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士人阶层的人格精神和审美标准都具有突出的意义,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与西方古代社会结构不同,秦汉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是由一种特殊“秤式平衡”的结构方式支撑的,整个社会就像中国特有的衡器“秤”一样:它的一端是庞大的秤盘(宗法社会),而另一端是比重极小的秤杆梢(皇权)。要使这极不匹配的两极实现平衡,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它们之间加上一个秤砣,即士人阶层。由于上述具有根本意义的结构性要求,所以中国的士人阶层具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它的内在质量极大,有能力凝聚整个社会形态中各个阶层共同的根本利益;换成常用的说法就是“内圣”。二是它对整个社会结构的调节幅度极大;既可以代表宗法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制衡皇权,反过来也可以代表皇权控制各级宗法社会,就像秤砣可根据体系平衡的需要而在秤杆上大幅度移动一样;换成常用的说法,这种功能就是“外王”。与士人阶层的上述特质相适应的,是它的审美方式也同样具有对内和对外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园林、文学、艺术、服饰、饮食等一切文化手段而建构、维系士人阶层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二是士人阶层的审美方式和标准对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各社会阶层都有普遍的影响。这里我们只以室内陈设艺术为例来说明问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室内陈设是一门综合性和文化密集型的艺术,所以它对上述特质的表现也就较之其他门类的艺术更为突出和直接。在室内陈设中,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是通过书籍、书画楹联、文玩古董、盆景、文具、茶具、琴棋具等众多器物及其相互组合配置的艺术方法而表现出来的。以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为例。我们知道,大观园中每处居所的庭园景物、艺术风格,都是与具体居住者的品格气质、审美风范相互协调映衬的,而曹雪芹对潇湘馆的描写,也正是为了突出林黛玉颖慧孤高、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潇湘馆突出的特点,在于庭园内清幽雅洁的景致与室内环境的统一。《红楼梦》中曾反复描写潇湘馆园景,如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而这种幽曲的庭园空间和景物风格又进一步延伸到室内,以此表现黛玉委曲深致的心理空间。在中国士人文化中,竹子以其苍翠挺拔的姿质而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宋明以后,这种象征意义在文化艺术中的运用更为普遍,例如明代初年著名儒臣方孝儒《友筠轩赋》描写庭园间的竹景与居室主人的胸襟及文化生活的关系:“惟青青之玉立,俯漪漪之轩构。憩乐矣之幽情,处蔚然之深秀。苍雪洒乎凉飙,绿荫蔽乎清昼。……或弹棋而雅歌,或解衣而脱巾,或焚香而啜茗,或联句而鼎真。”《红楼梦》继承了这一审美传统,没有过多地铺陈潇湘馆室内的器物用具,而是除了点明藏书甚丰之外,只是反复强调其室内空间和艺术风格与庭园的沟通协调,甚至写明这屋连窗纱也是一色翠绿,这显然是为突出居住者过人的才识和高洁的人格。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对居住者人格理想的表现是比单纯的造景技艺更高的审美层次。
(摘自王毅《中国古典居室的陈设艺术及其人文精神——从“大观园”中的居室陈设谈起》)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有“崇文”的特点,也讲究“雅趣”,即表现知识与高雅的文艺修养,诸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竹林玄谈、曲水流觞等,这样的审美情趣,只有在园林里才能充分展开与发挥。文气氤氲的大观园是小说人物生活及赋诗作画之地。儿女们在此结社吟诗、弹琴下棋、描鸾刺风、斗草簪花、低吟悄唱,给这些天真烂漫的儿女们抹上了一层诗的色彩,也给她们的性格涂上了一层诗的气质。这种气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如林黛玉在平时似乎是个病恹恹、行动恼人、小心眼的林姑娘,可是在大观园里作诗时,她完全成了另一个林姑娘,不仅宽厚从容、豁达开朗,而且,在赞美湘云的诗写得好时,“又叫好,又跺足”,神采飞扬。黛玉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摆脱了“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现实世界,沉醉到诗的境界中,沉醉到艺术创作中,只有在那里,她才可以获得精神饥渴的满足;只有沉到精神世界之中,才可以找到光明,她是大观园中唯一的必须在诗中寻找人生乐趣的女儿。难怪刘姥姥进潇湘馆,见到“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要说:“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摘编自曹林娣《园林风花雪月——陶铸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士人阶层的人格精神和审美标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B.士人阶层在调节社会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平衡宗法社会和皇权之间不可或缺的阶层力量。
