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一模]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多校2024年中考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总分75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Fe-56 Cu-64 Zn-65 Ba-137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物质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下列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研碎胆矾B. 冰雪融化C. 金属锈蚀 D. 铁棒磨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A、研碎胆矾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金属锈蚀是金属与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铁棒磨针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量粗盐B. 测定溶液pH
C. 稀释浓硫酸D. 检查气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A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B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故C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D正确。
故选:D。
3. 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隆重开幕,本届运动会的火炬燃料被称为“零碳火炬”,是利用排放到空气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合成的甲醇(CH3OH)为燃料。下列有关甲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既是氧化物又是有机物
B. 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由1个碳原子、3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 组成该物质的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1: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为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以外的含碳化合物;甲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属于有机物,错误;
B、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4):(16×1)=3:1:4,则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错误;
C、甲醇是由甲醇分子构成的,1个甲醇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3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错误;
D、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4):(16×1)=3:1:4,正确。
故选D。
4. 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节约粮食,霉变大米蒸煮后食用
B. 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 鉴别聚酯纤维和羊毛可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
D. 农药和化肥能提高粮食产量,但不能过量施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霉变大米蒸煮后也不能食用,黄曲霉毒素高温也不能灭活,故A错误;
B、纸箱着火用水浇灭,是水蒸发吸热,把纸箱的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B正确;
C、可用灼烧并闻气味方法鉴别羊毛和聚酯纤维,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产生特殊气味的是聚酯纤维,故C正确;
D、农药和化肥能提高粮食产量,但不能过量施用,过量施用会造成污染,故D正确。
故选A。
5. 北京理工大学研制出一种新型口罩。口罩中使用了MOF催化过滤层,在潮湿空气中(相对湿度为40%以上)臭氧(O3)去除率可达100%,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 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C. MOF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D. 反应中臭氧与氧气分子个数比为2:3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此过程中反应物为臭氧,生成物是氧气,不符合“一变多”,不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臭氧与氧气的分子不同,所以两者化学性质不同,故B正确;
C、MOF起到催化作用,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可知,MOF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参加反应的臭氧分子是4个,生成氧分子是6个,反应中臭氧与氧气分子个数比为2:3,故D正确。
故选:A。
6.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t1℃时,a、c两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 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
C. t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b>a=c
D. t3℃时,等质量a、b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a【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于不知道溶液是否饱和,不能比较质量分数大小,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是25g,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物质a,错误;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b的溶解度减小,c的溶解度增大,a、b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错误;
D、t3℃时,a的溶解度大于b,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等质量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a>b,则溶剂质量a<b,正确。
故选D。
7.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 向稀盐酸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向等质量的Zn、Fe中滴加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C. 向氯化铜与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D. 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答案】B
【解析】
【详解】A、稀盐酸显酸性,溶液的pH小于7;向稀盐酸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等于7、大于7,错误;
B、向等质量的Zn、Fe中滴加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若消耗稀盐酸的质量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开始时,金属过量,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两斜线重合;根据化学方程式Zn + 2HCl = ZnCl2 + H2↑、Fe + 2HCl = FeCl2 + H2↑ 可知,每65份质量锌能生成2份质量氢气,每56份质量铁能生成2份质量氢气,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盐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质量更多,正确;
C、向氯化铜与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钡溶液,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错误;
D、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有氢氧化钙析出,则溶质质量减少,最终水完全反应,溶质的质量减少至0,错误。
故选B。
8. 现有的Fe2(SO4)3和FeSO4的混合物30.0g,为了测定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含量,加入足量水配制出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46.6g。则原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28.0%B. 33.8%C. 36.0%D. 36.8%
【答案】C
【解析】
【详解】硫酸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铁,硫酸亚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亚铁,硫酸根离子全部转化到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中,则硫酸根离子的质量为=19.2g,则原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为:30.0g﹣19.2g=10.8g,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1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7个小题,共29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
9. 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基础。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镁离子__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
(3)标出五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答案】(1)2Mg 2+ (2)O (3)
【解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镁离子可表示为:2Mg2+;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符号为:O;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N2O5;五氧化二氮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氮元素化合价为+5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标出五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
10.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中常备有大米、面粉、食用油、鸡蛋和青菜,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_;使用铁强化酱油可预防贫血,其中的“铁”是指铁_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元素”)。
(2)饮用水的硬度过高会危害人体健康,日常生活中可用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生活垃圾提倡分类处理,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饮料罐、矿泉水瓶、废纸等应放入标识_______(填字母序号)的垃圾桶中。
