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生物 Word版含解析
展开本试卷共9页,共20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1~12题每小题2分,第13~16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B. 积极推进植树造林C. 大力发展风能发电D. 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2. 生态学的研究常涉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下列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是( )
A. 年龄结构B. 生物富集C. 协同进化D. 垂直结构
3. 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 受寒潮侵袭B. 遭杀虫剂消杀C. 被天敌捕杀D. 被性外激素诱杀
4. 某科研团队在广东潮安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物种——潮州越橘。该物种仅在保护区内一处小区域发现1个种群,调查其数量少于30株,为极小濒危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采用样方法对潮州越橘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B. 可以通过建立濒危植物繁殖中心保护潮州越橘
C. 保护潮州越橘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基因的潜在价值
D. 以发现地命名能提升当地民众对该物种的保护意识
5. 某地渔业实行“复合混养模式”,将以水草为食的草鱼、以碎屑为食的鲫鱼和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为食的花鲢进行混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草、草鱼、鲫鱼、花鲢和浮游动植物构成群落
B. 鲫鱼和花鲢生活在同一水层所以它们生态位相同
C. “复合混养模式”能体现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D. “复合混养模式”有利于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6. 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 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 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 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 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7. 某植物组织培养的最佳激素配比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阶段m/n值是不同的,此值最大的阶段是Ⅲ阶段
B. 在I、Ⅱ、Ⅲ阶段中只有阶段Ⅱ需要给予适当的自然光照
C. I阶段时通常选择茎尖、幼叶等幼嫩部位作为外植体
D. 用该技术进行细胞产物工厂化生产时激素配比最好为m2和n2
8. 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花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该生态系统内,欧洲白头翁花和蜜蜂的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
B. 气候变暖也会导致为欧洲白头翁花传粉蜜蜂的种群数量下降
C 气候变暖阻碍欧洲白头翁花传粉,说明信息传递可影响种群繁衍
D. 气候变暖可通过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9. 我国研究人员在世界上率先利用去甲基化酶(Kd4d)的mRNA,经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出第一批灵长类动物——食蟹猴,流程如图所示,①~⑥表示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的培养液需要加入动物血清
B. Kd4d可以促进融合细胞表现全能性
C. ⑤过程需在桑葚胚或囊胚期进行移植
D. ⑥过程诞生的食蟹猴之间性状差异大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曲白酒的酒香纯正,以大米、大麦等为原料,以小曲为发酵剂酿造而成。小曲中所含的微生物主要有好氧型微生物霉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还有乳酸菌、醋酸菌等细菌。酿酒的原理主要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传统酿造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0. 关于小曲白酒的酿造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摊晾可防止温度过高杀死小曲中的微生物
B. 撒曲糖化可将原料中的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C. 原料加入小曲后应立即装坛密封进行发酵
D. 发酵坛密封不严,可能令酿出的酒有酸味
11. 为了提高白酒的品质和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调整小曲和原料的合理配比来提高品质
B. 可采用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对菌种进行改良
C. 发酵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控发酵温度和通气状况
D. 发酵结束后,对菌体进行破碎处理可增加白酒产量
12. 如图是利用胚胎工程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之前,需对卵子继续培养、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B. ②过程通常将胚胎培养到囊胚或原肠胚再进行分割
C. ③过程中可从滋养层取样,进行DNA分析鉴定性别
D. ⑤过程在移植前需要用相关激素对受体进行发情处理
13. 研究人员对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J/(m²·a)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J/(m2·a)
D.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也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14. 当捕捞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人们往往会希望通过增加收获努力以获得相同的收获量。但为了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在渔业捕捞时往往需要努力限制。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某大黄鱼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大黄鱼的净补充量(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值)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种群密度为N时,大黄鱼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
B. 要想获得MSY,捕捞后大黄鱼的种群密度应处于Nm
C. 与低努力水平相比,高努力水平有利于持续得到更多收获
D. 收获努力水平是影响大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15. 2024年4月30日,上海长征医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干细胞领域的重要成果,即国际上首次利用自体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糖尿病人,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患者外周血细胞诱导产生iPS细胞的过程类似于脱分化
