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四)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研究发现,酵母细胞中有些分泌蛋白不能边合成边跨膜转运,而是由结合ATP的分子伴侣Bip蛋白与膜整合蛋白Sec63复合物相互作用后,水解ATP驱动翻译后的转运途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核糖体,在内质网中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 上述分泌蛋白边合成边跨膜转运的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C. 细胞内蛋白运输与细胞骨架密切相关,细胞骨架主要由核糖体合成
D. 分子伴侣Bip蛋白分布于细胞膜上,水解ATP为跨膜运输供能
【答案】D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真核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核糖体,形成多肽链,随后多肽链在内质网中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A正确;
B、分泌蛋白边合成边跨膜转运的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这一生物膜的结构特性,B正确;
C、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上述特殊分泌蛋白合成后的运输与细胞骨架密切相关,细胞骨架只要成分是蛋白纤维(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由核糖体合成,C正确;
D、结合题干“由结合 ATP 的分子伴侣Bip蛋白与膜整合蛋白 Sec63 复合物相互作用后,水解 ATP 驱动翻译后的转运途径”可知,Bip蛋白能与 ATP 结合但不能直接将其水解,而是需要与膜整合蛋白 Sec63 复合物相互作用后才能水解ATP,D错误。
故选D。
2. 幽门螺杆菌常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损伤胃黏膜屏障,感染后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幽门螺杆菌细胞内有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其遗传物质是DNA
B. 幽门螺杆菌细胞内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核糖体
C. 可以通过药物抑制幽门螺杆菌内DNA聚合酶的活性,抑制其繁殖
D. 幽门螺杆菌能在胃酸中生存,可能是代谢能够产生碱性物质来中和胃酸
【答案】B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因此含有的碱基有 A、G、C、T、U 五种,含有的核苷酸有 8 种,其遗传物质是 DNA,A 正确;
B、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B 错误;
C、DNA 聚合酶参与 DNA 复制,通过药物抑制幽门螺杆菌内 DNA 聚合酶的活性,可以抑制其 DNA 复制,从而抑制其繁殖,C 正确;
D、胃酸是酸性的,幽门螺杆菌能在胃酸中生存,可能是代谢能够产生碱性物质来中和胃酸,D 正确。
故选B。
3. 科学家用离心技术分离得到有核糖体结合的微粒体,即膜结合核糖体。其核糖体上最初合成的多肽链含有信号肽(SP)以及信号识别颗粒(SRP)。研究发现,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的前提是SRP与SP结合;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均不含SP,此时蛋白质一般无活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微粒体中的膜可能是内质网膜结构的一部分
B. 内质网腔中含有能够在特定位点催化肽键水解的酶
C. SP合成缺陷的甲状腺细胞中,无法进行甲状腺激素的加工和分泌
D. SRP-SP-核糖体复合物与内质网膜的结合体现了生物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C
【分析】分泌蛋白先在游离的核糖体合成,形成一段多肽链后,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信号,再与内质网上信号识别受体结合,将核糖体-新生肽引导至内质网,SRP脱离,信号引导肽链进入内质网,形成折叠的蛋白质,随后,核糖体脱落。
【详解】A、分析题意,微粒体上有核糖体结合,其核糖体上最初合成的多肽链含有信号肽(SP)以及信号识别颗粒(SRP),且两者结合能引导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据此推测微粒体中的膜是内质网膜结构的一部分,A正确;
B、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上均不含“信号肽”,说明在内质网腔内“信号肽”被切除,进而说明内质网腔内含有能在特定位点催化肽键水解的有机物(酶),B正确;
C、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故SP合成缺陷的甲状腺细胞中,可进行甲状腺激素的加工和分泌,C错误;
D、SRP-SP-核糖体复合物与内质网的结合依赖于SRP-SP-核糖体复合物与内质网膜上的复合体SR识别、结合,即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
故选C。
4. 碱化土壤中钠离子浓度较高,会导致土壤pH升高,镁离子、钙离子等沉淀,还会导致土壤板结。植物细胞需要依靠一定浓度的K+来抵御土壤碱化带来的伤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土壤碱化后,植物根系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量会减少
B. 植物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时,才利于根系吸收水分
C. 细胞中无机盐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离子沉淀有利于根细胞吸收
D. 碱化土壤中植物根系的细胞代谢会加强,提高K+等离子的运输效率
【答案】B
【分析】细胞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在植物中一方面可以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另一方面,许多无机盐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成分。
【详解】A、土壤碱化后,会造成土壤板结,根系的有氧呼吸受阻,无氧呼吸过程加剧,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会增多,A错误;
B、植物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浴液时,根细胞的渗透压大,利于根系吸收水分,B正确;
C、细胞中的无机盐多以离子形式存在,离子沉淀不利于根细胞吸收,C错误;
D、植物细胞需要依靠一定浓度的K+来抵御土壤碱化带来的伤害,推测生活在碱化土壤中的植物依靠根系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增多保证其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但土壤碱化造成板结,根系的细胞代谢会减弱,D错误。
