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1.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图甲是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模式图,其含有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α链和β链不同),图乙表示β链一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乙中①的名称是氨基,该段多肽链由 3 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B. 据甲、乙两图可知,1条β链至少含有 3个羧基,若2条β链完全相同,则1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含有8个羧基
C. 构成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在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D. 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氢都来自氨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甲是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模式图,血红蛋白是由4条肽链组成的;图乙表示血红蛋白β肽链一端(圆圈所示部分)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其中①是氨基,②④⑥⑧是R基,⑨是肽键的一部分。
【详解】A、分析图乙可知,①是氨基,分析题图中②④⑥⑧四个R基可知,⑥⑧R基相同,因此图乙显示的一段多肽链中四个氨基酸共3种,A正确;
B、由题图可知,图乙表示的β链中有2个氨基酸中的R基含有羧基,因此该β链中至少含有3个羧基;若两条β链完全相同,则2条β链中的羧基至少是6个,2条α链至少含有2个羧基,因此1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含有8个羧基,B正确;
C、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C正确;
D、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D错误。
故选D。
2. 近期,15岁高中生小玲 (化名)因为减肥得了厌食症,近50天没吃过东西,只喝水,身高165cm,体重只有24.8公斤。她的身上已经出现了14种疾病。过度节食减肥会引起营养不良、头晕甚至昏迷,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全身所有器官衰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开始节食后,为满足能量供应,体内脂肪可以马上大量转化为糖类
B. 脂肪是由三分子甘油与一分子脂肪酸发生反应形成的酯
C. 胆固醇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原料,为了健康考虑,不摄入胆固醇,使其在血液中含量越少越好
D. 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容易凝固,多存在于动物体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蔗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形成的,乳糖是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形成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A、开始节食后,为满足能量供应,体内脂肪可以转化为糖类实现供能,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A错误;
B、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与三分子脂肪酸发生反应形成的酯,B错误;
C、胆固醇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原料,为了健康考虑,需要适量摄入胆固醇,因为胆固醇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而且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错误;
D、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熔点高,因此,室温时呈固态,D正确。
故选D。
3. 研究发现,酵母细胞中有些分泌蛋白不能边合成边跨膜转运,而是由结合ATP的分子伴侣Bip蛋白与膜整合蛋白Sec63复合物相互作用后,水解ATP驱动翻译后的转运途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核糖体,在内质网中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 上述分泌蛋白边合成边跨膜转运的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C. 细胞内蛋白运输与细胞骨架密切相关,细胞骨架主要由核糖体合成
D. 分子伴侣Bip蛋白分布于细胞膜上,水解ATP为跨膜运输供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真核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核糖体,形成多肽链,随后多肽链在内质网中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A正确;
B、分泌蛋白边合成边跨膜转运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这一生物膜的结构特性,B正确;
C、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上述特殊分泌蛋白合成后的运输与细胞骨架密切相关,细胞骨架只要成分是蛋白纤维(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由核糖体合成,C正确;
D、结合题干“由结合 ATP 的分子伴侣Bip蛋白与膜整合蛋白 Sec63 复合物相互作用后,水解 ATP 驱动翻译后的转运途径”可知,Bip蛋白能与 ATP 结合但不能直接将其水解,而是需要与膜整合蛋白 Sec63 复合物相互作用后才能水解ATP,D错误。
故选D。
4. 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物质,a、b、c、d、e代表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
①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甲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②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离不开丙
③制备细胞膜可选用鸡血作实验材料
④在a~e的五种方式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
⑤图中a可表示葡萄糖进入所有细胞的过程
⑥图中b可表示氧气进入细胞的过程
⑦图中c可表示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的过程
⑧ 图中e可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Na+的过程
A. 2项B. 3项C. 4项D. 5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表示蛋白质,乙表示磷脂双分子层,丙表示糖蛋白(膜的上方为外侧,下方为膜的内侧)。a、e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和能量,代表主动运输;b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自由扩散;c、d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表示协助扩散。
【详解】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①正确;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糖蛋白有关,但是胞间连丝与糖蛋白无关,②错误;鸡血细胞中具有细胞核和多种具膜细胞器,不适合作为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材料,③错误;在a~e的五种方式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④正确;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⑤错误;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⑥正确;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⑦正确;图中e是主动运输出细胞的过程,⑧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错误选项有4项,选C。
【点睛】本题关键要注意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尤其要注意糖蛋白的分布(判断细胞膜外侧)与功能(与多数信息交流有关)。
5.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的主要致病菌,常寄生于胃黏膜组织中,能分泌脲酶将尿素水解为NH3和CO2。在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前让待检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通过检测其呼出的气体中是否有13CO2来诊断感染与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幽门螺杆菌通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合成并分泌脲酶
