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 练习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pdf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1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2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3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1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2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语文期末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含义。
    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严羽《沧浪诗话》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诗主要指开元、天宝时期的诗。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不仅确立了“四唐说”的诗史观,并且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诗人,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高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一方面如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余恕诚《唐诗风貌》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另一方面,从胡适《白话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到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盛唐分期概念的分歧,正体现了后世对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之关系的思考。
    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元明以降学者则带入辨体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其时诗体大备、时人各有专擅的盛唐风貌。尤其是高棅《唐诗品汇》在各类诗体下按“正宗”“大家”“名家”“羽翼”等排列诸家、收录作品,十分直观地展示了他心目中盛唐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范围。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之外的特质颇有体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杜甫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于是,如何在唐诗史上安放杜甫的位置并评价杜甫前后期的创作,也成为探讨盛唐概念之时的题中之义。
    盛唐诗学型范的基本内涵,包含了风骨健举、气象浑厚、风神超越、兴象玲珑等美学范畴,也包含了古体、近体发展新变所形成的体制风貌。对盛唐诗歌艺术典范的阐发,可以溯及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这一经典论断。其后,宋元明清学者一直重视对盛唐诗风特质的揭示,盛唐型范主要是由他们心目中典型的审美范畴、体式风格和作家经典来共同诠释。这些经典的论断和表述,既代表了古人对盛唐诗歌艺术型范的理解,也凝结成为他们自身鲜明的诗学理想,他们对盛唐之“盛”的解释和推崇,实际正是对盛唐的诗史价值的认定。
    现当代学者探讨诗学型范意义上的盛唐,实际上也是在探求思索盛唐诗的特质是什么,以及哪些作家作品最能代表盛唐诗等问题。林庚用“盛唐气象”概括盛唐诗歌的特质,特别重视作品中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李泽厚《美的历程》、罗宗强《论盛唐文学思想》进一步强调了盛唐诗浓烈明朗的情感、雄浑壮大的气势和清新自然的审美。其后学者探讨“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美学内涵,大多立足于这些重要结论。由此学界对于盛唐诗歌特质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至于对盛唐主流风格、正变之体的探讨,学界同样兴趣浓厚,尤其是近些年来探索越趋深细,葛晓音《杜诗艺术与辨体》从古人评议杜诗的问题焦点出发,深入到诗歌体式的创作原理层面,剖析杜甫诗体尽越陈规、奇思独造的艺术境界。可见,盛唐诗学研究的推进,正与传统诗学批评一脉相承,至今仍在继续开掘古人论及“盛唐”时的基本议题。总之,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在基本的时间断限内涵而外,更具有诗学型范的含义。这两个层面的含义实际又是相互依存影响的。因为将盛唐划定在哪一段,将哪些作家放入其中,正是关系着如何理解盛唐诗风特质的根本问题。而对盛唐诗歌艺术典型特质的提炼总结,则是随着后人对广阔的诗歌史的整体观察,逐步明确起来的。古代学者主要是在盛唐诗与中晚唐诗、宋诗的对比参照中,越来越清晰地建立起“盛唐”概念的面貌。盛唐的作家作品、审美风格、体制艺术也成为一种标准和规范,代表着诗歌理想的高峰,代表着古代诗歌史的黄金时代。历代学者在阐发盛唐概念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他们当代的诗学思想,这又从侧面体现了盛唐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既指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
