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小高考2024—2025学年(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及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5405/0-172501991652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一小高考2024—2025学年(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及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5405/0-17250199165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一小高考2024—2025学年(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及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5405/0-172501991662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一小高考2024—2025学年(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天一小高考2024—2025学年(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及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木削展览碍不着我,我的领域是文艺”,这话讲不通。一个想养成品味的人不但要无成见地亲近一切伟大著作,还要去欣赏一切其他艺术,因为艺术本是相遇的。贝多芬的《第先文响曲》并不和斯文朋的诗两样,明白中国绘画的人去了解印象派的作品容易多了 虽然各门艺术在形式上的表现方法不同,最终的求“美”企图却是一致的。在没有新式剧院的中国,想明白舞台剧艺术的人连好电影也不可不看的。因为这些都能帮助你把捉一个不易把捉的东西——什么是关.怎样才是艺术。
为什么一个曾欣赏了许多伟大作品的人,有时看到了像《埃及皇后与安托尼)一类历史剧时仍不能产生满意的反应呢? 因为他缺乏《罗马史》的知识,因而历史的想象也薄弱。所以有了高尚的品味还须取得辅佐那品味的知识。
当然,一个批评光学的人须懂得物理。但即使批评并没有那么明显知识的书时——像小说,知识也还是需要的。对于“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演化毫无历史观念的人哪里配安排作品的位置! 而批评的工作一部分即在安排。(子夜)在茅盾创作过程上及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呢? 对于世界的文艺史也不可马虎的,因为在这世纪里,“中外”已成了休戚相关的一体了。
一个不以专门著作为对象的书评家所应具备的只是“各科常识”,一个坚实的文化背景为书评家及一切新时代公民的随身宝。与其说得懂这些书,毋宁说得懂生活中的人情道理。就算不做书评家、你可以忽略国际联盟的现状或人类行为规律吗? 总之,只在书中耕耘是不妥的。一个理想的书评家要具有足用的知识和品味的背景,对于实际生活又怀有莫大兴趣。历史沿革对于他来说不生疏,而拾起每本书来,他仍能保持涉猎的好奇心,发现它自身的价值。
(摘编自萧乾《知识与品味》)
材料二:
为了丰富通感,是不是应当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
要培养与扩大艺术通感能力,就要在审美活动中执着、用心。首先要突破一点,再扩及其他。如若一个人真想成为一个有资格的欣赏者,那么首先应对一种艺术知之较多和较深,这是形成独特的通感的有效方法。比如,最早把美丽的建筑说成“凝固的音乐”的是谁呢? 是贝多芬。这就不是偶然的。贝多芬是大音乐家,对于他来说,音乐乃是一个持久的兴奋中心,因此强烈的审美联想的结果,就使他把建筑也当作音乐来感受了。换言之,正围为他对音乐既熟悉又执着,所以就总把音乐和其他事物联系对比,敏锐而深入地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异中求同,才得出这个美学论断。如果换作拉斐尔,我想他大约不会把建筑说成“凝固的音乐”,他可能会说建筑是“立体的绘画”。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句不离本行”,这一生活现象的朴素概括也可说明以上所讲的道理。
我自己曾得到一种教训,叫做“外行人的眼睛常不带钩子”,当一种艺术品出现在眼前时,看不到“点子”上,“钩”不住应该“钩”住的东西,让它轻轻滑过去了。我们一生中,重复欣赏同一件艺术创作的机会是相当多的,在这种经历中往往发现,原来看不出好坏的东西,后来却能分出好坏来。这不完全是个“粗心”的问题,而主要是“不知如何用其心”的问题。对于一个初学欣赏的人来说,想在同类创作中形成对比显然较为容易,而在不同奥的创作中进行对比就要难得多,所以应该先着重在一类创作的欣赏中训练自己的眼睛或耳朵;而这也有助于在其他艺术中去“钩住”应该“钩住”的东西。 “一通百通”这句话也就应该这么来看。
