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3 翻译句子之通假字(含解析)
展开(2020·新高考 = 1 \* ROMAN 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答案】
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解析】
“犹”,副词,还、仍然;“以”,动词,认为;“所司”,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趣”,通“促”,催促;“破”,破亡。
参考译文:
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们力办,因此最终使左光斗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福王时,追加谥号为“忠毅”。
易错点【01】不能辨析通假字。
闻言翻译中经常会出现通假字,注意按着本意翻译不同是要想到音同、形似的字,然后带入句子如能翻译通顺即可按此翻译,可能就是存在的通假字。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节)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答案】
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的内容)时,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
【解析】
(1)“功令”,旧时指法律、命令功令,文中指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厉”,通“励”,劝勉,激励;“废”,舍弃,停止。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的内容)时,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说:唉,周王室衰微了,讽刺时政的《关雎》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编订《诗》《书》,整理《礼》《乐》。(他)到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滋味。(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开始校正《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无人起用(他),于是(他)借助(鲁国已有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把它当作王法,其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后代学者很多人都学习传录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兴元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制可。
(节选自《宋史·汪藻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
【答案】
他因为颜真卿尽忠唐皇室,曾经担任过湖州的太守,上疏皇帝请求褒扬颜真卿,皇帝于是下诏赐颜真卿建忠烈庙。
【解析】
“以”,因为;“尝”,曾经;“守”,名词动用,担任太守;“章”,通“彰”,表彰,褒扬;“赐庙忠烈”,是“赐(之建)庙忠烈”的省略句。
参考译文:
高宗绍兴元年,汪溪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任湖州。他因为颜真御尽忠唐皇室、曾经担任过湖州的太守,上疏皇帝,请求褒扬颜真卿。皇帝于是下诏,赐颜真卿建忠烈庙。汪藻在疏中又说:“古代有国家就必定有史书,因此记皇帝书榻前议论的,就有时政记;把柱下所见所闻的事实记下来的,就有起居注;类列而加以编排,就形成了每日大事记;修而成书,就称作实录。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年,可是不再看到每日大事记,这怎么能够昭示于来世?臣请求就在臣所主管的湖州,允许臣寻访旧的官宦人家的文书,编集哲宗元符庚辰以来的诏旨,作为编写每日大事记的准备。”皇帝同意了他的要求。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出为东郡太守,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振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朝廷嘉默忧国,诏书褒叹,比之汲黯。班告天下,若郡县有此比者,皆听出给。入为散骑常侍。
(节选自《晋书·郑默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值岁荒人饥,默辄开仓振给,乃舍都亭,自表待罪。
【答案】
出任东郡太守,正碰上年成不好,闹饥荒,郑默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住在郡县治所,上表请求处分。
【解析】
“岁荒人饥”,年成不好,闹饥荒;“振给”,“振”通“赈”,赈济百姓;“舍”,名作动,居住。
参考译文
晋武帝接受魏帝禅让时,郑默与太原郭奕同为中庶子。出任东郡太守,正碰上年成不好,闹饥荒,郑默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住在郡县治所,上表请求处分。朝廷认为这是忧国之举,下诏书褒奖他,把他比作汲黯。朝廷还布告天下,如郡县有这种情况的,都照此办理。召入任散骑常侍。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戊午,秦王世民北济河,南临广武,察敌形势,因留马十余匹,牧于河渚以诱之,夕还武牢。建德意轻唐军,遣三百骑涉汜水,距唐营一里所止。世民命宇文士及将三百骑经建德陈西,驰而南上,戒之曰:“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士及至陈前,陈果动,世民曰:“可击矣。”世民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建德将士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七 唐平河朔》)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民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东涉汜水,直薄其陈。
【答案】
李世民率领轻骑兵率先出击,大军跟在后面,向东渡过汜水,径直逼近他(窦建德)的阵营。
【解析】
得分点:“先进”,古今异义,率先出击;“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涉”,渡过;“薄”,迫近,逼近;“陈”,通“阵”,阵营。
参考译文:
五月戊午日,秦王李世民北渡黄河,向南逼近广武,观察敌人的形势,故意留下十多匹马,在河里的小块陆地上放牧,用来引诱敌人,晚上返回武牢。窦建德轻视唐军,派三百骑兵蹚过汜水,在距唐军大约一里的地方停下。李世民命令宇文士及带三百骑兵经过窦建德兵阵的西面,奔驰向南,告诫他说:“敌人如果没有动静,你就退回本阵,如果敌人有动静,你就领兵向东出发。”宇文士及到了窦建德阵前,阵中果然动起来,李世民说:“可以攻击了。”李世民率领轻骑兵率先出击,大军跟在后面,向东渡过汜水,径直逼近他(窦建德)的阵营。于是各路部队奋勇战斗,尘土遮天蔽日。窦建德的将士四下溃逃,唐军追杀了三十里,斩杀了三千多人。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日:“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吴起才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
