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年下学期5月高考及选考适应性考试(解析版)
展开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区域规范作答,答在试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填空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Ⅰ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人们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体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控制、改造或模拟,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涉及安全和伦理的问题。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如果有证据表明某种转基因食品有害,就应该禁止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B. 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熟,移植前可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和基因改造
C. 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的新型致病菌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原因是人体不会对它们产生免疫反应
D. 转基因马铃薯培育中,除目的基因外还导入了能使花粉失去活性的基因,从而减少基因污染的发生
【答案】D
【分析】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由这项技术研发出来的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安全性评估,符合相应标准后才能上市。
【详解】A、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如果确实有证据表明某种转基因食品有害,就应该禁止产品的使用,不应该禁止转基因技术的应用,A错误;
B、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熟,移植前可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不涉及基因改造,B错误;
C、转基因技术制造的新型致病菌,致病能力和传染能力以及抗药能力等大幅度增加,因而导致具有极大的危害性,C错误;
D、转基因马铃薯培育中,除目的基因外还导入了能使花粉失去活性的基因,例如α-淀粉酶基因,可以阻断淀粉储藏使花粉失去活性,从而减少基因污染的发生,D正确。
故选D。
2. 人体血浆中蛋白质种类多,含量约占7%—9%。下列关于血浆蛋白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输氧气B. 传递信息
C. 防御病菌D. 调节渗透压
【答案】A
【分析】血浆蛋白可以参与免疫调节(抗体、淋巴因子),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与无机盐的含量,可以参与多种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激素)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详解】A、血红蛋白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血浆蛋白,A错误;
B、血浆中有些激素是蛋白质,激素是信息分子,所以可以传递信息,B正确;
C、血浆中有抗体,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抗体可以起到免疫作用,C正确;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蛋白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A。
3. 随着我国退耕还林、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大熊猫世界遗产地”申报等措施的进行,截至2023年,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728只,野生大熊猫达1864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大熊猫种群密度
B. 迁地保护是保护野生大熊猫最有效的措施
C. 不同活动区域的种群间建立生态廊道,可以提高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D. 通过对大熊猫种群密度的统计,可以为评价大熊猫保护措施的效果提供依据
【答案】B
【分析】一、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逐个计数,但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困难,需要采用估算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三、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大熊猫数量较少,且其体型较大,调查分布范围小、数量少、个体较大的种群的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A正确;
B、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等,其是保护野生大熊猫最有效的方式,B错误;
C、不同活动区域的种群间建立生态廊道,可以促进不同区域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繁衍,可以提高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
D、只有通过对大熊猫种群密度的统计,才能了解该种群的生存状况,所以可以为评价大熊猫保护措施的效果提供依据,D正确。
故选B。
4. 某耐盐碱水稻品种M是由野生海水稻与栽培稻杂交后培育而来,其耐盐碱能力远远高于野生海水稻,且产量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野生海水稻与栽培稻存在生殖隔离
B. 盐碱条件会诱导野生海水稻发生适应性变异
C. 耐盐碱水稻品种M的育种原理可能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 利用野生海水稻培育新品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野生海水稻与栽培稻杂交后可育,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盐碱条件不会诱导野生海水稻发生适应性变异,只能对其进行选择,B错误;
C、耐盐碱水稻品种M是由野生海水稻与栽培稻杂交后培育而来,其育种原理可能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C正确;
D、利用野生海水稻培育新品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5. 细胞周期可分为G1、S、G2和M期,CDK抑制剂可阻断细胞周期。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取胚胎干细胞均分成两组,分别在普通培养液和含CDK抑制剂的培养液中培养24h,结果如下图,据此推测CDK抑制剂阻断的生理过程是( )
图甲(普通培养液)图乙(含CDK抑制剂的培养液)
A. G1期至S期B. S期至G2期
C. G2期至M期D. M期至G1期
【答案】A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据图分析CDK抑制剂处理后,2N的细胞数明显增多,可能抑制DNA的复制,即可能抑制间期中的G1至S期,A正确。
故选A。
6. 胸腺是重要的人体免疫器官,T细胞在胸腺成熟过程中逐渐具备“阳性选择”(识别并结合外来抗原)和“阴性选择”(拒绝结合自身抗原)的能力。以下疾病中属于T细胞“阴性选择”能力异常的是( )
A. 肺癌B. 过敏反应
C. AIDSD. 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T细胞在胸腺成熟过程中逐渐具备“阳性选择”(识别并结合外来抗原)和“阴性选择”(拒绝结合自身抗原)的能力。