通感是不负有心人的。艺术欣赏固然有娱乐作用.可是如果仅仅为了消遣解闷,观赏时心不在焉,甚至空虚无聊,只想在艺术中寻求低级趣味或官能刺激,那就不可能对艺术有准确而深入的感受与理解,起到有益于身心的作用。从道理上说、自发的、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通感,是人人都可能有一些的,但能否自觉意识到它的存在,特别是它的积极作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现在我们谈的通感,是专门用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心理活动,那就更要在有关的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够形成并加以运用。光就艺术欣赏来说,也需要全神贯注地看或听,仔细玩味捉摸以分辨各种感受和印象,用园忆对比来切实认识各个欣赏对象的优劣与异同,注意归纳总结以找到“点子”与“门道”,等等。总之,通感除了有赖于较为丰富的欣赏实践,还必须通过持久的“用心捉摸”才会自然到来,所以要做一个有心人。
“捉摸”是很重要的。“捉摸”之遥很多,现在只谈一点,就是在欣赏中抓住问题,找出“门道”。比如音乐创作的“华丽”特色问题。“音乐怎么会华丽呢?”弄清这个问题,仍然要靠自己“捉摸”。因为“华丽”之类的感受,别人是无法通过讲解使之转移到我心中的;还是那个老问题,言语只能描述感受,却不能转移感受。屠格涅夫把雅科夫所唱的歌描述到那种程度,然而你毕竟无法通过描述感知雅科夫的歌声,因而也就产生不了屠格涅夫式的感受;你只能根据自己的听歌经验去加以想象,而得宾仿佛。
(摘编自金开诚《通感与艺术欣赏答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的电影也能帮助观众欣赏、领悟美与艺术,在没有新式剧院的中国,可以通过它们领略舞台剧的某些艺术美。
B.安排作品的位置是批评工作的一部分,不理解“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演化,是无法认清《子夜》应有地位的。
C.如能广泛、深入、执着地钻研一种艺术,再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其他种类的艺术,就有可能形成艺术通感能力。
D.別人的描述无论多么精彩,也不能帮助自己去感受,只有依靠自己“捉摸”才能体会出某些音乐华丽的特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沉浸在书本知识中,对现实生活很隔膜,这种书评家的评价往往存在问题。
B.苏轼认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与苏轼本人同时是诗人和画家有关。
C.外行人常常看不到艺术品的“点子”上,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欣赏艺术品。
D.人们要想准确、深入地感受与理解艺术,就不能只把艺术当作娱乐的工具。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艺术本是相通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运用了留白手法。
B.杜诗被评为“尽得古今之休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C.唐代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草书大为长进。
D.对比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法,园林造景中也常用到。
4.材料二引用俗语“三句不离本行”和“一通百通”,在文中分别具体指什么? (4分)
答: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艺术欣赏的门道.这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请简要说明。(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纸上(节选)
苏沧桑
五月,小满。
穿过荒草的时候,九岁的朱中华和双胞胎弟弟朱中民,同时瞄见了三颗鲜红欲滴的覆盆子躲在一棵毛竹的根螂。覆盒子的鲜甜同时抵达两个男孩的舌尖时,他们听到了小满节气后父亲的第一次砍竹声。
当当当当当……
一共十刀。
唰啦啦唰啦啦……
一小片天空被毛竹梢搅动了几下,随着一棵毛竹慢慢倾斜、倒下,一小片天空就大出了一点点,预示着一棵毛竹在天空中消失,投胎到大地上做了一张纸。毛竹倒下时伸出绿色的手。和其他依然挺立的家人说珍重,然后砰砰砰投入了山洞——朱中华的父亲和伙计们早已锁设好的竹道上。
