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其发展源于技术的创新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下图示意中国四大区域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
A. 2015年以后提升最快
B. 高于东部地区
C. 2015年至2020年高于东北地区
D. 2020年以后高于中部地区
2. 针对新质生产力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中国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促进( )
①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
②西部地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③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④东部地区的人口迁往中西部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2014年以后提升最快,A错误;西部地区低于东部地区,B错误;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均值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高于东北地区,C正确;图中变化趋势看,西部地区2020年以后没有高过中部地区,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为缓解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可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入手,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①正确;西部地区气候干旱,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②正确;东北地区重工业基地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以促进经济发展,③正确。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地,西部地区应利用优惠政策等吸引人口回流,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其 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华北县域地方志《望都县志》记载,1949年前该县农作物多为一年一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作为粮食作物的夏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自1970年起,该县推广杂交玉米品种,夏玉米可一年两熟,播种面积进一步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推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该县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 )
A. 气候的变暖B. 人口的增长C. 科技的进步D. 耕地的扩大
4. 导致自1970年起该县夏玉米熟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科技水平B. 土壤肥力C. 气候条件D. 种植历史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我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人口迅速增加,对粮食需求量增加,随着玉米品种的改良,且夏玉米可一年两熟,增产潜力大,因此该县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可以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B正确;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技水平较低,C错误;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与耕地面积扩大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与全球变暖关系不大,A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夏玉米熟制发展成为一年两熟,主要是因为杂交玉米品种推广,即利用农业技术缩短生长周期,A正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种植历史变化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所谓熟制,可以理解为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一年内多作的程度和类型。熟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受当地热量因素的影响,通常是活动积温(一年内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日均温的累加)来表达一地热量的高低。
1980——2020年,位于南京市郊区的S村经历了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发展阶段。下图示意该村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S村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的是( )
A. 农业用地B. 水域C. 工业用地D. 商业用地
6. S村发展过程中生态服务功能( )
A. 一直减弱B. 一直增强C. 先减弱,后增强D. 先增强,后减弱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S村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规模在发生变化,据图可知,生产性农业用地面积减少,A错误;非生产性农业用地面积扩大,水域面积减少,B错误;工业用地减少,C错误;商业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增加,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S村在工业发展阶段,工业用地规模扩大,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在旅游业发展阶段,随着工业用地减少,公共服务用地规模扩大,生态服务功能增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人口净迁移率是指某地区一定时间内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数之差除以该地区年均人口总数的值。下图示意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两个时段中国老年人口的省际净迁移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老年人口数量迁入大于迁出且呈下降趋势的地区是( )