【详解】A、癌细胞表面的抗原能与T细胞结合,属于“阳性选择”,A错误;
B、过敏反应是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形成的异常免疫反应,不是由T细胞“阴性选择”能力异常形成的,B错误;
C、AIDS是由于T细胞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导致T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形成的免疫缺陷病,不属于T细胞“阴性选择”能力异常,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若T细胞的阴性选择发生错误,则T细胞能与自身的抗原结合,可能引起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D。
7. 磷脂酸(PA)是一种常见的磷脂,在组成细胞膜脂质中的占比约为0.25%。盐胁迫时(膜外Na+浓度显著高于膜内浓度),PA在质膜迅速聚集并与蛋白激酶SOS2结合,使钙结合蛋白(SCBP8)磷酸化而解除对K+通道(AKT1)的抑制,同时还能激活钠氢转运蛋白(S0S1),具体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据此推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HKT1活性增强时,AKT1活性减弱
B. 盐胁迫下,Na+通过主动转运至细胞外
C. S0Sl能同时转运H+和Na+,但仍具有专一性
D. 盐胁迫下,细胞通过上述调节机制,激活SOS1和AKT1,抑制HKT1,从而有效缓解Na+对细胞的毒害作用
【答案】D
【分析】一、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与膜内外物质浓度梯度有关,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
二、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与膜内外物质浓度梯度有关,还需要膜上的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
三、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HKT1活性增强时,Na+会抑制AKT1活性,A正确;
B、钠离子通过HKT1(Na+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细胞,为协助扩散,则 Na+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 正确;
C、转运蛋白 SOS1能同时转运 H+和Na+,而不能转运其它离子,说明其具有特异性,C正确;
D、盐胁迫下,细胞通过上述调节机制,激活SOS1和AKT1,但不能抑制HKT1,从而有效缓解Na+对细胞的毒害作用,D错误。
故选D。
8. 人为砍伐树木可形成林中空地即林窗,林窗面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类群数越大
B. 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与类群数呈正相关
C. 林窗下,不同生物分布在不同水平位置,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 林窗现象不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C
【分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其中计数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有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分析题图数据可知,林窗面积在900~1225m2区间内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类群数反而降低,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不是呈正相关,B错误;
C、生物在不同地段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由题图可知,林窗现象会改变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平均密度,从而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错误。
故选C。
9. 微生物气溶胶是由悬浮于大气或附着于颗粒物表面的微生物及颗粒物形成,其采集方法包括自然沉降法、采样器采样法和过滤法等。自然沉降法是利用带培养基的培养皿收集微生物,再进行培养计数。下列叙述错误的( )
A. 利用采样器采样法,采样前需对采样器进行无菌处理
B. 自然沉降法收集的样品在进行恒温培养时需将平板倒置
C. 自然沉降法检测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一般比实际值偏高
D. 各种方法均需要收集同一条件下的多个样品,用于计数并取平均值
【答案】C
【分析】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计数时,首先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成单个细胞存在(否则一个菌落就不只是代表一个细胞),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经培养后,由单个细胞生长繁殖形成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
【详解】A、为防止杂菌感染,接种前需要对培养基、培养皿、微生物采样器进行灭菌,对实验操作者的双手进行消毒,A正确;
B、纯化培养时,为防止污染培养基和水分蒸发,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培养,B正确;
C、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计数,数值往往偏小,原因是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只能观察到一个菌落,C错误;
D、微生物计数时在同一稀释度下,应至少需要对3个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C。
中枢神经系统中有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其主要作用是影响神经可塑性和认知功能。众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外周血中BDNF的含量减少有关。miRNA是细胞中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miRNA,miRNA-l95是miRNA中的一种。基因的甲基化机理及miRNA-195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如下图所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0. 下列关于BDNP基因甲基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甲基化引起的变异都是不可遗传的
B. DNA甲基化转移酶发挥作用需与DNA结合
C. DNA分子中甲基化的胞嘧啶不能与鸟嘌呤配对
D. DNA甲基化可能阻碍NA聚合酶与起始密码子结合
11. 下列有关BDNF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②与③相比,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B. 与正常个体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过程②一定增强
C. 不同mi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miRNA的产生与细胞分化无关
D. miRNA--l95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BDNF的mRNA结合,抑制BDNF基因的表达
【答案】10. B 11. D
