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试卷(解析版)
展开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F2性状分离比为3:1是否具有偶然性属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B. F1产生的4种配子数量比为1:1:1:1属于实验验证
C. 设计F1与隐性纯合子的正反交实验属于演绎推理
D. 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遗传
【答案】B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F₂性状分离比为3:1的出现是否具有偶然性属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A正确;
B、F₁能产生比例相等的配子属于作出假说环节,B错误;
C、设计F₁与隐性纯合子的正反交实验并判断子代表型及比例属于演绎推理,C正确;
D、孟德尔定律适用于研究核基因遗传,即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遗传,D正确。
故选B。
2. 黄瓜是单性花、雌雄同株的植物,黄瓜的有刺和无刺是一对相对性状,无刺黄瓜汁水多、口感好、产量高,深受人们的喜爱。某农户种植的黄瓜中出现一株无刺黄瓜,若想保留该黄瓜的无刺性状,需要判断该株黄瓜的显隐性以及是否为纯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让该株无刺黄瓜自交,若所结黄瓜全为无刺,则该黄瓜为纯合子
B. 让该株无刺黄瓜自交,若所结黄瓜中出现有刺,则该株无刺黄瓜为显性杂合子
C. 让该株无刺黄瓜与有刺黄瓜杂交,若该植株结出有刺和无刺两种黄瓜,则有刺为显性
D. 让该株无刺黄瓜与有刺黄瓜杂交,若该植株所结黄瓜全为无刺,则该无刺黄瓜为显性纯合子
【答案】C
【分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3∶1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详解】A、让该株无刺黄瓜自交,若所结黄瓜全为无刺,则该黄瓜为纯合子,但不能判断显隐性,A正确;
B、让该株无刺黄瓜自交,若所结黄瓜出现有刺,即发生性状分离,则该株无刺黄瓜为显性杂合子,B正确;
C、让该株无刺黄瓜与有刺黄瓜杂交,若该植株结出有刺和无刺两种黄瓜,亲本属于杂合子测交型,无法判断显隐性,C错误;
D、让该株无刺黄瓜与有刺黄瓜杂交,若所结黄瓜全为无刺,即子一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该无刺黄瓜为显性纯合子,D正确。
故选C。
3. 豌豆种子颜色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某双杂合子种子发育而成的豌豆植株自然繁殖,收获该植株豆荚并观察种子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植株能产生4种配子,数量比为1:1:1:1
B.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可产生9种基因型的种子
C. 剥出黄色圆粒种子的概率为9/16
D. 该植株收获的豆荚中绿色圆粒种子占5/16
【答案】D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设控制豌豆种子颜色的基因为Y/y,控制豌豆种子性状的基因为R/r,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该植株能产生4种配子(YR、Yr、yR、yr),数量比为1:1:1:1 ,A 正确;
B、双杂合子种子(YyRr)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可产生3×3=9种基因型的种子,B正确;
C、双杂合子种子(YyRr)发育而成的豌豆植株自然繁殖即双杂合子自交,子代黄色圆粒(Y-R-)出现概率为3/4×3/4=9/16,C正确;
D、绿色圆粒(yyR-)出现的概率为(1/4)×(3/4)=3/16,D错误。
故选D。
4. 下列关于人体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而卵原细胞不可以
B. 减数分裂I时非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C. 减数分裂的相同时期,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存在性别差异
D. 人体细胞正常减数分裂形成的每个配子中的染色体都是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
【答案】D
【分析】精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相同点:
(1) 由各自的生殖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
(2)在减数分裂前期I,同源染色体都可能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
不同点:
(1)初级精母细胞经2次均等分裂形成4个大小相同的精细胞;而初级卵母细胞经2次不等分裂,形成1个大的卵细胞和3个极体。卵细胞中集中了大部分的细胞质。
(2)精子的成熟过程中,会出现变形,卵细胞形成无此现象。
【详解】A、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都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A错误;
B、减数分裂I结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B错误;
C、减数分裂过程中,雌雄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相同,无性别差异,C错误;
D、人体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得每个配子中都是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D正确。
故选D。
5. 某些信鸽(ZW型)因其强大的归巢能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被人们用作和平的象征。鸽子腹部羽毛的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该对等位基因不位于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现将白色雌鸽与灰色雄鸽交配,F1性状表现为白色雄鸽:灰色雌鸽=1: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白色对灰色为显性性状
B. 亲本均为纯合个体
C. 子代雌鸽均为杂合子
D. 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雌鸽中灰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
【答案】C
【分析】题意分析,题中显示“纯合白色雌鸽与纯合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灰色,雄鸽均为白色”,说明控制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题意,F₁性状表现白色雄鸽:灰色雌鸽=1:1,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说明鸽子羽毛颜色这一性状为伴性遗传,鸽子为ZW型性别决定方式,F₁中雄鸽均为白色,说明母本产生的含白色基因的配子与父本产生的含有灰色基因的配子完成受精后,发育成的子代雄性表现为白色,即白色基因为显性基因,A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应为白色雌鸽ZAW、灰色雄鸽ZaZa,均为纯合子,B正确;
C、由B项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白色雌鸽ZAW、灰色雄鸽ZaZa,其F₁的基因型为ZAZa,ZaW,子代雄鸽为杂合子,C错误;
D、让F₁相互交配,即ZAZa×ZaW,其后代F₂基因型为ZAZa、ZAW、ZaZa、ZaW 四种,可得出F₂雌鸽中灰色个体所占比例为1/2,D正确。
故选C。
6. 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是比较普遍的。很多种类的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所有的哺乳动物以及很多雌雄异株的植物,如菠菜、大麻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下列关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不考虑任何变异)
A. 雄性生物体内的细胞中均含有两种异型性染色体