C.潇湘馆的庭园幽深静谧,能够表现出黛玉委曲深致的心理空间,同时竹子孤高脱俗的特点也是她自身形象的写照。
D.远离现实世界的大观园为红楼儿女们提供了充分展现自身性格的舞台,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人阶层的审美方式蕴含着这一阶层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因此,它对其他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材料一中写明代著名儒臣方孝儒《友筠轩赋》中的内容,为宋明以后,在文化艺术中竹子象征高洁人格的运用提供依据。
C.作者认为《红楼梦》为突出林黛玉过人的才识和高洁的人格,反复强调潇湘馆的室内空间和艺术风格与庭园的沟通协调。
D.林黛玉在平时与在大观园作诗时,分别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象,“不仅宽厚从容、豁达开朗,而且……‘又叫好,又跺足’,神采飞扬”体现了她对诗的热爱。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B.北宋时期大臣苏舜钦被罢职闲居苏州时,有感于沧浪之水“濯缨”“濯足”的意趣,遂购地筑园,于水边建“沧浪亭”。
C.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展现了自然之美,还传递了一种宁静、深远和敬畏的情感。
D.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草木繁盛,种有俗名为“女儿棠”的西府海棠,符合宝玉同情、体贴女孩子,好簪花弄粉的性格特点。
4.两则材料都以林黛玉为论据,其论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红楼梦》描绘探春所居住的秋爽斋的室内陈设:“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请结合材料内容,据此分析探春的形象特点。
【答案】1.D 2.A 3.D
4.①材料一以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为例,论证了庭园景物、室内陈设能够表现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②材料二以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活动为例,指出人物在古典园林里更能表现出才华与高雅的文艺修养等。
5.①屋子不曾隔断,十分阔朗,表现出探春办事练达、胸襟开阔。②空间风格与各种陈设品的风格协调统一,表现出探春志趣高远。③陈设高雅名贵,配之以雅洁的白菊,表现出探春秀雅温润的形象特点。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远离现实世界的大观园”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黛玉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她摆脱……现实世界,沉醉到诗的境界中,沉醉到艺术创作中”可知,是黛玉摆脱现实世界,而非大观园“远离现实世界”,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此,它对其他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与士人阶层的上述特质相适应的,是它的审美方式也同样具有对内和对外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园林、文学、艺术、服饰、饮食等一切文化手段而建构、维系士人阶层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二是士人阶层的审美方式和标准对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各社会阶层都有普遍的影响”可知,选项强加因果,“士人阶层的审美方式蕴含着这一阶层特有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对其他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并列关系,是士人阶层审美方式的两个显著特点,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A。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古典园林有“崇文”的特点,也讲究“雅趣”,即表现知识与高雅的文艺修养,诸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竹林玄谈、曲水流觞等,这样的审美情趣,只有在园林里才能充分展开与发挥。