【分析】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如DNA的甲基化。DNA的甲基化是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相同的表型。
【10题详解】A、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如DNA的甲基化,A错误;
B、DNA甲基化转移酶催化DNA部分碱基的甲基化,需要与底物DNA结合,B正确;
C、DNA甲基化碱基序列没有改变,DNA分子中甲基胞嘧啶可以与鸟嘌呤配对,C错误;
D、DNA甲基化通过抑制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从而抑制某个基因的转录,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对该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D错误。
故选B。
【11题详解】A、过程③mRNA与核糖体rRNA碱基互补配对,②miRNA-195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因此过程③与②相比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A错误;
B、图中显示,miRNA-195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是miRNA-195与BDNF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双链结构,而影响BDNF基因的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影响BDNF的翻译过程。图中BDNF是小鼠大脑中表达最为广泛的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其主要作用是影响神经可塑性和认知功能。据此可推测抑郁症小鼠与正常鼠相比,抑郁症小鼠BDNF基因的甲基化提高,转录水平降低,②一定减弱,B错误;
C、不同mi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miRNA的产生与细胞的分化有关,C错误;
D、由题图信息可知,miRNA是细胞中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miRNA,miRNA-l95是miRNA中的一种,该物质与BDNF转录的mRNA结合后,就无法与核糖体结合,从而抑制BDNF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D。
12. “膜流”指细胞的膜成分在细胞膜与内膜系统之间以及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转移、重组过程。下列有关“膜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不能通过“膜流”实现细胞膜成分的更新
B. 质壁分离、胞吞和胞吐过程中都存在“膜流”现象
C. 细胞质中与DNA复制有关的酶进入细胞核与“膜流”有关
D. 抗体合成分泌过程中,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参与“膜流”过程
【答案】A
【分析】一、根据题干信息“细胞的膜成分在细胞膜与内膜系统之间以及内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转移、重组过程”,说明“膜流”体现膜的流动性。
二、“膜流”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出芽形成具膜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详解】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而“膜流”是生物膜系统的各种结构之间转移、重组的现象,因此大肠杆菌没有“膜流”现象,A正确;
B、质壁分离是水分子运出植物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不存在“膜流”现象,B错误;
C、细胞质中与DNA复制有关的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与“膜流”无关,C错误;
D、在抗体合成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参与“膜流”过程,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参与“膜流”过程,D错误。
故选A。
13. 下图为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过程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咀嚼食物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B. 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该过程只涉及神经调节
C. 促胰液素发挥作用后会失去活性
D. 从结扎胰管狗的胰脏研磨液中能够提取到胰岛素
【答案】B
【分析】激素调节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其中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特点。
【详解】A、咀嚼食物引起胰液的分泌是与生具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食物是刺激胰液分泌受神经、体液双重控制,B错误;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C正确;
D、结扎了胰管,胰腺萎缩,不能产生胰液,但胰岛细胞仍能够分泌胰岛素,故而能够提取胰岛素,D正确。
故选B。
14. 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能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清除作用。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下图1为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图2为图1过程②的具体操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中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都具有产生抗体和无限增殖能力
B. 用多孔玻璃板培养和筛选杂交瘤细胞时,每个孔中尽量只接种1个细胞
C. 出现阳性反应的原因是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的结合
D. 注射抗CD47的单抗可以增强巨噬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
【答案】A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 A、过程①中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并非都具有产生抗体和无限增殖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筛选,A错误;
B、过程②为筛选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具体做法是: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接种在多孔的细胞玻璃板上,使每孔细胞不超过一个,通过培养让其增殖,B正确;
C、出现阳性反应是因为抗原(CD47)与抗体(抗 CD47 的单抗)发生了特异性的结合,C正确;
D、由于肿瘤细胞表面 CD47 能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清除作用,而抗 CD47 的单抗可阻断其作用,所以注射抗 CD47 的单抗可以增强巨噬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D正确。
故选A。
15. 2023年浙江省组织开展了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常住人口为6627万人,与2022年末常住人口6577万人相比,增加50万人。具体数据如下表,下面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该调查应遵循随机取样原则
