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解析)01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解析)02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解析)03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2·重庆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际,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第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有“我”的主观色彩。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修辞在两首诗中又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2.(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句、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不同点:其一“若遣”是作者假设梅花“有情”后的“怅望”;其二“拟待”是直接以人格化来写梅花,“已断肠”又比“怅望”加深了哀怨的程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劣,也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这两首诗,诗人“以我观物”,使梅花带有“我”的主观情感。第一首,写春日梅花“应怅望”,是一种假设;第二首写其“已断肠”,运用拟人修辞,加深了哀伤的程度。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二、(2022·湖南郴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 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胜利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4.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3.B
    4.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 “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表述有误。“家住秦城邻汉苑”,这里的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已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只是在讲述京城与边关的距离遥远,而“皇宫奢靡的生活”与“顿生愦懑之情”都是曲解。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莺啼燕语报新年”中,“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莺啼燕语”,既是和平宁静的象征,又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场景。其次,采用了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所以“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第三,采用了虚实结合。“莺啼燕语报新年”意思是“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这是眼前实景,“马邑龙堆路几千”,意思是“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这是想象,表现了对征人的挂念。最后,运用了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手法。“莺啼燕语”写出了和平宁静和新年佳节时亲人团聚。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第二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第二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三、(2022·新高考 = 2 \* ROMAN 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B
    6.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四、(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并且这两个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8.请具体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案】7.C
    8.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
    C.“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炼句特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然后从空间、方位、感官、色彩及词语选择等角度具体鉴赏所用技巧。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意思是,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从空间的角度上看,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翻飞白鸟”指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照水红蕖”意思是满池荷花,映照绿水,这是俯视角度,所以运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从色彩搭配看,“白鸟”与“红蕖”中“白”“红”是颜色,红白相间,颜色明丽,意境清新淡雅,颇有诗情画意。
    从感官角度看,视觉、嗅觉结合,“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白色的鸟语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是视觉角度,引人入胜;“细细香”指荷花散发出柔和的芳香,这是嗅觉描写。视觉、嗅觉,多种感官的运用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从描写的方法上看,“翻空白鸟”指空中翻飞的白鸟,写出了鸟飞翔的姿态,是一种动态描写;“照水红蕖细细香”指的是水中的荷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是一种静态描写。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是诗歌具有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将景物写活了。
    从词语使用方面来看,“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速。“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易错点【01】不明手法的内涵。
    诗歌的艺术手法较为丰富,要准确区分各种手法。并且在诗歌中能够找到所运用的手法。
    易错点【02】答题时忽略诗歌的内容。
    回答艺术手法的题目,要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并分析其艺术手法,避免只答手法而忽略诗歌的内容。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殿前欢·客中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仕途崎岖、半生奔波的酸楚隐衷,但怨而不怒。
    B.这首曲子围绕“客中”,点出为“客”原因、描绘客中状态,结尾表达了对为“客”的观点。
    C.长安借指元大都所在地,作者用“望”字含蓄地表达出被朝廷重用的渴望。
    D.“功名半纸”极言功名微不足道,“风雪千山”极言奔波之累,对比使得批判意味极强。
    2.“青泥”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这三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1.D
    2.修辞:排比(或列锦)。作用:①青、红、白等色调的组合配搭,营造了色彩鲜明的意境。②列举“青泥”“剑关”“湓江”“连云栈”等险要之地,将“南来北往”到处漂泊的心酸劳累表现得非常具体。③为下文“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的感慨作了充分的铺垫。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D.“对比使得批判意味极强”错误,“功名半纸”与“风雪千山”不是对比,只是说得了个半纸功名,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句式大致相同,都是名词罗列,因此修辞手法是排比或列锦。“青泥”“红叶”“白草”用青、红、白三种颜色修饰“泥”“叶”“草”,色彩鲜明,营造了明丽的意境。
    “小剑关”“湓江岸” 连云栈”三个地点词分别指青泥岭、湓江、川陕通道。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这一路,作者踏遍了万水千山。通过地点的罗列生动表现“风雪千山”的“行路艰难”,从而表现了作者四处漂泊的心酸无奈之情。
    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因此“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为作者抒情做了铺垫。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①
    杜甫
    雀啄江头黄柳花,䴔鶄鸂鶒②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近侍③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才力④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⑤?
