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Ⅲ)-教师用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089800/0-17243247319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Ⅲ)-教师用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089800/0-1724324732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Ⅲ)-教师用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089800/0-172432473207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Ⅲ)-教师用卷
展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0分)
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 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 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 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答案】C
【解析】解:A.Cu(OH)2⋅CuCO3和Cu(OH)2⋅2CuCO3均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图纸材料纤维素等能水解,长期在潮湿环境中易腐烂变质,则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故A正确;
B.Cu(OH)2⋅CuCO3和Cu(OH)2⋅2CuCO3中除O元素外,C、H、Cu均为最高价,无还原性,不能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则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故B正确;
C.Cu(OH)2⋅CuCO3和Cu(OH)2⋅2CuCO3均能与酸反应,不与碱反应,则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碱不耐酸,故C错误;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28222×100%,Cu(OH)2⋅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92346×100%,则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故D正确;
故选:C。
本题以《千里江山图》为载体,考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涉及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和盐的通性,基础考查,难度中等。
金丝桃苷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式如图:下列关于金丝桃苷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B. 分子含21个碳原子
C. 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D. 不能与金属钠反应
【答案】D
【解析】解:A、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和苯环,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
B、由图可知金丝桃苷的分子式C21H20O12,则分子含21个碳原子,故B正确;
C、分子中含有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即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故C正确;
D、分子结构可知结构中含有羟基,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故D错误;
故选:D。
A、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碳氧双键和苯环;
B、由图可知金丝桃苷的分子式C21H20O12;
C、分子中含有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
D、分子结构可知结构中含有羟基;
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侧重考查酚、烯烃、醇、醚和酮的性质,明确官能团及其性质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2.4L(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7NA个中子
B. 1ml重水比1ml水多NA个质子
C. 12g石墨烯和12g金刚石均含有NA个碳原子
D. 1L1ml⋅L-1NaCl溶液含有28NA个电子
【答案】C
【解析】解:A.氮气是双原子分子,一个氮气分子有14个中子,22.4L(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14NA个中子,故A错误;
B.重水(D2O)和水(H2O)的质子数都是10,1ml重水比1ml水都是10NA个质子,故B错误;
C.12g石墨烯n(C60)=12g720g/ml=160ml,含有个碳原子物质的量n(c)=160ml×60=1ml,含有NA个碳原子,12g金刚石(C)的物质的量n=mM=12g12g/mL=1mL,含有NA个碳原子,故C正确;
D.1L1ml⋅L-1NaCl溶质含有28NA个电子,溶剂水也要考虑,故D错误;
故选:C。
A.一个氮气分子有14个中子;
B.重水和水的质子数相等;
C.12g石墨烯和12g金刚石均为碳元素单质,碳原子的物质的量都是1ml,所以均含有NA个碳原子;
D.溶剂也要考虑。
