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docx、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说:“20世纪50年代考古发现开始遍布全国,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证明,至少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在内广大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逐步形成交互作用圈,最终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据此推断( )
A. 先民持续迁徙推动文明交流B. 华夏史前文化发展殊途同归
C.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D. 考古发现成为史学认知前提
2. 殷商时期,大小祭祀仪式由作为神的联结者巫师主导,“礼”以服务鬼神为主。西周时期,周王以下的统治阶层内日常要践行的“礼”有二十余类,每一类从祭品、地点、参与人员服饰到配套礼乐,对不同阶层人规定不同的标准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规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儒家礼教的影响增强B. 早期人文精神的凸显
C. 社会阶层趋于平等化D. 王权与族权日益融合
3. 下面是春秋时期三位思想家部分经济思想观点。据此可知,他们都认为( )
A. 官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B. 商品价值的调节具有自觉性
C. 应避免物价的长期涨跌波动D. “工商食官”的制度应被废止
4. 先秦时期,君主下发给臣下或地方的御用文书最初称为“命书”;秦统一六国之后,改为“制书”(制定或颁布制度、法令)和“诏书”;到了西汉,又分为四种:“策书”(帝王诏令,用于王侯、三公的赐封或撤免)、“制书”、“诏书”和“戒书”(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这一变化体现出( )
A. 国家行政管理的日益完善B. 中央行政效率的显著提升
C. 中央集权统治达到了顶峰D. 国家推崇分权的治理手段
5. 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的本族语言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北方汉语中也融入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而东晋疆域内,南方的吴、越语融入了许多侨居者带来的北方汉语。这反映出( )
A. 文化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B. 南北方民族的地位趋于平等
C.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D. 朝代更替的频繁与社会动荡
6. 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菩提树形象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以来的各种神树图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扇形阔叶菩提圣树是以求仙问道的玉树崇拜贯穿主线。这体现出南北朝时期( )
A. 佛道文化交融互鉴B. 农耕生态环境良好
C. 佛教社会地位低下D. 佛教本土化的趋势
7. 《隋书》卷三载,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对此,北宋卢襄在《西征记》中评价说:“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街,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
A. 有效纾解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B. 客观上巩固了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 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D. 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
8.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李藩为门下省给事中,“制敕有不可,遂于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应该另外写奏章)’”。李藩说:“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这体现了( )
A. 门下省具有封驳的职权B. 皇权被中枢机构不断削弱
C. 中央文书行政体制完备D. 门下省内部权力相互制衡
9. 唐德宗时,“州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俸寡薄,自方镇入八座(高级京官),至谓罢权。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崔祐甫任吏部员外,求为洪州别驾”。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两税法的纳税负担较沉重B. 藩镇维系了唐朝统治
C. 政局呈现内轻外重的特点D. 官僚队伍的急剧膨胀
10. 下面是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 人文环境的影响B.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 南北分卷的政策D. 选官制度发生变革
11.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据此可知,市易法( )
A. 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B. 体现出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
C. 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D. 客观上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12. 元朝汉地行省的主官从未出现过夺权自立的行为,个别时期曾出现行省官员对抗中央的军事行动,如仁宗时的“关陕之变”和文宗即位以后四川省臣的叛乱,但那都是由皇位争夺引发的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中央先乱而地方后乱。这可用于说明元代行省制( )
A. 加剧了上层贵族间的矛盾B. 促使中央权力不断下移到地方
C. 推动各民族间的深度交融D.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国家政治
13. 下面是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临时性的诏令(特命某官入阁、入部、升迁、罢黜等)的颁行流程。这说明当时( )
A. 内阁已经失去了票拟权B. 奏折制因宦官专权而被破坏
C. 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专制皇权统治的进一步强化
14. 有学者指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以民为本”“臣为民请命”的“为民作主”旧范式,而提出了“民为主,君为客”的君须为民服务的新思想,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民治主张。据此可知,黄宗羲新民本思想( )
A. 冲击了传统儒家思想权威B. 蕴含着朴素反专制色彩
C. 强化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D. 影响了理学发展的趋势
15. 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大臣刘于义奏称:“山右(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之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皇帝深表赞同。这说明( )