    【注】①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郑八丈,朝廷史官。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实而著称。②䴔鶄(jiā jīng):水鸟。鸂鶒(xī chī):水鸟。③近侍,即左拾遗。④才力,一作“文力”。⑤汉朝初年,故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故称青门。
    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展现江边动人的春色。
    B.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豁达,含蓄而委婉。
    C.“近侍即今难浪迹”一句写诗人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江湖,处境进退两难。
    D.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4.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3.B
    4.尾联引用邵平种瓜东门的典故,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郑八丈才力犹健,不应当学邵平在青门种瓜。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勉励郑八丈积极出仕,有所作为之意。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及时行乐、借酒清愁的豁达”不准确,该联写陪郑八丈南史饮酒,抒发自己人生迟暮,暂且趁此春景作陪友人饮酒消遣,其间颇有失意感,而非豁达。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尾联使用了“邵平种瓜”的典故,邵平本是秦时东陵侯,入汉为布衣,种瓜于长安城东,瓜味甚美。后遂用“东陵瓜”、“东门瓜”、“青门瓜”、“邵平瓜”、“邵侯瓜”、“故侯瓜”等指甜美之瓜,或比喻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用“东陵隐”、“青门隐”等谓弃官归隐;用“故侯”、“东陵侯”、“种瓜侯”等指昔日居官今已隐居故园的人;用“故侯园”、“邵平园”、“邵平田”、“邵平瓜圃”、“邵生瓜田”、“邵圃”等指弃官归隐的田园。
    从诗句中可知,使用反问的修辞,句意为有所作为。你的才智和身体都还强健,怎能去学邵平的样子,干那种青门种瓜的闲事。诗人对弃官归隐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应积极出仕,两句诗是作者劝勉郑八丈的话,不应兴退隐之心,而当继续从政,干一番事业。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泛舟
    刘方平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写秋天景色,却不落窠臼,避开秋山、秋叶、秋菊等常写之物,而专写秋声和月影。
    B.“虫响荻飕飕”借助叠词描摹声音,写出了秋夜生命的律动,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
    C.“皆因”“各为”把看似无关的自然现象理出了因果关系:影是果,月是因;声是果,秋是因。
    D.《春江花月夜》中“月”是登场的主角,被渲染得出尽风头;而本诗没有正面写月,但月隐含其中。
    6.该诗后两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5.B
    6.①直接抒情。颈联直抒胸臆,诗人客居异乡,想到秋天一到,一年又将尽了,内心中浓浓的“乡思”不禁喷薄而出。
    ②以景结情。回首西北方向,浮云遮蔽,望不见远在浮云之外的乡关,也不知伊水年复一年地空自奔流向何处,在景物描写中寄托漂泊之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彰显了诗人蓬勃的生命力和热情”错误,由“乡思不堪愁”可知,客居异乡,因秋气引发秋思,此时诗人充满了乡思之愁。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的能力。
    颈联“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中“乡思不堪愁”直抒胸臆,“岁华空复晚”诗人客居异乡,想到秋天一到,一年又将尽了,因秋景引发秋思,无法抑制内心浓浓的“乡思”之愁,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尾联“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中通过写“浮云”的遮蔽、“伊川”的空自奔流,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漂泊之感,尾联通过写西北望所见之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B.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意境凄凉萧瑟。
    C.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树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8.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答案】7.B
    8.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
    ②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即宏大开阔,有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
    ③成功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
    ⑤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的综合运用。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意境凄凉萧瑟”说法错误。应是意境轻松愉快。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在诗歌历史上非常有名,尤其是其中的颔、颈两联,历来为诗家所称道。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中,“万壑有声”发出天籁之音,是动;而“数峰”沉默的矗立在斜阳之下,是静。此处动静结合,以“万壑”之声来衬托“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同时,在颔、颈两联中,颔联描写的是远景,而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则是描绘的眼前之景,是近景。此处将景物远近结合,既显出远景之宏大开阔,又表现了近景的细致入微,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增加了读者美的感受。再有,在这两联中还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方法,“数峰无语”中将山峰人格化,将本不能语的山峰说成是无语以突出其静。同时,在颈联中将“棠梨”的叶色比喻为“胭脂”,将荞麦花色比喻为“白雪”,既凸显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让诗句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两联中还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作者要表现的景色。如颔联中将“有声”与“无语”对比,两种境界相映成趣,以突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中“棠梨叶”的“胭脂色”和“荞麦花”的雪白色对比鲜明,犹如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张颜色分明的大布,给了读者感官上的享受。最后,这两联中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如“万壑有声含晚籁”是听觉的感受,“数峰无语立斜阳”则是视觉的感受,“荞麦花开白雪香”则又有嗅觉的体验。多种感官综合运用,让诗歌从多角度立体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让读者感受至深。
    一、(2022·广东东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①
    【元】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②,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元杂剧《汉宫秋》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的一段曲词。②寒螀:寒蝉,“螀”读作“jiāng”。
