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短文二篇-
展开这是一份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短文二篇-,共4页。
【原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这篇短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作者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译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练习】
一、为下列字注音。
1.颓( ) 鳞( ) 遂( ) 荇( )
二、填空。
2.《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号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
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 朝的 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 ”,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4.两岸石壁,五色( ):
5.晓雾将( ):
6.( )竞跃:
7.未复有能( )其奇者:
四、阅读。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解释下列词语。
(1)念: (2)遂:
(3)盖: (4)但:
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10.本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
11.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6)书以付过:
13.翻译句子。
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14.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地点:
1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16.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一、1.tuí lín suì xìng
二、2.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3.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4.交辉:交相辉映。 5.歇:消散。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7.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一)8.(1)想,考虑;(2)于是,就;(3)原来是;(4)只。 9.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11.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2.(1)它的源头 (2)沿着 (3)是 (4)看,看到 (5)睡 (6)写 13.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14.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15.“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16.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八升九语文暑假专项衔接练习之病句辨识,文件包含病句辨识原卷版doc、病句辨识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升九语文暑假专项衔接练习之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升九语文暑假专项衔接练习之文学常识(1),文件包含文学常识原卷版doc、文学常识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