【答案】
国君年幼国家人心疑惧不安,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正在这样的时候,(国相之职)是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
【解析】
第(1)句得分点为:“疑”,疑惧不安;“信”,信服;“属”,通“嘱”,嘱托。
参考译文:
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使士兵舍生忘死,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使百官有序,使百姓亲善,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国君年幼国家人心疑惧不安,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正在这样的时候,(国相之职)是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吴起默然地想了好一会儿,回答说:“嘱托给你。”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年,贰师将军之西也,既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引兵而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天子乃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囊驼以万数。资粮,兵弩甚设。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
【答案】
攻下的可以得到粮食,攻不下的几天也就离去。等(李广利)到达郁成国时,他的军队只剩下不过数千人了,都很饥饿疲惫。
【解析】
“去”,离开;“比”,等到,及;“罢”,通“疲”,疲惫。
参考译文:
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西征,过了盐泽之后,沿途的小国都各守城堡,不肯供给汉军粮食,攻也攻不下。攻下的可以得到狼食,攻不下的几天也就离去。等(李广利)到达郁成国时,他的军队只剩下不过数千人了,都很饥饿疲惫。(于是他)带兵返回。回到敦煌郡,士兵剩下的不过十分之一二。汉武帝听说后大怒,派使臣到玉门关拦截,同时传下命令:“军队有敢退入玉门关者一律斩首!”贰师将军李广利非常恐慌,只能留在敦煌。汉武帝于是下令赦免了正在服刑的因徒,征发品行恶劣的青年与边塞的骑兵,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便派出六万人去敦煌增援贰师将军李广利,一些自带装备跟随出征的还不包括在内。另外,还征调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和骆驼数以万计。粮食、兵器、弓弩都十分充足。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惠帝元年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鸠饮之。黎明,帝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帝观人彘。帝见,问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帝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吕之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鸩饮之。
【答案】
赵王年少,不能够早起,太后派人拿去鸩酒(毒酒)让赵王喝下。
【解析】
“蚤”,通“早”;“鸩”,毒酒;“饮之”,让赵王喝下。
参考译文:
孝惠帝元年十二月,皇帝一大早出去狩猎,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太后派人拿毒酒给他喝。黎明孝惠帝回来时,赵王已经死了,太后又斩断戚夫人的双手双足,挖去眼珠,熏聋耳朵,给她灌了哑药,让她住在猪圈里,把她叫作“人彘”。过几天,就叫孝惠帝来观看“人彘”,孝惠帝看了问了以后才知道是戚夫人,于是大哭,因而生病,一年多不能起床。派人对太后说:“这不是人该做的,我是太后您的儿子,终究不能治理天下了。”从此每天喝酒淫乐,不理朝政。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
【答案】
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
【解析】
“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判断句;“闲”,通“娴”,娴熟,熟悉;“苟”,姑且、暂且、苟且;“谄谀”,阿谀奉承;“会”,迎合。
参考译文: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二年,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壬子,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略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民大悦。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答案】
隋炀帝倚仗他财富充足,奢侈之心毫不节制。最终使国家灭亡了
【解析】
“恃”,倚仗;“厌”,通“餍”,满足,这里“无厌”指“无节制”;“卒”,最终;“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说:“隋朝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准许赈济百姓,而让百姓自己到关东地区寻找食物,等到了文帝末年,全国储备的粮食可供五十年食用。隋炀帝依仗着富足的粮食,奢侈无度,终于导致国家的灭亡。只要使仓库中的粮食足以应付灾年就可以了,其他多余的又有何用呢!”(三月)壬子(初五),关内地区大旱饥荒,百姓多卖儿卖女换取食物。己巳(二十二日),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赎回被变卖的子女们,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诏令说因为上一年连绵大雨,今年又遇旱、蝗灾害,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大略说道:“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灾害移到朕身上来保全百姓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旱区天降喜雨,百姓大为高兴。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方叔,嘉定十六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疏奏:“秉刚德以回上帝之心,奋威断以回天下之势。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进燕安逸乐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凡有水旱盗贼之奏者,必忠臣也。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闻管弦钟鼓之声,当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帝悦。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六》)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