    1.下列对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曲刻画了汉元帝眷恋昭君、凄楚悲凉的心境,并把读者带进“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的悲凉境界。
    B.“梅花酒”是曲牌名,在剧中是人唱的部分,曲牌名规定了唱词所用的曲调,同一曲牌的曲词字数可以适当进行增减。
    C.本曲充分利用了“凉、黄、苍、枪、装、粮、场、粱、荒、阳、墙、廊、房、黄、窗”等词的发音特色,增强了曲词情感表达的力度。
    D.这段曲词的景物均为汉元帝所见之景,它营造了凄凉孤独的氛围,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深的郁结之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叠词、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1.D
    2.叠词:“他”“我”叠用,生动描写了汉元帝泣不成声、哽咽难言的情状。
    顶真:形成回环相生的句式、抑扬顿挫的节奏,既强化了汉元帝内心深处断肠的悲痛,又增强了曲词流转如珠的音乐美,使人读来荡气回肠、余韵悠然。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这段曲词的景物均为汉元帝所见之景”分析错误。这段曲词除了所见,还有所想,也就是虚实结合。“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是汉元帝想象自己送完昭君回宫后的情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这段曲词中,“他他他”“我我我”叠用,这是戏曲中常用的手法,一般表达说话者因愤怒、哀伤或者激动等情绪。本题中,“他”指王昭君,“我”指汉元帝,生动描写了汉元帝因思念王昭君而泣不成声、哽咽难言的情状。
    同时,这段曲词中还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顶针,亦称联珠、蝉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使得表达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这样的手法形成回环相生的句式、抑扬顿挫的节奏,在艺术上拉长了汉元帝行为的过程,通过这一方式既强化了汉元帝内心深处断肠的悲痛,可以体会到在这一路上汉元帝度日如年的感觉。同时,这样的处理方式,又增强了曲词流转如珠的音乐美,使人读来荡气回肠、余韵悠然。
    二、(2022·海南·琼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1]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2]。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1]陈维崧(1625-1682),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2]轩举:高扬,意气飞扬。
    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4.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请从手法的角度,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
    【答案】3.B
    4.描写手法:杜诗是正面描写,通过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竦身”“侧目”描写鹰的动作,“思狡兔”“似愁胡”描写鹰的心理,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陈词主要通过侧面衬托来写鹰,通过深秋山峻风急天高地阔的景象和萧杀凌厉气势,以粗狂的笔墨衬托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突出描写打猎者武艺高强、豪气风发的英雄形象,以此衬托鹰的勇猛、矫健;“人间多少闲狐兔”以狐兔比喻世间邪恶小人,反衬雄鹰的豪气。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A.“满地碎石”分析错误,“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风低削碎”是以影写形的手法,传神地把大鹰盘旋直下、呼啸而掠的威猛之势灵动写出。C.“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无中生有。“男儿身手和谁赌”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牢骚不平,出语豪迈、悲愤。“和谁赌”暗藏了怀瑜握瑾而不见用的抑郁寡欢。“老来猛气还轩举”则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D.“描绘猎鹰思念猎物”错误,“偏”字可见出此人对鹰的喜爱。思的是鹰,思的是建功立业的才智之士,是作者的自我追求的表陈,寻求的思念是被英主贤臣的赏识,从而得以一展大才,有所建树。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要求从描写手法方面,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陈词是一首咏鹰诗,开篇三句“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描写深秋山峻风急天高地阔的景象和萧杀凌厉气势,以粗狂的笔墨衬托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突出描写打猎者武艺高强、豪气风发的英雄形象,以此衬托鹰的勇猛、矫健;“人间多少闲狐兔”以狐兔比喻世间邪恶小人,反衬雄鹰的豪气。全词咏鹰,题目是“咏鹰”,却通篇不见一鹰字,词中没有细致的描绘鹰的形貌,却能使人感到它的凶猛、凌厉。杜诗是一首题画诗。“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意思是,看那苍鹰挺着身子,似乎要想搜寻狡兔;斜着眼珠,活像一只发愁的猴子。这两句诗对画作中的鹰作正面描写,“竦身”“侧目”描写鹰的动作,“思狡兔”“似愁胡”描写鹰的心理,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三、(2022·福建漳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边
    尚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嗅”字描写了饥饿的马匹于枯草处觅食的细节动作,暗示军队供养不足,反映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
    B.颔联写出了从广袤天空吹来的西北风,营造了阴冷、荒寂的环境,为下文生活和作战做了背景铺垫。
    C.颈联虽点明了作战激烈带来的巨大流血牺牲,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唐朝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本诗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6.结合诗作内容,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鉴赏本诗。
    【答案】5.C
    6.①以乐景衬哀情。“桃花暖色中”以乐衬哀,抒发了思乡之情。
    ②对比。本诗现实与梦境形成对比,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③虚写。通过梦境虚写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诗歌颈联没有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主要突出战争的残酷。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是边塞思乡诗,所以我们主要考虑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战争的艰苦生活,理解诗句,点明手法,即可作答。如尾联虚写梦境,想象故乡春来桃花盛开的美景。“桃花暖色中”景色虽美,却只是人们睡梦中才可得见的美景,这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战争的残酷。此外,本诗尾联“桃花暖色中”,桃花绚烂,是美好的景色,而本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哀伤之情,所以运用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方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也与前三联反映的边塞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在强烈的对比下,更加突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也强化了战士们的思乡(厌战)之情。“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并非主人公亲眼所见的真实景象,而是睡梦中的场景,这里运用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梦境展现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
