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01
    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02
    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审校: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徽》(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由于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
    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休现出来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战争,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不得不在适应上保持更高的弹性,以利用时空分布上不那么确定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总之,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尝试从史前文化边缘发展模式的角度,从理论上解读中华文明起源过程。
    (改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舒铁针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了较好的梳理与回顾,认为二十世纪学者们的研究在学界影响深远。
    B. 傅斯年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对峙期间,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历程已不可考,所以难以进行针对性研究。
    C. 部分人类群体进入边缘地带,广泛利用资源并驯化潜力物种,谋生方式随之从狩猎采集逐渐转向农业。
    D. 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出汗散热、使用挖切工具,都是不得不改变体质或生活方式以适应边缘环境的证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海经》中对于古代帝王的记载与先秦时中原文化说法不同,这与该书对天下之“中”的认知不同有关。
    B. 撒哈拉地区边缘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使得生活在此处的人类被迫离开,进而走出非洲,形成扩散。
    C. 材料一提出“满天星斗说”承接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介绍了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看法的发展历程。
    D. 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与“边缘地带”人群形成对比,从阻力角度论证了边缘地带更有利于革新的观点。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 )
    A. 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
    B.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
    C. 地处秦晋蒙交界的石峁古城战争防御设施先进,古城遗址显示其陶寺曾被入侵。
    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4.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引号,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材料二认为,“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请结合以下材料简要分析。
    红山文明形成于距今约5300~5000年间,对中原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一是以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的出现;二是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出现: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为代表。此外,由于处在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农业和发达的渔猎经济,助推了文明诞生。
    【答案】1. B 2. B
    3. C 4. ①引用学界观点,阐明(佐证)自己观点,增强说服力;
    ②突出强调某些特定称谓,体现学术性,使表述更为严谨。
    5. ①技术层面,交流有利革新,出现以建筑、玉雕为代表的高级技能;
    ②社会层面,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出现等级制度、特权阶层;
    ③意识形态层面,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迈入文明新阶段;
    ④经济层面,交错地带农业主导,渔猎经济发达,助推了文明诞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南方地域政治演进历程已不可考,所以难以进行针对性研究”错,原文“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可见选项对傅斯年的观点理解不正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撒哈拉地区边缘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使得……”强加因果,原文“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可见造成人类离开的原因是气候变干,而不是选项中说的“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边缘效应收益是说边缘地带能够促使人类扩散,有更多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革新的产生。