A. 海南B. 上海C. 广东D. 黑龙江
8. 根据养老的需求,未来有望成为新兴产业的有( )
①养老机构②家政服务③老年食品④美容产业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老年人口净迁移率两个时段数值发生变化,上海由原来的近3%降至近1.5%,数值为正值说明迁人人口数量减去迁出人口数量为正值,但是净迁移率呈下降趋势,B正确。海南和广东老年人口净迁移率一直在增加,黑龙江老年人口迁出数量一直在增加,排除ACD。故选B。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老龄化趋势,养老院等养老机构需求量会增大;家政服务能解决老年人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等问题;老年人对食品有特殊的要求,相关产业会不断兴起,①②③正确;青年群体对美容行业的需求较大,老年人对此的需求较小,④错误。故选A。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每年4—10月,南极阿蒙森海沿岸海域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盛行风驱动海水,导致海岸产生的海冰做离岸运动,使该海域长时间无结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由此形成冰间湖。下图示意阿蒙森海冰间湖范围及9、10月离地2米的多年平均气温(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每年4—10月,阿蒙森海冰间湖上空最可能盛行( )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南风D. 西北风
10. 仅考虑海一气温差,与9月相比,10月阿蒙森海冰间湖的海冰产生量( )
A. 因海——气温差增大而变多B. 因海一气温差减小而变多
C. 因海——气温差增大而变少D. 因海——气温差减小而变少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南极阿蒙森海冰间湖因盛行风驱动海岸线附近的海冰做离岸运动而形成,因此在阿蒙森海冰间湖的形成时期(4-10月份),阿蒙森海冰间湖上空的盛行风应为离岸风,而阿蒙森海冰间湖所在位置为固定冰舌西侧及陆地或冰架北侧,因此其离岸风最有可能是东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阿蒙森海冰间湖的海冰在海岸线附近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冰的产生需要海水温度下降到冰点之下,而当大气温度低于海水温度时,冷空气会通过增加海水失去的热量进而提高冰间湖的产冰速率,即海一气温差越大,产冰速率更快。由图可知,相比9月份,10月份阿蒙森海冰间湖上空气温回暖,而海水比热容大,水温变化较小,因此可以推测10月份阿蒙森海冰间湖海一气温差减小,进而导致阿蒙森海冰间湖海冰产生速率降低,海冰产生量变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冰间湖指的是极地地区在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水域。冰间湖主要由于热力因素(气温、暖流等)造成海冰融化或动力因素(风、洋流等)疏散薄冰而形成。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随着供水量的逐年增加,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降低趋势得以缓解。下图示意河南省受水区2000—2019年地下水平均埋深和大气降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影响2000—2014年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平均埋深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年降水量②地势起伏状况③地下水开采量④南水北调供水量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12. 与2018年相比,2019年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埋深升高主要是由于( )
A. 地下水开采量减少B. 蒸发量减少C. 南水北调输水量减少D. 降水量减少
【答案】11. B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2000-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正式通水,④错误;地势起伏对一个区域的地下水埋深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个区域的地势起伏不可能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也不可能导致2000-2014年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平均埋深出现波动变化,②错误;2000-2014年,河南省受水区大气降水量波动变化,受大气降水量变化和需求量变化的影响,其地下水开采量也应呈现波动变化趋势,进而导致地下水埋深波动变化,①③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2019年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上升,意味着该年份地下水位较2018年下降。地下水开采量下降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埋深下降,A错误;由材料可知,自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供水量逐年增加,C错误;由材料可知,河南省受水区平均地下水埋深超过8m,受蒸发影响小,B错误;由材料可知,2019年大气降水量较2018年大幅下降,因此容易导致该年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少,进而导致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上升,D正确,故选D。
【点睛】地下水埋深是指地下水水面到地表的距离,一般所称的地下水是指潜水。潜水面距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即地下水埋深。这个距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等。