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是高频考点,要熟练掌握计算公式,和公式的使用条件,D选项容易思维定式出现错误。
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解:A、H2S在稀盐酸中溶解度小,且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出现喷泉,故A错误;
B.HCl气体极易溶于稀氨水,且氯化氢气体与氨水反应生成氯化铵,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故B正确;
C、一氧化氮不溶于稀H2SO4,也不与稀H2SO4反应,不能出现喷泉,故C错误;
D、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也不与饱和碳酸氢钠反应,不能出现喷泉,故D错误;
故选:B。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而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若形成喷泉,则气体极易溶于液体或气体极易与液体反应,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实验装置综合,为高频考点,把握喷泉实验的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物质性质及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气体极易溶于液体或气体极易与液体反应可形成喷泉,题目难度不大。
对于下列实验,能正确描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用Na2SO3溶液吸收少量Cl2:3SO32-+Cl2+H2O=2HSO3-+2Cl-+SO42-
B. 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Ca2++H2O+CO2=CaCO3↓+2H+
C. 向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2Fe3++H2O2=O2↑+2H++2Fe2+
D. 同浓度同体积NH4H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NH4++OH-=NH3⋅H2O
【答案】A
【解析】解:A.用Na2SO3溶液吸收少量Cl2:3SO32-+Cl2+H2O=2HSO3-+2Cl-+SO42-,符合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强制弱规律,故A正确;
B.弱酸不能制强酸,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不反应,故B错误;
C.向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FeCl3做催化剂,促进双氧水的分解,氧气的氧化性大于三价铁离子,弱氧化剂不能制强氧化剂,故C错误;
D.不符合客观事实,氢氧根优先与酸性更强的氢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H++OH-=H2O,故D错误;
故选:A。
A.符合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强制弱规律,
B.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不反应;
C.不符合客观事实,氧气氧化二价铁离子;
D.不符合客观事实,氢氧根优先于氢离子反应。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原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重点考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掌握强制弱的原理,难度中等。
一种高性能的碱性硼化钒(VB2)--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其中在VB2电极发生反应:VB2+16OH--11e-=VO43-+2B(OH)4-+4H2O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负载通过0.04ml电子时,有0.224L(标准状况)O2参与反应
B. 正极区溶液的pH降低、负极区溶液的pH升高
C. 电池总反应为4VB2+11O2+20OH-+6H2O=8B(OH)4-+4VO43-
D. 电流由复合碳电极经负载、VB2电极、KOH溶液回到复合碳电极
【答案】B
【解析】解:A、正极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由电极反应式可知,消耗1ml氧气转移4ml电子,则负载通过0.04ml电子时,有0.224L(标准状况)O2参与反应,故A正确;
B、根据负极VB2+16OH--11e-=VO43-+2B(OH)4-+4H2O消耗氢氧根离子,正极O2+4e-+2H2O=4OH-,则正极区溶液的pH升高、负极区溶液的pH降低,故B错误;
C、负极:VB2+16OH--11e-=VO43-+2B(OH)4-+4H2O…①,正极:O2+4e-+2H2O=4OH-…②,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即4①+11②得:4VB2+11O2+20OH-+6H2O=8B(OH)4-+4VO43-,故C正确;
D、原电池中电流由正极经过外电路向负极,则电流由复合碳电极经负载、VB2电极、KOH溶液回到复合碳电极,故D正确;
故选:B。
A、正极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
B、根据负极VB2+16OH--11e-=VO43-+2B(OH)4-+4H2O消耗氢氧根离子,正极O2+4e-+2H2O=4OH-分析解答;
C、负极:VB2+16OH--11e-=VO43-+2B(OH)4-+4H2O,正极:O2+4e-+2H2O=4OH-,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求总的电极反应式;
