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③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④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①发展与创新是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所在,是节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节日虽然所依托的是过去的人或历史,但其所体现的精神却总是为当代人所认同的。要想使传统节日更好地传承下去,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不断寻找新的过节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文化能够适应它所处的时代。
②因此,传统节日需要创新,需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活动内容,与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要相适应,与现代文化及其传播手段相适应。通过发展创新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接轨,使节日形式、节日精神更贴近时代特征,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新的问题。然而,创新和发展离不开节日的本真性这一原点。传统节日中有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传统节日通过时间、仪式等概念上的重复性来传承传统价值观。在节日里,人们重复的不仅仅是时间、仪式,还有认同感。它代表节日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对传统节日的当代重建中,应该把我们时代的价值取向与节日内涵和传统结合起来,在挖掘节日现代内涵的基础上,应尊重节日的本真性,让节日按照其自然的发展规律,进行自然的调适和变迁,实现现代性的重建和转型。
③传统节日的创新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节日形式上的创新。这也是旧传统的新形式,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比如节日产品、组织形式、节俗活动的创新、节日话语符号的变化等。其中,通过节日形式上的创新,赋予节日以现代感,增加节日的娱乐性尤为重要。当然,节日形式的创新不应该流于形式主义,其前提是应该真正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其次,节日创新也可以体现在节日主题和公共价值等方面的创新。这需要将现代社会的理念和价值注入传统节日中,增加传统节日的新的内涵,挖掘并发展与节日的独特性相关的当代意义,使传统节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国的节日要有中国式的表达,只有通过节日的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元素,才能让中国传统节日变得时尚起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摘编自林慧《论全球化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习俗起源于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例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囊……这些丰富动人的习俗仪式是节日的灵魂,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B.只要离开生活的体验,就无法真正领悟节日的真意。因此,每逢节日,人们总会用一些生活的细节增加节日的仪式感。这些细节可以使人感受到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C.习俗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在这“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的传统节日将获得饱满的“再生力”。
D.传统节日要焕发新生,需要与现代社会接轨,要与人们的消费观念以及文化传播方式相适应,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勇于打破传统节日在文化上的延续性,追求创新发展。
2.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第三段观点的最佳选项是( )
A.清明时节,有不少人选择“云祭扫”“鲜花祭扫”“水溶祭扫”等方式进行祭扫活动,既缅怀了逝者,又使祭扫更加绿色、低碳。
B.上海南京西路商圈运用“全息投影琉璃幕”技术,将传统的琉璃图案投射到幕布上,实现图像立体化、多层次的呈现效果。
C.今年的元宵汤圆创意十足,品类丰富,其中寄托美好寓意的“柿柿如意”汤圆以及口感清香的“鲜奶绿茶”汤圆等,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好评。
D.春节期间,在传统的舞狮表演中加入西方动漫的元素,东西文化交流碰撞,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还使舞狮节目更加活泼有趣。
【答案】1.C 2.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这些丰富动人的习俗仪式是节日的灵魂”错误,根据材料一“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可知,仪式背后的文化才是节日的灵魂,选项曲解文意。
B.“只要离开生活的体验,就无法真正领悟节日的真意”错误,根据材料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可知,原文是说常常依托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选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D.“勇于打破传统节日在文化上的延续性”理解错误,原文说“创新和发展离不开节日的本真性这一原点”,因此不是打破,而是尊重。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第三段观点是:传统节日的创新可以主要从节日形式上的创新和节日创新也可以体现在节日主题和公共价值等方面的创新两个方面进行。
A.既体现了节日形式上的创新,也体现了公共价值上的创新;
B.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新, 但不是传统节日的现代化创新;
C.口味上有创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很好体现现代元素;
D.是“东西文化交流碰撞”,背离“中国的节日要有中国式的表达”。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2)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4.选段中六个“譬如”构成的写景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案】3.(1)运用 “不是……不是……怕是……”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怎样活问题的复杂性,它是一个伴随终身的人生课题。(2)赋予地坛人格化的特征,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尽管外在环境恶劣,生命的律动却是永恒的,不会因为外在形象的改变而失去本真的内质。
4.①六个“譬如”构成的排比句,描绘出地坛四季的不同景致,展现出自然景物的丰富与永恒。②也描绘出了六种不同的生命境遇,展现“我”对生命的思考,启示“我”坦然面对苦难的人生。③为“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揭示了“我”心境的转变,即从自我封闭转向直面生活,由自怨自艾转向理性思考,也为下文我终于能够体会到母亲的苦难与不幸做铺垫。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1)运用关联词“不是……不是……怕是……”句式突出怎样活问题的复杂性,“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说明它是一个伴随终身的人生课题。后边“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怎样活的问题”比作“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进一步说明它是一个伴随终身的人生课题。
