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二十章中国地理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课件
展开考点(一) 中国的地形、地势明晰地理要素
3.四大高原: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高原、内蒙古高原、_____高原、云贵高原。4.四大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准噶尔盆地、________盆地、柴达木盆地、_____盆地。5.三大平原:平均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东北平原、_____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贯通综合思维1.我国四大高原的地理特征
2.我国四大盆地的地理特征
3.我国三大平原的地理特征
4.主要山脉及两侧地形区名称
5.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①影响气温: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影响降水: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海上湿润空气吹入内陆形成降水;暖湿空气在迎风坡易形成地形雨;③影响气流运动:东西走向的山脉在冬季时阻挡南下的冷气流,夏季阻挡北上的暖气流,使山脉两侧气候产生差异。
(2)对河流的影响。①制约河流流向:西高东低使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东西;②影响河流的流速和落差: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大河形成巨大落差,水能资源丰富,坡度缓则水流平稳,坡度陡则水流快,易形成峡谷急流。
练明命题热点下图示意我国四条山脉。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图中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②是我国长江与珠江流域分界线C.③是山西与山东两省的分界线D.④是两大板块的分界线
2.图示山脉附近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是(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大兴安岭,②为武夷山脉,③为太行山脉,④为喜马拉雅山脉。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A正确。第2题,②武夷山脉附近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③太行山脉附近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C正确。
安徽省和陕西省都是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形状,同被秦岭—淮河一线穿过,均可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和安徽省简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陕北相比,皖北地区( )A.人口密度大B.牧业比重高C.地形起伏大D.煤矿分布广4.陕中与皖中地理环境相似的是( )A.气候类型相同B.位于同一级地势阶梯C.旱涝灾害多D.水稻土广布
答案:3.A 4.C解析:第3题,与陕北黄土高原相比,安徽的皖北地处黄淮海平原,城镇多,人口密度大,故A正确。第4题,陕中位于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农业以旱地为主,皖中位于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以水田为主,故A、D错误;陕中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皖中位于江淮地区,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故B错误;两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量变化大,导致旱涝灾害频繁,故C正确。
考点(二) 中国的气候明晰地理要素
1.气候特征:____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2.气温3.温度带:根据______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4.降水5 .干湿地区:根据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
贯通综合思维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3.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为“三停”“两跳”“一退”。如下图所示:
4.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练明命题热点蔬菜种植与土壤温度(地温)密切相关,但土壤温度随深度变化情况不同。下图分别示意我国某地区蔬菜田土壤监测点1月和7月,5厘米和15厘米深度土壤温度的逐时平均日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2.关于图示不同深度的土壤及地温日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论冬夏地温日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大B.5厘米处地温最高值出现在当日太阳辐射最强时C.15厘米处地温最高值出现在近地面气温最高时D.15厘米深度土壤更适宜保障蔬菜根系稳定生长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根据1月5厘米深度土壤日最低温度约为8 ℃,大于0 ℃,可推测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因为南方1月气温在0 ℃以上,而我国北方、西北、青藏地区1月气温均在0 ℃以下,受其影响,南方1月表层土壤温度高于0 ℃,B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无论冬夏,5厘米深度地温日变化幅度大于15厘米深度的变化幅度,表明地温日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A错误。5厘米处地温最高值出现在15时前后,而当日太阳辐射最强在12时,二者时间不相同,B错误。 15厘米处地温最高值出现在18时前后,而近地面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前后,二者时间不相同,C错误。15厘米深度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小,更适宜保障蔬菜根系稳定生长,D正确。
