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为7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编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4.请将非选择题的答案按要求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否则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
1. 假如你是一名营养师,针对下列特定人群设计的饮食方案,合理的是( )
A. 坏血病患者应该适量补充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
B. 伤病员应该摄入牛奶、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
C. 肝炎患者可以多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D. 糖尿病患者排出了大量糖,应补充含糖量高的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详解】A.坏血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尤其是新鲜的柑橘;因此坏血症患者要补充新鲜的水果蔬菜,故A错误。
B.蛋白质是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之一,瘦肉、鱼、奶、蛋和豆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它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另外,蛋白质也能氧化分解为人体提供一部分能量。伤病员应该摄入牛奶、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故B正确。
C.肝炎病人的肝功能受损,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的消化,因此肝炎患者应该少吃富含脂肪类的食物,故C错误。
D.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患糖尿病的人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含糖高的食物,故D错误。
故选B。
2. 多酶片是常用药之一,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治疗消化不良。下图是药瓶上的部分标签,其中肠溶衣是指药物外层包裹的能使药物在37℃的人工胃液中2小时以内不崩解或溶解,而在人工肠液中1小时崩解或溶解,并释放出药物的包衣。下列有关多酶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酶都是人体消化系统无法产生的
B. 能促进蛋白质的消化,不能促进淀粉的消化
C. 将外层酶与内层互换,不会影响药效
D. 使用肠溶衣包裹,可防止胰酶在胃中被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胃腺分泌胃液,还有胃蛋白酶,可以初步分解蛋白质;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肠腺和胰腺分别分泌肠液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
【详解】A.人体的胃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A错误。
B.多酶片中含有胃蛋白酶和胰淀粉酶,可以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B错误。
C.多酶片的肠溶衣能使药物在胃液中不崩解或溶解,而在肠液中崩解或溶解,并释放出药物的包衣,利于药物的吸收,如果将外层酶与内层互换,会使药物在胃内溶解或崩解,不利于药物的吸收,C错误。
D.胃中的胃液含有胃蛋白酶,可以初步分解蛋白质,胰酶属于蛋白质,在胃中会被分解,失去活性,因此,使用肠溶衣包裹,可防止胰酶在胃中被破坏,D正确。
故选D。
3. 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某生物兴趣小组打算办一期“人体消化与吸收”黑板报。同学们准备资料中描述错误的是( )
A. 馒头咀嚼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
B. 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能分解蛋白质的酶
C. 维生素、无机盐主要在小肠内被消化吸收
D. 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送入到小肠腔内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内,被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因此馒头咀嚼会变甜, A正确。
B.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B正确。
C.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小分子物质,不需要被消化,直接被吸收,C错误。
D.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管送入到小肠腔内,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D正确。
故选C。
4. 如图表示脂肪在消化道某部位发生的变化。形成这种状态的部位和所需的消化液是( )
A. 口腔、唾液B. 胃、胃液
C. 小肠、肠液和胰液D. 小肠、胆汁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详解】脂肪在消化道中的消化主要发生在小肠;胆汁由肝脏分泌,储存在胆囊中,排入小肠后能将脂肪乳化成小颗粒,增加脂肪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因此,形成这种状态的部位是小肠,所需的消化液是胆汁。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图是小秦搜索到的人体小肠绒毛、肺泡、毛细血管、成熟红细胞的图片。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小肠绒毛壁薄且仅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
B. 肺泡数量多,肺泡壁很薄,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 毛细血管内径小,血流速度慢,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D. 成熟的红细胞成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运输氧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A.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内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A错误。
B.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很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B正确。
C.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薄,内径小,管内血流速度慢,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有利于运输氧气,D正确。
故选A。
6. 如图甲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材料;乙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①②③表示血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为达到预期实验效果,最好选用尾鳍色素较少的小鱼
B. 棉絮可以保障小鱼正常呼吸
C. 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①③②
D. ②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答案】C
【解析】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①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③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②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
【详解】A.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时,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色素少的活鱼,若尾鳍的色素较深时,不易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情况,故A正确。
