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探究-2025高考语文复习小练
展开
这是一份线索探究-2025高考语文复习小练,共16页。
满分: 30分 实际得分: 分
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关
欧阳杏蓬
我总以为,乡关就是一脚踏上长途汽车门,回过头来,独自跟弟弟挥手的那个时候。
宁远开往广州的班车,通常是五点左右检票上车。弟弟当时在二中上学,他是我在小县城里唯一的亲人和熟人。二中离汽车站不远,可以说是在斜对面。有这个地理优势,我去了容易找他。弟弟日用非常有限,我们在家务农,在经济上给不了他支持。他单单小小,我怕他在学校吃亏。他表现得倒大大咧咧,其实鬼精鬼精。大气的人,从来不在乎细节。这一点,他读高中时就运用得炉火纯青了,所以,即使手头拮据,我去了,他还是能从学校食堂打来最好的菜——红烧鱼块,酿豆腐,为我送行。
我上了车,出了车站,夕光满天,暮霭在檐下地上漫涌。
从此天涯无故人。
然而,在告别这个小小县城的时候,我发现弟弟并没有回学校,一个人站在车站对面芙蓉大厦前面行人稀疏的空地上,塌着双肩,双手插在裤兜里,落寞地在目送我乘坐的班车。
妈妈常说:把我的身高分给弟弟一点就好了。
那一刻,我真想分一点给他。
在广东,很多“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日子。
我的乡关,在哪?
是在小县城告别的车站吗?
不是,是父亲送我到村子西边路口上车的地方?
父亲极少送我出门。
每一次远行,都是母亲跟在身边,一路走,一路叮咛,说着说着,就泪眼婆娑。我极易受感染,母亲一落泪,我也跟着泪眼汪汪。母亲说我性格像她,心肠软。我不让她送,父亲说他正好要去清水桥看农药到货了没有。我跟父亲同行,从东干脚走到马路边,两里路,父子俩竟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两个人站在马路边,他自告奋勇去拦车,居然站在马路中间,把我都吓了一跳。我把父亲拉回来,说:“危险。”父亲仰着脖子,说:“他敢碾我呀?”我还是劝他:“万一司机没踩住刹车呢?”
父亲躬身拎起我的包,说:“你先上去。”
我上车看司机的脸,一脸发作不得的愤怒。
东干脚虽然院子小,可出人才啊,科长市长都有。还有东干脚的母村平田院子就在前面几十米远,平田院子几千号人呢。别说在这里撞人,撞死一个鸡鸭,那都不是小事。
回头看父亲,父亲正走在回东干脚的小马路上。
父亲说去清水桥买农药只是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这个老头的爱,他自己都不知道。
这个路口,是东干脚所有出门远行的人上车的地方。
路的东西两边,段家岭与淌岭对峙。
路的南北两面,是大水田,春天茫茫,夏天绿绿,入秋黄黄,冬天漠漠。
这里是乡关么?
我在很久的时间里,认定这水沟边的岔路口,就是乡关。并且跟弟弟说(他已参加革命工作),跟在市里当领导的元初大哥说,要在这水沟边上树块牌牌,写上我们村的村名。我们都很热情,撸起袖子就要干。可上面有政策,不提倡自然村立个路牌。我在江湖卖过艺,却没那个实力,脸厚了,实力没上来,只好作罢。每次回家,走进小马路,近乡情更怯,我的心头就神神叨叨,这里是乡关。走到这里,就算进了家门。
是吗?