    C.“战争防御设施先进”与边缘效应收益无关,不能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很多引号是直接引用学界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这些引号引用的都是学界有影响力的观点,能够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②材料一中还有些引号表示突出强调某些特定称谓,如“中原中心说”“满天星斗说”,这样的引用体现学术性,使表述更为严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这里处于边缘地带,因而“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有革新。
    ①技术层面,“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交流有利革新,红山文明“以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的出现”就是交流革新的结果;
    ②社会层面,“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红山文明中“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出现”,表明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出现等级制度、特权阶层;
    ③意识形态层面,“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为代表”,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迈入文明新阶段;
    ④经济层面,“由于处在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农业和发达的渔猎经济,助推了文明诞生”,交错地带农业主导,渔猎经济发达,助推了文明诞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葫芦船
    杜柯
    柯长领退休后,小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加从容、散漫。用“闲适”来形容,也不至于相差太远。
    老年人的生活总给人以空洞、寥落、局促、惶惑之感。然而,柯老师没有这种情况。他虽然年纪大了倒不会随时想到“死”,还和年轻时候一样无忧无虑,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仿佛可以一直这么过下去,并且由于如今不需要再工作了,愈发显出一种称心遂意恬淡自适来。老两口在岁月无声中,悠悠然掬起窗外一朵朵翠竹覆荫的日子。
    孟春之季,老柯栽南瓜,栽苦瓜,栽葫芦……可是,没有葫芦。他忽然发现好多年没吃葫芦了,他几乎忘了葫芦的味儿。
    葫芦这东西,别看外形美观,从来“中看不中用”——可能作为菜,它吃起来没其他东西受用,卖吧,又卖不上好价钱,渐渐就没有人种了。老柯突然间很怀念葫芦,几乎是童心大发——那种光溜溜、圆椭椭形体美好的葫芦,那种像张果老腰间系挂的宝葫芦,灵动、神奇。
    也许是人老了,他越来越有古意。
    他在屋里旮旯拐角处乱翻腾——不期然地,从哪个墙洞里摸到了一包葫芦籽。那纸早已烂朽,里面的籽粒也基本干死,只有两粒看起米稍微饱满点。他趁雨天种下去,想看看能不能发芽。
    没想到葫芦竟然长起来。初是小嫩芽,并不惹眼,米粒大小,似婴儿的头颅向上翘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三月春风骀荡。一日风雨两日阳光,老柯焕发了与年龄不相符的童心,经常去看。到仲夏,只结了一枚葫芦,但它越长越大,最后竟像吹气球似的,大得不像话。
    到初秋时节,这唯一的葫芦成熟了,突兀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大得不真实。老柯和凤姐都呆愣住了。这只颟顸丰硕的大葫芦,稳稳蹲在地上,远远望去,仿佛富贵人家的大花瓶。走近了看,算不上太精美,粗糙茁壮,有一股古朴、混沌之气。
    葫芦苍绿色,长得和老柯差不多高矮。老柯本来是想种葫芦吃的,现在倒犯了难,这么大个葫芦有什么用呢?
    拿它当菜吃吧,味苦涩,不入口。把它做成瓢吧,哪有那么大的水瓢?即便掏成水瓢,又有谁拿得起这大家伙舀水?让它盛东西做器具吧,质地太脆。
    等于说,这葫芦是个废物。
    既然是一个超乎寻常的葫芦,怎么就没有用呢?老柯在不断琢磨。
    无论怎样,先把它锯开再说。老柯也是闲着没事要给自己找点活儿干,他给葫芦打了清晰的墨线,和老婆拿把锯,慢腾腾、晃晃悠悠地,如同小孩过家家,两人用了羞不多一天时间,竖着把它锯成了两半,把瓤掏空了。
    老柯又把它放到秋阳下晒。经过十多日的光照和风吹,葫芦最后变得干朗硬铮,变薄了,颜色褪淡。接着,怎么办呢?吃完饭,休息完,老柯定定地瞄准它,瞄了一眼又一眼,心里盘算着。
    他买回一桶油漆,开始化身为漆匠。用刷子一遍遍往葫芦上涂抹,黑亮亮的漆一层层敷上去,干了再敷,最后葫芦荧光自照,漆黑光明,纤尘不染,能映出人的影子。
    “老头子,你搞个啥哩?”
    凤姐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不知道他要把它们做成什么。老柯蠕动了下嘴唇,不说话,颇为得意,完全胸有成竹的样子,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么搞有什么用途、意义。
    老柯把漆好晾干的葫芦搬进屋里,放在偏厦,可放在这里女人又嫌占地方。老柯不管这些,他什么也不说,背起两手,叼支烟,绕着油光瓦亮的葫芦转来转去。每天他都要来看看葫芦,摸一摸,转一转,好像它们是什么蛰伏的大宝贝。
    一天,老柯兴冲冲喊凤姐帮他把葫芦抬到门前。凤姐不解:“你是要做啥?”
    “放进水里。”
    这……你要把它当船?”