AC跟中国古典园林无关,无法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B.是讲述苏舜钦建“沧浪亭”的原因,是有感“濯缨”“濯足”的意趣,并没有体现“这样的审美情趣,只有在园林里才能充分展开与发挥”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在室内陈设中,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是通过书籍、书画楹联、文玩古董、盆景、文具、茶具、琴棋具等众多器物及其相互组合配置的艺术方法而表现出来的。以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为例。我们知道,大观园中每处居所的庭园景物、艺术风格,都是与具体居住者的品格气质、审美风范相互协调映衬的……没有过多地铺陈潇湘馆室内的器物用具,而是除了点明藏书甚丰……这显然是为突出居住者过人的才识和高洁的人格”可知材料一以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为例,论证了庭园景物、室内陈设能够表现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
结合材料二“这样的审美情趣,只有在园林里才能充分展开与发挥。文气氤氲的大观园是小说人物生活及赋诗作画之地……也给她们的性格涂上了一层诗的气质……如林黛玉……在大观园里作诗时,她完全成了另一个林姑娘,不仅宽厚从容、豁达开朗,而且……神采飞扬。当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时,她或弄梧桐,或和人说笑,然后‘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她是那样的俊迈、潇洒,一派才子的风采”可知材料二以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活动为例,指出人物在古典园林里更能表现出才华与高雅的文艺修养等。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对居住者人格理想的表现是比单纯的造景技艺更高的审美层次”,“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屋子不曾隔断,十分阔朗,其实正是为了表现出探春办事练达、胸襟开阔的性格特点。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空间风格与各种陈设品的风格协调统一,结合材料一“大观园中每处居所的庭园景物、艺术风格,都是与具体居住者的品格气质、审美风范相互协调映衬的”可知室内陈设的名人法帖、宝砚、笔筒、笔海、笔、汝窑花囊、白菊等都表现出探春醉心书法、志趣高远。
“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喜爱书法艺术,陈设高雅名贵,配之以雅洁的白菊,结合材料一“在室内陈设中,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传统是通过书籍、书画楹联、文玩古董、盆景、文具、茶具、琴棋具等众多器物及其相互组合配置的艺术方法而表现出来的”,可知表现出探春秀雅温润的形象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 谏
刘浪
咸丰初年,国势倾颓,天下大乱。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骆秉章被任命为湖南巡抚。到任后,他广罗英才,整顿吏治,强化防务,湖南官场为之一新。这天,他正在院子里揉捻着门前晾晒的广东花县老家送来的芋英干,管家骆肇铨走了进来。
见老爷难得清闲,骆肇铨便走到跟前,想说一说这些日子挂在心上的那件事,但想到骆秉章平素为人,几次欲言又止。
骆秉章扫了他一眼,说:“有事直说吧,不然忙乱起来又听不得你说了。”骆肇铨说:“现在距年关只有两个多月了,按惯例各省地方官员要给皇帝送岁贡了,可是我们现在还没着落呢。”骆秉章皱起眉头:“哦,什么岁贡?”骆肇铨见老爷疑惑,便一五一十说了个明白。原来,清朝入关后一直流行各省官员每逢年关要给皇帝送礼的习惯,礼物主要是当地好看好用、好吃好玩的稀罕物,取名“岁贡”。起初只是送些地方名产特产,但后来慢慢变了味,变成了官员向皇帝拍马屁,求升迁,甚至中饱私囊的事情。不少官员每年很早就开始在民间搜刮奇珍异宝,无所不用其极。
骆秉章做了十多年的京官,成天忙于纸牍文案,虽听说这事,倒也不是特别上心。现在主政地方,算是第一回遇到,便说:“这事不是大清朝明文所定,人情而已,有则送,无则免。况且这湖湘之地深处内陆,哪来什么岁贡之物?如果强行到民间征集,怕又是扰民滋事,民怨沸腾,我们不凑这个热闹了。”
骆肇铨急了:“老爷,皇帝新登大宝,您这个巡抚又是他亲自任命的,还是多少表示一下为好。您不知,就这事多少官员想破脑袋,盼着能以一礼博得皇上欢心呢。”
骆秉章眉头微皱:“咱府上要钱没钱,要物没物,你比我还门儿清,哪有什么东西能讨皇上欢喜?如果执意要送,我看除了洞庭湖的鱼,就是岳麓山的树了。”
少顷,骆秉章又面呈忧虑之色:“这岁贡本身事小,但官员们成天不务正业,都一门心思讨皇上欢喜,这就是我朝内外交困、每况愈下的原因所在。”
连着数日,骆肇铨没见老爷吩咐岁贡的事,便又来打听。骆秉章说:“皇帝登基,新岁又至,是要送点礼,以尽做臣子的本分。这事我已经想好,就将咱花县老家送来的芋英干和洞庭湖的腌鱼各取若干,打成礼盒送去即可。喜则欢喜,不喜扔了便是。”
骆肇铨本以为是开玩笑,但见骆秉章一脸肃然,忙说:“老爷,千万不可,千万不可呀,这两样东西太过寻常,即便皇上不怪罪,京城大小官员也要耻笑啊!”骆秉章说;“我意已决,不复多言。现在就去办吧,不然春节前到不了京城了!”