故选B。
5. 肌肉细胞内质网膜上90%的膜蛋白是Ca2+泵,能将Ca2+泵入内质网中,以维持细胞质基质中低浓度的Ca2+。当肌肉细胞兴奋时,内质网膜上的Ca2+通道迅速开启,Ca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其结构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影响收缩蛋白引发肌肉收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a2+泵是一种能以主动运输方式运输Ca2+的载体蛋白
B. Ca2+通道运输Ca2+时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
C. Ca2+泵、Ca2+通道运输方向相反,共同维持细胞质中Ca2+相对稳定
D. 肌钙蛋白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驱动下发生移动,导致肌肉收缩
【答案】D
【分析】肌肉细胞受到刺激后,内质网腔内的Ca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使内质网膜内外Ca2+浓度发生变化。Ca2+与相应蛋白结合后,导致肌肉收缩,这表明Ca2+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详解】A、由题意可知,膜上的钙泵能将Ca2+泵入内质网腔中储存起来,以维持细胞质基质中低浓度的Ca2+”说明钙泵参与运输Ca2+的过程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即Ca2+泵是一种能以主动运输方式运输Ca2+的载体蛋白,A正确;
B、当肌肉细胞兴奋时,内质网膜上的Ca²⁺通道迅速开启,Ca²⁺释放到细胞质基质,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B正确;
C、Ca²⁺通过Ca2+泵运Ca²⁺泵运入内质网中,通过Ca²⁺通道运出内质网,所以Ca²⁺泵、Ca²⁺通道运输Ca²⁺方向相反,共同调节细胞质基质中Ca²⁺浓度相对稳定,C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肌肉细胞兴奋时,内质网膜上的Ca2+通道迅速开启,Ca2+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其结构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影响收缩蛋白引发肌肉收缩,该过程没有消耗ATP,D错误。
故选D。
6. 某同学在家里进行了提取花椰菜DNA的实验。取绿色的花芽部分,充分研磨获得匀浆;再加入含有中性洗涤剂的浓度约为2ml/L的盐水,其作用是[甲],以释放细胞核和细胞器[乙]中的DNA;静置10min后过滤,然后将滤液轻轻倒入[丙]溶液中,出现白色絮状物。下列选项中,甲、乙、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分析】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但对DNA没有影响。大多数蛋白质不能忍受60-80℃的高温,而DNA在80℃以上才会变性。洗涤剂能够瓦解细胞膜,但对DNA没有影响。将处理后的滤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的、冷却的酒精溶液(体积分数为95%),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
【详解】取绿色的花芽部分,充分研磨获得匀浆是为了破坏细胞膜;再加入含有中性洗涤剂的浓度约为2ml/L的盐水是为了溶解DNA;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中有DNA;向含DNA的滤液中加冷酒精搅拌后有白色絮状物析出,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人类肿瘤。中科院王跃翔团队观察到DEPDC5蛋白质失活会促进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增殖,DEPDC5基因位于人类第22号染色体上。取该恶性肿瘤细胞并转入DEPDC5基因恢复表达,统计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细胞所占比例,得到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G1:DNA复制前期 S:DNA复制期 G2:DNA复制后期 M:分裂期
A. DEPDC5基因属于原癌基因
B. DEPDC5蛋白抑制肿瘤细胞进入S期
C. 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通常比正常细胞长
D. 染色体片段缺失不会导致肿瘤出现
【答案】B
【分析】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其中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详解】A、DEPDC5蛋白质失活会促进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增殖,说明DEPDC5基因控制合成的DEPDC5蛋白质抑制细胞不正常分裂,故DEPDC5基因属于抑癌基因,A错误;
B、从表可看出转入DEPDC5基因后,G1期细胞含量增多,S期细胞含量减少,说明该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抑制肿瘤细胞进入S期,B正确;
C、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细胞周期通常比正常细胞短,C错误;
D、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都可能引起细胞癌变,抑癌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会引起其表达缺失,可能导致肿瘤出现,D错误。
故选B。
8. 在有丝分裂中期,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只与一侧的星射线相连,如图所示)细胞将延缓后期的起始,直至该染色体与另一极的星射线相连,并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此过程受位于前期和错误排列的中期染色体上的Mad2蛋白的监控,正确排列的中期染色体上没有Mad2蛋白。用玻璃微针勾住单附着染色体,模拟施加来自对极的正常拉力时,细胞会进入分裂后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到后期可能与来自两极星射线的均衡拉力有关
B. Mad2蛋白基因的表达发生于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并于有丝分裂前期可结合到着丝粒上
C. Mad2蛋白功能异常,细胞将在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停滞在分裂中期
D. 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然能继续分裂可能与监控缺失有关
【答案】C
【分析】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均匀分布在赤道面上,是适合观察细胞染色体组数量和形态的时期。由题意可知,MAD2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体的存在,正确排列的细胞中期的染色体上无MAD2蛋白。
