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含卷面分4分),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卷面分(满分4分)得分说明:书写认真,连线规范,卷面整洁,得4分;书写较认真,连线较规范,卷面较整洁,得1~3分;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整洁,乱涂乱抹,得0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5小题,计16分)
1. 经典诗文默写。[在(1)~(6)题中,任选四题;在(7)~(8)题中,任选一题。]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
(2)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石壕吏》)
(4)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6)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7)在敬老院看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言,我不由得想起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道之行也》)。
(8)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蒹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答案】 ①. 寤寐思服 ②. 城阙辅三秦 ③. 如闻泣幽咽 ④.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⑤.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⑦. 故人不独亲其亲 ⑧. 不独子其子 ⑨. 溯洄从之 ⑩. 道阻且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寤寐、阙、厦、抟、溯洄”等字词容易写错。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多水乡,水乡多古桥。登上桥,举目远tià,一幅水上美景映入眼帘:红日映照水面,帆影点点,波光闪烁。当你伫立在池中的小桥上,环顾四周,千姿百态的假山、弯曲迂回的长廊、婀娜多姿的莲荷……尽收眼底。记得每到盛暑季节,河面上尽是绿油油的西瓜船。这时候,我便会cuān掇着母亲走过几块湿漉漉的木跳板,登上西瓜船,挑两个个头中等的西瓜抱回家。
2. 请根据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迂回( ) (2)湿漉漉( )
3. 请根据语境,将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用楷体书写在后面的田字格中。
(1)远tià (2)cuān掇
【答案】2. ①. yū ②. lù
3. (1)眺 (2)撺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1)迂回 ,yū huí,1.回旋;环绕。 2.绕向敌人的侧面或后面(攻击敌人)。
(2)湿漉漉 ,shī lù lù,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1)远眺,yuǎn tià,向远处看。
(2)撺掇,cuān du,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4. 有同学提出可以从《经典常谈》中寻找关于“和”的知识,请补全对话。
小爱:我想阅读《①________》(篇目名),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对“和”有什么看法。
小语:我想知道“和”字本义以及演变,那我可以读《②______________》(篇目名)。
小文:“和”不仅是一种内在精神,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礼节。我可以看《③______________》(篇目名)尝试寻找儒家礼教中的“和”。
【答案】 ①. 诸子第十 ②. 〈说文解字〉第一 ③. 三礼第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识记。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1)根据“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对‘和’有什么看法”,可确定答案为:《诸子第十》。这篇的内容和诸子百家有关。《诸子第十》主要介绍了诸子之学的社会背景、发展趋势,儒、墨、道、法、阴阳家等士阶级的代表人物,直至到秦相吕不韦开始统一思想,《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书籍的编撰,逐渐让诸子合一。
(2)根据“我想知道‘和’字的本义以及演变”可确定答案为:《<说文解字>第一》。《说文解字第一》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这部作品对于理解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根据“‘和’不仅是一种内在精神,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礼节”可确定答案为:《三礼第五》。三礼第五篇目主要围绕《仪礼》《周礼》和《礼记》这三部经典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述。通过对礼的内涵、作用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仪思想和价值观念。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汉语博大精深,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②说到江南,浮现在眼前的,大概率不是地理位置上的长江以南,而是________;说到塞北,很难不想到________。③望月是思乡、折柳是送别、红豆即相思……④经过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为汉语注入了丰富内涵。
(1)请提取第①句的宾语中心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②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烟雨朦胧、小桥流水 B.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工具,载体