B. 2023年浙江省人口增加了50万,自然增长率约为0.76%
C.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约为109.2,该比例会影响出生率
D. 从上表分析,2023年浙江省的人口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答案】B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2023年浙江省组织开展了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为了确保数据可靠,该调查应遵循随机取样原则,A正确;
B、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580%-0.666%=-0.086%,B错误;
C、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约为109.2,该比例会影响出生率,C正确;
D、由题意可知,2023年浙江省的死亡人口大于出生人口,与2022年相比,常住人口仍增加50万人,这说明2023年浙江省的人口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正确。
故选B。
16. 下列关于遗传学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用3H对噬菌体进行标记
B. 肺炎链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说明含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RNA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研究过程中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答案】D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DNA和蛋白质都含有H元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不能用3H对噬菌体进行标记,A错误;
B、肺炎链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C错误;
D、“基因在染色体上”和“DNA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研究过程中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正确。
故选D。
17. 图1为某单基因遗传病家系图,为研究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对1号与2号的相关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并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不考虑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及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仅从系谱图分析,该病遗传方式有4种可能
B. 结合电泳图谱,可以确定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
C. 致病基因的碱基对的数量比正常基因的碱基对数少
D. 只要再测定4号电泳图谱即可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
【答案】C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仅从系谱图分析,且不考虑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该病遗传方式有4种可能,分别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结合电泳图谱,2号个体有两条带,说明是杂合子,且2号个体正常,所以可以确定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B正确;
C、1号和2号有一条一样的带,且1号患病,2号正常,说明靠近负极的条带代表致病基因,靠近正极的为正常基因,一般来说,DNA在凝胶上的移动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且分子质量越大移动的越慢,结合图2可知,致病基因的条带移动的慢,所以其碱基对的数量比正常基因的碱基对数多,C错误;
D、根据1号和2号的电泳图谱,可确定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只要再测定4号电泳图谱即可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如果4号电泳图谱有一条带,则为伴X隐性遗传病,若有2条带,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故选C。
18. 小李同学对“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只松开分止水夹时,H2O2溶液不会注入各试管中。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
A. 各个试管内除了缓冲液的pH不同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 水槽中滴几滴黑墨水的作用是便于观察量筒内的氧气体积读数
C. 先打开总止水夹,再打开分止水夹可保证各组实验同时开始
D. 为保证实验结果可靠,各组反应时间应相同且时间不宜过长
【答案】C
【分析】一、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叫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 (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 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 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本实验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除了自变量缓冲液的pH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水槽中滴几滴黑墨水,量筒中收集气体后可形成透明空气柱,便于观察量筒内的氧气体积读数,B正确;
C、先打开分止水夹,再打开总止水夹才能使H2O2溶液同时注入各个试管,可保证各组实验同时开始,C错误;
D、反应时间为无关变量,为保证实验结果可靠,各组反应时间应相同且时间不宜过长,防止H2O2溶液被消耗完,导致收集到的氧气含量相同,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C。
19.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随距离延长,幅度减弱),EPSP足够大时能触发运动神经元轴突产生动作电位。图1中刺激单个感觉神经元时能在运动神经元胞体记录到一个EPSP;同时刺激多个感觉神经元,则会激起一个足够大的EPSP。图2中①为动作电位,②③为EPS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觉神经元兴奋后释放递质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
B. 加大刺激单个感觉神经元的强度,电极记录到的EPSP不变
C. EPSP的大小受到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
D. EPSP传导到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会引发效应器兴奋
【答案】D
【分析】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A、感觉神经元兴奋后释放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A正确;
B、刺激单个感觉神经元时能在运动神经元胞体记录到一个EPSP,只有当EPSP足够大时能触发动作电位,此时在加大刺激单个感觉神经元的强度,电极记录到的EPSP不变,B正确;