“斩竹漂塘”是《天工开物》中古法造纸的第一步。芒种前后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五到七尺长,然后就地开挖水塘,将竹段在水里浸一百天,取出时用力播洗、软化。竹子与木材造出来的纸张,最根本的不同是,木材纤维中的木质素会氧化,纸张会泛黄,添加酸剂则更严重,而竹纸纤维密实,簿如蝉翼,柔如纺绸,易着墨不渗染,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耐贮藏不招虫。这些特性,使竹纸成为纸中上品,得誉“纸中君子”“千年寿纸”,是文人墨客的最爱。
古老的造纸图谱上,砍竹人都是壮年男子。砍竹是有诀窍的。有经验的砍竹人,要找那种竹梢刚冒出笋头的嫩竹,如果青叶都长出来了,竹子就老了,胶质包浆少,纸的紧密度就不够;每一刀都要均匀,竹根要砍平整,硬纤维都要砍断;还要让竹子往一个方向倒,方便集堆打件。
矮矮壮壮的父亲放下砍竹刀,走到溪边,双手掏起溪水喝了几口,抹了把脸,向山脚张望了一眼。晌午到了,该是女人们送饭上山的时辰了。从小满到夏至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无论阴睛,朱家门村的后山上一直回荡着当当当当的砍竹声。一个月里,父亲身上没有一天是干的,或被雨水淋湿,或被汗水浸透。家里穷,只有两套衣服,夜里用炭火烘干,第二天接着穿。
覆盆子的酸甜里,朱中华兄弟年年跟在父亲身后做小帮手,但没有想到,父亲当当当的砍竹声在他们十二岁那年戛然而止——在一场农事中,父亲不幸触电,留下妻儿撒手人寰。
十六岁,兄弟俩师从二伯做纸。从此,村里人说起双胞胎兄弟,眼前会浮现日夜穿梭在遭纸坊的壮实身影;还有西双一模一样的、黑亮的、优郁的大眼睛。
十九岁、兄弟衍一人砍了一万斤竹子,自己刮皮,自己做纸,借用别人家的纸槽、晒纸房,做出了属于池们自己的第一批纸。
多年后,米中华陪同中国科技大学专家考察浙江民阑手工造纸时,在温州泰顺一个很深的山坳里,突然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个和他网龄的造纸人,一个人砍竹,一个人刮皮,一个人捞纸,一个人烘纸、所有的工序都只有他一个人在做。空山寂静,朱中华站在远处点起了一根烟,静静看着夕阳下那个弯腰捞纸的剪影,就像看到了自己,眼眶渐渐湿润了。
“老哥们,多吃点酒,多吃点酒!”
大年初一,堆满元书纸的厅堂中央,摆了一张圆桌,圆桌上堆满丰盛的菜肴。一桌年纪与他相仿的砍竹人围桌而坐。朱中华线条圆润的国字脸上堆满了笑意,一手香烟,一手一碗自家酿的菊筠酒,一扬脖,酒碗就空了。春寒料峭,他仍然只穿着格子棉布村农。
这些砍竹、刮皮的伙计,也是几十年的兄弟。农历新年的第一场酒,只是个起头,一年里要请他们好多次,过年吃一次,开工吃一次,上山前吃一次,上山后天天吃,家里做好酒笨,碗筷酒盅全套备好连同一人三包香烟,一拨送到山上,一拨送到山脚。
朱中华脸上的笑,是真诚的,心里却是酸的。此时,在他左手边吆喝着划拳的四个同村兄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说是来挣钱,其实是来帮他。砍竹的壮年人越来越难找了,兄弟们也都年已半百,一人一天只能砍一两千斤。而技术性更强的捞纸、晒纸,会做的人更少了,工人工资越来越高,人越来越难找。也有年轻人想来当徒弟,过来一看,村里別人家都造了高楼荆墅,朱中华兄弟俩还住着旧楼房,觉得没啥前途,说“再说再说”,就再也不见踪影了。再过几年,恐怕连给竹子刮皮的人都请不到了。
一场酒接着一场雨,第一场春雨后,头一茬新笋一冒头,朱中华就得换家挨户找人了。嫩竹越来越少,有的竹林长久没人打理,春天一来,爭就被挖掉了,能长成嫩竹的寥寥无几,同样面积的竹林,篪用的嫩竹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一。
求人,全是求人。
有什么办法吗? 有。降低要求,批量生产,成本就少了,钱就能多赚一点。可是,怎么能眼睁睁地把会呼吸的纸做成死的纸呢? 不行,要做,就做最好的纸。
二○一七年小满前三天,朱家门村的后山里,又一次响起了砍竹子的当当声,又有一些竹子,将带着一种使命滑向山脚,如同多年前双胞胎兄弟曾经采摘覆盆子的那棵竹、只剩下一截短短的竹根。再过一个月,山谷会安静下来,更多新鲜的断竹根会和不远处很多枯黄的断竹根一样,在竹节里盛上一场雨,映入整个天空和竹林,像一只只深情凝望的眼睛。
一棵什,在一个个深情凝望里,经过整整十个月的孕育,将以一张元书纸的生命形态重新启程。洁白的纸上,会长出一轮一轮的年轮,在许多生命无法抵达的时空里,延绵一千年,一千零一年,更多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砍竹”展开叙述,撷取了朱中华数十年间与造纸相关的典型场景,使读者对手工生产元书纸的艰难有了初步了解。
B.父亲的劳作非常辛苦.身上的衣服或被雨水淋湿,或被汗水浸透,但家里依然贫穷,这种反差主要突出了普通百姓的无奈。
C.大年初一朱中华请砍竹、刮皮的兄弟们吃饭,尽管他的“国字脸上堆满了笑意”,但造纸毕竟赚不到多少钱,因而心里是酸的。