    B.郭预衡、余恕诚主张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胡适等人则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两种分期方式体现了后世对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的关系的思考。
    C.作为盛唐诗人,杜甫的诗歌具有盛唐主流风格,也具有独造之变体,这是由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限制性决定的。
    D.林庚、李泽厚、罗宗强等人对于盛唐诗特质的结论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学界对盛唐诗学的研究逐步推进,越来越细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羽《沧浪诗话》较早提出盛唐诗主要指开元、天宝时期的诗,明代高棅将盛唐诗人具体选定为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这都有助于后世的研究。
    B.历代学者心中都有自己认可的盛唐诗人,如严羽推崇李白、杜甫等六人,而高棅并不认同,他在《唐诗品汇》分类展示自己的答案。
    C.后世一些学者肯定盛唐的诗史价值,尝试解释和推崇盛唐之“盛”,在他们的论断和表述中,也传达出他们的诗学理想。
    D.盛唐诗歌艺术的典型特征是后人经过提炼总结的,盛唐的审美风格、体制艺术等代表着诗歌理想的高峰,历代学者研究盛唐也是在学习盛唐。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王世懋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
    B.胡应麟称:“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
    C.许学夷说:“盛唐诸公惟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
    D.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4.材料围绕“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这一话题讨论了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5.韩愈有这样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请结合文本,分析李白的《将进酒》在哪些方面表现了盛唐气象。
    【答案】1.C 2.B 3.D
    4.①盛唐时段分期的界定。②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③盛唐诗学型范的基本内涵。④盛唐诗的特质。
    5.①李白的《将进酒》中洋溢着蓬勃的思想感情,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具有盛唐的时代性格。②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体现了盛唐诗歌浓烈明朗的情感表达。③李白的《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景象开篇,展现了盛唐诗歌雄浑壮大的气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杜甫的诗歌具有盛唐主流风格,也具有独造之变体,这是由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限制性决定的”错,原文“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可加选项以偏概全,杜甫的“变体”体现的是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高棅并不认同”错,原文“元明以降学者则带入辨体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其时诗体大备、时人各有专擅的盛唐风貌。尤其是高棅《唐诗品汇》在各类诗体下按‘正宗’‘大家’‘名家’‘羽翼’等排列诸家、收录作品,十分直观地展示了他心目中盛唐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范围”,并未体现高棅不认同严羽的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五段观点是:盛唐诗学型范的基本内涵,包含了风骨健举、气象浑厚、风神超越、兴象玲珑等美学范畴,也包含了古体、近体发展新变所形成的体制风貌。
    ABC三项通过对杜甫诗歌不同于一般盛唐诗歌的比较,体现了盛唐诗学多元的美学范畴和体制面貌,能够证明论点。
    D.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魅力,而且诗人也不都是盛唐诗人,不能证明第五段论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第二段先介绍严羽对盛唐时间的界定,“他心中的盛唐诗主要指开元、天宝时期的诗”,后又介绍高棅“不仅确立了‘四唐说’的诗史观,并且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诗人,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第三段“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可概括为:盛唐时段分期的界定。