C、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因此EPSP的大小受到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C正确;
D、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只是效应器的一部分,且EPSP足够大时能触发运动神经元轴突产生动作电位,因此EPSP传导到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不一定会引发效应器兴奋,D错误。
故选D。
20. 某科研小组对兔子(2n=44)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
B. 细胞b和细胞g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C. 细胞c和细胞g都可能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
D. 细胞d、e、f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的核DNA数目为N,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b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e的核DNA含量位于2N-4N之间,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f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2N,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由于是精巢,因此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或极体,A错误;
B、细胞g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但细胞b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
C、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c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g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都会发生染色单体分离,C正确;
D、d、e的核DNA含量位于2N-4N之间,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d和e处于分裂间期,此时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错误。
故选C。
Ⅱ填空题部分
二、填空题(共5题,共60分)
21. 2024年2月至今,我国境内发生多起森林火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且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作为“地球的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这些固定的含碳有机物既是生产者生长发育所需的,又是___直接或间接消费的物质来源。我国承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是指通过___、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
(2)图1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若要实现“碳中和”,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该___(填“>”“=”或“<”)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判断依据是___。而发生森林火灾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碳中和”的实现。
(3)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___结构决定的。森林群落区别于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反而是有利的,请结合图2,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森林能够很快恢复原貌,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调节机制,这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评估火灾后森林的恢复情况,往往需要对森林土壤动物类群的___进行调查,可用___进行取样。
【答案】(1)①. 消费者和分解者/次级生产者 ②. 植树造林
(2)①. > ②. 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未包含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等)排放的CO2量 ③. 不利于
(3)①. 垂直 ②. 物种组成/优势种 ③. 热刺激和KAR类活性物质的作用促进了种子萌发,体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林下光照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土壤矿质元素增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 负反馈
(4)①. 丰富度 ②. 土壤取样器
【分析】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小问1详解】异养型的消费者与分解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故生产者固定的含碳有机物既是生产者生长发育所需的,又是消费者、分解者直接或间接消费的物质来源;我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问2详解】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故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该>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发生森林火灾会破坏大面积的植被,导致生产者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不利于“碳中和”的实现。
【小问3详解】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生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的;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使群落的外貌特征和物种组成;结合图2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即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由图2可知,地表火能烧掉枯枝落叶,使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被生产者再次利用,因此可促进物质循环、地表火可产生光热刺激,作为物理信息促进种子萌发、地表火还可以产生KAR类活性物质,通过信息传递刺激种子萌发,地面植物被烧毁,林下光照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故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反而是有利的;一场森林火灾发生了,灾后由于光照更加充足,土壤的无机养料增多,于是许多种子萌发,幼苗迅速成长,森林面貌逐渐恢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小问4详解】有些土壤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在评估火灾后森林的恢复情况,还需要对森林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因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2. 运动在多种慢性疾病中的显著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肥胖性肌萎缩是指长时间的能量过剩和代谢紊乱导致的肌肉量减少或功能性下降的现象,是肥胖的并发症。研究人员为了研究运动对肥胖性肌萎缩的影响利用模式动物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结合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图注:C为普通饮食组:CM为普通饮食+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CH为普通饮食+高强度间歇运动组:H为高脂饮食组:HM为高脂饮食+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HH为高脂饮食+高强度间歇运动组。Atrgin-1与MuRF-1是两种E3泛素化连接酶,可促进肌细胞中相关蛋白的降解。
