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期末]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期末]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卷(解析版)01
    [语文][期末]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卷(解析版)02
    [语文][期末]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卷(解析版)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期末]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A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B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人类建筑目的有二: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城市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台楼阁亭、苑囿园林。
    D.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吏的家属在房屋、车马、衣服等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
    B.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C.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园林,以求安慰。
    D.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制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
    3.根据材料三,下列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
    A.烟霞迤摇蓬莱,宫殿参差晓日开。
    B.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C.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D.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理念。
    5.材料一说“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请结合材料谈谈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1.B 2.C 3.B
    4.①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合而为一。
    ②房屋和城市体现了典型传统的儒家观念,花园和风景体现了典型传统的道家观念。
    5.①大观园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在大观园中,不仅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
    ②大观园使贾宝玉远离了贾政的约束管教,远离了听命木讷和钻营功名利禄这些人,这有利于宝玉充分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寻找终极目的与价值。
    ③大观园的设计体现了典型传统的道家观念,大观园的苑囿园林、台楼阁亭等,有利于贾宝玉赏玩游走、娱乐身心,让贾宝玉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安慰,获得心理慰藉。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依据材料一“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看出睡觉时闭门,设门帘屏风等不是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
    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会返求自然”错,依据材料二“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可看出“都会”太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材料三“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看出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建筑和自然之间没有被分割开来而是合而为一。
    A.“烟霞迤摇蓬莱,宫殿参差晓日开”,自然的烟霞、晓日与蓬莱的宫殿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合而为一;
    B.“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单写建筑灯饰,没有体现和自然的结合;
    C.“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滕王阁为伴,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合而为一;
    D.“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华丽威严的宫殿,依凭起伏的山峦而建,宫殿与山完美结合,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合而为一;
    故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合而为一”。