    ②第四段“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可概括出: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
    ③第五段“盛唐诗学型范的基本内涵,包含了风骨健举、气象浑厚、风神超越、兴象玲珑等美学范畴,也包含了古体、近体发展新变所形成的体制风貌”,可概括出:盛唐诗学型范的基本内涵。
    ④第六段“现当代学者探讨诗学型范意义上的盛唐,实际上也是在探求思索盛唐诗的特质是什么,以及哪些作家作品最能代表盛唐诗等问题”,可概括出:盛唐诗的特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最后一段“林庚用‘盛唐气象’概括盛唐诗歌的特质,特别重视作品中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李白的《将进酒》中洋溢着蓬勃的思想感情,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唐代宴会上一般不用整羊整牛,诗人这样写,意在显示豪壮的气概,具有盛唐的时代性格。
    ②材料“李泽厚《美的历程》、罗宗强《论盛唐文学思想》进一步强调了盛唐诗浓烈明朗的情感……的审美”。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并直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体现了盛唐诗歌浓烈明朗的情感表达。
    ③材料“李泽厚《美的历程》、罗宗强《论盛唐文学思想》进一步强调了盛唐诗……雄浑壮大的气势和清新自然的审美”。李白的《将进酒》开头是两组整齐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以壮阔景象开篇,展现了盛唐诗歌雄浑壮大的气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菜记
    陈毓
    李兰戴上了眼镜,这是她自己做梦都没想到的。在她的认知里,眼镜是那些爱读书、肚子里装满了墨水的人的身体配件,也因此,李兰把自己的好视力归结于读不进书,她甚至曾在某个瞬间为自己的好视力自卑过。连李兰的妈妈都揶揄过她的好视力:“李兰这娃,隔山能看见兔子跑。”多年后,当李兰戴上近视眼镜的时候,她心里满是长久的惊讶与不可思议的虚幻感。类似的惊讶与虚幻感,其实还出现在她工作的时候。
    现在李兰在农科城的农业智慧园上班,再说具体点,是在那儿种菜。
    “上班”也是一个新鲜的词,把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和十里路之遥的王上村的李兰区分开了。可具体到“种菜”这件事,又使两个李兰合而为一。王上村的李兰身上有汗气,脸蛋上有太阳红,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要平地、点种、护苗、除草、施肥,当然,也有收获。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手套和口罩,鞋子也要套在鞋套里。李兰上班的第一天,既紧张又兴奋,出了一脸一身的汗,汗水叫她更紧张,一会儿担心弄乱了工装,一会儿又担心热腾腾的自己和身外这个清凉的环境不匹配,好在她藏在层层的包裹下,外人轻易看不见。
    李兰是从参加培训的一百多名女工中被挑选到这个岗位上的。据说,和她一起参加培训的女人们,后来都分散到农业智慧园的各个工位上了,很少遇见,如天各一方。有时候冷不丁遇上,在断续交谈中,李兰得知对方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也大体相似。
    拿李兰现在的工作和从前在王上村的种菜比,好像比不成。比如,同样是面对种子和土地,现在李兰是把一粒粒被技术员处理过的种子用小小的镊子夹起,投放进一个个标有规格的容器中,放种子的位置不能有毫厘之差,放种子的动作经过上岗前千百次的训练。工作日久,熟能生巧,李兰现在起镊子、放种子的动作轻柔,又稳又准。一个个等待李兰放种子的容器自动来到她的面前,被她点种后再缓缓地传送到下一个点位,那里是一个个高大的玻璃箱体,不同种子被归类停当。种子在那里像被某种口令催促,快速发芽、生长,又像训练过的最好的兵阵,整齐一致。
    那种整齐也叫李兰惊讶,惊讶于这些和她有关。她想,幸好从她手中出来的是小小青苗。青苗分叶抽枝,长成一棵棵菜。李兰偶尔停手看向那边,隔着巨大的玻璃,她看得清每一棵菜,但它们又像双胞胎孩子一样难以区分,菜该碧绿的碧绿,该红的红,开花结果,呈现菜的众生相。一棵辣椒苗上的辣椒串可以收获一笼。西红柿一串一串沉甸甸地悬垂,枝蔓甚至伸展到了天花板上。李兰凭借在王上村种菜的经验,识得几样菜品,比如菠菜、筒蒿、莜麦菜、茄子、辣椒、西红柿。但此刻眼前的西红柿,颠覆了李兰认知中西红柿只有青和红的概念,她不知道自己点种的小小容器里,还能结出黄的、白的和带花纹的、不带花纹的等各种新奇的西红柿。它们各有品种名字,可李兰哪里记得住。她看着陌生的西红柿,引不起味觉上的共鸣,毕竟那些果实一开始总是和她隔着一层玻璃的距离。
    直到有一次,李兰偶然走到一列售卖给来农业智慧园观光的游客的果品摊前,买了一盒自己种的西红柿,咀嚼之后,她惊讶地得出结论:挺好吃。想到自己以前在王上村种的西红柿,那时她也给西红柿分类,大的、圆的、红的、品相好的,是要卖的,价格会定高;小的、不那么圆与红的,就便宜一点卖;样子不好看的、开裂的,她则带回家,熬一大锅西红柿酱,蘸馒头、拌面条、裹米饭,有时候一天的饭食里都有西红柿。此刻刚吃过盒子里工艺品般的西红柿,李兰才意识到自己忘了洗西红柿。不过,它们从种子开始,就没有飞蝶绕虫咬,没有外界的一粒尘埃、一滴泥水,甚至连播种者李兰侍弄它们的时候都戴手套、口罩、帽子。这样种出来的西红柿还需要清洗吗?李兰再一次感到迷茫。
