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十着您就会被将死的,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唐诗的特色,严羽《沧浪诗话》说:“盛唐之诗,唯在兴趣。”严羽认为作诗的第一义,一是汉魏,一是盛唐。汉魏诗和盛唐诗都有感发的力量,但是形成这种力量的原因却不同。严羽是非常有眼光的,他看到了这一点区别。他说,盛唐诸公诗在“妙悟”,汉魏诗则“不假悟”也。他看出了汉魏诗与唐诗的区别。但他以禅喻诗,没说清楚。实际上的区别就在于,汉魏一般都是五言古诗,以直接叙述为主,虽然不是全然不用比兴,但用赋的手法的却更多。曹子建的《赠白马王彪》“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感发力量都是直接表达,注重句法章法结构,虽然平顺,但有力量。而盛唐的特色,是“兴趣”、“气象”。后人称之为“兴象”。翁方纲的《石洲诗话》就曾说“盛唐诸公之妙,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又说:“唐人之诗,但取兴象超妙。”兴,是一种感发;象,是形象。唐人的好处就在感发和形象结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中国的旧诗从比较原始的《诗经》一直到汉魏,都是以抒情叙事为主,虽然也用“比”“兴”,但并不以写景为主。自晋宋以来,“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先有郭璞的游仙诗,因此不免写到山中景物。发展到了大谢,成为写景大家。可是大谢的特点是情和景分开:一首诗,前面写景,后面加上哲理;写景,也常是刻画景物的形貌,如“苹萍泛沉深,菰蒲冒青浅”、“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都是景物外表的形状颜色。
到了盛唐诗人则做到了情景融合。虽然不是每个盛唐诗人都如此,但总的时代特色是这样的。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情和景结合在一起;盛唐诸人的七言绝句,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都是景物形象与情意相结合,并且气象恢宏,景物的气象高远。这是历史、社会、政治整个社会环境决定的。唐朝时国家的政治、外交十分强盛,使一般人的感情意念开阔博大。所以盛唐诗的特色,重在“兴象”,情景交融,博大高远。而到了南宋,史达祖喜用“偷”字,如“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绮罗香》),“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东风第一枝》),他写的都是纤小细微的景物。这是因为南宋末,偏安江南,已面临国家危亡,词人只能以纤细工巧取胜,没有盛唐或北宋盛时那种博大的气象了。
北宋初,柳永词之所以“不减唐人高处”,正在于他写景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而且开阔博大。我们知道,词自五代至欧阳修,所写的景都是闺阁园亭,所写的情都是离别相思。其中好的作品能给人一种更高更深的感发联想和体悟。如温庭筠的“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写的是女子闺阁相思,但我们可以产生更高的联想。所以张惠言说,温词有《离骚》初服之意。又如大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写的是伤春怀远、闺阁园亭,但带给我们一种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这些词的外表形式虽小,但可以从小见大,引起更高联想。至于小晏词,他写相思之情就是相思,引不起更高的联想,不过写得很精美。柳永的词,如《定风波》“芳心是事可可”、“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写得很真切真实,也引不起联想,而又很通俗。他如果只写这一类词,他的地位不会有今天这样高。他的高处在于他写了另一种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写的感情一般有两种,一是春女善怀,一是秋士易感。二种感情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弃妇可喻逐臣,美人可比才士。正因为这个传统,五代词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柳永的春女善怀的词则只是女子怀春,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但是他写秋士易感写得好,真正把一个读书人的这种悲哀感慨写到了词里。柳永是北宋早期的一个作者,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柳永以前,都是花间和南唐系统,内容都是闺阁亭园,相思离别。柳永虽也写相思离别的内容,但是他是用白描来坦白大胆地写,不用女子为托喻。至于他的另一类词,则直写了他自己真正的感慨,即是秋士易感的悲哀,柳永词中很多好的词,都是写秋天的景物。一年中的景色他写得最感人的是秋日的景色,一天之中他写得最好的是日暮的景色。悲秋已经成了中国文学上的一个传统,我们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由于读同样的书,受同样的教育,有一些词汇,一看到就能引起读书人相同的联想,所以写秋天常用宋玉悲秋的典故。与悲秋之感相结合,柳永词写望远也比较多。悲秋望远,能引起人们传统上的感发情意。