【答案】
凡是奏报阿谀奉承以蒙蔽皇上话的人,一定是奸臣。当陛下享用玉器供奉的山珍美味的时候,应当想到两淮一带流民饿殍、转徙沟壑的人值得同情。
【解析】
“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判断句,凡是奏报阿谀奉承以蒙蔽皇上话的人,一定是奸臣;“玉食珍羞”,玉器供奉的山珍美味;“羞”同“馐”,美味的食品;“可矜”,值得同情。
参考译文:
谢方叔,嘉定十六年考中进士,曾经官至监察御史。他上奏疏道:“坚持刚强的德性以回应上帝的心事,奋行威严的果断以挽回天下的颓势,有的人还担忧过去曾受宠幸的人,堵塞陛下的视听而谋取皇帝的欢心,那么,就会导致以前害怕的人变得怠惰,忧愁的人变得高兴,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皇帝左右的大小官员,进奏忧虑、危险、恐惧的言论的人,是向皇上表达忠心;进奏安乐、闲逸的言论的人,是不忠于皇上的行为。凡是奏报有水旱灾荒、盗贼造反的人,一定是忠臣;而凡是奏报阿谀奉承以蒙蔽皇上的话的人,一定是奸臣。当陛下享用玉器供奉的山珍海味之时,应当思虑两淮一带流民饿浮、转徙沟壑的可怜状况;当皇上耳闻管弦钟鼓的音乐之声时,应当思虑西蜀地区白骨如山的可悲景象。”皇上看了很高兴。
一、(2022·河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帝【注】常愤广明以来中国日蹙,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会秦州民夷有诣大梁献策请恢复旧疆者,帝善之,纳其言。帝以大梁城中迫隘,夏,四月,乙卯,诏展外城,先立标帜,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以渐成之。
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令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荫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上欣然纳之。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
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太祖闻之怒,恐伤帝意,但徙美为濮州马步都虞候。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帝征伐四方,用度不乏,美之力也,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注】帝,后周世宗柴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B.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C.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D.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B.东作,古代指秋收生产,泛指农事。有时也用以指秋季作物。
C.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文中指盐铁、户部、度支。
D.“苟志于善”和“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中的“苟”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周世宗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所以在有人献上恢复旧有疆域的建议时,他欣然采纳。
B.王朴分析国家分裂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治理方法,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收揽人才。
C.世宗对张美量才为用,但因张美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对待。
D.为推进官府铸钱改革,后周世宗下令收缴民间的铜器、佛像,并制定了严厉的刑罚制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
(2)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
5.司马光由后周世宗的哪些事例对他做出了“仁”“明”的评价?
【答案】1.D 2.B 3.B
4.(1)凡是有所规划建议,都符合世宗的心意,世宗因此看重王朴的度量与见识。
(2)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送交官府,付给等值的钱。
5.①趁农闲修造国都大梁,保障春耕生产不受影响。②善于听纳建议,重用正直果断的王朴,远离精明阿谀的张美。③收缴民间铜像,智慧看待奉佛,愿为济民牺牲自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朕经常思考达到大治的方略,没有得到其中的要领,睡觉吃饭都不能忘记。又自从后唐、后晋以来,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被隔断了政令教化,不能统一,应该命令左右大臣撰写论策各一篇,朕将一一阅览。
“致治之方”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方”指方法方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
'“其要”是“未得”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如果“其要”与“寝食不忘”相连,“其要”就做了主语,而“寝食不忘”的动作发出者应是“朕”,故连接不当,排除AC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指秋收生产”“有时也用以指秋季作物”错,应为“古代指春耕生产”,“有时也用以指春季作物”。由原文看,“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也可推知是指冬季之后的春季。古语有“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收揽人才”错,王朴给出了“进贤退不肖”“恩荫诚信”“赏功罚罪”“去奢节用”“时使薄敛”等一系列建议,“收揽人才”只是其中之一。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规画”,规划建议;“称”,符合心意;“器识”,度量与见识。
(2)得分点:“悉”,全部;“输”,送交;“直”,通“值”,等值的钱。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帝以大梁城中迫隘,夏,四月,乙卯,诏展外城,先立标帜,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以渐成之”可概括为:趁农闲修造国都大梁,保障春耕生产不受影响。
依据“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上欣然纳之……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可概括为:善于听纳建议,重用正直果断的王朴。
依据“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可概括为:远离精明阿谀的张美。