B. 幽门螺杆菌合成脲酶时所需的ATP完全由胃黏膜细胞提供
C. 感染者呼出的13CO2来自幽门螺杆菌的呼吸作用
D. 可尝试结合敏感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治疗
【答案】D
【解析】
【分析】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是DNA,细胞内的细胞器仅有核糖体;题意分析,幽门螺杆菌
产生的脲酶能够水解尿素生成NH3和13CO2,通过同位素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详解】A、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A错误;
B、幽门螺杆菌合成脲酶时所需的ATP完全由自身细胞提供,B错误;
C、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尿素在幽门螺杆菌产生的脲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C错误;
D、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的主要致病菌,可尝试结合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治疗,D正确。
故选D。
6. 下列关于“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光合作用一定发生在叶绿体中
②有氧呼吸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③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④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
⑤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⑥核糖体的形成一定与核仁有关
⑦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一定是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⑧肽链在核糖体上形成后,一定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备相应的功能
A. 4个B. 3个C. 1个D. 0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1、科学家依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有拟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唯一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分子。
2、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等。
【详解】①光合作用不一定发生在叶绿体中,如蓝细菌(蓝藻)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①错误;
②有氧呼吸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如细菌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②错误;
③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是原核细胞,如没有细胞核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属于真核细胞,③错误;
④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不一定是37℃,如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大约在60℃左右,④错误;
⑤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⑤正确;
⑥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与核仁有关, 如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⑥错误;
⑦具有肽键的化合物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说明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蛋白质,也可能是短肽,⑦错误;
⑧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形成后,一定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备相应的功能,部分蛋白不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⑧错误。
综上,①②③④⑥⑦⑧错误,⑤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含有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T2噬菌体,可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B. 图中搅拌的作用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 短时间保温的目的是保证大肠杆菌未被裂解
D. 由图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为32P
【答案】A
【解析】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 或 32P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因此不能用含32P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培养,而应该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并标记噬菌体,A错误;
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正确;
C、若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会裂解死亡,新产生的噬菌体会释放出来,C正确;
D、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最后结果是沉淀物放射性很高,上清液放射性很低,因此推测该实验利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为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D正确。
故选A。
8. 在一个新的区域内迁入一群蜗牛、蜗牛被鸟类捕食。蜗牛有两种性状——有条纹和无条纹。研究人员对该区域活着的蜗牛和破损(死亡)的蜗牛壳进行计数,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有条纹蜗牛更容易被鸟类捕食
B. 几个世代后,控制无条纹的基因频率会增加
C. 鸟类捕食使蜗牛发生定向进化
D. 有条纹蜗牛与无条纹蜗牛存在地理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表中活着的蜗牛和破损(死亡)的蜗牛壳中有条纹和无条纹数量的差异,可判断有条纹蜗牛和无条纹蜗牛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强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表格中破损有条纹蜗牛的数量比破损无条纹蜗牛的数量多,说明有条纹的蜗牛更容易被鸟类捕食,A正确;
B、表格中活着的有条纹蜗牛比无条纹蜗牛的数量少,据此推测几个世代后,控制无条纹的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
C、蜗牛被鸟类捕食,鸟类捕食蜗牛的情况,决定蜗牛的进化方向,C正确;
D、有条纹蜗牛与无条纹蜗牛生活在同一区域,不存在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D。
9. 正常情况下,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使基因的碱基序列产生差异
C.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过程
D.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自然的生理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已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会导致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其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C错误;
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机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10. 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独立遗传。已知基因型为aabbdd的棉花纤维基础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dd)与乙(aaBbDd)杂交,则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 )
A. 8~14厘米B. 6~16厘米