(2)AB (3)删去“经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成分。
①句成分为:汉语(主语)博大精深(谓语),不仅(状语)是(谓语中心语)语言交流的(定语)工具(宾语中心语),更(状语)是(谓语中心语)中华文化的(定语)载体(宾语中心语)。故宾语中心语为:工具,载体。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
“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是江南景色,“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塞北景色。顺序为AB。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
“经过”“为”的连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删去“经过”。
二、综合性学习(8分)
6. 中国“和”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以“‘和’文化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书“和”之形】请在活动开始前,在米字格中按顺序依次写出“和”字的笔画。
(2)【活动二:寻“和”之源】在寻找“和”文化时,同学们发现《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有两句可以为现在人民政府任用人才、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所借鉴。请用楷体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3)【活动三:宣“和”之美】为了宣传“和”文化,小语同学制作了一幅海报(见右图,温馨提示:左边是武器,右边是盾牌),请说说这幅海报的画面内容和寓意。
(4)【活动四:定“和”之规】在活动中,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需要拟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请你根据班委会的对话补写两条。要求语言简明。
班长:我们应该要发动全班同学勇于为班集体献计献策,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宣传委员:但在议事的时候,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艺委员:我觉得要注意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其意图。
体育委员:我觉得还要注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长:对!还加一条:最后议事结果民主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答案】(1)答案: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画面:整体上来看,海报上呈现的是汉字“和”的造型;左边“禾”在这里是武器,右边“口”在这里是一块盾牌,武器和盾牌相互握着手。
寓意:化干戈为玉帛,突出“以和为贵”的深刻寓意,心平气和,和睦相处才能和谐共存。
(4) ①. 互相尊重,就事论事,不得使用侮辱性字眼 ②. 能包容不同观点,择善而从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和字的笔画数为8笔,其书写顺序如下:撇(第一笔)、横(第二笔)、 竖(第三笔)、撇(第四笔)、点(第五笔)、竖(第六笔)、横折(第七笔)、横(第八笔)。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符合“任用人才、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要求,注意“与”“睦”的写法。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简介漫画时要仔细观察海报内容,然后用说明性语言客观地介绍图上画了什么图案,有什么文字,不需评价和描述。要抓住空间关系如左右、上下、背景与主体等。
此海报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是武器,右边是盾牌,武器和盾牌相互握着手,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和”。寓意:“武器”“盾牌”代表战争,相互握着手代表和平,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化干戈为玉帛,突出“以和为贵”的深刻寓意,即和睦相处,和谐共存。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规则。拟写时要围绕“和”的主题,语言得体即可。
例如:①空:班级议事,本着“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的原则,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有理有据说出自己的看法。
②空:争论时请放弃成见,学会换位思考,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问题,学会尊重,就事论事,不能进行人身攻击。
三、阅读(共14小题,计42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2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秦跪射俑目光炯炯,承载千年凝思;鎏金铜蚕昂首向上,记录丝路传奇;汉代古船融合中外技艺,见证沧海桑田……
5月18日,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里也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地。
走进秦汉馆,一幅幅生动史料、一件件珍贵文物,无不展现着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历久绵长。秦汉馆采用“大历史+小专题”的叙事方式,其中“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以多媒体装置与文物相配合,从政治、文化、交流等6个方面,梳理秦汉文明的成就与贡献。
秦汉新城视文化遗产为财富,坚持大遗址保护思路。“大汉紫道”依托既有道路,以帝陵景观保护和文化展示为核心,将教育、观光、休闲融为一体。
(摘编自《一脉承古今文华耀东方》,《陕西日报》)
