周太祖去世,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的“幸”词义不同。
B.乘,是登上之义,文中指率领士卒登上高处,与《氓》中“乘彼垣,以望复关”的“乘”词义相同。
C.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
D.己亥,干支,可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与《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至日”中“丙申”作用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汉主刘崇认为后周皇帝刚死,谋划进犯后周,向契丹借兵,但见后周军队人数少,后悔召来契丹军队。
B.后周世宗面对北汉入侵,在战争形势危急时刻,身先士卒,带领侍卫亲兵冒着流矢飞石督战,鼓舞士气。
C.张永德、太祖皇帝登上高处,分为左右两翼,各自率领两千人部队前进战斗,士兵以一当百,击溃敌军。
D.皇帝借诛杀望风逃跑的樊爱能等军官,整肃军纪,树立军威。由此,骄横将领和怠惰士兵知道军法可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4.请简要概括后周在高平之战取胜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夏日过摩诃池①
陆游
乌帽翩翩白紵轻,摩诃池上试闲行。
淙潺野水鸣空苑,寂历斜阳下废城。
纵辔迎凉看马影,袖鞭寻句听蝉声。
白头散吏元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
【注】①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应是陆游的晚年之作,诗人描写了夏日摩诃池闲游的情景,生动而真实。
B.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既点明出行的原因,又定下全诗闲适的基调。
C.颔联中最传神的其中一字是“废”字,与“废池乔木”的“废”字意义相同。
D.此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事中言志,景中见情,三个方面相得益彰。
16.陆游晚年时依然保持着雄健有力的诗风,对此朱熹评价为“老笔尤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尤健”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来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地。
(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以声写静,描写坐着端坐室内,静听大自然美好音响的句子是:“ , 。”
(3)小汪泛舟西湖之上,威风拂动衣襟,他开心地说:“这就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说的‘ , ’啊!”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 A 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
①当我们总是 B ,难以全心全意地去专注某事,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②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 C ,结果什么也没干好。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 D ,成就更好的自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音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
B.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
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
D.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
20.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可从“新”和“质”两个方面理解。从“新”的角度看, ① ,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 ② 。在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成为主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农业领域,精准农业和智能农机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环保。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个性化、精准。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 ③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同时,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过去的事不可改变,可人们面对过往却总喜欢说“如果我当初……”。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D 4.①引用论证,分别引用亚里士多德、康德的观点来证明古典美学对悲剧美和喜剧美会破例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
②举例论证,如举生活中“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的例子,阐释“必然悲剧”的内涵。 5.①性格特点:王利发性格软弱,缺乏反抗性;
②深层原因:其生活的时代的黑暗注定悲剧的发生;
③思想意义:借王利发的悲惨人生,表达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出色地完成”说法有误,原文是“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却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弊”,认为其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率先使用心理学概念对悲剧进行定义”错误,古典美学会“破例”使用一些心理分析,而亚里士多德是否“率先”使用,文中并无体现。选项于文无据。
B.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为“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了”,可知“时间一长”不是产生疲劳的原因。
C.“康德……是关键性人物”错误,根据材料内容“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康德论述的是“喜剧”,而不是“悲剧”。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A.具有幻想特征;
B.具有偶然性;
C.具有偶然性;
D.结合“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之后,悲剧冲突深层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理解,“娜拉毅然离家出走”体现悲剧冲突必然性、严肃性所在,是必然性情节。
6.D 7.C 8.①“我面前的世界”指的是自己逃学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的世界,这是有形世界;“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指的是自己对知识的验证、对好坏的判别、对新事物的求索。
②这句话说明“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表现儿童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9.①最后两段采取成人视角对童年行为的意义发表议论。前文采取儿童视角对具体事件进行叙述。
②以儿童视角叙述逃学所见的种种景象,生动有趣;以成人视角评价“我”到处游逛的积极意义,引人深思。这种变化引领读者由感性到理性,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轻视老师”错误,结合“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可知,“我”轻视的是学校,是学校里学的相对简单的知识。
B.“逃学使‘我’明白了许多学校之外的知识”错误,是专注持续的观察使“我”明白了许多知识,且有时的观察并非是在逃学的时候。
C.“家人的愚钝顽固”批判过重,不了解除去家庭教育的刻板拘泥外,理解角度不同,双方缺少沟通也是原因,不能说明是“愚钝顽固”。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着意突出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错误,全文表现的是作为一个孩子对生活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0.CEH 11.D 12.C 13.(1)发起攻击,北汉军后退。后周世宗顾虑敌军逃跑,催促各路军队急速前进。
(2)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 14.①皇帝冒矢石督战;②军队作战勇敢;③北汉轻敌。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当时任后周警卫将领,对同伴说:“主上如此危险,我等怎么能不拼出性命!”