B.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应该用湿棉絮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并且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小鱼正常呼吸,故B正确。
C.①小动脉内血流速度最快,②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因此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②③①,故C错误。
D.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②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故D正确。
故选C。
7. 人在呼吸时,胸廓扩大导致吸气、缩小导致呼气。下列哪种组合表示肺处于吸气状态( )
A. 甲、丙B. 甲、丁C. 乙、丙D. 乙、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详解】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
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流出,形成呼气运动。
观察图示可知:甲图和丁图,膈肌处于收缩状态、膈顶下降,胸廓扩大,应该是吸气。
乙图和丙图,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膈顶上升,胸廓缩小,应该是呼气。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胸廓缩小导致呼气。
8.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下列对人体皮肤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头皮屑是脱落的角质层细胞
B. 皮肤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 皮肤的表皮中有大量毛细血管
D. 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大量出汗。说明皮肤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皮肤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是已经角质化的细胞,生发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详解】AC.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皮肤有再生功能。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头皮上的头皮屑是脱离的最外层,即角质层的一层上皮细胞,表皮没有血管和神经,A正确,C错误。
B.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正确。
D. 人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量增多,需要通过扩张血管和增加汗液分泌来调节体温,同时随汗液排出体内产生的一部分废物。因此这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9. 如下表是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及肾小管末端液体内甲、乙两种物质的浓度,据此判断,甲、乙分别是( )
A. 甲是尿素,乙是无机盐
B. 甲是尿素,乙是葡萄糖
C. 甲是葡萄糖,乙是尿素
D. 甲是蛋白质,乙是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由尿的形成过程可知:血浆、原尿中的葡萄糖含量一样,都是0.1%,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无机盐、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在血浆、原尿、尿液中会逐渐增多。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物质在血浆、肾小囊、肾小管末端中的含量逐渐增多,应该是无机盐或尿素。乙物质在血浆、肾小囊中含有,在肾小管末端中没有,应该是葡萄糖。分析各选项,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 小丽发现自己近期易激动、晚上睡不着觉、体重减轻、脖子肿大,医生建议她去内分泌科进行相关激素的检查,最可能检查的激素是( )
A. 甲状腺激素B. 胰岛素
C. 肾上腺素D. 生长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而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物质,体内长期缺碘就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甲状腺的发育,就会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小丽发现自己近期易激动、晚上睡不着觉、体重减轻、脖子肿大,医生建议她去内分泌科进行甲状腺激素的检查,A符合题意。
B.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具有调节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当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会患糖尿病,B不符合题意。
C.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皮肤血管扩张,也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不符合题意。
D.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如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得侏儒症,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得巨人症,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得肢端肥大症,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人体长期吸入大量细微粉尘会使粉尘在肺泡处积存,引起肺部纤维化,使肺泡弹性下降,如图为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示意图,结合图分析能够得出的是( )
A. ①②过程中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作用进行
B. 肺部纤维化完全不会影响图中①②过程
C. 肺部纤维化会导致组织细胞供氧不足
D. 由血流方向可知,a 流动脉血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为肺泡中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②为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a流静脉血;b流动脉血。
【详解】A.图中①为肺泡中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②为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外界的粉尘会随吸气过程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泡,人体内的气体通过气体扩散的方式进行交换,A 错误。
B.肺部纤维化会使肺泡弹性下降,影响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B 错误。
C.肺部纤维化会影响人体的气体交换能力,氧气进入量减少,使得通过血液输送至组织细胞的氧气减少,影响组织细胞的氧气供应,C 正确。
D.图中 a 处二氧化碳含量多,流静脉血,b 处经过气体交换,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减少,流动脉血,D 错误。
故选C。
12. 经医生确诊某患者为急性炎症,然后对他进行消炎治疗,没过多久就痊愈了,则他体内白细胞数量变化趋势是(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白细胞数目)(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详解】当细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所以当患者患急性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在治疗康复的过程中白细胞数目逐渐的减少,最后达到正常水平。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13.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人体的一种内源性激素,主要由人的肾脏产生,EPO能够促使人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旦失血过多,建议输入同型血