依据“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可概括为:收缴民间铜像,智慧看待奉佛,愿为济民牺牲自己。
参考译文:
后周世宗经常为唐僖宗广明以来中原日益缩小而愤慨,慨然萌生削平各国统一天下的志向。正好秦州各族百姓有个到大梁进献计策请求恢复旧日大唐疆域的人,世宗认为他提得好,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周世宗因为大梁城中局促狭窄,夏季,四月,乙卯日,下诏拓展外城,先设立标记,等待今年冬天农闲再兴土木,农事开始就停止,等来年再开工,以此逐渐完成。
世宗对宰相说:“朕经常思考达到大治的方略,没有得到其中的要领,睡觉吃饭都不能忘记。又自从后唐、后晋以来,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被隔断了政令教化,不能统一,应该命令左右大臣撰写论策各一篇,朕将一一阅览。”比部郎中王朴进献策文,认为:“中原朝廷丧失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丧失了治国之道。如今一定要首先考察所以丧失土地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知晓所以收取失地的方法。进用贤人斥退品行不好的人,是收罗人才的办法;布施恩泽讲究信用,是团结人心的办法;奖赏功劳惩罚罪过,是鼓励大家贡献力量的办法;革除奢侈节约费用,是增加财富的办法;按时使用民力减少赋税,是使百姓富足的办法。等到群贤毕集,政事理顺,财用充足,士民归附,然后起兵而使用他们,千秋功业没有不成功的了!”后周世宗欣然接受。当时群臣大多墨守常规,苟且偷安,所对策略很少有可取的,只有王朴神情峻逸、气势刚劲,有智谋能决断。凡是有所规划建议,都符合世宗的心意,世宗因此看重王朴的度量与见识。
当初,世宗在澶州时,张美掌管州中隶属于三司的钱粮,世宗有时私下有所索求,张美千方百计为他提供。后周太祖听说此事很生气,又恐怕伤害世宗的感情,只是调任张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张美治理财政很精明,当时很少有人能及,所以世宗将财政收入的大权授给他。世宗征伐天下,财务用度不致匮乏,是张美的功劳,然而想到他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来对待。
世宗因为朝廷长久没有铸造铜钱,而民间许多人销毁钱币做成器皿以及佛像,铜钱越来越少,九月,丙寅朔(初一),敕令开始设立机构采集铜来铸造钱币,除了朝廷的礼器、兵器以及寺庙道观的钟磬、钹镲、铃铎之类准许保留外,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送交官府,付给等值的钱;超过期限隐藏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不到五斤的量刑判处不同的罪。世宗对侍从大臣说:“你们不要为毁佛而疑虑。佛用善道来教化人,假如立志行善,这就是信奉佛了。那些铜像岂是所说的佛呢!况且我听说佛的宗旨是在于利人,即使是脑袋、眼睛也都可以舍弃布施给需要的人,倘若朕的身子可用来普济百姓,我也是不会吝惜的。”
臣司马光说:像周世宗,可以称得上仁爱了!不吝惜自身而爱护百姓;像周世宗,可以称得上英明了,不为无益的东西来废弃有益的东西。
二、(2022·河北唐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理宗景定元年夏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告即位,且征前日讲和之议,蒙古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既请遣经复,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侵手害经。或谓经曰:“文统叵测,盍以疾辞?”经曰:“自南北构难,兵连祸结,斯亦久矣。主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险,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遂行。
秋七月,贾似道恐经至谋泄,拘蒙古使者郝经于真州。先是贾似道还朝,使其客廖莹中辈撰《福华编》称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经上表有言曰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贵朝误陛下者就令贵朝所举皆中,图维皆获,返旧京,奄山东,取河朔,刬白沟之界,上卢龙之塞,而本朝亦不失故物。且贵朝光有天下三百有余年矣,举祖宗三百年之成烈,再为博者之一掷,遂以干戈易玉帛,杀戮易民命,战争易礼乐,窃为陛下不取。或稽留使人不为无故,亦宜明白指陈,不宜摈而弗问。”不报。驿吏棘垣钥户,昼夜守逻,欲以动经,经不屈,但语其下曰:“向受命不进,我之罪也。一入宋境,死生进退听其在彼,屈身辱命,我终不能,汝等不幸,同在患难,宜忍以待之。揆之天时人事,宋祚殆不远矣!”
帝闻有北使,谓宰执曰:“北朝使来,事体当议。”似道奏:“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当令入见。”蒙古遣详问官崔明道、李全义诣淮东制置司,访问经等所在,淮东制置李庭芝奏蒙古使者久留真州,亦为似道所格不报。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三十郝经之留》)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贵朝/误陛下者/
B.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贵朝/误陛下者/
C.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贵朝误陛下者/
D.主上即位之初/先遣信使/输平继好/弭兵息民/而贵朝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是殆必有横议之人/将以贵朝误陛下者/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表,文中是给皇帝上奏章。和道教法事中常见的“上表”“进表”意思不同。
B.“宋祚殆不远矣”和“门衰祚薄”(《陈情表》)中的“祚”含义相同。
C.干戈,“干”为防具,“戈”为攻具,“干戈”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战争。
D.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台阶下的侍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颇负盛名的郝经愿意作为国信使出使南宋,想以此来证明以前讲和之议是有效的,造福百姓,同时也想实践自己的理想。
B.南宋贾似道位高权重,他让门客廖莹中等人撰写了《福华编》,称颂南宋军队在鄂地抗击元军的功劳,来阻止南宋和元议和。
C.郝经给南宋皇帝上表陈述理由,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全面分析南宋王朝做法的错误之处,有理有据,可见郝经见识过人。
D.面对长期的拘禁生活,郝经没有屈服,与南宋统治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还鼓励与自己同患难的属下忍耐下去。
9.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
(2)和出彼谋,岂宜一切轻徇,傥以交邻国之道,当令入见。
10.结合文本材料,简要概括“郝经之留”的原因。
【答案】6.C 7.B 8.B
9.(1)如果能消除兵祸、平定战乱,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战争中存活下来我的平生所学,也算有用了!