【详解】A、由题意可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时,细胞后期将延后,而用微针勾出单附着染色体施加压力,细胞分裂能正常进行,故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后期与来自两极纺锤丝的拉力有关,A正确;
B、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以Mad2蛋白基因的表达发生于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可结合到着丝粒上,B正确;
C、MAD2蛋白监控细胞中染色体的错误排列,若该蛋白功能异常,则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分裂无法在中期停止,C错误;
D、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能继续分裂,可能与MAD2蛋白的监控功能缺失有关,D正确。
故选C。
9. 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等过程,柠檬酸循环过程中有CO2生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酵解发生于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
B. 柠檬酸循环存在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CO2时需消耗水
C. 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分解成二碳化合物的场所均为线粒体基质
D. 电子传递链存在的场所和利用O2、产生大量ATP的场所均为线粒体内膜
【答案】C
【详解】A、据图可知,糖酵解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存在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A正确;
B、柠檬酸循环发生于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过程中需要水的参与,B正确;
C、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分解成二碳化合物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分解成二碳化合物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电子传递链的分布和利用氧气、产生大量ATP的场所相同,都在线粒体内膜,D正确。
故选C。
10. 化学物质2,4-二硝基苯酚(DNP)可作为H+载体影响线粒体利用ATP合成酶合成ATP的过程,此过程能抑制线粒体内膜合成ATP,但不影响此NADH与O2的结合以及能量的释放。在线粒体膜间隙DNP以DNP-形式与H+结合形成DNP,DNP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在线粒体基质DNP可以解离为DNP-和H+,有关生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施加DNP会导致有氧呼吸ATP的合成量减少
B. 施加DNP会导致有氧呼吸的水分合成减少
C. H+通过ATP合成酶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D. ATP合成酶利用H+浓度梯度合成ATP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成酶催化合成ATP过程中,所需能量来源于H+顺浓度运输产生的势能,DNP-与H+结合形成DNP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导致线粒体膜间隙与线粒体基因间的H+浓度差减少,通过ATP合成酶顺浓度梯度运输的量减少,产生的势能减少,进而抑制了ATP合成。
【详解】A、施加DNP此过程能抑制线粒体内膜合成ATP,会导致有氧呼吸ATP的合成量减少,A正确;
B、施加DNP不影响此NADH与O2的结合以及能量的释放,有氧呼吸的水分合成不会减少,B错误;
CD、图中H+是顺浓度梯度,从线粒体膜间隙进入线粒体基质,由ATP合成酶转运,属于协助扩散,H+的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为ATP合成酶催化合成ATP提供能量,C正确,D正确。
故选B。
11. 酵母菌在密闭容器内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呼吸速率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0~6h内,容器中O2剩余量不断减少,有氧呼吸速率先加快后减慢
B. 6~8h内,容器中O2的消耗量低于CO2的产生量
C. 8~10h内,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主要储存在ATP中
D. 0~10h内,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颜色会逐渐变成黄色
【答案】C
【分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称需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以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由图可知,0~6h内,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因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密闭容器内氧气剩余量不断减少,A正确;
B、6~8h内,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同,同时进行不消耗氧气,产生酒精与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因此在此期间,容器中的氧气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产生量,B正确;
C、8~10h内,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转移至酒精中,少部分释放出来,其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错误;
D、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其颜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所以0~10h内,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颜色会逐渐变成黄色,D正确。
故选C。
12. 细菌拟核DNA为环状DNA,单一复制起点双向复制。细菌慢生长时细胞周期为70min,10minDNA复制准备时间,40minDNA复制时间(假设不间断匀速复制),20min细胞分裂时间。细菌快生长时,每轮DNA复制准备时间、DNA复制时间、细胞分裂时间均不变,每次分裂开始时上一轮的DNA复制完成了5/8,且立即开始新一轮的DNA复制准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菌快生长时细胞周期为50min
B. 细菌快生长时细胞分裂时间内无DNA的复制
C. 细菌快生长时两轮DNA复制重叠时间为15min
D. 细菌快生长时拟核DNA上最多有6处正在发生解螺旋
【答案】D
【分析】细菌的DNA是裸露的,无染色体,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等。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需时间。