(2)用“理解”“改变”赋予地坛人格化的特征,“肆意雕琢”说明外在环境恶劣,“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说明生命的律动是永恒的,不会因为外在形象的改变而失去本真的内质。这也是作者向我们揭示的生活的真谛。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六个“譬如”构成的排比句,“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描绘出地坛四季的不同景致,形象地展现出自然景物的丰富与永恒。
②六个“譬如”描绘出了六种不同的生命境遇,通过落日、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骤临、秋风忽至展现“我”对生命的思考,启示“我”坦然面对苦难的人生。
③六个“譬如”描绘了六种不同的景象,为“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园子中特定的“情绪背景”,“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揭示了“我”心境的转变,即从自我封闭转向直面生活,由自怨自艾转向理性思考,也为下文我终于能够体会到母亲的苦难与不幸做铺垫。
5.下列有关《乡土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方社会捆柴式的团体结构不同,中国乡土社会呈现出同心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如“子不教,父之过”“德不孤,必有邻”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这种格局下的道德观念。
B.小说《祝福》中“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 祝福时“拜的却只是限于男人”,并且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这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
C.传统乡土社会不愿意打官司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礼俗已经足以处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如果矛盾大到不能用礼俗调解,还是需要打官司解决的。
D.长老权力从社会继替中发生,它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而时势权力从社会变迁中发生,它是时势所造成的,并由此出现了能应对新环境并获得群众信任的“文化英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之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B.“这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错误,男女在“祝福”时各有分工,体现了男女有别的思想。
故选B。
6.下列几个人物别称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脂粉英雄 绛洞花王 枕霞旧友 蕉下客
A.王熙凤 秦可卿 贾探春 史湘云
B.史湘云 贾宝玉 贾迎春 贾惜春
C.王熙凤 贾宝玉 史湘云 贾探春
D.史湘云 林黛玉 薛宝钗 贾探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红楼梦》第十三回故事中,秦可卿称凤姐为“脂粉队里的英雄”。
绛洞花王,《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大观园诗社中的别号。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故事中,薛宝钗提议史湘云以贾母提到的枕霞阁作为笔名,史湘云便有了别号枕霞旧友。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探春自言:“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 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弃掷通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辇来于秦 辇:乘着辇车
B.绿云扰扰 扰扰:纷乱的样子
C.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D.鼎铛玉石 铛:平底的浅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杳不知其所之也/何厌之有B.燕赵之收藏/羡长江之无穷
C.秦人视之/异乎三子者之撰D.蚓无爪牙之利/凌万顷之茫然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字牧之,著有《樊川文集》。他不仅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文赋”和古文 大家。在诗歌方面,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B.《 阿房宫赋》是一篇骈体文,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从内容看,赋要通过“体 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部分往往抒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鼎是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现存于世比较著名的有后母戊鼎、子龙鼎等。
D.妃专指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和媵都是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嫱,陪嫁的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B.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C.行李之往来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六国王侯的宫妃们、儿子孙子们。
B.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渭水涨起了一层脂膏,是她们在泼掉含有脂粉的洗脸水。
C.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她们)曼妙地站立着,远远凝视着,希望能得到这份幸运。
D.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秦人看着,也觉得非常可惜。
1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段写阿房宫美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B.此段在描写中综合运用铺叙、夸张、比喻、排比、通感等多种手法,对阿房宫的规模与气派 作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描绘,极尽铺采摘文之能事。
C.此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了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D.此段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统治者骄奢淫逸、不惜民力之弊,已于言外见意。
【答案】7.C 8.D 9.D 10.B 11.B 12.B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精英:金玉珠宝等物。句意: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到,往;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无影无踪,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有什么满足呢?