B. EPO分泌不足时,人可能会患贫血
C. 长期在缺氧的环境下生活肾脏分泌的EPO会减少
D. 各种血细胞是经过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定的综合调节。
【详解】A.输血原则是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一旦失血过多,建议输入同型血,故A正确。
B.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组织和器官供氧不足,当EPO分泌不足时,红细胞产生减少,人可能会患贫血,故B正确。
C.长期在缺氧的环境下生活,此时形成反馈机制,促进EPO分泌增加,生成更多红细胞,缓解机体缺氧状态,故C错误。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种血细胞是经过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C。
14. 为探究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某生物学兴趣小组设计并制作了模型。如图甲为眼球结构示意图,图乙为该模型装置,光源位置固定不变,注射器注水可使水透镜的曲度(凸度)增大。此时,图乙中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水透镜折射,在光屏上形成了清晰的物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光屏模拟的是图甲中③,③是视觉形成的部位
B. 若光源形状为“p”,则光屏上形成的物像应为“p”
C. 配戴眼镜可矫正近视是因为改变了图甲中④的曲度
D. 若向水透镜内注水,物像应向靠近水透镜方向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1)图中:①巩膜、②脉络膜、③视网膜、④晶状体、⑤玻璃体。
(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详解】A.图乙中光屏模拟的是图甲中③视网膜,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是视觉形成的部位,故A错误。
B.若光源形状为“p”,则光屏上形成的物像应为“d”,故B错误。
C.配戴凹透镜可矫正近视,是因为调节外界物像反射的光线投影在视网膜上,故C错误。
D.若向水透镜内注水,使水透镜的曲度变大,物像应向靠近水透镜方向移动,才能投影在光屏上,故D正确。
故选D。
15. 骑行十公里相当于跑步20~25分钟消耗的卡路里,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健身运动。下列关于骑行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骑行途中,骑手身体能够保持平衡主要受小脑的调节
B. 骑行过程中呼呼的风声刺激选手的耳蜗并在此形成听觉
C. 骑行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开障碍物属于条件反射,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
D. 到达终点击掌庆祝时心跳因激动而加速,这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1.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2.听觉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详解】A.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可见,骑行途中,骑手身体能够保持平衡主要受小脑的调节,故A正确。
B.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B错误。
C.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也叫条件反射。该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可见,骑行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开障碍物属于条件反射,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属于复杂反射,故C正确。
D.人在激动时,消耗的能量和氧气增加,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可见,人体激动时,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直接参与这种变化调节的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故D正确。
故选B。
16. 医生对某人的血糖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血糖升高是由于麦芽糖被吸收进入血液
B. b→c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甲状腺激素降低了血糖浓度
C. c→d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运动消耗了较多葡萄糖
D. d→e检测发现体内某种激素含量增加,则其效果与胰岛素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糖的代谢。
(2)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详解】A.a→b血糖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故A错误。
B.b→c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故B错误。
C.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c→d血糖含量下降,可能是运动消耗了较多葡萄糖,故C正确。
D.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d→e点血糖升高,检测发现体内某种激素含量增加,则其效果可能与胰岛素相反,故D错误。
故选C。
17.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对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流感病毒,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 皮肤只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C. 甲型流感病毒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原体,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D. 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对流感病毒的抵御,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依靠的是我们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黏膜的某些附属物如鼻毛、气管黏膜上纤毛等有阻挡和清除异物的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流感病毒,属于第二道防线,故A错误。
B.皮肤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故B错误。
C.甲型流感病毒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抵御病原体,是出生后才有的,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故C正确。
D.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叫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C。
18. 如图表示合胞病毒侵入人体的免疫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免疫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发挥作用的细胞A是淋巴细胞
C. 细胞A产生的物质可以与任何病毒结合
D. 细胞B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机体清除合胞病毒的过程利用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属于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详解】A.细胞A能产生抗体。合胞病毒是抗原。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抗体具有专一性,属于特异性免疫,故A错误。