D、原电池中电流由正极经过外电路向负极,由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原电池及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把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利用电子守恒计算。
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四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满足X+Y=W+Z;化合物XW3
与WZ相遇会产生白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性:W>X>Y>ZB. 原子半径:Z>Y>X>W
C. 元素X的含氧酸均为强酸D. Y的氧化物水化物为强碱
【答案】D
【解析】解:A.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非金属性Cl>N>H>Na,故A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半径:Na>Cl>N>H,故B错误;
C.元素X的含氧酸有硝酸和亚硝酸,亚硝酸是弱酸,故C错误;
D.Y的氧化物水化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强碱,故D正确;
故选:D。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化合物XW3与WZ相遇会产生白烟,先假设是氨气和氯化氢,再结合四种元素的核外电子总数满足X+Y=W+Z,推导出W、X、Y、Z分别是H、N、Na、Cl,据此答题。
本题以推断的形式考查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高频考点,要熟练掌握周期表的结构,要熟悉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正确推断出元素后才能做题。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部分装置省略)制备
KClO3和NaClO,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放MnO2粉末的仪器名称是______,a中的试剂为______。
(2)b中采用的加热方式是______。c中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______。
(3)d的作用是______,可选用试剂______ (填标号)。
A.Na2S B.NaCl C.Ca(OH)2D.H2SO4
(4)反应结束后,取出b中试管,经冷却结晶,______,______,干燥,得到KClO3晶体。
(5)取少量KClO3和NaClO溶液分别置于1号和2号试管中,滴加中性KI溶液。1号试管溶液颜色不变。2
号试管溶液变为棕色,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CCl4层显______色。可知该条件下KClO3的氧化能力______NaClO(填“大于”或“小于”)。
【答案】圆底烧瓶 饱和食盐水 水浴加热 Cl2+2OH-ClO-+Cl-+H2O 避免生成NaClO3 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 AC 过滤 少量的冷水洗涤 紫 小于
【解析】解:(1)根据形状和用途判断,盛放MnO2粉末的仪器名称是圆底烧瓶,a为除杂装置,杂质为挥发的氯化氢和水,后面还要通入溶液,没有必要除水,所以a中用饱和食盐水除氯化氢,a中的试剂为饱和的食盐水;
故答案为:圆底烧瓶;饱和的食盐水;
(2)根据装置图看出b中采用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c中化学反应:Cl2+2NaOHNaClO+NaCl+H2O改离子方程式:Cl2+2OH-ClO-+Cl-+H2O,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有多种情况,温度高时生成NaClO3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纯度;
故答案为:水浴加热;Cl2+2OH-ClO-+Cl-+H2O;避免生成NaClO3;
(3)d为尾气处理装置,作用是装置d用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可选用试剂 可以和氯气反应的物质Na2S和Ca(OH)2;
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AC;
(4)b试管中的溶质主要是KClO3,KCl,KCl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冷却结晶,析出KClO3晶体,经过过滤得到KClO3晶体,表面还有KCl杂质,通过冷水洗涤减少KClO3的损失;
故答案为:过滤;少量的冷水洗涤;
(5)取少量KClO3和NaClO溶液分别置于1号和2号试管中,滴加中性KI溶液,1号试管溶液颜色不变,说明KClO3没有和KI溶液反应,2号试管溶液变为棕色,说明NaClO和KI溶液反应生成了碘单质,加入CCl4振荡,碘单质易溶解于CCl4中,静置后CCl4层显紫色。可知该条件下KClO3的氧化能力比NaClO差;
故答案为:紫;小于。
实验目的制备KClO3和NaClO,并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
实验原理:3Cl2+6KOH- △ KClO3+5KCl+3H2O,Cl2+2NaOHNaClO+NaCl+3H2O;
实验装置:最左侧为制取氯气装置,a为除杂装置,杂质为挥发的氯化氢和水,后面还要通入溶液,没有必要除水,所以a中用饱和食盐水除氯化氢,
装置b用来制取KClO3,装置c用来制取NaClO,装置d用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
(1)根据形状和用途判断,盛放MnO2粉末的仪器名称是圆底烧瓶,a为除杂装置,杂质为挥发的氯化氢和水,所以a中用饱和食盐水除氯化氢;
(2)根据装置图看出b中采用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c中化学反应:Cl2+2NaOH- 冰水 NaClO+NaCl+H2O改离子方程式,氢氧化钠与氯气反应有多种情况,温度高时生成NaClO3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纯度;