(1)据实验结果分析,肥胖引起肌萎缩的机理可能为:长时间的能量过剩可导致___,导致的肌肉量减少。
(2)运动时,支配腿部肌肉的神经___(“属于”或“不属于”)自主神经,运动时心跳加快与___(“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关,此时动物消化腺的分泌活动___。
(3)如图为脂肪细胞中脂肪分解的调节机理,据图可知其调节的方式有___调节。
(4)有研究者认为MSC细胞分泌的GDNF也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为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可设计如下实验:取等量的新鲜脂肪组织(不含MSC细胞但含ILC2细胞)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保留ILC2细胞,注射适量的GDNF,乙组___;丙组___,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检测三组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剩余量。若该观点正确,请预测实验结果___(以坐标柱状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5)综合本研究结果,中等强度持续运动、___等措施均可降低肥胖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答案】(1)Atrgin-1与MuRF-1表达量增大,进而使肌细胞中相关蛋白降解加快
(2)①. 不属于 ②. 交感 ③. 减弱
(3)神经-体液
(4)①. 损毁ILC2细胞,注射GDNF ②. 损毁ILC2细胞,不注射量GDNF ③.
(5)控制高脂饮食/调整饮食习惯
【分析】题意分析,Atrgin-l与MuRF-1是两种E3泛素化连接酶,可促进肌细胞中蛋白的降解,图示结果显示,运动可降低Atrgin-l与MuRF-1活性,且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降低效果更明显,说明该条件下预防肌萎缩效果更明显。
【小问1详解】由题意可知,Atrgin-l与MuRF-1是两种E3泛素化连接酶,可促进肌细胞中蛋白的降解,据图可知,较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的Atrgin-l与MuRF-1相对表达量较高,从而会导致肌细胞中的蛋白降解更多,会进一步导致肌萎缩,所以肥胖引起肌萎缩的机理可能为:长时间的能量过剩可导致Atrgin-1与MuRF-1表达量增大,进而使肌细胞中相关蛋白降解加快,导致的肌肉量减少。
【小问2详解】支配腿部肌肉的传出神经不受意识支配,不属于自主神经。运动时人处于兴奋状态,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动脉血压上升,此时肠胃蠕动、消化腺分泌活动减弱。
【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知,NE(去甲肾上腺素)对脂肪细胞的调节涉及交感神经分泌NE(去甲肾上腺素)和该激素的运输及发挥作用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4详解】有研究者认为MSC细胞分泌的GDNF也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为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分析图可知GDNF是通过作用于ILC2细胞后其产生的IL-5作用于脂肪细胞,所以设计实验时,要想证明MSC细胞分泌的GDNF也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时就要破坏ILC2细胞使其不能产生的IL-5,来排除IL-5对脂肪细胞的作用,则实验可设计如下:取等量的新鲜脂肪组织(不含MSC细胞但含ILC2细胞)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保留ILC2细胞,注射适量的GDNF,乙组损毁ILC2细胞,注射GDNF,丙组损毁ILC2细胞,不注射量GDNF,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检测三组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剩余量。甲组若该观点正确,预测实验结果是
【小问5详解】由题意可知,Atrgin-l与MuRF-1是两种E3泛素化连接酶,可促进肌细胞中蛋白的降解,据此推测,肥胖引起肌细胞中Atrgin-l与MuRF-1含量增加,促进了肌肉细胞中蛋白的降解,因而表现肌肉功能下降,表现为肌萎缩;图示结果显示,较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的Atrgin-l与MuRF-1相对表达量较高,从而导致肌细胞中的蛋白降解更多,进一步导致肌萎缩。对比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组、高脂饮食+高强度间歇运动组可知,运动可抑制Atrgin-l与MuRF-1相对表达量,从而抑制肌萎缩的发生,且中等强度持续运动时Atrgin-l与MuRF-1表达量更低,说明其预防效果更明显。所以中等强度持续运动、控制高脂饮食、调整饮食习惯等措施均可降低肥胖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23. 果蔬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土壤微生物等均可产生NO(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一定影响;NO同时也是重要的环境响应因子,在植物的抗逆境生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某研究小组为探究NO对某果蔬植株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中用SNP(硝普钠)作为NO的供体。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测定了叶片的NO含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气孔导度,结果如图1。测定色素含量时,需用___提取色素并测定含量。提取液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___光。相较于甲组,推测乙组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较弱,依据是___。
(2)进一步检测发现,转录因子(HY5)基因敲除的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PORC基因是叶绿素合成的关键基因,推测HY5蛋白可直接结合PORC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其转录。为研究HY5基因与PORC基因的关系,研究者利用亮氨酸合成缺陷型酵母菌进行相关转基因实验,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先将载体1导入亮氨酸缺陷型酵母细胞,但始终无法在添加金担子素(AbA,一种抗生素)和亮氨酸的培养基上获得重组酵母菌菌落,因此,可采过___技术筛选出重组酵母细胞。
②再将载体2导入①步骤获得的重组酵母细胞,接种到选择培养基上,能筛选获得如图2所示的重组酵母细胞。关于该选择培养基的配方正确是___。