C. 6~14厘米D. 8~16厘米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dd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dd)与乙(aaBbDd)杂交,问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求出子一代显性基因的个数范围即可。
【详解】已知棉花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dd,乙的基因型为aaBbDd,产生的F1中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A,其长度最短为6+2=8厘米;含有显性基因最多的基因型是AaBBDd,其长度为6+4×2=14厘米。因此,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是8~14厘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 菠菜是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已知菠菜的抗霜与不抗霜、抗病与不抗病为两对相对性状。用抗霜抗病植株作为父本,不抗霜抗病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如下表。下列对杂交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 抗霜基因和抗病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B. 抗霜性状和抗病性状都属于显性性状
C. 抗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抗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上述杂交结果无法判断抗霜性状和抗病性状的显隐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题意分析,不抗霜只有雄株,抗霜只有雌株,说明抗霜和不抗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抗病和不抗病雌雄株都有,说明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由分析可知,抗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抗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子代雄性全是不抗霜,说明亲代雌性不抗霜性状为纯合子,又因为子代有两种表现型,所以雌性是隐性纯合,即不抗霜是隐性,抗霜是显性,由于亲本都是抗病,子代出现不抗病,所以抗病基因是显性,B正确;
C、由分析可知,抗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抗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错误;
D、由B分析可知,抗霜性状和抗病性状都属于显性性状,D错误。
故选B。
【点睛】
12. 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遗传因子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而不具有黏性(由遗传因子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W对w完全显性。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籽粒,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
A. 花粉1/2变蓝、籽粒3/4变蓝
B. 花粉、籽粒各3/4变蓝
C. 花粉1/2变蓝、籽粒1/4变蓝
D. 花粉、籽粒全部变蓝
【答案】C
【解析】
【分析】用纯种的黏性玉米(WW)和非黏性玉米(ww)杂交产生F1,则F1的基因型为Ww,其能产生W和w两者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中含有W的黏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不变蓝色;而含有w的非粘性花粉中所含的是直链淀粉,遇碘变蓝色。
【详解】WW和ww杂交,F1的基因型为Ww,其能产生W和w两者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中W遇碘不变蓝色,w遇碘变蓝色,即产生的花粉遇碘1/2不变蓝色,1/2变蓝色。F1的基因型为Ww,其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WW∶Ww∶ww=1∶2∶1,其中WW和Ww遇碘不变蓝色,ww遇碘变蓝色,即所结的种子遇碘3/4不变蓝色,1/4变蓝色。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了蛋白质和RNA是遗传物质
C. 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结论是,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是DNA是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结论: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是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A错误;
B、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只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B错误;
C、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证实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体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
D、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个实验通过分离和纯化S型细菌的化学成分,然后分别将这些成分与R型细菌混合,观察它们是否能够转化R型细菌,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当加入DNA时,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而且当DNA被DNA酶降解后,就不再具有转化能力,这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能够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正确。
故选D。
14. 近缘物种动物甲与乙的分布区域有重叠,但交配率为0。某甲种群中黑体(M)与灰体(m)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MM个体占30%,mm个体占30%,5年后,MM个体占20%,mm个体占2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与乙之间交配率为0是地理隔离导致的
B. 8年内该甲种群发生了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5年后该甲种群随机交配,子代中黑体∶灰体=3∶1
D. 该甲种群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M、m基因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C
【解析】
【分析】1、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地理隔离。
2、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由题干可知,甲与乙的分布区域有重叠,说明没有发生地理隔离,所以甲与乙之间存在的生殖隔离不是地理隔离导致的,A错误;
B、MM占30%,mm占30%,则Mm占1-30%-30%=40%,那么M基因频率是30%+40%×1/2=50%,m基因频率是1-50%=50%,5年后,MM个体占20%,mm个体占20%,则Mm个体占1-20%-20%=60%,那么M基因频率为20%+60%×1/2=50%,m基因频率就是1-50%=50%,5年后,基因频率不变,所以没有发生进化, B错误;
C、5年后,MM个体占20%,mm个体占20%,则Mm个体占1-20%-20%=60%,那么M基因频率为20%+60%×1/2=50%,m基因频率就是1-50%=50%,5年后甲种群随机交配,灰体mm占50%50%=25%,其余都是黑体占1-25%=75%,即黑体:灰体=3:1,C正确;
D、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D错误。
故选C。
15. 基因流是指生物个体从其发生地分散出去而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可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流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说明基因流打破了生殖隔离
B. 基因流可以减少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限制了新物种的形成
C. 地理隔离会限制种群之间的基因流,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
D. 基因流的发生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注意理解题意中基因流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A、由题意可知,基因流可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流的发生减少两个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将会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限制了新物种的形成,B正确;
