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思辨感悟主题作文模拟练习(共5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展开(思辨感悟)
1.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应该像蘑菇一样。虽然渺小,但能做柔和的不能想象的推挤,把头上积着霜的硬土顶破。
还有人说,人应该做建筑物的尖顶。我们到陌生城市,还不是凭几个建筑物的尖顶来识别的吗?日后离开了,记得起的也就只几个尖顶。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主题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思辨感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苏轼在水、月的“变与不变”中,看到事物没有一刻是停止的,而是一直在变化着的。他联系自身,了悟到人无论遇到何种变化,都可以以不变泰然处之。
材料二:
某公司是中国企业的骄子。其创始人曾说,外界越是变化迅猛,企业就越要有不变的定力,有耐心,苦练内功,建立适应变化的能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主题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思辨感悟)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女子在网上发帖说,自己是父母的独生女,半年前就做好了去印尼旅游潜水的计划,在就要出发的时候,父亲查出了癌症,需要马上做手术,而这时若转让旅游船宿和改签机票已来不及了。在留下来照顾父亲和出国旅游之间,她果断选择了后者。她亲友指责她自私、不孝、不通情理。她觉得非常委屈:自己又不是医生,留下来又有什么用呢?而如果不去旅游,就要白白浪费一大笔费用。对于这位女子的讲述,网友们议论纷纷。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主题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思辨感悟)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说文》:“器,皿也。”
历代对“君子不器”解说不一,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器物都各有各的用途,而君子的用途则是无限的。(汉代包咸)
(2)器物各有所用而不相通,故君子博学多才,融汇贯通。(宋代朱熹)
(3)求学之人先学一才艺而成器,进而修身成德而不器。(清代康有为)
(4)今人一般认为“器”(物质)和“道”(精神)相对,“君子不器”就是君子当不为物欲所困,而应执著于“道”。也有人认为“器”有满溢,君子当不自满,精进不已。李泽厚则认为“器”就是器物所代表的工具性、实用性、功利性,“君子不器”就是主张君子要成为独立的人。
请以“君子不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考语文主题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思辨感悟)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中提到,窗子可以打通人与外界的隔膜,打开窗子,于内窥外,是为聪明也;但是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也要懂得关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思考、沉潜。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1.
【审题指导】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题提供了两段富有象征意味的材料,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的定位与追求。第一段材料将人与蘑菇相比较,强调即使个体渺小,也应拥有突破困境、展现生命力量的勇气与毅力;第二段材料则将人与建筑物的尖顶类比,突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个体应通过独特的成就或特质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同。
二、审题要点
理解象征意义:首先要理解蘑菇和建筑物尖顶的象征意义。蘑菇虽小,却能顶破硬土,象征着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展现出不屈的生命力;建筑物尖顶则代表着显眼的成就或特质,象征着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和影响力。
把握核心主题:两则材料共同指向的核心主题是关于人生定位与追求的思考。考生需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探讨个体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展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目标。
多角度思考:材料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定位方式,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结合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和讨论,展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立意方向
从蘑菇的角度立意:可以探讨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不懈努力突破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例如,可以论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应像蘑菇一样,用毅力和勇气去顶破头顶的硬土,展现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从建筑物尖顶的角度立意:可以谈论如何在社会中通过独特的成就或特质来彰显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例如,可以论述每个人都应该像建筑物的尖顶一样,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质,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综合两者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讨论个体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独特性和影响力。例如,可以论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既需要像蘑菇一样坚韧不拔地面对困境,也需要像建筑物的尖顶一样独特而耀眼地展现自我价值。
【参考立意】
1.做凡人中的伟人,做伟人中的凡人。
2.青年要树立高远的志向,争做时代的伟人。
3.为凡人,慕伟人。
4.活出凡人的精彩。
【参考范文】
平凡英雄,不凡人生
“英雄者,国之干。”自古以来,那些如建筑物尖顶般挺立、高耸入云的英雄,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醒目的坐标,他们指引着国家前进的方向,闪耀着时代的光辉。然而,英雄并非生而伟大,他们亦曾如同蘑菇般渺小,柔嫩而平凡。然而,正是这些敢于坚持、默默积累的平凡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最终“把头上积着霜的硬土顶破”,成就了一段段惊艳世人的传奇,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赞歌。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透过历史的厚重云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英雄的身影从未缺席。无论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用铁血丹心捍卫国家尊严;还是“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的顾炎武,以笔为剑,书写民族希望;亦或是“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文天祥,用生命诠释忠诚与信仰;还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以青春热血铸就边疆安宁……这些为民请命、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用他们的热血、赤诚、毅力与智慧,共同撑起了中华的晴空,铸就了民族的脊梁。
随着时光的年轮缓缓转动,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时代已渐行渐渐远。我们跨步走进了和平繁荣的新时期,然而,有人却认为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因为缺少了战争的硝烟与炮火。还有人说,奉献是英雄和模范们的事情,普通人难以企及。然而,我要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英雄往往是从普通人中挺身而出,用平凡书写不凡。
我们有“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英雄团长祁发宝,以铁骨铮铮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有“人退休了,思想觉悟不能休”的“活雷锋”王兰花,用无私奉献温暖他人心灵;还有为贫困山区女孩教育奔波的“燃灯”校长张桂梅,以母爱般的关怀点亮孩子们的求学之路。这些平凡世界中的英雄们,用忠诚与汗水一点一滴地雕刻出他们屹立不倒的丰碑,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们用行动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也能造就伟大。
罗曼·罗兰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英雄,从来就不只是活在历史的舞台上,真正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为这个世界奉献着他们的力量。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历史的车轮已经传承到我们青年一代的手中,今日我们要刻苦学习,磨炼意志;明日我们要甘于付出,无私奉献。新时期的我们更要有梦想、有作为,守住平凡心,追求不凡梦。
英雄是时代的拓荒牛,引领着国家前进的方向;平凡者是未来的奋斗者,用汗水浇灌着梦想的花朵。让我们向英雄致敬,向平凡致敬,砥砺奋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不凡人生。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终能借平凡之梯,攀登至英雄之巅!