【详解】A、从题中信息可知,细菌快生长时,每轮 DNA复制准备时间、DNA复制时间、细胞分裂时间均不变,每次分裂开始时上一轮的DNA复制完成了5/8,且立即开始新一轮的DNA复制准备,说明细菌快生长周期比慢生长周期缩短了40×(1-5/8) =15min,即细胞周期为70-15=55min,A错误;
B、细菌快生长时,每次分裂开始时上一轮的 DNA复制完成了5/8,且立即开始新一轮的DNA 复制准备,说明细菌快生长时细胞分裂20min时间内有15minDNA进行复制,B错误;
C、由于在上一轮DNA复制的后15min内,同时进行下一轮DNA复制准备10min,随后进入下一轮的DNA复制,故有15-10=5min为两轮DNA复制重叠的时间,C错误;
D、拟核DNA单一复制起点双向复制时,两处正在发生解螺旋,新一轮DNA复制与前一轮重叠,在前一轮形成的两个DNA分子的复制起点进行复制,再形成两个复制叉,4个解螺旋的部位,因此细菌快生长时,拟核DNA上最多有6处正在发生解螺旋,D正确。
故选C。
13. 细胞周期可分为G1、S、G2、M四个时期,其中S期为DNA合成期,TdR能被S期细胞摄入并掺进DNA中。高浓度TdR可抑制DNA合成,常用于诱导细胞周期同步化,过程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S期时,大量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核孔运至细胞核内
B. 第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使所有细胞都停留在G1/S交界处
C. 第二步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时间不能超过15h
D. 第三步需至少持续22h才能确保所有细胞同步化
【答案】BD
【分析】抑制S期的DNA复制,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所有细胞最终停留在G1/S交界处,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详解】A、S期时进行DNA复制,其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核孔运至细胞核内,A正确;
B、第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使位于S期的细胞停留在S期,其他时期的细胞停留在G1/S交界处,B错误;
C、第一步: 含高浓度TdR培养基中培养至少15h(G2+M+G1),第二步: 普通培养基中培养(洗脱DNA合成抑制剂)至少7h(S时期),第二步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不能超过15h(G2+M+G1),防止有些细胞再次进入S期,无法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C正确;
D、第三步: 含高浓度 TdR培养基中培养,第三步与第一步相同,处理时间也是必须大于15h,D错误。
故选BD。
14. 研究发现,水稻(雌雄同花)中存在一定“自私基因”R,它编码的毒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使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比例为R:r=2:3
B. 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比例为R:r=1:3
C. 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全为RR
D. 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后代中基因型比例为RR:Rr:rr=2:3:1
【答案】A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
【详解】A、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1:1,其中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雄配子全为r,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致死配子所占比例为1/2×1/2×1/2=1/8,产生R雄配子的比例为1/2×1/2=1/4,产生r雄配子的比例为1-1/8-1/4=5/8,R:r=2:5,A错误;
B、分析题意可知,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1:1,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雌配子全为r,则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比例为R:r=1:3,B正确;
C、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均为R,则后代中基因型全为RR,C正确;
D、分析题意,水稻(雌雄同花)中存在一定“自私基因”R,它编码的毒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使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由此可知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产生的雌配子为R:r=1:1,产生的雄配子为R:r=2:1,则后代中基因型比例为RR:Rr:rr=2:3:1,D正确。
故选A。
15.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淀粉酶水解淀粉和蔗糖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时,应该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B. 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和加红墨水的高浓度蔗糖溶液为材料,也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C. 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水浴加热、加入Fe3+和肝脏研磨液的三组试管均属于实验组
D.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现在低倍镜下找到不同时期的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答案】A
【分析】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对照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
【详解】A、碘液用来检测淀粉,不能用来检测蔗糖;用淀粉酶水解淀粉和蔗糖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宜用碘液检测,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无色,而加入红墨水的高浓度蔗糖溶液可以通过细胞壁,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红色的外界溶液,故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和加入红墨水的高浓度蔗糖溶液为材料,也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B正确;