    ②根据“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可以概括为“房屋和城市体现了典型传统的儒家观念,花园和风景体现了典型传统的道家观念”。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可概括的理由为“大观园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在大观园中,不仅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
    ②根据“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可以概括的理由为“大观园使贾宝玉远离了贾政的约束管教,远离了听命木讷和钻营功名利禄这些人,这有利于宝玉充分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寻找终极目的与价值”。
    ③根据“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可概括的理由为“大观园的设计体现了典型传统的道家观念,大观园的苑囿园林、台楼阁亭等,有利于贾宝玉赏玩游走、娱乐身心,让贾宝玉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安慰,获得心理慰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上
    关仁山
    吃过了炖杂鱼,铃铛奶奶把腿盘在炕头,坐着一个蒲草做的圆垫子,烤着火盆,吧嗒着长烟袋,瞄了一眼窗外。
    街巷里堆满了雪。千年老梨树也挂满了树挂。白得圣洁的码头,零零散散地泊着几只老龟一样的旧船。
    铃铛奶奶嘴里唠叨着:“你爹活着的时候,就爱砸冰懵子……”
    王永泰嗯了一声。他在夏天是船老大,冬天也爱在冰上砸冰懵子。
    荒凉的大淀上压着层层叠叠的厚雪,撩得他猛地来了精神。他心里念叨,砸冰懵子的季节到了。
    王永泰挺直腰,拧着屁股下炕。他哼了几声保定老调,腰里缠上一圈绳索,披上油脂麻花的羊皮袄,戴上一顶大皮帽子。他从墙上摘下一支明晃晃的冰枪,冰枪的颜色跟大铁锅一样。
    他扛着冰枪,扑扑跌跌地走进雪野里。
    鱼鹰大黑、二黑躲着雪片儿,跟着他,摇摇晃晃地飞。
    野地里的雪,一层层地厚着。两溜儿深深的雪窝,串起空旷淀滩上的无数道雪坎,简直就是雪的长城。王永泰脚下一跳一滑,走不大稳,觉得雪窝深得像是挖地三尺,冷透了的寒气直往骨缝里杀。
    王永泰斜卧在一艘冻僵的船板上,嘴巴喷出一团哈气,拽起拴在腰上的酒葫芦,比画两下,锥子似的目光依旧盯着沉静的大淀。
    白腾腾的,除了雪还是雪,就像夏日淀上的浪头一样白。王永泰无声地笑笑,感到一种空落,只有嘴巴寻着酒葫芦对话。
    往年人多的时候,王永泰总是带着王决心、二巴掌他们打冬围。但今年不同往常,王决心在千年秀林栽树,还要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
    他冬天只能自己在冰上砸冰懵子了。
    雪花飘在头上,大雪不久淹没了他的脚。
    这个季节,淀上凶险无比,常常使走冰的人陷于危险境地。厚厚的冰层下面,还能听到淙淙流水的声音。
    王永泰永远记着父亲“大抬杆”的模样,父亲和水上飞教他砸冰懵子,真怀念大抬杆肩扛大鱼“喊淀”时的赏灯之夜。
    喊淀就是到了码头冲着村口喊一嗓子,有缘赶上的就分一点儿鱼。喊淀还没有人来,就在千年老梨树下敲钟,钟声一响,人们点燃一盏盏各式各样的灯笼,亮了一街。大抬杆将冰枪高高地举过头顶,绷脸不笑,心里却分外得意。这是王家寨人自古以来最高的奖赏。后来王永泰听母亲说,其实,砸冰懵子得到的大鱼是水上飞的功劳,水上飞是护着大抬杆的威望。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不如白洋淀的水鬼子。王永泰捕鱼的本领就属于水鬼子。改革开放初期,王永泰成立了捕鱼公司。但冬天砸冰懵子,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砸冰懵子,大黑、二黑都跟着,两只鱼鹰静静立在雪坨上东张西望。不多时,冰层底下挤出声如裂帛的脆响,犹如砸碎了玻璃。响声里夹杂着隐隐约约的“嗷呵——嗷呵”的叫声。他兴奋得眼睛里充了血。白洋淀人都知道大鱼浮冰游,小鱼却是沉了底。王永泰躲避的雪坎子,就是夏天他的老船守鱼窝的地方。扭头时,蓦地看见几步远的雪岗顶端黑乎乎地袒露着什么,那是碎冰,别人砸过冰懵子了。鱼也是精明,见不得一丝人的影子。鱼若是见了冰上头有黑东西,就会掉头逃跑的。
    王永泰滚过浮雪,爬上那道雪岗,盖住了被风吹秃的地方,然后斜着眼睛寻着裂响的冰面。他调动了多年获得的嗅觉和听觉经验,捕捉着冰面细小的变动,寻找大鱼的踪迹,同时也在寻找乐趣。
    他的心里不知不觉渐渐温馨起来。
    寒风涩重,滚地而来。王永泰灌了一口雪粉,咂吧咂吧。
    夜空的云层里有月儿游出来了。雪上面有兔子跑过的痕迹,百米远的冰面上有了声响,他就划开了浮雪。冰层下边一个硕大的黑乎乎的东西。王永泰揉揉眼睛,活动一下冻僵的手脚,哈腰轻跑过去,高举着冰枪,狠狠地砸下去,连连砸着。
    冰层下面的黑东西就蒙了,露出水的时候,他辨认出是一条大黑鱼,就迅疾趴下,将被砸晕的大黑鱼捉上来,扔进他的网兜里。
    自己砸冰懵子,那是只有他独享的快乐。
    王永泰再灌几口衡水老白干,烈酒热辣辣的,身上的筋脉就活了,老胳膊老腿儿也顿时来了灵气。等了一阵,他抽了抽鼻子,看见又游来黑乎乎的东西。但是大鱼像嗅到了人的气味,从冰窟窿里逃了。
    王永泰重新找了个地方,刮掉上面的浮雪,细细审视,又有黑乎乎的东西游来。瞧定这是一条肥硕的大鲤鱼,王永泰嗖地爬起,身上好像长了一片芒刺,高高举起冰枪砸去,大鲤鱼瞬间被震蒙了。
    王永泰的双手也没劲了,喘了喘气,哑静了三分钟。
    王永泰抓大鲤鱼的时候,眼前黑了景儿,扭头噗地摔了一跤。大黑、二黑扑棱着翅膀飞过来。好在都是雪粉,他又撑着身体爬起来,看见一个大冰块滑溜溜滚进一张一合的冰缝,溅起清晰的水声。等他睁开眼睛,已经来不及了,大鲤鱼苏醒了,摇摇晃晃地游动起来。他凄厉厉叹一声:“这狗日的……”
    王永泰一动不动,宛如悄然拱出的一座雪雕。
    他孤傲地站在雪梁子上,等着大鱼不游动了,他时刻准备将冰枪砸下去。他着急啊,然而大鱼没有动作。僵持许久,王永泰双腿发软,围着冰层里的大鱼兜圈,脚下的棉靰鞍踩进深雪里,脆脆地响。
    大鱼几乎在惊悸中游不动了。王永泰即刻出手,嘭一声,冰枪砸下去,大鲤鱼震蒙了。他趴在那里捞出大鲤鱼,忽然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伤感。此时,寒鸟从枯黄的芦苇中起飞。
    王永泰抬头看看天,带着胜利果实回家。茫茫雪野里,脚下的棉靰靴响个没完没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铃铛奶奶唠叨王永泰爹在世时爱砸冰懵子的话,勾起了王永泰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他决定去白洋淀上砸冰懵子。