B. 雄性生物中位于XY同源区段上的基因遗传时也会出现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C. Y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并非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
D. 若某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与该性状相关的基因型可能超过5种
【答案】A
【分析】自然界中性别决定方式有很多种,其中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主要有两类:XY型和ZW型,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同型的,即XX;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异型的,即:XY,常见于人、哺乳动物、一些两栖类和大多数昆虫。
【详解】A、不考虑变异,XY 型雄性生物体内一个正常的处于非分裂期的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性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的细胞内可能含有一种性染色体,A错误;
B、XY型雄性生物中位于XY同源区段上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均有,但是在遗传时也会出现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例如基因型为XAYa和XaXa的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会因为性别而有差异,B正确;
C、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XY 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均存在,C正确;
D、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基因型有5种,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基因型有7种,D正确。
故选A。
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思想也在不断推动着生物学的发展,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创新性地设计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噬菌体复制所需的原料均由大肠杆菌提供
B. 离心后的试管中,沉淀部分只含有噬菌体的DNA
C. 培养时间不会影响³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实验结果
D. 搅拌不充分不会影响³²P标记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实验结果
【答案】B
【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是一种病毒,无细胞结构,复制所需原料均由宿主细胞大肠杆菌提供,A正确;
B、离心后的试管中,沉淀部分还有大肠杆菌和其体内的子代噬菌体蛋白质、DNA,B错误;
C、⑤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被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培养时间不会影响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C正确;
D、³²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被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无放射性,搅拌的目的是使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故搅拌不充分对该实验放射性结果无影响,D正确。
故选B。
8.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是DNA序列中核心序列为2~6个碱基的短串联重复结构。20世纪90年代初,STR基因座首次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标记在人类亲子鉴定中被使用,不同人体内STR序列中A—T碱基对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但均大于同一DNA分子中C—G碱基对所占的比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彻底水解,得到六种小分子物质
B. 相对于其他同长度的DNA序列,STR片段结构稳定性更强
C. 不同个体短串联重复次数可能不同,是人群中STR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D. 若某一STR序列一条链中(A+C)为55%,则另一条链中(A+C)为45%
【答案】B
【分析】DNA分子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详解】A、DNA分子彻底水解,得到6种小分子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A正确;
B、A-T碱基对含有两个氢键,C-G 碱基对含有三个氢键,STRA-T碱基对所占的比例较多,相对于其他同长度DNA,STR的稳定性可能较差,B错误;
C、不同个体短串联重复次数可能不同,导致STR序列不同,体现出STR的多样性,C正确;
D、STR序列一条链中(A+C)为55%,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中(T+G)为55%,则(A+C)为45%,D正确。
故选B。
9. 将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某精原细胞(2n=20)置于含31P的培养液中连续分裂2次,获得了多个子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精原细胞经过连续分裂2次后,一定获得了4个子细胞
B. 得到的子细胞中两个带32P放射性标记,两个不带32P放射性标记
C. 得到的子细胞中所有的DNA中带32P放射性标记占1/2
D. 得到的子细胞中带32P放射性的DNA单链占所有DNA单链的1/2
【答案】A
【分析】DNA的复制:
(1)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2)过程: 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详解】A、该精原细胞进行的连续2次分裂可以是2次有丝分裂,获得了4个精原细胞,也可以是一次减数分裂,获得4个精细胞,A正确;
B、若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带有32P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是2或3或4个,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所得子细胞一定都带有32P放射性标记,B错误;
C、若进行2次有丝分裂,DNA复制两次,带有32P放射性DNA占1/2,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所有的DNA均带有32P放射性,C错误;
D、若进行2次有丝分裂,DNA复制两次,带有32P放射性DNA单链占所有DNA单链的1/4,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带有32P放射性DNA单链占所有DNA单链的1/2,D错误。
故选A。
10. 下列有关基因、DNA、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就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B. 对于真核生物而言,DNA位于染色体上,基因的载体就是染色体
C. DNA中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体现了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D. 一条染色体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
【答案】C
【分析】(1)DNA上分布着许多个基因,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等。对这类病毒而言,基因就是有遗传效应的 RNA 片段。
