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01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02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性”是文本形式表现其对象的可能性,而文本形式是建立在语言符号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得文本性的表现对象以一种“语义”形式获得呈现。这种形式会给文本带来不一样的戏剧性,也就是语义形式会影响戏曲形式及其戏剧性,这是“受文本性影响的戏剧性”。文本图像正是根据图像形式对这种戏曲“语义”进行具象想象而创构的,它不直接受到现场表演的制约。文本图像的视觉形象、动作、构图体现的是作为文本性的戏曲视觉形象,需要以图像熔铸文本的戏剧性。那么,这种文本的戏剧性具有怎样的表征呢?
    文本的诗性传统影响绘画者们的表现偏好。不同的文体形式具有不同的文学特征,戏剧文体是为演剧服务的,需要呈现感性的叙事形式,而诗歌这一文体形式更适于抒情。中国传统戏曲的主干由大量曲词构成,将戏剧文体与诗歌文体融为一体,具有一种诗性传统的戏剧演述特征。于是,文本图像就往往会体现这种文本的戏剧诗性特质,这恰与中国画的“写意”传统相吻合。
    画家如果描写演剧的现场情景,往往会注意到剧中最吸引人的情景,如情节的高潮。但是,中国戏曲文本的插图并不着意对这种高潮的描写,表现的往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画境。说明绘画者的感知主要来自文本,因为中国戏曲的文本主要由“曲词”构成。在戏曲文本中,曲词都用大一号加黑的字体,并用顶格的版式凸显出来,而剧情通常是由读者熟知的故事改编而成。因此,阅读戏曲文本往往是获得一种诗意的感受,这与现场观演的体验不同的。
    对于一种诗性戏曲文本而言,最能打动艺术家的往往是其中最富有诗意的“名句”与场景,从而表现出文本插图的一种诗性意境。这些诗性场景的描写是由阅读体验转化为“画中有诗”插图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写意绘画的传统,而且插图的诗性表现具有普遍性。有的文本图像甚至是无任何表演者的纯粹“山水画”。当然,也有一些插图注重剧情,但这种剧情中往往会融入山水画的意境,而且剧情是根据文本进行日常性想象创构的,这与演剧图像注重表现戏剧性的方式有所不同。
    文本性会影响文本的能指空间中各个部分的插图比重。“文本的能指空间”指剧本文字所占有的页面,这就为插图提供了空间。中国戏曲的结构一般都由“折”或“出”组成,在剧情中,有的属于铺垫,有的属于重要关口与高潮,但有时文本插图的浓妆重彩处,没有选择高潮的“顶点”,而是选择了铺垫戏。有些不重要的过场竟也有五六幅插图,而高潮部分可能没有或者仅仅只有一幅插图。
    文本在摹写戏曲的动作表演时所具有的局限性会极大限制描绘这些内容的插图,这是文本插图与演剧插图的一个重要区别。文本插图是通过想象进行“语义赋形”的,但文本在摹写行为动作上往往以“科范”代替,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同时,由于缺乏演剧作为语义情状的客体,文本插图的“想象”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把握“语义”。于是,那些未经戏曲的表情、身段、程式进行“表现”的日常生活情态,就显得稀松平常。这导致“科范”在文本插图中的缺席,而这恰是戏剧观演中最引人瞩目的。这就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被戏剧形式“表现”的情态与日常情态的差异,这种差异构成文本插图与演剧插图的基本区别。中国戏曲由宋金杂剧演变而来,保留了诨科表演的传统,富有戏剧性,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可是,文本中表现戏剧性场景的这类插图较为少见。这表明文本性与图像性之间具有间距,绘画对戏剧文本的语义描写进行想象性构图时,由于没有剧场观演的经验,难以将其对象化。
    文本插图依据的是文本而非剧场观演。戏曲文本中有很多科范与插演,尤其是动作性诨科桥段,是传统的保留节目。但是,文本对此却难以描写,往往略为“××科范了”。如果依据文本进行构图,是无法将其表现出来的;而现场观演,却是极为精彩的场景。如果依据演剧进行插图创作,此类科幻与桥段应有所表现,然而却在文本插图中缺席,表明绘画者的构图出自文本而非观演。