净辐射量是天空向下的辐射量与地表向上的辐射量之差。下图示意82°N附近洋面上某观测点在2016年某月11日的净辐射量及前3日平均净辐射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11日07—13时,该观测点净辐射量与前3日平均值的差距明显缩小,主要是因为海雾( )
A. 削弱太阳辐射B. 增强大气逆辐射C. 增强地面辐射D. 削弱浮冰面反射
14. 推测图示海雾发生的月份是( )
A. 1月B. 3月C. 8月D. 11月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以前3天净辐射量为参照,海雾期间(11日7-13时)观测点净辐射量仍保持大于0且小于前3天平均值的特征,但其与前3天平均值的距平有所缩小,说明在海雾的影响下,观测点净辐射量有所上升;由材料可知,净辐射量表示天空向下辐射量与地表向上辐射量的差值,净辐射量上升,说明天空向下辐射量增加。海雾削弱了太阳辐射,但与天空向下辐射量增加的观点相矛盾,排除A;海雾无法直接增加地面辐射,且增加地面辐射与地表向上辐射量减少的观点相矛盾,排除C;海雾无法直接削弱浮冰面(即下垫面)反射,排除D;海雾增加了大气逆辐射,且与天空向下辐射量增加的观点一致,B正确。故选B。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海雾发生地9-11日净辐射量平均值及11日净辐射量均大于0,说明一天24小时内天空向下辐射量恒大于地表向上辐射量,这种现象与正常昼夜交替下的净辐射量日变化不符(正常昼夜交替情况下,白天太阳辐射强,天空向下辐射量大于地表向上辐射量,净辐射量大于0;晚上,太阳辐射为0,大气逆辐射也小于地面辐射,因此天空向下辐射量小于地表向上辐射量,净辐射量小于0),推测当地此月一天24小时太阳辐射量都大于0,再结合海雾发生地位于82°N,推断海雾发生期间当地恰逢极昼,四个选项中仅C选项8月符合,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地面吸收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因为水汽、尘埃和云等较多,能吸收相当数量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射的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某科研团队在北京一栋建筑的南向窗户底部外墙安装镜面。秋冬春季,镜面通过反射使阳光射入室内,改善室内采光;夏季,镜面可反射、遮挡阳光,减少室内热量。下图(a)示意该建筑不同季节的镜面反射情况,下图(b)为镜面反射到室内天花板上的太阳光影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1月20日11—13时期间,通过镜面反射到室内天花板上的太阳光影( )
A. 自西向东移动,先靠近后远离窗户B. 自西向东移动,先远离后靠近窗户
C. 自东向西移动,先靠近后远离窗户D. 自东向西移动,先远离后靠近窗户
16. 为更好地发挥镜面遮阳效果,该建筑夏至日镜面安装方式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1月20日11-13时期间,北京太阳视运动轨迹为东南-正南-西南,室内天花板上的太阳光影是镜面反射所致,因此其移动轨迹为自西向东,排除C、D,又因在11-13时期间,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太阳光线入射角度也是先变大后变小,反射角度也是先变大后变小,因此太阳光影表现为先靠近窗户后远离窗户,A正确,B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镜面通过将照射到墙面太阳光线反射到天空的方式为建筑遮阳,因此镜面安装的角度必须能够反射夏至日的太阳光线至天空,即反射光线最少要与墙面平行,AB错误;北京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3.5°,镜面安装角度为向下倾斜10°时,镜面反射的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93.5°,达到为建筑遮阳的效果,综上所述,D的遮阳效果最好,C其次。故选D。
【点睛】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任何地点(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区域除外),其太阳出落点的地平方位是偏南还是偏北,取决于太阳直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而与观测地点位于南北半球无关。在两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北半球的夏半年,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塘鱼的品质与品种、水质、运动量等因素有关。流水槽养殖是一种利用技术实现池塘内循环流水的网箱养殖方式。池塘大部分面积为净水区,小部分面积为流水槽高密度养殖区(左图)。流水槽养殖区由数个养鱼槽构成,每个养鱼槽均配备饵料自动投喂装置、鼓风推水增氧装置(右图),槽下部装有排水集污过滤装置。浙江省X市丘陵广布,人多地少,过去曾因毁林开荒等不合理人类活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该市推广流水槽养殖,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典范。
(1)说明循环水流对提升塘鱼品质所起的作用。
(2)流水槽养殖比传统养殖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请分析主要原因。
(3)说明近年来流水槽养殖得以在X市推广的主要原因。
【答案】(1)循环水流加快水体流动速度,有利排水集污过滤装置净化水体,改善养殖水质;循环水流使鱼类保持较大运动量,肉质好。
(2)鼓风推水增氧装置增加水体含氧量,改善养殖水质,鱼群存活率高;实现高密度养殖,有利于减少饵料的浪费,同时增加产量;循环水流使塘鱼品质较高;饵料自动投喂装置降低人工成本。
(3)集约化养鱼可提高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等生态破坏;与传统种植业相比,经济效益较好;塘鱼品质高,消费市场广阔。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流水槽养殖为材料,涉及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流水槽养殖的鱼类活动空间小,养殖过程中易发生水质恶化现象。流水槽养殖区的排水集污过滤装置可净化水体,改善养殖水质;鱼塘流动的水让鱼群运动,提高其运动量,使塘鱼肉质紧实,从而提高品质。
【小问2详解】
主要从成本和水质两个角度回答。流水槽养殖区的鼓风推水增氧装置能增加鱼塘水体含氧量,改善养殖水质,从而提高鱼群存活率。鱼塘中用于养殖的水域面积小,此举能实现高密度养殖,有利于减少饵料的浪费,同时增加产量,从而节约成本。循环水流,节省换水成本,且增加鱼的运动量,使塘鱼品质较高。由图可知,饵料自动投喂装置降低人工成本。