(选自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诗和盛唐诗虽然都有感发的力量,但是形成这种力量的原因却不同。汉魏诗重直接叙述,而唐诗重兴象”。
B.社会环境决定诗歌特色。因此盛唐诗歌博大高远,而南宋末的词人只能以纤细工巧取胜。
C.词自五代至欧阳修,所写的景都是闺阁园亭,所写的情都是离别相思。柳永词写得很真切真实,因而被认为有“不减唐人高处”。
D.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写秋天常用宋玉悲秋的典故,是因其读同样的书,受同样的教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旧诗从比较原始的《诗经》一直到盛唐,由最初的“以抒情叙事为主”,到“景物形象与情意相结合”。
B.好的作品能给人一种更高更深的感发联想和体悟。即使所写为闺阁园亭、离别相思,温词、大小晏词,都能引起更高的联想。
C.中国诗歌传统上弃妇可喻逐臣,美人可比才士,而柳永的春女善怀词,却用白描来坦白大胆地写,不用女子为托喻。
D.相比于春女善怀词,柳永更擅长写秋士易感词。因为柳永真正把一个读书人的这种悲哀感慨写到了词里。
3.根据材料内容,诗歌从《诗经》发展到南宋时各阶段所呈现的特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经》一直到汉魏,都是以抒情叙事为主,用“比”“兴”手法时以写景为主。
B.自晋宋以来,诗中的景物描写得到发展,但特点是情和景分开,且写景也常是刻画景物的形貌。
C.盛唐时,做到了景物形象与情意相结合,并且气象恢宏,景物气象高远。
D.南宋时,描写纤小细微的景物,以纤细工巧取胜。
4.下列词句中,难以体现柳永词“不减唐人高处”的一项是( )
A.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雪梅香》)
B.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八声甘州》)
C.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曲玉管》)
D.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定风波》)
5.翁方纲言,“唐人之诗,但取兴象超妙”。试从“兴象”角度,分析杜甫《登高》颔联与颈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第二天在指定的时间,我们这伙人都准时到场,一个不落。冠军正对面的桌子当然让给麦克柯诺尔。
他心情激动,一支接一支地猛抽烈性雪茄,而且一再焦灼不安地看着手表。然而,世界冠军叫大家足足等了十分钟,这样一来,他的出场就显得分外的隆重。他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地走到桌旁。他也不向大家作自我介绍——看来,他的无礼似乎是说:“我是谁,你们全都知道,而你们是谁,我却丝毫不感兴趣。”——就马上用一种干巴巴的、例行公事的语气开始做出具体安排。因为船上没有那么多棋盘,没法进行车轮战,所以他建议,我们大家可以一齐同他对弈。他走一着,然后就退到房间另一端的一张桌子旁边,以免影响我们商量。我们下过一着以后,就用茶勺敲敲茶杯,因为遗憾的是手头没有摇的铃。如果没有人反时,那他建议每走一步最多考虑十分钟。我们当然像怯生生的小学生一样,接受了他的全部建议。琴多维奇要了黑子,他站着回了一步棋,就立即转过身去,退到他方才建议的等候地点。他懒洋洋地躺在安乐椅里,信手翻阅一份画报。
报道这盘棋没有多大意思。不言而喻,它像预料的那样,以我们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而且一共只走了二十四步棋。世界冠军轻而易举地击溃了半打平平常常或者十分差劲的棋手,这件事本身并不足为奇;但是使我们大家十分反感的是琴多维奇的倨傲态度,他明显地让我们感到,他对付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他每一次走到桌边,都是故意用一种似乎漫不经心的目光向棋盘扫上一眼,而对我们则根本不予理睬,好像我们也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棋子似的。他的态度就像人们把一块骨头扔给一只癞皮狗,连看也懒得去看它一眼。他说了一声“将死了”,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桌旁,显然是想知道我们还要不要再下一盘。坐在我旁边的麦克柯诺尔用十分沙哑的声音说道:“再来一盘!”
