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辽宁省十四地市2024年中考民间大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Zn-65 S-32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10 分)
(本部分共包括 10 道小题,每小题 1 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
1. 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海水晒盐B. 干冰升华
C. 冰川融化D. 铁丝生锈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A、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水分使氯化钠结晶析出,该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为气态,该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冰川融化是水由固态变为液态,该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铁丝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反应变为铁锈,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2. 一氧化二氮(N2O)在手术中常用作麻醉剂,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2B. -1C. +1D. +2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氧化二氮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2x+(-2) =0,得x=+1价,故选C。
3. 如图是初中化学中的几种常见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液体加热B. 液体
C. 连接仪器D. 干燥氢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加热时,应使试管与桌面成45°角;为避免液体沸腾溅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图示操作正确,A正确;
B、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要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试管稍倾斜,使液体缓慢地倒入试管,图示操作正确,B正确;
C、连接仪器时,应将仪器拿起来连接,图示操作将试管放在桌面进行连接,容易导致试管受力破裂,C错误;
D、使用浓硫酸干燥气体时,气体应通过浓硫酸,则应从长导管通入,图示操作正确,D正确。
故选:C。
4. 学校食堂做的凉拌黄瓜清甜爽口,营养丰富。黄瓜可为我们提供的营养素是( )
A. 蛋白质B. 糖类C. 维生素D. 油脂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瓜富含维生素,则黄瓜可为我们提供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故选C。
5. 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K2SO4B. NH4ClC. KNO3 D. Ca3(PO4)2
【答案】C
【解析】
【详解】A、K2SO4中含有N、P、K中钾元素,属于钾肥,故A不符合题意;
B、NH4Cl中含有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B不符合题意;
C、KNO3中含有N、P、K中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C符合题意;
D、Ca3(PO4)2中含有N、P、K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某同学对有关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有如下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SO2 中的“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B. 2CO 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C. 由 NH3 可判断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 N、H 原子的个数比为 1:3
D. 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SO2中2的含义是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可知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个氨气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故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 N、H 原子的个数比为 1:3,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可知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大连某日的空气质量报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差
B. 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2.5)
C. 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D. SO2的排放,会引起酸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差,故A说法正确;
B、由表中数据可知,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故B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污染物,故C说法正确;
D、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SO2的排放,会引起酸雨,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8.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 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 在家中要放置煤气报警器
D. 精密仪器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家用电器着火后不能立即用水灭火,应该先关掉电源,后灭火,故错误;
B、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防止煤气中毒,故正确;
C、煤气报警器可以预防煤气泄漏时能及时发现,保证安全,故正确;
D、精密仪器着火,为避免灭火后留下痕迹损害仪器,选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故正确。
故选A。
9. 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只有一种分子,且是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A错误;
B、只有一种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
C、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只有一种原子,是由1种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故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别点燃CO与H2,观察火焰颜色,分别产生蓝色、淡蓝色火焰,但区别不明显,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可行;
B、加入足量的酸,看气泡,产生气泡的是纯碱,无气泡产生的是烧碱,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可行;
C、观察颜色,显浅绿色的是硫酸亚铁溶液,没有颜色的是稀硫酸,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可行;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可行。
故选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40 分)
本部分共包括 4 小题。
11.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氨气(NH3)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氨气易燃,可以和酸反应生成铵盐。目前,我国已形成氨气生产、应用等成熟产业链,氨的应用分布如图1。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的毒性,该方法是利用氨气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工业上主要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气。现在国内外工业上使用的合成氮气催化剂基本都是铁基催化剂。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合成氨催化剂活性是目前的研发热点。科研人员用磁铁矿与三氧化钼、氧化钨、氧化铝混合稀土等原料,按不同比例充分混合得到合成氨催化剂,其中氧化钨含量对产出气体中氨气含量的影响如图 2,氨气含量越高代表催化剂活性越好。