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努力成就自己的“尖顶”人生,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审题指导】
一、题目解读
本题为材料作文,由两段材料组成,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体现个人的感悟和思考。题目旨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与定力。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以苏轼的观点为引子,强调了事物的不断变化和人的内心稳定之间的关系。苏轼从自然的水、月之变中领悟到,尽管外在世界瞬息万变,但人可以通过内心的平和与不变来应对这些变化。这启示我们,在变化面前,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二以某公司创始人的言论为例,指出企业在面对外界迅猛变化时,需要有不变的定力,苦练内功,建立适应变化的能力。这强调了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定力和耐心,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性。
三、立意分析
根据题目要求和材料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
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探讨在变化与稳定之间如何找到平衡,分析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保持内心稳定的意义。
适应变化,保持定力:强调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人或组织应如何适应变化,同时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定力,不被外界所动摇。
苦练内功,提升自我:讨论在变化面前,如何通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来应对挑战,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参考立意】
1.以不变应万变。
2.在不确定的时代,做确定的自己。
3.在变化中坚守,以不变来应对。
【参考范文】
大变局中,我自“不变”
常言有道:“穷则变,变则通。”此言固然道出了变通的智慧,但在这风云莫测的世间,更有一种“不变”的哲学,值得我们深思。当时代之舟航行于波涛汹涌的大变局中,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于风浪中坚守初心,或许方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时下,我们正身处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繁华与衰败、生机与凋零、和风与雷霆,皆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交替上演。然而,真正的智者并不会被这纷扰的表象所迷惑,而是会坚守内心的“不变”,以冷静与智慧应对外界的千变万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诗句道出了他内心的“不变”——无论外界如何变幻,他始终坚守着那份孤高与傲骨。同样,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展现了他面对诱惑与威胁时,心中操守始终不改的坚定。而黄旭华则用他的一生诠释了“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的不变初心,他埋头苦干,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这纷繁复杂的大变局中,我们需要有“不变”的勇气、“不变”的定力、“不变”的信心。这“不变”,并非固步自封,而是指守住那可贵的初衷,葆有优良的品质,坚定自己的信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以变应变”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自我。
回望历史长河,那些盲目追逐热点、炒作概念的企业往往如流星般划过天际,短暂而黯淡。而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却能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中坚守自己的阵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以静制动,赢得了尊重与生存空间。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面对浪潮汹涌的大变局,唯有坚守初心,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我们所说的“不变”,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固执与守旧。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剔除那些不符合潮流、不顺应大势的弊病。但无论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坚守内心的那份“不变”——那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念的坚定守护、对责任的勇敢担当。
如今,我们这一代青年正站在时代的潮头浪尖,面对危机四伏、噪音四起的复杂环境。我们更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不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清醒地认识到,“变”未必是捷径,“不变”可能是正道。只有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我们才能在这大变局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大变局中,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坚守初心与信念,勇往直前。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定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3.