(2)DNA分子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详解】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对于这类病毒而言,基因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故基因通常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成对存在,A错误;
B、对于真核生物而言,DNA 主要位于染色体上,有些位于线粒体、叶绿体中,故除染色体外,线粒体、叶绿体也是基因的载体,B错误;
C、不同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故DNA 中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体现了DNA 分子具有特异性,C正确;
D、未复制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 分子,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 DNA 分子,一个DNA分子中有多个基因,D错误。
故选C。
11. 在真核生物中,几乎所有基因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被不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内含子)分隔开,成为一种断裂形式。在转录过程中以DNA模板链转录出的最初转录产物,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其上由内含子转录而来的片段被剪切,再重新将其余片段拼接起来,形成成熟的mRNA分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录产物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B. 真核生物的外显子和成熟的RNA产物的基本组成单位不相同
C. 以成熟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得到的DNA中存在内含子
D. 若最初转录产物在剪切过程中某一核苷酸的碱基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C
【分析】真核基因包括非编码区(启动子、终止子)和编码区,且编码区不连续,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
【详解】A、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在RNA 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叫作转录,A正确;
B、真核生物的外显子属于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与m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不同,B正确;
C、结合题干“最初转录产物上由内含子转录而来的片段被剪切,再重新将其余片段拼接起来,形成成熟的RNA分子”可知以成熟的m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得到的DNA 中不存在内含子,C错误;
D、若最初转录产物在剪切过程中其上由外显子转录而来的片段中某一核苷酸的碱基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正确。
故选C。
12. 当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只有乳糖一种底物时,大肠杆菌在乳糖的诱导下可使其体内控制乳糖水解酶的基因(其编码链上的3个碱基是5′-AGT-3')表达,产生大量催化分解乳糖的酶,进而为大肠杆菌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肠杆菌体内转录完成后再进行翻译,两者发生的场所不同
B. 合成分解乳糖的酶时,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为5'→3'
C. 翻译时当核糖体到达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时,肽链合成停止
D. 控制乳糖水解酶的基因对应的密码子的3个碱基是5'-AGU-3'
【答案】A
【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中无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基因表达时边转录边翻译,两者发生的场所相同,A 错误;
B、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 上的移动方向为 5'→3',B正确;
C、翻译时当核糖体到达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时,蛋白质合成停止,C正确;
D、控制乳糖水解酶的基因编码链上3个碱基是 所以转录的mRNA 上的密码子是5'-AGU-3', D正确。
故选A。
13.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感染(HIV)可导致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在疾病晚期易于并发各种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如图所示为HIV的增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转录过程的产物均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B. 过程①②③需要的模板和原料均来自HIV
C. HIV的前病毒复制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D. 利用逆转录抑制药物能抑制HIV的增殖
【答案】D
【分析】HIV是一种RNA病毒,HIV携带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只能逆转录形成DNA,再转录成RNA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所以与人体正常细胞中发生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相比,被HIV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特有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是逆转录(RNA→DNA)。
【详解】A、转录过程的产物有 rRNA、mRNA、tRNA,其中只有mRNA能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A错误;
B、HIV 必须依赖宿主活细胞才能进行增殖过程,而且HIV能为增殖过程提供模板,其增殖过程所需要的的原料和能量等都需要宿主细胞提供,B错误;
C、DNA 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由图可知前病毒是指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则 HIV的前病毒复制时以 DNA 的两条链为模板,C错误;
D、HIV 是逆转录病毒,利用逆转录抑制药物能抑制过程①,可以抑制 HIV的增殖,D正确。
故选D。
14. 基因通过表达进而控制性状,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细胞中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囊性纤维病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图中的①→②→④来解释
B. 细胞中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需要通过信使RNA来传递信息
C. 基因控制性状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体现的
D. 蛋白质都是在基因控制下合成的,所有基因的表达过程都包含图中的①和②
【答案】B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包括两种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
(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详解】A、囊性纤维病的形成原因是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异常,可以用图中的①→②→③来解释,A错误;
B、细胞中的基因在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需先转录出mRNA 并由mRNA 将信息传递给多肽链,B正确;