    文本语义与生活逻辑之间存在着间距并由此产生插图重构的张力。在文本插图中,绘画者并非对文本亦步亦趋,在根据文本进行“语义赋形”时,会依据生活逻辑对文本的语义进行修正与重构。
    图像性是表现视觉形象的可能,文本图像是一种在文本性与图像性共同作用下通过想象所建构的视觉形象。文本性规定了表现对象的语义形式,从而使得绘画者从中“读出”了什么;那么,图像性则让绘画者将此语义形式“看成”了什么。因此,文本插图不仅受制于文本性,也表现出图像性对文本形象的重塑。
    (摘编自刘晓明《戏曲文本图像如何可能?》,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戏曲文本图像熔铸文本的戏剧性,这些文本图像可以呈现表演的戏曲视觉形象。
    B.中国传统戏曲的剧情读者都很熟悉,读者阅读戏曲时更加关注戏剧文本的诗性特质。
    C.“科范”在文本插图中的缺席,导致了被戏剧形式“表现”的情态与日常情态的差异。
    D.演剧插图不是依据文本进行想象性构图,而是依据剧场观演的经验,注重表现其戏剧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是《西厢记》,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比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字数更多,文本性因而也就更强。
    B.中国传统戏曲的文本图像能够体现这种文本的戏剧诗性特质,这一点与中国画的传统是相吻合的。
    C.文本插图不选择在剧情高潮的“顶点”,而选择在铺垫戏的地方,与铺垫戏“文本的能指空间”有很大关系。
    D.欣赏中国传统戏曲的文本插图时,我们很难欣赏到现场观演中精彩的科范与插演,尤其是动作性诨科桥段。
    3.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明天启刊本《牡丹亭》插图主题全部出自文本,如“赚花阴小犬吠春星,冷冥冥梨花春影”(第二十七出“游魂”)。
    B.明万历刊本《琵琶记》插图皆有题款,例如“芳草斜阳望断长安路”(第九折)、“重门半掩黄昏雨”(第十二折)。
    C.《窦娥冤》第三折插图(明代版画),标题为“法场上发誓愿”,插图上有监斩官、两个刽子手、旗杆、白练。
    D.明弘治刊本《西厢记》,无人物的山水画共有75幅:明容与堂《琵琶记》40幅插图中,纯粹的山水画共有17幅。
    4.作者认为,文本的诗性传统影响了文本插图绘画者们的表现偏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论述思路。
    5.读完《茶馆》,老师要求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给文本配上插图,共收到100余幅。经过梳理发现如下共性现象:①男人偏胖,女人偏瘦:②学生穿着运动鞋,带着眼镜;③“莫谈国事”的字体是很粗的黑体字;④阅读文本时有趣的动作没有相应插图⋯⋯请结合文本相关观点,对此现象加以评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关愁
    张爱国
    “大唐的故乡不适合失意者的回归。”崔颢虽不觉得自己是失意者,但至少不是得意者,因而,离乡二十年也不敢回去。
    后来,说这句话的朋友自己回乡一次,回来后修正了这句话。崔颢听后,知道自己虽然离得意者依然很遥远,但还是决定回一次乡。
    日薄西山,炊烟袅袅,远远地就有孩子们的疯闹声传来。驿道、村庄、房屋都变了样,变得开阔、亮堂、高大——盛世大唐的光辉竟然连这样一个偏僻之地都不曾有丝毫吝啬。崔家庄没有了当年的半点模样,却还是一眼就能确认。崔颢赶紧下马,整顿衣裳、鞋帽——他知道,即便是得意者,入乡,也应该情有所怯,也必须谦逊恭顺。
    村口刻着“崔家庄”三字的碑石还在,但落满厚厚的灰尘。崔颢急忙弯下腰,用袖口轻轻拂拭,又用饮马的瓢从沟渠里舀水,好一番清洗,碑石和字焕然一新。崔颢突然发现,“崔”字前多出一个刻功粗糙的“扌”,崔家庄成为“摧家庄”。什么人想摧毁我崔家庄?定是对我崔家庄有深仇大恨吧。崔颢不由得愤怒,恨不得将“扌”给抠掉。
    “外乡人吧?”崔颢终于听到熟悉的乡音,顿觉亲切。
    “不……”崔颢一张口就红了脸——何时自己操着一口地道的京腔?乡音丢失还能是故乡人吗?