1933 年侯德榜著书《纯碱制造》,将索尔维制碱法公之于众。它是以食盐、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来制取纯碱。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使其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其化学反应原理是:,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3 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产品。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回收循环使用。而含有氯化铵的滤液与石灰乳[Ca(OH)2 ]混合加热,所放出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写出一条氨气的化学性质 ___________。
(2)由图 1 可知,我国氨气的应用占比最高的是___________ 。
(3)工业上主要合成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
(4)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的原理是___________ 。
(5)由图 2 可知 ___________。
(6)NaHCO3 加热制取 Na2CO3 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7)氨气制取纯碱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最多有___________ 种。其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答案】(1)易燃,可以和酸反应生成铵盐
(2)生产氮肥
(3)
(4)利用氨气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5)相同条件下,催化剂活性随着氧化钨的增多,先增大,后减小
(6)
(7)①. 三##3 ②. 二氧化碳 ③. 氨气
【解析】(1)氨气易燃,可以和酸反应生成铵盐,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由图 1 可知,我国氨气的应用占比最高的是:生产氮肥;
(3)工业上主要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的毒性,该方法是利用氨气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5)由图2可知,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含量随氧化钨的含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即相同条件下,催化剂活性随着氧化钨的增多,先增大,后减小;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氨气制取纯碱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为: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氯化钠、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该反应可看作氯化钠和碳酸氢铵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最多有三种;
以上流程中,二氧化碳、氨气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12. 实验室制取 O2 及性质检验
(1)图1中仪器 a 的名称是___________ 。
(2)用高锰酸钾制取 O2,应选择图 1 中的发生装置 ___________(填字母),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
(3)制取氧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___________ 。
(4)用 B 装置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之一 ___________。
(5)收集一瓶 O2,在集气瓶口放一个带火星小木条,小木条___________ ,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6)甲同学用上述气体做了以下实验
(7)制作氧自救呼吸器
查阅资料:超氧化钾(KO2)为黄色固体,可分别与 CO2、H2O 反应生成 O2 和白色固体,产氧效率高,适合作生氧剂。
原理分析:,,则 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
(8)动手实践:设计并制作氧自救呼吸器、如图 2 所示。使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生氧剂由___________ (填颜色变化)时,则基本失效。
(9)同学利用家中常见的饮料瓶、吸管等设计并制作了简易制氧机,如图 3 所示。其中C 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答案】(1)锥形瓶
(2)①. A ②.
(3)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4)长颈漏斗应该伸入液面以下
(5)复燃
(6)①. c ②.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7)KOH
(8)黄色变成白色
(9)通过观察C中气泡产生的快慢判断氧气的产生速率、增大氧气的湿度
【解析】(1)据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应选择图1中的发生装置A;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制取氧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4)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之一是:长颈漏斗应该伸入液面以下;
(5)收集一瓶O2,在集气瓶口放一个带火星小木条,小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6)硫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c;集气瓶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7)反应物中有4个钾原子、10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生成物中有6个氧原子,故4X中有4个钾原子、4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KOH;
(8)使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生氧剂由黄色变成白色时,则基本失效;
(9)其中C瓶的作用是:通过观察C中气泡产生的快慢判断氧气的产生速率、增大氧气的湿度。
13. 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许多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周礼•考工记》中载有“谏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为 K2CO3)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 CaO)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可把丝洗得干脆亮丽。化学小组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过程】
(1)碳酸钾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红色,说明碳酸钾溶液呈_____性,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_____价。
(2)步骤Ⅰ的反应会___________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3)小组同学将烧杯丙中的混合物过滤后得到澄清溶液,并对该溶液成分进行探究。
【交流讨论】
(4)同学们发现实验 2 和实验 3 的结论不相同,经过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实验 2 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___________ 。
(5)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6)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浓度为 10%的 K2CO3 的 pH=11.6,浓度为 1%KOH 的 pH=13.2,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选用___________ 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答案】(1)①. 碱 ②. +4
(2)①. 放出 ②.
(3)①. 二氧化碳##CO2 ②. 稀盐酸(合理即可) ③. 氯化钙(合理即可)
(4)溶液中一定含氢氧化钾,滴入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钾反应,少量的稀盐酸可能被氢氧化钾完全消耗,碳酸钾和稀盐酸未发生反应
(5)KOH、K2CO3
(6)浓度为 1%KOH
【解析】(1)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故碳酸钾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红色,说明碳酸钾溶液显碱性;
碳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x=+4;
(2)步骤Ⅰ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会放出热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1: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说明该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钙;