B.合胞病毒是抗原,A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对付抗原,故B正确。
C.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抗体具有专一性,细胞A产生的物质只能与合胞病毒结合,故C错误。
D.B吞噬细胞吞噬病菌是属于第二道防线,而此时吞噬细胞参与的第三道防线,故D错误。
故选B。
19. 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丙表示传播途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为易感人群,乙为传染源
B. 切断丙能防止甲变成乙
C. 引起疾病的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属于传染源
D. 保护乙的措施有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锻炼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甲为传染源,丙为传播途径,乙为易感人群,故A错误。
B.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切断丙能防止乙易感人群变成甲传染源,故B正确。
C.引起疾病的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属于病原体,故C错误。
D.不同传染病应采取不同措施预防,为保护乙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有多锻炼等,戴口罩、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D错误。
故选B。
20.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呼吸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排出痰液,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延缓肺部病情,从而改善全身症状。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俯卧位时,有利于排出咽喉部位产生的痰液
B. 俯卧位时,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C. 俯卧位时,气体经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
D. 患者肺部感染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没有处理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
【详解】A.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A错误。
B.俯卧位时,背部肺泡重新开放,通气量增加,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B正确。
C.气体进入肺的路径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口不是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C错误。
D.呼吸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肺部感染是由于呼吸道没有完全清洁吸入的空气,致使病菌进入肺内,说明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D错误。
故选B。
21. 小美利用注射器、橡皮管、漏斗、不同大小的塑料颗粒等材料和适量糖水制作了“肾单位模型”。关于该模型分析正确的是( )
A. C 处模拟的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管
B. 模型中“尿液”将从部位 E 中流出
C. D处血液是动脉血
D. 塑料颗粒可以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3)分析图示可知,A模拟入球小动脉,B模拟出球小动脉,C模拟肾小球,D模拟肾静脉,E模拟收集管。
【详解】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图中C 处模拟的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球,故A错误。
B.当肾小囊内的液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沿收集管流出肾脏,进入输尿管。因此形成的“尿液”将从E收集管中流出,故B正确。
C.血液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含氧量高,鲜红色;静脉血含氧量低,暗红色。D肾静脉处血液是静脉血,故C错误。
D.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所以,用塑料颗粒可以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是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故D错误。
故选B。
22. 下图为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是①
B. 该反射的传出神经是②
C.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⑤
D. 若事先提醒,膝跳反射的阳性率可能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效应器、④传出神经和⑤神经中枢。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ABC.由分析可知,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效应器、④传出神经和⑤神经中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是①,AC正确,B错误。
D.若测试者事先提醒被试者注意,人在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膝跳反射实验则可能不成功,使实验结果阳性率下降,小腿不会跳起,说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脊髓低级神经中枢,D正确。
故选B。
23. 了解安全用药常识和急救的方法,对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伤口缓慢流出暗红色血液,可指压伤口远心端进行止血处理
B. OTC需要凭医生的处方购买,并在医生的监控或指导下服用
C. 用人工呼吸救助溺水病人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吹气法人工呼吸
D. 遇到突发心肌梗死倒地的病人,可将人就近抬到舒适的地方
【答案】A
【解析】
【分析】(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2)人工呼吸的频率应和人体自然呼吸的频率相同。
【详解】A.伤口缓慢流出暗红色血液,这是静脉出血,可指压伤口远心端进行止血处理,故A正确。
B.OTC是非处方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按所附药品说明书服用,故B错误。
C.用人工呼吸救助溺水病人时,应先清除口鼻内污物,再进行口对口吹气法人工呼吸,故C错误。
D.遇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突发疾病时,就地休息,不要随意搬动病人,以防加重病人心脏负担,引起意外。给病人服用硝酸甘油片等药物缓解疼痛。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病人送至医院救治,故D错误。
故选A。
24. 如图为血流经某器液官甲的示意图,A、B、C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甲是大脑,则血液中的氧气A>C
B. 若甲是肾脏,则血液中尿素的含量A>C
C. 若甲是小肠,则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A>C
D. 若甲是肺,则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A>C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如图:
【详解】A.若甲是大脑,血液流经大脑时,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进入脑,脑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A>C,故A正确。
B.若甲是肾脏,肾脏是形成尿液主要器官,尿素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则血液中尿素的含量A>C,故B正确。
C.若甲是小肠,小肠是消化的吸收的主要器官,则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A<C,故C错误。
D.若甲是肺,肺是呼吸的主要场所,二氧化碳会随着呼气排出体外,则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A,故D正确。