A. B. C. D.
【答案】(1)①. 鸡蛋 ②. 元素 (2)煮沸 (3)A
【解析】(1)大米中富含淀粉,面粉中主要含有淀粉,淀粉属于糖类,食用油中富含脂肪,鸡蛋中富含蛋白质,青菜中富含维生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铁会引起贫血;
(2)天然水煮沸时,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水的硬度降低,生活中可通过简单的煮沸方法来降纸水的硬度;
(3)饮料罐、矿泉水瓶、废纸可回收再利用,应放入标识可回收物的垃圾桶中。故填A。
11. 2023年10月3日,我国科学家发现战略性关键金属新矿物——铌包头矿。铌包头矿富含铌、钛、硅、氯等元素。图1和图2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图3和图4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下列信息,完成相应问题。
(1)铌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
(2)硅是芯片制造的基础材料。碳、硅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原子的________相同。
(3)图3中能代表图2“破损”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4)金属钛被称为“太空金属”(如图4)。钛原子容易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答案】(1)41 (2)最外层电子数 (3)C (4)失去
【解析】(1)根据铌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1;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硅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图2“破损”处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为氯元素,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则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选C;
(4)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12. “天宫课堂”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进行太空授课。课堂上演示了许多有趣实验。
(1)太空“冰雪”实验:从一个袋子中缓缓挤出一个圆圆的液体球,随后用沾有晶体粉末的小棒触碰一下,液体球迅速“结冰”,成为一个通体洁白的“冰球”悬浮在空中。液体球“结冰”实际是溶液中析出了晶体。无论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一定减小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溶质质量B. 溶剂质量C. 溶质的质量分数
(2)地面分课堂的同学提出问题:“在空间站里,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怎么循环的呢?”如图展示了空间站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流程。
①在氧气生成系统中,运用电解水的方法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该流程中,理论上进入氧气生成系统发生电解的水与萨巴蒂尔反应系统中生成的水质量比是________。
(3)航天员向注入蓝色颜料的水球内放入一颗维C泡腾片,产生很多小气泡,这是因为其中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能发生如下反应:。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空间站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工作,电池板需要用铝合金加工成的箔片进行密封支撑。铝合金能加工成箔片是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_(填“导电”、“导热”或“延展”)性。
【答案】(1)A (2)①. ②. 2:1
(3)CO2 (4)延展
【解析】(1)液体球“结冰”实际是溶液中析出了晶体,无论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恒温蒸发溶剂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降温结晶时,溶剂质量不变,所以一定减小的是溶质质量,故选A;
(2)①在氧气生成系统中,运用电解水的方法制氧气,反应是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根据方程式:,,结合两个方程式可知,该流程中,电解水中的氢元素转化到了萨巴蒂尔反应系统中生成的水和甲烷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2个氢分子在萨巴蒂尔反应系统中生成了1个水分子,故理论上进入氧气生成系统发生电解的水与萨巴蒂尔反应系统中生成的水的个数比为2:1,质量比是2:1;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知,反应前原子种类和数目为:3个Na、16个O、9个C、11个H,反应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为3个Na、10个O、6个C、11个H,两者比较得知X为CO2;
(4)铝合金被加工成箔片,其表面积大大增加,故利用的是铝金属的延展性。
13.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B的浓溶液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C可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E俗称烧碱、火碱或苛性钠,F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如图,“—”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六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请回答问题:
(1)写出D物质化学式________。
(2)写出B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E、C溶液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4)A物质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金属单质 b.碱 c.酸 d.盐
【答案】(1)Na2CO3
(2)
(3)产生蓝色沉淀
(4)abd
【解析】B 的浓溶液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故B是硫酸;C可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且硫酸能生成C,故C是硫酸铜;E俗称烧碱、火碱或苛性钠,故E是氢氧化钠;F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故F是二氧化碳;D能和硫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相互转化,故D是碳酸钠,所以,代入验证,推理正确;
(1)由分析可知,D是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
(2)B 与 E 是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E 溶液与 C 溶液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观察到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4)A既能和硫酸反应又能和硫酸铜反应,所以A可能是活泼金属、碱或盐,故选abd。
14. 为防止全球变暖,我国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此,有学者提出如图所示的“碳捕捉”和“碳转化”的技术路线。
(1)上图中的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反应②属于________(填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3)反应④中,参加反应的H2和CO2的分子数目比为________。
【答案】(1)CH4+2O2CO2+2H2O (2)分解反应 (3)4:1
【解析】(1)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②中,碳酸氢钾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钾、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3)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④是在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4H22H2O+CH4,则参加反应的H2和CO2的分子数目比为4:1。
15. 金属及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中,金属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铁制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将一定量Fe和Zn的混合粉末加入AgN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如果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则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如果滤液是浅绿色,则关于该滤渣和滤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滤渣中一定含有Ag
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C.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