(2)议和出自他们的主意,怎么能一切都轻易顺从他们,倘若元使以邻国交往之道来到这里,应当让他们入朝觐见。
10.①王文统陷害;②贾似道阻挠。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主上即位之初,先派使臣表示改变旧怨,继续和好,停止战争,使百姓休养生息的意图,但是贵朝却把我朝的使者放置到舍馆,一连几年,对使者的事情不加过问。这恐怕一定有非难的人,将用涉及贵朝的大事来误导陛下。
“输平继好”作“信使”的宾语,不能断开,且“输平继好”“弭兵息民”结构对称,应从中间断开,排除BD;
“置之舍馆”“绵历数岁”“置而不问”都是朝廷对“信使”的做法,“绵历数岁”强调放置的时间,应与前后句分别断开,排除A。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前者是“帝位”的意思,后者是“福分”的意思。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来阻止南宋和元议和”错误,由“秋七月,贾似道恐经至谋泄,拘蒙古使者郝经于真州。先是贾似道还朝,使其客廖莹中辈撰《福华编》称颂鄂功”可知,贾似道怕的是自己和元人私下议和的事暴露。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弥”,平息、消除;“活”,使动;“锋镝”,战争。
(2)“和”,议和;“徇”,顺从;“傥”,倘若、假使;“令”,让。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由“郝经之留”选定答题区间在第一段和第二段。
由“蒙古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既请遣经复,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侵手害经”可知,郝经之所以在宋朝停留数年,是因为受到了王文统陷害。
由“秋七月,贾似道恐经至谋泄,拘蒙古使者郝经于真州”可知,经之所以在宋朝停留数年,是因为贾似道阻挠。
参考译文: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夏季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南宋告诉忽必烈即位的消息,并且证明以前讲和之议是有效的,蒙古的王文统一向忌妒郝经有盛名,就请派郝经为国信使出使南宋,暗地里嘱咐李璮偷偷出师侵略南宋,想借别人的手陷害郝经。有人对郝经说:“王文统居心叵测,为什么不以有病为借口辞职呢?”郝经说:“自南宋和元结成怨仇,兵祸接连不断,这也很长时间了。主上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一定要两国通好,虽然我仅凭微弱之躯踏入不测的险境,如果能消除兵祸、平定战乱,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战争中存活下来,我的平生所学,也算有用了!”于是出使南宋。
秋季七月,贾似道担心郝经的到来,泄露他和元人的协议,在真州扣留了蒙古使者郝经。在这以前,贾似道回到朝中,让他的门客廖莹中等人撰写了《福华编》,称颂他在鄂地抗击元军的功劳,而南宋全国都不知道他和元军的私下和议。郝经给南宋皇帝上表说:“主上即位之初,先派使臣表示改变旧怨,继续和好,停止战争,使百姓休养生息的意图,但是贵朝却把我朝的使者放置到舍馆,一连几年,对使者的事情不加过问。这恐怕一定有非难的人,将用涉及贵朝的大事来误导陛下。就是让贵朝所有举动都成功,所有的谋划都实现,返回旧日京城,收复山东,取得河朔地区,重新划定白沟之界,拥有卢龙要塞,对本朝来说,也不会失去旧日领土。且贵朝拥有天下三百多年了,用祖宗三百年的功业,再让那些亡命徒赌博一次,就会用战争代替和平,杀戮代替民命,战争代替礼乐,私下里认为陛下不会这样做的。也许扣留使者是有原因的,也应该明白地指陈出来,不应该对使者弃置不问。”南宋朝廷没有回答。看守的驿吏用荆棘做院墙并锁住大门,昼夜看守巡逻,想以此动摇郝经的决心,郝经不屈服,只对手下说:“先前,接受了王命,却不能觐见南宋皇帝,这是我的罪过。进入南宋境内,死生和进退,都要听从他们的决定了,屈身辱命的事,我最终也做不到,你们也很不幸,和我共同患难,应该忍耐,以待时机。以天时人事来度量,南宋的国运恐怕不会长久了!”
南宋皇帝听说有元使到来,对丞相说:“北朝使臣到来,一些事情应当商议。”贾似道上奏:“议和出自他们的主意,怎么能一切都轻易顺从他们,倘若元使以邻国交往之道来到这里,应当让他们入朝觐见。”蒙古遣详问官崔明道、李全义来到淮东制置司,访求郝经等人在什么地方,淮东制置李庭芝上奏蒙古使者长久被扣留在真州,也因为贾似道阻挠不能上报朝廷。
三、(2022·湖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C.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D.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D.“不行不至”和“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中的“行”含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15.上面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11.C 12.D 13.B
14.(1)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2)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秉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
15.①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②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用不善引导别人叫作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作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作智;把对的认作错的,把错的认作对的,这就叫作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作直。
根据句意,“谓之”的宾语为“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再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对称句式,结构一致,排除A。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前者是“走”的意思,后者是“将要”的意思。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误,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非我”,指出我的缺点;“当”,恰当;“……者,……也”,表判断;“是”,认为……正确。
(2)“县”同“悬”,悬殊;“岂”,哪里,怎么;“若”,像;“足”,大。
1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和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见善……以自存……见不善……以自省……”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这是说修身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再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养自我可以让自己有所进步,不会被外物所役使。