实验2:结论为该溶液中没有碳酸钾,碳酸钾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故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现象为:无气泡产生;
实验3:氯化钙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钾,故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碳酸钾;
(4)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故溶液中一定含氢氧化钾,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钾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待氢氧化钾完全反应后,碳酸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二氧化碳和水,少量的稀盐酸可能被氢氧化钾完全消耗,碳酸钾和稀盐酸没有发生反应,故无气泡产生,不能说明不含碳酸钾;
(5)由以上分析可知,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钾、碳酸钾,故填:KOH、K2CO3;
(6)浓度为10%的K2CO3的pH = 11.6,浓度为1%的KOH的pH = 13.2,说明浓度为10%的K2CO3溶液的碱性比浓度为1%的KOH溶液的碱性弱,由图2中的信息可知,溶液显碱性时,碱性越强,脱胶率越大,则应该选用浓度为1%的KOH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14. 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探究:
(1)甲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
如图1所示,先向烧瓶内注入 20mL 稀盐酸,分别将大小形状相同的镁、铝、锌、铁、铜金属条,投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带有传感器的橡皮塞,得到如图 2 所示的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曲线 a、c 对应的金属分别是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②曲线 c 在 18s 左右达到最高点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③曲线 e 在 0﹣100s 压强几乎无变化,但一段时间后其压强变化明显大于曲线 d,请写出150s 时曲线 e 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______。
④曲线 d 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⑤想加快 b、c、d、e 和酸反应速率还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 。
(2)铜锌合金(又称:假黄金)外视和黄金相似,常被不法商贩以假乱真。(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ρ≈0.09g/L)为定量分析黄金面具中金属锌质量分数,乙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___________。
实验步骤如下
Ⅰ.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向锥形瓶中加入 5.0g 黄金面具样品,注射器中吸入 25mL 稀硫酸。
Ⅲ.将注射器中的稀硫酸平均分 5 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稀硫酸,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如表。
②上表中的数据 x=___________ 。
③分析数据、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 V=mL。此黄金面具中锌的质量分数ω1= ___________。
④小红对乙的方案和数据处理提出了质疑,请说出小红质疑的理由___________ 。
【答案】(1)①. 铜##Cu ②. 镁##Mg ③. 镁与酸反应放热,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④. 氯化铝和氯化氢 ⑤. 曲线d反应适中且稳定 ⑥. 将金属条粉碎、提高溶液温度等
(2)①. Zn+H2SO4=ZnSO4+H2↑ ②. 520 ③. 29.25% ④. 生成的气体会部分残留在锥形瓶中,这部分氢气没有计算在内
【解析】(1)①分析图2可知,曲线a无明显变化,也就是压强不变,没有气体放出,铜与盐酸不反应,故曲线a对应的金属是铜;曲线c是压强变化最快的,镁金属活动性最强,与稀盐酸反应最剧烈,对应的金属应是镁;
②18s左右达到最高点后又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排除橡胶塞弹开的原因,可能是温度下降导致的压强改变,所以原因是: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结束,温度降低;
③曲线e反应结束后,压强最大,表示产生气体最多,故e表示的金属是铝,铝在空气中易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与酸接触后,氧化铝先与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然后是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150s时曲线e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铝。因为是先向烧瓶内注入 20mL 稀盐酸,之后不加入盐酸,150s后e曲线仍然上升,说明之后反应依然进行,则此时有氯化氢剩余,所以溶质为氯化铝和氯化氢。
④通过图像观察曲线d反应速率适中且稳定,最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⑤增加反应物接触面积,提高反应温度等都能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想加快 b、c、d、e 和酸反应速率还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是金属条粉碎、提高溶液温度等;
(2)①向锥形瓶中加入5.0g黄金面具样品,注射器中吸入25mL稀硫酸,假黄金中的锌是氢前金属,会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 + H2SO4= ZnSO4 + H2↑;
②分析表格中数据,当第1次加入5mL稀硫酸时,收集气体总体积为200mL,第2次加入5mL稀硫酸时,气体总体积为400mL氢气,以此类推,当第3次加入稀硫酸时,产生气体的总体积应该是400mL+200mL = 600mL,而实际只有515mL,说明第3次时锌已经完全反应了,第4次排出的体积是5mL稀硫酸的体积,所以第4次的体积是515mL+5mL =520mL,所以x=520;
③第五次实验后收集的气体体积等于生成的氢气体积与加入稀硫酸的体积之和,则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V=525mL -5mL ×5=500mL,生成氢气的质量=0.5L×0.09g/L =0.045g;
设黄金面具中锌的质量为,
解得
则此黄金面具中锌的质量分数为w1 为;
④小红对乙的方案和数据处理提出了质疑,是因为生成的氢气会部分残留在锥形瓶中,这部分氢气没有计算在内,导致氢气的体积偏小,计算的锌质量偏小,最后锌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果偏小。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CO与H2
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B
鉴别纯碱和烧碱
加入足量的酸,看气泡
C
鉴别硫酸亚铁溶液和稀硫酸
观察颜色
D
鉴别 CO2 和 CO
通过澄清石灰水
操作
现象
结论
硫燃烧时,___________(填字母),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a.产生大量白烟
b.生成黑色固体
c.发出蓝紫色火焰
O2只有氧化性
集气瓶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通入①___________
无明显现象
该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钙
实验2
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②___________
无气泡产生
该溶液中没有K2CO3
实验3
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③___________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含有K2CO3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200
400
515
X
525
[化学]安徽省名校大联考2024年中考第2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安徽省名校大联考2024年中考第2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9g D,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5,辽宁省十四市民间大联考中考二模化学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15,辽宁省十四市民间大联考中考二模化学试卷(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4道题,满分50分,5 Ca-40,“民以食为天,食以胃为先”,8~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辽宁省十四地市民间中考大联考化学模拟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辽宁省十四地市民间中考大联考化学模拟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