B. iPS细胞可以分化为胰岛等多种组织但不属于全能干细胞
C. ENS细胞形成胰岛组织的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
D. 该成果对解决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16. 红豆杉的次生产物紫杉醇(由核基因控制合成)是一种高效抗癌药物,但红豆杉具有生长缓慢、自然繁殖率低的特点。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是指利用射线破坏供体细胞的部分染色质,与未经射线照射的受体细胞融合,所得融合细胞含受体全部遗传物质及供体部分染色质。研究人员尝试运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红豆杉(供体)与柴胡(受体)进行融合,培育能产生紫杉醇的柴胡,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X射线处理能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使细胞不再持续分裂;碘乙酰胺处理使细胞质中的某些酶失活,抑制细胞分裂。
A. 图中②过程需要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
B. 图中I、Ⅱ处理分别为碘乙酰胺、X射线
C. 只有异源融合的原生质体才会进行持续分裂
D. ④过程筛选到的杂种植株能快速高效产生紫杉醇
二、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共60分。
17. 南美白对虾主要采取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容易产生残饵、粪便、浮游生物残骸等有机碎屑,且未经过处理的养殖尾水排放转移到周围的海域水体中,会导致临近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某示范区设置了图所示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待湿地系统成熟后,基质和植物根系的表面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这些微生物可通过硝化作用、呼吸作用等去除大量氮素、有机物。回答下列问题。
(1)养殖废水从上到下垂直流入人工湿地时,依靠_________、________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主要属于_________。
(2)有专家建议对该人工湿地中的多年生植物进行定期收割,该建议的目的是________,从而减弱临近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结合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应着重选用具有__________特征的水生植物类型。(答出3点即可)
(3)该垂直流人工湿地容易出现基质堵塞从而造成表面上水流停滞、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够理想等情况。为改进上述问题,某研究团队计划对养殖废水进行预处理:增设两个过滤坝(细沙、碎石、活性炭等制成)、增设一个曝气池和一个沉淀池。按照合理的顺序补充完成以下设计图(如图)并说明对应功能区的作用__________。
18. EB病毒(EBV)可引发鼻咽癌等癌症。我国科研人员制备有效阻断EBV感染的单克隆抗体,为治疗鼻咽癌和研发疫苗提供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EBV表面的糖蛋白gHgL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如E2等)结合后,导致gB的_________发生变化,启动病毒包膜和上皮细胞膜融合。膜融合过程体现了膜具有__________性。gHgL可作为制备有效阻断EBV感染的单克隆抗体的_______。
(2)为了获得可以特异性结合gHgL的单克隆抗体,研究人员首先将荧光标记的gHgL探针加入EBV感染恢复期的外周血中,筛选分离出有荧光标记的_________细胞;然后提取该细胞中的gHgL抗体mRNA,通过_________获得相应的cDNA,再扩增出gHgL抗体基因,最后转入细胞成功表达出单克隆抗体。
(3)科研人员已筛选出可以特异性结合gHgL的单抗D8,与已报道的单抗A1相比,两者都能显著抑制EBV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将gHgL与D8或A1混合接触后,检测gHgL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E2的结合能力,结果如图2。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D8与A1作用的区别是___________;由此可见,制备单抗A1时所用的特定抗原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gHgL。
(4)为了更好地阻断EBV感染,研究人员提出采用单抗D8和单抗A1联合用药,结合上述研究,判断D8、A1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19. 喜旱莲子草是一种原产于南美的多年生杂草,上世纪曾作为家畜饲料引种,后来在某些地区泛滥成灾,严重威胁了当地的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科研人员想通过引进喜旱莲子草的原产地专一性天敌——莲草直胸跳甲(以下简称跳甲)对其进行防治。研究结果发现,跳甲不仅对当地喜旱莲子草的入侵基本没有控制作用,反而抑制了本土莲子草的生长。回答下列问题:
(1)喜旱莲子草会在某些地区泛滥成灾的原因___________(写2点),喜旱莲子草的入侵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降低。
(2)研究人员提出跳甲对喜早莲子草的入侵控制效果不佳、反而抑制本土莲子草的原因可能是:喜旱莲子草被跳甲成虫取食后,其根际微生物对两种莲子草的影响不同。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请将下列研究过程的字母进行排序________。所得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
A. 从不存在这两种莲子草的废弃农田中采集土壤
B. 将植物培养至大约50%叶面积被取食,移走跳甲和笼子,取出土壤
C. 将土壤分为四组,两组进行灭菌处理,另外两组不进行灭菌处理
D. 在土壤中种植喜旱莲子草,放入带有跳甲成虫的笼子里
E. 在土壤中种植本土莲子草或喜旱莲子草,在没有跳甲的环境中培养
F. 剪取植物的芽,干燥、称重
(3)图1的结果证实了被跳甲成虫取食的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喜旱莲子草没有抑制作用,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4)研究发现,跳甲在化蛹阶段最为脆弱,跳甲幼虫的存活情况直接影响其对两种莲子草的防治效果。为了进一步探明被跳甲取食的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跳甲幼虫的影响,研究人员继续用图1中各组的莲子草叶片分别置于培养皿中,将若干新孵化的跳甲幼虫接种到叶片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这些植物上的跳甲幼虫的生物量,结果如图2所示。据结果分析,被跳甲取食的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__________喜旱莲子草的抗虫水平,____________本土莲子草的抗虫水平(本小题2空均选填“提高”或“降低”或“基本不影响”)。
(5)根据上述研究,在对植物进行生物防治时需考虑_________的共同影响。
20. 泡菜中存在大量的乳酸菌,人体摄入一定量的乳酸菌可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但泡菜中的乳酸菌要在人体中发挥良好的保健作用,必须有足够数量活性菌经过胃到达小肠,这就要求乳酸菌对胃肠道中的酸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为此,某实验小组从陈年泡菜水中筛选出对胃酸有较强耐受力的乳酸菌株,并进行抑菌培养,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了满足乳酸菌生长繁殖,培养基除了提供主要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水、_________外,还需要添加_______。接种前,固体培养基需要通过_________法进行灭菌。