C、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一种途径,故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C正确;
D、基因流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材料,有利于生物的进化,D正确。
故选A。
16. 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是几种参与物质交换的器官,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器官A是肺,氧气由肺泡进入毛细血管至少需要穿过4层细胞膜
B. 器官B是胃,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
C. 器官C是肾,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原尿中某些物质的重吸收
D. 器官D是皮肤,具有调节体温、抵御病原体入侵等多种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是肺,B是小肠,C是肾,D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A、器官A能完成体外和内环境之间气体交换,则器官A是肺,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细胞构成,所以氧气由肺泡进入毛细血管至少需要穿过4层细胞膜,A正确;
B、器官B能将体外物质输入内环境,则器官B是小肠,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B错误;
C、器官C能完成体外和内环境之间的物质双向交换,则器官C是肾,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中某些物质的重吸收,C正确;
D、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的器官有肺、肾、皮肤,A是肺,C是肾,则D是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卫屏障,具有调节体温、抵御病原体入侵等多种功能,D正确。
故选B。
17. 内环境能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的部分组成,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①渗入②的物质大部分被重新渗回①
B. 与①相比,②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C. ②④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
【详解】A、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A正确;
B、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血浆和组织液成分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细胞内液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B错误;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③细胞内液,C错误;
D、人体细胞的内环境主要由细胞外液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所以①②④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的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18. 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原尿中水的重吸收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C.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离子和化合物分别是Na⁺、Cl⁻和蛋白质
D. 组织液流向血浆的液体量与流向淋巴液的液体量大致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在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错误;
D、组织液大部分流回血浆,少数分流入淋巴管,因此流向血浆的组织液多于流向淋巴的组织液,D错误。
故选A。
19. 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B.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
C.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血浆、淋巴液、组织液处于稳定时,机体不会患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影响了细胞代谢,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也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处于稳态时,机体也可能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20.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B. 肺炎患者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
C. 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的含量基本相同
D. 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后来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正常情况下,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这些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液里,使血液里的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A正确;
B、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而引起肺部组织水肿,B正确;
C、血浆中的无机盐和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要高,C错误;
D、血氧饱和度正常可以保证细胞有机物正常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21. 中国名将何杰在2024年3月无锡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中以2小时06分57秒的成绩获得男子组冠军并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他怀着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站上了领奖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动过后,运动员恢复平静,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B. 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是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与传入神经
C. 跑步过程中运动员的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活动减弱
D. 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互相拮抗的双重支配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C、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活动减弱等,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故在场运动员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当运动员恢复平静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AC错误;
B、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
D、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互相拮抗的双重支配:内脏神经系统功能上的特点是双重神经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有交感神经支配,又有副交感神经支配,D正确。
故选D。
22.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B.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C.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D. 大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随意支配身体的任何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A、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A正确;
B、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其中包含许多功能区,为神经中枢,B正确;
C、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均是混合神经,C正确;