果不其然,骆秉章的礼物千里迢迢到达京城,引起一片哗然。哂笑之余,有好事者便添油加醋呈报了咸丰。
作为新晋一省巡抚的骆秉章竟送来这两样稀松平常之物作为岁贡,分明是不把新皇帝当回事。盛怒之下,咸丰便让人将各省岁贡之物全送到朝堂之上,由他一一检视。一时间,各色贡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精巧奇绝之处,不由得让人拍案叫绝。当咸丰看到骆秉章送来的那箱腌鱼和芋荚干时,默然沉思良久,脸上表情由阴转睛,瞬间欢喜起来。他信手拿起朱笔,挥毫写下“吁门特贡”四字,并让人传示给各位大臣。众官员面面相觑,骆秉章字“吁门”,皇帝对其贡品御笔朱批,分明是肯定和嘉许呢!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除夕夜里,咸丰大宴群臣,居然就以腌鱼和芋荚干为料,让宫廷厨师烹制出了一道“御膳”,名字就叫“吁门特贡”,并且排在菜单第一道,而位列其后的各式菜肴,也不比往年,道道都变成了家常之菜。
官员们终于明白过来,原来皇帝即位后,志在励精图治,有一番作为。这次是要借骆秉章的贡品来做一番文章。果然,咸丰在开宴之前,面对群臣,昂然说道:“骆吁门向来以学识见长和廉素著称,此番所送贡品,借用两地特产,腌鱼为咸(全),芋英为干,分明是劝谏朕,天下已经全搜刮干净了,要重民生,戒奢廉。其良苦用心,岂是尔等所言寒酸可笑?”
消息传到湖南,骆秉章捻须长笑:“皇上果然知我懂我,不枉我一番苦心。”
骆肇铨也激动起来:“老爷,这是为天下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啊!”
骆秉章却从案后弹起:“肇铨,好事只做了一半而已,我要再奏皇上,明令取消年关岁贡,各地均不得以此巧立名目,再行横征暴敛之事。”
咸丰三年春,朝廷颁旨,从即日起,各省官员不得再送贡品,凡以贡品之名行搜刮民间之实,一律重处不赦。
大清王朝延续两百多年的“岁贡”之俗,就此取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秉章一句“哦,什么岁贡?”,暴露出担任京官和担任地方官的某些区别,地方官要向皇帝纳贡,京官则没有这个惯例。
B.咸丰帝收到骆秉章的“岁贡”后的盛怒,一方面是骆秉章的礼物确实太寒酸,另一方面也是好事者添油加醋的结果。
C.“默然沉思良久,脸上表情由阴转晴,瞬间欢喜起来”,这一处描写表明咸丰皇帝借“岁贡”整顿吏治是临时起意。
D.咸丰帝把腌鱼和芋荚干理解为“咸(全)干”,即天下已被搜刮干净,这并非骆秉章本意,小说主要借此来体现咸丰帝体恤臣子的一面。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巧设铺垫:“整顿吏治”等描述为下文塑造主人公形象作了铺垫,“芋荚干”的出现又为中心事件埋下伏笔。
B.文章第二段写管家骆肇铨“想到骆秉章平素为人,几次欲言又止”,这一心理细节描写反衬了骆秉章处事果断的特点。
C.骆秉章最初反对交纳“岁贡”,后来又觉得“是要送点礼”,这样写不仅使情节有曲折,还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D.小说结尾段干净利落,颇有力量,不仅昭示尖锐的矛盾冲突涣然而解,而且让人物的精神和小说的主旨兀然崛立。
8.小说以“礼谏”为题目有什么妙处?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管家骆肇铨是文中的一个次要人物,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答案】6.D 7.B
8.①以礼劝谏,写出了主人公骆秉章以岁贡送礼之机进谏,含蓄委婉,体现了他趁机进谏的机智。
②“礼谏”二字,反映出清正廉明之官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精神,表现了小说的主旨。
9.①交代了背景。借骆肇铨之口,介绍了“岁贡”这一官场现象,侧面反映出清朝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②这一人物有利于塑造和衬托主人公的形象。通过他与骆秉章的对话,能揭示主人公骆秉章清正廉明的为官风格。
③推动了情节发展。最初他提醒骆秉章“岁贡”之事,并且加以相劝,促使骆秉章用腌咸鱼和芋荚干进行“岁贡”,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这并非骆秉章本意”错。原文“皇上果然知我懂我,不枉我一番苦心”,可见劝谏皇帝是骆秉章的本意。
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反衬了骆秉章处事果断的特点”错。首先这处描写并非反衬,而是侧面衬托骆秉章为人;此次,管家发愁的是如何跟骆秉章说送礼之事,表明骆秉章平素清正廉洁,并不送礼,不是体现其“处事果断”。
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标题中的“礼”送骆秉章送给咸丰的腌鱼和芋荚干;“谏”是指骆秉章通过礼物的谐音“咸”“干”来劝谏咸丰“天下已经全搜刮干净了,要重民生,戒奢廉”。题目意思是以礼劝谏,主人公骆秉章借岁贡之机劝谏皇帝要关注民生,戒除奢侈,崇尚节俭,这样的劝谏方式含蓄委婉,体现了他趁机进谏的机智。