    四、(2022·山东聊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街行①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②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③,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注】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晏几道故地重游作此词。②饶:充满,多。③慵去:懒得离去。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满游春路”中的“雪”代指春天的“柳絮”,用了借代的手法。
    B.“朱户”就是“朱门”,即红漆的大门,古诗文中一般用来指富贵人家。
    C.词的上阕写景,居高俯视:下阕由景及情,情景融合,写出了作者的怀人之情。
    D.结尾化用崔护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意含蓄,咀之无穷。
    8.请简析本词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答案】7.A
    8.①借景抒情。上阕写春日美景,借以表达对朱门女子的思慕之情。
    ②通过动作描写抒情。“疏帘高卷”“倚尽”“慵去”表达了想见所恋慕的女子,想离去又不甘心的感情。
    ③化用典故抒情。下阕化用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深深的思恋之情。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借代”错误。“雪”是借喻,用来比喻柳絮。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词的开篇先写景,并以景物来点明季节“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借飞絮、开花可知,此为春深之时,暗示此为思春、怀春的季节。然后似有意,似无意,加上一句“树底人家朱户”,自己所渴慕之人便在此宅之中。故上阕借景抒情。上阕写春日美景,借以表达对朱门女子的思慕之情。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闲”字本意为闲暇,指无目的地随意为之,但此处“闲”是寂寞、惆怅、慵懒之意,词人之上北楼,是为了能够看到所恋慕女子的身影,所以故作闲暇状,假装是无事登楼,卷起竹帘来随意眺望,所见的,也不过绿树而已。假装登楼望树,其实是想见所恋慕的女子,希望她能够走出朱漆大门,她袅娜的身影可以再次落入自己眼中。可惜等了很久,却始终未能如愿——“阑干倚尽犹慵去”,每一寸栏杆几乎都靠遍了,还是见不到她,对爱的人,想要离去却不甘心。“慵”字本意为懒散,“慵去”就是懒得离开,其用意也和上阕的“闲”字相同,假装只是犯懒而不曾离去,其实是夙愿难偿而根本不忍离去的怅惘。通过动作描写抒情,表达了想见所恋慕的女子,想离去又不甘心的感情。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深深的思恋之情。
    五、(2022·江苏无锡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并序)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1】,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2】,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3】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1】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2】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3】寻:长度单位。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中的“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退之”指韩愈,作者尊崇他们二人。
    B.“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形象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
    C.“指间风雨”一语双关,既写弹奏情态,更蕴含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
    D.本词展现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
    10.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从中任选相同的一种,结合两首作品赏析其运用之妙。
    【答案】9.C
    10.(1)比喻。本词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等。比喻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2)烘托。本词中“无泪与君倾”写音乐之动人,让人连连泣下,以至最后再也没有泪水倾洒了《琵琶行》则有“主人忘归客不发”“江州司马青衫湿”(举出一例即可)。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
    (3)对比。本词所写的音乐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忽而切近,忽而悠远,忽而高扬、忽而低沉(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中有“大弦”的强急粗重和“小弦”的轻柔细密,有“间关莺语”的流利婉转和“泉流冰下”的冷涩悲咽(举出一例即可)。这种手法,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错,此处的“风雨”指弹者的指间好像能兴风作雨。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比喻
    本词中,“昵昵儿女语”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将乐声比作勇士猛进的呼喊,“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将乐声比作飘荡的晚云飞絮,“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将乐声比作百鸟和鸣、攀高走险和坠入深渊。这些诗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
    《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把琵琶声比喻成“急雨”“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和“裂帛”“莺语花底”等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2)烘托
    本词中,“肠中冰炭”,是说音乐一会儿使人感受到悲凉的寒意,一会儿又让人领略到欢快的热情写听者感受之深。诗人用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烘托出音响之撼人,使人坐立不宁,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波动;还有,“无泪与君倾”写音乐之动人,以致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
    《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两句,借贬低无雅乐,表现诗人内心孤独,缺少精神享受,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
    (3)对比
    本词上阙描写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下阙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大弦如急雨”的强急粗重和“小弦如私语”的轻柔细密两种旋律对比,“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六、(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一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写作者联想到苏轼泛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惆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