    “谁?谁干的?”老者将肩上的锄头往地上狠狠一戳,惊恐地看着碑石,转而愤怒地看向崔颢:“你干的?你一个外乡人,与我崔家庄无冤无仇,为什么这样?”
    崔颢傻了,他不知道自己擦洗碑石犯下什么错,老者为什么如此生气。
    “唉!对不住了,外乡人,我不该怪你。”老者用手掌拼命地在地上刮扫灰尘,捧起来恨恨地揉到碑石上,又用土坷垃在“扌”上狠狠地刮擦,“这半个字,耻啊,对不起祖宗啊。”
    “老人家,这是怎么回事?”崔颢半天才说出话。
    “这十里八庄,若都是你这样的外乡人,都不知道这件事,该是多好啊。”老者一边从地上捧起灰土往碑石上撇,一边慨叹,“唉!谁家谁族,不想着能出一个人才啊。”
    “是的,一个家族出一个人才,就能光宗耀祖。”崔颢附和着。
    “我崔家庄落户此地二百多年,没出过人才,连一个举人都没。但是那一年,祖宗保佑,一下子就考中一个进士。”老者似乎进入一个美好的回忆,苍老的脸上写满自豪。“年纪轻轻,二十岁都不到啊。全庄那个高兴,十里八乡,特别是对面宋家庄人看我们的那个眼神,那是一百种味道都有啊。送他上京城那天,那个场面,我就是一百张嘴也说不好啊。”
    “老人家是亲眼所见吧?”夕阳脉脉,崔颢端详着老者,一点儿印象也没有。
    “听人说的。我年少时就游荡在外,出了进士的次年才决定回乡。”老者苦笑,“家族出人才,回来脸上有光啊。”
    “是啊,出了人才,整个家族就有了指望,以后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崔颢仿佛受到老者的感染,不由得现出得意之色。
    “不对。一个家族,不论出了什么人才,乡人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谁也不能想着靠他去升官发财。”老者说得很认真,“巴望着出人才,就是一个脸面的事。当然,出人才能给族中子弟起表率,促使他们努力读书。”
    “老人家,这人后来呢?”崔颢努力让自己语气平静。
    “唉!谁承想。”老者狠狠地捶打着自己的额头,“有一天,宋家庄庄主对我崔家庄庄主说,崔家庄的进士在京城里劣名累累,赌博、狎妓不算,见到贫苦人家有姿色的闺女,就想尽办法占有,一年半载后又将人家抛弃。”
    “啊!”崔颢脸色突变。
    “我们当然不信!说他姓宋的忌妒我们,想败我崔家庄名声。于是打赌,谁错就任由对方砸毁自己村口的碑石。碑石是一庄人的脸面啊。崔家庄派人到京城打听,结果——唉!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宋家庄敲锣打鼓地把‘崔’字改掉。”老者紧捂脸面,失声痛哭,“都害在那个崔——天呀,那个名字我说不出口,说出口就是耻啊……”
    崔颢只觉得有无数根刺在刺他的脸,翻身伏到马背上,鞭马而逃。
    “外乡人,天要黑了,庄里住一宿,明天再走。”老远了,老者还在喊。
    一个多月后,崔颢走上黄鹤楼,倚栏远眺,落日大江,烟波浩渺。“大唐的故乡不是不适合失意者的回归,是不适合失德者的回归。”崔颢念叨着,提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碑上蒙尘能够遮掩崔家庄人因崔颢失德带来的耻辱,老者才会对崔颢擦洗碑石的行为感到愤怒。
    B.“入乡,也应该情有所怯,也必须谦逊恭顺。”崔颢认为自己失德,心中胆怯,所以低调行事。
    C.庄上有人二十岁不到就考中进士,老人觉得很是自豪,觉得有脸面,在与宋家庄的争斗中也更有底气。
    D.崔颢“翻身伏到马背上,鞭马而逃”,此时的他显然觉得自己无颜再见崔家庄父老,只能选择逃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开头通过视听结合、以动写静等手法描写崔颢看到的傍晚时的景象,表现他回到故乡时内心的温暖亲切。
    B.“老者狠狠地捶打着自己的额头”,通过动作描写表达老者对崔颢失德行为给家乡带来耻辱的痛心疾首。
    C.崔颢走上黄鹤楼倚栏远眺,所见的落白大江、烟波浩渺之景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情基调一致。
    D.小说以小见大,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得意”与“失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是否失德。
    8.在与老者交谈中,崔颢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以与崔颢不相识的老者口吻叙说崔颢之事与宋、崔二庄之争,有何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瑾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大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蹄,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下》)