    B.“父亲和水上飞教他砸冰懵子”“水上飞是护着大抬杆的威望”,这两句写出了父亲和水上飞真诚友爱、情谊深厚。
    C.王永泰捕鱼时心理不断产生变化:收获大黑鱼,满是喜悦自豪;失手大鲤鱼,满心恼火着急;猎获大鲤鱼,满足之余又有点伤感。
    D.文中描写王永泰砸冰懵子捕鱼,先锁定目标、划开浮雪,再高举冰枪猛砸冰面,然后迅速趴下将鱼抓住扔进网兜。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有助于呈现王永泰在整个捕鱼过程中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B.小说中“雪”的描写,突出了白洋淀冬天严寒凶险的环境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C.小说多用方言、口语,如“砸冰懵子”“水鬼子”“咂吧咂吧”等,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地方色彩。
    D.小说描写白洋淀独特传奇的人文生活风貌,浸染着作者及其笔下人物的深厚情感,富有抒情意味。
    8.文中插入“喊淀”时的赏灯之夜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王永泰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6.A 7.A
    8.①丰富文章的内容。插叙“喊淀”时的赏灯之夜,写出了白洋淀渔猎文化的历史悠久。
    ②烘托人物形象。大抬杆的表面严肃、内心得意,如“大抬杆……绷脸不笑,心里却分外得意”;水上飞的默默付出、谦逊低调,如“砸冰懵子得到的大鱼是水上飞的功劳,水上飞是护着大抬杆的威望”。
    ③为下文写王永泰捕鱼时内心的情感变化做铺垫。
    ④丰富主题内涵。插叙内容体现了白洋淀民风的淳朴,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
    9.①执着坚韧,不怕困难。通过对王永泰在雪中的一系列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可以看出他的坚韧、不惧困难。
    ②孤独伤感。“白腾腾的,除了雪还是雪”“他趴在那里捞出大鲤鱼,忽然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伤感”“他冬天只能自己在冰上砸冰懵子了”,写出了王永泰内心的孤独,对时代变迁的伤感。
    ③对传统生活的留恋。如“王永泰无声地笑笑,感到一种空落,只有嘴巴寻着酒葫芦对话”“真怀念大抬杆肩扛大鱼‘喊淀’时的赏灯之夜”,表现了王永泰对传统生活的留恋。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让他决定去白洋淀上砸冰懵子”错,强加因果,王永泰决定去白洋淀上砸冰懵子,不是因为铃铛奶奶的唠叨勾起了他的回忆。
    故选A。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本文采用有限视角”错,本文采用的是“全知视角”。
    故选A。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丰富文章的内容,插叙“喊淀”时的赏灯之夜,如“就在千年老梨树下敲钟,钟声一响,人们点燃一盏盏各式各样的灯笼,亮了一街”“这是王家寨人自古以来最高的奖赏”等内容,写出了白洋淀渔猎文化的历史悠久。
    ②烘托人物形象,“如大抬杆将冰枪高高地举过头顶,绷脸不笑,心里却分外得意”,写出了“大抬杆”的表面严肃、内心得意;“其实,砸冰懵子得到的大鱼是水上飞的功劳”“水上飞是护着大抬杆的威望”,写出了“水上飞”的默默付出、谦逊低调。
    ③推动情节,该部分插叙“喊淀”时的赏灯之夜,为下文写王永泰捕鱼时,内心的情感变化做铺垫,如“他兴奋得眼睛里充了血”,到“他的心里不知不觉渐渐温馨起来”,到“自己砸冰懵子,那是只有他独享的快乐”,到最后的“忽然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伤感”。
    ④丰富主题内涵,插叙的内容,如“到了码头冲着村口喊一嗓子,有缘赶上的就分一点儿鱼”“这是王家寨人自古以来最高的奖赏”等内容,体现了白洋淀民风的淳朴,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敬意。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通过对王永泰在雪中的一系列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如“他兴奋得眼睛里充了血”“滚过浮雪,爬上那道雪岗,盖住了被风吹秃的地方,然后斜着眼睛寻着裂响的冰面”“灌了一口雪粉,咂吧咂吧”“揉揉眼睛,活动一下冻僵的手脚,哈腰轻跑过去,高举着冰枪,狠狠地砸下去,连连砸着”等内容,突出了他的坚韧、不惧困难。
    ②经过一系列的艰难捕捉,成功捞起大鱼后,他却“忽然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伤感”,而“此时,寒鸟从枯黄的芦苇中起飞”,虽然最后“王永泰抬头看看天,带着胜利果实回家”,写出了王永泰内心的孤独,对时代变迁的伤感。
    ③砸冰懵子,冬天在白洋淀上砸冰捕鱼,是白洋淀流传了千年的习俗和传统,王永泰“永远记着父亲‘大抬杆’的模样,父亲和水上飞教他砸冰懵子”“真怀念大抬杆肩扛大鱼‘喊淀’时的赏灯之夜”等内容,表现了王永泰对传统生活的留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论
    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苏子瞻谓李斯A以荀卿之学B乱天下C是不D然E秦之乱F天下之法G无待于李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周代按照级别依次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一,与《与妻书》“一恸”中的“一”都是副词,前者为“完全”之意,后者为“非常”之意。
    C.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师说》“句读之不知”中的“之”用法不相同。
    D.被,意为“遭受”,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即使李斯不说商鞅之法方便有利,秦始皇自己本来也会采用它,不会厌弃。