故选C。
25. 以下实验及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滴加柠檬酸钠溶液防止血液凝固
B. 观察小肠的结构——将羊小肠纵向剪开,放到清水中用放大镜观察
C.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用高倍镜观察小鱼尾鳍中血液的流动
D. 观察离体心脏的结构——向肺静脉注水,水会从主动脉溢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等等,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详解】A.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研究血液的组成)——滴加柠檬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防止血液凝固,如果不滴加柠檬酸钠溶液,血液会出现凝固现象,故A正确。
B.观察小肠的结构,目的是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将小肠纵向剪开,放到清水中用放大镜观察即可,故B正确。
C.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目的是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用高倍镜观察,视野太窄,达不到实验目的,用低倍镜观察即可,故C错误。
D.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不同的血管相连。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由于房室瓣只能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所以,心脏中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因此,观察离体心脏的结构——向肺静脉注水,水会从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溢出,故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共50分)
26. 某同学由于缺少乳糖酶,在喝完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的症状。牛奶主要成分有水、脂肪、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依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1)乳糖是牛奶中的一种糖类,据图二推测,消化乳糖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请写出2条该器官适合消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
(2)图一表示“平衡膳食宝塔”,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应摄入足够的________层食物。
(3)小明每早吃一个鸡蛋来补充蛋白质,蛋黄不但含蛋白质还有较多的脂肪,图二中的五种消化液对蛋黄有消化作用的是_________(填数字)。
(4)图三中A、B是食物在消化道内发生的两个生命活动过程,代表消化的是______。
(5)某女士因病切除全部小肠,称为“无肠女”,她每天完全依靠静脉滴注营养液生活,她滴注的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
(6)某医学小组以36例乳糖不耐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益生菌联合乳糖酶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治疗两周后,结果如下表。
根据治疗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小肠 ②. 小肠很长,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答出两条即可)
(2)三四 (3)②③④⑤
(4)A (5)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
(6)益生菌联合乳糖酶治疗腹泻的效果比只有乳糖酶的效果好
【解析】
【分析】图一中:一层谷类,二层蔬果类,三层鱼肉类,四层奶豆类,五层脂肪类。
图二中:①唾液,②胃液,③胆汁,④⑤表示胰液、肠液;a表示葡萄糖,b表示氨基酸,c表示甘油和脂肪酸。
【小问1详解】
糖类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因此,消化乳糖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合消化的特点是:小肠很长,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写2条,合理即可)
【小问2详解】
蛋白质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一部分能量,但蛋白质主要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更新的重要原料。图一中的三层鱼、肉类,四层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见,图一中,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应摄入足够的三、四层食物。
【小问3详解】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可知,消化蛋白质需要胃液,胰液,肠液,消化脂肪需要胆汁,胰液和肠液,所以蛋黄不但含蛋白质还有较多的脂肪,图二中的五种消化液对蛋黄有消化作用的是②胃液、③胆汁、④⑤表示胰液、肠液。
【小问4详解】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结合题图三可知,A表示消化,B表示吸收。
【小问5详解】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切除后,她注射的营养液中应当是营养物质的可吸收的形式。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被人体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被消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人体吸。可见,“无肠女”滴注的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有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
【小问6详解】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使用乳糖酶+益生菌的B组患者在治疗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比单独使用乳糖酶的A组效果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健康,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根据结果,可得出结论是:益生菌联合乳糖酶治疗腹泻的效果比只有乳糖酶的效果好。
27. 近年来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发展,比赛充满不确定性,马拉松参赛者的第一杀手就是室颤引发的“心脏骤停”,最后关头逆转生命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是赛事组委会必备器材。及时除颤对挽救生命极其重要,除颤越早,救助成功率越高,所以有急救“黄金四分钟”的说法。不仅仅是马拉松赛事,在一些城市的地铁车站、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都设有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室颤是指心室壁的心肌快速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颤动)请据图回答问题:
(1)马拉松参赛者需要大量能量,在一段路程后会有专门的补给点,给参赛者提供水分和食物,跑步时间较长会感到饥饿,此时胰岛素的分泌量会_________。在赛中还需进行科学呼吸,参赛者的呼吸状态可用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表示。参赛者中途一般不排尿,水分主要通过呼吸和_________排出体外。
(2)图2为下肢骨骼肌组织处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当血液流经下肢肌组织细胞处,氧气向下肢肌细胞内扩散,而二氧化碳由下肢肌细胞向外扩散,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是心脏,它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正常情况下,心室收缩时血液进入_________(填血管类型),通过血液循环为组织细胞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细胞利用。发生室颤时,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脑部供血严重不足,导致位于_________的呼吸中枢等基本生命活动中枢逐渐停止工作,危及人的生命。