    材料二: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贵,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故庄王A之世灭B若敖氏C唯子文之后D在E至于今F处郧G为楚良臣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推测语气,大概,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意义相同。
    B.封,富裕,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意义不同。
    C.令,美好,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中的“令”意义不同。
    D.备,完备,与《岳阳楼记》中“前人之述备矣”的“备”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且前往见子常,子常问斗且蓄积财货,如同豺狼一般。斗且回来后告诉弟弟,子常可能会灭亡的。
    B.楚成王听说斗子文吃了早饭没晚饭,因此每次上朝就准备一束肉干,一筐粮食,来羞辱斗子文。
    C.斗且认为子常执政时,在“无礼”与“不顾”方面,超过了楚成王与楚灵王,他没有力量来防御民怨。
    D.范仲淹当初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全面深入讨论国家大事,后来他执掌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的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
    (2)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14.“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请概括斗且、斗子文体现了“名世之臣”的哪些特点。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钱起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注】伯英:东汉书法家张芝,被称为“草书之祖”。飞锡:佛教语,指僧人游方,也指游方僧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两句直接抒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鹤”“云”比喻怀素孤身漂泊在外,也表现了怀素无拘无束的性格。
    C.“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两句描绘的景色萧瑟,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感。
    D.“遥知”是诗人想象怀素在家生活的情形,可见诗人远在千里之外依然惦记怀素。
    16.《释氏要览》认为“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结合本诗概括怀素被称为上人的“智德、胜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过秦论》中“______,______”可以看出陈涉与诸侯军队差别巨大,说明军队的人员构成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败。
    (2)《蜀道难》中“______”与“______”两句用鸟的悲啼,充分渲染了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3)《燕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艰辛劳累,又写出了妻子对远征战士离别后的无限思念之情。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记录—保存—展示”的方式,以保护和复原为主,(A),而数字化生产通过IP化和新技术融合使传统文化实现“活态”发展,各类创新业态______。IP化使传统文化内容和思想在网络视听、电子游戏、网络文学等相关数字内容领域延伸扩展,打破了传统文化以往传承形式单一的藩篱。
    传统的传播方式多局限于线下,(B),且多为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传播方式发生了______的改变,数字化传播具备范围广、效率高、双向交流等特征,解决了过去“看不懂”和“找不到”的困境。