②小说主人公骆秉章虽身为高官,却处处为民着想,借岁贡之机行劝谏之事,小说借助“礼谏”反映出清正廉明之官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精神,表现了小说的主旨。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是衬托主要人物,情节上或是线索人物或是推动情节发展,环境方面可能会交代故事背景、社会环境等等。
①交代了背景。小说主要写骆秉章“礼谏”的故事,那么为何要送礼,小说借骆肇铨之口,介绍了“岁贡”这一官场现象,“骆肇铨见老爷疑惑,便一五一十说了个明白。原来……”;同时小说也骆肇铨的话评价了“岁贡”这件事,“起初只是送些地方名产特产,但后来慢慢变了味,变成了官员向皇帝拍马屁,求升迁,甚至中饱私囊的事情。不少官员每年很早就开始在民间搜刮奇珍异宝,无所不用其极”,侧面反映出清朝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②这一人物有利于塑造和衬托主人公的形象。小说描写骆肇铨“但想到骆秉章平素为人,几次欲言又止”,表明骆秉章平素清廉正直,没有送过礼;他提醒骆秉章该想想岁贡的事了,而骆秉章则根本不知“岁贡”为何物,这就说明他平时并不关心这样的事情;此外小说还写骆肇铨的语言“老爷,皇帝新登大宝,您这个巡抚又是他亲自任命的,还是多少表示一下为好。您不知,就这事多少官员想破脑袋,盼着能以一礼博得皇上欢心呢”,送礼还得管家如此劝说,可见骆秉章为人如何。总之,通过他与骆秉章的对话,能揭示主人公骆秉章清正廉明的为官风格。
③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骆肇铨提醒骆秉章“现在距年关只有两个多月了,按惯例各省地方官员要给皇帝送岁贡了,可是我们现在还没着落呢”,并且加以相劝,“老爷,皇帝新登大宝,您这个巡抚又是他亲自任命的,还是多少表示一下为好”,促使骆秉章用腌咸鱼和芋荚干进行“岁贡”,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先禁他所,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此岂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赖A公等B共相辅佐C遂令囹圄D空虚E愿公等F善始克终G恒H如今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越,古代居于我国东方和西方的两个民族,他们时有侵犯中国边境之举,因以比喻祸患,材料一就是祸患之意。
B.“炀”是隋炀帝的谥号,去礼远众称“炀”;谥号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晋灵公的“灵”指“乱而不损”。
C.“乃有六七人”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乃”意思不相同。
D.“岂得惟行谄佞”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两个“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不管国家混乱还是安定,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进直言,君纳忠谏,方是治国之道。
B.唐太宗认为,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不尽忠,并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要吸取教训。
C.魏征辅助唐太宗安定天下,深知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使国家陷入危亡境地,所以告诫太宗守成更难。
D.在两则选文中,魏征都强调了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认为君主在“善始”之后,仍要“克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14.史学界认为,唐太宗和魏征君臣配合默契,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二人默契的具体表现。
【答案】10.CEG 11.D 12.B
13.(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2)前代的事情不远,我和你们能不谨慎吗,不要被后人所耻笑!”
14.(1)唐太宗能认识到君臣应共治共安,应接纳忠谏;魏征能直言进谏。
(2)唐太宗能以隋炀帝君臣的教训为鉴,告诫群臣;魏征能以隋朝的事例助唐太宗反思。
(3)唐太宗能理解魏征关于守成更难的观点;魏征能为唐太宗分析守成之难的原因。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于是使得监狱空虚,希望你们善始善终,永远像今天一样!”