    “试试吧。”
    老柯不慌不忙,脱掉鞋子,把葫芦船推离水岸,纵身翻了进去。先是坐下来,再躺下来,大小合适,正和他的身宽长短相匹配。那船上身窄点,下身宽络,中间腰肢的部位收缩,如腰带一勒敛了体气。
    他平静静躺着。呵,真是一个人的舟子,躺下刚刚好。他从没想到它竟然可以做成小舟,躺在上面多么逍遥,多么自在,一荡一荡,随意摇摆,看蓝天白云,吹悠悠清风,恍若先前都没如此享受过……
    在这悠然的享受中,他陡然想起少年时代读过的庄子的文章,里面说大葫芦可以作腰舟浮游于江湖,可不是嘛,现在突然就实现了,真是太美妙了。
    舟在微风和水波的浮力下越荡越远。凤姐急喊,老头子,你就知道舒坦,不晓得一觉醒来过后荡到哪里去了。
    中秋过后,约莫一个礼拜,天气仍然好得很。有天,老柯又下水浮荡了。他像个贪玩的孩子,逮住新玩具就玩个没够。
    至傍晚时分,只见那只葫芦船却静悄悄自己漂了回来……
    可能怕午后太阳晒,上半部分的葫芦盖轻轻合上,所以远远望去,是一只黑漆油亮的大葫芦停卧在水边,十分醒目。
    等了许久,葫芦船还没见动静,老柯不出来。是不是睡着了?在院门口看到葫芦船的凤姐,自己跑去把葫芦盖揭开。
    此时,湖面掠过一丝凉风,从她脚下飘过,摇曳着对岸的草木。凤姐莫名打个冷战。
    这一睡可真酣实呢。她发现,老柯仍然静静躺在里面,双目轻闭,十分安详,看样子还在梦中。凤姐大声喊,摇撼他,却无反应。
    到这时她方才明白,老柯再也不可能醒来了。他躺在自制的葫芦船里,寿终正寝。
    老头死后,凤姐不适应,感觉非常寂寞,宅院太旷了,里里外外一个人。她时常觉得老柯仍经常在自己身边,和她说着话。
    第二年清明,凤姐去给老柯扫墓,看见墓边上有一点新绿。她跑去一看,见坟尾有一秧葫芦苗。可能葫芦瓤没有掏尽,里面遗留的籽粒又生根发芽,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弄不清楚。总之是,这葫芦苗让人感觉有活力得很,它将来一定要结大葫芦的。
    渐渐地,凤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想死后也睡这种葫芦船,那样就能和老柯合葬,还能省一副棺材。
    这想法水到渠成,日趋丰茂,就和墓旁的大葫芦一样茁壮成长,风雨无阻。
    凤姐还知道自己活不长久了。她对眼前的世界并无留恋。她觉得,过不了三年,自己就会去见老柯的。到时候,他们并排躺着,跟过去几十年一样。
    现在,她唯一关心、在意的就是这只大葫芦,她经常去看它,希望它长得结结实实富富态态——这可是她的船,她的宝筏,将载着她渡过茫茫生死天堑去和老柯相会。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柯种葫芦、做葫芦船出于偶然,这是他“无忧无虑,随遇而安”性格的体现。
    B. 本文对葫芦生长过程的描写,笔触细腻,语言生动,表现老柯发自内心的喜爱。
    C. 老柯种出的葫芦,大得超乎寻常,却百无一用,隐喻老柯退休后寂寞无聊的生活。
    D. “葫芦是个废物”,这一观点与《五石之瓠》中庄子对“瓠”的看法可谓不谋而合。
    7. 关于文中凤姐扫墓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年清明,凤姐给老柯扫墓才发现坟尾的葫芦苗,表明她对老柯已经淡忘。
    B. 坟尾葫芦苗的出现,作者用“弄不清楚”来解释,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C. 新长出的葫芦苗“让人感觉有活力得很”,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老柯的影子。
    D. “它将来一定要结大葫芦”,暗示凤姐也想乘着葫芦,渡过生死天堑与老柯相会。
    8. 文中“他越来越有古意”的“古意”如何理解?