    以往的传统文化只能依靠书本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或以演艺剧院、博物馆、传承基地等线下面对面的形式进行传播,形式严肃正式,传承内容注重专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晦涩难懂、鲜有人知,因此(C)。①而在数字化时代、②多元的视听媒介降低了受众门槛、表达方式简单直接。③由此拉近了传统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差距。④传统文化知识通过用视频展示或语音解说的形式变得通俗易懂,⑤以故事情节、场景化展示增强代入感,⑥结合音乐、滤镜、特效等剪辑功能增添趣味性。非遗文化借助数字化视听媒介变得家喻户晓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路上陡峭的山崖阻挡着我攀爬的脚步,丛生荆棘刺破我裸露的臂膊,疲惫的身心增添着孤独的酸楚。但我坚持住了,终于我学会了灵活与选择,学会了机敏与自护,学会了独立与坚忍。偶尔路边也会有美丽景色,这时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山脚下,我看见山花烂漫,彩蝶纷飞,于是我与山花同歌伴彩蝶共舞。在山腰,我看见绿草如茵,华木如盖,清澈的小溪静静流淌在林间,朝圣的百鸟尽情放歌于林梢。我拥抱自然的和弦,追逐欢快的浪花。这些往往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更多的时候是阴冷浓雾的环抱,荆榛丛棘的阻隔。
    放眼望去,黄叶连天,衰草满路,但我在黄叶阵中看到丰硕的果实,从衰草丛内悟出新生的希望。在萧瑟的紧逼环绕中,我感觉自己在成熟,一寸寸地成熟。再往上,是没有一点生机的寒风和石砾,我曾想放弃,但曾经的艰辛温暖着我,给我启迪,给我力量,给我信心,使我忘掉比艰险更艰险的死寂,抛掉比痛苦更痛苦的迷茫!我最终到达了这里!一路上,我阅尽山间春色,也饱尝征途冷暖。为此,我感谢您,父亲,感谢您给我选择的权力,我从自己心灵的选择中懂得了很多很多……
    21.下列破折号作用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崔颢赶紧下马,整顿衣裳、鞋帽——他知道,即便是得意者,入乡,也必须谦逊恭顺。
    B.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
    C.过了节么?——仍旧做官……明天店家来要钱,你只要说初八的下午。
    D.年轻人很不高兴似的,“回来了,——你们这渡船是怎么的,等了半天也不来个人!”
    22.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框的句子。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当下很多挑战,只有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才能勇立潮头;又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才能行得更远。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可以呈现表演的戏曲视觉形象“错误。由“文本图像的视觉形象、动作、构图体现的是作为文本性的戏曲视觉形象,需要以图像熔炼文本的戏剧性“可知,选项把“文本性”理解为“表演”,张冠李戴,
    B.“更加关注戏剧文本的诗性特质“错误。由“剧情通常是由读者认知的故事改编而成。因此,阅读戏曲文本往往是获得一种诗意的感受,这与现场观演的体验不同的“可知,文中只是说阅读戏曲文本往往获得一种诗意的感受,选项曲解文意。
    C.“导致了被戏剧形式'表现’的情态与日常情态的差异“错误,根据倒数第四段“那些未经戏曲的表情。身段、程式进行“表现”的日常生活情态,就显得稀松平常。这导致‘科范”在文本插图中的缺席………这就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被戏剧形式“表现”的情态与日常情态的差异“内容可知,“科范’在文本插图中的缺席”,同“戏剧形式“表现”的情态与日常情态的异“两者都是导致的结果。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字数更多,文本性因而也就更强“错误。由”而文本形式是建立在语言符号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得文本性的表现对象以一种“语义”形式获得呈现”可知,影响文本性的关键不是字数,而是语义。
    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主要说“对于一种诗性戏曲文本而言,最能打动艺术家的往往是其中最富有诗意的“名句’与场景,从而表现出文本插图的一种诗性意境”可知,文本插图一般都具有一种诗性意境。ABD均为诗性意蕴的表现。C.《窦娥冤》第三折括四没有展示出诗性特点,是贴近演剧图像的,
    故选C.