    李兰看见自己端西红柿盒子的手,手指纤细、很白。李兰的脸也变白了,她的脸很少晒到太阳,她工作的地方和那些植物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了,太阳也晒不到。植物凭借昼夜不熄的灯光的照耀快速长大,李兰在这样的地方跟着变白变纤细。李兰在变白变纤细的同时也变近视了,于是戴上了眼镜。
    用发小的话说,戴上了眼镜的李兰是文文弱弱的,像是有一肚子墨水的样子。戴眼镜的李兰走到毗邻农业智慧园的一块花地边,这是园区新辟的,将原有的油菜地改种了波斯菊。波斯菊花朵繁密,在团团花簇中,李兰看清了几棵旺长的油菜苗,正闪耀着黑亮的属于油菜的光芒。细雨霏霏,油菜苗得雨露滋润,散发出带着微微苦味的清香。李兰蹲在油菜苗边,取下眼镜,低头深呼吸,仰脸大吐气。那样子,像是一个肺被闷久了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是种菜,李兰在农业智慧园种菜被称为“上班”,称谓不同表明身份的不同,也表现出劳动方式的不同。
    B.李兰和当初一起培训的人在工作中很少遇到,如天各一方,可以体现现代农业的流水线特点,员工间因工作产生沟通的机会较少。
    C.对西红柿的分类,李兰在农业智慧园与王上村的分类不同,体现出现代农业某一种农作物种类的繁多。
    D.吃了智慧园的西红柿后,李兰发现自己早年在王上村种植的西红柿与现在在智慧园种植的西红柿完全不同,并对此产生了迷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兰妈妈说李兰“隔山能看见兔子跑”,用幽默的语言写出李兰当年因没有认真读书而成为农民的事实。
    B.文章在描写智慧园和王上村劳动的李兰时,将其外貌进行对比,并都用出汗的细节体现李兰在两个地方劳动的艰辛。
    C.文本五、六两段描写李兰在智慧园种菜时,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精细和李兰不能接触到种植的菜的感伤。
    D.文章写李兰吃自己在智慧园种植的西红柿是点睛之笔,李兰的惊讶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超。
    8.文中“眼镜”对李兰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末段写李兰看到改种波斯菊后的田地中有油菜苗以及她的动作、表现等内容,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D 7.D
    8.①“眼镜”代表了李兰“农业工人”的身份,体现了李兰从事工作的精细程度之高。戴眼镜的李兰是经过农业知识的培训,在农业智慧园工作的工人;李兰做的是现代化农业中放种子的工作,需要准确、精细,戴上眼镜是为了工作。②“眼镜”让李兰在心理上经历了成长和变化。戴上眼镜的李兰,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有知识”或“有文化”的标签,眼镜使得李兰在心理上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业工作者的身份转变。
    9.①突出人物内心。李兰取下眼镜、深呼吸、大吐气的动作表现,揭示了她内心的复杂情感,刻画了李兰对传统农业的怀念和留恋、对现代农业生产的迷茫。②深化主题。李兰在波斯菊田中欣赏油菜苗,体现了农业生产中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表达了对现代农业的反思。③引发思考。以李兰在波斯菊田中欣赏油菜苗等内容结束全文,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对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关系的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完全不同”错,原文“她惊讶地得出结论:挺好吃”,并非完全不同;“并对此产生了迷惑”错,原文“这样种出来的西红柿还需要清洗吗?李兰再一次感到迷茫”,可见李兰是对智慧园里的西红柿要不要洗感到“迷茫”,而不是对“早年在王上村种植的西红柿与现在在智慧园种植的西红柿完全不同”感到迷惑。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用幽默的语言写出李兰当年因没有认真读书而成为农民的事实”错,这只是李兰的妈妈对她的好视力的揶揄。
    B.“并都用出汗的细节体现李兰在两个地方劳动的艰辛”错,原文“李兰上班的第一天,既紧张又兴奋,出了一脸一身的汗,汗水叫她更紧张”,李兰到智慧园上班“出汗”是因为紧张,不能体现劳动的艰辛。
    C.“不能接触到种植的菜的感伤”错,原文“她看着陌生的西红柿,引不起味觉上的共鸣,毕竟那些果实一开始总是和她隔着一层玻璃的距离”,李兰只是感觉陌生,没有“感伤”。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①在王上村种菜的李兰视力极好,不需要戴眼镜,在她眼里“眼镜是那些爱读书、肚子里装满了墨水的人的身体配件”;多年后她成了农科城农业智慧园的工人,戴上了近视镜,“眼镜”代表了李兰“农业工人”的身份,与工人李兰的其他装备如“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手套和口罩,鞋子也要套在鞋套里”一样,体现了李兰从事工作的精细程度之高。戴眼镜的李兰是经过农业知识的培训,“李兰是从参加培训的一百多名女工中被挑选到这个岗位上的”,在农业智慧园工作的工人;李兰做的是现代化农业中放种子的工作,“把一粒粒被技术员处理过的种子用小小的镊子夹起,投放进一个个标有规格的容器中,放种子的位置不能有毫厘之差”,需要准确、精细,戴上眼镜是为了工作。