(2)过程1中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需要将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目的是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菌落的________等培养特征(写出2个即可),来挑选目的菌株。富集培养过程培养液的pH应控制在1.5左右,该设置的目的是_______。
(3)实验小组已筛选到了耐酸性较强的菌株JYF2和JYF3。现将JYF2和JYF3乳酸菌菌液分别置于牛津杯孔中(如图1),然后将两种牛津杯分别放在4种培养基上进行混合培养(如图14II),若A、B分别表示含等量JYF2和JYF3乳酸菌菌液的牛津杯,则C表示的是_________。上述4种培养基表面分别涂布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测试结果如图2,由该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有:_________。
(4)请根据上述结论,为开发乳酸菌功能性食品提出一个建议___________。组织培养阶段
细胞分裂素浓度(μml/L)
生长素浓度(μml/L)
I——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m1
n1
Ⅱ——诱导形成幼芽
m2
n2
Ⅲ——诱导生根
m3
n3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
能量[105J/(m2·a)]
90
42
84
13.5
3
江门市2024年普通高中高二调研测试(二)
生物学
本试卷共9页,共20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1~12题每小题2分,第13~16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近百年来,随着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为减缓全球变暖,我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措施不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
A.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B. 积极推进植树造林C. 大力发展风能发电D. 广泛应用节能技术
【答案】A
【解析】
【分析】“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CO2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基本相当,CO2的捕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详解】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不利于实现碳中和,A符合题意;
BCD、积极推进植树造林 、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和 广泛应用节能技术都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或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利用,利于实现碳中和,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生态学的研究常涉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下列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是( )
A. 年龄结构B. 生物富集C. 协同进化D. 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详解】A、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年龄结构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问题,A正确;
B、生物富集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属于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问题,B错误;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是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层面,C错误;
D、垂直结构是群落内研究水平,D错误。
故选A。
3. 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 受寒潮侵袭B. 遭杀虫剂消杀C. 被天敌捕杀D. 被性外激素诱杀
【答案】D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第2次调查较第1次调查结果比较生殖期昆虫的性别比例变化较大。
【详解】A、若昆虫种群受寒潮侵袭,则各日龄阶段昆虫侵袭程度应一致,A错误;
B、若昆虫种群遭杀虫剂消杀,则各日龄阶段昆虫消杀程度应一致,B错误;
C、若昆虫种群被天敌捕杀,则应是低日龄阶段昆虫被影响较大,C错误;
D、性引诱剂可以吸引交配期的雄性个体,进行诱杀,因此生殖期和生殖后期雄性昆虫数量变化较大,D正确。
故选D。
4. 某科研团队在广东潮安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物种——潮州越橘。该物种仅在保护区内一处小区域发现1个种群,调查其数量少于30株,为极小濒危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采用样方法对潮州越橘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B. 可以通过建立濒危植物繁殖中心保护潮州越橘
C. 保护潮州越橘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基因的潜在价值
D. 以发现地命名能提升当地民众对该物种的保护意识
【答案】A
【解析】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①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③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④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据题意,潮州越橘为极小濒危物种,数量很少,不适合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A错误;
B、因为潮州越橘为极小濒危物种,数量很少,所以可以通过建立濒危植物繁殖中心以增加其数量,保护潮州越橘,B正确;
C、潮州越橘为新发现的新物种,又是极小濒危物种,有可能在未来被发现更多的潜在价值,所以保护潮州越橘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基因的潜在价值,C正确;
D、以发现地命名能提升当地民众对该物种的保护意识,D正确。
故选A。
5. 某地渔业实行“复合混养模式”,将以水草为食的草鱼、以碎屑为食的鲫鱼和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为食的花鲢进行混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草、草鱼、鲫鱼、花鲢和浮游动植物构成群落
B. 鲫鱼和花鲢生活在同一水层所以它们的生态位相同
C. “复合混养模式”能体现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D. “复合混养模式”有利于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水草、草鱼、鲫鱼、花鲢和浮游动植物这些生物只包括动物和植物,缺少微生物,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