A.加亮氨酸和AbA B.不加亮氨酸加AbA
C.不加亮氨酸和AbA D.加亮氨酸不加AbA
③据此分析步骤①中培养基上无法培养得到菌落的原因是___。
(3)已知NO不直接影响PORC基因的表达也不影响其表达产物的活性,综合上述研究,阐明NO降低植物叶绿素的可能机制:___叶绿素合成减少。
(4)NO作为环境响应因子,还能通过抑制需氧呼吸中___、三羧酸(TCA)循环、电子传递链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抑制了呼吸速率,延缓了植物衰老,此功能与___(植物激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答案】(1)①. 有机溶剂 ②. 红光和蓝紫光 ③.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光反应较弱;气孔导度小影响CO2吸收,碳反应弱
(2)①.PCR/核酸分子杂交和电泳 ②. B ③. 无HY5蛋白作用于PORC基因启动子,导致AbAr基因无法表达对/金担子素无抗性
(3)NO抑制HY5基因的表达,导致P0RC基因转录减少/PORC含量下降
(4)①. 糖酵解 ②. 乙烯
【分析】一、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叶绿素被破坏。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二、色素的作用: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小问1详解】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根据图示结果可知,与甲组相比,乙组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低,抑制光反应,气孔导度变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响应干旱胁迫,但是会抑制二氧化碳的吸收,影响暗反应过程,从而直接影响光合速率。
【小问2详解】①筛选出重组酵母细胞的方法是DNA分子杂交技术或PCR或电泳。
②如果H基因的表达产物是D基因的转录因子,该细胞亮氨酸缺陷型酵母细胞,因此培养基中不加亮氨酸,而加入AbA(金担子素),由于H基因存在,H基因表达的产物启动D基因表达,进而使金担子素抗性基因表达,对金担子素表现出抗性而出现菌落,B正确。
故选B。
③先将载体1导入亮氨酸缺陷型酵母细胞,但始终无法在添加金担子素和亮氨酸的培养基上获得重组酵母菌菌落,这是因为重组酵母菌菌落中无HY5蛋白作用于PORC基因启动子,导致AbAr基因无法表达,对金担子素无抗性。
【小问3详解】NO不直接影响PORC基因的表达也不影响其表达产物的活性,但NO可能会抑制HY5基因的表达,导致PORC基因转录减少,使PORC含量下降,这可能是NO降低植物叶绿素的可能机制。
【小问4详解】糖酵解是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NO通过抑制需氧呼吸中糖酵解、三羧酸(TCA)循环、电子传递链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抑制了呼吸速率。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NO能够延缓植物衰老,此功能与乙烯的作用相互拮抗。
24. 绍兴腐乳,又叫“霉豆腐”,具有酒醉醇香、细腻松酥、入口即化等特点,是浙江地区的传统名菜。其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表面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腐乳味道鲜美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分解成小分子的肽、氨基酸、脂肪酸等,其中的氨基酸与钠盐作用形成氨基酸钠(其中的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研究人员欲从自然发酵的传统“霉豆腐”中筛选出新的毛霉菌株以进一步改良风味。
(1)腐乳发酵过程中所用的毛霉菌株是一种____菌。腌制完成后需要加卤汤装瓶,卤汤中酒精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从发酵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酒精含量过高,导致_______________;过低,导致杂菌生长,引起变质。
(2)酪素培养基的原理是在培养基中添加酪素,如果菌株能产生蛋白酶并分泌到胞外,则能将酪素降解形成透明圈,从培养基的用途上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Hc值是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据Hc值初步筛选出三种具有高蛋白酶活力的菌株编号为M2、M3、M4,原人工接种发酵工艺所用的毛霉菌株编号为M1。将各组毛霉孢子以1:1的比例两两混合,接种于豆腐小块表面,分别以接种__________为对照,培养后测定各组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如图1所示(柱状图上的误差线“I”代表数据的波动范围)。根据下图1数据,最优的毛霉菌株组合是____。
(3)根据以上研究,研究者想通过以下细胞工程的方案获得M2M3杂种菌株,以期获得优质毛霉菌株。
处理③过程可选择____、离心等物理方法,也可选择合适的化学方法;在此处理前需要先对原生质体2和3进行____。在获得杂种毛霉后,往往还需要经过____和鉴定。结果发现,利用细胞工程得到的杂种毛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之一是____。
(4)另一研究小组想通过改造M4菌株形成新的单菌株毛霉发酵工艺,图3为M4菌株改造的基本思路。
图3的流程是利用____工程对毛霉进行改造,A是指活力更高的____(蛋白质)。
若图4为目的基因的部分序列:
现需要在目的基因上游添加EcRⅠ识别序列(5'-G↓AATTC-3'),下游添加BamHⅠ识别序列(5’-G↓GATCC-3')以便与载体正确链接,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应选择的一对引物是____。
【答案】(1)①. 真 ②. 毛霉菌死亡,腐乳发酵时间延长或失败
(2)①. 鉴别 ②. 单一毛霉孢子##单独接种M1、M2、M3和M4毛霉孢子的豆腐 ③. M2M3
(3)①. 电融合 ②. 活力鉴定 ③. 分离纯化 ④. 染色体丢失或基因选择性表达
(4)①. 蛋白质##第二代基因 ②. 蛋白酶或脂肪酶 ③. A
【分析】一、制作腐乳的主要微生物是毛霉,毛霉是异养需氧型真菌,孢子生殖。毛霉能产生脂肪酶和蛋白酶,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二、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改造现有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它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科技工程。
【小问1详解】毛霉是异养需氧型真菌。酒精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所以卤汤中的酒精含量不能过高,否则会到导致毛霉菌死亡,腐乳发酵时间延长或导致腐乳制作失败。
【小问2详解】微生物产生蛋白酶并分泌到胞外后,能将酪素培养基中的酪素降解后形成透明圈,所以在酪素培养基上生长,且菌落周围有透明圈的微生物,就是能产生蛋白酶并分泌到胞外的微生物,酪素培养基是鉴别培养基。根据图1,接种的菌种有单一毛霉孢子M1、M2、M3、M4,也有各组毛霉孢子以1:1的比例两两混合的菌种,本实验以各组毛霉孢子以1:1的比例两两混合、接种于豆腐小块表面的为实验组,接种单一毛霉孢子M1、M2、M3和M4的豆腐小块为对照组,培养后测定各组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根据下图1数据,M2M3组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较高,是本实验中最优的毛霉菌株组合。
【小问3详解】处理③过程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的物理方法有:电融合法、离心法;也可选择合适的化学方法如PEG诱导法。在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前,需要对原生质体进行活力鉴定。由于原生质体融合是随机的且达不到100%,所以在获得杂种毛霉后,往往还需要经过分离、纯化和鉴定。若用细胞工程得到的杂种毛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是融合后部分染色体丢失,或者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的。