C、浴加热、加入Fe3+和肝脏研磨液的三组试管均施加了自变量,属于实验组,C正确;
D、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现在低倍镜下找到不同时期的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研究人员在适宜光强和黑暗条件下分别测定发菜放氧和耗氧速率随温度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菜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左右
B. 30℃时净光合速率是150μml/(mg·h)
C. 35℃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D. 在放氧和耗氧的过程中都有ATP的产生
【答案】ABD
【分析】题图分析:在适宜光强下发菜放氧速率表示在不同温度下的净光合速率,黑暗条件下耗氧速率表示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
【详解】A、发菜的生长状况取决于净光合速率,根据图示信息,发菜在25℃左右放氧速率最大,即发菜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左右,A正确;
B、30℃时发菜的放氧速率是150μml/(mg·h),放氧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所以30℃时净光合速率是150μml/(mg·h),B正确;
C、35℃时两曲线相交,由于放氧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耗氧速率表示呼吸速率,所以该温度下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错误;
D、放氧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耗氧速率表示呼吸速率,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均有ATP的产生,D正确。
故选ABD。
17. 无氧运动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肌肉酸胀乏力,乳酸在肌肉和肝脏中的部分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氧运动时丙酮酸分解为乳酸可以为肌细胞迅速供能
B.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能在肝脏中再次转化为葡萄糖
C. 肌细胞中肌糖原可以分解产生葡萄糖直接参肌细胞的有氧呼吸
D. 乳酸在肝脏中的代谢过程可以防止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现象
【答案】BD
【分析】据图可知,骨骼肌细胞中,葡萄糖分解形成乳酸,乳酸可以在肝脏中经过糖异生,重新生成葡萄糖。
【详解】A、无氧运动时丙酮酸分解为乳酸过程不产生ATP,A错误;
B、由图可知,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能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丙酮酸,再转化为葡萄糖,B正确;
C、肌细胞中肌糖原不可以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C错误;
D、乳酸在肝脏中的代谢过程消耗掉乳酸,可防止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D正确。
故选BD。
18. 免疫荧光染色法是使特定蛋白质带上荧光标记的技术。如图1是科学家利用该技术对小鼠(2N=40)初级精母细胞中联会复合体(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构)进行标记后得到的图像,图2表示该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1~8表示基因。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技术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包括蛋白质的位置和含量
B. 图1细胞中含有20个四分体,每个四分体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形状、大小都相同
C. 图2中的基因1与基因2通常是相同基因,基因2与基因3可能是等位基因
D. 由该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细胞中可能同时含有基因2和基因7
【答案】AC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免疫荧光染色法是使特定蛋白质带上荧光标记的技术,故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包括蛋白质的位置和含量,A正确;
B、根据题意,图1细胞中含有联会复合体,应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该时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共有20个四分体,四分体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但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成的四分体中两条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不同,B错误;
C、图2中的基因1与基因2位于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是由复制产生的,通常是相同基因,基因2与基因3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C正确;
D、若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图2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片段互换,导致基因6与基因7的位置互换,则产生的配子会同时含有基因2和基因7,D正确。
故选ACD。
19. 人的耳蜗像一个螺旋环绕形成的管道,从切面看,可观察到该管道内包含三个腔,分别为前庭阶、蜗管和鼓阶,蜗管中充满内淋巴液,其K+浓度比血浆高,内淋巴液的高K+浓度有助于听觉的形成。下图表示内淋巴液中高K+浓度的维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血浆中的Cl-浓度比纤维细胞低,Na+浓度比纤维细胞高
B Na+-K+-2Cl-同向转运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C. K+从基底细胞运往中间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
D. 注射Na+-K+-2Cl-同向转运体抑制剂,可能引起暂时性耳聋
【答案】B
【详解】A、题图可知,纤维细胞内Cl-通过Cl-通道进入血浆,属于协助扩散,可见血浆中的Cl-浓度比纤维细胞低;纤维细胞内Na+被Na+-K+泵泵到血浆,属于主动转运,可见血浆中Na+浓度比纤维细胞高,A正确;
B、题图可知,Na+-K+-2Cl-同向转运体消耗Na+浓度差产生的能量,属于主动转运,B错误;
C、据图分析,K+从基底细胞运往中间细胞需要K+通道的参与,属于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C正确;