【审题指导】
一、材料概述
本次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涉及到一个具体的情境:一位独生女在即将出发去印尼旅游潜水时,得知父亲查出癌症需要手术,但她选择继续旅行而非留下照顾父亲。她的选择引发了亲友的指责,她本人则认为留下来也无用,且不想浪费旅行费用。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二、审题要点
抓住核心矛盾:作文的核心矛盾在于个人自由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女子选择旅行体现了个人自由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而亲友的指责则代表了对家庭责任的看重和对孝道的坚持。
理解材料中的情感倾向:材料中女子的行为虽有其合理性,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为是冷漠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因此,在立意时,应考虑到这一点,避免过于偏袒女子的选择。
发掘材料背后的深层含义:材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旅行和照顾父亲的选择题,它还涉及到对孝道、责任、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探讨。考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写作建议
明确观点:在文章开头就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避免在论述过程中产生观点模糊或偏移的情况。
合理引用材料: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材料中的信息,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深入分析:对选择的立意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具体事例或社会现象,使论述更加有说服力。
语言规范:注意使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使用过于极端或偏激的言辞。
结构清晰: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确保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参考立意】
三、立意角度
1.强调家庭责任与孝道:从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的角度,批判女子的选择,强调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和孝道的价值。
2.倡导理性看待个人选择与家庭责任: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家庭责任,寻求个人自由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
3.思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分析女子做出选择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因素,探讨社会价值观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及其合理性。
4.关注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从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的角度,理解女子选择旅行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方式,呼吁社会关注个人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参考范文】
亲恩为重守孝道,逐梦暂放待来朝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时常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选择。有些选择或许微不足道,但有些选择却关乎我们的价值观与道德底线。最近,一个关于独生女在父亲患病时仍坚持出国旅游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在选择与牺牲之间的挣扎与考量。
故事中的女子,作为父母的独生女,本应在父亲罹患癌症、急需手术的关键时刻,给予父亲精神上的支持与陪伴。然而,她却选择了继续自己的旅行计划,将照顾父亲的责任置于一旁。她的亲友因此指责她自私、不孝,而她却觉得委屈,认为自己并非医生,留下来也无济于事,且旅行费用昂贵,不愿轻易放弃。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们都有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权利。然而,当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审视这一选择时,不禁要思考:在追求个人幸福与承担家庭责任之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权衡?
牺牲,往往意味着放弃某些东西,以换取更重要的东西。在这个故事中,女子所放弃的,是陪伴父亲、尽孝的机会,以及可能因此带来的心灵安慰与成长。而她所追求的,则是一次旅行所带来的短暂快乐与满足。显然,这种牺牲与选择的比例并不对等,她的选择显然过于轻率,缺乏深思熟虑。
换个角度来看,当我们小时候生病时,父母总是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守在我们身边,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选择,无疑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以换取我们的健康与成长。如今,当父亲面临病痛折磨时,作为子女的我们,又怎能轻易选择离开,将责任抛诸脑后呢?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学会选择,更需要学会牺牲。牺牲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获得。它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成长。在选择与牺牲之间,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底线,做出真正符合内心和道义的选择。
亲恩为重守孝道,逐梦暂放待来朝,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反思了选择与牺牲之间的关系。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
4.
【审题指导】
一、材料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确“君子不器”这一命题源自《论语·为政》。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器”在《说文》中解释为“皿也”,即容器或用具。但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其含义远非简单的容器所能涵盖。
从材料中给出的历代解说来看,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核心点:一是君子不应被限定在某一特定的用途或功能上,其用途应是无限的;二是君子应该博学多才,能够融汇贯通各种知识;三是君子应先学艺成器,进而修身成德,不被物质所限;四是君子不应被物欲所困,应追求精神上的提升;五是君子不应自满,应持续精进;六是君子应摆脱工具性、实用性、功利性的束缚,成为独立的人。
二、立意角度:
(1)从君子的无限用途角度,可以探讨君子的全面发展与多元化能力,强调君子不应被固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而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2)从君子博学多才的角度,可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强调君子应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从君子修身成德的角度,可以谈论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强调君子在追求技艺的同时,更应注重品德的提升。
(4)从君子不为物欲所困的角度,可以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强调君子应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境界的提升。
(5)从君子不自满的角度,可以谈论谦逊与持续进步的关系,强调君子应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6)从君子摆脱工具性束缚的角度,可以谈论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强调君子应成为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独立个体。
【参考立意】
1.君子不器,博学多才。
2.君子不器,志存高远。
3.君子不器,谦逊独立。
4.君子不器,方可成器。
【参考范文】
君子不器
何者为器?在古人眼中,器乃有形之固化,承载着特定的功用。然而,于今人而言,那些顶天立地、超越物质束缚的存在,亦堪称器。我们这一代人,即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更应摆脱“器”的狭隘定义,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高的追求,诠释“君子不器”的真谛。
君子不器,意味着我们不应拘泥于单一的才干,而应修身善己,丰富自我。正如毕淑敏所言,人生不应局限于一技之长,而应追求多元与丰盈。我们不应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而应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自我修养。无论是通过读书学习,还是通过实践锻炼,我们都应努力成为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君子不器,意味着我们应超越固有形式,拥抱创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墨守成规只会停滞不前。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守旧是唯一的绝路。”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它如春风拂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科技领域,马云正是以创新的电商模式创造了阿里巴巴,推动了社会进步。因此,我们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用智慧和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让我们以开放心态接纳新事物,以勇敢姿态迎接挑战,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然而,君子不器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波逐流、无所作为。相反,它要求我们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成为大国之重器,民族的脊梁。这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更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担当精神。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君子不器”的理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国之重器。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我们能够尽职尽责、恪守本分,以微薄之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就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因此,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愿我们每个青年人都能深刻理解“君子不器”的内涵和意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让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器,但终将成器;我们虽小,但终将成就伟大。
5.