    B.作者认为,仕宦有君子之仕和小人之仕,小人之仕影响较小,君子之仕危及国家社稷。
    C.作者认为,商鞅实行自己的学说危害了秦国,李斯舍弃了荀卿之学而一味阿附邀宠的行为,也害了秦国。
    D.宋朝时章惇等人未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但是世人依然认为是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类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2)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14.本文认为苏子瞻“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的观点是不成立的,联系论证过程,请简要概括作者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
    【答案】10.CEG 11.D 12.B
    13.(1)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直到秦始皇。
    (2)秦国喜欢刻薄寡恩并觉得严酷的刑法带来便利已经很久了,秦国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
    14.①李斯未尝以荀卿之学为秦国办事。②秦国的君主喜欢并习惯严峻的法治。③荀子颂扬儒学治世的功效。④秦国灭亡是“趋时”之臣探察国君的心思,委屈顺从求得世俗喜好所致。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
    “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谓”的宾语,故在C处断开;
    “是不然”是完整的主谓结构,故在E处断开;
    “秦之乱天下之法”应断开,做后面句子的主语,起强调作用,故选G。
    故选CE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一:完全/非常;句意: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太悲痛了。
    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意:君子做官。/不知句子停顿。
    D.错误。被:遭受/通“披”,盖;句意: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就先遭受腰斩之刑,灭绝三族。/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小人之仕影响较小,君子之仕危及国家社稷”错,根据“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可知,应该是君子之仕对国家会产生好的影响,而原文明显论述了小人之仕对社稷影响比较大。
    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凭借;“富强”,使……富强;“迄至”,直到。
    (2)“甘”,喜欢;“便”,便利;“以为”,认为;“善”,好。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李斯没有将荀卿之学用于秦国。“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秦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说明荀卿之学大功颂扬儒效,可见并不是李斯的主张。
    由“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此,非荀卿之学之错。
    [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
    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方便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方便有利,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不会厌弃。为什么呢?秦国喜欢刻薄寡恩并觉得严酷的刑法带来便利已经很久了,秦国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
    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觉得不这样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一切采取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李斯并不是推行他的学说,只是趋附时事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法治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是用来趋附时事罢了。
    君子做官,进取时不隐瞒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行事违背常理,不合道义,他们会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君主不合道义而依然勉励君主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他们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自己;明知国家将要灭亡却还这样做,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况且小人虽然明知天下将会发生变乱,但最终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出于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固然可以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就先遭受腰斩之刑,灭绝三族。上天惩罚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很灵验的啊!