8月中旬,西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西南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和江南形成了一条持久的雨带,该条雨带类似梅雨带,故称作“倒黄梅”。据预测,南方部分地区的“倒黄梅”雨量可能接近甚至超过“正黄梅”。据此完成3~5题。3.“倒黄梅”的水汽主要来自( )A.孟加拉湾B.云贵高原湖区C.中国南海D.长江中下游湖区
4.“倒黄梅” 的成因是( )A.海洋暖湿气团与极地气团势力相当B.西南气流遇秦岭爬升形成准静止锋C.东南风与南下冷空气形成锋面雨带D.西南气流在副热带高压脊北侧爬升5.与“正黄梅”相比,8月中旬的“倒黄梅”( )A.直接加剧江南丘陵的洪涝B.影响江汉平原冬小麦收割C.间接削弱东部沿海的台风D.有效缓解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酷暑
答案:3.A 4.D 5.D解析:第3题,西南气流主要来自印度洋,而不是中国南海,孟加拉湾属于印度洋,A正确,C错误。根据“南方部分地区的‘倒黄梅’雨量可能接近甚至超过‘正黄梅’”可知,湖区水汽蒸发无法带来如此丰富的降水,B、D错误。选A。第4题,结合材料“8月中旬”可知,“倒黄梅”是进入盛夏后,冷空气在东亚(局部地区)的势力较强,迫使冷干气流和暖湿气流的锋面位置南移,再度停滞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持续阴雨,说明此时极地气团势力较强,A错误;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在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江南地区无关,B错误;由材料可知,促使“倒黄梅”形成的是西南气流,不是东南风,C错误;锋面雨带跟随副热带高压北移南退,一般锋面雨带在副热带高压脊线北侧,D正确。选D。
第5题,“正黄梅”和“倒黄梅”都会带来较多的降水,因此都会加剧江南丘陵的洪涝灾害,A错误;冬小麦的收割时间一般是夏初,8月中旬不影响收割,B错误;“倒黄梅”削弱不了来自太平洋的台风,台风势力强大,C错误;每年7—8月长江中下游流域会出现伏旱天气,这时“倒黄梅”带来的降水可有效缓解酷暑,D正确。选D。
考点(三)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明晰地理要素
1.填出中国地图中序号代表的河湖名称(1)河流:①_________;②_____;③湘江;④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⑦__________。(2)湖泊:⑧_________;⑨_______;⑩________。2.内、外流区分界线__________—阴山山脉—______山—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3.内流河水文特征(1)多季节性河流。(2)河水补给主要是______________和山地降水。(3)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气温高的季节。
贯通综合思维1.中国外流河水文特征
练明命题热点观测表明,水沙平衡的打破导致鄱阳湖湖底高程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图示意1998年和2010年鄱阳湖自北向南湖底最低点高程对比。近十几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且延长。据此完成1~2题。
1.鄱阳湖湖底最低点高程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上游植被破坏B.三峡水库蓄水C.湖区围湖造田D.湖区非法采砂2.鄱阳湖湖底最低点的高程变化可能导致鄱阳湖( )A.湖水流速减缓B.蓄水总量增大C.水位变化减小D.出湖流速增大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鄱阳湖北部与长江相连,由于三峡水库的修建,导致大部分泥沙沉积,到中下游的泥沙减少,导致汛期长江补给湖泊时沉积的泥沙减少,枯水期湖水流出,侵蚀作用使湖底最低点下降,B正确。第2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鄱阳湖的湖底最低点的高程变化,将导致湖面降低,丰水期和枯水期湖面变化较大,水位变化也增加,湖水的流速加快,导致湖水流出的速度也加快,A、C错误,D正确;鄱阳湖是外流湖,有进有出,因此蓄水总量不会增大,B错误。
下图为阿克苏河(新疆地区)和松花江月平均径流量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Ⅱ河流表示阿克苏河 ②Ⅰ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③Ⅱ河流表示松花江 ④Ⅰ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A.①②B.②④ C.①④D.③④4.9—11月Ⅱ河流径流量小于Ⅰ河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B.气温C.光照D.昼长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松花江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结合区域特征判断松花江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为雨水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所以Ⅰ河流为松花江,Ⅱ河流为阿克苏河,①②正确,③④错误。第4题,Ⅱ河为阿克苏河,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降雪量大,春季积雪融化多,补给径流多。但是9—11月,亚洲高压势力开始增强,高山气温降低明显,冰雪融水减少,导致河流径流量较小,B正确。
