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7鉴赏诗歌的语言
展开一、炼字
(一)炼动词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骤 雨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阕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进行简要赏析。
答:
(二)炼形容词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南定楼遇急雨
陆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①逢峒獠②,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 ①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②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
(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
(三)炼数量词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别舍弟宗一[注]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数量词用得很好,试赏析其中的精妙之处。
答:
(四)炼叠词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①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②。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③。
[注] ①东阳:今浙江东阳。据词题来看,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②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香篝,薰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③碧玉梢: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
答:
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问题。
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答: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别薛华[注]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 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答:
(五)炼名词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
答:
(六)赏析诗眼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重阳日再到共城①百源故居
邵雍
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
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
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
乡人应笑我,昼锦②是男儿。
[注] ①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曾在共城居住,故称故居。②昼锦:衣锦还乡。据《汉书·项籍传》载,秦末项羽入关屠城,有人劝其留居关中。项羽见秦宫已毁,思归江东,曰:“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后遂称富贵还乡为“锦衣昼行”,省作“昼锦”。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二、炼句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 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当时低品官员的官服为青色。
清代学者方东树称此诗“(第)三、四句卓然名句,千载不朽”,试赏析这两句诗。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有辩才,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
三、鉴赏语言风格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
答:
1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双调]大德歌·夏
关汉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
答:
题组二 综合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减字木兰花[注]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 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掳走大批淮上妇女,其中一女子在被掳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人此刻沉重的心情。
B.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
C.“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诉,只能默默饮泣。
D.“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哀婉沉痛。
(2)[炼字]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榆河①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②,空惭旅鬓斑。
[注] ①榆河:在今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繻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D.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2)[炼句]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
4.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2)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2)[语言风格]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
课时作业7 鉴赏诗歌的语言
题组一 对点练
1.解析:这是一首写夏日急雨之壮观的写景诗。颔联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之迅猛。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吼”突出声音之大。
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袭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骤雨声势之大。
2.解析:鉴赏词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使归舟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好像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方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3.答案:“争”和“乱”。“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江山重重叠叠地争相奔涌进入眼帘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也表达了羁旅奔波之苦。
4.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5.解析:这首送别诗所抒发的并不单单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有诗人对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至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颔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孤独、愤懑与愁苦。诗人用“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这一连串的数量词,高度概括了自己孤苦的现状、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以及贬谪的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
答案:“一身”概括出了诗人孤苦一人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的角度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经过这些数量词的点缀,诗句读来更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6.解析:为了表情达意,古诗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一般都带有泛指或夸张的作用。比如此诗中的“万里”“百年”,就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诗人极力表现自己离家之久远、年老之体衰,从而表达了深沉的悲苦之感。
答案: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远客常悲秋、久病独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对句之中,使读者深感诗人沉重的感情脉搏。
7.解析:历历,形容清晰可辨;萧萧,形容骏马的鸣叫声。此处运用叠词,使对人马行进状态的描写更加生动。以旌旗(迎风飘扬的战旗)代指行军队伍,使对队伍过桥情景的描写更加形象。
答案:运用“历历”“萧萧”这两个叠词,生动地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强了语言的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词人的喜悦心情作了铺垫。
8.解析:这首诗写的是春景。“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之貌。两个叠词的运用,表现了诗人对景物的观察之细,使诗歌富有音韵之美。
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的样子。同时,叠词在音节上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9.解析:题干中的两个词是叠词,分析其妙处,仍可按照解答炼字题的基本步骤来进行。同时应注意,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其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
答案: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时的情景,表达了彼此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遑遑”是诗人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挂念。
10.答案: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
11.答案:诗眼是首联中的“悲”字。“悲”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首联直言登临之悲,后三联具体写悲的内容:颔联写多年漂泊,故乡的山川风月只能在梦中相见,是身世飘零之悲;颈联写故乡风物依旧而自己华发早生,是人生短暂之悲;尾联写自己落魄还乡,徒惹嘲笑,是老大无成之悲。
12.解析:题干中的“(第)三、四句卓然名句,千载不朽”表明了这两句在表达技巧上的特殊性。第三、四句虽写景细腻,但更是为了写情,表达较为含蓄,表现出作者与朋友相见时的惬意心情。
答案:细雨看不见,但衣服已湿,可知时间过了很久;“闲花”既说明落花很轻,又可见作者心在叙谈而不在赏景;拈出细雨、闲花,笔触细腻,表明作者心中忘记了时间、天气、景物,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作者与朋友相见时的惬意心情。
13.答案: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切合标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
14.解析:首先要用术语概括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然后举例分析该风格在词中的具体体现。要想准确概括词的语言风格,需要细读全词,并联系所掌握的语言风格种类进行判断。
答案:这首词语言优美、清新、自然,简洁明快,抒情性强。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幅清晰鲜明的画面,景色、人物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如词的中间四句,一句就是一幅赞美“江南好”的画卷,画中饱含了作者对江南的依恋之情和有家难归的哀怨之感。
15.答案:本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流畅,生活气息浓厚,用词精练妥帖。“俏冤家”“想念他”“瘦岩岩”等语通俗自然,较口语化。“偏”“羞”等字精练传神,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题组二 综合练
1.(1)解析:B项,“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错误,这里是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
答案:B
(2)答案:①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淮山之高、淮水之广和词人愁恨之多。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愁”与“恨”用“千里”“万顷”来形容,具体可感。
2.(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
答案:B
(2)答案: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3.(1)解析:B项“借喻战争”错误,此处为借代。
答案:B
(2)解析:内容上:颔联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语言则分析动词“出”“生”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艺术手法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
答案:①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②善于炼字:“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
4.(1)解析:B项,诗人表达对千年豪杰的赞美,将青口帅归入豪杰之列,赞美、希冀;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对英雄难觅的无奈哀伤。
答案:B
(2)答案:(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①从内容或意境看,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②从情感看,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2025届高中语文统编版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作业7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中语文统编版全程复习构想检测课时作业7鉴赏诗歌的语言(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炼字,炼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2鉴赏诗歌的语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2鉴赏诗歌的语言,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练,综合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8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8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