    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危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立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世人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①,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火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截然不同。这幅图景既是写作的环境,也是“述怀”之由。
    B.“酒斟时、须满十分”,表现了词人饮酒的雅兴,展现了词人的狂放之态,极富浪漫主义情怀。
    C.“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中“溪”活用为“云”的量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的无拘无束,别有境界。
    D.本词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开篇触景生情,中间抒情说理,既坦陈心志,又含蓄蕴藉。
    16.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淡泊名利,对现实充满无奈。“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表达了对名利不屑与鄙视,以及对现实的无能为力。
    ②人生苦短,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的苦闷。“虽抱文章,开口谁亲”表达虽有才,但不被理解、不被知遇的感慨。
    ③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表达了对简单高雅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归隐之志。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展现了词人的狂放之态,极富浪漫主义情怀”错,实际上,“酒斟时、须满十分”这句话表现了词人试图通过饮酒来忘却世俗的烦恼,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而非浪漫主义情怀。
    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苏轼对名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归隐的向往。
    首先,词人通过对月夜饮酒的描写,展现出对名利的淡泊。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提到“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批判,认为这些都是虚幻的,不值得为之劳神。
    其次,词人在下片中提到“虽抱文章,开口谁亲”,表达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慨,即使有才华,也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抒发人生苦短,无人赏识的苦闷。
    最后,词人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在词的结尾处,词人写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展现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希望能够远离尘世的纷扰,过上简单宁静的生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洞庭湖隔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设想六国重用谋士、礼贤下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与《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表达相同意思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倚碧枕流,静观四季代序:春日草叶泛青,五彩缤纷;夏日细流如梳,婉约妖娆;秋日山峦铺金,层林尽染;冬日霜露晶莹,老梅犹芳。
    ①人文古韵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隐藏着生息的秘境,客家风土人情在这里升华并且浓缩。②白墙青瓦,简单而清静;高堂深院,朴素而典雅。③这里生产了全国百分之六十的吉他,山谷里每个民宿的房间中,都有一把尤克里里,供客人弹奏。④一杯小酒,几曲民谣,几番沉吟,年轻的诗人思如泉涌。⑤这里的古老乡村,我们享受到充满活力的美好时光。
    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从修辞角度谈谈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8.①句,“升华”与“浓缩”调换顺序;③句,“每个”调整到“房间”前;
    ⑤句,“我们”前加上“使”“让”等。
    19.①运用排比,突出了四季的变化,强化了喜爱的情感。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水之婉约可爱,秋日之色彩绚烂。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二段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①句,语序不当,应该是先“浓缩”,再“升华”,将“升华”与“浓缩”调换顺序。
    第二处,③句,多项定语语序不当,“每个”调整到“房间”前。
    第三处,⑤句,成分残缺导致中途易辙,在“我们”前加上“使”“让”等。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春日……”“夏日……”“秋日……”“冬日……”四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突出了四季的变化,从春日草叶泛青,到夏日细流如梳,秋日山峦铺金,冬日霜露晶莹,强调了不同季节的风物之美及我的喜爱之情。
    “细流如梳”“山峦铺金”运用比喻手法,涓涓细流梳子梳过头发一般,容易让人想到美女秀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流水婉约可爱,山上的树叶变成金黄,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日之色彩绚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之后,随即上演了一幕现实里的矛盾冲突。周朴园接见前来谈复工条件的鲁大海, ① 的资本家和淳朴仗义的工人之间展开激烈交锋。在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之后, A ,继续嘲笑被工人代表欺骗的鲁大海;鲁大海揭露他发昧心财的罪恶,激怒周萍对其大打出手;原本思念着周萍的鲁侍萍眼看兄弟相争,却无法将真相说出口,只能要求尽快离开。父子、母子、兄弟之间应有的人伦亲情,因为阶级利益和立场冲突被生生撕裂、消解。不知情者可悲,知情者亦可怜;局中人被宿命玩弄而 ② ,观众由此在心中产生巨大的悲剧感。