考点(四) 中国的农业明晰地理要素
2.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1)重要农作物。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④______。(2)粮食作物:分布格局为“___________”。(3)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
贯通综合思维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1)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发展农业的条件良好。(2)北方适宜发展旱作农业,但常受春旱影响。(3)南方用水充足,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但也受伏旱天气影响。(4)西北内陆干旱少雨,但可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5)青藏高原则可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2.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1)粮食作物。
3.我国的畜牧业畜牧业可划分农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和郊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以人工养殖为主,牧区畜牧业以天然放牧为主,郊区畜牧业以满足城市需求为主。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4.我国的渔业我国的渔业主要有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目前以人工养殖为主,天然捕捞为辅。
练明命题热点辣椒喜温,在中国种植面积较大,目前已育成满足不同时期市场需求的多种辣椒新品种,实现鲜食辣椒全年均衡供应。湖南是我国辣椒的重要产区,然而本地辣椒仅能支撑省内6—9月的市场需求,冬春季辣椒多来自外地。据此完成1~3题。1.中国鲜食辣椒能实现全年均衡供应,主要是因为( )A.纬度低,热量充足B.辣椒种植技术进步C.辣椒加工产业发展D.交通运输效率高
2.推测冬春季湖南市场鲜辣椒主要来自(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江浙地区D.两广地区3.四川、重庆、贵州和湖南等地为我国的“重辣区”,其相似的气候条件是( )A.年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大B.年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小C.年日照时数小,年相对湿度大D.年日照时数大,年相对湿度小
答案:1.B 2.D 3.C 解析:第1题,目前我国已育成满足不同时期市场需求的多种辣椒新品种,说明我国辣椒种植技术升级,全年都可产出鲜辣椒,B正确。第2题,辣椒喜温,因此冬春季节湖南市场鲜辣椒的主要供应地应是纬度较低的两广地区,D正确。第3题,四川、重庆、贵州和湖南等地降水多,云雾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年日照时数小,年相对湿度大,辣椒有助于减弱高湿对人体的消极影响,故选C。
石斑鱼是世界名贵海产经济鱼类,被称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目前我国石斑鱼海洋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下图示意2012—2019年我国海洋石斑鱼捕捞产量。据此完成4~6题。
4.目前我国海洋捕捞石斑鱼销售量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最可能是( )A.海南 B.福建 C.广东 D.上海5.最初养殖场地只限于南方沿海地区,近年北方也出现石斑鱼养殖产业,主要得益于( )A.养殖技术革新B.全球变暖C.市场需求增大D.国家政策支持6.近年来石斑鱼捕捞产量在下降,主要原因有( )①人类的过度捕捞 ②养殖产量的上升 ③海洋环境污染 ④营养价值降低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4.C 5.A 6.D解析:第4题,由于石斑鱼较其他常规鱼类价格稍高,因此石斑鱼消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材料中指出石斑鱼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目前我国石斑鱼海洋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海南、福建、上海相比,广东省人口最多,经济发达,同时又是石斑鱼产地,因此销售量最大,C正确。第5题,最初养殖场地只限于南方沿海地区,随着养殖技术的革新,养殖人员发现北方也可以养殖石斑鱼。如今,工业化养殖模式在北方很受欢迎,其主要由深海水井以及温室大棚构成,A正确。第6题,石斑鱼海水养殖产量的上升,使得对于石斑鱼海洋捕捞量需求下降,②正确;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石斑鱼资源也日益枯竭,海域捕捞产量逐渐下降,①③正确;石斑鱼的营养价值并没有降低,④错。
考点(五) 中国的工业明晰地理要素1.四大工业基地:a________工业基地,b________工业基地,c____________工业基地,d____________工业基地。
3.高新技术产业区4.三大工业带:_____工业地带、沿长江沿岸工业地带、___________沿线工业地带。
贯通综合思维1.图解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的分布