由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主要是谈修身对于治家治国的价值,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并且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不贤能却想让别人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特别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来引导别人叫作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作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作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作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作智;把对的认作错的,把错的认作对的,这就叫作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作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
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
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秉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四、(2022·湖南·邵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让之,曰:“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间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子产,名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文本二: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节选自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间/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
B.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间/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
C.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间/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
D.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间/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敝邑之为盟主”和“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敝”含义不同。
B.文公,指晋国国君重耳。“文”是其年号,“公”是先秦时期诸侯的通称。
C.隶人,古代称因罪没入官为奴隶、从事劳役的人。文中指职位低贱的官吏。
D.乡校,指西周春秋时设在乡的学校,也是国人议论政治的地方。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因为丧事,没有接见郑国国君,并且用狭小的屋子接待,这实际上是对郑国的怠慢,甚至侮辱。
B.子产面对士文伯的责难,强调晋过去对诸侯礼遇周到,而现在傲慢拖延,己方为保护礼品,不得已毁坏围墙。
C.子产的话使赵文子产生了很大触动,赵文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道歉,并答应了子产把围墙修好了再走的请求。
D.对于民众的意见,子产认为,不能害怕言论,也不能堵塞言论,对的就采纳,不对的就防止,是好是坏,先观察一下。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
(2)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20.子产的内外政策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6.D 17.B 18.C
19.(1)如果让它日晒夜晾,就又害怕因时而干燥时而潮湿而腐朽虫蚀,因而加重本国的罪过。
(2)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可能就要倾覆了。
20.①对外不卑不亢,有礼有节;②对内施行礼治,畅通民意渠道。(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由于我国地方狭小,夹在大国之间,而大国索要贡品又没有一定的时候,因此不敢安居,尽量搜索我国的财富,以便随时前来朝见贵国送上朝贡之物。碰上执事没有空闲,而没有能够见到;又得不到命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接见。
“介于”是固定短语,指夹杂在两者之间,不可断开,此处是说夹在大国之间,排除AB;
“会”指朝会,“时事”指随时朝贡、送上朝贡之物,是固定词组,“会”和“时事”都是“来”的目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是其年号”错误,“文”是其谥号,不是年号。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并答应了子产把围墙修好了再走的请求”说法错误,文中“乃筑诸侯之馆”的是晋国,不是赵文子。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其”表假设,如果;“暴”,同“曝”,晒;“蠹”,虫蚀;“以”,因此;“敝邑”,本国。
(2)“川”,河流;“防”,堵塞;“弭”,阻止;“上”,主上;“其”,表猜测,大概,可能。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先看对外政策。
如文本一中写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没有接见,并且用狭小的屋子接待,这实际上是对郑国的怠慢,甚至侮辱,对此,子产“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派人将晋国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而安放自己的车马;面对士文伯的责备,子产强调晋过去对诸侯礼遇周到,而现在傲慢拖延,自己这一方为保护礼品,不得已毁坏围墙。由此可知,面对对方的怠慢侮辱以及责难,子产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反驳对方,表达己方的意思,最终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之后又“筑诸侯之馆”。
再看对内政策。