第二盘和第一盘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我们这伙人略有增加,因为又来了好几个好奇的观众,而且显得更加活跃。现在每走一着都比先前讨论得更加激烈,我们一直争论到最后一秒钟,才一致同意给琴多维奇发出信号叫到我们桌边来。我们渐渐走到第十七步,使我们惊讶的是,这时出现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局面,因为我们已经成功地把c线上的卒子推进到倒数第二格c2,的位置上,现在我们只消把它推进到c1,的位置上,我们就要赢第二个后了。这个取胜的良机过于明显,没准是琴多维奇给我们设下的陷阱。但是尽管我们大家一起使劲地研究和讨论,我们仍然看不出他设的圈套是什么。最后,允许的思考时间快要完了,我们决心冒险走一步棋。麦克柯诺尔已经拿起卒子,想把它放在最后一个方格里,忽然,他觉得有人猛地抓住他的胳膊,有个人轻轻地,但是激烈地悄声说道:“千万别那么走!”
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转过头去。我们身后站着一个约莫四五十岁的男人,他那尖削的瘦脸在我先前散步时就因为它简直像石灰一样奇怪的苍白而引起过我的注意。他大概是几分钟前我们全神贯注地讨论我们下一步棋该怎么走的时候参加到我们这一伙里来的。他看见我们望着他,便匆匆忙忙地补充了几句:
“您现在如果把卒子变成后,那他就立即用c1,位置上的象来把它吃掉,而您再用马把他的象吃掉。在这期间,他就会把他那不受牵制的卒子进到d2,的位置上,从而威胁您的车。您即使用马将军,这一盘您还是要输的——再走九、十着您就会被将死的。一九二二年阿廖辛在彼斯吉仁循环赛上同波哥尔留勃夫对弈时几乎完全是同样的阵势。”
麦克柯诺尔大为惊讶,他放下手里的棋子,像我们大家一样,不胜惊奇地两眼直盯着这个似乎是从天而降的守护天使。一个在十来着棋子之前就能算出一副棋的结局的人,想必是个第一流的高明棋手。他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突然出现,突然参战,对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件超乎自然、异乎寻常的事。首先清醒过来的是麦克柯诺尔。
“您建议怎么走呢?”他激动地小声问道。
“先别进卒,暂且避开。先把王从危险区撤出来——从g8走到h7,。这样,您的对手大概会转而进攻另一翼。不过您可以把车从c8走到c4,去抵挡。这一来,他就要多走两步棋,并且失去一个卒子,从而也就失去了整个优势。于是你们双方都有卒子互相对垒。只要您防守得当,这一盘您还能走成和局。别的您也不能再奢望了。”
我们又一次惊讶得目瞪口呆。他计算的准确和迅速都使我们大吃一惊。他那样子就像是在照着棋谱一步步地念似的。由于他的参与,我们这盘棋居然能和世界冠军下成和局,这种出人意表的良机毕竟是很诱人的。我们不约而同地全都退到旁边,以免妨碍他看棋。麦克柯诺尔又问了一遍:
“这么说,把王从g8,走到h7,?”
“当然,现在最要紧的是避开。”
麦克柯诺尔听从了他的意见,我们敲了敲玻璃杯。
琴多维奇迈着他惯常的随随便便的步伐走到我们桌旁,对我们走的棋只瞥了一眼。然后,他把王翼的卒子从h2移到h4,的位置上,就跟我们这位素不相识的帮手所预言的完全一样。而这个人又在激动地低声说话了:
“进车,进车,把它从c8走到c4,那他就不能不去保卒子了。不过这对他也无济于事!不要管他的底线卒子,你出击,把马从c3走到d5,这样均势就恢复了。全力冲过去,不要守了!”
我们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对于我们来说,他讲的话全是中国话。不过,既然已经着了迷,麦克柯诺尔就不加思考地照他说的走。我们又敲了敲玻璃杯,把琴多维奇叫过来。这时,他第一次不迅速做出决定,而是紧张地看着棋盘。然后他走了一着棋,恰恰就是这位陌生人向我们预告的。琴多维奇都已经转身要走了,可这时发生了一件新奇的、意想不到的事:琴多维奇抬起眼来环顾一下我们这些人。显然他是想弄清楚,在我们中间究竟是谁忽然对他进行这么顽强有力的抵抗。
我们的激动增长到难以估量的程度,在这之前,我们跟琴多维奇下棋,并没有真抱什么取胜的希望。但是现在,我们能够挫伤琴多维奇冷漠的傲慢这一想法,使我们大家顿时热血沸腾、情绪高涨。我们的新朋友又已指出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我们可以把琴多维奇请过来了。我便用茶勺敲了敲玻璃杯,手指都有点微微发抖。现在我们初步的胜利已经取得了:琴多维奇在这之前一直是站着下棋的,现在他犹豫再三,终于坐到了棋桌旁。他慢慢地、沉重地坐到椅子上,光这一点就使得我们和他之间原来他对我们那种“居高临下”之势给打破了。他考虑了老半天,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棋盘;他那沉重的眼皮耷拉下来,我们几乎都看不见他的眼珠。由于紧张地思考,他的嘴渐渐地张开,这使他的圆脸显出一副蠢相。琴多维奇考虑了几分钟,然后走了一着,就站起身来。我们的朋友立刻低声说道:
“这步棋是拖延时间!想得好!不过不要去理它!逼他拼个子儿。一定要拼!拼过以后就是和局了,谁也帮不了他的忙了!”