    ②“眼镜”让李兰在心理上经历了成长和变化。眼镜在李兰心中是“爱读书、肚子里装满了墨水”的象征,戴上眼镜的李兰,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有知识”或“有文化”的标签,就连她的发小都说“戴上了眼镜的李兰是文文弱弱的,像是有一肚子墨水的样子”,眼镜使得李兰在心理上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业工作者的身份转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突出人物内心。戴上眼镜的李兰并不适应,小说结尾她走到花地边,看着仅剩的几棵油菜苗闪着黑亮的光芒,带着微苦的清香,“李兰蹲在油菜苗边,取下眼镜,低头深呼吸,仰脸大吐气,那样子,很像是一个肺被闷久了的人”。不关注波斯菊,而看重油菜苗,表明李兰骨子里还是王上村那个种菜的李兰,对传统农业有怀念和留恋;而摘下眼镜大口呼吸的细节,体现她还是持有一颗农民之心,并不适应在智慧园的工作,对现代农业生产感到迷茫。
    ②深化主题。结尾处李兰在波斯菊田中关注的是油菜苗,它们“正闪耀着黑亮的属于油菜的光芒”“散发出带着微微苦味的清香”,“油菜苗”代表的是自然,是传统农业,“波斯菊”代表的是科技,是现代农业,李兰在波斯菊田中欣赏油菜苗,体现了农业生产中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表达了对现代农业的反思。
    ③引发思考。小说最后描写了李兰在波斯菊田中欣赏油菜苗,在描写中结束全文,没有对此进行评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对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材料二: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贤不及A曾子B而王之信臣C又未若D曾子之母也E疑臣者F不适三人G臣恐王为H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指合乎、符合,与《府丁解牛》中“莫不中音”的“中”意思不同。
    B.举,指行动、发动,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的“举”意思不同。
    C.再拜,拜两拜,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因,于是、就,与《苏武传》中“欲因此时降武”的“因”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明的人做事,即使地位尊贵也不随意而为,即使被君主信任也不迎合;忠臣的德行受到贤君赏识,但昏君却不喜欢。
    B.秦武王想窥视周王室的天下,甘茂建议联魏伐韩,武王派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他们一同回来时,武王到息壤迎接。
    C.张仪为秦国开疆拓土,但天下人并不赞扬张仪的功绩,却认为秦国先王贤明;乐羊灭掉中山,最终却不敢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D.开始有人说曾参杀人,曾参母亲不相信,照样织布;但有三人说时,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墙逃跑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
    (2)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14.甘茂说服魏国与秦联合攻打韩国,却希望秦武王“勿攻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EG 11.A 12.B
    13.(1)君主即使不贤,他们喜欢忠臣这一名声跟贤君是相同的,实际行动却跟贤君有区别。
    (2)进攻中山,三年就攻克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议论战功(评功论赏)时,魏文侯拿出一箱群臣讲谤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
    14.①甘茂认为攻打宜阳困难重重;②甘茂担心秦武王受人蛊惑,于是以退为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的德行赶不上曾子,大王对我又不像曾母对他儿子那般信任。而且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我真担心大王会为我丢下织布梭子啊。”
    “不及曾子”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
    “王之信臣”是主语,“未若”是谓语,“曾子之母”是宾语,中间不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E处断开;
    “疑臣者”是主语,“不适三人”是谓语部分,中间不断开,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都是“合乎、符合”。句意:一定要合于事理才行动。/没有不符合音律的。
    B.正确。行动、发动;推举。句意:符合道义才去做。/推举贤才来辅佐自己。
    C.正确。都是“拜两拜”。句意:乐羊叩头两次跪拜说。/拜两拜献给大王。
    D.正确。于是、就;趁着。句意:于是动用了全部兵力。/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劝苏武投降。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们一同回来时,武王到息壤迎接”错,原文“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向寿先回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的只有甘茂。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肖”,不贤,没有才能;“说”,通“悦”,喜欢;“实”,实际行动。