A. 商业发展打破了等级秩序B. 朝廷改变了抑商政策
C. 山西商业经济氛围较浓厚D. 晋商对参政毫无兴趣
16. 乾隆认为“明太祖为一代开创之主”,故“朕南巡时,躬诣孝陵致祭,用彰隆礼胜朝之意”,他又说:“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这些言行( )
A. 论述了清朝统治的合法性B. 彰显了天朝上国意识
C. 意在提高明朝的历史地位D. 消弭了满汉间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说轩辕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按“井”字重新划分,中间一块为“公田”,四周八块为“私田”,遂成“井田”渊源。由于“井田”的国家所有性质,“田里不鬻”成为其核心原则。为避免土地分配不公,肥瘦不一、西周后期各诸侯国又颁布《田法》,实行以土地交换轮耕的“爰田制”。商鞅变法,颁布《垦草令》,承认私有土地爰田,并按军功分配土地;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令黔首自实田》法令,进行全国性土地登记,确立了土地私有权的合法地位;汉随秦制,颁布《田律》,允许私有土地自由买卖,东汉末年,曹操推行“屯田制”;唐武德七年颁布《均田法令》,后《唐律疏议》又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限额”,防止土地不合理兼并;宋代,土地自由买卖的方式大大丰富,典、卖、质举、倚当并存,国家对田宅物权的转移、利用、交割规定了一套完备的程序;《元典章》则进一步明确了永佃权的移转程序,并规定“佃客随田”;明清两代继续立法保护土地私有权,致使土地兼并加剧,形成了事实上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王煜宇《中国古代经济法溯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态。
(2)任意提取材料中有关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土地管理制度变迁的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司直、监御史、绣衣使者、司隶校尉、部刺史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的区域监察法——《监御史九条》,其实施范围虽然仅限于京畿,但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监察法,对推动后续监察法规的独立化、完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划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州郡的监察,并制定《六条问事》颁行全国。《六条问事》作为首部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魏晋的《六条察吏》、隋唐的《巡查六条》等均以此为模本,一脉相承。
——摘编自齐继伟《秦汉监察法规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秦朝,皇帝之下设置三个重要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面参与朝政,一面有“制临百司,纠绳不法”的监察权。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任。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职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建立多维监察网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的主要职责及监察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进行简要的评价。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司直、监御史、绣衣使者、司隶校尉、部刺史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的区域监察法——《监御史九条》,其实施范围虽然仅限于京畿,但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监察法,对推动后续监察法规的独立化、完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划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州郡的监察,并制定《六条问事》颁行全国。《六条问事》作为首部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魏晋的《六条察吏》、隋唐的《巡查六条》等均以此为模本,一脉相承。
——摘编自齐继伟《秦汉监察法规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秦朝,皇帝之下设置三个重要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面参与朝政,一面有“制临百司,纠绳不法”的监察权。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任。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职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建立多维监察网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的主要职责及监察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进行简要的评价。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儒学以董仲舒为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儒学思想以主宰之天确立政权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法天立道使君主权威得到强化,君权成为臣民绝对服从的对立性存在,这无疑使主体精神与独立人格在等级秩序中难以彰显。同时,汉代儒学假借天道以申仁义而使王道践行于世。至此,汉代儒家价值体系围绕天人之学在国家制度、施政方略、意识形态、伦理教化等诸多维度上得以普遍确认,儒学成为国家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也使其价值理念在现实政治运行中得到切实贯彻的机遇与可能。
——摘编自陈鹏马兰兰《汉代儒学建制与王权法统的整合及主体精神的失落》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极盛时期,儒学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借助新的传播载体,获得更大的社会化影响。宋代蒙学读物在培养儿童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往往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灌输基本的伦理道德与生活常识,而此时大部分的蒙学读物都是出自理学家之手。赵宋王朝建立之后,落实以文治国的政策,为了网罗人才,宋代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扩大科举录取名额,考试的内容逐渐向儒家传统经典靠拢,从而使宋代社会上读书蔚然成风。宋代统治者提倡家族式的同居,一些儒士往往制定一些家礼、族规将上层士人有关儒家思想与规则改造成民众活动的习惯以及宗族共同生活和交往的规则。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得到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及其影响。人物
观点
子产
主张官府采取“市不豫(干预)价”的政策,反对西周以来官府设“贾师”监管价格的做法
计然
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
子贡
“何以玉贵而石贱,因为玉少而石多”,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观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