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九上语文部编版《岳阳楼记》知识点汇总
展开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一记,即《岳阳楼记》。少数学者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存在争议。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苏州吴中区)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
胆”的话。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
二、课文精讲
岳阳楼记① 庆历四年②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③。越明年④,政通人和⑤,百废具⑥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⑦,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⑧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⑨,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⑩,横无际涯⑪,朝晖夕阴⑫,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⑬也,前人之述备矣⑭。 然则⑮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⑯,迁客⑰骚人⑱,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⑲?
【注释】
①选自《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 2004 年 版)。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 临洞庭。始为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时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在阅兵台旧址建楼。唐宋以后此楼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建。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②〔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庆历,宋仁宗赵祯 的年号(1041—1048 )。本文结尾“时六年”, 指庆历六年(1046)。
③〔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滕子京(991—1047),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谪,贬官。守,指做州郡的太守,这里袭用前代的称呼。巴陵郡,古郡名,今湖南岳阳。
④〔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 越,到。
⑤〔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⑥〔具〕同“俱”,全、皆。
⑦〔增其旧制〕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⑧〔属〕同“嘱”,嘱咐。
⑨〔胜状〕胜景,美景。胜,美好。
⑩〔浩浩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⑪〔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际。
⑫〔朝晖夕阴〕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晖,日光。
⑬〔大观〕壮丽景象。
⑭〔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 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⑮〔然则〕如此……那么。
⑯〔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极,至、到达。
⑰〔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贬谪、降职。
⑱〔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 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
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 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得无,表推测。
若夫①淫雨②霏霏③,连月不开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⑤,日星隐曜⑥, 山岳潜形⑦,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⑧,薄暮冥冥⑨,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⑩,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⑪明,波澜不惊⑫,上下天光,一碧万顷⑬,沙鸥翔集⑭,锦鳞⑮游泳,岸芷汀兰⑯,郁郁⑰青青。而或长烟一空⑱,皓月千里,浮光跃金⑲, 静影沉璧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㉑!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㉒,把酒临风㉓,其喜洋洋者矣。
【注释】
①〔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用法与此相同。
②〔淫雨〕连绵不断的雨。
③〔霏(fēi)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④〔开〕指天气放晴。
⑤〔排空〕冲向天空。
⑥〔日星隐曜(y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芒。
⑦〔山岳潜形〕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⑧〔樯(qiáng )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倾,倒下。摧,折断。
⑨〔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冥冥,昏暗。
⑩〔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国,指国都。
⑪〔景〕日光。
⑫〔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⑬〔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广阔。
⑭〔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⑮〔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
⑯〔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白芷。汀,小洲。
⑰〔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⑲〔浮光跃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⑳〔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㉑〔何极〕哪有尽头。
㉒〔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宠,荣 耀。偕,一起。
㉓〔把酒临风〕端着酒,迎着风。把,持、执。
嗟夫!予尝求①古仁人②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③,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④,居庙堂之高⑤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⑥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⑦!噫!微斯人,吾谁与归⑧?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①〔求〕探求。
②〔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③〔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⑤〔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朝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⑥〔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⑦〔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 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 之前。后,在……之后。
⑧〔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基础总结】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托付。
词类活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然则北通巫峡 北:名词作状语,往北。
③南极潇湘 名词作状语,往南。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⑤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古今异义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文章。
②越明年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一词多义实词
和:①政通人和 (和乐)
②至于春和景明 (和煦)
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夫:①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②若夫淫雨霏霏(那)
③嗟夫(发语词)
一:①在洞庭一湖(一个)
②一碧万顷(一片)
③长烟一空(全)
阴:①朝晖夕阴(阴暗)
②阴风怒号(阴冷)
通:①政通人和(顺利)
②北通巫峡(通向)
极:①南极潇湘(到)
②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③此乐何极(穷尽)
空:①浊浪排空(天空)
②长烟一空(消散)
然:①满目萧然(------的样子)
②然则北通巫峡(这样)
或: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虚词
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②不以物喜(因为)
而:①感极而悲者矣(表顺承)
②而或长烟一空(表并列)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表修饰)
④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修饰)
⑤然则何时而乐耶(表修饰)
之: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
③前人之述备矣(的)
④览物之情(的)
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
⑥或异二者之为(的)
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帮助定语后置)
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帮助定语后置)
⑨先天下之忧而忧(结构助词,的)
⑩后天下之乐而乐(结构助词,的)
其:①增其旧制(它的)
②其喜洋洋者矣(那)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的)
重点语句
省略句
【例句】乃重修岳阳楼。(省主语)
【翻译】(滕子京)于是重新修整岳阳楼。
倒装句
【例句】多会于此。
【翻译】大多到这里聚会。
判断句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上所看到的的雄伟景象。
疑问句
【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观赏景物产生的感情, 能够没有不同吗?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主旨句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旷达胸襟)
【翻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例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政治抱负)
【翻译】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处在朝堂上,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江湖上,就担忧他的君王。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
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本分析】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
“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
“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总结: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
第 2-4 段: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两种感情。
第 5 段:抒写广阔胸襟和政治抱负。
【理解性阅读(按原文填空)】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作者写本文的缘由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总写登楼所见洞庭湖宏伟景象的句子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从空间上写出洞庭湖广阔浩大,气势非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上写出洞庭湖气象的万千变化的句子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主旨探究】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 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63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春导学案</a>,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63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春学案设计</a>,共8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63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春导学案</a>,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