    (2)“拔”,攻克;“语”,议论;“示”,给……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宜阳,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可知,甘茂认为攻打宜阳困难重重;
    ②由“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可知,甘茂担心秦武王受人蛊惑,于是以退为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贤明的人做事,即使使地位尊贵也不随意而行,即使为君主所听信也不借以谋私,一定要合于事理才行动,符合道义才去做。这是忠臣的德行,是贤明的君主所赏识的,没有才能的君主所厌恶的。没有才能的君主并不是厌恶忠臣的声音。君主即使不贤,他们喜欢忠臣这一名声跟贤君是相同的,实际行动却跟贤君有区别。实际行动不同,所以他们的功名祸福也就不同。
    材料二: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韩国一地名),取周室而代之。”甘茂说:“我要求去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到息壤这个地方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说:“宜阳,它名义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的军队要经过重重险阻,跋涉千里去攻打宜阳,实在太难了啊!我听说,张仪西并巴、蜀,北取河西,南占上庸,诸侯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的能耐,却称颂先王(秦惠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攻克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议论战功(评功论赏)时,魏文侯拿出一箱群臣讲谤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叩头两次跪拜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君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而秦国权臣樗里疾、公孙衍倚仗和韩国的关系,将来如果在攻打宜阳时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大王就欺骗了盟国魏国。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结果他的慈母也动摇了对他的信任。现在我的德行赶不上曾子,大王对我又不像曾母对他儿子那般信任。而且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我真担心大王会为我丢下织布梭子啊。”武王坚定地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果然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武王面前争着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几乎都要听信了,召回甘茂,把想法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说:“确实有这回事。”于是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攻打宜阳,于是宜阳被攻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标题是“赠从弟”,而全诗的内容都在借景抒情、借物喻理,以此表达自己对从弟的劝勉,含蓄而不俗套。
    B.颈联用字准确、传神,如以“正”突出了当时惨凄、严寒的环境,以“常”写出松的品质之永久和恒定。
    C.诗歌最后两句用设问句,揭示出松柏之所以不惧严寒厉风,是由于其天然的本性,并非刻意而为之,略带消极。
    D.全诗共八句,前两句刻画景象,三、四句描写、抒情,最后两句含有抒情、议论,前几句为最后两句作铺垫。
    16.请赏析这首诗歌前四句的艺术手法。
    【答案】15.C
    16.①运用叠词。以“亭亭”描绘山上松傲然挺拔的形象,以“瑟瑟”渲染谷中风萧瑟狂暴的状态,两个叠词恰切而又有力地突出了松和风的特征。②运用反复手法。三、四两句的“一何”形式上形成反复,但指向对象不同,前一“一何”形容风声之盛,后一“一何”突出松枝之劲,两个“一何”显示出一种势均力敌的力量对比。③运用炼字。“盛”字描绘了风的强烈和猛烈,“劲”字则表现了松树枝条的坚韧和有力,“盛”和“劲”两字运用精准,富有表现力。④运用衬托手法。前四句通过风的强劲来衬托松树的坚韧和顽强,使松树不屈的形象更加突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略带消极”错,“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使用了设问句,说难道松柏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吗?不是,松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表达了对松柏坚贞本性的赞美之情,没有消极意味。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运用叠词。起首二句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恰切而又有力地突出了松和风的特征。