D.工人的工资越来越高,能用的嫩竹却越来越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虽然人们的收入在增长.但环境的保护还存在很大问题。
7.关于文中最后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末再次提到“砍竹子的当当声”和“采摘覆盆子的那棵竹”,使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B.竹子“将带着一种使命滑向山脚”中的“使命”,指的是成为元书纸为文化事业做贡献。
C.作者将盛上雨水的断竹根比作“一只只深情凝望的眼睛”,是对竹子献身精神的歌颂。
D.元书纸的寿命超过了“许多生命”.这一对比深化了艺术水恒、人生短暂的主题。
8.文中朱中华“静静看着夕阳下那个弯腰捞纸的剪影”,为什么“眼眶渐渐湿润了”?(4分)
答:
9.作者说,写作《纸上》等系列散文的目的之一是深度挖掘生活中的各种“美”。本文挖掘了哪些“美”?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既即位,欲阴察群情向背,颇为微行。或谏曰:“陛下新得天下,人心未安,今数轻出,万一有不虞之变,其可悔乎?”上笑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求之亦不可得,拒之亦不能止。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亦终日侍侧,不能害我。若应为天下主,谁能图之? 不应为天下主,虽闭门深居何益?”既而微行愈数,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我不汝禁也。”由是中外慑服。亲军校有献手挝①者,上曰:“此何以异于常挝而献之?”军校密言曰:“陛下试引挝首视之。挝首即剑柄也,有刃韬于柄中,居常可以为杖,缓忽以备不虞。”上笑投之于地曰:“使我亲用此物事将奈何且当是时此物圆足恃恶?”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选译》)
材料二:
太祖数微行,或以不虞为戒,而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英雄欺人,为大言耳。其微行也,以己之幸获①,虞人之相炊,祭群情以思豫例,私利之褊衷,猜防之小智,宋德之所以衰也。野史载其乘辇以出,流矢忽中辇板,上见之,乃大言曰:“射死我,未便到汝。”流矢者,即其使人为之也。则微行之頃,左右密护之术,必已周矣。而谏者曰“万一不虞”,徒贻之笑而已。
且夫人主而微行,自以为密,而岂果能密邪? 趾未离乎禁闱,期已泄于近幸;形一涉乎通达,影已彻乎穷巷;此之伺彼也有涯,而彼之伺此也无朕①。于是怀私挟佞者,饰慧为朴,行谄以慧,丑正而相讦,党奸而相奖,面受其欺,背贻其笑,而国是不可复诘矣。即令其免乎此也。一事之得,不足以益小人;一行之疵,不足以贬君子;一人之恩怨,不足以定仁暴;一方之利病,不足以概海隅。而偶得之小民者,无稽弗询、溢美溢恶,遂信为无心之词,自矜其察微之睿,以定黜陟、以衡兴革,以用刑赏,以权取与,而群臣莫敢争焉。此尤不待奸人之诡道相要,而坐受其蠹, 小之以乱,大之以亡,振古如斯,而自用者不察,良足悲已!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注】①手挝:宋代一种可用以击人、防身的手杖。②幸获:文中指赵匡胤获得帝位。③朕:征兆,迹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使我亲用A北物B事将奈何C且当是D时E北物F固G足恃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暗中,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阙氏归汉”的“阴”意思相同。
B.缓急.偏义复词.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用法相同。
C.“乘禁以出”与《项脊轩志》“娘以指叩门扉曰”的“以”用法不相同。
D.陟,升迁,与《出师表》“陟罚或否,不宜异同”的“陟”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世宗害怕他人篡夺君位,于是将面相富贵的将领全部杀死。然而,宋太祖整天侍奉在世宗左右,也没有被杀害,他由此萌发了应为天下主的心意。
B.有一名亲兵校官敬献手杖,他秘密告诉宋太祖,有刀藏在手杖之中,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宋太祖觉得手杖对自己没有用处,笑着将它扔在地上。
C.宋太祖曾经告诉臣子,有天命的人听任他作为,我不禁止。王夫之觉得这只是英雄所说的大话,其目的是欺骗他人罢了。
D.王夫之认为,宋太祖得到帝位,担心他人效仿,因此窥察民意想要预先防制,而野史记载的有人暗中向他射箭但未射中,这其实就是出自他的安排。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数轻出,万一有不虞之变,其可悔乎?