2.分析某地形成工业基地的条件某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劳动力、技术、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优惠政策等。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如下:(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海运输便利,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有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联络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交流。(2)当地及其邻近地区资源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侨乡多,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优势。(4)四大工业基地均有开放城市或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3.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带的作用(1)纽带作用:沿江地带与沿海经济带及西部地区构成“H”形格局。
(2)辐射作用: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又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这些经济、技术优势通过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向南北辐射。
练明命题热点21世纪初期,我国各地为了满足大学对空间扩展的巨大需求,同时为了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以及发展城市新市区,在城市边缘建造了将大学、研究所等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聚集在一起的大学城。大学城的建成对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据此完成1~2题。1.建成的大学城主要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的( )A.员工生活成本B.劳动力价格C.研发交流成本D.地租成本
2.在部分中小城市,大学城周边就业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反而低于市区平均水平,可能是由于当地( )①民众受教育门槛较高 ②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③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较弱 ④居住环境较差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大学城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知识集聚的空间,降低了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成本,C正确。第2题,随着大学扩招,民众受教育门槛普遍逐步降低,①错误;大学城里大量师生集聚,产生了大量基本生活配套(如餐饮等)需求,相关的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增加了大量低教育水平的就业岗位,②正确;在中小城市,受制于产业基础等原因,产、学、研对接难度大,大学城的知识资本难以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因此大学城很难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科技人才有限,③正确;大学城一般环境设施较好,④错误。
下图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历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将化学工业布局在西部,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国防安全 B.劳动力价格C.市场 D.资源条件
4.2018年以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空间差异表现为( )①中西部地区依托产业基础,着力发展高端产品②东部地区依托先进技术,着力于发展精细化工③中西部地区结合环境,重点发展低碳资源利用④东部地区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道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3.D 4.D 解析:第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中部、西部建立生产基地,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石化资源丰富,D正确。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依靠资源发展化学工业,该地区应着力发展基础化工业,①错误,A、C错误。东部地区技术先进,应发展精细化工,将发展重点集中在低碳资源利用上,②正确,③错误,B错误。东部地区产业高端,应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数字化道路,④正确。
一、选择题植被覆盖指数(NDVI)主要应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的状态,数值越大表示该地植被覆盖状况越好。如图示意我国一科研小组在某山脉山麓及山谷地带观测到的2000—2015年当地气温、降水和NDVI的相关变化。调查发现,该山脉较高海拔处植被的改善情况优于较低海拔处。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脉最可能是( )A.长白山脉B.太行山脉C.祁连山脉D.武夷山脉2.推测该山脉近年来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是( )A.气候暖湿化B.气候暖干化C.气候冷干化D.气候冷湿化3.该山脉海拔较高处植被改善情况优于海拔较低处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坡度小B.人类干预少C.降水量少D.气候凉爽