(4)认识与使用AED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请提出一条帮助公众了解AED的可行建议________。
【答案】(1) ①. 减少 ②. A ③. 排汗
(2)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在下肢肌细胞和血液之间产生了浓度差发生了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
(3) ①. 动脉 ②. 脑干
(4)制作宣传画或电子画报,在学校和社区发布等(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1)心脏工作原理:①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左心室和右心室,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②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此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③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打开。
(2)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小问1详解】
当跑步时间较长,参赛者会感到饥饿,这通常意味着血糖浓度降低。在低血糖状态下,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减少,以促进血糖的升高。在马拉松比赛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参赛者的呼吸会加深加快,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这种呼吸状态通常用图中的A表示,即深呼吸和高频率的呼吸。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有排尿、排汗和呼吸,由于参赛者中途一般不排尿,因此,水分主要通过呼吸和皮肤排出体外。
【小问2详解】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因此,当血液流经下肢肌组织细胞处,氧气向下肢肌细胞内扩散,而二氧化碳由下肢肌细胞向外扩散,原因是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在下肢肌细胞和血液之间产生了浓度差发生了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
【小问3详解】
正常情况下,由于心室与血液流出心脏的动脉相连,因此,心室收缩时血液进入动脉,通过血液循环为组织细胞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细胞利用。在室颤发生时,心脏无法有效地泵出足够的血液,导致全身各器官,特别是脑部,供血不足。脑部是控制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中枢的重要器官,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当脑部供血不足时,这些中枢会逐渐停止工作,从而危及人的生命。
【小问4详解】
为了帮助公众了解AED,可以提出以下可行建议:在公共场所如地铁站、大型商场等设置AED,并配备使用说明和急救流程图;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AED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在学校和社区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包括AED的使用;制作宣传画或电子画报,在学校和社区发布等等。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公众对AED的认识和使用能力,为急救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8. 小秦所在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了“生物圈中的人”项目学习任务。图1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图2是体循环或肺循环简图,其中①表示血液流经的器官;图3是血液循环模型,其中①~③表示心脏的三个腔,④⑤表示血液流经的不同器官。请据图回答问题:
【调查发现】小明的午餐是馒头、水煮玉米、清炖排骨和凉拌黄瓜;第二天小明在粪便中发现了完整的玉米粒,刷牙时出现了牙龈出血的现象。
【模型建构】小组回顾了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输和代谢过程,复习了图1,绘制了图2,制作了图3模型。
(1)结合图1写出“豆瓣”在小秦体内的“旅行路线”:①→②→③→______→⑨(用序号和箭头表示)。午餐中的馒头和瘦肉最终在图1中的⑦处分别被消化为______和氨基酸。
(2)氨基酸在图2中的①处被吸收进入血液,则图2中的①对应的是图1中的[ ]______。部分氨基酸经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主要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以上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的,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3)图3模型用空心橡皮球、橡皮管、填充的液体和模拟瓣膜的材料等制成。挤压图3中的②,液体经④流至③的过程可用图2表示,则图2是______循环。
【探究实践】新鲜水果能为人体提供自身不能合成的维生素C。
(4)参照午餐推测,小秦牙龈出血是由于维生素C摄入量______(填“过多”“适量”或“不足”)。
(5)小组想了解不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查阅资料获知,家里几种常见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如下表:
人们只食用水果的可食用部分。根据表中数据,估算并比较每100克可食用部分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小秦可首选____________食用,改善牙龈出血,做到合理营养。
【答案】(1) ①. ⑤→⑦→⑧ ②. 葡萄糖
(2) ①. [⑦]小肠 ②. 神经元
(3)体 (4)不足
(5)香蕉
【解析】
【分析】图1中①口腔、②咽、③食道、④肝脏、⑤胃、⑥胰腺、⑦小肠、⑧大肠、⑨肛门。图2中①表示全身各个器官。图3中①左心房、②左心室、③右心房、④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网、⑤肺部毛细管网。
【小问1详解】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有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豆瓣”在小秦体内的“旅行路线”:①口腔→②咽→③食道→④胃→⑦小肠→⑧大肠→⑨肛门。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瘦肉中的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
【小问2详解】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氨基酸在图2中的①处被吸收进入血液,则图2中的①是图1中的⑦小肠。部分氨基酸经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主要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以上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的,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小问3详解】
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图3模型用空心橡皮球、橡皮管、填充的液体和模拟瓣膜的材料等制成。挤压图3中的②左心室,液体经④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网流至③右心房的过程可用图2表示,则图2是体循环。
【小问4详解】
水果和蔬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参照午餐推测,小秦牙龈出血是由于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引起的。