译文:
(2)则假行之顷,左右密护之术,必已周矣。
译文:
14.王夫之为何批评宋太祖的“微行”之举? 请简要分析。(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16题。
送梁府教赴括苍任①
赵恬斋
闻得官期三月初,此行最喜奉潘與?。
杏花风暖好觅句,槐影日长宜读书。
垂世文章星有斗,随缘富贵水成朵。
少須岁月纫天去,半夜金莲归直庐④。
【注】①府教:“府学教授”的简称。括苍:古地名。②潘與:奉养父母之典。③金莲:金莲烛。《东观奏记》:“上将命令狐绚为相,夜半,幸舍春亭召对,尽蜡烛一炬,方许归学士院,乃赐金莲花烛送之。”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府教将赴括苍任职,到任的日期在三月之初,诗人以诗赠别。
B.此次赴任友人可就近赡养父母,“最喜”二字可看出友人的孝顺之心。
C.友人在括苍的职务极其清闲,诗人想象友人常常会在风和日丽之时作诗读书。
D.诗人预祝友人能早日回朝担任要职,这与柳永《望海潮》的结尾较为相似。
16.本诗颈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暑假期间,小明到天姥山游玩,他看到山中的古迹和美景,听到猿猴的啼叫声,鸟上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
(2)老师希望同学们实事求是、言必有据、不要捕风捉影、信口开河,就像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批评的“ , ”。
(3)古人在写诗词时,往往采用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手法以拓展诗歌的审美空间,试举一例”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 小题,18分)
真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它们生存的办法是与其他生物建立有机联系,然后从中汲取养分。有些真菌在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在地下( 甲 ),亦即菌丝体。例如,瑞士有一株蜜环菌,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竞扩展出了一个大约半平方千米大的菌丝网络.真是令人惊异。
树木则可以在一种与自己兼容的菌丝体的协助下,让根部的表面积扩增好几倍,借此吸收更多的水分与养分。比起 A 的“独行侠”,科学家在与真菌建立合作关系的植物身上,发现了两倍以上的磷与氮。而这两者,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为了与几千种真菌中的某一种结成盟友关系,树木必须( 乙 )。这里的“开放”是真正的开放,因为它们必须让真菌的菌丝穿透自己柔软纤细的根部组织。没有人研究过这会不会疼,不过这既然是满足树木期待的行为,它们的总体感受应该是比较好的。当菌丝穿透树木的根部组织后,这两个伙伴就会 B ,长期合作。当然,桌菌不只会穿透、包覆一棵树木的整个根部。①它的网络还会遍及这棵树四周的土地,进而扩张到其他树木的领域。②它会与其他树木的根部相整合,③形成一个更强大的网络,④并通过这个网络交换信息,甚至交换养分,⑤例如即将来袭的虫害。
真菌是森林里的“因特网”,树木对于铺设这样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网络也必须付出代价。如我们所知,真菌依赖其他物种提供的养分为生,在很多方面它更像动物,没有养分的输入就会饭死。它对树木要求的回报,就是共享糖分及其他碳水化合物的养分。它对自己提供服务索取的报酬,最多可达照木糖分及其饱碳水化合物养分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谓“毫不客气”。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光合作用”是“光能合成作用”的简称,日常语言运用中有大量这样的简称。请简要履括使用简称的利弊。(4分)
答: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
22.文中第三段开头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教室里的挂钟”为本体写一个包含暗喻的复句,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4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作家仅凭才华写作,最终江邺才尽,他从一位学识渊博的作家那里“照见了自己的写作之困”。
关于“照见”,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天一小高考
2024—2025 学年(上)高三第一次考试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
1.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也不能帮助自己去感受”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是说“言语只能描述感受,却不能转移感受”,不是说“不能帮助自己去感受”。
2.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是因为……”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的相关表述,可知还可能有“粗心”的原因。