    9. 小说以“葫芦船”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8. ①老柯越来越称心遂意,恬淡自适;
    ②老柯种出的葫芦“有一股古朴、混沌之气”;
    ③老柯像庄子文章所写的一样,躺在葫芦中悠然地浮游于江湖。
    9. ①葫芦是全文线索,作者围绕种葫芦,剖葫芦,做葫芦船,以葫芦船为棺来展开情节;
    ②葫芦船象征着老柯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它是老柯童真、恬淡、豁达人生的写照;
    ③结尾葫芦船将载着凤姐与老柯相会,增添了神秘色彩,体现了老柯夫妇的真挚情感;
    ④作者通过描述老柯夫妇以葫芦船为生命归宿,体现了小说“道法自然”的哲学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是他‘无忧无虑,随遇而安’性格的体现”错误,应该是体现出老柯的童心和古意。
    B.正确。
    C.“隐喻老柯退休后寂寞无聊的生活”错误,此处并没有隐喻,写老柯种出来的大葫芦百无一用为后文做了铺垫。
    D.“这一观点与《五石之瓠》中庄子对‘瓠’的看法可谓不谋而合”错误,在《五石之瓠》中是惠子认为“葫芦是个废物”。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A.“表明她对老柯已经淡忘”错误,文中提到在坟尾发现葫芦苗,为后文凤姐想要一个葫芦船与老柯相遇做铺垫,表明她对老柯的思念。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由文中“愈发显出一种称心遂意恬淡自适来。老两口在岁月无声中,悠悠然掬起窗外一朵朵翠竹覆荫的日子”可知,退休后,老柯过起了闲适的日子,越来越像古人的生活方式,恬淡自适。
    文中提到老柯种葫芦,种出来的葫芦也不同寻常,“这只颟顸丰硕的大葫芦,稳稳蹲在地上,远远望去,仿佛富贵人家的大花瓶。走近了看,算不上太精美,粗糙茁壮,有一股古朴、混沌之气”,不只是老柯的生活方式像古人,他种出来的大葫芦也带着古朴之气。
    文中提到老柯最后把大葫芦做成了葫芦船,浮游于江湖,与庄子《五石之瓠》中大葫芦的用途一样,老柯与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越发体现出他的“古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全文都是围绕着老柯的葫芦展开的,葫芦就是本文的线索。
    从大而无用的葫芦到变成老柯浮游江海的葫芦船,它象征着老柯的精神与思想世界,与庄子不谋而合,都拥有豁达恬淡的精神世界,以此为标题,更能展现人物性格。
    文中最后提到凤姐在看到老柯坟尾出现的葫芦苗后,也期待着乘着葫芦船与老柯相见,“到时候,他们并排躺着,跟过去几十年一样”体现出他们俩之间深厚的感情。
    老柯从种葫芦一直到悠然平静的在葫芦船上死去,凤姐也期待着以葫芦船作为最后的归宿,并且大葫芦这个意象也与庄子的“五石之瓠”类似,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讳崇字元之,烈考长沙文献公,树勋王室。公纨绮而孤,克广前业,激昂成学,荣问日流。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历佐濮郑,并有声华。入为司刑丞,天授①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进夏官员外郎、郎中、侍郎。朝廷曰能,逆掌军国。公性仁恕,行简易。虚怀泛爱,而泾渭不杂;真率径尽,而应变无穷。言不厉而教成,政不威而事理。既登邦政,卒乘辑睦。初太夫人在堂,公授职西掖,颇限扃禁,求侍晨昏。优诏既许,寻令还职。公固请以泣,其后剖符江表,敦谕起复。君子曰:忠不忘亲,仁也;哀不违事,义也;让功辞邑,礼也;济代全名,智也。仁以长人,义以和下,礼以安上,智以周身。宜其光辅四帝,轩冕三纪。池台琴筑,优游暮齿。享年七十有一。
    (摘编自张说《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
    材料二:
    上欲以姚元之为相,张说疾之,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之,上不纳。又使殿中监姜皎言于上曰:“陛下常欲择河东总管而难其人,臣今得之矣。”问为谁,皎曰:“元之文武全才,真其人也。”上曰:“此张说之意,汝何得面欺!”皎叩头首服,即召元之诣行在,拜以为相。上励精为治,每事访之,元之应答如响,同僚唯诺而已。元之尝奏请序进郎吏,上仰视殿屋,再言之,终不应;元之惧,趋出。罢朝,高力士谏曰:“陛下新总万几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上曰:“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以烦朕邪!”闻者皆服上识人君之体。张九龄以元之有重望,为上所信任,奏记劝其远谄躁,进纯厚,元之纳其言。新兴王晋坐太平公主逆党伏诛,僚吏皆奔散,惟司功李捴步从,不失在官之礼,仍哭其尸。元之曰:“栾布②之俦也。”擢为尚书郎。元之避开元尊号,复名崇。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他日崇对于便殿,行微蹇。上问:“有足疾乎?”对曰:“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上问其故。对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为辅臣,而密乘车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遂左迁说为相州刺史。
    (摘编自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卷四十八)