    ②运用反复手法。三四两句加强了抒情的氛围。“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个“一何”形式上形成反复,前一个强调风声之盛,后一个强调松枝之“劲”,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显示出一种势均力敌的力量对比,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③运用炼字。“盛”字写“风”,突出其猛烈,“劲”字写“松”,表现枝条的坚韧和有力,“盛”和“劲”两字运用精准,富有表现力。
    ④运用衬托手法。前四句主要写两个物象,一个是“风”,一个是“松”,写“风”突出其强劲猛烈,是为了衬托“松”的坚韧和顽强,运用衬托手法使松树不屈的形象更加突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始皇奋力发展前代遗留下的功业,靠武力征服了天下。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叹惋之情,也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意。
    (3)“春江”常被用来寄托古人的情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进腊月门儿,哈尔滨的 A 就开始张罗年货了。首选是各种冻菜,还有必不可少的冻梨、冻山楂、冻柿子。还要事先包好饺子、枣馒头、糖三角等,准备好整个正月够一家人吃的美食。早年寻常百姓家大多没有冰箱,就把这些年货放在户外的大缸里冻,再在上面埋上雪,这样拿出来吃总是新鲜的。
    虽然家家都准备年夜饭,内容上诸多相似,但是又 B 。除了各种美味佳肴,大年夜,父亲一定会给孩子们做拔丝土豆和炸土豆条。脆脆的土豆条炸好后撒上白糖,跟现在快餐店里卖的 C ,甚至更好吃。
    除夕,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除夕的饺子有三种馅,一种是白菜馅的,白菜者,财也,寓意新的一年财源广进;一种是韭菜馅的, ① ;另一种是芹菜馅的, ② 。儿时的除夕,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守岁。这时候,父亲照例讲家史和家训。孩子们要是困了,母亲会把冻梨、冻柿子放在凉水里缓上。吃一口,又甜又凉,人顿时精神起来。记得父亲常说:“一分精神一分财,十分精神抖起来。”而今,我照例要给我的孩子们讲我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故事。
    18.请在文中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结构相似,含义相关。
    【答案】18.A家家户户(千家万户) B各有千秋 C不相上下
    19.示例:①韭菜者,久也,寓意新的一年长长久久;②芹菜者,勤也,寓意新的一年勤勤恳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指进入腊月,所有人家都开始张罗年货,可填“家家户户(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千家万户:指众多人家。
    B由“但是”可知此处要填的意思与“内容上诸多相似”相反,强调每家年夜饭有不同之处,可填“各有千秋”。各有千秋: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C此处是把父亲炸的土豆条和现在快餐店里卖的进行比较,意思是好吃的程度差不多,可填“不相上下”。不相上下:指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与仿写的能力。
    此处几句话构成排比,句式应该相似,都是“……者,……也,寓意新的一年……”。
    ①“韭菜”,应该是利用其“韭”与“九”的谐音,表“长长久久”之意,可填:韭菜者,久也,寓意新的一年长长久久;
    ②“芹菜”,应该是利用其“芹”与“勤”的谐音,表“勤勤恳恳”之意。可填:芹菜者,勤也,寓意新的一年勤勤恳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下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会忽视晚上的生活习惯,殊不知,一些不良习惯会让人逐渐变胖、变丑。
    很多人习惯晚上睡觉的时候留一盏小夜灯,美国学者发现,夜间经常暴露在灯光下,会使糖尿病风险增加100%,高血压风险增加74%。研究者建议, a ,如果一定要开,可以在低处开一些光源较暗的灯光,避免白色或蓝色的光源。
    现在很多人睡前刷手机,不知不觉中 b ,而长期熬夜会损害皮肤中的胶原蛋白。①一项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者主导的研究发现,②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和降解,③都依赖于昼夜节律的影响。④破坏昼夜节律胶原蛋白纤维堆积,⑤结构紊乱,⑥弹性和强度大大下降。
    如果不得不熬夜,一定要记住 c 。B族维生素能够营养神经,使人的神经肌肉维持正常功能。而熬夜会引起疲劳,这时身体就需要调动更多的B族维生素来对抗疲劳。补充B族维生素,可以多吃粗粮、豆制品、蘑菇、花生、瘦肉等。
    20.请在文中画横线a、b、c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两条有关夜间不良生活习惯的结论。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a夜间尽量不要开灯;b睡得越来越晚;c补充B族维生素
    21.①夜间经常开灯睡会增加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②经常熬夜的人皮肤状态会变差。