如文本二中说子产“以礼相国,”,这是说施行礼治,当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子产“游于乡之校”,当有人建议毁掉乡校之时,子产说“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最终“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由此可见,子产重视了解民情,充分听取不同意见。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鲁襄公死去的那一个月,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由于本国有丧事,没有接见。子产派人将晋国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而安放自己的车马。士文伯责备他,说:“由于我国是盟主,修缮围墙,为接待宾客。如果都拆毁了,那么将怎么供应宾客的需要呢?寡君派我前来请问拆墙的意图。”子产回答说:“由于我国地方狭小,夹在大国之间,而大国索要贡品又没有一定的时候,因此不敢安居,尽量搜索我国的财富,以便随时来朝会。碰上执事没有空闲,而没有能够见到;又得不到命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接见。我们不敢献上财币,也不敢让它日晒夜晾。如果奉献,那么它就是君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在庭院里陈列的仪式,就不敢奉献。如果让它日晒夜晾,就又害怕因时而干燥时而潮湿而腐朽虫蚀,因而加重本国的罪过。我听说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宫室矮小,没有可供观望的台榭,而把接待诸侯的宾馆修得又高又大,宾馆好像现在君王的寝宫一样;对宾馆内的库房、马厩都加以修缮,司空及时整修道路,泥瓦工按时粉刷墙壁;诸侯的宾客来了,甸人点起火把,仆人巡逻宫馆,车马有一定的处所,宾客的随从有人替代服役,管理车子的管理员为车轴加油,打扫的人、牧羊人、养马的人各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各部官吏各自陈列他们的礼品。文公不让宾客耽搁,也没有因为这样而荒废宾主的公事;和宾客忧乐相同,有事就加以安抚,对宾客所不知道的加以教导,不周到的加以体谅。宾客来到晋国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还有什么灾患?不怕抢劫偷盗,也不担心干燥潮湿。现在铜鞮山的宫室绵延几里,而诸侯住在像奴隶住的屋子里,门口进不去车子,而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开抢劫,而传染病又不能防止。宾客进见诸侯没有一定的时候,君王接见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布。如果还不拆毁围墙,这就没有地方收藏财礼,反而要加重罪过了。谨敢问执事,对我们将有什么指示?虽然君王有鲁国的丧事,但这同样也是本国的忧虑。如果能够奉上财礼,我们愿把围墙修好了再走。这是君王的恩惠,岂敢害怕修墙的辛勤劳动?”文伯回去汇报。赵文子说:“说得对。我们实在是不好,用容纳奴隶的房屋去接待诸侯,这是我们的罪过啊。”就派士文伯去表示歉意并说自己无能。晋平公接见郑简公,礼仪有加,举行极隆重的宴会,赠送更加丰厚,然后让他回去。于是就建造接待诸侯的宾馆。
文本二: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可能就要倾覆了。”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五、(2022·福建泉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本题。
文本一:
刘球,字廷振,安福人。授礼部主事。胡濙荐侍经筵,改翰林侍讲。从弟玭知莆田,遗一夏布。球封还,贻书戒之。正统六年,帝以王振言,大举征麓川。球上疏曰:“帝王之驭四裔,必宥其小而防其大。今麓川残寇思任发素本羁属以边将失驭致勤火兵虽渠魁未歼亦多戮群丑为诛为舍无系轻重玺书原甚罪衅使得自新甚盛德也况南方水旱相仍,军民交困,若复动众,纷扰为忧。臣窃谓宜缓天诛。至于瓦刺,终为边患。及其未即骚动,正宜以时防御。乃欲移甘肃守将以事南征,卒然有警,何以为御﹖伏望陛下罢大举之议,量调官军,分屯金齿诸要害。”八年五月雷震奉天殿。球应诏上言所宜先者。其略曰:“京师兴作五六年矣,曰‘不烦民而役军’,军独非国家赤子乎?况营作多完,宜罢工以苏其力。”初,球言麓川事,振固已衔之。钦天监正彭德清者,球乡人也,素为振腹心。凡天文有变,皆匿不奏,倚振势为奸,公卿多趋谒,球绝不与通。德清恨之,遂摘疏中揽权语,谓振曰:“此指公耳。”振益大怒。属指挥马顺杀球。球死数年,瓦剌果入寇。景帝怜球忠,赠翰林学士,谥忠愍,立祠于乡。
(节选自《明史·刘球传》)
文本二:
初,云南总兵沐晟等议麓川险远,攻之非十二万人不可。宜征兵,各委善战指挥,分三道,刻期并进。会思任发遗使谢,刑部侍郎何文渊上言:“笼川之在南陲,弹丸耳!疆里不过数百,人民不满万余,宜寇其天讨。绾军于金齿,且耕且守。”侍读刘球上疏言:“麓川荒远偏隅,即叛服不足为中国轻重。请罢麓川兵,专备西北。”不报。益王振专政,欲示威荒服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麓川之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麓川残寇思任发素本羁属/以边将失驭/致勤大兵/虽渠魁未歼/亦多戮群丑/为诛为舍/无系轻重/玺书原其罪衅/使得自新/甚盛德也/
B.今麓川残寇思任发素本羁属/以边将失驭/致勤大兵/虽渠魁未歼/亦多戳/群丑为诛为舍/无系轻重/玺书原罪/衅使得自新/甚盛德也/
C.今麓川残寇思任发素本羁/属以边将/失驭致勤大兵/虽渠魁未歼/亦多戮/群丑为诛为舍/无系轻重/玺书原其罪衅/使得自新/甚盛德也/
D.今麓川残寇思任发素本羁/属以边将/失驭致勤大兵/虽渠魁未歼/亦多戮群丑/为诛为舍/无系轻重/玺书原其罪/衅使得自新/甚盛德也/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望,古代可用于下级对上级陈述时表示希望,与《陈情表》中的“伏惟”语义相近。
B.“必宥其小而防其大”和“小学而大遗”(《师说》)的“大”“小”用法相同。
C.立祠,古时常为在世或去世的有德官员建立祠庙奉祀,文中为刘球立祠是在其去世后。
D.荒服,古称离京城最远的属地,文中与《过秦论》中的“八荒”相同,泛指偏远地区。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球洁身自律,持正不阿。堂弟莆田知县刘玭送给刘球一块麻布,刘球包起来后送还,并写信告诫他:同乡彭德清趋炎附势,为非作歹,刘球坚决不与他来往。
B.刘球直言敢谏,奋不顾身。皇帝听信王振的话,兴兵征讨麓川,刘球上疏直言己见,而遭王振忌恨;后又上疏暗讽王振独断专权,最终被王振的爪牙马顺杀害。
C.刘球审时明势,思深虑远。刘球认为帝王统御四方应原谅小过失而提防大阴谋,较之麓川,瓦刺才是心腹大患,应加强防备;刘球死后数年,瓦剌果然入侵。
D.刘球忧危知艰,体恤军民。南方水灾旱灾相连,军民困苦,刘球担心如果动用军队,会出现混乱;京城营建时长,且已大体完工,刘球建议停工以便舒缓劳力。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欲移甘肃守将以事南征,卒然有警,何以为御?
(2)宜征兵,各委善战指挥,分三道,刻期并进。
25.对于征伐麓川一事,刘球与何文渊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21.A 22.D 23.B
24.(1)却打算调动甘肃的守将去进行南方的征讨,如果突然有危急事件,用什么来防御?