“公等共相辅佐”是一个意思完整的主谓短语,是“朕赖”的宾语,故在C处断句。
“遂令”表示结果,而“囹圄空虚”就是结果的具体内容,故在E处断句。
“善始克终”是一个成语,是“愿”的宾语,故在G处断开。
“恒如今日”是一个完整的表述,中间不可断。
故选CE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竟然。/于是。句意:竟然有六七个人。/项伯于是在晚上跑到沛公的军营中。
D.“意思相同”错。只。/仅仅是。句意:怎能只谄媚讨好。/这仅仅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唯恐不足够。
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错。唐代宗并没有直接将隋朝的灭亡归咎于盗窃案处理不当,而是指出隋炀帝的暴虐和臣下的钳口是导致灭亡的原因。
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1)“董”,督责;“貌”名词活用为状语,表面上;“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是两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2)“嗤”,嘲笑、耻笑;“无为后所嗤”是以“为……所”为标志的被动句。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唐太宗重视并采纳忠谏:唐太宗在材料中多次提到了忠谏的重要性,并表示愿意听取臣下的意见。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魏征在材料中多次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显示了他对唐太宗的信任和忠诚。共同的治国理念:
唐太宗和魏征都认识到了守成之难,强调了防止骄奢淫逸的重要性,这显示了他们在治国理念上的一致性。
君臣关系的默契,主要依据原文情节进行概括,不可照抄原文,或者直接将译文做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材料二: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君臣本应共同治理乱世,共享安危,如果君主能接纳忠诚的谏言,臣子能直言进谏,这就是君臣契合,是自古以来所推重的。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暴虐,臣子们闭口不言,最终使他听不到自己的过错,于是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代的事情不远,我和你们能不谨慎吗,不要被后人所耻笑!”
贞观四年,太宗谈论隋朝。魏征回答说:“我过去在隋朝,曾听说有盗贼发生,隋炀帝命令於士澄追捕。只要有嫌疑,就严刑拷打,冤枉承认是盗贼的有两千多人,并命令在同一天斩首处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着查寻他们的情况。竟然有六七个人,先前被关押在其他地方,也遭受审讯,受不了痛苦,自己诬陷自己是盗贼。有关部门因为隋炀帝已经下令斩首处决,就不再上奏,将他们一起杀了。”太宗说:“这难道只是隋炀帝无道,臣子们也不尽心。必须相互匡正劝谏,不躲避诛杀,怎能只谄媚讨好,苟且求得君主的欢心和赞誉?君臣像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于是使得监狱空虚,希望你们善始善终,永远像今天一样!”
贞观十年,太宗对侍臣说:“帝王的事业,创业与守成哪个更难?”魏征回答说:“帝王兴起,一定是承接衰乱之世,推翻昏庸狡诈的君主,百姓乐于拥戴,天下归附,是上天授予,人心所向,所以创业并不困难。然而已经取得成功之后,志趣骄奢淫逸,百姓想要休养生息但徭役却不停,百姓穷困凋零但奢侈之事却不止,国家的衰敝,常常由此产生。由此来说,守成更难。”太宗说:“魏征和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然会走到危亡的地步,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④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③徙倚:徘徊。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B.诗的颔联描写了静态舒缓的景物,日暮时分,诗人徘徊在山水之间,其主体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C.诗人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
D.本诗风格雄阔沉郁,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诗人心系家国、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6.本诗尾联情景相生,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尾联情景相生,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发出了“无限悲”的感慨。“风霜”寓意双关,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政局的严峻,国家的动荡。“老木苍波”借景抒情,既指眼前萧瑟的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气韵苍凉。②“无限悲”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沦落天涯的无尽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韶华已逝的落寞伤悲,使诗人感慨万端。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议论”错,本诗前两联叙事、写景,后两联抒情,没有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选D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炼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意思是“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作者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有着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慷慨的风格。