离开宁远县城,到逍遥岩,分车北进,过水泥厂,就是荒山野岭,路边有一坟场。老辈人说这里是五里庵,我问弟弟,他说这里是滑石板;我问母亲,母亲说这里是五里沟。父亲当年吓唬我们,说不学好,就要被押到这里“打靶”,做个短命的“打靶鬼”,三代人抬不起头来做人。打靶,枪毙。死刑犯,就是在这里执行上路。
这是一块黄土坪子,后面有山,山脚种着一片枞树,枝叶蒙尘叠垢,枝桠干里吧唧。山上岩石交错,交错处长满黄草,荒凉戚戚。
黄土坪子上,坟堆密密麻麻,就像倒下了一窝馒头。
死刑犯被执行了,亲人无颜收尸送回祖山,就地草草掩埋。那些坟堆也就一把土,大小不一,立在黄土上稀疏的荒草间,无人问津。
然而,每一次路过,不论是出门远行,还是归家省亲,看到那一片乱坟,就要受一次自我反省的教育。那片乱坟不是镜子,是悬在头上的岩石。那片乱坟不是炼狱,是人生关卡。内心虽然坦然,但仍惊悚。为人在世,举头三尺有神明。而这些坟头之下十恶不赦的孽鬼,也曾是活灵灵的人。失去了善恶分辨能力,搭进去一世为人,太不值得了
往南,出了这片坟地,就是纷繁的城。
往北,出了这片坟地,就是泥瓦的村。
在城与村之间,这片坟地,如一块无声的警示牌。
这是我心头的乡关。
在这片荒草乱坟里别离,对做人充满敬畏。
每次经过这片乱葬岗,自鸣一下警钟,我心坦然,才想到如何给家乡荣华。我做不到,我心亦坦然。
这里,才是乡关。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本文有一条明晰的线索,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腾的春溪
徐鲁
幕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回到山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
幕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板栗、柞、野樱、乌柏等杂植。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鸟雀噪林,是山塆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日常。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布谷和斑鸩先带个头,然后众鸟响应,不同的“声部”和“音色”,应有尽有。
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富水河有一条支流,叫桃花溪。清亮的桃花溪一路唱着歌,弯弯曲曲地流淌,经过许多塆子,绕过不少山脚。向晚时分在桃花溪潺潺流过的一个长满水竹、鸭舌草和矮菖蒲的埠头,几块光滑的捶衣石上,我坐下来休息。
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的。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
“归家咯——”不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音。
玫瑰色的晚霞、把小塆的屋顶、田畈、树和溪水,映照得红彤彤的。起身的瞬间,我伸出双手、从溪水里轻轻撩起一串彩色的水花。
翌日,一位年轻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去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此刻,满山满谷,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
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鸟声洗耳,溪声洗心。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叮咚演奏着大地的音乐。
身处此情此景,我的心里不禁升起几缕古意。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放下身上的行囊,独自流连在这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或者干脆赤脚涉过山溪,随意叩开哪扇柴扉,没准就能遇见一位山中隐者,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
遐想中,我的目光被驻村工作队队员吸引过去。在这春忙时节,在这日新月异的年月,奋斗在山塆的人们,可没有像我这样遐想的工夫!
望着眼前几面山坡上青枝勃发的柑橘林,我问年轻的队长:“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可不小哪!”
“合起来有三百多亩。”队长说,“你要是秋天来这里,一眼望去,那是真正的满山橙红橘绿。”
我笑着问,“这可是你们写在山岭上的‘创业史’?”
“那可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大伙儿和乡亲们一起开动思路‘写’出来的。”
之前,我曾听说过“温州蜜柑”,便又问道:“这些橘树品种是‘温州蜜柑’吗?”
“不是,我们引进的是一种新品种杂柑,叫‘爱媛28’。这个品种口感好,产量也高,一亩地平均产果两千五百公斤!现在市场上一斤果子零售能卖到二十元,批发价起码也在七八元!”