【小问5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每100克可食用部分所含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梨:5÷82×100=6.1(毫克);苹果:3÷85×100=3.53(毫克);葡萄:4÷86×100=4.65(毫克);桃:10÷89×100=11.24(毫克);香蕉:8÷59×100=13.56(毫克),比较计算数据可知,每100克可食用部分所含维生素C含量,香蕉最多,小秦可首选食用香蕉,改善牙龈出血,做到合理营养。
29. 生物圈中各生物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如图表示人体部分生命活动和绿色植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关联,其中A、B、C、D表示心脏四腔,a、b、c、d表示物质,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1至10表示血管。请回答:
(1)植物制造的淀粉在消化道中最终被分解,人体内参与该过程的消化液有________营养物质消化后的产物通过[ ]________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输到脑。
(2)植物释放到大气中的物质a,经①过程进入肺泡,再依次透过________进入5中的血液,依次经过肺循环、体循环被脑细胞的__________利用。
(3)脑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b经②过程排出体外,此时,肋骨间的肌肉状态以及肺内气压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
(4)肾脏排出的物质c包含的成分有___________,这些成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5)生物体中,与物质吸收、交换、进出等有关的结构,往往具有数量多的特点。例如人的小肠和肺泡,这体现了生物学的____________观点。
【答案】(1) ①. 唾液、胰液、肠液 ②. ③吸收
(2) ①. 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 ②. 线粒体
(3)舒张、变大 (4)水、无机盐、尿液
(5)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解析】
【分析】图示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c表示无机盐、d表示有机物;A表示右心房、B表示右心室、C表示左心房、D表示左心室、①表示吸气、②表示呼气、③表示吸收、1表示主动脉、2表示肺动脉、3表示上腔静脉、4表示下腔静脉、5表示肺部毛细血管、6表示体动脉、7表示肺静脉、8表示体动脉、9表示肾动脉、10表示肾静脉、据此解答。
【小问1详解】
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人体内参与该过程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胰液。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葡萄糖通过③吸收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输到脑。
【小问2详解】
植物释放到大气中的物质a氧气,经①吸气过程进入肺泡,再进入5肺部毛细血管,依次经过肺循环、体循环被脑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呼吸作用,这样就能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小问3详解】
脑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b二氧化碳经②呼气过程排出体外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膈的顶部上升,胸廓上下径变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变大,气体呼出肺。
【小问4详解】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肾脏排出的物质c尿液包含的成分有水、无机盐、尿素,这些成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小问5详解】
生物体中,与物质吸收、交换、进出等有关的结构,往往具有数量多的特点。例如人的小肠内表面有大量的皱襞和许多小肠绒毛,增大了营养物质的吸收面积,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这体现了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
30. 如图为某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营养的一天从早餐开始,图中营养更合理的是食谱_______(填“1”或“2”)。
(2)活力课间后,该同学心跳加快,膈顶部由d到c表示的______过程也加快,此时呼吸会变得急促,目的是提供较多的_______参与有机物分解。
(3)午餐后,葡萄糖吸收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到骨骼肌细胞释放能量过程中经过的路线是⑤→____________→⑨(用图中数字和字母表示)。
(4)午餐后,血液流经小肠血管⑩与⑤,图中血糖含量更高的是血管_____,此时他体内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量会增加,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5)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有利于保护视力。若长期用眼不当,物体在眼球中成像位置如图所示,可通过佩戴_______透镜加以矫正。
【答案】(1)1 (2) ①. 呼气 ②. 氧气
(3)④→A→C→①→②→③→⑦→B→D→⑧
(4) ①. ⑤ ②. 胰岛素
(5)凹
【解析】
【分析】图中的a肱二头肌、b肱三头肌、c膈肌舒张、d膈肌收缩、A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①肺动脉、②肺部毛细血管、③肺内的各级静脉、④上、下腔静脉、⑤小肠静脉、⑥各级静脉、⑦肺静脉、⑧主动脉、⑨各级动脉。
【小问1详解】
食谱1中含有糖类(米饭)、蛋白质(瘦肉)、维生素、水分、无机盐等,营养全面;食谱2中具有糖类(米饭、稀饭)、蛋白质(牛肉、火腿肠)、水分、无机盐等,但是缺乏含维生素较丰富的蔬菜。所以图中营养更合理的是食谱1。
【小问2详解】
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胸廓容积变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时,完成呼气动作。活力课间后,该同学心跳加快,膈顶部由d到c表示的呼气过程也加快,此时呼吸会变得急促,目的是提供较多的氧气参与有机物分解。
【小问3详解】
午餐后,葡萄糖吸收入血,经血液循环运到骨骼肌细胞释放能量过程中经过的路线是:⑤小肠静脉→④上、下腔静脉→A右心房→C右心室→①肺动脉→②肺部毛细血管→③肺的各级静脉→⑦肺静脉→B左心房→D左心室→⑧主动脉→⑨各级动脉→骨骼肌。
【小问4详解】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午餐后,血液流经小肠血管⑩与⑤,图中血糖含量更高的是血管⑤肠静脉,胰岛素能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因此,此时他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
【小问5详解】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造成的,所以可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31. 人体能够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作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相互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请你结合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知识,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其结构包括____________两部分,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
(2)甲、乙两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医生检查后发现他们的脑部活动正常。为了检查他们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是否受损,医生做了进一步的测试,结果如下表:
甲可能损伤了脊髓中与缩手反射有关的________,无法完成反射功能;但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没有受到损伤,仍能把针刺指尖的信息传递给________上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
(3)人在吃梅、看梅和谈梅时都能分泌唾液。看梅流唾液属于条件反射,而谈梅时流唾液这种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够对___________,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