(3)d为尾气处理装置,作用是装置d用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可选用试剂可以和氯气反应的物质Na2S和Ca(OH)2;
(4)b试管中的溶质主要是KClO3,KCl,KCl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冷却结晶,析出KClO3晶体,经过过滤得到KClO3晶体,表面还有KCl杂质,通过冷水洗涤减少KClO3的损失;
(5)取少量KClO3和NaClO溶液分别置于1号和2号试管中,滴加中性KI溶液,1号试管溶液颜色不变,说明KClO3没有和KI溶液反应,2号试管溶液变为棕色,说明NaClO和KI溶液反应生成了碘单质,加入CCl4振荡,碘单质易溶解于CCl4中,静置后CCl4层显紫色。可知该条件下KClO3的氧化能力比NaClO差。
本题是制备实验,以制备KClO3和NaClO,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考查学生实验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要有扎实的实验功底和化学学科素养。
三、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某油脂厂废弃的油脂加氢镍催化剂主要含金属Ni、Al、Fe及其氧化物,还有少量其他不溶性物质。采用
如图工艺流程回收其中的镍制备硫酸镍晶体(NiSO4⋅7H2O ):
溶液中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pH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碱浸”中NaOH的两个作用分别是______。为回收金属,用稀硫酸将“滤液①”调为中性,生成沉淀。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滤液②”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_。
(3)“转化”中可替代H2O2的物质是______。若工艺流程改为先“调pH”后“转化”,即,“滤液③”中可能含有的杂质离子为______。
(4)利用上述表格数据,计算Ni(OH)2的Ksp=______(列出计算式)。如果“转化”后的溶液中Ni2+浓度为1.0ml⋅L-1,则“调pH”应控制的pH范围是______。
(5)硫酸镍在强碱溶液中用NaClO氧化,可沉淀出能用作镍镉电池正极材料的NiOOH.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6)将分离出硫酸镍晶体后的母液收集、循环使用,其意义是______。
【答案】除去油脂、溶解铝及其氧化物 AlO2-+H++H2O=Al(OH)3↓或[Al(OH)4]-+H+=Al(OH)3↓+H2O Ni2+、Fe2+、Fe3+ O2或空气 Fe3+ Ksp=c(Ni2+)c2(OH-)=1.0×10-5ml⋅L-1×1×10-5.3ml/L×1×10-5.3ml/L=1×10-15.6(ml⋅L-1)3 3.2~6.2 2Ni2++ClOˉ+4OHˉ=2NiOOH↓+Clˉ+H2O 提高镍的回收率
【解析】解:(1)根据分析可知,向废镍催化剂中加入NaOH溶液进行碱浸,可除去油脂,并将Al及其氧化物溶解,滤液①中含有NaAlO2(或Na[Al(OH)4]),加入稀硫酸可发生反应AlO2-+H++H2O=Al(OH)3↓或[Al(OH)4]-+H+=Al(OH)3↓+H2O;
故答案为:除去油脂、溶解铝及其氧化物;AlO2-+H++H2O=Al(OH)3↓或[Al(OH)4]-+H+=Al(OH)3↓+H2O;
(2)加入稀硫酸酸浸,Ni、Fe及其氧化物溶解,所以“滤液②”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Ni2+、Fe2+、Fe3+,
故答案为:Ni2+、Fe2+、Fe3+;
(3)“转化”在H2O2的作用是将Fe2+氧化为Fe3+,不能引入杂质,可用O2或空气替代;若将工艺流程改为先“调pH”后“转化”,会使调pH过滤后的溶液中含有Fe2+、则滤液③中可能含有转化生成的Fe3+;
故答案为:O2或空气;Fe3+;
(4)由上述表格可知,Ni2+完全沉淀时的pH=8.7,此时c(Ni2+)=1.0×10-5ml⋅L-1,c(H+)=1.0×10-8.7ml⋅L-1,则c(OH-)=KWc(H+)=1×10-141×10-8.7=1×10-5.3ml/L,则Ni(OH)2的Ksp=c(Ni2+)c2(OH-)=1.0×10-5ml⋅L-1×1×10-5.3ml/L×1×10-5.3ml/L=1×10-15.6(ml⋅L-1)3如果“转化”后的溶液中Ni2+浓度为1.0ml⋅L-1,为避免镍离子沉淀,Ksp=c(Ni2+)c2(OH-),c2(OH-)=Kspc(Ni2+)=1×10-15.6(ml⋅L-1)3此时c(OH-)=1×10-7.8ml⋅L-1,则c(H+)=1.0×10-6.2ml⋅L-1,即pH=6.2;Fe3+完全沉淀的pH为3.2,因此“调节pH”应控制的pH范围是3.2~6.2;
故答案为:Ksp=c(Ni2+)c2(OH-)=1.0×10-5ml⋅L-1×1×10-5.3ml/L×1×10-5.3ml/L=1×10-15.6;3.2~6.2;
(5)由题干信息,硫酸镍在强碱中被NaClO氧化得到NiOOH沉淀,即反应中Ni2+被氧化为NiOOH沉淀,ClOˉ被还原为Clˉ,则根据氧化还原得失电子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2Ni2++ClOˉ+4OHˉ=2NiOOH↓+Clˉ+H2O;
故答案为:2Ni2++ClOˉ+4OHˉ=2NiOOH↓+Clˉ+H2O;
(6)分离出硫酸镍晶体后的母液中还含有Ni2+,可将其收集、循环使用,从而提高镍的回收率;
故答案为:提高镍的回收率。
由工艺流程分析可得,向废镍催化剂中加入NaOH溶液进行碱浸,可除去油脂,并发生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Al2O3+2NaOH=2NaAlO2+H2O将Al及其氧化物溶解,得到的滤液①含有NaAlO2,滤饼①为Ni、Fe及其氧化物和少量其他不溶性杂质,加稀H2SO4酸浸后得到含有Ni2+、Fe2+、Fe3+的滤液②,Fe2+经H2O2氧化为Fe3+后,加入NaOH调节pH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再控制pH浓缩结晶得到硫酸镍的晶体,据此分析解答问题。