答案:1.C 2.A 3.B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2000—2015年当地降水量为270毫米~400毫米,属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山脉最有可能是祁连山脉,C正确。第2题,分析图中信息可知,气温和降水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气温较高、降水充足,适宜植被生长,则该山脉植被覆盖指数提高, A正确。第3题,该山脉较高海拔处植被的改善情况优于较低海拔处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人类干预少,植被生长受人类影响小,B正确。
露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粮食温度过高和粮仓内结露都会影响粮食存储。下图为位于郑州的国家粮食储备局粮仓通风环流熏、蒸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仓内温度对粮食储存安全影响较大,下列区域中最需要通过实施仓壁保温措施的是( )A.青藏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华南地区5.在春夏之交,粮仓工作人员利用图中的环流熏蒸系统将毒性较强的磷化铝汽化,对粮仓内部进行熏蒸,主要目的是( )A.增湿B.灭虫 C.除草D.增温
6.下列对粮仓结露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仓内温度低于仓外温度时,仓外空气由顶部通风孔进入仓内冷凝成露B.仓内温度低于仓外温度时,仓外空气由底部通风系统进入仓内冷凝成露C.仓内温度高于仓外温度时,仓内空气在地面遇冷凝结成露D.仓内温度高于仓外温度时,仓内空气在内仓壁遇冷凝结成露
答案:4.D 5.B 6.A 解析:第4题,粮食温度过高会影响粮食存储,粮食温度受仓内温度和仓外温度的影响,华南地区粮仓外温度高,空气湿度大,仓内外温差大,易形成露,需要以隔热的形式对仓内进行保温,D正确。第5题,材料中“春夏之交”“毒性较强”均指向虫害,粮仓管理中除了温度和湿度的调控,防虫害是其重要工作,B正确。第6题,据图,仓内空气与仓外空气之间的温差形成热力环流,当仓内温度高于仓外温度,仓内空气上升,仓内热空气在仓顶遇冷凝结成雾,而不是在地面和内仓壁遇冷凝结成雾,C、D错误;当仓内温度低于仓外温度,仓外空气经上部通风孔进入仓内,在地面冷凝成露,而不是从底部进入仓内,A正确,B错误。
重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许多地方的作物熟制虽达不到一年三熟,但一年两熟有余。该地秋玉米通常在7月10日后播种,12月10日前收获,其生育期内易受高温、伏旱及低温阴雨等灾害影响。下表示意重庆地区秋玉米栽培区相关信息。据此完成7~9题。
7.重庆秋玉米栽培区划的主要依据是( )A.光照B.土壤 C.热量D.水源8.下列有关重庆秋玉米栽培区所受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判断正确的是( )A.中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其幼苗期容易受低温阴雨影响B.中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结实期易受高温伏旱影响C.早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其结实期容易受低温阴雨影响D.早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幼苗期易受高温伏旱影响
9.重庆秋玉米栽培区划将有利于( )①提高种植技术 ②增加粮食产量 ③提高复种指数 ④扩大耕地面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7.C 8.C 9.B 解析:第7题,不同玉米品种对热量的要求差异较大,重庆秋季热量资源是影响秋玉米分布的主要原因,因此区划的主导因素是热量,C正确。第8题,整体上,重庆地区秋季玉米播种幼苗期多高温伏旱,对育苗及幼苗成长有影响,结实期多低温阴雨,对玉米扬花结实有较大影响,C项正确,A、B错误。早熟鲜食秋玉米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丘陵山区,受高温伏旱影响较小,D错误。
第9题,重庆海拔500米以下地区热量资源虽不能满足作物一年三熟,但一年两熟有余,通过栽培区划选择合适的品种,可以充分利用气候优势,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②③正确。栽培区划不能使种植技术提高,也不会扩大耕地面积,①④错误。故选B项。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该市从事回收经营的人员数量庞大,废旧电瓶和再生塑料年回收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界首市某工业区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自此,依托再生资源优势,界首培育了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走出了一条开发“城市矿产”、实现绿色崛起的经济发展之路。据此完成10~12题。10.促使界首市成为我国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生产基地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交通 C.政策D.劳动力
11.界首市经济开发区集聚了国内外数十家塑料彩条布、尼龙绳、尼龙网生产企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原料丰富B.土地价格低C.劳动力充足D.协作条件好12.在我国推广建设“城市矿产”基地可以( )A.实现废弃物零排放B.解决矿产资源不足问题C.提高资源利用率D.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答案:10.C 11.D 12.C 解析:第10题,界首市某工业区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这促使界首成为我国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的生产基地,C正确。第11题,依托再生资源优势,界首市培育了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说明当地的再生塑料产业协作条件好,吸引了多家相关企业在此集聚,D正确。第12题,建设“城市矿产”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矿产资源不足问题,减轻环境污染,但并不能实现废弃物零排放,A、B错误,C正确。居民生活成本主要指衣食住行等成本。依托再生资源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对降低居民生活成本作用不大,D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据统计,1950年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共发生了12次“揭河底”现象。