    与周朴园的虚伪、冷漠截然不同, B 。她被赶出周家,生活坎坷,但从未想过寻求补偿。当她 ③ 地再次与周朴园见面时,悲愤、痛苦在短时间内爆发。她撕掉周朴园递过来的支票,体现出她的自尊。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让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于差点儿失言,“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曹禺非常巧妙地通过语言的转换,让鲁侍萍内心的痛苦与克制 ④ 地展现出来,也让人物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0.请在文中①②③④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在文中横线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画线句子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
    【答案】20.①老谋深算(老奸巨猾) ②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③阴差阳错(鬼使神差) ④淋漓尽致(完完全全)
    21.A周朴园依然不动声色
    B鲁侍萍则善良、自尊、要强
    22.前一个表话题的转换,后一个表声音的延续。
    【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上与“淳朴仗义”相对应,可以填“老奸巨猾”或“老谋深算”。老奸巨猾:指老于世故、十分奸诈狡猾的人;也形容人老于世故,极其奸诈狡猾。老谋深算:意思是指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第二空:由前面“可悲、可怜”及关联词“而”“由此”等,可以看出局中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可以填“无可奈何”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无能为力:意思是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第三空:语境是鲁周二人见面存在偶然性,不受人力控制,纯属是命运安排,可以填“阴差阳错”或“鬼使神差”。阴差阳错:意思是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鬼使神差:迷信的人认为有些很凑巧的事情是由于鬼神在暗中指使而造成的;后用来形容事情的发生完全出于意外,或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做的事。
    第四空:从语法上来看,第四空的成语作状语,从内容上来看,后面有“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陈述对象是“痛苦与克制”,可以填“淋漓尽致”或“完完全全”。淋漓尽致: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完完全全:指全部、彻底;很全面。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前句“在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之后”以及后句“继续嘲笑被工人代表欺骗的鲁大海”可知,周朴园并没有因为知道了鲁大海是自己儿子而发生情感表情的变化,此处应填“周朴园依然不动声色”;
    根据前句“与周朴园的虚伪、冷漠截然不同”以及后句“她被赶出周家”及后面的内容可知,这里是表达鲁侍萍有着与周朴园完全不同的品性,此处应填“鲁侍萍则善良、自尊、要强”。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前一个破折号前后的字读音相同,但文字相异,表示话题的转换;后一个破折号前后都是“凭”字,表示声音的延续。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臣之所好者道也”“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样的表述,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引用《荀子》中的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天道是恒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引用本句意要强调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道理,保持着永恒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常数。第二句引用《庖丁解牛》中庖丁的话“臣之所好者道也”,意思是我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道”就是事物的规律,意在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
    第三句引用俗语“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意思是劈柴按照树木的纹理脉络下斧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引用本句意在强调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由此看来,世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永远会遵循恒定的规律,只有尊重规律,顺应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何为“尊重规律”,“尊重规律”的重要意义,如何“尊重规律”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为何要尊重客观规律”时,也可以使用层进式的结构,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不可违背。然后展开论述,一是认识规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二是分析规律的作用,指导着事物的运行,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方向标。三是忽视规律的后果,通过历史或现实中的案例,说明忽视规律、违背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如生态失衡、社会动荡等。由此得出结论,培养对规律的敬畏之心,认识到自身渺小,不要挑战和破坏规律,而应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其运行机制,认识到尊重规律、顺应规律才能谋求发展的深刻道理。
    立意:
    1.敬畏和坚守规律,不断走向成功。
    2.尊重规律才是成功的“捷径”。
    3.尊重规律,顺应规律,谋求发展。
    4.遵发展规律,守人生之道。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