D、注射Na+-K+-2Cl-同向转运体抑制剂,会抑制K+进入边缘细胞,进而导致内淋巴液的K+浓度降低,而内淋巴液的高K+浓度有助于听觉的形成,因此可能引起暂时性耳聋,D正确。
故选B。
20. 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染色体上出现基因A、a说明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B. 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lm段
C. 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jk段不可能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
D. 图乙中的cd段和图丙中hj段形成的原因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ABD
【分析】分析甲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丙图: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h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组暂时加倍;kl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图甲中染色体上出现基因A、a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也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图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图丙中的gh段,B错误;
C、图乙中的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而图丙中的 jk 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图乙中的 bc 段和图丙中的 jk 段不可能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C正确;
D、图乙中的cd段和图丙中的hj段,形成的原因都是与着丝点的分裂有关,D错误。
故选C。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5道小题,共55分。
21. 红藻是一类分布在海洋中较深区域的植物,它的光合作用过程和大部分植物类似,只是光合色素与大部分植物有所不同:主要是藻胆素和叶绿素a。藻胆素分为藻蓝素和藻红素,分别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这些蛋白质能结合在一起形成藻胆体(结构如图)。
(1)红藻的光合色素主要分布于______,藻胆素和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的功能为______。
(2)电子传递到叶绿素a作用中心,才能为光反应后续过程提供能量,藻胆体中,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紧密相连,对光合作用的意义是______。藻胆体中藻红蛋白分布靠外,藻蓝蛋白分布靠内,互不遮挡,对进行光合作用的优点是______。光反应过程中水分子光解产生的电子经传递会形成_____(填物质)。
(3)在海水中,波长为400~580nm的光波衰减系数较小,当波长大于580nm或小于400nm时,衰减系数明显增大。浮游绿藻主要分布于浅海层,红藻分布于深海层。请从吸收光的波长角度解释上述藻类分层生存的原因:______。
【答案】(1)①. 藻胆体和类囊体薄膜 ②.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2)①. 有利于光能的传递 ②. 充分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③. NADPH
(3)绿藻中有大量的叶绿素a、b,会大量吸收500 nm以下和 630 nm波长以上的光,造成深海区主要是500~600 nm 波长的光,红藻的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分别吸收 480~570 nm,550~650 nm 波长的光,能够充分利用该区域的光能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红藻是一类分布在海洋中较深区域的植物,其光合色素主要是光合色素的功能是藻胆素和叶绿素a,前者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藻胆体,而叶绿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所以其光合色素主要分布于藻胆体和类囊体薄膜,功能为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的电子传递过程(水光解时释放出的电子依次通过三种蛋白质进行传递,最终传递给NADP+)和光合色素的功能可推知: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紧密相连,能降低电子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耗;结合图中藻蓝蛋白和藻红蛋白吸收光的波长可得:藻红蛋白分布靠外,藻蓝蛋白分布靠内,互不干扰,有利于充分吸收不同波长的光,从而提高光合效率。光反应过程中水分子光解产生的电子经传递与NADP+和H+结合后形成NADPH。
【小问3详解】
绿藻中有大量的叶绿素a、b,会大量吸收500 nm以下和 630 nm波长以上的光;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吸收光的波长分别是 480~570 nm 和 550~650 nm,红藻能大量吸收绿藻几乎不吸收的 500~600 nm 波长的光。
22. 景天科植物具有特殊的碳固定途径——景天酸代谢途径(CAM途径),能够进行该种代谢途径的植物被称为CAM植物。这类植物晚上吸收CO2,通过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脱羧释放的CO2可用于光合作用,其过程如图所示。
(1)CAM植物固定CO2的场所有______,固定的CO2来源有______。
(2)研究发现,CAM植物的PEP羧化酶活性是由内源节律控制,表现为昼夜周期性变化。据图分析,PEP羧化酶在______(填“白天”或“夜晚”)活性比较高。CAM植物夜晚吸收的CO2,不能用来完成卡尔文循环,原因是_____。
(3)大量苹果酸被运送到液泡内储存,请从细胞代谢和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两个方面分析其生理意义是_____。
(4)据题分析,CAM途径是植物对______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这种方式既能防止_____,又能保证______正常进行。
【答案】(1)①. 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 ②. 呼吸作用产生和苹果酸分解提供
(2)①. 夜晚 ②. 晚上无光,不能进行光反应阶段,无ANDPH和ATP产生,所以不能完成卡尔文循环
(3)一方面促进CO2的吸收,另一方面避免苹果酸降低细胞质基质的pH,影响细胞质基质内的反应