【小问4详解】图3的流程从预期M4菌株的功能出发→预期的蛋白质A功能→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或合成新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改造M4菌株形成新的单菌株毛霉→获得预期产品,这属于蛋白质工程的范畴,蛋白质工程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改造M4菌株目的是为了获得活力更高的蛋白酶和脂肪酶,以更好的进行腐乳制作,所以A是指活力更高的蛋白酶或脂肪酶。PCR扩增时,引物与DNA模板的3’端结合,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若要在目的基因两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可在设计引物时在引物的5'端加入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图4中目的基因模板链的3'端应与启动子相连,是目的基因的上游,模板链的5'端应与终止子相连,是目的基因的下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上游引物与模板链的3'端互补,且引物的5'端含有EcRⅠ识别序列,为5'-…GAATTCATGACAGTTAGT…-3';下游引物与编码链的3'端互补,且引物的5'端含有BamHⅠ识别序列,为5'-…GGATCCTCACCGGCAGTA…-3',故选A。
25.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杂交种具有高产优势,但往往出现杂交后代花粉不育现象。科研人员对水稻花粉不育的遗传机理展开研究,发现粳稻和籼稻的杂交种花粉育性可能与12号染色体R区段的A、B、C、D等基因有关,已知这些基因与卵细胞的育性均无关,R区DNA片段上的基因如下图。为此,科学家对野生型籼稻进行单基因敲除,选育出基因敲除纯合子甲、乙、丙(除敲除基因外,其它基因组成均与野生型籼稻相同),但是始终无法筛选获得D基因敲除纯合个体。利用上述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注:粳稻12号染色体上无B、C、D的等位基因。
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可知,____基因可导致花粉育性降低,判断依据是____。
(2)进一步研究发现,组合1的F1单独敲除D基因,其花粉均不育,C、D基因双敲除花粉均可育。推测C基因编码的蛋白C具有毒害作用,D基因编码的蛋白D具有____作用。若推测正确且已知C基因的表达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之前,结合题目信息推测,D基因的表达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____(填“之前”或“之后”)。组合1中可育花粉的基因型为____。(不考虑片段交换)将杂交组合1的F1自交,F2植株中花粉育性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
(3)若上述推测正确,向杂交组合1的F1植株转入1个D基因,再进行转基因水稻的筛选和鉴定,假设转入的D基因对水稻花粉育性之外的其他生理功能均无影响。
①筛选得到水稻植株,花粉100%可育,说明D基因转入来自____(填“粳稻”或“籼稻”)的12号染色体上。
②筛选得到水稻植株,花粉50%可育,说明D基因转入来自____的12号染染色体上。
③若D基因插入在非12号染色体,该植株可育花粉的比例是____。自交子代中100%花粉可育的植株占____。
【答案】(1)①. C ②. 由123组可知含C基因的杂合子50%花粉可育,第4组不含C基因的纯合子100%花粉可育
(2)①. 解除蛋白C的毒害 ②. 之后 ③. CD或ABCDE ④. 100%的花粉可育:50%的花粉可育=1:1
(3)①. 粳稻 ②. 籼稻 ③. 3/4 ④. 2/3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由表可知,C基因可导致花粉育性降低,判断依据是由123组可知含C基因的杂合子50%花粉可育,第4组不含C基因的纯合子100%花粉可育。
【小问2详解】进一步研究发现,组合1的F1单独敲除D基因,其花粉均不育,C、D基因双敲除花粉均可育。推测C基因编码的蛋白C具有毒害作用,D基因编码的蛋白D具有解除蛋白C的毒害作用。若推测正确且已知C基因的表达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之前,结合题目信息推测,D基因的表达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之后。已知组合1的F1单独敲除D基因,其花粉均不育,C、D基因双敲除花粉均可育,D基因编码的蛋白D具有解除蛋白C的毒害作用,再结合图可知,杂交组合1-4的F1产生的可育花粉的12号染色体都来自野生型籼稻,不育花粉的12号染色体都来自野生型粳稻,因此杂交组合1中可育花粉的基因型为CD或ABCDE。杂交组合1的F1进行自交,由于F1花粉有50%可育,不育花粉的12号染色体都来自野生型粳稻,则其子代的染色体一半来自野生型籼稻,一半来自野生型粳稻,但是其自交后代表现之比为1:2:1,其中一半的表型为自野生型籼稻和野生型粳稻,另一半的表型为F1,因此子代的育性及比例是100%的花粉可育:50%的花粉可育=1:1。
【小问3详解】为了验证D基因的作用是解除C基因导致的花粉不育,向杂交组合1的F1转入1个D基因,转入之后对植物其他生理功能无影响。之后进行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和鉴定。
①筛选得到水稻植株,花粉100%可育,若上述推测正确,说明D基因转入位置在野生型粳稻的12号染色体上,因为野生型粳稻的花粉中无CD基因。
②筛选得到水稻植株,花粉50%可育,若上述推测正确,说明D基因转入的位置在野生型籼稻的12号染色体上,说明野生型粳稻的染色体并没有改变。
③若D基因插入在非12号染色体,若上述推测正确,该植株可育花粉的比例是3/4,即只含AE的12号染色体和什么都没有的非12染色体结合形成的花粉不育,其余三种均可育,自交子代中100%花粉可育的植株占2/3,后代一共9种组合方式,其中含AB的12号染色体和什么都没有的非12染色体结合的概率是3/9,这种情况花粉不会100%可育,因此自交子代中100%花粉可育的植株占2/3。
项目
占比
与2022年比
性别构成
男性
52.2%
/
女性
47.8%
/
年龄构成
0-15岁
13.4%
-0.4%
16-59岁
65.1%
-0.9%
>60岁
21.5%
+1.3%
自然增长状况
出生率
0.580%
-0.048%
死亡率
0.666%
+0.042%
上游引物
下游引物
A
5'-…GAATTCATGACAGTTAGT…-3'
5'-…GGATCCTCACCGGCAGTA…-3'
B
5'-…GGATCCATGACAGTTAGT…-3'
5'-…GAATTCTCACCGGCAGTA…-3'
C
5'-…GAATTCTACTGTCAATCA…-3'
5'-…GGATCCAGTGGCCGTCAT…-3'
D
5'-…GAATTCAGTGGCCGTCAT…-3'
5'-…GGATCCTACTGTCAATCA…-3'
杂交组合
母本
父本
F1育性性状
1
野生型籼稻
野生型粳稻
50%的花粉可育
2
A基因敲除的纯合籼稻甲
野生型粳稻
50%的花粉可育
3
B基因敲除的纯合籼稻乙
野生型粳稻
50%的花粉可育
4
C基因敲除的纯合籼稻丙
野生型粳稻
100%的花粉可育
[生物]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高三选考科目适应性测试(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高三选考科目适应性测试(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及选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及选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年5月高考及选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年5月高考及选考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