    【注】①天授:武周朝年号。②栾布:西汉将领,曾为彭越下属,彭越伏诛后,栾布哭祭,刘邦释其罪。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新总A万几B宰臣C奏事D当面E加可否F奈何G一不省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多指去世的父亲,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的“考”意思相同。
    B. “公固请以泣”的“以”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意思不同。
    C. 难,认为……很难,与《答司马谏议书》“难壬人”的“难”用法相同。
    D. 响,回声,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帝想任命姚崇为宰相,张说妒贤嫉能,屡次唆使别人在皇帝面前说对姚崇不利的话,但皇帝信任姚崇,始终不为所动,最终任命姚崇为相。
    B. 姚崇在世时,张说与他关系颇为紧张,甚至一度担心他会针对自己,但在姚崇去世后,张说奉皇帝之命撰写姚崇的碑文,却极尽赞美之能事。
    C. 姚崇竭忠尽智为朝廷效力,面对皇帝的垂询能对答如流,上书言事得体,从未让皇帝失望,可以印证张说所撰碑文中“朝廷曰能”这一记载。
    D. 姚崇治理有方,仕途顺利;他品格高尚,仁义礼智兼备,张说认为这是他能够长期在朝廷担任要职,先后辅佐多位皇帝的重要原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
    (2)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
    14. 张说评价姚崇“言不厉而教成”,材料二中有哪些事实能反映姚崇的这种风格?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DF
    11. C 12. C
    13. (1)天授年间,掌管刑狱的官史执法严厉苛细,姚崇执法没有偏颇,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2)姚崇做宰相后,张说害怕,于是私下拜访岐王表达效忠之意。
    14. ①李捴为伏诛的旧主尽礼致哀,姚崇予以提拔;
    ②张说私下结交岐王,姚崇委婉地劝说皇帝,使张说受到惩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您刚登基,宰相上奏事情,应该当面明确可行不可行,为何全部都不加审察!
    “总万几”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
    “宰臣奏事”是主谓结构,D处断开;
    “当面”是“加可否”的状语,中间不断开;“加可否”是动宾结构,F处断开;
    “奈何一不省察”是反问句,“一不省察”是反问的具体内容,中间不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他去世的父亲是显赫的长沙文献公。/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B.正确。连词,相当于“而”,表递进;连词,表目的。句意:他坚持请求在家,以至于泣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C.错误。意动用法,认为……很难;动词,责难。用法不同。句意:皇上您常想挑选一个能胜任河东总管的人,却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为难。/责难奸佞小人。
    D.正确。名词,回声;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句意:姚元之对答快如回声。/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从未让皇帝失望”错,原文姚崇“尝奏请序进郎吏”,皇帝“仰视殿屋,再言之,终不应”,并且对高力士说“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以烦朕邪!”,可见对姚崇的上奏并不满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峻密”,严厉苛细;“颇”,偏颇;“全活”,保全救活。
    (2)“潜”,私下,暗中;“诣”,拜访;“申款”,表达效忠之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新兴王晋坐太平公主逆党伏诛,僚吏皆奔散,惟司功李捴步从,不失在官之礼,仍哭其尸”“元之曰:‘栾布之俦也。’擢为尚书郎”,李捴为伏诛的旧主尽礼致哀,姚崇予以提拔;
    ②“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他日崇对于便殿,行微蹇。上问:‘有足疾乎?’对曰:‘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上问其故。对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为辅臣,而密乘车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遂左迁说为相州刺史”,张说私下结交岐王,姚崇委婉地劝说皇帝,使张说受到惩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崇字元之,他去世的父亲是显赫的长沙文献公,为朝廷建立功勋。姚崇少年时便失去父亲,但能将家业发扬光大,奋发好学而有所成,美好的声誉日渐传播。二十岁时补授孝敬挽郎,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优秀名次,历任濮、郑等地佐官,都官声良好。入京为司刑丞,天授年间,掌管刑狱的官吏执法严厉苛细,姚崇执法没有偏颇,保全救活的人很多。先后晋升为夏官员外郎、郎中、侍郎。朝廷评价他能干,于是被委任统军治国。姚崇天性仁爱宽和,行为率性而不拘礼节。他胸襟阔大博爱,但原则分明;直率真诚,但随机应变应对如。不用言辞激切而教化自然水到渠成,不用威慑逼压而治理自然井井有条。他掌管军政后,就因势利导,使内外一心。当初他母亲健在时﹐他在中书省任职,苦于宫中禁令繁多,请求辞职回家侍奉母亲。朝廷下诏褒美嘉奖,答应他的请求,但不久又命他回来就职。他坚持请求在家,以至于泣下,于是朝廷让他在江南为官,后来又敦促他尽快回京复职。君子说:忠于朝廷而不忘亲情,是仁;为父母尽哀而不耽误国事,是义;谦让功勋推辞赏邑,是礼;辅佐君王而能保全名节,是智。仁使人修为高深,义能团结下人,礼能与上无争,智能保全自身。难怪他能辅佐四朝天子,任显职三十六年。他晚年在池苑楼台间得享轻歌曼舞,悠游自在。享年七十一岁。