(2)应征调兵马。分别由能征善战者指挥,分兵三路,约定日期,齐头并进。
25.麓川力薄患轻,应暂缓征讨,只要驻防金齿即可。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麓川的残佘寇贼思任发一直安分于管属,因为驻守边关的将领失去控制,致使他造反烦劳大量军队。虽然首领没有被歼灭,也清除了很多叛贼,谁被诛杀谁被放逐,无关轻重。皇上的诏书宽恕他的罪过,使他得到自新的机会,是隆盛开的恩德。
“以边将失驭”是表示原因的状语,交代“致勤大兵”的原因,因此在“以”前断开,排除CD;
“群丑”作“戮”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 “与《过秦论》中的‘八荒’相同”错误,古“五服”之一。称离京师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边远地方。而“八荒”指的是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后又上疏暗讽王振独断专权”错误,由“德清恨之,遂摘疏中揽权语”可知,是彭德清诬陷刘球暗讽王振独断专权。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移”,调动;“事”,进行;“卒”同“猝”,突然;“何以”,以何,用什么。
(2)“委”,委托;“道”,路;“刻期”, 约定日期。
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对于征伐麓川一事,刘球与何文渊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答题区间在文本一和文本二。
由文本一“况南方水旱相仍,军民交困,若复动众,纷扰为忧。臣窃谓宜缓天诛”“伏望陛下罢大举之议,量调官军,分屯金齿诸要害”可知,刘球认为应当暂缓征讨麓川,而应当驻防金齿。
由文本二“笼川之在南陲,弹丸耳!疆里不过数百,人民不满万余,宜寇其天讨。绾军于金齿,且耕且守”可知,何文渊也认为麓川不值得讨伐,应当驻防金齿。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刘球,字延振,安福人。授礼部主事。胡濙举荐陪侍御前讲席,改任翰林侍讲。堂弟刘玭知莆田,送他一块用苧麻织的麻布。刘球包起来送还,写信告诫他。正统六年,皇帝听信王振的话,大举征伐麓川。刘球上疏说:“帝王统治四方,必定原谅他们小的过失而提防大的阴谋。现在麓川的残佘寇贼思任发一直安分于管属,因为驻守边关的将领失去控制,致使他造反烦劳大量军队。虽然首领没有被歼灭,也清除了很多叛贼,谁被诛杀谁被放逐,无关轻重。皇上的诏书宽恕他的罪过,使他得到自新的机会,是隆盛开的恩德。何况南方水灾旱灾相连,军队和百姓交相困苦,如果又动用军队,担心出现灾祸混乱。臣私下认为应试暂缓受天命诛讨。至于瓦刺,始终是边关的祸患。等他尚未来得及骚动,正该用这段时间来防御。却打算调动甘肃的守将去进行南方的征讨,如果突然有危急事件,用什么来防御?希望陛下停止大量发兵的讨论,按需要的兵力调动官军,分别驻扎在金齿各处要害地方。”正统八年五月,雷击奉天殿。刘球应诏上书建议应该先做的事。大概是说:“京城修建已经有五六年了,说不劳烦百姓而去役使军队,军队难道不是国家的赤子吗?何况营造修建大多完成,应该停止工程以缓解他们的劳力。”当初,刘球讨论麓川的事情,王振本来就已经怨恨他。钦天监正彭德清,是刘球的同乡,一直是王振的心腹。凡是天有变化,都隐瞒不奏报,依靠王振的势力为非作歹,公卿大多前去拜访,刘球拒绝,不和他往来。彭德清痛恨他,于是摘取奏疏中有关揽权的话,对王振说:“这指的是您呀。”王振更加愤怒。吩咐指挥马顺杀掉刘球。刘球死后几年,瓦刺果然入慢。景帝怜惆刘球忠诚,追赠为翰林学士,谥号忠愍,在家乡修建祠庙。
文本二:
最初,云南总兵沐晟等人计议提出,麓川地处边远,攻伐其地没有十二万人不行。应征调兵马,分别由能征善战者指挥,分兵三路,约定日期,齐头并进。这时正逢思任发派出使者入朝谢恩,刑部侍郎何文渊上奏说:“麓川在国之南部边陲,只是一弹丸之地罢了!其疆域不过数百里,人民不过万余人,应该宽缓进讨。官军在金齿,边耕种边驻守即可。”倚读刘球上奏说:“麓川地方荒远偏居一隔,这个地方的叛变或宾服,对中原来说都无足轻重。请罢除麓川之兵,以专用备御西北。”对这道奏章,皇帝不予答复。用兵麓川,是因为王振专权,想逞威于荒远的边境。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
①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
②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
③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6 翻译句子之词类活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6 翻译句子之词类活用(含解析),共26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5 翻译句子之文言句式(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5 翻译句子之文言句式(含解析),共31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4 翻译句子之双音节古今异义与偏意复合词(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24 翻译句子之双音节古今异义与偏意复合词(含解析),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