(4)①. 干旱 ②. 水分散失 ③. 保证生命活动##光合作用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晚上CO2进入细胞后现在细胞质生成草酰乙酸,随后形成苹果酸,储存于液泡,白天CO2在叶绿体被固定,即CAM植物固定CO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晚上)和叶绿体基质(白天)。
白天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可以由呼吸作用产生和苹果酸分解提供。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晚上CAM植物气孔打开,CO2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形成草酰乙酸,说明夜晚其活性较高。由于晚上无光,不能进行光反应阶段,无ANDPH和ATP产生,所以不能完成卡尔文循环。
【小问3详解】
因为苹果酸是CO2与PEP的反应产物,所以苹果酸及时运进到液泡中可以促进该反应的进行,另一方面由于苹果酸酸性较强,运进液泡后可以避免对细胞pH产生影响,所以夜间苹果酸运进液泡中的生理意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促进CO2的吸收,另一方面避免苹果酸降低细胞质基质的pH,影响细胞质基质内的反应。
【小问4详解】
具有CAM途径的植物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固定于苹果酸内,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由此推测其适于生活在干旱的环境;此途径可以使植物在白天因气孔关闭,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从而保证其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23. 为探究线粒体的断裂在骨细胞形成过程(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中的生理意义,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基质内______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NADH,线粒体内膜______扩大了膜面积利于其完成复杂功能。
(2)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显微观察线粒体形态、数量变化,结果如图1。
断裂线粒体数量占比在诱导分化第_____天达到峰值。研究人员追踪溶酶体的活动,发现溶酶体在第14天后的活动增强,并与线粒体在细胞中处于相同位置。请解释第21天小于0.5μm的线粒体比例变小的原因是______。
(3)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成骨细胞中断裂后的线粒体隆起形成囊泡(MDVs),并以出芽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如图2所示,据图可知外泌MDVs具有______层生物膜。为检测外泌MDVs的功能,研究人员使用______法分离外泌MDVs并添加至颅骨骨祖细胞培养基中,检测显示骨祖细胞发生分化、促骨成熟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表明外泌MDVs对骨细胞形成具有______作用。
(4)研究证实线粒体的断裂过程受断裂基因Fisl的调控。基于上述信息和研究,请提出个以成骨细胞为实验材料治疗骨损伤的思路______。
【答案】(1)①. 丙酮酸 ②. 向内折叠(形成嵴)
(2)①. 7 ②. 断裂的线粒体被溶酶体吞噬并清除
(3)①. 3 ②. 差速离心 ③. 促进
(4)在成骨细胞中过表达断裂基因 Fis1,并将该细胞移植到骨损伤部位
【分析】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小问1详解】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基质内丙酮酸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NADH,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了嵴,增大了膜面积,为酶的附着提供了位点。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断裂线粒体数量占比在诱导分化第7天达到了峰值;酶体在第 14 天后的活动增强,并与线粒体在细胞中处于相同位置,断裂的线粒体被溶酶体吞噬并清除,故第21天小于0.5μm的线粒体比例变小。
【小问3详解】
外泌MDVs包括一层细胞膜,两层线粒体膜,共3层生物膜;差速离心法可分离得到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可用于分离外泌 MDVs。外泌 MDVs并添加至颅骨骨祖细胞培养基中,骨祖细胞发生分化、促骨成熟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表明外泌MDVs对骨细胞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小问4详解】
外泌MDVs对骨细胞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线粒体的断裂过程受断裂基因 Fis1的调控,且能产生外泌MDVs,故可在成骨细胞中过表达断裂基因 Fis1,并将该细胞移植到骨损伤部位,提高外泌MDVs的量,达到治疗骨损伤的目的。
24. 水稻(2n=24)的高秆和矮秆,不抗稻瘟病(不抗病)和抗稻瘟病(抗病)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为了研究上述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基因型不同的甲、乙、丙和丁4种水稻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1)实验一中F,能产生______种配子,产生不同类型配子的根本原因是亲本在______(填减数分裂时期)时期发生______。实验一中F2中基因型与丙相同的个体比例为______。若实验二中亲本数量相同,则F1中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2)将实验一的F2所有高秆不抗病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F3代的表型种类数,则统计的F3表型种类数为______,其中F3产生两种表型的F2植株基因型是______。实验二中F1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表型是______。
(3)研究表明,基因b是由B突变产生,b影响水稻基因M的转录,使得酶M减少,从而表现出抗病。据此推测,不抗病水稻细胞中基因M转录的mRNA量比抗病水稻细胞______(填“更多”“更少”或“一样多”)。
【答案】(1)①. 4 ②.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③.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 1/4 ⑤. 1/2
(2)①. 1或2或4 ②. AABb和AaBB ③. 矮秆抗病
(3)更多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实验一中F1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能产生AB、Ab、aB、ab共4种配子。产生不同类型配子的根本原因是亲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实验一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1:2:2:4:1:2:1:2:1,丙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基因型与丙相同的个体比例为4/16=1/4 实验二中亲本数量相同,F1的基因型为AaBb,b的基因频率为1/2。
