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导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实词的内外比较分析 (2023·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与……‘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错误。“寓逆旅”的“逆旅”指迎客止宿之处,即客舍、旅店,这里的“逆”意为“迎接”,与文中的“逆”意义不同。
【参考译文】(原文1) 他对兄弟,尤其忠厚,爱护有加。操持完母亲的丧事,居庐守丧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喝酒吃肉。(原文2) 曾经做汀州宁化县知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窥伺刺史是否仁厚,(看到)有人戴着刑具给庄稼锄草,杨纮走过去询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说:“我因为家贫贪利,给别人作假证,县令是不能欺骗的,可我欺骗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呢?”
(原文3) 他学习《诗经》,按照孔子所说的“《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邪念”,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经》的人,要用自己的心思来揣测作者的心志,这才叫有所收获”,来推求《诗经》的主旨,从而发现了毛氏、郑玄的得失,说:“毛氏的《毛传》想做到简明,但有时缺少义理,这不符合‘一言以蔽之’的要求。《郑笺》想做到详尽,但有时远离性情,这不符合‘以意逆志’的精神。对此可以不加取舍吗?”
第一步:语境推断考查词语。语境推断既可以推断“一词多义”实词的“语境义”,也可推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成语运用等。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展开,也就是说,无论用什么方法推断词语的含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法,因为要求解释的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词语。可以结合以下几种方式,在语境中推断考查词语。
1.字形推断分析法第一种:形声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声旁表音,形旁表意,与字义联系密切,所以从字的形旁可以推测字义。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多与兵器有关。“马、牛、羊、 犭、鸟、虫”等——词义多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词义多与行为有关。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如2023年全国甲卷中的“蔽”就可以根据语境,结合形声字推断。第二种:会意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会意字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字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的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又如:“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比”,表示两人靠近并立。
2.通假推断分析法有时根据语境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含义无法理解时,可以根据谐音通假(音同、音近或声旁相近)或形近通假(形旁相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且符合语境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高考考查通假字,初高中教材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将是首选。
3.对称结构推断分析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或相同。如2023年新高考卷Ⅱ中“片善”的“片”就是根据与上文结构的一致性来推断的,由上文“以小术而胜无术”推断“片”意为“小”。
第二步:课内词语回忆分析,与文本材料对比斟酌判断。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需要调动积累,对比推断。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二、文学文化常识备考的几点建议1.回归课本,分类识记古代文化词语,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比如,2021年全国甲卷中的“庙社”一词,在课文中多次出现其关联词语,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中的“庙”和“社”的义项与高考设题选项相近。这类词语的考查,凸显了考题与教材的衔接之紧密。把握这类词语的含义,最好的方法是积累。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回归课本,以教材为原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分类识记。
2.内引外联,合理推断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并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题大多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加点的词语与前后文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在课内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紧扣语境,合理推断。
(1)关联教材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知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语句呈现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比如2020年新高考卷Ⅰ中第11题的D项,“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可联系教材必修下册《促织》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一句进行印证。
(2)巧于归类联想。由一点展开相似或相反的相关联想。比如记科举制度这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像这样把与科举制相关的知识归纳整理,方便记忆。
(3)剖析词语推断。解答此类题目,可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正误。如“黜陟”解释为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可知,“黜”应指降职,联系“陟罚臧否”一词可知,“陟”应指升职,因此“黜陟”解释正确。
适当延伸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的题型每年都在变化,因此,备考时一定要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点随时都有可能走进高考试卷。
【答案】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是“阴天”的意思。两个“阴”字含义不同。
判断:存问,是问候的意思,其中“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答案】 × 两个“存”都是“问候”的意思。
判断:吊,指祭奠死者或对有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同义。( )【答案】 × “形影相吊”中的“吊”是“安慰”的意思。既不指“祭奠死者”,也与“对有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没有关系。“形影相吊”指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问,形容孤独。两者不同义。
【答案】 √ “郊鄙相望”的“鄙”,边远地区;“越国以鄙远”的“鄙”,把……当作边邑。两个“鄙”字意思不同。
【答案】 √ “然则君何不相之”中的“相”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相”“任命……为相”。“举匏樽以相属”中的“相”,相互。两者含义不同。
判断:足,文中为名词作动词,与“树之以桑”(《齐桓晋文之事》)的“树”用法相同。( )【答案】 √ “树之以桑”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两者用法相同。
【答案】 × “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指国中,即国都长安城里,两处的“中国”含义不同。
【答案】 √ “其与交通”中的“交通”是结交、交往的意思,“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答案】 × “其尤无状,逆诏书”中的“逆”意为违逆,“逆以煎我怀”中的“逆”意为预料,两者含义不同。
判断:“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中的“企”与成语“不可企及”中的“企”字含义不同。( )【答案】 √ “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中的“企”的意思是赶上,“不可企及”中的“企”的意思是盼望。两者含义不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特色复习任务文言文阅读命题新趋势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FMU,答案DKO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一落实必备知识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任务点一文言实词,知识导图,“傍”同“旁”旁边,“不”同“否”否则,“嘿”同“默”沉默,“息”同“熄”灭,“亡”同“无”没有,名词风尚,动词取道,治理得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一落实必备知识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任务点一文言实词,知识导图,“傍”同“旁”旁边,“不”同“否”否则,“嘿”同“默”沉默,“息”同“熄”灭,“亡”同“无”没有,名词风尚,动词取道,治理得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