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一联运用借景抒情、双关手法,情景相生,含蓄蕴藉,表达作者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史实的角度通过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得出国家就会既不富裕也不强大的结论,从而论证了“逐客过矣”的观点。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登高远望之景,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3)杜牧《阿房宫赋》借“____________”写歌台之声,借“____________”写舞殿之袖,描述出了“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答案】(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3)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社会屏媒介的移动阅读优势,已经①_______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观念和行为,既然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抽出一个单独的阅读时光,在一个安静而独处的环境之中进行阅读呢?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不是更加便利、更加经济的一件事情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在广场、地铁、商场、公司等各种②_______的环境中,通过一块屏幕进行着阅读。阅读从“伺机而动”、“正襟危坐”的专门行为,逐渐变成其他活动中“③_______”、“随心所欲”的伴随行为。这样看来,实体书店阅读所具有的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正与碎片的屏阅读相反,指向了一段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
18.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利用等车、等人、办公间隙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是更加便利、经济的一件事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你以支持屏阅读的身份,反驳文中横线句的论断。
【答案】18.①潜移默化(悄无声息);②人声鼎沸;③见缝插针。
19.①原句用反问句式,改句为陈述语气,原句语气更强烈。②原句使用两个“更加”,更能突出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是一件更加便利、经济的事情。③原句与上句的反问保持一致,语意、句式更连贯。
20.①实体书店阅读确实具有独特的场景感和仪式感,但并不意味着屏阅读就不具备场景感和仪式感;②碎片的屏阅读也可以使阅读者沉浸其中,从而获得沉浸的氛围。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强调屏媒介的优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故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的意思是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第②空,语境指广场、地铁、商场、公司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修饰其环境特征可以用“人声鼎沸”。“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第③空,根据上下文,此处和前文的“伺机而动”呈对比关系,前者强调专门寻找机会和时间进行阅读,故后者表达的意思是随处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故填“见缝插针”。“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时间或机会。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与改句有两处不同:
原句使用反问句式,既与上句保持一致,又从句式上增加了语势;
原句有两个“更加”,而改句只有一个。两个“更加”表达更为肯定,更能突出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是一件更加便利、经济的事情。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要求反驳横线句,该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实体书店阅读具有独特的场景感、仪式感”,第二层是“屏阅读无法指向一段完整的时光、一种沉浸的氛围”,因此,反驳要抓住这两点进行反驳。
其一,屏阅读也可以有仪式感,阅读者照样可以“正襟危坐”“伺机而为”;
第二,屏阅读也可以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沉浸式的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剧舞台上表演者的形体动作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演者恰当的动作将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饱满。换句话说,戏剧中的形体动作 ① 。舞台的形体动作需要具备如下特点:首先是要具有典型性。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次又具有揭示性。在戏剧中, ② ,各种动作正是非直观的心理内容的外观方式。戏剧表演是一种灵动的舞台艺术,只有确保演员在舞台上能将动作语言与人物形象紧密并且有效结合, ③ 。这里以豫剧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在舞台表演中,刘姥姥扮演者佝偻着半个身子,蹑手蹑脚地“蹭”到荣府角门前,当她看见旁边有人时,更是低着头“蹭”到人前缓缓开口问事。“蹭”这一动作便将刘姥姥进城后自卑和胆怯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班级决定将《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改编成剧本,参加学校艺术节展演活动。以下是剧本节选部分,请依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理解判断画线部分设计的动作是否合适,并简要陈述理由。
宝钗:有却有了,只是不好。
(宝钗、探春等都各自在案前思索起来。)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面对黛玉)你听,她们都有了。
黛玉:你别管我。
宝玉:(看见宝钗已誊写出来)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面对黛玉)
(黛玉此时时而抚摸梧桐,时而看看秋色,或者又和丫鬟们玩笑。)
宝玉:可顾不得你了,好歹也写出来罢。
(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
李纨: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
众人:自然。
黛玉:你们都有了?
(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宝玉:(喝彩)好句,(挠头)从何处想来呢?
宝玉: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众人:(点头)嗯!