D、大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随意支配身体的躯体运动,但不能随意支配身体的任何活动,D错误。
故选D。
23. 如图为眨眼反射的示意图,a、b表示神经节两端的不同突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和生物节律的中枢
B. 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C. 战士训练长时间不眨眼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 眨眼反射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才能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①脑:大脑、脑干、小脑;②脊髓。
(2)关系:①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③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详解】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生物节律的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由图可知,a、b所在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而战士们能练成长时间不眨眼,说明有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眨眼反射是由脑干参与的非条件反射,因此不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参与也能完成,D错误。
故选C。
24. 路人甲遭遇意外事故,致使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下列对路人甲的推测,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膝跳反射不能发生,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不能发生,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能发生,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能发生,针刺足部有感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路人甲的脊髓从胸部折断了,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没有被破坏,膝跳反射的整个反射弧是完整的,所以膝跳反射能发生;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从胸部折断了,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C。
25. 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排尿反射,成年人还可以有意识地憋尿,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课时你有了尿意,但可以憋到下课再去上厕所,其调节过程对应图中的4-2-1-3
B. 体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在医生的要求下排出尿液,过程对应图中的1-3
C. 极度惊恐时易发生尿失禁,说明环境的强刺激会影响脊髓的的功能
D. 成年人有意识的憋尿过程体现了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C
【解析】
【分析】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
【详解】A、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大脑皮层通过对脊髓的控制实现憋尿、有意识地排尿。据图可知,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途径是膀胱内壁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④(传入神经)→脊髓,脊髓再通过神经②传到大脑皮层,再传至3,A正确;
B、排尿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体检时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在医生的要求下排出尿液,这是条件反射,说明高级中枢通过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作用而控制排尿,该过程对应图中的1-3,B正确;
C、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内,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极度惊恐时高级中枢对脊髓的控制发生障碍,故会出现尿失禁的现象,C错误;
D、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上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
故选C。
26. 下列关于人的大脑皮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大小成正相关
B. 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低级中枢脊髓
C. 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的右半球
D. 韦尼克区(H区)受损后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却丧失了说话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各区受损后引起的症状如下:
W区: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
S区: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V区:不能认识词义,但是看得到;
H区: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
韦尼克区是大脑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损伤后不能理解语言,白洛嘉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不能说话。
【详解】A、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大小无关,与精细程度有关,A错误;
B、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B正确;
C、大多数人主导言语的区域在大脑的左半球,C错误;
D、韦尼克区(H区)受损后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D错误。
故选B。
27. 某刺激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如下图所示,①~⑤是膜电位变化的不同阶段,A、B是神经纤维膜外的两个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
B. 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大
C. A、B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大约为70mV
D.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 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 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该电位叫动作电位。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
【详解】A、①处膜电位由-70mv往-80mv的方向改变,此时应是阴离子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②③处静息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且出现动作电位,是发生了Na+内流,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A错误;
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则细胞膜两侧的K+浓度差会减小,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减小,B错误;
C、A处是动作电位,B点是静息电位,A、B点之间的电位差大约为110mV,C错误;
D、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和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相同,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6分,除特殊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
28. 菏泽古称曹州,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技术人员为研究某些环境因素对牡丹光合作用的影响,利用同一批牡丹分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用氧气传感器等仪器测定O2释放速率,实验在CO2浓度恒定且适宜的同一个密闭环境中完成,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牡丹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填细胞结构)。