C、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图中的③),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图中的④),因此基因控制性状不都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体现的,C错误;
D、细胞内蛋白质是在基因控制下合成的,但并非所有的基因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有的基因表达产物为功能性RNA(如tRNA对应的基因只负责转录出tRNA,该基因不编码蛋白质),则其表达过程为图中的①(转录),不包含图中的②(翻译),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只有在诱发因素的诱导下才能发生
B.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表现
C. 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
D. 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但不一定会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D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原因: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3)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不定向性;③突变率很低;④多数有害。
【详解】A、基因突变可以在诱发因素的诱导下发生,也可以自发发生,A错误;
B、由于基因突变可以发生于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所以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B错误;
C、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与其发生频率较低无关,C错误;
D、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或隐性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性状,D正确。
故选D。
16.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I后期
B. 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一般不能自由组合
C. 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答案】A
【分析】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出现新的表现型,是生物进化的源泉,也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基因重组不会产生新的基因。
【详解】A、减数分裂Ⅰ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会导致基因重组,但在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也可以导致基因重组,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相互连锁,一般不能自由组合,B正确;
C、基因重组可以形成更多种的基因型,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C正确;
D、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D正确。
故选A。
17. 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非近亲结婚者后代一定不患遗传病
B. 含有白化病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白化病
C.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内能筛查到该病的致病基因
D. 某人一出生就患有某种疾病,则该病一定是遗传病
【答案】B
【分析】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染色体异常是指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
【详解】A、非近亲结婚后代也可能患遗传病,A 错误;
B、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含有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个体不患病,B正确;
C、“21三体综合征”由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C错误;
D、某人一出生就患有某种疾病,该病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期母体受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但胎儿的遗传物质可能并未改变,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18.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有如图所示的两种类型:①串联重复,重复片段紧接在染色体固有的片段之后(如图甲);②反向串联重复,重复片段虽与染色体固有片段衔接在一起,但重复片段中基因排列顺序是反向的(如图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染色体的重复片段相同,都是B和C两个片段
B. 反向串联重复中基因的排列顺序不会发生改变
C. 串联重复和反向串联重复均会改变基因的数量
D. 图中两类重复的染色体与正常结构的染色体联会时,都有可能出现环状突起
【答案】B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是指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所示的两个重复中,都是重复了B和C两个片段,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反向串联重复“重复片段中基因排列顺序是反向的”,所以反向串联重复中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B错误;
C、两种重复都增加了基因的数量,C正确;
D、由于染色体中出现重复的片段导致染色体长度增大,所以与正常结构的染色体进行联会时可能会出现环状突起,D正确。
故选B。
19.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基因型为aa)在幼年时期死亡,但其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基因型为Aa)却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图是对甲、乙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的调查结果,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假定两地区保持当前环境不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个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相同
B. 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
C. 乙地区人群中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比例将会逐渐上升
D. 若甲地区人口迁移到乙地,则迁入乙地的甲地区所有人对抗疟疾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答案】B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详解】A、A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95%+1/2×3%=96.5%,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3%+1/2×95%=50.5%,两个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不同,A错误;
B、甲地区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因患镰状细胞贫血在幼年时期死亡,这会使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B正确;