我禁不住为工作队员们和乡亲们叫好。在这春天的山岭上,到处是万物勃发的生命气息,到处是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到处是欣欣向荣的繁忙场景……
夜幕降临,和驻村队员们一起,走在山溪流泻的山路上,沐浴着春夜的星光、望着闪烁在远山的星星点点的灯火,我一直沉浸在这样一种温柔的感情和美丽的遐想里。
我知道,那每一团灯火里,都是一个小小的山塆,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是一个个温暖的家,都是星星点点、正在汇聚的光源和希望。就像这满山满谷、奔涌着的春溪,它们一线线、一条条,汇入谷底和山脚的河流,汇聚成更大的力量,卷带着更加强劲的信心和希望,奔出山谷,奔向远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脉络清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拌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四、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屋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露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浓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五、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斫琴人
刘学刚
①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
②下车,驻足谛听,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大舜的胞衣地①,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我觉察到时光的接续,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
③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黑漆大门开着。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
④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
⑤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俱、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⑥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
⑦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
⑧古琴的所制时间漫长,所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斫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斫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俱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类似的情节在古都南京重演了一次。一位斫琴界的前辈抱着凤来仪,端详了许久,又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大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拨动了大李的心弦:“小伙子做下去吧,斫琴可能改变你一生的轨迹。”
⑨大李斫琴已十年。清晨的阳光、柔和的南风、庭院的花草、向晚的落霞以及内心的欢畅,尽化作古琴上的风景。一间北屋是琴房,排列着蕉叶式、落霞式、虞舜式等六张古琴。他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以及各种公益班,古琴爱好者随到随学,分文不取。“古琴要常弹,不然,它会睡去的。”大李缓缓地说。古琴是有呼吸有知觉的,就像庭院里枝繁叶茂的芭蕉,南风柔和的手指、春雨细细的手指、冬阳温情的手指一一深情弹过,且把手指的纹路和温度探入芭蕉的阔叶。
⑩两间南屋为斫琴室。琴房和斫琴室就像蕉叶的两面,颜色深浅有别,纹理相同,质地一致。斫琴室内墙上悬挂的几组琴板,生动地呈现着开料刨平、手工雕刻图样、襄麻布、上中灰、涂漆糊等时间段落。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大漆“咬”人呢,不要碰琴板。
⑪大李所说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它始终在生长,初为纯洁的白,后褐色,干燥后漆黑一片,就像喧哗的白昼归于寂静的黑夜。髹漆是将鹿角霜灰和火漆调和,擦涂在裹了麻布的琴胚上。鹿角霜粉碎,用筛子分出粗、中、细三种,灰胎也依次分粗灰、中灰、细灰三次,每次都须用那双千锤百炼的手细细打磨,用绸布棉球进行揉粉找平,再用手掌将珍珠粉、橄榄油在古琴表面慢慢推光。干燥的大漆灰胎坚硬如铁,经常磨破手指,流出殷红的血。
⑫回忆被大漆“咬”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都被大漆“咬”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⑬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
【注】①胞衣地:犹言出生地。
本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斫琴人,暗线是木头。请据此梳理概括文章的思路。
参考答案:
1.文本以“乡关是什么”为线索,整篇文章是围绕着乡关的含义来写:
起初的认识乡关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然后意识到所谓乡关就是是父亲送我到村子西边路口上车的地方,乡关是自己人生旅程的起点;最后写在城与村之间的那片坟地是自己心头的乡关。通过写故乡的坟地给自己的警示作用,使自己认识到人生真正的精神坐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文本以“乡关是什么”为线索,整篇文章是围绕着乡关的含义来写:
由起初的认识“我总以为,乡关就是一脚踏上长途汽车门,回过头来,独自跟弟弟挥手的那个时候”,表明一开始认为乡关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
然后写自己离开故乡身居外地时,“在广东,很多‘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日子。我的乡关,在哪?是在小县城告别的车站吗?不是,是父亲送我到村子西边路口上车的地方”,意识到所谓乡关就是是父亲送我到村子西边路口上车的地方,乡关是自己人生旅程的起点;
最后写故乡黄土坪子的那片坟地,“每一次路过,不论是出门远行,还是归家省亲,看到那一片乱坟,就要受一次自我反省的教育。那片乱坟不是镜子,是悬在头上的岩石。那片乱坟不是炼狱,是人生关卡”“在城与村之间,这片坟地,如一块无声的警示牌。这是我心头的乡关。在这片荒草乱坟里别离,对做人充满敬畏。每次经过这片乱葬岗,自鸣一下警钟,我心坦然,才想到如何给家乡荣华。我做不到,我心亦坦然。这里,才是乡关”,
通过写故乡的坟地给自己的警示作用,使自己认识到如何立世做人,如何定位自己,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精神坐标。到此处文章以“什么是真正的乡关”为最终命题,由浅入深,不断深入,升华了主旨。