(2)测定图甲实验数据时,呼吸作用强度不变,该批牡丹呼吸作用每小时消耗氧气的量为_______mml。若将该批牡丹放在图甲实验条件下,先黑暗处理Ⅰ小时,再用10klx的光照强度处理1小时,比较这两个小时前后,密闭环境中氧气的增加量为_______mml。
(3)据图乙分析可知,该批牡丹生长的最适温度是_______℃。
(4)根据甲乙两图分析可知:影响牡丹生长的环境因素为_______。
【答案】(1)叶绿体 (2) ①. 2 ②. 6
(3)18 (4)光照强度和温度
【解析】
【分析】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小问1详解】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
【小问2详解】
光照轻度为0klx时,牡丹只进行呼吸作用,由图甲可知,若呼吸作用强度不变,该批牡丹呼吸作用每小时消耗氧气的量为2mml。若将该批牡丹放在图甲实验条件下,先黑暗处理1小时,再用10klx的光照强度处理1小时,比较这两个小时前后,密闭环境中氧气的增加量为8-2=6mml。
【小问3详解】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据图乙分析可知,该批牡丹生长的最适温度是18℃,因此该温度下氧气释放速率最大。
【小问4详解】
根据甲图可知,影响牡丹生长的环境因素为光照,根据乙图可知,影响牡丹生长的环境因素为温度。
29. 科学家发现多数抗旱性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检测,这种代谢产物只能在根部细胞产生,而不能在其他部位的细胞产生,究其根本原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现有某抗旱农作物,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研究发现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
据此分析,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则该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抗旱性(R)对旱敏性(r)为,多颗粒(D)对少颗粒(d)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旱敏性多颗粒植株与纯合的抗旱性少颗粒植株杂交,F1自交F2抗旱性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性植株后,剩余植株自交,F3中旱敏性植株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利用抗旱性少颗粒(Rrdd)和旱敏性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作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仅含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性多颗粒杂交种(RrDd),用文字简要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①. 碱基对替换 ②.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代谢过程
(3) ①. 4/9 ②. 1/6
(4)先用Rrdd和rrDd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RRdd和rrDD,然后让它们杂交得杂种RrDd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其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2、抗旱型(R)和多颗粒(D)属于显性性状,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可推出亲本的基因型,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
【小问1详解】
该代谢产物只能在根部细胞产生,在茎、叶肉细胞中很难找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小问2详解】
对比R基因与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以知道,R基因上的A被T取代从而突变成了r基因,这是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基因突变。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是糖类,糖类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
【小问3详解】
由题干信息知,亲本基因型为rrDD、RRdd,F1的基因型为RrDd。①F1自交, F2抗旱型多颗粒植株中(4RrDd、 2RRDd、 2RrDD、 1RRDD)双杂合子RrDd所占比例为4/9。②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型植株后,剩余的植株中RR占1/3,Rr占2/3,自交所得F3中旱敏型植株rr所占比例为2/3×1/4=1/6。
【小问4详解】
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要快速育种应该选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即先用Rrdd和rrDd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RRdd和rrDD,然后让它们杂交得杂种RrDd。
【点睛】本题以抗旱型农作物的育种和抗旱原理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渗透作用和杂交育种的理解,要求学生知晓基因突变的概念、杂交育种的原理和过程以及渗透作用发生的原因。
3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由两条肽链构成,能够促进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生长发育。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如图为BDNF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
(1)甲过程以____________为原料,需要____________酶的催化。若mRNA以图中DNA片段整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测定发现mRNA中C占27.4%,G占22.8%,则DNA片段中T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乙过程发生的场所在____________上。
(2)图2中tRNA的功能是____________,该tRNA上的氨基酸为____________。(AGC:丝氨酸;UCG:丝氨酸;GCU:丙氨酸;CGA:精氨酸。)
(3)由图1可知,miRNA-195基因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BDNF基因表达的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丙过程______ (填“减弱”或“不变”或“增强”),基于上述分析,请提出一种治疗该疾病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四种核糖核苷酸 ②. RNA 聚合 ③. 24.9% ④. 核糖体
(2) ①.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②. 丝氨酸
(3) ①. miRNA-195与BDNF基因表达的mRNA形成局部双链结构 ②. 增强 ③. 促进BDNF基因的转录(抑制miRNA-195基因转录)
【解析】
【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小问1详解】
甲过程由BDNF基因指导RNA的合成,为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该过程的产物是mRNA,因此该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若mRNA以图中DNA片段整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测定发现mRNA中C占27.4%,G占22.7%,显然mRNA中C+G的含量为50.1%,该比例在mRNA中和与之互补的DNA的两条链中是恒等的 ,即DNA中C+G的含量也为50.1%,显然 DNA分子中A+T=1-50.1%=49.9%,又因为在DNA分子中A和T的数量是相等,因此,该DNA片段中T所占的比例为49.9%÷2=24.95%。乙过程以mRNA为模板,正在合成多肽链,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的场所是核糖体。
【小问2详解】
tRNA主要作用是在细胞翻译过程中起到识别密码子和转运氨基酸功能。图2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是由右向左(3'→5'),即为UCG,则其对应的密码子为AGC,根据密码子表可知,该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丝氨酸,因此其所携带的氨基酸为丝氨酸。
【小问3详解】
由图1可知,miRNA-195基因转录出的miRNA-95与BDNF基因转录出的mRNA能够发生部分的碱基互补配对,因而阻止了相应的mRNA的翻译过程,即miRNA-195基因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是miRNA-195与BDNF基因表达的mRNA形成局部双链结构,从而使BDNF基因表达的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导致的。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丙过程增强,若甲过程反应强度不变,则由于翻译过程受阻,BDNF的含量将减少。基于上述分析,治疗该疾病的思路可以为促进BDNF基因的转录(抑制miRNA-195基因转录)。