本题以化学工艺流程为背景,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平衡常数的计算等知识点,是近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属于学科内综合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提取利用题目信息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等,难度中等,注意(4)中Ni2+开始沉淀的pH不能直接利用表中数据,要通过计算获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4.0分)
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烯是综合利用CO2的热点研究领域。回答下列问题:
(1)CO2催化加氢生成乙烯和水的反应中,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n(C2H4):n(H2O)=______。当反应达到平衡时,若增大压强,则n(C2H4)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理论计算表明。原料初始组成n(CO2):n(H2)=1:3,在体系压强为0.1MPa,反应达到平衡时,四种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x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表示C2H4、CO2变化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_。CO2催化加氢合成C2H4反应的△H______0 (填“大于”或“小于”)。
(3)根据图中点A(440K,0.39),计算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MPa)-3(列出计算式。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4)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烯反应往往伴随副反应,生成C3H6、C3H8、C4H8等低碳烃。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乙烯选择性,应当______。
【答案】1:4 变大 d c 小于 94×1(0.039)3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解析】解:(1)CO2催化加氢生成乙烯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CO2+6H2⇌CH2=CH2+4H2O,
则该反应中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n(C2H4):n(H2O)=1:4;
由于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若增大压强,则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C2H4)变大,
故答案为:1:4;变大;
(2)由题中信息可知,两反应物初始投料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图中曲线的起点坐标可知,c和a所表示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之比为1:3、d和b表示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之比为1:4,则结合化学计量数之比可以判断,表示乙烯变化的曲线是d,表示二氧化碳变化曲线的是c;
由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升高温度,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小于0,
故答案为:d;c;小于;
(3)原料初始组成n(CO2):n(H2)=1:3,在体系压强为0.1Mpa建立平衡,由A点坐标可知,该温度下,氢气和水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0.39,则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水的四分之一,即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394,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氢气的三分之一,即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393,
Kp=p(C2H4)⋅p4(H2O)p2(CO2)⋅p6(H2)=(0.394×0.1MPa)⋅(0.39×0.1MPa)4(0.393×0.1MPa)2⋅(0.39×0.1MPa)6=94×1(0.039)3(MPa)-3,
故答案为:94×1(0.039)3;
(4)工业上通常通过选择合适催化剂,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同时还可以提高目标产品的选择性,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乙烯的选择性,应当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故答案为: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根据可逆反应的特点分析增大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原料初始组成n(CO2):n(H2)=1:3,根据方程式,生成物乙烯与水物质的量之比为1:4,从图中找到关键数据确定代表各组分的曲线;