B.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燕、赵收藏的财宝。/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C.代词,代金玉珠宝;结构助词,的。句意:秦国的人看见这些。/跟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D.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嫔和媵都是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嫱,陪嫁的人”错误,应该是嫔和“嫱”都是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媵”,陪嫁的人。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明星:古义:指金星;今义: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句意:(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
B.狼籍:凌乱。句意: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
C.行李:古义:使者;今义: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D.博学:古义:广搏地学习;今义:知识渊博。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错误。“皇孙”应该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C.错误。“缦立”的意思是久久站立,“幸”特指皇帝宠幸女子。
D.错误。“不甚惜”的意思是不觉得太可惜。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通感”错误,文段中没有运用通感的手法。
故选B。
参考译文:
六国的妃嫔媵嬙,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离开了故国的楼阁宫殿,乘车来到秦国。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了秦国的宫人。明星荧荧,是她们打开了妆镜;绿云扰扰,是她们早晨在梳理发鬟;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洗脸水;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雷霆突然惊动,是宫车在经过;车轮声远去,无影无踪,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卖弄姿容,尽态极妍。伫立遥望,盼望皇帝的幸临。有人未睹天颜,长达三十六年。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经营的宝物,齐楚保存的重器,多少代多少年,掠夺自民间,堆积如山。一旦国破家亡,都给运到此间。视鼎如铛,视玉如石,挥金如土,以珠作砾,四处拋掷,秦人见了,也不怎样爱惜。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写夔州的特定环境。接着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密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C.颈联中多处地方都与前面形成呼应,比如“悲”“独登台”暗合首联中的“哀”,“万里” “百年”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与上一联的“无边” “不尽”相呼应。
D.尾联进一步抒发悲秋苦恨之情。 “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对杜甫来讲,这种“艰难苦恨”也是人生的艰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C.“‘万里’ ‘百年’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错,“万里”对应空间;“百年”对应时间。
故选C。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夫子问志,学生曾皙用“ 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涉江采芙蓉》中诗人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问自答,感情由欢乐突转为悲哀:这是深沉疑问、无奈的叹息。
(3)中国诗词中常用鸟和鱼来绘景抒情,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等。
【答案】 (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3)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二、表达与交流 (共6小题,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 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 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 的和毋(wú/wù)庸争(辩/辨)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 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huì/kuài)的精灵。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毋 (wù) 辨 狯 (kuài)
B.毋 (wú) 辩 狯 (kuài)
C.毋 (wú) 辨 狯 (huì)
D.毋 (wù) 辩 狯 (huì)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愚昧 衰颓 不可避免
B.愚昧 衰败 不可或缺
C.愚钝 衰颓 不可避免
D.愚钝 衰颓 不可或缺
17.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
A.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B.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C.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
D.“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答案】15.B 16.C 17.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及辨析现代常用形近字的能力。
“毋”应读“wú”;
“争辩”的“辩”应为“辩”;
“狡狯”的“狯”应读“kuài”。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愚昧,指缺乏知识,愚蠢不明白事理,多指人。愚钝,愚笨迟钝,反应迟慢。此处的陈述对象是“物质力量”,不是人,所以用“愚钝”。
第二处,衰颓,衰退,颓败。衰败,衰落,衰弱。此处是指衰退,而不是衰落,所以用“衰颓”。
第三处,不可避免,不能使不发生的事情。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这里强调的是“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不能使不发生的,所以用“不可避免”。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连用三个“使……,使……,使……”,句式一致,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是排比修辞;
A.“远了,远了”,这是反复修辞手法。
B.“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像”是比喻词,“凌霄花”是喻体,这是比喻修辞手法。
C.“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这是排比的修辞,与例句相同。
D.“冬宵三友”“调戏”,这是使用比拟修辞手法。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还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 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②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③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④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⑥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①⑤⑥②④③B.⑤①⑥④③②
C.⑤①④③⑥②D.①⑤⑥④②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更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B.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C.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D.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更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答案】18.B 19.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本段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的颜色属性,⑤为领起句,①⑥分别讨论“树”的颜 色和“木”的颜色,⑥“至于‘木’呢”承接①,④是⑥的论据,③紧承④,②总结前文,引出横线后的文字内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以下语病:
一是“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还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关联词“绝不是……还是……”使用不当,应改为“绝不是……而是……”;
二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中“听到……游子的漂泊”搭配不当,可改为“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AD.“绝不是……更是”搭配不当,改成“绝不是……而是……”。
全部改对的是C项。
故选C。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受邀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希望你们不时遭到不公平的对待,这样才能明白公平正义的价值;
我希望你们受到背叛,这样才能学到忠诚的重要;
我希望你们偶尔感到孤独,这样才不会把朋友视为理所当然。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叙述了一段毕业典礼上的话。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通常会出现一些美好的祝愿,但这段材料中的主人公罗伯茨在儿子初中毕业典礼上却说了一番狠话,这番狠话实际上就是指出人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人生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磨难,不公正的待遇、遭受到切肤之痛、面对各种各样的忽视、时常感到孤独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考题。通过这些考题,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人生的真相,更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只有经历了挑战,我们才能真正成长,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这段话意在告诉我们: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我们要勇于接受起挑战,用积极的勇气去面对这些生活中的困难,使自己变得更为强大。
因而立意时,我们可以着眼于挑战与成长:将约翰·罗伯茨的演讲视为人生的挑战与成长的启示。探讨不公平待遇、背叛和孤独如何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读者思考挑战是如何塑造个人品格和价值观的。我们可以着眼于价值观的建构:以约翰·罗伯茨演讲中提及的公平正义、忠诚友谊和珍视友情为主线,论述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在人生中逐渐建构和加深的。通过自身经历或社会案例,探讨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 和实践方法。可以着眼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探讨通过经历不公平、背叛和孤独,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并承担起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强调个人成长不仅是为了个体利益,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着眼于积极心态与抗挫折能力:从积极心态和抗挫折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约翰·罗伯茨演讲中提及的挑战如何让我们更加坚韧、乐观和有信心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写作时学生从以上立意中任意选取一个,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自身经历、名人事例,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深度。同时,要注意论述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确保文章表达清晰、内 容充实,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
立意:
1.挑战是人生的必须。
2.积极面挑战,实现自我成长。
3.人生是最好的课堂。
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4页。
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语文]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