3.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拨 评者认为杜诗掌握了古今诗歌的各种气势风格,并且兼具各家之所长,即推崇杜甫是古今诗歌的“集大成者”。但这只是杜甫在“诗歌”艺术中取得的成就,与“艺术本是相通的”观点无关。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答案 ①“三句不离本行”指具备“艺术通感能力”的艺术家,总会由其他艺术联想到自己从事的艺术,以自己的专业去理解、评价其他艺术。②“一通百通”指一个人如果真正提高了某一类创作的欣赏能力,就会形成欣赏不同类别创作的能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答案 ①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深入实际生活。既要对书本知识保持好奇心,也要对实际生活怀有兴趣,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②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学习。艺术是相通的,很多学科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学好其他学科对学好某一学科有很大作用,学好某一学科对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作用。③要用实践来促进学习。艺术欣赏离不开实践,学习也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用心捉摸”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思路点拨 B.“主要突出了普通百姓的无奈”错误,曲解文意。C.“但造纸毕竟赚不到多少钱,因而心里是酸的”错误。朱中华“心里却是酸的”主要是因为砍竹的“四个同村兄弟”都年已半百,还为了帮助他而来砍竹,壮年人越来越难找,传承艰难。D.“但环境的保护还存在很大问题”错误。“同样面积的竹林,能用的嫩竹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一”是因为竹笋被挖掉了,难以长成嫩竹,这与环境保护无关。
7.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段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思路点拨 “深化了艺术永恒、人生短暂的主题”错误。本文的主题是赞美、讴歌像朱中华那样的手工艺人,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艺术永恒、人生短暂”。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答案 ①朱中华由眼前这个造纸人,想到了自己曾经的艰辛生活。②为在手工造纸很不景气的时代,还有人像自己一样在默默地坚持而欣慰感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分析归纳的能力。
答案 ①竹纸之美。古老的竹纸密实柔薄,优点众多,被誉为“纸中君子”“千年寿纸”,是文人墨客的最爱。②奋斗之美。为了生活,父亲全身湿透仍整月砍竹,朱中华兄弟俩十九岁就独立造出自己的第一批纸。③精神之美。为了造出最好的元书纸,朱中华不计功利,宁可少赚一些钱也不愿意降低造纸的要求。④人情之美。砍竹人难找,几个年已半百的同村兄弟看到朱中华的难处,来帮助朱中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答“风物美”“文化美”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 B C E (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含义、用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陟”也是升迁、提拔的意思。
12.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 “他由此萌发了应为天下主的心意”强加因果。从材料中看不出宋太祖由此萌发了这样的心意。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答案 (1)现在屡次随便外出,万一有意外的变故,难道还可以后悔吗? (关键词“数”“不虞”的翻译各 1 分,大意2分)
(2)那么在他微服私访之际,身边人严密保护他的办法,必定已经非常周到了。(关键词“微行”“周”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及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 ①王夫之认为此举反映出宋太祖内心褊狭,好耍小聪明,君主应当心胸博大,行为光明磊落。②王夫之认为君主不可能真正秘密出行,总会泄露行踪,坏人会借此机会蒙蔽君主,造成危害。③王夫之认为君主秘密出行即使小有收获,也是片面狭隘的,据此行事小则乱政,大则亡国。(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太祖即位后,想要暗中观察民心向背,就多次微服私访。有人劝谏说:“陛下新近即位,民心尚未安定,现在屡次随便外出,万一有意外的变故,难道还可以后悔吗?”太祖笑着说:“帝王兴起,自有天意,(不是上天属意的人)追求也追求不到,(是上天属意的人)拒绝也拒绝不了。周世宗见到方面大耳的将领统统都杀掉,但我也整天陪侍(在他)左右,终究没有害我。如果应当成为君主,有谁能谋害他呢? 不应当成为君主,即使闭门幽居又有什么益处?”不久微服私访的次数更多了,说:“承受天命的人,任由去做,我不禁止。”从此朝廷内外无不恐惧敬服。有一名亲兵校官敬献手杖,太祖说:“这与一般手杖有何不同而要特地献给我?”亲兵校官秘密告诉太祖:“陛下试着拉开杖首看一下。杖首即剑柄,有刀藏在柄中,平常可以用作手杖,紧急时可以防止意外。”太祖笑着将它丢到地上,说:“假如需要我亲自用这东西,那事情还有什么办法呢?况且到了那个时候,这东西二定可以依靠吗?”