【材料二】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展示地,更是诠释文物意义和价值的场所,承载着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1905年,张謇在创办南通博物苑时就提出了“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宗旨,主张博物馆和图书馆一样都是学校教育的后盾。而这也是我国近代首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博物馆。我国现行《博物馆祭例》也明确提出,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组织,突出强调博物馆的教育意义。通常来讲,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收藏和研究以教育为目的并服务于教育。更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我们必须要写好的一篇大文章。
(摘编自《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光明日报》)
【材料三】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通过策划展览、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收获了提升博物馆教育水平的新思路。
博物馆不断丰富展览内容,策划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展览,辅以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让青少年成为展览的主角,是博物馆策展的全新视角。位于江苏南京的六朝博物馆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策划成展览在馆内公共空间展示,设计观展动线,探讨道具、展架的多样化运用,并以情景剧、汇报、相声等形式分享策展心得。
在教育活动的开发设计中,博物馆坚持“文化育人”,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南京市博物总馆开展“太白之旅”“明都南京知多少”“三国将军炼成记”“考古六朝·双城记”等亲子活动,激发青少年探究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文物里的小美好”“小小非遗传承人”“园林·昆韵”等系列课程,融入古代历史、非遗传承、园林艺术、音乐美育等,让青少年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此外,博物馆和学校在共建方式上不断探索,通过策划校本课程、博物馆研学、遗址寻访等活动,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课后服务,使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充分利用民俗、非遗、古建筑等优势资源,通过非遗手工体验、民间游戏竞技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传承民俗非遗文化。这些活动满足了学生群体的需求,提升了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摘编自《用青少年喜爱的方式打开博物馆》,《人民日报》)
【材料四】
7. 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博物馆该如何践行好“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
8. 为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请根据【材料三】为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三条建议。
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汉馆作为国内首个全景展现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采用“大历史+小专题”的叙事方式,以多媒体装置与文物相配合进行展览。
B. 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我国近代首个博物馆,他主张博物馆和图书馆一样都是学校教育的后盾,强调了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C. 南京六朝博物馆通过开展“太白之旅”“明都南京知多少”等亲子活动,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热情。
D. 中学生参观博物馆原因调查统计图显示,超五成的学生走进博物馆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博物馆的体验感及其开展的活动等。
【答案】7. ①博物馆应发挥好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尤其要更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②博物馆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通过策划展览、开展活动、提供服务等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
8. 示例:建议一:丰富展览内容,策划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展览,让青少年成为展览的主角。建议二:开发适合青少年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建议三:探索与学校共建方式,通过策划特色校本课程、博物馆研学、遗址寻访等活动,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9. 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通常来讲,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收藏和研究以教育为目的并服务于教育。更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我们必须要写好的一篇大文章”可知,博物馆应发挥好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尤其要更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结合材料三第①段“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通过策划展览、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收获了提升博物馆教育水平的新思路”可知,博物馆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通过策划展览、开展活动、提供服务等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建议。