根据图中代表各组分的曲线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确定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3)原料初始组成n(CO2):n(H2)=1:3,在体系压强为0.1Mpa建立平衡,由A点坐标可知,该温度下,氢气和水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0.39,生成物乙烯与水物质的量之比为1:4,求出乙烯、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数,结合化学平衡常数公式计算;
(4)根据催化剂对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和对主反应的选择性,工业上通常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识图能力和计算能力,确定图中曲线所代表的化学物质是难点,其关键在于明确物质的量的分数之比等于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在初始投料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前提下,否则不成立),此题难度较大。
氨硼烷(NH3BH3)含氢量高、热稳定性好,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固体储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H、B、N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根据对角线规则,B的一些化学性质与元素______的相似。
(2)NH3BH3分子中,N-B化学键称为______键,其电子对由______提供。氨硼烷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释放氢气:
3NH3BH3+6H2O=3NH4++B3O63-+9H2
B3O63-的结构为.在该反应中,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由______变为______。
(3)NH3BH3分子中,与N原子相连的H呈正电性(Hδ+),与B原子相连的H呈负电性(Hδ-),电负性大小顺序是______。与NH3BH3原子总数相等的等电子体是______(写分子式),其熔点比NH3BH3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在NH3BH3分子之间,存在______作用,也称“双氢键”。
(4)研究发现,氨硼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为正交晶系结构,晶胞参数分别为apm、bpm、cpm,α=β=γ=90°.氨硼烷的2×2×2超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氨硼烷晶体的密度ρ=______g⋅cm-3(列出计算式,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答案】B Si 配位键 N sp3 sp2 N>H>B CH3CH3 低 Hδ+与Hδ-的静电引力 62NAabc×10-30
【解析】解:(1)在所有元素中,H原子的半径是最小的,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所以,H、B、N中原子半径最大是B.B与Si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对角张的位置,根据对角线规则,B的一些化学性质与Si元素相似。
故答案为:B;Si。
(2)B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其与3个H原子形成共价键后,其价层电子对只有3对,还有一个空轨道;在NH3中,N原子有一对孤对电子,故在NH3BH3分子中,N-B键为配位键,其电子对由N原子提供。NH3BH3分子中,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故其杂化方式为sp3.NH3BH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水解生成氢气和B3O63-,由图中信息可知,B3O63-中每个B原子只形成3个σ键,其中的B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因此,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由sp3变为sp2。
故答案为:配位键、N、sp3、sp2。
(3)NH3BH3分子中,与N原子相连的H呈正电性,说明N的电负性大于H;与B原子相连的H呈负电性,说明H的电负性大于B,因此3种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H>B.NH3BH3分子中有8个原子,其价电子总数为14,N和B的价电子数的平均值为4,依据等量代换的原则,可以找到其等电子体为CH3CH3.由于NH3BH3分子属于极性分子,而CH3CH3属于非极性分子,两者相对分子质量接近,但是极性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大,故CH 3CH3熔点比NH3BH3低。NH3BH3分子间存在“双氢键”,类比氢键的形成原理,说明其分子间存在Hδ+与Hδ-的静电引力。
故答案为:N>H>B、CH3CH3、低、Hδ+与Hδ-的静电引力
(4)在氨硼烷的2×2×2的超晶胞结构中,共有16个氨硼烷分子,晶胞的长、宽、高分别为2apm、2bpm、2cpm,若将其平均分为8份可以得到8个小长方体,则平均每个小长方体中占有2个氨硼烷分子,小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pm、bpm、cpm,则小长方体的质量为31×2gNA,小长方体的体积为abc×10-30cm-3,因此,氨硼烷晶体的密度为31×2gNAabc×10-30=62NAabc×10-30g⋅cm-3。
故答案为:62NAabc×10-30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比较和判断元素的相关性质;根据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确定其杂化轨道的类型;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寻找等电子体;根据电负性对化合价的影响比较不同元素的电负性;根据晶胞的质量和体积求晶体的密度。