麦克柯诺尔照他说的走了一步棋。双方棋手(我们大家早已沦为可有可无的配角)下面的走法,对我们来说乃是莫名其妙的棋子的移动。走过七八着以后,琴多维奇思考了好一会儿,然后抬起头来对我们说:“和了。”
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忽然听见海浪的翻滚声,隔壁客厅里的收音机传来的爵士乐曲声,上层甲板上散步者的每一个脚步声,以及从窗框里透进来的轻微的风声。我们大家都屏住呼吸,事情发生得这么突然,我们大家简直被这难以置信的事情给吓住了:这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竟能迫使世界冠军屈从于他的意志,而且是下的一盘已经输了一半的棋。麦克柯诺尔大声地吁了一口气,往后一靠,嘴里冲出一声得意的“啊”。我又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琴多维奇。在走最后几步棋的时候,我就觉得,他的脸色似乎变得苍白了一些。但是世界冠军善于控制自己。他仍然保持一种似乎无所谓的呆木神气,用一只平稳的手把棋盘上的棋子扒拉到一边,问道:“想不想下第三盘,先生们?”
(选自斯·茨威格《象棋的故事》,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麦克柯诺尔心情激动,但又焦灼不安,体现出他对这场对弈的期待与重视。与麦克柯诺尔相比,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则因内心傲慢而故意迟到。
B.第一盘棋,我们毫无悬念地输了。但是第二盘棋,我们却能和琴多维奇战至和局,主要是依靠一位中途参与进来的约莫四五十岁的陌生男子。
C.在第二盘棋中,陌生男子洞察出了琴多维奇下棋的路数,并给我们大家指出对应之策。这说明陌生男子的棋力应该和世界冠军琴多维奇不分伯仲。
D.琴多维奇由冷漠倨傲慢慢变为脸色苍白,而我们大家内心却欣喜激动,因为我们将琴多维奇作为世界冠军“居高临下”的势头给打破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特点。如将麦克柯诺尔与琴多维奇在对弈前的表现对比,展现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用琴多维奇来衬托出陌生男子棋力高超。
B.小说善于用铺垫的技巧,通过设置第一盘棋我们大家输棋的情节,为后文第二盘棋中陌生男子识破陷阱。扭转败局做铺垫。前文为后文蓄势,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从“我”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我”是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同时也能使小说情节变得集中紧凑。
D.小说综合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细节、环境等描写,展现了小说创作者娴熟的创作技巧。
8.画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试加以赏析。
9.有人说茨威格的小说有着一股扣人心弦的吸引力。试分析这篇小说“扣人心弦的吸引力”体现在何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僖公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公羊传》)
材料二: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①,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②、不禽二毛③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基。使葬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盟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②重伤: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③二毛:指头发黑白相间,引申为老人。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君子A杀一牛B犹不忍C而宋公D戕一国君E若犬豕F然G此而忍为之H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特指击鼓进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鼓”含义不同。
B.临,面对,碰上,与《赤壁赋》中“酾酒临江”的“临”含义相同。
C.敌,对等,相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含义不同。
D.当,抵挡,挡住,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宋国和楚国约定在泓水北面交战,宋国官员两次提醒宋襄公抓住有利时机攻打敌人,但是宋襄公都没有同意,结果宋军大败。
B.宋国和楚国地位悬殊,通过“宋公”和“楚人”两个称呼就可见一斑。苏轼认为高高在上的宋国反而败给了地位低下的楚国,宋襄公的罪过是显而易见的。
C.《宋襄公论》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做法作比较,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
D.苏轼认为,宋襄公和王莽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得失大小不一样,本性却差不多,宋襄公其实就是没获得成功的王莽,而王莽就是实现了理想目标的宋襄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2)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14.两则材料对宋襄公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江边柳
雍裕之
嫋嫋①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注释:①嫋嫋:同“袅袅”,细长柔软貌。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诗前两句,将柳树化身为美人,而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变成她的裙带。上句一“高”字,描绘出柳树亭亭之姿;下句一“垂”字,暗示出柳枝在风中款摆。