(4)儿童和青少年身高的增长主要受________激素调节,该种激素在睡眠时分泌的量比觉醒时多得多,因此充足睡眠能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高的增长。
(5)毒品能损害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很大,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力,使人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甚至会因失去理智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远离毒品的最好办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胞体与突起 ②.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2) ①. 脊髓中的灰质 ②. 大脑
(3)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4)生长 (5)一开始就不要碰毒品
【解析】
【分析】1.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核在细胞体里,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两种。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两大类型是: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小问1详解】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并能把兴奋(神经冲动)传导其它的神经元。
【小问2详解】
人体完成反射时,神经冲动在反射弧的传导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如果反射弧不完整就不能完成反射活动。疼痛等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产生感觉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通常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上行神经纤维→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痛觉等感觉)。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有反射功能,白质有传导功能。 用针刺指尖,甲能“感觉痛”说明“感受器→大脑皮层”的路径正常,“没有缩手”说明“感受器→效应器”的路径不正常。可见,该患者可能损伤了脊髓中与缩手反射有关的灰质,无法完成反射功能;但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没有受到损伤,仍能把针刺指尖的信息传递给大脑上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用针刺指尖,乙“完全不知有针刺及缩手动作的发生”说明“感受器→大脑皮层”的路径不正常,“立刻缩手”说明“感受器→效应器”的路径正常。可见,该患者的上行神经纤维可能出现了损伤。
【小问3详解】
人在吃梅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就能完成的反射活动,其中完成吃梅流唾液的神经中枢与吮吸反射的神经中枢一样,位于脊髓中;看梅时能分泌唾液是由具体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完成看梅流唾液的感受器位于眼球中的视网膜上;谈梅时能分泌唾液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形成的,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最突出的特征。
【小问4详解】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该激素在人体睡眠状态时分泌的较多,因此儿童和青少年身高的增长主要受生长激素调节,该种激素在睡眠时分泌的量比觉醒时多得多,因此充足睡眠能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高的增长。
【小问5详解】
毒品会使人产生依赖,也就是毒瘾,所以要远离毒品,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最好办法是永远不要去尝试。
32. 一到春天飞絮漫天。杨树、柳树是烟台市重要的绿化树种,每年春季4、5月份飞絮像雪一样飘飘洒洒。飞絮和花粉一样会引起一些人发生过敏性反应,如打喷嚏、流涕、鼻塞、胸闷、哮喘、皮疹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健康。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引起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飞絮属于__________。
(2)当飞絮随空气进入鼻腔时,部分飞絮会被鼻毛、黏液阻挡和黏附,这种方式属于免疫类型中的______免疫。但有些直径小于30-50微米的花粉仍会被吸入呼吸道,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_______,发生过敏反应。
(3)打喷嚏是一种防御性反射活动,神经传导途径如左图所示。该反射中,接受花粉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
(4)如果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学习环境中,人体能有意识地抑制打喷嚏,该反射属于______,这个事例说明___________。
(5)小明出现打喷嚏、流涕、鼻痒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他从家庭小药箱中找到了图二所示的药盒,请问他能否服用该药?如果能,说明一次服用几袋?如果不能,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
【答案】(1)抗原 (2) ①. 非特异性##先天性 ②. 抗体
(3) ①. 鼻黏膜 ②. 反射弧
(4) ①. 条件 ②. 高级的神经中枢能控制低级的神经中枢
(5)能,小明如果在12岁以上可以一次服用2袋##能,小明在12岁以下酌情减量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小问1详解】
过敏原是指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飞絮和花粉都属于过敏原;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引起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飞絮属于抗原。
【小问2详解】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可见,鼻毛和黏液的阻挡和黏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吸入呼吸道的花粉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引发过敏反应。
【小问3详解】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可见,打喷嚏反射中,感受器位于鼻腔黏膜,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
【小问4详解】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有意识地抑制打喷嚏属于条件反射,说明大脑高级中枢对反射活动有调控作用。
【小问5详解】
过敏性鼻炎需要使用抗过敏药物,而图二所示的药物能够缓解过敏性鼻炎的有关症状,适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小明如果在12岁以上可以一次服用2袋,如果在12岁以下酌情减量。多酶片
【成分】本品每片含胃蛋白酶13mg、胰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300mg。
【性状】本品为肠溶衣与糖衣的双层包衣片。外层为胃蛋白酶,内层为胰酶。
血浆
肾小囊中
肾小管末端
甲
0.72%
0.75%
1.25%
乙
0.1%
0.1%
0%
组别
患者数量
治疗方案
腹泻次数(次/天)
治疗前
治疗后
A
18
乳糖酶
6.5
5.2
B
18
乳糖酶+益生菌
6.2
4.0
水果
梨
苹果
葡萄
桃
香蕉
每100克水果中可食用部分占比(%)
82
85
86
89
59
每100克水果中可食用部分维生素C含量(毫克)
5.0
3.0
4.0
10.0
8.0
伤者
蒙上眼睛所接受的测试
测试结果
甲
用针刺指尖
感觉痛但没有缩手
乙
用针刺指尖
立刻缩手但完全不知有针刺及缩手动作的发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共13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