要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生活来提。注意“为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要求。
示例:
结合材料三第②段“博物馆不断丰富展览内容,策划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展览,辅以形式多样的展示方式,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让青少年成为展览的主角,是博物馆策展的全新视角”可提建议:丰富展览内容,策划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展览,让青少年成为展览的主角。
结合材料三第③段“在教育活动的开发设计中,博物馆坚持‘文化育人’,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可提建议:开发适合青少年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此外,博物馆和学校在共建方式上不断探索,通过策划校本课程、博物馆研学、遗址寻访等活动,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课后服务,使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可提建议:探索与学校共建方式,通过策划特色校本课程、博物馆研学、遗址寻访等活动,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由材料一第③段“其中‘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以多媒体装置与文物相配合,从政治、文化、交流等6个方面,梳理秦汉文明的成就与贡献”可知,只是“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以多媒体装置与文物相配合,选项“以多媒体装置与文物相配合进行展览”说法绝对;
B.由材料二第②段“1905年,张謇在创办南通博物苑时……而这也是我国近代首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博物馆”可知,选项“我国近代首个博物馆”不准确;
C.由材料三第③段“近年来,南京市博物总馆开展‘太白之旅’……”可知,选项“南京六朝博物馆通过开展‘太白之旅’……”错误,张冠李戴;
故选D。
(二)(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礼
马海霞
①1994年,邻居孙叔的女儿大萍大专毕业后要找工作。他打听到我有位族叔在区委宣传部工作,便找到我爸帮忙。
②我爸和族叔血亲关系较远,近几年其实鲜有来往。孙叔这个要求,让我爸犯难,他委婉地告诉孙叔:“我这位兄弟,从父辈起就不在村里住了,我和他多少年都没来往,不知道他能不能给办。”孙叔说:“我认识的人里,只有你这位兄弟是领导,不管成不成,你帮我去求求他再说。”我爸知道孙叔为人老实,从未开口求过人,如今孙叔话都说到这里了,只好答应和他走一趟。
③临去时,我爸让我也一起去,说多一个人多一个心眼儿,到族叔家,也帮衬着孙叔多说几句好话。于是,我们一行四人提着礼品到了族叔家。
④族叔看到我们便黑了脸,对我们一点都不热情。我的自尊一下掉到了地上。我偷瞥了一眼孙叔,他更是局促不安,赔着笑脸给族叔敬烟。族叔说他不吸烟,孙叔拿着烟呆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凝固,比哭还难看。
⑤我爸是直性子,他直奔主题,把大萍的情况跟族叔介绍了一番,请族叔帮大萍找份工作。族叔直接摇头拒绝:“我不管这片儿,与现在负责安置大学生就业的部门领导也不熟。”我爸帮孙叔打苦情牌:“老孙人老实,家庭困难,靠种地和在建筑队当小工养活一家人。他上哪里认识人呀,你帮着想想办法,托托关系。”孙叔听我爸说他家庭困难,赶忙纠正说:“给孩子找工作,我砸锅卖铁也愿意,打点关系花的钱,我拿得起。”但族叔还是不肯帮这个忙。
⑥从族叔家出来,直到回到家,孙叔一句话也没说。我知道这几年孙叔两口子为供大萍读大专,省吃俭用,日子过得很清贫,这次送礼又花了孙叔大半个月的收入。送了礼,却没办成事儿,换谁心里也不舒服。我妈听说事没办成,直后悔当时没拦着孙叔,让他少买点东西,应该先去问问,有了眉目再答谢也不迟。但孙叔一直懊悔的却是自己肯定是礼送少了,那点东西,族叔根本没看上。然后又说自己没本事,没能力给大萍找份好工作。
⑦见过孙叔送礼时局促不安、低三下四的样子,我就在心里直嘀咕,我毕业后,或许我爸也会为了我找工作的事到处这样求人吧?暗自下定决心,我的工作得自己找,绝不让我爸去求人。大萍也悟到了这点,她跟我说不想等统一分配工作了,想自己出去闯。她骗父母说有同学在南方某厂子里就业了,来信跟她说厂子效益非常好,现在还缺人,让她速去。终于说服了父母,她便登上了南去的列车。
⑧我看到孙叔紧皱的眉头这才终于舒缓了些。
⑨就在大萍走后第二天,那位族叔突然出现在我家。他将孙叔送的礼品悉数送回来了。他说:“这些礼品我不能收。那天你们走后,我本打算第二天将礼品送回,但单位有急事,派我去外地出差,今天早上才刚回的家。”族叔让我爸把东西还给孙叔,另外还掏出200元,让我爸转交给孙叔,算是他这个老乡的一点心意。
⑩族叔临走时嘱咐我爸:“老乡们空手上家里玩,我热情欢迎。若提礼登门,我肯定黑脸。你知道我是当兵出身,又是国家干部,从我这里找捷径、托关系,那是难为我,让我犯错误。”
⑪族叔走后,我跟我爸说,我以后找工作肯定不会“为难”他们这辈人,又说幸亏族叔那天不热情帮忙,反倒逼出了大萍姐独闯江湖的勇气。我爸一听就笑了,说:“看来这次送礼,你总算没白去。我早知道我兄弟不会做违反原则的事情,但老孙非要去,我只好陪他吃‘闭门羹’。”我这才明白,我爸其实早就知道会是那天那样的结果,他是故意喊我去“见识”一下的。
⑫一周后,大萍给家里来信:已找到工作,我很好,勿念。
⑬大萍也给我来信:靠自己,不负父母,不负青春。
⑭短短几个字,如夏日凉风,让黏稠的空气都变得清爽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0. 请结合小说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11. 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族叔说他不吸烟,孙叔拿着烟呆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凝固,比哭还难看。(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孙叔的心理活动。)
(2)你知道我是当兵出身,又是国家干部,从我这里找捷径、托关系,那是难为我,让我犯错误。(族叔为什么感到“难为”?)