【审题指导】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现代文阅读Ⅱ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主要探讨了窗子的象征意义,即窗子作为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媒介,既可以打开以观察外界,也可以关上以寻求内心的宁静。这段文字强调了人需要在外界的纷繁复杂与内心的平静沉思之间找到平衡。
二、关键概念解析
窗子:在材料中,窗子不仅指物理意义上的窗户,更是心灵与外界交流的象征。它代表着人的视野、观察力和与外界的联系。
打通人与外界的隔膜:意味着通过窗子,人可以观察、了解、感知外界的信息和变化,是认知世界的途径之一。
嘈杂:代表外界环境的纷扰、杂乱,可能指噪音、杂乱无章的事物或人心浮动的状态。
关窗:象征性地表示将心灵从外界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暂时抽离,为内心的沉思、思考、沉潜提供空间。
三、立意角度
内外平衡:可以从如何在观察外界与关注内心之间找到平衡的角度立意,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既保持对世界的敏锐感知,又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深度思考。
开窗与关窗的智慧:可以讨论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感知外界,何种情况下应该关上窗户去沉思和内省,这体现了人生的智慧。
适应与超越:可以谈论人在面对外界纷繁复杂的环境时,如何适应并超越这些环境,既不被外界所扰,又能从中汲取养分。
内心的坚守:可以强调在外部环境变化无常的情况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守,是成长和成熟的标志。
【参考立意】
1.开窗览外,关窗阅己。
2.莫重窗子以外,莫轻镜子之内。
3.在开窗和关窗找到平衡。
4.开窗联通世界,关窗观照自己。
【参考范文】
开窗览外,关窗阅己
人之一生,既是向外求知的旅程,又是向内修行的征途。正如古人所言:“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人之心灵,犹如一扇窗,既需向外开启,以观世界之广大,又需向内关闭,以省内心之深邃。
唯物主义辩证法深刻揭示了事物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开窗与关窗,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关窗之人,虽能暂时远离尘嚣,但亦可能陷入狭隘的信息茧房,如蚕茧自缚;开窗之人,固然能感受世界之多彩,但也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迷失自我,犹如无头苍蝇。因此,既要开窗以纳万物,又要关窗以省自身,唯有如此,人的内外世界才能和谐统一,人生方能充实而完满。
在开窗与关窗之间游刃有余者,往往能抵达业界之高峰。以文学创作为例,陈忠实与贾平凹等文学巨匠,他们善于开窗,汲取世界文学之精华,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的创作理念,敢于突破传统,不断创新。同时,他们又懂得关窗,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反思自己的创作道路,坚守文学初心。他们的作品,如《白鹿原》《废都》等,既一洗文坛积习,又承继优良传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治理社会和国家,同样需要悟透开窗与关窗的哲理。当今的中国,已不再是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而是积极拥抱全球化的开放大国。我们打开窗户,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崛起,也让中国看见世界的精彩。然而,在开放的同时,我们更要关上窗户,反思自身的不足,坚持自我,不被外界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引进来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实现真正的强国之梦。
开窗与关窗,并非简单的物理动作,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种生活的态度。经常开窗,并非要我们每天思绪翻飞,魂不守舍,而是要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不忘关窗,也不是要我们躲在角落里孤芳自赏,而是要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找到开窗与关窗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是一种智者的眼光,也是一种强者的法则。
席勒曾言:“假如你要了解自己,那就观察他人如何行动;假如你要了解他人,那就请窥视自己的心灵。”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深谙此道。我们既要打开窗户,勇敢地面对世界的挑战和机遇,又要适时关上窗户,静心反思,观照自我。开窗览外,我们可以领略山重水复的广阔世界;关窗阅己,我们亦能发现柳暗花明的内心风景。如此,我们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成长。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思辨类作文模拟练习(共8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思辨类作文模拟练习(共8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思辨类作文练习(共4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思辨类作文练习(共4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共9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思辨作文模考练习(共九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思辨作文模考练习(共九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打破惯性,平流与险流,文化中国,兴趣与奋斗,认知自我,悲观与乐观,顺理与背时,守与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