D.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Zn(NO3)2,可能含有AgNO3
【答案】(1)水蒸气、氧气
(2)①. 、、 ②. AD
【解析】(1)铁制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2)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且金属活动性差距越大,反应越易发生。将一定量Fe和Zn的混合粉末加入AgNO3溶液中,依次发生的反应为:Zn+2AgNO3=2Ag+Zn(NO3)2、Fe+2AgNO3=2Ag+Fe(NO3)2。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因为HCl+AgNO3=AgCl↓+HNO3,如果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银离子,所以滤液中含有AgNO3、Zn(NO3)2、Fe(NO3)2,则滤液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有、、。
②如果滤液是浅绿色,说明滤液中含有Fe(NO3)2。
A.因为发生反应就生成银,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Ag,此选项正确;
B.因为滤液中含有Fe(NO3)2,所以滤渣中无锌,可能含有铁,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此选项错误;
C.滤液中含有Fe(NO3)2,可能含有AgNO3,所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白色沉淀氯化银产生,此选项错误;
D.滤液是浅绿色,说明滤液中含有Fe(NO3)2,因为先发生反应:Zn+2AgNO3=2Ag+Zn(NO3)2,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Zn(NO3)2,可能含有剩余的AgNO3,此选项正确。
故选AD。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2个小题,共16分。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
16.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填A~E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若F装置中已集满氧气,需要用水将氧气排出时,水应从________(填“a”或“b”)管通入。
研究小组探究过氧化氢溶液(俗名双氧水)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交流讨论】
(4)可以通过测定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过氯化氢溶液_______来探究。
A. 产生相同体积氧气的时间B. 产生氧气的总质量
C. 产生氧气的总体积D. 相同时间产生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究】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水浴温度控制在21℃,二氧化锰均为0.5g,过氧化氢溶液均为5mL,三颈瓶容积为250mL,恒压漏斗(漏斗的支管与三颈瓶相连)的作用是使过氧化氢溶液自行下滴。数字传感器数据绘制图像如图2、图3。
【实验结论】
(5)图2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与________有关。以10%过氧化氢溶液为例,0-20秒三颈瓶内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6)图3说明从温度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生成氧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答案】(1)长颈漏斗
(2) ①. BC##CB ②.
(3)a (4)AD
(5) ①.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②. 产生气体
(6)放热
【解析】(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氧气的密度小于水,若F装置中已集满氧气,需要用水将氧气排出时,水应从a管通入;
(4)探究过氧化氢溶液(俗名双氧水)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可以通过测定相同条件下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相同体积氧气的时间或相同时间产生氧气的体积来比较反应的速率; 故填:AD。
(5)图2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有关,即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分解速率越快。以10%过氧化氢溶液为例,0-20秒三颈瓶内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产生气体;
(6)图3说明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生成氧气是放热反应。
17.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A中,针筒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实验C体现出碱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NaOH
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
猜想三:含有NaOH、Ca(OH)2
猜想四:含有NaOH、Na2CO3、Ca(OH)2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不用实验就可知猜想________错误。
(4)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答案】(1)①. 气球胀大 ②.
(2)显碱性
(3)四
(4)①. 三 ②. 先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解析】(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胀大,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胀大,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C中石灰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体现出碱的化学性质是显碱性;
(3)实验B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可能都有剩余,故猜想四错误;
(4)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氢氧化钙,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结论是猜想三错误;
依据结论:猜想二正确,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若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加入稀盐酸,由于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钠后与稀盐酸反应,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四、计算题(本大题只有一个小题,共6分)
18. 铜锌合金外观形似黄金,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检测合金的成分,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示数据进行如下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0.2g (2)19.6%
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x=9.8g
答: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解析】(1)由于反应前铜锌合金20g,稀硫酸50g,反应生成氢气、硫酸锌以及未参加反应的铜,剩余的物质质量69.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质量20g+50g-69.8g=0.2g为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2)见答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___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化学][二模]山西省大同市多校2024年中考联考二模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二模]山西省大同市多校2024年中考联考二模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Ba-137,9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三模]湖南省桃江县多校联考2024年中考三模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三模]湖南省桃江县多校联考2024年中考三模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学科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三模]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2024年多校联考中考三模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化学][三模]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2024年多校联考中考三模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Fe-5 Zn-65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