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鲫鱼和花鲢生活在同一水层,但其占用资源的情况及种间关系可能不同,故生态位可能不同,B错误;
C、“复合混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兼顾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C正确;
D、“复合混养模式”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
6. 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 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 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 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 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
【详解】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错误;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该过程中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挺水植物的出现意味着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B正确;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发生在荷塘中的过程,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错误;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错误。
故选B。
7. 某植物组织培养的最佳激素配比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阶段m/n值是不同的,此值最大的阶段是Ⅲ阶段
B. 在I、Ⅱ、Ⅲ阶段中只有阶段Ⅱ需要给予适当的自然光照
C. I阶段时通常选择茎尖、幼叶等幼嫩部位作为外植体
D. 用该技术进行细胞产物工厂化生产时激素配比最好为m2和n2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内容:Ⅰ是经过脱分化(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Ⅱ、Ⅲ阶段是经过再分化成芽和根的阶段。
【详解】A、细胞分裂素用量比生长素用量(m/n值),比值低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高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因此不同阶段m/n值是不同的,此值最大的阶段是Ⅱ阶段,A错误;
B、Ⅰ过程为脱分化,Ⅱ、Ⅲ过程是形成幼芽、根再分化过程,Ⅰ过程一般不需要光照,Ⅱ、Ⅲ过程需要光照,B错误;
C、Ⅰ阶段时通常选择茎尖、幼叶等作为外植体,原因是茎尖、幼叶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C正确;
D、细胞分裂素用量比生长素用量,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用该技术进行细胞产物工厂化生产时激素配比最好为m1和n1,D错误。
故选C。
8. 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花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该生态系统内,欧洲白头翁花和蜜蜂的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
B. 气候变暖也会导致为欧洲白头翁花传粉的蜜蜂的种群数量下降
C. 气候变暖阻碍欧洲白头翁花传粉,说明信息传递可影响种群繁衍
D. 气候变暖可通过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物的种间关系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详解】A、互利共生是指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由题干信息可知,若蜜蜂不能及时未白头翁传粉,会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使其繁殖受到影响,因此欧洲白头翁和蜜蜂间的种间关系互利共生,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前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取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使其繁殖受到影响,因此该地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下降,蜜蜂以白头翁的花粉为食,因而会导致蜜蜂的种群数量也下降,B正确;
C、气候变暖阻碍欧洲白头翁花传粉,影响白头翁花种群的繁衍,气候变暖属于物理信息,可以说明信息传递可影响种群繁衍,C正确;
D、气候变暖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此外,气候变暖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D正确。
故选A。
9. 我国研究人员在世界上率先利用去甲基化酶(Kd4d)的mRNA,经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出第一批灵长类动物——食蟹猴,流程如图所示,①~⑥表示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的培养液需要加入动物血清
B. Kd4d可以促进融合细胞表现全能性
C. ⑤过程需在桑葚胚或囊胚期进行移植
D. ⑥过程诞生的食蟹猴之间性状差异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1.动物细胞核移植是用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的细胞核移植,并将供体细胞注射到培养到减Ⅱ中期的卵母细胞中,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子宫内,就可以孕育出新的个体。
2.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产物。
(2)营养:除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之外,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
(3)温度、pH和渗透压:最适温度为(36.5±0.5)℃,多数细胞生存的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含95%空气加5%CO2的混合气体,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pH。
【详解】A、由图可知,①过程为培养成纤维细胞,所需的营养条件除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之外,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A正确;
B、去甲基化酶Kd4d能去除DNA上的甲基化标记,进而能使基因表达形成相关的蛋白质,促进融合细胞全能性表达形成完整个体,B正确;
C、由图可知,⑤过程为胚胎移植,胚胎移植一般选择在桑葚胚或囊胚阶段进行,因为桑葚胚或囊胚阶段细胞的分化程度低,C正确;
D、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所得到的食蟹猴的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来自供体,而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受体,因此食蟹猴的绝大多数性状与供体相同,少数性状与受体的性状相同,食蟹猴之间性状差异不大,D错误。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曲白酒的酒香纯正,以大米、大麦等为原料,以小曲为发酵剂酿造而成。小曲中所含的微生物主要有好氧型微生物霉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还有乳酸菌、醋酸菌等细菌。酿酒的原理主要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传统酿造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0. 关于小曲白酒的酿造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摊晾可防止温度过高杀死小曲中的微生物