B.贺诗后两句,承接前两句。“碧玉妆成”引出“绿丝绦”,“绿丝绦”引出“谁裁出”,最后那无形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谓环环相扣。
C.雍诗前两句,寥寥几笔,绘出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下句“一树烟”,想象奇特,造语新颖,勾画出柳条婆娑袅娜之状,渲染出春光的绮丽明媚。
D.雍诗后两句写离情。诗中女主人公折柳赠别的同时,也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16.试分析两首诗中“柳条”形象的异同。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杜牧《阿房宫赋》中与黑格尔思想具有相似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竹子”深受中国历代文人青睐,常常出现于古典诗文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那天的路程是从宁波到溪口,先坐船,然后换坐洋车。他们上了船,天就微雨。时而一点两点,像不是头顶这方天下的,到定睛细看,又没有了。一会儿,雨点密起来,可是还不像下雨,只仿佛许多小水珠在半空里顽皮,滚着跳着,顽皮得够了,然后趁势落地。鸿渐等都挤在船头上看守行李,纷纷拿出雨衣来穿,除掉李先生,他说这雨下不大,不值得打开箱子取雨衣。①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
……
天色渐昏,大雨欲来,车夫加劲赶路,说天要变了。天仿佛听见了这句话,半空里轰隆隆一声回答,像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天外的爽气一阵阵冲进来,半黄落的草木也自昏沉里一时清醒,普遍地微微叹息,瑟瑟颤动,大地像蒸笼揭去了盖。雨跟着来了,清凉畅快,不比上午的雨只仿佛天空郁热出来的汗。②雨愈下愈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挤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这雨浓染着夜,水里带了昏黑下来,天色也陪着一刻暗似一刻。一行人众像在一个机械画所用的墨水瓶里赶路。夜黑得太周密了,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在这种夜里,鬼都得要碰鼻子拐弯,猫会自恨它的一嘴好胡子当不了昆虫的触须。车夫全有火柴,可是只有两辆车有灯。密雨里点灯大非易事,火柴都湿了,连划几根只引得心里的火直冒。此时此刻的荒野宛如燧人氏未生以前的世界。
(节选自钱钟书《围城》,有删改)
18.文中画横线部分①处可否改写为“这雨愈下愈大”?请谈谈理由。
19.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教室里坐满了祖国的花骨朵儿。B.真理从不会弯腰。
C.残月犹如弯钩一般挂在天上。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文中画横线部分②处中逗号的使用,能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吗?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A____________,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①尽管人治是法治的对面,②那么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③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④那么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⑤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⑥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B____________,⑦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⑧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一离开网络流行语、表情包就不知如何开口;在正式场合说话,突然“卡住”,大脑一片空白;与朋友面对面坐着,却相顾无言,尴尬非常……不少年轻人感慨自己的表达能力下降,“词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年轻人为何“词穷”?又该如何摆脱“词穷”?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原文,柳永词“不减唐人高处”的原因,“正在于他写景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而且开阔博大”,而非将闺阁园亭、离别相思“写得很真切真实”。另外,依据原文,柳永词高处还体现在“他写出了另一种感情”,即“他写秋士易感写得好,真正把一个读书人的这种悲哀感慨写到了词里”。
2.答案:B
解析:根据原文“至于小晏词,他写相思之情就是相思,引不起更高的联想,不过写得很精美”可知,不包括小晏词。
3.答案:A
解析:根据原文,“中国的旧诗从比较原始的《诗经》一直到汉魏,都是以抒情叙事为主,虽然也用‘比’‘兴’,但并不以写景为主”可知。
4.答案:D
解析:根据原文“柳永的词,如《定风波》‘芳心是事可可’、‘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写得很真切真实,也引不起联想,而又很通俗。他如果只写这一类词,他的地位不会有今天这样高”可知选D。另外,根据原文“柳永的春女善怀的词则只是女子怀春,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但是他写秋士易感写得好,真正把一个读书人的这种悲哀感慨写到了词里”,《定风波》一词是写“女子怀春”,可知其不能引发联想。然而A、B、C三项,皆为柳永“秋士易感”的羁旅之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开阔博大,且悲秋已经成了中国文学上的一个传统,故能引起人们传统上的感发情意。