【小问3详解】
流水槽养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浙闽丘陵地区耕地和水域面积比较小。流水槽养鱼实现了集约化养鱼,减少对耕地和水域的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由此减少毁林开荒,保持了水土,也减少了水体污染。而且塘鱼品质高,营养价值高,消费市场广阔,经济价值高,经济效益好,促进该养殖模式的推广。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青海塔拉滩的沙化土地上建成大面积光伏电站后,地表覆盖层的水分明显增加。研究表明,温差是驱动深层土壤和外部大气水汽冷凝迁移的重要因素。地表覆盖层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或土壤层的水汽,水汽迁移方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下图)。
(1)指出冬季水汽迁往地表覆盖层的方向,并说明理由。
(2)说明建设光伏发电站对当地治理沙漠化的意义。
【答案】(1)由深层土壤向地表覆盖层迁移。
理由:冬季昼夜温差大,加上光伏板遮阳作用,导致地表覆盖层土壤温度低。深层土壤温度受外界影响小,土壤温度较高。温差导致深层土壤的水汽向上迁移至地表覆盖层。
(2)地表土壤水分增加,促进野草生长,提高植被覆盖率;光伏板能降低风速,有利于固沙:光伏发电可为沙漠化治理提供资金支持: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人地矛盾。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海的塔拉滩光伏电站为材料,涉及光伏电站对土壤中水汽的影响、荒漠化的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呢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塔拉滩地处内陆地区,距海较远,且沙化土地冬季昼夜温差大,加之光伏板阻挡太阳辐射,导致地表覆盖层土壤温度低,但是深层土壤温度受外界影响小,土壤温度较高;由于温度梯度的存在,深层土壤的水汽向上迁移至地表覆盖层。
【小问2详解】
光伏电站的建设,光伏板阻挡阳光,降低地表温度,减弱蒸发,使地表水分增加,从而促进野草生长,提高植被覆盖率。光伏板建设,增大地表摩擦力,有明显的挡风作用,导致地表风速下降,减少风沙移动,有利于固沙。光伏发电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沙漠化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建设光伏电站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缓解人地矛盾。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生代早期,欧洲、亚洲、非洲之间曾被开阔的特提斯海占据。距今1500万年,受板块运动等因素的影响,特提斯海逐渐分裂为地中海和外特提斯海两部分,二者各自演化。距今600万—500万年间,地中海曾经干涸,形成内部温度远超100℃的巨大热力盆地。盆地内的巨量盐碱粉尘物质向外迁移,是导致非洲、亚洲大面积荒漠形成的因素之一。下图示意特提斯海退变(实线为现代海岸线位置,虚线为古代海岸线位置)。
(1)据图描述外特提斯海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
(2)说明地中海曾经干涸的原因。
(3)结合犬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说明地中海干涸后盐碱粉尘物质向外迁移的过程。
(4)说明盐碱粉尘物质的迁移对非洲、亚洲大面积荒漠形成的影响。
【答案】(1)1500万年前,外特提斯海形成,并在1500万-600万年前面积相对稳定,西部面积略有萎缩,而东部略有扩大;距今500万年,外特提斯海消失,残留部分形成黑海、里海、咸海等多个不连续水体。
(2)非洲板块北移,板块挤压使(直布罗陀)海峡关闭,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被阻断;蒸发量于降水量,地中海水量持续亏损直至干。
(3)盆地内部温度高,对流上升强;盐碱粉尘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随着大气环流(盛行西风、东北信风)向外输送。
(4)地中海干涸的时间长,向外迁移的盐碱粉尘物质多;盐碱粉尘物质重量轻,在风力作用下迁移的范围大;盐碱粉尘物质的沉降导致土壤含盐量上升(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植被退化严重(促使大面积荒漠形成)。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不同时期特提斯海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大气运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在1500万年前,外特提斯海开始形成;在距今600万到1500万年前,该海域面积相对稳定,但其西部海域面积略微有所萎缩,但东部地区海域面积有所扩大;在距今500万年前,外特提斯海消失,残留的部分形成两个独立的水域,分别形成黑海、里海、咸海等不连续的水域。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在距今600万到500万年间,地中海曾经干涸,主要原因在于,由于非洲板块北移板块挤压,使得直布罗陀海峡关闭地中海与外部海域的联系被切断,补给水源来源减少;同时,该地区内部形成温度远超100摄氏度的巨大热力盆地,温度较高,蒸发量大于该地区的降水量,使得该地区地中海海水持续亏损直至干涸。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地中海干涸后,湖底的岩层粉尘开始向外迁移,主要原因在于盆地内部为高温的热力盆地,温度较高,对流活动较为强烈,上升运动较强,使得湖底的岩层粉尘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随着大气环流向外输送。
小问4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盆地内巨量盐碱粉尘物质向外迁移是导致亚洲,非洲大面积荒漠形成的因素之一,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地中海干涸,湖底大量的盐碱粉尘裸露出来,向外迁移的盐碱粉尘物质较多;粉尘物质重量较轻,在风力作用下可迁移范围较大,可以到达非洲,亚洲等地;粉尘物质的沉降导致土壤含盐量上升,使得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本地区植被发生明显的退化,导致大面积的荒漠形成。
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共6页。
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不属于市域生态财富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