“太宗皇帝”是主语,“为”是谓语,“宿卫将”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在C处断开;
“曰”为断句标志,后面E处断开;
“主危如此”的主语为“主”,“吾属”是下句主语,句式结构齐全,“吾属”前H处断开。
故选CEH。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幸”,庆幸/希望。句意:北汉主庆幸后周太祖去世。/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
B.正确。句意:请你率领士兵登上西侧高地攻打北汉敌寇左翼。/登上那堵破土墙。
C.正确。
D.错误。“己亥”,文中纪日;“丙申”,为纪年。句意:己亥(二十五日),皇帝白天躺在行宫的帐篷中。/淳熙时期丙申年冬至日。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张永德、太祖皇帝登上高处”错,从“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可知,是张永德登到高处,没有交代太祖皇帝。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撤退;“遁”,逃跑;“趣”,催促。
(2)“辛苦”,辛酸苦楚;“独”,仅仅,只有;“鉴”,明察。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从“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可知,后周皇帝能够以身犯险,亲自监督战役;
(2)从“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可知,后周士兵们都勇猛作战,锐不可当;
(3)从“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可知,北汉主轻视后周。
参考译文:
北汉主听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非常高兴,图谋大举进攻后周,派遣使者到契丹请求出兵。二月,契丹派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率领万余骑兵到晋阳去。北汉主亲自率领三万士兵,任命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和契丹军一起从团柏南部赶赴潞州。北汉军队驻扎在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派遣他手下的将领穆令均率二千步兵迎战,李筠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太平驿。张元徽与穆令均作战,假装战败逃走,穆令均追击他,北汉伏兵突然出击,杀死穆令均,俘虏斩杀士兵一千多人。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后周世宗听说北汉主领兵入侵,准备亲自率领军队抵抗,世宗说:“刘崇庆幸我国有大丧,轻视朕年轻新近即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此次必定亲自前来,我不能不去。”北汉主不知后周世宗到达,所以经过潞州时没有进攻,领兵向南,当晚,军队驻扎在高平城南。癸巳,后周前锋部队与北汉军队相遇,发起攻击,北汉军队后退,世宗担心敌军逃跑,催促各军急速前进。北汉主见到后周军队人数少,后悔召来契丹军队,对各个将领说:“我自己率领汉军就可以攻破周军,何必使用契丹军队呢。今天我不只是要战胜后周,也还要使契丹从内心臣服。”各个将领都认为如此。杨衮驱马向前观望北周军队,退下来对北汉主说:“是劲敌啊,不可轻易冒进!”北汉主扬起两颊长须说:“时机不可丧失,请您不必多言,试看我出战。”杨衮沉默不快。
战后不久,右军主将樊爱能领着骑兵逃跑,一千多步兵脱下盔甲口呼万岁,向北汉投降。后周世宗看到形势危急,自己带领贴身侍卫冒着流矢飞石督战。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当时任后周警卫将领,对同伴说:“主上如此危险,我等怎么能不拼出性命!”又对张永德说:“贼寇只不过气焰嚣张,全力作战可以打败!你麾下多善于骑射的人,请你率领士兵登上西侧高地攻打北汉敌寇左翼,我带兵攻击右翼。国家安危存亡,就在此一举。”张永德听从,各自率领二千人前进战斗。宋太祖皇帝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士兵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军队溃败。北汉主年纪已大身体衰老力气用尽,趴在马背上,白天和晚上都在骑马疾驰,几乎不能支撑,仅仅到达晋阳。
后周世宗想诛杀樊爱能等人以整肃军纪,但犹豫未决,己亥(二十五日),白天躺在行宫的帐篷中,张永德在旁边侍侯,世宗拿此事询问他,张永德回答说:“樊爱能等人平时没有大功,滥竽充数辱没符节与斧钺,远远看到敌人就首先逃跑,即使杀掉也无法抵消其罪行。况且陛下正想平定四海,一统天下,如果军法不能确立,即使有勇猛武士,百万大军,又怎么能为陛下所用!”世宗将枕头掷到地上,大声称好。立即拘捕樊爱能、何徽以及所部军使以上的军官七十多人,斥责他们说:“你们都是历朝的老将,不是不能打仗;如今望风而逃,没有别的原因,正是想将朕当作稀有的货物,出卖给刘崇罢了!”随即将他们全部斩首。世宗因何徽先前守卫晋州有功,打算赦免他,但马上又认为军法不可废弃,于是将他一起诛杀,赐给小棺材送归老家安葬。从此骄横的将领、怠惰的士兵开始知道军法的可怕,姑息养奸的政令不再通行了。
15.B 16.
