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生物一轮分层复习检测案33 种群及其动态(含解析)
展开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
检测案33 种群及其动态
[基础巩固练]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1.下列选项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20年年底某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某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2.[2024·九省联考·安徽]调查物种资源现状,可以评估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受威胁状况,提出科学合理的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种群的数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波动
B.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因素
C.物种调查的准确性与样方大小无关而与样方数量有关
D.鸟类种群数量调查可通过辨别鸟类鸣叫声差异来进行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4.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提能强化练]
5.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调查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
6.[2024·九省联考·黑吉辽]环境DNA(eDNA——环境中的总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中应用的基本方法是:从目标水体环境(如池塘)中获得eDNA,对鱼类科、属、种等的特定核酸序列扩增、定量和测序。应用该技术理论上不易实现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的监测
B.种群年龄结构的建立
C.两个种群密度的比较
D.两个物种生物量的比较
7.(不定项)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 1 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 32 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8.[2024·全国高三联考]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是解释田鼠周期性数量变动的内分泌调节学说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使其年龄结构趋向于衰退型
C.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D.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9.
[2024·四川南充模拟]生态学上把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为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为该种群的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K值为750(个),M值为25(个)
B.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上升
C.当种群数量小于M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大于M值时种群数量上升
D.若该种群的起始数量分别是75、300、800,则理论上种群的最终数量依次为0、600、600
10.[2024·甘肃白银校联考]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基本特征之一,图1表示某种群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模型,图2表示该种群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A)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K值最可能为K2
B.图1说明种群的稳定是一种相对的稳定
C.图2中,第4~6年内,种群数量在增大
D.图2中,第10~14年内,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
11.(不定项)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下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
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内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
12.(不定项)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率的变化,图2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调查该地“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B.图1所示的“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呈负相关
C.图2内a~e五个点中,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a点
D.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13.(不定项)如图为研究者构建的某地区“捕食者—猎物”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型可以反映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B.N2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P3代表了捕食者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大题冲关练]
14.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 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 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 。
1.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A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描述的是年龄结构;C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描述的是死亡率。
答案:C
2.解析: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如种群数量)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正确;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因素,B正确;物种调查的准确性与样方大小有关,也与样方数量有关,C错误;通过鸣叫声来识别鸟类,不会对鸟类的生活产生影响,是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识别方法,D正确。
答案:C
3.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4.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虽然图中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由图可知,该种群中的个体存活时间不超过10周龄,且雌、雄个体的存活时间和生殖期长短均不相同,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存活时间较短且雌、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的昆虫种群,而非果树种群,因为果树一般没有雌雄之分,B合理、C不合理;由图可知,同周龄的生殖期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量相当,只是雄性个体生殖后期出现较早,说明这可能是该生物本身就有的特点,并不是性引诱剂诱杀的结果,D不合理。
答案:B
5.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调查,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即K值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因此其种群数量先达到K值,并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完全相同,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完全相同,理论上说,Ⅰ与Ⅲ的K值相同,Ⅱ与Ⅳ的K值相同,D错误。
答案:D
6.解析:如果某环境中出现了外来物种,从目标水体环境(如池塘)中获得eDNA并扩增后,会发现有新类型的DNA出现,所以可以实现外来物种入侵的监测,A正确;一个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的DNA是相似的,亲缘关系很近,无法通过该技术区分不同年龄段的个体,B错误;该技术可以通过DNA来区分两个种群,并且通过扩增来定量测序后分析特定序列DNA的含量,进而分析两个种群的数量,同理也可以用来检测某环境中两个物种的生物量,C、D正确。
答案:B
7.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但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 cm3,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错误;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答案:BC
8.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据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社群压力增大,会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幼年个体减少,死亡率升高,会使其年龄结构趋向于衰退型,B正确;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社群压力增加,通过下丘脑→垂体途径释放的生长激素减少,田鼠的生长代谢出现障碍,故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C正确;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中有下丘脑的参与,也有生长激素等的参与,故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D正确。
答案:A
9.解析: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小于0,所以100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即M值,A错误;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当种群数量在100~600时,种群数量上升,当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B、C错误;当种群数量为75时,种群数量下降,最终数量为0;当种群数量为300时,种群数量增加到K值达到最大,最终数量为600;当种群数量为800时,种群数量下降到600,维持稳定,D正确。
答案:D
10.解析: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故bc段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2,A正确;图示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因此种群所维持的最大数量,即K值,是相对稳定的,不是绝对的、恒定的,B正确;图2中,第4~6年时λ>1,种群数量增加,C正确;图2中,第10年到14年,λ先小于1,后大于1,田鼠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D错误。
答案:D
11.解析: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错误;当种群数量刚好在n点时,被捕食率等于补充率,因此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D错误。
答案:AB
12.解析:“十七年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一般不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通过图1可知,“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呈负相关,B正确;图2中d点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d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从b点开始,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所以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b点,C错误;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故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正确。
答案:BD
13.解析:该模型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以反映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故猎物K值为N2,B正确;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故捕食者K值为P2,C错误;从题图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但是当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猎物的数量又不断增加;在N2~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猎物又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答案:ABD
14.解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α角度变大。(3)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细胞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细胞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故1 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个),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109×2=1.2×1010(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
答案:(1)种群密度 (2)ef 变大 (3)抽样检测 1.2×1010 偏大 (4)代谢废物大量积累
2025届高中生物一轮分层复习检测案34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生物一轮分层复习检测案34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落实考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训练33种群及其动态(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训练33种群及其动态(Word版附解析),共8页。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28讲 种群及其动态(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28讲 种群及其动态(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7=N0×1,73,5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