    材料二:
    皇上想任命姚元之做宰相,张说妒忌,就让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元之,皇上不予采纳。张说又让殿中监姜皎对皇上说:“皇上您常想挑选一个能胜任河东总管的人,却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为难,我现在想到一个人。”皇上问是谁,姜皎说:“姚元之文武全才,真是一个理想的人选。”皇上说:“你这是张说的授意,你怎敢当面欺骗我!”姜皎叩头认罪,皇上当即在行在召见姚元之,授予他宰相之职。皇上励精图治,常用国事咨询大臣们,姚元之对答快如回声,其他官员只知唯唯诺诺。姚元之曾上奏请求有序给郎官晋职,皇上仰视宫殿屋顶,姚元之两次进言,皇上始终不回应;姚元之疑惧,小步疾行退出。朝会结束后,高力士进谏说:“皇上您刚登基,宰相上奏事情,应该当面明确可行不可行,为何全部都不加审察!”皇上说:“我让姚元之总揽政务,国家大事才应当上奏给朝廷共同商议;郎官晋升这样的低级事务,竟然也要拿来烦我吗?”听说此事的人都佩服皇上能认识到君王处理事情的总的原则。张九龄因为姚元之享有崇高声望,被皇上信任,向他进言,劝他远离谄媚浮躁的小人,向朝廷举荐纯良忠厚之人,姚元之采纳了他的意见。新兴王李晋因是太平公主谋逆的同党,被处死刑,他的属官属吏都奔走逃散,只有司功李捴一人徒步跟随在他身边,没有改变当属官时的礼节,并在李晋被行刑后面对故主的尸体放声痛哭。姚元之说;“这是栾布一类的人啊。”提拔他做尚书郎。姚元之为避唐玄宗“开元”的尊号之讳,又改名为“崇”。姚崇做宰相后,张说害怕,于是私下拜访岐王表达投靠效力之意。有一天,姚崇在便殿回答皇上提问,走路稍微有点跛脚,皇上问;“你腿脚有病吗?”他回答说:“我是心里有病,不是脚上有病。”皇上问究竟何故,姚崇回答说;“岐王是皇上您宠爱的弟弟,张说是辅弼的大臣,却秘密乘车进入岐王的家,我害怕岐王被他误导,所以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朝廷将张说贬为相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②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注】①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在外宦游的苏轼应诏还朝,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②硙,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苏轼任职处,“玉堂”一语双关,让人联想到翰林学士清雅高贵的生活。
    B. 诗人用一个“旧”字,点出苏轼身份发生了变化,与尾联“黄州梦”遥相呼应。
    C. 诗的第四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对他推崇有加。
    D. 颈联扣住标题中的送茶一事,极写茶叶之佳美,暗含了作者对苏轼友情的珍视。
    16. 诗人欲借送茶唤起苏轼的“黄州梦”,蕴含了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希望清高自守:强调茶叶采自高处,洁白胜雪,喻示诗人保持美好情操。
    ②提醒官场谨慎:莫因身居显位而忘记往日的波折。
    ③规劝功成身退:追怀往日东坡闭居,不如效仿范蠡泛舟五湖。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错,“泻明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苏轼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这两句说:从我老家江南摘下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它。茶树在高处接触云气而生长的叶子特别丰茂,所以用云腴称茶叶。这茶不仅生长在高处,而且叶子洁白胜雪,这是用茶来暗指自己的人生追求:希望清高自守,像茶一样保持美好情操。
    ②“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一句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的退隐思想。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提醒官场谨慎,莫因身居显位而忘记往日的波折;规劝功成身退:追怀往日东坡闭居,不如效仿范蠡泛舟五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揭露楚国小人背弃仁义准则却追求歪门邪道,以苟合于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入感叹六朝相继覆亡,如今唯见秋草凄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词中,“虎”既可以象征力量与勇猛,也可以用来表现环境的凶险,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背绳墨以追曲兮 ②. 竞周容以为度 ③.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④.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⑤. 金戈铁马 ⑥. 气吞万里如虎(亲射虎 看孙郎/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竞、周容、度、衰、戈、瑟、鸾。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被饲养玩弄在卖鸟人手中的神色凄惨羽毛焦黄的黄鹂。
