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4章 真题专练
展开1.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2.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雨水会从地面(坡面)带来泥沙以及营养物质进入湖泊。奥赫里德湖透明度极高说明泥沙来源少,渔产较少说明营养物质来源少,可推知雨水不是该湖的主要补给来源,A错误;奥赫里德湖只有在北部有一条河流流出,而没有入湖河流,B错误;该区域位于41°N附近,山地最高约2 000米,达不到雪线高度,没有高山冰雪融水,D错误。该湖属于典型的断陷盆地,岩层的水分沿断裂破碎带缓缓汇入盆地内,积水成湖,为地下水补给,选C。第2题,两湖距离近、海拔相差不太大,水温接近,A错误。水深、水量虽有差别,但都不能对渔业产量造成较大影响,B、C错误。湖水透明度高,营养物质少,饵料少,鱼类少;普雷斯帕湖与奥赫里德湖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湖水的透明度,与水质有关,选D。
(海南地理)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据此完成3~5题。
3.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冰雪融水
4.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冻土融化,下渗量大 B.生活用水量大
C.植被繁茂,蒸腾量大 D.生产用水量大
5.该区域典型的自然景观是(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湿地
答案 3.D 4.D 5.B
解析 第3题,地下水是常年补给且最稳定的补给形式,所以春汛补给水源不是地下水,A错误。“降水集中在6~8月”,说明大气降水补给在夏季,B错误。内蒙古为高原地形,冰川较少,C错误。该地降水虽然集中在夏季,但因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冬季也有一定的降雪,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故选D。第4题,冻土融化始于春季,如果冻土融化对河流流量有影响,也应该是影响春汛,而不是伏汛,A错误。生活用水量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B错误。该地“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可见水分条件较差,植被不会特别繁茂,而且河流附近的植被蒸腾作用非常有限,不会导致“伏汛不明显”这样的结果,C错误。该地主要为牧区,部分地区为种植业,夏季农业用水量较大,导致河流中的水被大量使用,D正确。第5题,该地“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可见为半干旱地区,典型植被为草原,B正确。
(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 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6~7题。
6.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海水流动快 B.有暖流经过
C.太阳辐射强 D.靠近陆地
7.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
A.降水少 B.辐射强
C.海气温差大 D.风力强
答案 6.B 7.C
解析 第6题,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的蒸发量都需要能量和水分的提供。能量越丰富,水分越充足,越有利于蒸发。读图可知,海洋年蒸发量最高值核心区域位于从台湾以东洋面到日本海区域,且大体呈东北—西南向延伸,此分布状态与日本暖流一致,B正确;从提供水分蒸发的太阳辐射(能量)的角度来看,图中太阳辐射量最强的区域应当位于20°N以南的低纬度地区,故C错误;无论是海水流动速度的加快或减慢,还是海洋与陆地临近关系的影响,其改变的主要是水分的变化,而从水分角度看,不管在哪个海域都有足够的水分以供蒸发,因此水分条件不能成为限制和影响大洋蒸发量的要素,A、D错误。第7题,对于北半球而言,冬季是热量相对较低的季节。暖流经过图示蒸发高值区,在洋面上提供了水分和可用于水分蒸发的大量热源。同时,与夏季的非暖流区相比,冬季暖流洋面的温度和其上的大气温差达到最大。增大的温差为获得热量的水汽蒸发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因而成为冬季蒸发最强烈的区域,C正确;如果降水少、风力强是主导因素的话,位于该区域西北方向的黄海海区更靠近冬季亚洲大陆的高气压源区,其风力和降水变化要远大于图示高值区,故A、D错误;图示20°N以南区域才是相对辐射量最强的区域,故B错误。
8.(2021·6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雾,大多数海雾均属此类。风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海雾的形成。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发的海区之一。
材料二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不同风向下成雾频次图,图3为西北太平洋沿145°E经线上成雾频次时空分布图。
(1)甲地最有利于海雾形成的风向是______。145°E经线上,每年3月至6月,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__________(填方位)移动。(2分)
(2)简析甲地所在海区风力过大、过小均不利于海雾形成的原因。(2分)
(3)从水汽来源的角度,分析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原因,并说出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的理由。(6分)
答案 (1)西南 南
(2)过大,不利于水汽凝结;过小,不利于水汽输送。
(3)原因: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大;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输送。
理由:夏季航运繁忙;海雾范围广。
解析 (1)读图2可知,当吹西南风时,甲地最容易形成海雾。根据图3可知,145°E经线上,每年3~6月,成雾频次的等值线向低纬弯曲,即海雾频发南界不断往南移动。(2)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海雾都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雾。当风力过大时,水汽不易凝结;当风力过小时,输送的水汽量有限,不利于形成海雾。(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受日本暖流影响,夏季暖流表面温度更高,蒸发量增大,水汽增多;且根据图中七月等压线可知,夏季多偏南风,利于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流经北侧较冷海面易形成海雾,因此甲地夏季海雾频发。北极航线主要通行时段为北半球夏季,所以甲地夏季航运更为繁忙,结合上题可知,甲地夏季海雾频发的南界往低纬延伸,表明夏季海雾范围扩大。因此,甲地所在海区夏季海雾对海运影响较大。
9.(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 第(1)题,随着大高加索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等山脉褶皱成山,里海从地中海分离,里海湖盆形成。褶皱山脉继续隆起,挤压里海流域面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流域面积减小,湖泊面积随之减小。可见,构造运动不但能形成湖泊,同时也能促使湖泊演化。当褶皱山脉隆起至较高时,阻挡湿润的西来水汽,里海所在区域转为内陆干旱气候,里海演化为内陆湖泊。第(2)题,首先,在末次冰期晚期,里海流域为寒温带和寒带,湖面蒸发弱;其次,湖泊接受位于北部冰川的融水补给,补给量大。特别在冰川消融期,冰川融水量大增。最后,补给大于蒸发, 湖泊水量增加,盐度下降。第(3)题,由于气候变化(转暖),里海的补给类型由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转化为以河水补给为主,原有的水平衡被打破,建立起新的水平衡。有多条河流汇入,带来盐分,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加之山地阻挡来自西部的暖湿气流,导致气候干旱,蒸发强烈,盐度不断升高。第(4)题,如果板块运动趋势不变,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未来可能陆续演化为湖泊。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第1章 真题专练: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第1章 真题专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1章 真题专练: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1章 真题专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7章 真题专练: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7章 真题专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