材料二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1)结合材料,尝试推测黄河小北干流的河谷形态并简要说明推测依据。(2)尝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黄河“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3)尝试推测“揭河底”现象给小北干流及下游河段造成的影响。解析:第(1)题,河谷为宽浅的槽型;依据:由材料“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可知,河谷淤积层较薄,河谷较浅;由材料“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可知,河流经过地区地形较平坦,河谷展宽且水浅,河流容易发生改道。
第(2)题,“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黄河及其支流带来的泥沙经过长时间沉积,形成不稳定的层理淤积结构,厚度较薄;前期的洪水把表层松散的沉积物冲走,使下层的层理状沉积层出露,利于洪水的侵蚀;有含沙量高,高水位的洪水带来强劲的侵蚀,为“揭河底”提供动力。第(3)题,有利:经过“揭河底”把河道的沉积物冲走,形成窄深的河道,有利于泄洪和排沙,减轻防洪压力;不利:造成河道(主槽)摆动,河堤坍塌,增大防洪压力;水流挟带的粗泥沙进入水库和下游河道,增加泥沙淤积(泄洪能力下降,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1)河谷呈宽浅的槽型。依据:当高含沙量的洪峰通过时,将河底的淤积物成块的卷起,说明河流较浅;材料显示小北干流河段为摆动河段,推测河流易改道,说明河流经过地区地形较平坦,河谷展宽且水浅。(2)黄河及其支流带来的水沙经过长时间沉积,形成不稳定的河床层理淤积结构;前期洪水冲刷河床表层松散沉积物导致下部层理状沉积层出露;含沙量高、高水位的洪水为“揭河底”提供动力条件。(3)有利:易形成窄深河槽,有利于河道的泄洪排沙。不利:容易造成河道主槽摆动,增加对河道整治工程的威胁,甚至坍塌;垮坝水流挟带的粗泥沙进入水库和下游河道,增加了其泥沙淤积,易形成洪涝灾害。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河北省阳原县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带,境内南北环山,呈“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属于北京水源保护地。近年,该县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型蔬菜生产,并逐步实行区域专业化种植。图1示意阳原县位置及等高线地形(单位:米),图2示意阳原县气温的逐月变化。
(1)说明阳原县种植绿色食品型蔬菜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析阳原县蔬菜产业实行区域专业化种植的益处。(3)从充分发挥特殊地貌和气候条件的角度,为阳原县提高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第(1)题,强调“绿色”蔬菜,故应从化肥和农药使用少、大气质量好、水质好等方面分析。第(2)题,区域专业化种植可以扩大蔬菜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同时,蔬菜生产规模大,则蔬菜产量大且稳定,便于蔬菜流通和集散;专业化分工明确,便于生产协作和集中管理,提高蔬菜质量,从而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第(3)题,地貌方面:由图1 可知,该地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可实现蔬菜生产的多样化,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气候方面:充分利用其冷凉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冷凉蔬菜,创立自主品牌。结合地貌和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季节差和气候的垂直差异,可以延长或错开上市时间,大力开发错季蔬菜生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二十章中国地理第二节中国地理分布课件: 这是一份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二十章中国地理第二节中国地理分布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气候,温带季风,寒冷干燥,高温多雨,松花江,小兴安岭,人文地理特征,辽中南,京津唐,2华北平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篇区域地理第22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篇区域地理第22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强基础必备知识,提素养关键能力,目录索引,中国的地形,2干湿地区,中国铁路干线,1四大高原,2四大盆地,3三大平原,②时间差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编第二十章中国地理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编第二十章中国地理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节中国地理概况,西高东低,大兴安岭,武夷山脉,台湾山脉,祁连山脉,贺兰山,喜马拉雅山脉,塔里木,冬季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