    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诗的妙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
    18. 两处“是的”看似可有可无,实则颇具匠心,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仿照画线句,以植物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修辞贴切,表达流畅。
    【答案】18. ①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黄鹂喜爱和理解之情;
    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湖光山色令黄鹂之美达到极致;
    ③运用口语,拉近与读者距离,引发读者共鸣;
    ④段首反复,有反复咏叹、回环往复之效果。
    19. 示例一;桃绽初春,荷曳盛夏,菊映深秋,梅傲寒冬,(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示例二;桃隐山寺,兰生幽涧,松立崖侧,柳临水岸,(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
    ①上段说“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诗的妙处”,这两处“是的”是直抒胸臆,是直接表达江南环境适合黄鹂生活的看法,并且带着惊喜之感,抒发作者对黄鹂喜爱和理解之情;
    ②“是的”表示肯定,加强语气,第一处强调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的天气”让“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突出强调湖光山色令黄鹂之美达到极致;
    ③两个“是的”都是口语,运用口语便于拉近与读者距离,引发读者共鸣;
    ④两个“是的”都处于段首位置,引领后面的内容,而且分别处于第三段和四段段首,这样段首反复,有反复咏叹、回环往复之效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句子要从内容、格式和手法等方面与被仿句尽量相似。
    内容上看,被仿句写的是动物,分别写了虎、鱼、驼、雁四种动物,并为它们配置了合适的环境,如虎对应“深山”,鱼对应“潭底”,驼对应“大漠”,雁对应“长空”;此外动词的运用也符合动物特点,如虎运用“啸”,鱼运用“游”,驼运用“走”,雁运用“排”。
    格式和修辞上看,四个句子都是主谓宾结构,并且都是四字句,简洁凝练,构成排比。
    本题要求“以植物为主体”,要注意四种植物最好可以反映不同季节,如选桃、荷、菊、梅;或者四种植物有其它关联,如梅兰竹菊。然后为它们培植合适的季节或环境;格式上也运用主谓宾结构的四字句,与被仿句尽量相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古代中国,都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②安排筵席座位时,较尊贵的宾客坐在右边,坐在左边的较卑下;③官员升迁称“右迁”,贬官称“左迁”。④“右姓”指世家大族,“右戚”指跟皇家亲近的王公贵族。成语“ A ”,指“没有人能超过他”,这种文化背景深深地影响着“左”和“右”的词义及演变。
    “左”,象形字,甲骨文写作“”,以左手表示方位——左边。中国古代地理习惯上认为左边代表“东面”,如“江左”就是江东。又因为上述以右为尊的文化传统,(甲)。“左”甚至还由“较低的地位”引申为“邪僻、不正”“不顺、不合、违背、错误”等负面的词义,如性格固执叫“左性”;失策、邪恶的计谋叫“左策”。
    “右”,甲骨文写作“”,与“左”()相反,像一只右手伸向左边,表示方位——右边、西面。由于以右为尊的文化传统,“右”表示“较尊贵的地位”,由此引申出“重视、尊重、崇尚”“亲近、赞助”等义项,意思也较为正面。
    (乙)?这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更习惯用右手劳作,右手因此更加灵敏,人们两手并用时,都是以右手为主,以左手为辅的。
    当然,并不是在古代的所有文化语境中,都是以右为尊的。比如在先秦等朝代,就是以左为尊的。《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公子 B ,礼待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侯嬴,他宴请宾客时,特意等所有人都到齐后,才带着车马随从,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留下“ C ”的美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根据材料内容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0. A无出其右
    B礼贤下士
    C虚左以待 21. 语句①;修改为:古代中国,大部分时候都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