5.答案:(1)兴,是一种感发。诗人的情感是受景物触发而生的。《登高》颔联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展现出夔州寥廓的秋景。诗人见此景,内心有所感发,进而抒发出颈联中“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深沉情感。
(2)象,是形象。作者借形象抒发情感,同时形象本身也寄寓情感。《登高》颔联落叶和江水的形象,本身便寄寓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诗人在“萧萧”落叶和“滚滚”江水前冠以“无边”、“不尽”,使其与颈联里“万里”“百年”一起,共同传达出诗人纵深于时空之中的沉郁悲凉之情。
解析:
6.答案:C
解析:C项里的“这说明陌生男子的棋力应该和世界冠军琴多维奇不分伯仲”表述不够准确,陌生男子的棋力应高于琴多维奇。根据后文“这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竟能迫使世界冠军屈从于他的意志,而且是下的一盘已经输了一半的棋”,也可见出陌生男子的棋力高于琴多维奇。
7.答案:C
解析:C项中的“主要人物”错误,“我”应是小说的次要人物。
8.答案:(1)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声衬静)。用“海浪的翻滚声”“爵士乐曲声”“散步者的每一个脚步声”“轻微的风声”反衬出当时“四下里一片寂静”。
(2)运用烘托的表现手法。寂静的周边环境,烘托出众人因陌生男子的帮助与世界冠军下成和局时,内心的激动、惊讶、不可思议等复杂的心理感受。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环境的寂静,环境的寂静烘托出人物的心理。
9.答案:(1)在情节的设置上,前文为后文铺垫蓄势。通过设置第一盘棋我们大家输棋的情节,为后文第二盘棋中陌生男子识破陷阱,扭转败局做铺垫,由此吸引读者。
(2)在人物的刻画上,善于运用细节、心理、神态描写等方式,刻画出琴多维奇傲慢冷漠,麦克柯诺尔及众人的倔强不服,以及陌生男子神秘不可捉摸。特点各异的人物吸引读者。
(3)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作者选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同时也避免了全知视角带来的“一览无余”,给读者保留了想象的空间,因而吸引读者。
解析:“扣人心弦的吸引力”,主要体现为:一在小说情节的设置上,前文为后文蓄势。通过设置第一盘棋我们大家输棋的情节,为后文第二盘棋中陌生男子识破陷阱,扭转败局做铺垫,由此吸引读者;二在小说人物的刻画上,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方式,刻画出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傲慢冷漠,麦克柯诺尔及众人的倔强不服,以及陌生男子不可捉摸的神秘,特点各异的人物吸引读者;三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作者选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同时也避免了全知视角带来的“一览无余”,给读者保留了想象的空间,吸引读者。
10.答案:CGH
解析:句意: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君子杀一牛犹不忍”主语是“君子”,后一句子的主语是“宋公”,“而”表示转折,之前应断开,即C处断开;“宋公戕一国君”作主语,“若犬豕然”作谓语,即G处断开;“此而忍为之”与“天下孰有不忍者”,分别是两个主谓句,句意对应,各自断开,即H处断开。故在CGH处断开。
11.答案:D
解析:A.正确。“鼓瑟希”的“鼓”意为“弹奏”。句意: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B.正确。句意: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面对大江斟酒。C.正确。“小固不可以敌大”的“敌”意为“与……为敌”。句意: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小国本来就不可以与大国为敌。D.错误。抵挡;对等,比得上。句意: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故选D。
12.答案:C
解析:C.“说明宋襄公与齐宣王本质相同”错误。《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舍牛”的行为可以看出齐宣王有怜悯之心,实行的是“仁政”。本文“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裹公、王莽之流。”意思是“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可知宋襄公杀害国君鄫子,毫无仁义之心,虚伪残暴,与齐宣王本质完全不相同。故选C。
13.答案:(1)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
(2)舍弃一头牛,对个人的品德不会有什么影响(或:减损或提升),而孟子却用王道来赞许他。
解析:(1)“济”,渡过;“有司”,有关官吏;“迨”,趁着;“毕”,完全。
(2)“舍”,舍弃;“于”,对;“损益”,减损或提升;“与”,赞许。
14.答案:材料一认为宋襄公不趁人之危,光明磊落,是一个守礼有信的仁义君主;材料二认为宋襄公是一个欺世盗名、虚伪残暴的伪君子。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已巳,初一。宋襄公与楚军约定,在弘水北面交战。楚国军队渡过泓水到北岸来,有关官吏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时攻击他们。”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使人陷入困境。我虽然是亡国的殷商的后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楚国军队已经渡过泓水,但还未排列成阵,官吏又请示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摆好阵势攻打他们吧!”宋公说:“我听说,君子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楚军已经列好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军队大败。所以君子很推崇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只可惜他是有德行的君主却没有辅佐他的贤能的臣子,认为即使是周文王发动的战争,也不过如此。