B. 撒曲糖化可将原料中的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C. 原料加入小曲后应立即装坛密封进行发酵
D. 发酵坛密封不严,可能令酿出的酒有酸味
11. 为了提高白酒的品质和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调整小曲和原料的合理配比来提高品质
B. 可采用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对菌种进行改良
C. 发酵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控发酵温度和通气状况
D. 发酵结束后,对菌体进行破碎处理可增加白酒产量
【答案】10. C 11. D
【解析】
【分析】白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10题详解】
A、蒸粮后摊凉再撒曲糖化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杀死小曲中的微生物,A正确;
B、淀粉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撒曲糖化可将原料中的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正确;
C、原料加入小曲后应进行一段时间的需氧呼吸,有利于酵母菌的增殖,然后密封进行发酵,C错误;
D、发酵坛密封不严,发酵产生的酒精在有氧条件下被转化为醋酸等酸性物质,D正确。
故选C。
【11题详解】
A、发酵产生的白酒的品质受原料、菌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可通过调整小曲和原料的合理配比来提高品质,A正确;
B、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都可以对菌种进行改良,进而提高白酒的产量和品质,B正确;
C、温度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酒精发酵,通气状况影响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影响酒精发酵,因此发酵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控发酵温度和通气状况,C正确;
D、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酒精会直接释放到所处的发酵液中,不需要对菌体进行破碎处理,D错误。
故选D。
12. 如图是利用胚胎工程培育优质奶牛的过程,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之前,需对卵子继续培养、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B. ②过程通常将胚胎培养到囊胚或原肠胚再进行分割
C. ③过程中可从滋养层取样,进行DNA分析鉴定性别
D. ⑤过程在移植前需要用相关激素对受体进行发情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图中①是体外受精过程,②是早期胚胎培养,③是胚胎分割,④是分割后胚胎的恢复, ⑤是胚胎移植。
【详解】A、在进行①体外受精过程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卵子继续培养至MⅡ期、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A正确;
B、②过程为早期胚胎培养,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葚胚或囊胚,将它移入盛有操作液的培养皿中,然后在显微镜下用分割针或分割刀分割,B错误;
C、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③过程中可用分割针从滋养层取样,做DNA分析,鉴定性别,C正确;
D、⑤过程是胚胎移植,移植前需要对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保证移入的胚胎具有相同的生理环境,D正确。
故选B。
13. 研究人员对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J/(m²·a)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J/(m2·a)
D.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也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同化,另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被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另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出;被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另一部分以被下一营养级摄入。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因此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A错误;
B、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
C、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3×105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10.5×105J/(m2•a),C正确;
D、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同化,另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所以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D错误。
故选C。
14. 当捕捞对象的种群数量减少后,人们往往会希望通过增加收获努力以获得相同的收获量。但为了获得最大持续产量(MSY),在渔业捕捞时往往需要努力限制。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图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对某大黄鱼种群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大黄鱼的净补充量(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值)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种群密度为N时,大黄鱼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
B. 要想获得MSY,捕捞后大黄鱼的种群密度应处于Nm
C. 与低努力水平相比,高努力水平有利于持续得到更多收获
D. 收获努力水平是影响大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实线表示某种被捕捞生物的净补充量(出生数超出死亡数的部分)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虚线表示四种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获量。净补充量小于收获量时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分析该图可知,当种群密度为N时,大黄鱼的净补充量为0,即出生数等于死亡数,种群数量达到K值,A正确;
B、捕捞后大黄鱼的种群密度应处于Nm时,大黄鱼的净补充量(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值)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有利于获得MSY,B正确;