C、乙地区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其比例会逐渐上升,基因型为AA个体的比例会逐渐下降,C错误;
D、若甲地区人口迁移到乙地,并不会改变个体的基因型进而改变个体对抗疟疾的能力,D错误。
故选B。
20. 草原上,狼与野兔之间是捕食关系,这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犹如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狼通过追逐野兔使野兔朝着跑得更快的方向变异
B. 狼的存在对野兔的进化不利,野兔的存在对狼的进化有利
C. 狼和野兔在协同进化中相互影响,有利于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 草原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与环境作用无关
【答案】C
【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利的,狼捕食野兔种群中老弱病残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野兔种群的发展,B错误;
C、狼和野兔之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有利于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
D、草原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 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基因控制花色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1所示,将一紫花植株与一红花植株杂交,所得F1中不同花色个体数量的相对值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该植物花色性状的两对基因遵循____定律。
(2)根据图1推测,该植物花色表现为白色的必要条件是____,基因型为____的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子代会产生紫花植株。
(3)根据图2结果可推出亲本紫花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____,亲本红花的基因型为____,F1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
(4)若F1中红花植株测交,则F2中表型及分离比为____。
【答案】(1)自由组合(或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2)①. 个体的基因组成中不含D基因 ②. ddEE或ddEe
(3)①. DE:De:dE:de=1:1:1:1 ②. Ddee ③. 1/3
(4)红花:白花=2:1
【分析】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控制该植物花色性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故遵循自由组合或或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2)由图1可知,当同时存在D和E基因时呈紫色,即基因型表示为D_E_;当存在D,不存在E时呈红色,即基因型表示为D_ee;当不存在D时呈白色,即基因型表示为dd_ _。要出现紫色,必须同时存在D和E基因时呈紫色,故ddEE或ddEe的白色和D_ee的红花交配时子代会出现紫色。
(3)由于一紫花植株(D_E_)与一红花植株(D_ee)杂交后,子代中紫色∶红色∶白色=3∶3∶2,故说明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一对是必定是杂合子和杂合子交配,一对是测交,故亲本分别是紫花植株(DdEe)\红花植株(Ddee),因此,紫花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DE:De:dE:de=1:1:1:1。F1中红花植株出现的概率是3/4 x 1/2 =3/8,红色纯合子出现的概率1/4 x 1/2 =1/8,F1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4)F1中红花中DDee占1/3,Ddee占2/3,进行测交,则F2中表型及分离比为红花:白花=2:1。
22. 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不同分裂时期核DNA及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该动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图中所示为该细胞中所有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乙中的细胞____(填图中字母)判断该动物为____性动物,理由是____。
(2)图甲①②③时期处于有丝分裂的时期是____(填序号),受精作用发生于图甲____(填图中字母)段所处时期。
(3)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发生于图甲、乙____(填图中字母)所处时期,该时期细胞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____。
【答案】(1)①. g ②. 雌 ③. g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g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
(2)①. ①③ ②. LM
(3)①. GH、g ②.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析】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经历减数分裂Ⅰ后,染色体减半。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均等分裂。
(1)图乙中g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g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由此判断该动物为雌性动物。
(2)过程①分裂后DNA的含量不变,为有丝分裂,过程②分裂后DNA的含量减半,为减数分裂,过程③分裂后染色体数量不变,为有丝分裂,LM段染色体数量恢复,是由于发生了受精作用。
(3)孟德尔遗传定律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甲中的GH段,对应图乙的g,该时期细胞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俗称“饥饿疗法”,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是:通过微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内注入栓塞和化疗药物,从而使肿瘤发生缺血坏死,同时化疗药能够进到肿瘤的区域,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如图为饥饿疗法的部分作用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称为________,该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_,以四种________作为原料。
(2)过程②以________为原料,若该过程某tRNA的反密码子序列为5'-GAA-3',则其识别的密码子序列为________。
(3)过程②上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最终形成的多肽链a、b、c、d上的氨基酸的种类和序列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________。
(4)研究发现,当细胞中缺乏氨基酸时,负载tRNA会脱去氨基酸变成空载t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根据上图展示的调控过程,从两个方面说明空载tRNA是如何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癌细胞的增殖:________。
【答案】(1)①. 转录 ②. RNA聚合酶 ③. 核糖核苷酸
(2)①. 氨基酸 ②. 5'-UUC-3'
(3)①. 从右向左 ②. 相同 ③. 翻译的模板相同