【小问2详解】
实验一的F2所有高秆不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自交后代只有高秆不抗病一种表型;AABB自交后代有高秆不抗病和高秆抗病两种表型;AaBB自交后代有高秆不抗病和矮秆不抗病两种表型;AaBb自交后代有高秆不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和矮秆抗病四种表型。所以统计的F3表型种类数为1、2、4。其中F3产生两种表型的F2植株基因型是AABb和AaBB。实验二中F1的基因型有AaBb,Aabb ,aaBb,aabb,F1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是纯合子,表型矮秆抗病aabb。
【小问3详解】
因为基因 b 是由 B 突变产生,且 b 影响水稻基因 M 的转录,导致酶 M 减少而表现出抗病,那么抗病水稻由于基因 b 的作用使得基因 M 的转录受到影响,产生的 mRNA 量减少,而不抗病水稻没有基因 b 的这种影响,所以不抗病水稻细胞中基因 M 转录的 mRNA 量比抗病水稻细胞更多。
25.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细胞自噬可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自噬三种方式,具体过程如图1~3所示。
(1)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______。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2)结合图1分析、隔离膜包含的主要物质是______,巨自噬过程中的底物通常是细胞中损坏的蛋白质或______。除此之外,溶酶体在细胞中的作用还有______。
(3)图2微自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的结构特点。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为什么溶酶体膜不会被这些水解酶分解?尝试提出一种假说:______。
(4)图3中分子伴侣-底物复合物形成后,将与溶酶体膜上的______结合,该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复合物外,还能保证底物分子顺利进入溶酶体。
(5)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凋亡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答案】(1)①. 排出细胞外或再被利用 ②. 增强
(2)①. 折叠错误的蛋白质 ②. 线粒体等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③. 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①. 一定的流动性 ②. 膜的成分可能被修饰,使得酶不能对其发挥作用;溶酶体膜可能因为所带电荷或某些特定基团的作用而能使酶远离自身膜结构;可能因为膜转运物质使得周围的环境 (4)受体
(5)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可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减少外部的干扰
【分析】图1,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器或者一些折叠错误的蛋白质被一种双膜结构包裹,形成自噬体,接着自噬体的外膜与溶酶体膜融合,释放包裹的物质到溶酶体中,使包裹物在一系列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
图2,某些颗粒性物质通过类似胞吞的方式进入溶酶体,然后再溶酶体中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
图3,一些具有一定序列的可溶性胞质蛋白底物经分子伴侣识别后才可进入溶酶体而被分解。
【小问1详解】
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外或再被利用;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从而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小问2详解】
根据图1可知,隔离膜的包含的物质来自于高尔基体或内质网,说明可能是一些折叠错误的蛋白质,巨自噬过程中的底物通常是细胞中损坏的蛋白质或线粒体等细胞器,溶酶体的作用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小问3详解】
图2,某些颗粒性物质通过类似胞吞的方式进入溶酶体,这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溶酶体膜不会被自身的水解酶水解,原因可能是:①膜的成分可能被修饰,使得酶不能对其发挥作用;②溶酶体膜可能因为所带电荷或某些特定基团的作用而能使酶远离自身膜结构;③可能因为膜转运物质使得周围的环境(如PH)不适合酶发挥作用。
【小问4详解】
从图3可看出,分子伴侣-底物复合物形成后,将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结合,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底物就变成了链状物,即该受体除了能(特异性)识别复合物外,还能促进底物分子去折叠(改变底物分子结构),以保证底物分子顺利进入溶酶体。
【小问5详解】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因此,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减少外部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选项
甲
乙
丙
A
破坏膜结构
核糖体、内质网
植物油
B
使膜蛋白变性
线粒体、叶绿体
清水
C
破坏膜结构、溶解DNA
线粒体、叶绿体
预冷的酒精
D
破坏细胞壁
高尔基体、叶绿体
预冷的酒精
细胞所占比例
G1
S
G2/M
未转入基因的肿瘤细胞
65.5%
15.2%
19.3%
转入基因的肿瘤细胞
77.4%
6.4%
16.2%
步骤
处理方式
时间
第一步
含高浓度TdR培养基中培养
至少15h
第二步
普通培养基中培养
至少7h
第三步
含高浓度TdR培养基中培养
?
实验一
实验二
亲本
甲:高秆不抗病×乙:矮秆抗病
丙:高秆抗病×丁:矮秆不抗病
F1
高秆不抗病
高秆不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矮秆抗病=1:1:1:1
F1自交得F2
高秆不抗病:高杆抗病:矮秆不抗病:矮秆抗病=9:3:3:1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7, 研究发现,水稻, 果蝇一个精原细胞, 某昆虫的正常刚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期末]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山东省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山东省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