C、分析该图可知,与低努力水平相比,高努力水平净补充量较低,及其增长速率较低,不利于持续得到更多收获,C错误;
D、收获努力水平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C。
15. 2024年4月30日,上海长征医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干细胞领域的重要成果,即国际上首次利用自体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糖尿病人,具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患者外周血细胞诱导产生iPS细胞的过程类似于脱分化
B. iPS细胞可以分化为胰岛等多种组织但不属于全能干细胞
C. ENS细胞形成胰岛组织的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
D. 该成果对解决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其中全能干细胞的全能性最高,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和组织;其次是多能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各种细胞;最后是专能干细胞.细胞具有全能性,原因是细胞中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详解】A、由患者外周血细胞诱导产生iPS细胞的过程类似于脱分化,即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表现为具有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的能力,A正确;
B、iPS细胞可以分化为胰岛等多种组织,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不属于全能干细胞,B正确;
C、ENS细胞形成胰岛组织的过程中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该过程中没有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C错误;
D、该成果将助力实现人体器官的体外再生,解决器官短缺、移植排斥反应等问题,因而具有重大意义,D正确。
故选C。
16. 红豆杉的次生产物紫杉醇(由核基因控制合成)是一种高效抗癌药物,但红豆杉具有生长缓慢、自然繁殖率低的特点。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是指利用射线破坏供体细胞的部分染色质,与未经射线照射的受体细胞融合,所得融合细胞含受体全部遗传物质及供体部分染色质。研究人员尝试运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将红豆杉(供体)与柴胡(受体)进行融合,培育能产生紫杉醇的柴胡,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X射线处理能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使细胞不再持续分裂;碘乙酰胺处理使细胞质中的某些酶失活,抑制细胞分裂。
A. 图中②过程需要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
B. 图中I、Ⅱ处理分别为碘乙酰胺、X射线
C. 只有异源融合的原生质体才会进行持续分裂
D. ④过程筛选到的杂种植株能快速高效产生紫杉醇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概念: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物体的技术。
(2)原理:原生质体融合利用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过程:
①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马铃薯细胞和番茄细胞的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杂种细胞。
③杂种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杂种植株。
(4)意义:打破了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植物新品种。
【详解】A、愈伤组织是不定形的薄壁组织团块,利用愈伤组织获得原生质体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最外层的细胞壁,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红豆杉为供体,应该用射线破坏其部分染色质;柴胡为受体,不需要用射线处理,结合题图可知,Ⅰ处理为X射线,Ⅱ处理为碘乙酰胺,B错误;
C、异源融合原生质体由于融合后在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功能上实现互补,使细胞恢复正常分裂,因此只有异源融合的原生质体可持续分裂形成再生细胞团,C正确;
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能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因此过程④筛选到的杂种植物能高效产生紫杉醇,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共60分。
17. 南美白对虾主要采取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容易产生残饵、粪便、浮游生物残骸等有机碎屑,且未经过处理的养殖尾水排放转移到周围的海域水体中,会导致临近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某示范区设置了图所示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待湿地系统成熟后,基质和植物根系的表面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这些微生物可通过硝化作用、呼吸作用等去除大量氮素、有机物。回答下列问题。
(1)养殖废水从上到下垂直流入人工湿地时,依靠_________、________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主要属于_________。
(2)有专家建议对该人工湿地中的多年生植物进行定期收割,该建议的目的是________,从而减弱临近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结合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应着重选用具有__________特征的水生植物类型。(答出3点即可)
(3)该垂直流人工湿地容易出现基质堵塞从而造成表面上水流停滞、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够理想等情况。为改进上述问题,某研究团队计划对养殖废水进行预处理:增设两个过滤坝(细沙、碎石、活性炭等制成)、增设一个曝气池和一个沉淀池。按照合理的顺序补充完成以下设计图(如图)并说明对应功能区的作用__________。
【答案】(1) ①. 物理沉降 ②. 化学分解 ③. 分解者
(2) ①. 将植物吸收的水体中的N、P等元素带离该生态系统,避免被微生物二次分解,降低该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 ②. 常绿、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且能高效利用N、P元素
(3)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
【小问1详解】
养殖废水从上到下流入垂直流人工湿地时,依靠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这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可通过硝化作用、呼吸作用等去除大量氮素、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这些微生物主要属于分解者。
【小问2详解】