31. 下图1表示某动物(2n=4)器官内正常的细胞分裂图,图2表示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白)、染色单体(阴影)和核DNA(黑)数量的柱形图,图3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中的____细胞可以判断该动物的性别,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可继续进行的分裂方式是____。
(2)图1中乙细胞的前一时期→乙细胞的过程对应于图2中的____(用罗马数字和箭头表示);甲细胞→甲细胞的后一时期对应于图2中的____(用罗马数字和箭头表示)。
(3)图3中代表减数分裂Ⅱ的区段是____,图中DE、HI、JK三个时间点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____(都相同/各不相同/不完全相同)。
(4)下图A是上图1丙细胞产生的一个生殖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B中可能与其一起产生的生殖细胞有____。
【答案】(1) ①. 丙 ②. 次级精母细胞 ③.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 ①. ⅡⅠ ②. ⅢⅤ
(3) ①. DH ②. 不完全相同 (4)①和③
【解析】
【分析】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物质变化规律可知,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图2中I代表有丝分裂后期,II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Ⅲ代表正常细胞未进行DNA复制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Ⅴ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3中AH段代表减数分裂,HI代表受精作用,IM代表有丝分裂。
【小问1详解】
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故根据丙图可以判断该生物性别为雄性。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乙细胞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代表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精原细胞,因此可以继续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小问2详解】
图1中乙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前一时期(有丝分裂中期),据图2所示,有丝分裂中期代表的时期为II,有丝分裂后期代表的时期为I,所以图1中乙细胞的前一时期→乙细胞的过程对应于图2中的Ⅱ→Ⅰ;甲细胞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细胞的后一时期代表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2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的是Ⅲ,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对应的是Ⅴ,所以甲细胞甲细胞的后一时期对应于图2中的Ⅲ→Ⅴ。
【小问3详解】
减数分裂I主要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形成的子细胞(刺激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图3中,BC段代表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AC段表示减数分裂I,DH段表示减数分裂Ⅱ,HM表示有丝分裂。图中DE段加倍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HI段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因为受精作用,JK段是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因此,这三个时间点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不完全相同。
【小问4详解】
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所含染色体应该相同(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只有少数部分不同),因此与图A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图B中的③,①的两条染色体都是黑色的,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也是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因此图 B中可能与图A一起产生的生殖细胞有①和③。
32. 如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液为_______,B液为_______,C液为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填字母)
(2)试以简短的语言概括胰腺组织细胞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关系:_______。
(3)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
(4)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1) ①. 组织液 ②. 血浆 ③. 淋巴 ④. A和C
(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3)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
(4)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A组织液和C淋巴。
【小问2详解】
胰腺组织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产生的代谢废物均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
【小问3详解】
CO2在细胞内产生,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需从高浓度到低浓度,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
【小问4详解】
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
33. 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的控制。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进而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兴奋’,‘抑制’,‘兴奋或抑制’)。
【答案】(1) ①. 感受器 ②. d
(2) ①. 非条件 ②.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3) ①. 神经中枢 ②. a、c、d、e
(4)兴奋或抑制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结构,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图丙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
【小问1详解】
e上有神经节,所以f是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是图甲中的d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
【小问2详解】
缩手反射是遗传获得、先天性的行为,所以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含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小问3详解】
②处神经节,所以③是神经中枢;刺激图丙中b点,因为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所以b点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又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则e、d、c都可以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a点也可以产生兴奋。
【小问4详解】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所以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有条纹
无条纹
活着
264
296
破损
486
377
总数
750
673
不抗霜抗病
不抗霜不抗病
抗霜抗病
抗霜不抗病
雄株
3/4
1/4
0
0
雌株
0
0
3/4
1/4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有限责任公司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齐舜高级中学有限责任公司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docx、江淮十校8月联考-生物学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