12. 小说第⑪段说父亲是“故意喊我去‘见识’一下的”,“我”“见识”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1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4.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或理由。
【答案】10. ①. 觉得丢了自尊 ②. 孙叔送礼局促不安、低三下四 ③. 送还礼品,并另给200元
11. (1)运用了神态描写,孙叔给族叔敬烟,遭到拒绝后,孙叔明白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不会达到,因而感到自责、难受。
(2)因为面对乡亲提礼上门求帮忙,族叔若是应允,一则违反规定,二则违反自己原则;若是不应,又对乡亲感到抱歉,难做,所以族叔觉得“难为”。
12. ①见识到了孙叔为了大萍放弃尊严低三下四的样子,不愿自己的父母也如他那样低声下气的求人,决定自己努力;②见识到了族叔面对乡亲送礼上门时的刚正不阿、公正廉洁,使“我”深受启发,意识到需靠自身努力,不可托关系走捷径的道理。
13. ①父亲是一个懂得教育机制的人,他心知孙叔想托族叔帮忙给大萍安排工作的行为不可取,也不会达到目的,故意带孩子前去见识,让孩子明白凡事应该自力更生的道理;②父亲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碍于孙叔的恳切,虽明知道结果,依然陪着孙叔去找族叔帮忙;③父亲是一个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他心知族叔不会做违背原则的事,不愿给族叔添麻烦。(答出两点即可)
14. 示例一:主人公是“我”。文章标题为“送礼”,“我”作为整个事件的见证者,见识到了孙叔低三下四的样子,族叔的公正廉洁,持正守节;同时,反思己身,不愿让父亲为自己丢下尊严,不愿让人为难,决定自力更生,从而获得成长,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示例二:主人公是族叔。文章标题为“送礼”,族叔作为被“送礼”的对象,他拒绝收礼,面对乡亲的请求严正拒绝,公正廉洁的形象深入人心;族叔这一人物形象也为亲友做好榜样,促使“我”自力更生,获得成长,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示例三:主人公是父亲。文章标题为“送礼”,父亲作为整个事件的亲历者,心知孙叔会吃“闭门羹”,依然热心帮忙;故意带“我”长见识,促使“我”明白做人的道理,获得成长,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④段“族叔看到我们便黑了脸,对我们一点都不热情。我的自尊一下掉到了地上”可知,觉得丢了自尊。
结合第④段“我偷瞥了一眼孙叔,他更是局促不安,赔着笑脸给族叔敬烟。族叔说他不吸烟,孙叔拿着烟呆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凝固,比哭还难看”可知,孙叔送礼局促不安、低三下四。
结合第⑨段“族叔让我爸把东西还给孙叔,另外还掏出200元,让我爸转交给孙叔,算是他这个老乡的一点心意”可知,送还礼品,并另给200元。
【11题详解】
(1)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呆”“脸上的笑容凝固,比哭还难看”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族叔看到我们便黑了脸,对我们一点都不热情。我的自尊一下掉到了地上。我偷瞥了一眼孙叔,他更是局促不安,赔着笑脸给族叔敬烟”可知,孙叔给族叔敬烟,遭到拒绝后,孙叔明白自己此行的目的已经不会达到,因而感到自责、难受。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我是当兵出身,又是国家干部”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找捷径、托关系”表明这是违反规定,反自己的原则的事;帮助了老乡是犯错误,不帮,又对乡亲感到抱歉,所以族叔觉得“难为”。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④段“我偷瞥了一眼孙叔,他更是局促不安,赔着笑脸给族叔敬烟。族叔说他不吸烟,孙叔拿着烟呆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凝固,比哭还难看”,第⑦段“见过孙叔送礼时局促不安、低三下四的样子,我就在心里直嘀咕,我毕业后,或许我爸也会为了我找工作的事到处这样求人吧?暗自下定决心,我的工作得自己找,绝不让我爸去求人”可知,见识到了孙叔为了大萍放弃尊严低三下四的样子,不愿自己的父母也如他那样低声下气的求人,决定自己努力;
结合第⑩段“族叔临走时嘱咐我爸:“‘老乡们空手上家里玩,我热情欢迎。若提礼登门,我肯定黑脸。你知道我是当兵出身,又是国家干部,从我这里找捷径、托关系,那是难为我,让我犯错误。’”,第⑬段“大萍也给我来信:靠自己,不负父母,不负青春”可知,见识到了族叔面对乡亲送礼上门时的刚正不阿、公正廉洁,使“我”深受启发,意识到需靠自身努力,不可托关系走捷径的道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⑪段“看来这次送礼,你总算没白去。我早知道我兄弟不会做违反原则的事情,但老孙非要去,我只好陪他吃‘闭门羹’”可知,父亲心知孙叔想托族叔帮忙给大萍安排工作的行为不可取,也不会达到目的,故意带孩子前去见识,让孩子明白凡事应该自力更生的道理,可见他是一个懂得教育机制的人。
结合第⑪段“老孙非要去,我只好陪他吃‘闭门羹’”可知,父亲碍于孙叔的恳切,虽明知道结果,依然陪着孙叔去找族叔帮忙,可见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结合第②段“我这位兄弟,从父辈起就不在村里住了,我和他多少年都没来往,不知道他能不能给办”可知,父亲心知族叔不会做违背原则的事,不愿给族叔添麻烦。可见,他是一个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判定小说的主人公。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