    12.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
    【答案】11.D
    12.①直抒胸臆。“过此不堪回首处”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诗人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都已不在,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萧,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查如黄鹤。②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末句以景结情,诗人将一腔忧思愁绪寄托给荒矶鸥鸟、哀草寒烟。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谓相交织而成的凄恰意绪。
    【解析】
    1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错误,应是“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曾经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成为过去时,不必回忆也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前句直抒胸臆,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荒凉的赤壁矶而今只有鸥鸟流连栖息,满目所见皆是衰草连天,寒烟笼罩,面对此景,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再加上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把百般感慨万般思绪倾注于眼前的画面流泻于笔端,但言有尽意无穷,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令人凄怆伤感的情绪,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空虚感相交织。
    七、(2022·湖南岳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酌酒与裴迪
    王维①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①王维:唐朝诗人、画家,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淡泊名利,信奉佛教,在禅意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此诗作于隐居辋川时期。②按剑:提防。《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③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司。《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贞公弹冠”。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的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重复强调“君”字,看似宽慰友人,其实是诗人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起借酒消化。
    B.颔联紧承首联的“人情翻覆”,用“犹”“笑”二字传神地说尽了人情无常、世态炎凉。
    C.颈联借花草展自然神韵、彰万物亲和,描摩出了诗人想象中清秀明丽的景色,豁然呈现出一片全新境界。
    D.尾联“世事浮云”“高卧加餐”充满禅意;“何足问”含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承三、四句;“高卧”淡远空灵,超凡脱俗,承五、六句。
    14.这首诗有哪些抒情特点?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3.C
    14.(1)直抒胸臆:首联中“人情翻覆似波澜”,把人情无常比作为“波澜”,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尾联中的“何足问”“不如”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俗事的厌弃和山野生活的喜爱之情。(2)引典抒情:颔联中“按剑”“弹冠”等词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相知成仇、人情无常的讥讽与不满之情。(3)借景衬情:颈联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所见之景的喜爱,反衬出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描摩出了诗人想象中清秀明丽的景色”错。颈联中的“草色”“花枝”不是“想象中”的景色,而是与挚友酌酒时“所见”之景。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1)首联直抒胸臆。前句中“君”字重复,强调了诗人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排遣。次句把人情无常比作为“波澜”,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结合注释分析,颔联引典抒情。“按剑”“弹冠”等用典,“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表达了诗人对相知成仇、人情无常的讥讽与不满之情。(2)颈联借景衬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诗人描写了草色青青,已经全被细雨打湿,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的景象,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所见之景的喜爱,反衬出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3)尾联,意为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多多进食,保重身体。“何足问”“不如”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俗事的厌弃和山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八、(2022·湖南株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瘦马行
    杜甫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①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傍。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注释】①硉兀:形容马骨突出犹如山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依据诗歌内容,此诗应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且晚于漂泊三峡时所作的《登高》。
    B.第7、8句写去年骅骝良马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不是良驹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既写出征战的辛苦,也衬托出东郊瘦马的优秀品质。
    C.第9、10句,写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丙丁只能与鹤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描绘到了极致。
    D.最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
    16.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5.A
    16.本诗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写瘦马实则是写自己。表现了诗人境遇的悲凉,无人赏识,一如瘦马被遗弃道旁;但诗人并非一味表达悲愤之情,还渴望着朝廷能重用自己,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如瘦被善待后,有一番作为,报效国家。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且晚于漂泊三峡时所作的《登高》”错,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时所作。《登高》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此诗是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时所作,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借马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