【答案】21.①实际上就是无声的表演语言;②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是非直观的;③人物形象的塑造才可谓成功
22.设计的动作合适。这一段大观园中作诗的场景,主要是表现林黛玉的诗思敏捷,诗艺高超。而画线句对林黛玉的动作描写,正是反映了林黛玉在众人忙于作诗时的不慌不忙,成竹在胸。
【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换句话说”可知,横线处和“戏剧舞台上表演者的形体动作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演者恰当的动作将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饱满”表达的是一个意思,都是说明舞台表演中的形体动作的重要性。所以此处可填“实际上就是无声的表演语言”。
第二空,从后文“各种动作正是非直观的心理内容的外观方式”可知,人物的心理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舞台表演中的形体动作揭示出来。所以此处可填“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是非直观的”。
第三空,从前文“戏剧表演是一种灵动的舞台艺术,只有确保演员在舞台上能将动作语言与人物形象紧密并且有效结合”可知,填入句子是前面行为的结果,从文段中可以推断出,结果是人物塑造的成功。所以此处可填“人物形象的塑造才可谓成功”。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舞台说明知识的分析能力。
画线句“黛玉此时时而抚摸梧桐,时而看看秋色,或者又和丫鬟们玩笑”描写了在众人搜肠刮肚的作诗时黛玉的行为动作。在众人忙着作诗时,黛玉显得并不着急,而是“时而抚摸梧桐,时而看看秋色,或者又和丫鬟们玩笑”,她的这些动作表明她对作诗并不发愁,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正是通过这些动作,表现了林黛玉的诗思敏捷,诗艺高超。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罗振宇在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说:“面对困难,有三种结果。最好的,当然是打赢困难,其次是被困难击败,但还有没有更糟糕的结果呢?有。那就是被困难定义。什么叫被困难定义?守株待兔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个人在树前赢了一次,就把自己定义成了‘可以靠运气活下去的人’。被锁死在一次成败之中,这太糟糕了。”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面对困难的三种结果,打赢困难,被困难击败和被困难定义。其中,“被困难定义”是最糟糕的结果。此外,罗振宇还借用守株待兔的故事,阐述“被困难定义”的内涵——那个人在树前赢了一次,就把自己定义成了“可以靠运气活下来的人”。材料的最后一句进一步阐述含义,即“被困难定义”的人往往会将自己被锁死在一次的成败中。这样的人其实就像是把自己囚禁在一个笼子里,把所谓的出口当作了只有唯一,成败在此一举。困难被定义了,人就会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会把这一次的成败看得太重,困在这一次成败之中,这才是最糟糕的结果。引导语说“上述材料对我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启示”这说明考生要透过故事,概括故事背后的哲理,并以此来指导青年的成长。
综合材料所言,罗振宇的话和故事告诉我们:打赢困难很可喜,被困难击败也并不可怕,但一旦我们被困难定义,我们就失去了灵魂,生活也就失去了精彩。要“摆脱定义”,其实就是不能把一次的成败看得太重,在困难面前,要有主动走出去的意识,有重启的能力。像罗振宇讲述的故事里的“龙华哥”一样,在面对破产这次的困难面对,并没有身陷其中,而是开始寻找其他的机会,不限于自身所带的条件或者行业,定死在一次的失败中,而是摆脱定义,重启了自己的人生。在困难面前,摆脱定义,重启自己的能力是非常可贵的,那我们如何更好地锻炼出这样的能力:
①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困难处境,不要被过去的失败限制我们要去做的事情。
不要因为你右手拿着杯子,就把思维仅仅限制在于杯子相关的所有东西,你可以放或拿着它,做你任何想做的事;过去的所有经验,它的作用是成为我们的能力的一部分,仅仅是可以为我们后续的道路打下了基础,摆脱定义,敢于重启,这也会是成为我们人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如果被困难困住了,感到此题无解,那也许不必强攻。从这个困难里走出来,到别处看看,带上自己的老问题,寻找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发现,敢于尝试,让困难转化成我们的一次机会,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爱因斯坦不是说吗?咱别像精神病那样,“翻来覆去做同一件事儿,却期待能有不同的结果”。做一点不同的事,老问题的新解法没准也就冒出来了。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人可以被困难打败,但不可以被困难定义。接着阐述人生在世,困难在所难免,面对困难,能够打赢固然是好事,被打败也不必懊恼,最应该警惕的是“被困难定义”。然后阐述“被困难定义”的弊端,比如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口算经常算错,算式后面忘加单位名称,写完以后忘写答语……或许我们总被定义为马虎、不认真,但如果我们不走出这个泥潭,时间长了,我们就会默认自己是一个马虎、不认真的人,马虎和不认真就是我们面对的困难,我们一旦被这个困难定义,就失去了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不会写作文、不会做阅读理解题、不喜欢读书……时间长了我们就自动被定义成语文偏科、不爱读书、不会写作的学生,这时候。我们如果不去改变,而是随波逐流,那么这个定义将会追随我们一生,最终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天花板。最后顺势指出如何避免“被困难定义”,比如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困难处境,不要被过去的失败限制我们要去做的事情,敢于重启自己的人生。其次,勇敢走出困难,寻找其他方法,敢于尝试。
立意:
1.不要被困难定义。
2.人生要有随时重启的心态。
3.人可以被困难打败,但不可以被困难定义。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期末]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有答案),共14页。
【高一】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 这是一份【高一】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文件包含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docx、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pdf、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