示例一:主人公是“我”。文章标题为“送礼”,记叙了“我”和父亲和孙叔提礼上门,看到孙叔送礼局促不安、低三下四,族叔拒绝帮忙,公正廉洁,持正守节,最后得知大萍独闯江湖,自己找工作。可见,“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同时,反思己身,觉得丢了自尊,下定决心要自己找工作,绝不让父亲去求人,不为难别人,万事靠自己,从而获得成长,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示例二:主人公是族叔。文章标题为“送礼”,族叔作为被“送礼”的对象,第⑩段“族叔临走时嘱咐我爸:“‘老乡们空手上家里玩,我热情欢迎。若提礼登门,我肯定黑脸。你知道我是当兵出身,又是国家干部,从我这里找捷径、托关系,那是难为我,让我犯错误。’”表现他公正廉洁的形象;结合第⑦段“见过孙叔送礼时局促不安、低三下四的样子,我就在心里直嘀咕,我毕业后,或许我爸也会为了我找工作的事到处这样求人吧?暗自下定决心,我的工作得自己找,绝不让我爸去求人”可知,族叔的形象促使“我”自力更生,获得成长,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示例三:主人公是父亲。文章标题为“送礼”,父亲作为整个事件的亲历者,碍于孙叔的恳切,虽明知道结果,依然陪着孙叔去找族叔帮忙;结合第⑪段“看来这次送礼,你总算没白去。我早知道我兄弟不会做违反原则的事情,但老孙非要去,我只好陪他吃‘闭门羹’”可知,父亲心知孙叔想托族叔帮忙给大萍安排工作的行为不可取,也不会达到目的,故意带孩子前去见识,让孩子明白凡事应该自力更生的道理,获得成长,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隋文帝时,大宛①献千里马,鬃曳②地,号曰狮子骢③。朝发西京,暮至东洛。隋后不知所在。
唐太宗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④,鬃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⑤,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
(节选自《朝野佥载》,有删改)
【注释】①大宛:国名。②曳:拖。③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④挽桤(wèi):拉磨。⑤齿口并平:指马老了。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 )
(3)朝发西京( )(4)唐太宗敕天下访之( )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帝得之甚喜”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
B. 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C.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D. 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17.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
18. 【甲】文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请简要说明这一观点是如何在【乙】文得到诠释的。
【答案】15. ①. 有时 ②. 面对 ③. 从……出发 ④. 寻找 16. A
17. (1)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马)身上的皮肉被磨穿成洞,宇文士及看见了不禁悲伤地流泪。
18. 乙文中的千里马本有日行千里的才能,流落民间后,因没有伯乐发现其才能,而沦为普通的马;唐太宗深知其才能,找到它,它才重新获得作为千里马的待遇。此马的命运起伏诠释了甲文的观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3)句意:早上从西京出发。发:从……出发;
(4)句意:唐太宗下令在全国寻找它。访:寻找。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帝得之甚喜”中“之”是代词,代指马。
A.代词,代指马;
B.助词,的;
C.代词,代指游小石潭这件事;
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穴:洞;悲泣:悲伤地流泪。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从乙文的“朝发西京,暮至东洛”可以看出,千里马很有才能,能够日行千里;
结合“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鬃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可以看出,它流落民间,却只能干着拉磨的营生,形象邋遢,多处受伤,比常马都不如;
结合“马到新丰,向西鸣跃……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可以看出,它重新成为千里马后,表现得很是非凡,不同常马。
这些都印证了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乙】隋文帝时大宛国进献了一匹千里马,马鬃拖到地上,名字叫狮子骢。只有郎将裴仁基能够驾驭它。早上从西京出发,晚上到达东洛。隋灭亡后不知它在哪里。
唐太宗下令在全国寻找它,同州刺史宇文士及寻找到这匹马,在朝邑市西家变老了,拉磨。尾巴已经变秃了,身上的肉乱得有洞,宇文士及看见了不禁悲伤地流泪。唐太宗亲自到长乐坡,马一到新丰,向西鸣叫和跳跃。唐太宗得了马后非常高兴。马已经老了,就用钟乳喂养它,仍旧生了五匹小马,都是千里马,后来不知道它们在哪里了。
(四)(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9. 这首诗中独特的心理描写历来被人称颂,请你参考批注1,补充批注2。
20. 如果要为《卖炭翁》配一幅插图,你会选择下列哪一幅?请说明理由。
图一 图二
【答案】19. 示例:“惜不得”写出了老翁的炭被夺走,可惜但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20. 示例一:选图一。图一中,一位老翁衣衫单薄,在大雪天牵着牛车艰难前行,正突出了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晓驾炭车辗冰辙”的画面。
示例二:选图二。图二中,两位骑着高头大马的使者正围着卖炭的老翁,其中一位手拿文书卷轴,二人神情嚣张,正突出“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的画面。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心理描写。
卖炭翁整年辛苦地在南山砍柴烧炭,他的生活非常艰辛。他身上的衣服单薄,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以便卖出更多的炭。一天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老翁驾着炭车赶往集市。尽管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他的炭被皇宫内的太监和差役强行夺走,只得到了一些毫无价值的红纱和绫锦作为交换。“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这个词语表达了卖炭翁对于自己辛苦劳动所得的炭被宫使夺走的不舍和无奈。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示例一:选图一。图一中,一位老翁身上只穿着单薄衣服,却在一尺厚的大雪的地面上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正突出了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晓驾炭车辗冰辙”的画面。