本题最后有关晶体密度的计算是难点,要求考生能读懂题意,通过观察晶胞结构,确定超晶胞结构中的分子数,并能合理分成8份,从而简化计算。
苯基环丁烯酮(PCBO)是一种十分活泼的反应物,可利用它的开环反应合成一系列多官能团化合物。近期我国科学家报道用PCBO与醛或酮发生[4+2]环加成反应,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多官能团化合物(E),部分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如下信息: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
(2)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3)由C生成D所用的试剂和反应条件为______;该步反应中,若反应温度过高,C易发生脱羧反应,生成分子式为C8H8O2的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4)写出化合物E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______;E中手性碳(注: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的个数为______。
(5)M为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已知:1ml M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充分反应能放出2ml二氧化碳;M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M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6)对于,选用不同的取代基R',在催化剂作用下与PCBO发生的[4+2]反应进行深入研究,R'对产率的影响见下表:
请找出规律,并解释原因______。
【答案】2-羟基苯甲醛 乙醇、浓硫酸/加热 羟基、酯基 2 随着R'体积增大,产率降低;原因是R'体积增大,位阻增大
【解析】解:(1)A的结构简式为:,醛基所连的碳为“1”号碳,羟基相连的碳为“2”号碳,所以名称为2-羟基苯甲醛(或水杨醛),
故答案为:2-羟基苯甲醛(或水杨醛);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B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3)C()与CH3CH2OH在浓H2SO4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酸脱羟基醇脱氢的酯化反应得到D(),即所用试剂为乙醇、浓硫酸,反应条件为加热;在该步反应中,若反应温度过高,根据副产物的分子式C8H8O2可知,C()发生脱羧反应生成,
故答案为:乙醇、浓硫酸/加热;
(4)化合物E的结构简式为:,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为:羟基和酯基,E中手性碳原子共有位置为的2个手性碳,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羟基、酯基;2;
(5)M为C( )的一种同分异构体,1mlM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能放出2mlCO2,则M中含有两个羧基(-COOH),M又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生成对二苯甲酸,所以M分子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且处于对位,则M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6)由表格数据分析可得到规律,随着取代基R'体积的增大,产物的产率降低,出现此规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R'体积增大,从而位阻增大,导致产率降低,
故答案为:随着R'体积增大,产率降低;原因是R'体积增大,位阻增大。
根据合成路线分析可知,A()与CH3CHO在NaOH的水溶液中发生题给的已知反应,生成B(),B与KMnO4反应,被氧化后再酸化得到C(),C再与CH3CH2OH在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得D(),D再与苯基环丁烯酮(PCBO)反应得到E(),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理解和掌握,题目难度中等,掌握有机的命名、反应条件、官能团名称、手性碳、同分异构等,明确由手性碳及同分异构的书写是解题关键。同时考查了阅读题目获取新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与综合运用知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气体
溶液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H2SO4
D.
CO2
饱和NaHCO3溶液
金属离子
Ni2+
Al3+
Fe3+
Fe2+
开始沉淀时(c=0.01 ml⋅L-1)的pH
沉淀完全时(c=1.0×10-5ml⋅L-1)的pH
7.2
8.7
3.7
4.7
2.2
3.2
7.5
9.0
R'
-CH3
-C2H5
-CH2CH2C6H5
产率/%
91
80
63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教师用卷: 这是一份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教师用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教师用卷: 这是一份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教师用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流程题,实验题,简答题,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真题》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