(4)缺少氨基酸会使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RNA)转化为空载tRNA,空载tRNA通过抑制DNA的转录和激活蛋白激酶抑制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的含量,影响细胞的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④表示缺乏氨基酸时,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
(1)过程①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该过程称为转录,转录所需的酶时RNA聚合酶,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2)过程②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根据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原则,若该过程某tRNA的反密码子序列为5'-GAA-3',则其识别的密码子序列为5'-UUC-3'。
(3)依据图可知,最早合成的多肽是a,其次是b、c、d,所以核糖体核糖体沿mRNA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因为一个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模板链相同,因此多肽链a、b、c、d上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相同。
(4)由图可知,缺少氨基酸会使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tRNA)转化为空载tRNA,空载tRNA通过抑制DNA的转录减少蛋白质的合成,空载tRNA还可以激活蛋白激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蛋白质的含量,从而影响癌细胞的增殖。
32. 水稻(2N=24)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水稻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矮秆抗锈病水稻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下图所示的育种方法。根据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的育种方法中,一般在________(填“F1”或“F2”)代可选育出所需的品种。
(2)过程③→④→⑤的育种方法中主要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过程④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原因是________,过程⑤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其作用原理是________。
(3)经过程⑥→⑦培育出的植株需要进行大量筛选,且所需的品种非常少,其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F2 (2)①.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 单倍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产生可育的配子 ③. 低温、秋水仙素 ④.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
【分析】据图分析,题中涉及到的育种方式:①→②为杂交育种,③→⑤为单倍体育种,⑥→⑦为诱变育种。
(1)①→②为杂交育种,F1为DdTt,F1自交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一般在F2可选育出所需的品种。
(2)过程③→④→⑤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主要发生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正常二倍体的单倍体植株无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产生可育的配子,所以过程④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过程⑤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方法是低温诱导、秋水仙素处理,其作用原理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3)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故经过程⑥→⑦培育出的植株所需的品种非常少,需要进行大量筛选。
33. 亨廷顿舞蹈症(HD)患者的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最终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已知亨廷顿舞蹈症是由相关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如图为某家系关于该病的遗传系谱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判断,HD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患病个体的基因型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
(3)若Ⅲ₂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相关基因用B、b示),与表型正常的异性婚配,后代患HD、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概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若怀孕后经产前诊断得知胎儿为男孩,是否需要针对这两种疾病做基因检测,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常 ②. 由于该病的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图中Ⅱ5患该病但其女儿Ⅲ4不患病,Ⅲ3患该病但其母亲Ⅱ6不患病,表明致病基因不可能在X染色体上
(2)相同 (3)①. 0 ②. 1/2 ③. 否,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题干可知,Ⅲ2的基因型为aaXBY,与表型正常的异性(基因型为aaXbXb)婚配,生出的男孩的基因型为aaXbY,不携带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病的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图中Ⅱ5患该病但其女儿Ⅲ4不患病,Ⅲ3患该病但其母亲Ⅱ6不患病,表明致病基因不可能在X染色体上,由此推测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由于该病的致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图中Ⅱ5患该病但其女儿Ⅲ4不患病,Ⅲ3患该病但其母亲Ⅱ6不患病,表明致病基因不可能在X染色体上,由此推测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1号的基因型为aa,由于I1和I2的后代中有正常也有患病,说明I2的基因型为Aa,II2号和II5号的相关基因一个来自I1,一个来自I2号,故II2号和II5号的基因型为Aa,II6号的基因型为aa,故III3的基因型为Aa,图中患病个体的基因型相同。
(3)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基因型为aaXBY,与表型正常的异性(aaXbXb)婚配,后代患HD的概率为0,后代抗维生素D佝偻病1/2,若怀孕后经产前诊断得知胎儿为男孩,不需要针对这两种疾病做基因检测,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题干可知,Ⅲ2的基因型为aaXBY,与表型正常的异性(基因型为aaXbXb)婚配,生出的男孩的基因型为aaXbY,不携带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生物][期末]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pdf、高二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商丘市商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某些信鸽,短串联重复序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