    22.③“都依赖于昼夜节律的影响”改为“都依赖于昼夜节律”或者“都与昼夜节律的影响有关”;④“破坏昼夜节律胶原蛋白纤维堆积”改为“破坏昼夜节律会让(会使、使得)胶原蛋白纤维堆积”。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前面说研究发现夜间经常暴露在灯光下,会使糖尿病风险增加100%,高血压风险增加74%,所以研究者的建议应该是夜里不开灯。可填:尽量不要开灯;
    b“不知不觉”中刷手机就会到很晚,那么睡的自然也就很晚,变成了“熬夜”。可填:睡得越来越晚;
    c此处应该是减轻熬夜造成的损害的一些方法,后面有“B族维生素”,可推知这里是让补充B族维生素。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的是“夜间不良生活习惯的结论”。
    ①第二段说的是夜间开灯睡觉的不良习惯,由“美国学者发现,夜间经常暴露在灯光下,会使糖尿病风险增加100%,高血压风险增加74%”可概括出:夜间经常开灯睡会增加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②第三段是说熬夜的不良习惯,由“长期熬夜会损害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弹性和强度大大下降”,可概括出:经常熬夜的人皮肤状态会变差。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句式杂糅,“都依赖于……的影响”是“都依赖于……”和“都与……的影响有关”两个句式的杂糅句,改为“都依赖于昼夜节律”或者“都与昼夜节律的影响有关”;
    ④表意不明,成分残缺,“破坏昼夜节律胶原蛋白纤维堆积”句中缺少与“胶原蛋白纤维堆积”搭配的词语,改为“破坏昼夜节律会让(会使、使得)胶原蛋白纤维堆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场烈火令人难忘,如戏弄诸侯的幽州台烽火,焚书坑儒的始皇之火,阿房宫三月不灭的霸王之火,烧赤壁燃连营的江南烈火……现实生活中,也可能有一场“火”让你刻骨铭心。
    请你写一篇文章,讲述与“火”有关的故事,或者谈谈你对“火”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列举历史上的“火”。如戏弄诸侯的幽州台烽火,西周时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诸侯;后来又多次点燃烽火,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最终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乱刀砍死,西周灭亡。如始皇焚书坑儒之火,丞相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如焚烧阿房宫的大火,《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烧毁的包括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海纳几世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的阿房宫。唐代大诗人杜牧感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如烧赤壁之火,待火起时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火烧赤壁之后,长江一线三州的归属完全改变。鼎立之势已现,对峙之势已成,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火定三分。除列举之外,考生还可以继续思考,如火烧圆明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英国军队纵火焚烧圆明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
    材料由历史上的“火”谈到现实生活中的“火”。现实中的“火”可以是物质之“火”,比如,火灾、灶膛之火、烟火等;也可以是精神之“火”,比如光明、希望、信念、力量等。作文要求写一篇文章,讲述与“火”有关的故事,或者谈谈你对“火”的认识与思考。写作要求对文体并没有严格的限定。
    可以写记叙文,讲述你与“火”的故事,比如写小区内有人违规将电动车推入楼内充电,引发火灾。写自己听到、看到的情景,写当时内心的恐惧,也可以写消防员和很多爱心人士帮助灭火的善举。最后通过这场大火引发思考,如电动车充电安全问题,歌颂消防员的英勇无畏精神等。
    也可以写议论文,谈从历史上的烈火中得到的启示,如由“戏弄诸侯的幽州台烽火”可以联想到为君之道、诚信等,由“焚书坑儒的始皇之火”可以联想到统一思想、极端手段,由“阿房宫三月不灭的霸王之火”可以联想到劳民伤财、武断盲目,由“烧赤壁燃连营的江南烈火”可以联想到愚蠢与智慧……当然也可以从材料出发,另辟蹊径展现自己的思考。
    立意:
    1.历史之火,烛照未来。
    2.火是温暖和希望。
    3.保留文明的火种,传播思想的火炬。
    相关试卷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这是一份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共13页。

    2024濮阳南乐县豫北名校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濮阳南乐县豫北名校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韩愈有这样的诗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1): 这是一份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 (1),共13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