有专家建议对该人工湿地中的多年生植物进行定期收割,该建议的目的是将植物吸收的水体中的N、P等元素带离该生态系统,避免被微生物二次分解,降低该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从而减弱临近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结合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应着重选用具有常绿、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且能高效利用N、P元素特征的水生植物类型。
【小问3详解】
该垂直流人工湿地容易出现基质堵塞从而造成表面上水流停滞、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够理想等情况。为改进上述问题,某研究团队计划对养殖废水进行预处理:增设两个过滤坝(细沙、碎石、活性炭等制成)、增设一个曝气池和一个沉淀池,进而避免出现上述不良现象,相关设计如下:
18. EB病毒(EBV)可引发鼻咽癌等癌症。我国科研人员制备有效阻断EBV感染的单克隆抗体,为治疗鼻咽癌和研发疫苗提供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EBV表面的糖蛋白gHgL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如E2等)结合后,导致gB的_________发生变化,启动病毒包膜和上皮细胞膜融合。膜融合过程体现了膜具有__________性。gHgL可作为制备有效阻断EBV感染的单克隆抗体的_______。
(2)为了获得可以特异性结合gHgL的单克隆抗体,研究人员首先将荧光标记的gHgL探针加入EBV感染恢复期的外周血中,筛选分离出有荧光标记的_________细胞;然后提取该细胞中的gHgL抗体mRNA,通过_________获得相应的cDNA,再扩增出gHgL抗体基因,最后转入细胞成功表达出单克隆抗体。
(3)科研人员已筛选出可以特异性结合gHgL的单抗D8,与已报道的单抗A1相比,两者都能显著抑制EBV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将gHgL与D8或A1混合接触后,检测gHgL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E2的结合能力,结果如图2。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D8与A1作用的区别是___________;由此可见,制备单抗A1时所用的特定抗原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gHgL。
(4)为了更好地阻断EBV感染,研究人员提出采用单抗D8和单抗A1联合用药,结合上述研究,判断D8、A1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空间结构 ②. (一定的)流动性 ③. 抗原
(2) ①. B淋巴细胞 ②. 逆转录(或反转录)
(3) ①. D8能够阻碍gHgL和E2结合,而A1不能 ②. 不是
(4)D8与A1具有协同效应,理由是它们都能显著抑制EBV病毒感染上皮细胞,但是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说明可以采用联合用药更好地阻断EBV感染,即具有协同效应。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将多种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诱导融合,利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 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将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
①依据图1可知,gB是上皮细胞膜的蛋白质,当EBV表面的糖蛋白gHgL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如E2等)结合后,引起gB发生了空间结构的改变,启动病毒包膜和上皮细胞膜融合;
②膜融合过程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③EBV依靠gHgL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启动入侵,所以gHgL可作为制备有效阻断EBV感染的单克隆抗体的抗原。
【小问2详解】
①为了获得可以特异性结合gHgL的单克隆抗体,研究人员首先将荧光标记的gHgL探针加入EBV感染恢复期的外周血中,筛选分离出有荧光标记的B淋巴细胞;
②提取该细胞中的gHgL抗体mRNA,通过逆转录(或反转录)获得相应的cDNA,再扩增出gHgL抗体基因,最后转入细胞成功表达出单克隆抗体。
【小问3详解】
①依据图2信息和题干内容可知,gHgL与D8混合接触后,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E2的结合能力明显下降,而与A1混合接触后,变化不大,说明D8与A1作用的区别是D8能够阻碍gHgL和E2结合,而A1不能;
②A1无法阻碍gHgL和E2结合,说明制备单抗A1时所用的特定抗原不是gHgL。
小问4详解】
结合上述研究,D8与A1都能显著抑制EBV病毒感染上皮细胞,但是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说明可以采用联合用药更好地阻断EBV感染,即具有协同效应。
19. 喜旱莲子草是一种原产于南美的多年生杂草,上世纪曾作为家畜饲料引种,后来在某些地区泛滥成灾,严重威胁了当地的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科研人员想通过引进喜旱莲子草的原产地专一性天敌——莲草直胸跳甲(以下简称跳甲)对其进行防治。研究结果发现,跳甲不仅对当地喜旱莲子草的入侵基本没有控制作用,反而抑制了本土莲子草的生长。回答下列问题:
(1)喜旱莲子草会在某些地区泛滥成灾的原因___________(写2点),喜旱莲子草的入侵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降低。
(2)研究人员提出跳甲对喜早莲子草的入侵控制效果不佳、反而抑制本土莲子草的原因可能是:喜旱莲子草被跳甲成虫取食后,其根际微生物对两种莲子草的影响不同。为了验证上述推测,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请将下列研究过程的字母进行排序________。所得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
A. 从不存在这两种莲子草的废弃农田中采集土壤
B. 将植物培养至大约50%的叶面积被取食,移走跳甲和笼子,取出土壤
C. 将土壤分为四组,两组进行灭菌处理,另外两组不进行灭菌处理
D. 在土壤中种植喜旱莲子草,放入带有跳甲成虫的笼子里
E. 在土壤中种植本土莲子草或喜旱莲子草,在没有跳甲环境中培养
F. 剪取植物的芽,干燥、称重
(3)图1的结果证实了被跳甲成虫取食的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喜旱莲子草没有抑制作用,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4)研究发现,跳甲在化蛹阶段最为脆弱,跳甲幼虫的存活情况直接影响其对两种莲子草的防治效果。为了进一步探明被跳甲取食的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跳甲幼虫的影响,研究人员继续用图1中各组的莲子草叶片分别置于培养皿中,将若干新孵化的跳甲幼虫接种到叶片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这些植物上的跳甲幼虫的生物量,结果如图2所示。据结果分析,被跳甲取食的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__________喜旱莲子草的抗虫水平,____________本土莲子草的抗虫水平(本小题2空均选填“提高”或“降低”或“基本不影响”)。
(5)根据上述研究,在对植物进行生物防治时需考虑_________的共同影响。
【答案】(1) ①. 食物、空间等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②. 减少 ③. 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2)ADBCEF (3)第2组的植物芽生物量显著低于第1组,第3组与第4组无显著差别
(4) ①. 提高 ②. 基本不影响
(5)引入天敌对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小问1详解】