    4.答案:①首先提出论点,“文本的诗性传统影响绘画者们的表现偏好”。②其次具体表现,富有诗意的画境,插图的“画中有诗”。③最后介绍原因,来自“文本的能指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与“文本的诗性传统影响给画者们的表现偏好”相关的内容在第二到五段。
    第二段段首为本段中心句,即作者的观点“文本的诗性传统影响给画者们的表现偏好”。
    第三、四段介绍“文本的诗性传统影响绘画者们的表现偏好”具体表现。由第三段“中国戏曲文本的……表现的往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画境阅读戏曲文本往往是获得一种诗意的感受,这与现场观演的体验不同的“可知,表现为富有诗意的画境。第四段“这些诗性场景的描写是由阅读体验转化为‘画中有诗“播图的,………有的文本图像甚至是无任何表演者的纯粹·山水画”可知,表现为插图的“画中有诗”。第五段介绍“文本的诗性传统影响绘画者们的表现偏好”的原因,由第五段“文本性会影响文本的能指空间中各个部分的插图比重。“文本的能指空间“剧
    本文字所占有的页面,这就为插回提供了空间”可知,其产生的原因是“文本的能指空间”
    5.答案:①对于“男人偏胖,女人偏瘦”的描绘,体现了文本插图通过想象进行“语义赋形”,“想象”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把握“语义”这一特点。
    ②关于“学生穿着运动鞋,带着眼镜”的形象设计,说明在根据文本进行“语义赋形”时,会依据生活逻辑对文本的语义进行修正与重构。
    ③关于“莫谈国事”的字体,说明绘画者的感知主要来自文本,剧本文字所占有的页面,学生对此有所借鉴。
    ④阅读文本时有趣的动作没有相应插图,反映的是文本插图依据的是文本而非剧场观演,文本对此难以描写,所以动作在文本插图中缺席的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③由“文本插图的·想象”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把握‘语义”。于是,那些未经戏曲的表情、身段、程式进行“表现”的日常生活情态,就显得稀松平常“可知,男人偏胖,女人偏瘦,这是学生们在文本基础上,按照现在的日常生活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做的想象,体现了文本插图的“想象”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把握“语义”。
    ②由“文本语义与生活逻辑之间存在着间正并由此产生插图重构的张力。在文本插图中,绘画者并非对文本亦步亦趋,在根据文本进行“语义赋形’时,会依据生活逻辑对文本的语义进行修正与重构“可知,学生穿着运动鞋,戴着眼镜,就是依据生活逻辑对文本的语义进行修正与重构的结果。
    ③由“绘画者的感知主要来自文本””“文本的能指空间'指剧本文字所占有的页面,这就为插图提供了空间“可知,“莫谈国事”的文字在剧本中占据了大量篇幅,故而学生有所借鉴,
    ③由“如果依据演剧进行括图创作,此类科范与桥段应有所表现,然而却在文本插图中缺席,表明绘画者的构图出自文本而非观演“可知,阅读文本时有趣的动作没有相应插图,体现了文本插图依据的是绘画者的构图出自文本而非观演。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崔颢认为自己失德,心中胆怯,所以低调行事”错,根据“即便是得意者,入乡,也应该情有所怯,也必须谦逊恭顺”,可知崔颢认为自己不是得者,入乡更应该低调。
    故选B。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以动写静”错,“日薄西山,炊烟袅袅,远远地就有孩子们的疯闹声传来”应是动静结合;“表现他回到故乡时内心的温暖亲切”错,由“驿道、村庄、房屋都变了样,变得开阔、亮堂、高大..…崔家庄没有了当年的半点模样,却还是一眼就能确认”可知,他回到故乡之初,内心是感到陌生的。
    故选A。
    8.答案:①迷茫:崔颢在与老者交谈初期,因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意义的迷茫,心理处于一种困惑和无助的状态。②感悟:在老者的引导下,崔颢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逐渐从老者的经历和教诲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心理产生了感悟。③悲凉与无奈:当老者提到家乡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时,崔颢的心理再次陷入悲凉和无奈,意识到自己无法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④接受现实:在经历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后,崔颢最终学会了接受现实,尽管心中仍有遗憾,但他明白人生总是充满缺憾,要学会珍惜眼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崔颢因为离开家乡多年,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意义的迷茫。在与老者交谈时,他试图从老者身上寻找答案。由…老人家,这是怎么回事?”,可以他此刻是迷茫的。
    ②随着交谈的深入,老者的话启发了崔颢,使他开始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崔颢开始从老者的教诲中找到了一些方向,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③最后老者提到了家乡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他意识到,尽管自己渴望回到家乡,但时光已经无法倒流,家乡也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模样,这使得崔颢再次感受到了悲凉和无奈。