2.①首先交代“我”回到幕阜山区及对幕阜山区的概写,为下文叙事奠定基础;②然后写“我”在桃花溪和柑橘林的所见所闻,并重点写“我”在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带领下参观柑橘林;③最后写夜幕降临,“我”与驻村队员们一起赶路的感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前两段为一个层次,交待时间和行踪所在地,引出下文,“幕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回到山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还有对幕阜山区的概写,“幕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板栗、柞、野樱、乌柏等杂植。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结构上为下文叙事张本。
第3-18段为一个层次,属于主体部分,主要写“我”在桃花溪(3-6段)和柑橘林(7-18段)的所见所闻。“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的。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不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音”,“此刻,满山满谷,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重点写“我”在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带领下参观柑橘林,“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可不小哪!”“在这春天的山岭上,到处是万物勃发的生命气息,到处是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到处是欣欣向荣的繁忙场景……”。
结尾两段为一个层次,“夜幕降临,和驻村队员们一起,走在山溪流泻的山路上,沐浴着春夜的星光、望着闪烁在远山的星星点点的灯火,我一直沉浸在这洋一种温柔的感情和美丽的遐想里”“我知道,那每一团灯火里,都是一个小小的山塆,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是一个个温暖的家,都是星星点点、正在汇聚的光源和希望。就像这满山满谷、奔涌着的春溪、它们一线线、一条条,汇入谷底和山脚的河流,汇聚成更大的力量,卷带着更加强劲的信心和希望,奔出山谷,奔向远方……”,写夜幕降临,“我”与驻村队员们一起赶路的感受。
3.①线索: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借款、还款的过程。
②好处:设置麻婶母女借款、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可展现她们母女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深化了小说主题。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详解】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兰花,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关系到两个家庭,麻婶因为接咸菜钱不够,借了马兰花六百块钱,后来麻婶生病住院,马兰花在男人的鼓动下去看麻婶,顺便向她女儿要钱,但马兰花看到麻婶还在重症监护室,就没提钱的事,招致丈夫不满;后来麻婶去世,她女儿带着骨灰回来上海,马兰花的丈夫整天拿这六百块钱说事,二人冲突不断;再来了麻婶的女儿发现了母亲借钱的事,给马兰花寄来一千块钱,还让他们一家去住自己的房子。这是明线。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借钱人家庭的情况,麻婶借钱后生病、住院、死亡,其女回来陪护、葬母、回沪、还款,母女二人的诚实守信都是通过作者有意安排的暗线来表现的。虽然麻婶母女还钱为暗线,着墨不多,但还是表现出了她们诚信、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马兰花一家因借钱而引发冲突的同时,将马兰花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则的美好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样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也更突出了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
4.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情感线索,“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可知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可知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可知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
时间线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可知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可知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
5.①夫妻下岗,生计艰难——一截被抛弃的木头;
②日夜打拼,疾病缠身——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③无力买琴,为儿斫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
④专事斫琴,传承技艺——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写作思路的能力。
由“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可知,此时的斫琴人夫妻下岗,生计艰难,犹如一截被抛弃的木头。
由“他起早贪黑,……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可知,此时的斫琴人日夜打拼,疾病缠身,犹如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由“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可知,此时的斫琴人无力买琴,为儿斫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
由“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斫琴以后……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可知,此时的斫琴人专事斫琴,传承技艺,这手艺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主观题-2025高考语文复习小练,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专题三练案四探究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Word版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2小说阅读练案23探究标题意蕴与作用(附解析),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