①诗人见到野水、空苑、斜阳和废池等景物,对时代的沧桑和变迁产生了深深的伤感之情,但并未有因此而意志消沉;
②诗人虽然年老,但仍精神饱满地在夏日骑马寻诗;虽然闲散,但仍然心系国家,心忧国家。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B.“又定下全诗闲适的基调”错误。“闲”并非此诗的感情基调。前半首注重体现“闲”,后半首注重体现“怆”。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雄健有力指刚健有力量,要结合相关意象和作者的情感分析。
颔联“野水”“空苑”“斜阳”“废城”几个意象渲染了一派荒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体现诗人因时代的沧桑和变迁产生了深深的伤感之情;尾联“白头”写出诗人年老,“散吏元无事”写出诗人虽闲散、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直接抒情,表达诗人仍然心忧国家,体现了诗人并没有消沉。
颈联“纵辔迎凉看马影”写出诗人在夏日里骑马的画面,“袖鞭寻句听蝉声”写出诗人寻诗、听蝉叫,突出其闲适,也传达出其豁达;“却为兴亡一怆情”,意思是此刻虽闲适,但仍为国家兴亡担忧,表现其年老也没有忘记为国事忧虑的责任感。
1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期功”“僮”“籁”“飏”。
18.A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 B三心二意 C顾此失彼 D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 19.D 20.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描述了手机一响,就无法控制自己去刷信息的情景,所以可填“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B处,根据后文“难以全心全意地去专注某事,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可知,前面要写的是我们总是不能全心全意地去专注某事,总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的情况,可用成语“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C处,描述了当我们试图同时完成多件事时,由于精力过于分散,导致即使花费了很多时间,最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可填“顾此失彼”。顾此失彼:是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
D处,描述的是通过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最终能够在某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所以可填“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本领全部显现出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选文中的“结果”是指人事的最后结局,是名词用法。
A.指成就、成果,是名词用法。
B.指料理丧葬事项,是动词用法。
C.指杀死,是动词用法。
D.指人事的最后结局,是名词用法,与选文中加点的“结果”意思和用法相同。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与其分散精力去做很多事情,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这与③处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两者都在强调专注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
文中首先描述了人们常常因为难以专注而分散精力,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却收获甚微(即①处)。接着,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指出一个领域的高手通常是那些非常专注并持续磨炼技能的人(即②处)。在这之后,提到要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以做好每件事(即③处)。此时,引入这句话,直接支持了专注于一个领域并深入钻研的观点,强调与其在多个方面浅尝辄止,不如在一个方面深入钻研,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最后,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示通过打磨专注力,我们也能成为高手(即④处)。因此,放在③处最恰当。
故选C。
21.①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
②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③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22.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句“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可知,讲的是“创新”,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
第二空,根据后文“在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成为主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农业领域,精准农业和智能农机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环保。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个性化、精准”可知,介绍了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此处为领起句,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第三空,根据后文“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可知,此处特别指的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所以应该填写“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加快发展”搭配不当,“加快”改为“快速”;
二是成分赘余,去掉“以”。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误会”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二3月月考试卷docx、3月月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3,作者葛亮曾说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