    ④在经历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后,崔题最终学会了接受现实,尽管心中仍有遗憾,“只觉得有无数根刺在刺他的脸,翻身伏到马背上,鞭马而逃”,他明白人生总是充满缺憾,要学会接受现实。
    9.答案:①客观性: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更加客观地展现事件的经过,让读者从多个角度理解故事,减少主观色彩。②增添神秘感:老者与崔颢不相识,使得崔颢的形象更加神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探寻崔颢的故事。③强化冲突:通过老者的口吻,可以更加突出宋、崔二庄之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崔颢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增强故事的矛盾冲突。④引导读者思考:以老者的视角叙述,有助于引导读者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思考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如乡村之间的利益纷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叙述视角的能力。
    ①阅读效果:小说的主人公是崔题,小说的主体内容是“崔颢之事与宋、崔二庄之争”,但是没有从崔颢的角度叙事,而是通过“老者”这一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更加客观地展现事件的经过,减少了主观色彩。
    ②情节上:崔颢虽然是故乡人,但是和“老者”并不相识,由“老者”讲述故事,使得崔颢的形象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也让整个故事充满神秘感,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探寻崔颢的故事。
    ③人物上:“宋、崔二庄之争”是最重要的情节,集中体现了小说的矛盾,但是不对矛盾进行直观展现,而是通过老者的口吻道来,强化了崔颢在矛盾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从侧面突出了宋、崔二庄之争的激烈程度。
    ④主题上:以老者的视角叙述,使得故事更加宏观,便于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在表面的矛盾冲突之外,所指向的社会问题,如乡村之间的利益纷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
    10.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灭若敖氏”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其后C处断开;
    “唯子文之后在”是主谓结构,其后E处断开;
    “处郧”是动宾结构,“为楚良臣”前省略主语“子文之后”,故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B.正确。富裕;边界,疆界。句意: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C.错误。都是“美好”的意思。句意: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口才很好又有很多好的才能。D.正确。句意:生平事业都体现出来了。/前人的记述(已经)很完备了。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来羞辱斗子文”错误,由原文“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可知,是用来送给子
    文,“羞”指“馐”,美味的食物,赠送食物。
    故选B。
    13.答案:(1)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
    (2)子常都不去救济这些,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这不是首先体恤百姓然后自己才富有吗?”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子常都不去救济这些,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聚敛的财货越多,积蓄的怨恨就越厚,不等着灭亡还能等着什么!”
    “民心的恼怒,就像防大河的洪水一样,堤坝一溃决,所破坏的范围必然巨大。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材料二:
    评论说:自古有作为的明君,一定会有贤明的大臣辅佐他。宋朝有范仲淹这样的大臣,也是如此。范仲淹当初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管理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过的话。三国时,诸葛孔明第一回在草庐见刘备(昭烈指刘备)说的几句话(也就是隆中对),生平事业都体现出来了。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啊。范仲淹在朝堂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先天下而忧则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天下人本来就知道,也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可以探究他的所作所为,难道比不上古人吗!