材料二:
“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战败。”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宋,是殷商的后裔,对周朝来说是贵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楚,是夷狄之国;人,是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辨明。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15.答案:D
解析:折柳惜别虽是古诗传统,但雍诗却不屑作经人道过语,而从折枝上翻出新意。“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这一方面是想得奇,道人之所未道,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而不一般化;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
16.答案:相同:两诗中的“柳条”都呈现出葱茏青翠、轻柔婀娜的特点。“万条垂下绿丝绦”,贺诗将茂盛的青柳比作千条万缕的垂丝,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雍诗前两句用“嫋嫋”、“青青”两个叠词,以及“一树烟”的形象比喻,展现出柳条的苍翠、轻盈。
不同:贺诗中的“柳条”是二月的嫩枝细柳,诗人借它展现出春天的生机。雍诗中的“柳条”生长在“古堤边”,诗中痴情女子借堤边柳抒发深重的离愁别恨。
解析:
17.答案: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示例一: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示例二: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析:
18.答案:不可以。理由如下:(1)“老成”一词,本指“人经历多,做事稳重”。文中用“老成”形容“雨”,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雨下得不唐突”、“雨势是逐渐变大的”等特点,而“大”字难以展现这些特点。
(2)“老成”一词,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幽默风趣。“大”字过于普通。
解析:
19.答案:A
解析:A项和原文画框处都是借喻的手法。B是拟人,C是明喻,D是借代。
20.答案:能。理由:(1)②处中连续运用6个逗号,使得②处的句式结构简短,节奏明快。
(2)明快的节奏与雨点争相落下场景相吻合,进而突出雨势急、大。
解析:
21.答案:A:人依法而治;B:望文生义地说来
解析:
22.答案:①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
③处关联词语序不当,应改为“如果统治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⑧处不合逻辑,应改为“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解析:
2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提到中国青年报社调查发现,年轻人出现了“词穷”的问题,情况越来越普遍。针对这个现象提出,年轻人为何“词穷”?又该如何摆脱“词穷”?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词穷”的原因和网络环境有关,作为“网生一代”,这一代年轻人在网络中沟通交流如鱼得水,而且颇有创意,擅长造梗,不太会“词穷”,但脱离了网络情境,就容易出现表达不畅的情况。说他们表达能力下降,主要是指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语言能力下降;“词穷”的背后是表达能力的退化。之所以出现“词穷”,积累不够是重要原因。现在很多年轻人依赖碎片化的表达,比如形容对方很棒,首先想到的是“666”“yyds”等网络用语,正式的词语反而想不起来了。这种零碎的、直白的、浅显的表达方式,影响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缺少积累后,语言就会变得很贫瘠。因此要想摆脱“词穷”的困境,就要在现实交往中找回表达能力。一是要多进行深度阅读,不能被AI工具“绑架”,要重新建立阅读习惯,在读书中提升文化素养、锻炼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与周边的朋友多交流,比如就某个话题进行深度讨论,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走出“词穷”之困,重拾文字表达力。然后分析“词穷”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社会环境和个体认知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接着论述如何解决“词穷”的问题,一是增加阅读量,二是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文字是有力量的。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到“词穷”时,需要警惕的是语言表达力的改变不仅会影响对话双方,更影响着情感、温度的表达。让语言回归规范,才能重拾交流的美好。
立意参考:
1.让语言回归现实,重拾交流的美好。
2.提升语言文字的丰富性,走出“词穷”之困。
3.摆脱网络依赖,拒绝“文字失语”。
4.提升表达能力,学会深入交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文件包含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pdf、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监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