    前六句写瘦马憔悴的外形;瘦弱突出的马骨,就像墙头伸出的石头一般。拿起马缰绳,绊动它的马足,它却只挪动四蹄,歪歪倒倒。仔细看看它身上的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方印,大家都说它是那部队遗留在路旁的。起句喝破,随以三句写其瘦态。七、八句写去年骅骝良马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不是良驹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既写出征战的辛苦,也衬托出东郊瘦马的优秀品质。九、十句,写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丙丁只能与鹤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描绘到了极致。最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
    全诗分两段,首六句写瘦马憔悴的外形,次六句写瘦马悲楚的内心。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境遇的悲凉,无人赏识,一如瘦马被遗弃道旁;但诗人并非一味表达悲愤之情,还渴望着朝廷能重用自己,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如瘦被善待后,有一番作为,报效国家。
    九、(2022·广东韶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①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②奈乐何③!
    【注】①姑苏台:在吴县姑苏山上,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筑。②高:同“皜”,白、明。③奈乐何:一作“奈尔何”。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栖曲》是六朝乐府《清商曲辞》的歌调名,诗人大胆突破旧题偶句收尾的格式,变偶为奇。这陡然收煞的一句,既引人注意,又收束有力。
    B.“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上面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表明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
    C.李白的诗歌,大都写得雄奇奔放、直抒胸臆。此诗作者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具体体现了这一特点。
    D.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人物自日至暮、自暮至旦的生活过程,而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没有具体描绘渲染。
    18.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7.C
    18.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现春秋时期吴王沉迷西施、昼夜寻欢的荒唐生活,以此来揭示吴国灭亡的原因,这是写“古”。其目的是给一样贪图享乐的当朝统治者以警醒,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抒胸臆”错误。这首诗是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来暗示的,没有直抒胸臆,整首诗显得深婉含蓄。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从内容上分析,该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这是写“古”。
    从目的上分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处。诗人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借吴国灭亡来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十、(2022·辽宁锦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出郊时的情况,“失”字凸显雾之大,“雨脚微”则写细雨蒙蒙的场景。
    B.颔联运用拟人、比喻,赋予山、云和石以生命,流露出诗人对眼前之景的喜爱。
    C.颈联写“黄鹂语”“紫燕飞”,并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农家欢乐图。
    D.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语意委婉,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
    20.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9.D
    20.①从时间顺序来看,首联写太阳将出未出时,雾中山城的特有景色。②从空间顺序来看,由远及近。颔联写远景:雾消天晴,但云还未散去;颈联写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景象。③尾联从物写到人,写田家早耕完毕,呼儿吹笛骑牛回家之景。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D.“含蓄表现了田家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错误,诗歌整体的感情基调是愉快欢乐的,并没有苦中作乐、不得而已的无奈。尾联是抒写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景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写之景的层次感。
    从时间顺序来看,首联“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意思是“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前一句点明刚出郊时的情况,太阳要出还没有出,第二句写满天大雾,以致城都隐在雾里看不见了。写出了太阳未出时山城在雾中的特有景色。
    从空间顺序来看,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是写雾消天晴之景,天忽然“作晴”,四山原来被雾幔遮住,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来了,而天虽然晴了,但许多云还未散去,还要故意作态,那些山石上还没有散掉的云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这一联写的是远景;颈联“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意思是“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这是近景。
    从尾联来看,“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意思是“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这是写农家之乐,是写人的行为,而上文写的是黄鹂、紫燕,这是由物写到人。
    一、修辞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二、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三、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四、写景手法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相关试卷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30 诗歌鉴赏之概括评价诗歌情感(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30 诗歌鉴赏之概括评价诗歌情感(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8 诗歌鉴赏之语言(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8 诗歌鉴赏之语言(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7 诗歌鉴赏之形象(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7 诗歌鉴赏之形象(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