    14.答案:①见微知著,有远见;②体恤百姓,关注百姓疾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原文“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可知,见微知著,有远见;
    ②由原文“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可知,体恤百姓,关注百姓疾苦。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景色萧瑟,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感”错误,诗句意思是故园池塘中满是残雪,柳条稀疏,烟雨迷蒙。景色萧疏淡远,符合怀素出家人的身份。
    故选C。
    16.答案:①聪慧博学。②书法艺术高超。③高蹈出世。④精心侍奉父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前四句中,“神清慧有余“能翻梵王字”,聪慧有余,能翻译印度佛家经典,可见其聪慧博学。“妙尽伯英书”“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书法深得张旭的精髓,写起狂草来眼里全然没有了时空宇宙,醉后舞墨更能展现世界万象的真谛,可见其书法艺术高超。
    “不荐鱼“禅诵“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出家为僧,就像仙鹤没有伴侣可追逐,孤单的白云飘浮于浩渺的太空之中,可见其高蹈出世。
    “寿酒还尝药”,回到家里,祝寿敬酒,熬汤侍药,精心侍奉父母。
    17.答案:(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
    (3)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18.答案:蓬勃发展/翻天覆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缺少一个动词性的谓语,来表现“各类创新业态”的发展,再结合前面“传统文化实现‘活态’发展”中的“活态”形容一种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状态,故可填“蓬勃发展”。
    蓬勃发展:发展的势态很迅速,很积极,很向上。
    第二处,缺少一个修饰“改变”的形容词性的成语,结合前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可知,这个改变是很大的,故可填“翻天覆地”。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19.答案:A缺少活力;B传播范围有限;C传承工作步履维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由后面的“而”可知,此处填写内容与后面的“传统文化实现‘活态’发展”相反,故可填“缺少活力”。
    B处,从与下文“数字化传播具备范围广、效率高、双向交流等特征”的照应看,可填“传播范围有限、效率不高”来形成对比。
    C处,是对前面内容下的一个结论性的语句,前面列举了以往传统文化在传播方面的缺点,所以传承起来非常艰难,故可填“传承工作步履维艰”。
    20.答案:②多元的视听媒介降低了受众门槛,使表达方式简单直接。
    ③由此拉近了传统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
    ④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视频展示或语音解说的形式变得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②句,成分残缺,在“表达方式简单直接”前面加“使”;
    第二处,③句,“拉近差距”,搭配不当,改为“拉近……距离”;
    第三处,④句,“通过用”,句式杂糅,删掉“用”。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中的破折号表说话中断或间顿。
    A.表解释说明。
    B.表提示下文。
    C.表话题转换。
    D.表说话中断或间顿。
    故选D。
    22.答案:三个“给我”构成排比,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使文章更有气势。
    整散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
    突出强调“曾经的艰辛”使我成长、坚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常用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等。
    画线句中,三个“给我…”构成排比句,“忘掉….…”和“抛掉…..…”构成整句。
    整句的效果: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画线句整散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表达更灵活,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文中句式的选用,表现了“曾经的艰辛”的作用:使我成长、坚强。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强调了“实力”对于应对国家发展与人生挑战的重要作用。实力包括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经验积累等方面,可以说实力乃是一个人成功以及一个国家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拥有了坚实可靠的实力基础,我们才有能力发起挑战,也更有自信走上各种赛场。但是,人生之路、国家繁荣复兴之路毕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挑战与挫折也往往会随着我们的前进历程一同出现。有些人(国家)虽有实力,但一时时运不佳,也会遭遇失败。若是自视甚高,一遇失败便沮丧颓废、愤世嫉俗,他们自然也难以取得成功;而那些意志坚定,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者,反而有足够的勇气跨过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
    所以,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以实力打好基础,去支撑我们在高峰时候的自信和决心,也需要在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时,拥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去面对低谷时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试题最后以“个人亦如此”结束话题,说明对于此次写作而言,可以多从个人发展角度展开关于实力与意志的人生思考。关于写作思路,可以采取较为简单实用的递进式论证方式。比如,首先从打好基础这一点论述“实力”的重要性,说明我们要努力学习,才能拥有足够的实力,也才有能力去应对人生挑战。然后,再进一步从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和挑战展开,说明当我们遭遇挫折、失败或者失落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以百折不回的意志,坚定地走出困境,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地前行。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两次登上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的曹原强调实力的重要性;以“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硕威踏实苦干、历经重重困难成功研制航母的事例,论证意志之于成功的意义。
    立意:1.低头靠意志,抬头靠实力。
    2.实力打基础,意志闯难关。
    3.在顺境中展现实力的力量,在逆境中展现意志的力量。
    相关试卷

    [语文][期中]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共11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docx、高一语文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共6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