当一个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空间等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呈J形增长,故喜旱莲子草在某些地区泛滥成灾的原因是食物、空间等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喜旱莲子草与当地生物竞争资源和空间,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小问2详解】
研究人员认为原因可能是:喜旱莲子草被跳甲成虫取食后,其根际微生物对两种莲子草的影响不同,因此应该先获得喜旱微生物被跳甲成虫取食后的根际微生物,研究的实验流程应为:A从不存在两种莲子草的废弃农田种采集土壤→D在土壤中种植喜旱莲子草,放入带有跳甲成虫的笼子里→B将植物培养至大约50%的叶面积被取食,移走跳甲和笼子,取出土壤(这样就获得了喜旱莲子草被跳甲成虫取食后的根际微生物),结合图1,有4个实验组,两组土壤灭菌,两组土壤不灭菌,分别移栽本土莲子草和喜旱莲子草,因此接下来的实验流程应为:C将土壤分为四组,两组进行灭菌处理,两组不进行灭菌处理→E在土壤中种植本土莲子草或喜旱莲子草,在没有跳甲的环境中培养→F最后剪取植物的芽,干燥、称重。综上可知,实验流程为ADBCEF。
【小问3详解】
分析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处理方法,因变量是植物芽生物量。与土壤灭菌组并移栽本地莲子草的第1组相比,第2组的植物芽生物量显著低于第1组,第3组与第4组无显著差别,说明被跳甲成虫取食的喜旱莲子草根际微生物对本土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喜旱莲子草没有抑制作用。
【小问4详解】
分析图2,自变量为不同处理方式,因变量为跳甲幼虫生物量,由图2可知,被跳甲取食的喜旱莲子草的根际微生物提高了喜旱莲子草的抗虫水平,但不影响本土莲子草的抗虫水平。
【小问5详解】
根据上述研究,在对植物进行生物防治时需要考虑引入天敌对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
20. 泡菜中存在大量的乳酸菌,人体摄入一定量的乳酸菌可以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但泡菜中的乳酸菌要在人体中发挥良好的保健作用,必须有足够数量活性菌经过胃到达小肠,这就要求乳酸菌对胃肠道中的酸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为此,某实验小组从陈年泡菜水中筛选出对胃酸有较强耐受力的乳酸菌株,并进行抑菌培养,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满足乳酸菌生长繁殖,培养基除了提供主要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水、_________外,还需要添加_______。接种前,固体培养基需要通过_________法进行灭菌。
(2)过程1中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需要将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目的是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菌落的________等培养特征(写出2个即可),来挑选目的菌株。富集培养过程培养液的pH应控制在1.5左右,该设置的目的是_______。
(3)实验小组已筛选到了耐酸性较强的菌株JYF2和JYF3。现将JYF2和JYF3乳酸菌菌液分别置于牛津杯孔中(如图1),然后将两种牛津杯分别放在4种培养基上进行混合培养(如图14II),若A、B分别表示含等量JYF2和JYF3乳酸菌菌液的牛津杯,则C表示的是_________。上述4种培养基表面分别涂布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测试结果如图2,由该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有:_________。
(4)请根据上述结论,为开发乳酸菌功能性食品提出一个建议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无机盐 ②. 维生素 ③. 高压蒸汽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2) ①. 平板划线法 ②. 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③. 大小、形状、颜色 ④. 模拟胃酸环境,筛选出对胃酸有较强耐受力的乳酸菌株
(3) ①. 等量无菌水 ②. JYF2和JYF3乳酸菌均可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JYF2乳酸菌的抑制作用更强
(4)将JYF2乳酸菌添加到酸奶或其他乳酸发酵食品中去,以增加益生菌含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持肠道菌群平衡
【解析】
【分析】培养基:(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2)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小问1详解】
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如培养乳酸菌的培养基除了提供主要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外,还需要添加维生素。接种前,需要对固体培养基进行严格地灭菌处理,可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湿热灭菌法)对固体培养基进行灭菌,以防止杂菌污染。
【小问2详解】
观察题图可知,过程1中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需要将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经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得到单菌落,但该接种方法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培养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菌落特征,如菌落的颜色、大小、形状或隆起程度等,来挑选目的菌株。富集培养过程培养液的pH应控制在1.5左右,目的是模拟胃酸环境,筛选出对胃酸有较强耐受力的乳酸菌株。
【小问3详解】
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若A、B分别表示含等量JYF2和JYF3乳酸菌菌液的牛津杯,则C表示的是等量无菌水,4种培养基表面分别涂布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测试结果如图2。分析题图2可知,JYF2和JYF3乳酸菌均可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JYF2乳酸菌的抑制作用更强。
【小问4详解】
根据实验得到的结论,可以将JYF2乳酸菌添加到酸奶或其他乳酸发酵食品中去,以增加益生菌含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持肠道菌群平衡。
组织培养阶段
细胞分裂素浓度(μml/L)
生长素浓度(μml/L)
I——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m1
n1
Ⅱ——诱导形成幼芽
m2
n2
Ⅲ——诱导生根
m3
n3
类型
特点
原始合作(互惠)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种间竞争
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则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当,则数量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寄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若分开,则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
能量[105J/(m2·a)]
90
42
84
13.5
3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PDF版含答案,共10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