示例二:选图二。图二中,两个人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手里拿着文书,趾高气扬,卖炭翁则在一边不知所措。正突出“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的画面。
四、作文(50分)
21. 作文。
即将步入初三的紧张学习阶段,学校为提醒同学们珍惜时间,快速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举办了一次初三前的誓师会,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演讲。
请你围绕“惜时”的主题完成演讲稿的创作。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4)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珍惜时间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马上要步入初三了,我们该如何应对初三阶段紧张的学习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珍惜时间。
时间告诉我,叫我要珍惜它,叫我每时每刻都要和它赛跑,在有限的时间中去体现更多的价值。“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它公平,公正。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人的,绝不偏私。懂得去珍惜它的人就会得到珍惜它的“礼物”。反之不懂得如何把握它的人,那我敢断定他将注定失败,一事无成。
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诉我们,不要在时间失去了才知道去珍惜,去奋斗。那已经是来不及了。最后只能落下个空悲切。
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恰好诠释了它的心意:“浪费别人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这句话不仅警示了我们应该去珍惜自己拥有的时间,也同样得珍惜他人的时间,如果随意浪费他人宝贵的时间就无别于谋财害命。
抓住时间,抓住机会。时间告诉了我“要抓住它的尾巴”认真去刻苦奋斗,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为了梦想努力拼搏,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及成就。时间就是这样马不停蹄的跑,如果你没能抓住它,那将会失去一切成功的机会。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那我们为何加把劲去抓住它,抓住机会呢?
华罗庚说过:“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的人,才会做出更大成绩来。”梁秋实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即是生命。”对!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吧!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我得趁着美好时光去发奋图强,努力拼搏,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财富”。当然财富不止是物质,金钱哦!更是身心上,精神上的富足。亲爱的朋友们,此刻让我们开始共同努力追逐时光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1.审题立意。这个题目要考查的是考生的形象思维和感悟能力。时间人人拥有,对于时间的态度也是各有不同。文章要求从“惜时”的角度进行创作。演讲稿要针对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激励性和号召力,能引导同学们珍惜时间,快速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因此可确立要在初三的紧张学习阶段珍惜时光,不虚度年华,奋力拼搏的主题。强调时间的宝贵性,激励惜时意识,提供惜时方法,树立榜样力量等。
2.选材构思。要求写演讲稿,可以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记叙在初三的紧张学习阶段里,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感悟。比如如何做到在这个时间段里,珍惜时光,不辜负,不埋没。要写清楚对时间的珍惜,自己的刻苦、努力、拼搏、奋斗的经历过程,最后感悟这段时光,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自己没有辜负等等。做到记叙、抒情、议论相互结合。也可以以议论性的文字,以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为话题,如可以以“珍惜时间”为论点,首先点明初三阶段时间的宝贵,接着具体阐述其宝贵在于一去不返并引出论点;然后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论述成功就要珍惜时间,并从反面论证浪费时间的后果,最后结合当前实际,再次强调论点。
情节发展
族叔的态度
“我”的心路历程
“我们”和孙叔提礼上门
黑脸、不热情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拒绝帮忙
下定决心要自己找工作,绝不让父亲去求人
大萍独闯江湖,自己找工作
③____________
决定不为难别人,万事靠自己
诗句
批注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批注1:“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翁为了生存,不顾衣服单薄,反而希望天寒更容易卖炭的矛盾心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批注2:_________________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和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和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