    语句②;修改为:……较卑下的坐在左边。
    22. 甲:“左”又用来表示较低的地位;
    乙:为什么“右”就一定是尊贵的呢?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语境和后文“没有人能超过他”可知,应填写带有“右”字,且表示“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成语,故填写“无出其右”。
    B处,语境强调魏公子以礼相待低微地位看门人,故填写“礼贤下士”。礼贤下士:形容帝王、达官显宦降低自己的身分尊敬和器重有才德的人。
    C处,根据前文魏公子“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可知,语境强调魏公子尊重看门人,故填写“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空出左边的位置等待,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不合逻辑,“都是”表述绝对,故改为“大部分时候都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
    语句②,前后句子不对应,“较尊贵的宾客坐在右边,坐在左边的较卑下”两句句式前后不一致,故后句改为“较卑下的坐在左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第一段强调古代中国,大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甲处前文强调“以右为尊”,再结合后文“较低的地位”可知,语境强调“左”还表示地位低,故填写“‘左’又用来表示较低的地位”一类句子。
    乙处,该处是问句,结合后文“这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更习惯用右手劳作……”可知,后文在阐释“右”表示地位尊贵的原因,故填写“为什么‘右’就一定是尊贵的呢”一类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提到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然后提出问题,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考生要辩证分析两者的联系。自我认知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它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不足和潜在能力。外界评价往往来自不同背景、观点和立场的人,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当然不是所有外界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我们要学会理性筛选和辨别,避免被片面的或恶意的评价所影响。对于建设性的评价,应持开放态度,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积极采纳并改进。
    由此看出,材料意在启发考生要学会平衡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关系:在接收外界评价的同时,保持自我反思的习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我认知,避免盲目自信或自卑;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不随波逐流,不轻易被他人的评价左右。
    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理性对待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然后展开论述,先阐述平衡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再辩证分析,一方面个人在面对批评时保持冷静,做出理性分析。同时受到赞扬时保持谦逊、不骄不躁。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做出合理的判断,并不断提升自我。最后重申论点,强调正确评价自己与理性看待外界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双翼,要努力成为既有自我认知又能理性接受他人评价的人。
    立意:
    1.平衡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
    2.坚定地守护自己的内心。
    3.理性对待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相关试卷

    广东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丨广东省六校2025届高三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丨广东省六校2025届高三八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2页。

    语文-广东省六校2025届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六校联考试题和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广东省六校2025届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六校联考试题和答案,共12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