材料二:
宋太祖多次微服私访,有人认为应当警戒意料之外的变故,(太祖)却说“承受天命的人,任由去做”。这不过是英雄为骗人而说的大话罢了。太祖的微服私访,是因为自己幸运地获得了帝位,担心别人效仿他,(因此暗中)观察民意想要预先加以防制,是为了私利的狭隘之心,猜疑防范他人的小聪明,这就是宋朝德行衰败的原因。野史记载太祖乘车驾出宫,忽然有飞箭射中了车身木板,太祖看到这支箭,就大声地说:“就算射死了我,也未必轮到你(做皇帝)。”飞箭,其实是他事先派人用来射车子的。那么在他微服私访之际,身边人严密保护他的办法,必定已经非常周到了。而进谏的人还说“万一有意外”,只是让人笑话而已。
况且君主微服私访,自以为秘密,难道真能做到秘密吗? (君主的)脚还未离开皇宫,行期就已泄露给身边亲近的人了;身形一到了大街,身影就已完全映照在陋巷了;他窥伺别人是有征兆的,而别人窥伺他是没有迹象的。于是包藏私心、巧言谄媚的人,把狡黠伪装成朴实,以憨态进谗言,丑化、攻击正人君子,与奸人结为同党而相互夸奖,(君主)当面受了他们的欺骗,背后还被他们讥笑,这样一来国家的大事就无法彻底追问了。即使君主能避免这些恶果,他所了解到的一件坏事,也不足以反映小人的更多恶行;一个行为上的毛病,也不足以贬低君子的人格;一个人的感恩与怨恨,也不足以确定别人是仁爱还是暴虐;一个地方的利益与弊病,也不足以概括全天下的情形。而偶然从老百姓那里听到的事情,没有根据也无法查询,过分的赞美和过度的责备,便都相信是无心之词,自夸有洞幽烛微的睿智,以此确定(臣子的)升迁或降黜,以此衡量(政治举措的)兴办或革除,以此决定该施刑还是赏赐,以此权衡是剥夺还是给予,而群臣没有谁敢与皇帝相争论了。这更不用等到奸人运用诡诈之道来蒙蔽君主,而(君主)已因为微服私访而承受了祸害。小者造成政治的混乱,大者导致国家的灭亡,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而自我运用这种方法的人毫不觉察,确实令人悲哀啊!
15.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 “友人在括苍的职务极其清闲”于文无据。友人有时间作诗读书,不一定是因为职务极其清闲。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案 ①颈联上句将梁府教的文章比作夜空中的北斗七星,赞美友人的文章灿若星斗,必将流传后世,永垂不朽。②颈联下句将梁府教的显达比作渠道中自然到来的流水,认为友人不汲汲于功名,但富贵自会到来,有如水到渠成,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 (1)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示例: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每空1分,第(3)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案 ①利:使语言表达更为简洁,便于称呼和记忆。②弊:使语义表达不够清晰,造成歧义和误解,影响读者理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答案 A 孤军奋战(单枪匹马) B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每空1 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 ②句修改为“它会与其他树木的根部相结合”。④句修改为“并通过这个网络交换养分,甚至交换信息”。(每改对一处给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答案 甲:不断扩张自己的菌丝网络 乙:保持非常开放的状态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2.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按照要求拟写句子的能力。
答案 示例:教室里的挂钟是一个严谨的老师,每天在提醒我们珍惜时间。(复句、暗喻各2分,合理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材料是一则小故事,也是一个小情境。结合引导语,可知材料的关键词是“照见”,小故事、小情境的作用,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照见”的含义。考生应围绕“照见”来联想、思考、行文,而不能单纯地比较、评析两位作家的优劣得失。
在历史长河中,在现实生活中,“照见”之例比比皆是。唐太宗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可以说是“照见”。聆听史铁生在地坛的心灵絮语,从而得到某种人生感悟,也可以说是“照见”。总之,只要善于由人(物)及己,善于反思自省,“照见”可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照见”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不遮掩,不回避,勇敢地面对,尽力地解决,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提高——“照见”的意义,主要就在于此。
参考立意:①以人为镜,“照见”自我;②勇于“照见”,提升自我;等等。
评分细则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
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
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目,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注意事项:
1.明确文体。确是文体不明,适当扣分。
2.缺标题扣2分。
3.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
4.错别字:一字1分,上限5分。错字太多,其他项也会扣分,影响表达。
5.标点: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1到2分。
6.规范现代汉语:不能用繁体字,不能用甲骨文;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7.抄袭:一字不改,照搬原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一类
(20~16分)
二类
(15~11分)
三类
(10~6分)
四类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四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如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四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句子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全国卷新高考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丨天壹名校联盟湖南省2025届高三8月入学联考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语文-广东省六校2025届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八月第一次六校联考试题和答案,共12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1af0af833ce1d293d95ef1d7e781f7e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