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24地表形态的塑造
展开[2024·广东卷]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 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图1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图2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化学溶蚀是形成溶洞的关键过程。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水会溶蚀岩层,形成溶洞。随着溶洞内部岩层不断被溶蚀,上部岩层逐渐失去支撑,可能会因重力发生崩塌。重力崩塌有助于扩大溶洞的空间,是溶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流水侵蚀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溶洞,尤其是在溶洞形成初期,水流可以带走被溶蚀的物质,加速溶洞的形成,①②⑤正确。冰川刨蚀主要通过冰川的移动和磨蚀等作用来塑造地表,与溶洞的形成无关,③错误。风力吹蚀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较为显著,该地位于湿润区,风力作用较弱,④错误。故选B。
2.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
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
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
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答案:D
解析:石灰岩溶洞内常见的滴水现象会导致水中的碳酸氢钙反应,析出碳酸钙,形成石钟乳和石笋等,与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不同,A错误。由材料可知,溶洞内有文化层,这表明古人类曾在洞内活动过,然而,文化层通常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不仅限于粉砂质黏土,且文化层位于沉积物表层,故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不能成为整个溶洞内粉砂质黏土沉积物的主要来源,B错误。溶洞内的岩石由于长期受到溶蚀作用,可能会发生崩塌,但其堆积物应以较大的石块为主,与细颗粒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不同,C错误。该地位于云南省,降水丰富,流水作用会对地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推测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可能主要源自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D正确。
[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未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故选A。
4.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答案:A
解析: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故选A。
5.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C
解析: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内外力作用塑造形成的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内力作用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外力作用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生物作用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从作用过程来看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状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冰川冰缘作用占主导。内外动力都与重力有关,重力是形成地貌的前提,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决定地貌。
[2024·山东期中]祁连山北坡酒泉盆地南缘发生过强烈褶皱活动,相邻的南部背斜向北推覆到如图所示地区地表之上(这种外来的地层称为推覆体),经长期复杂地质作用后,形成出露下伏地层的安门口构造窗、与周围岩石地质年代不连续的飞来峰——妖魔山,构造剖面如图所示。据此完成6~7题。
6.透过安门口构造窗可以看到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 B.向斜
C.背斜谷 D.向斜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构造地貌。从图中可以看出安门口构造窗下部岩层向上拱起,且岩层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构造,顶部侵蚀为谷地,所以构造地貌为背斜谷,C正确。
7.根据图示可以判断,该地区( )
①O1与J之间发生过地壳抬升与外力侵蚀
②妖魔山是推覆体被侵蚀的残留物
③下伏地层被侵蚀形成构造窗
④北侧O1、O2为连续地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构造地貌的形成。由图可知,O1与J之间有不整合面且上部不平整,所以它们之间发生过地壳抬升和外力侵蚀,①正确;O2是推覆体,与O1并不连续,④错误;根据材料,推覆体是南侧地表岩层推移过来,然后在此被侵蚀了一部分,所以妖魔山是推覆体被侵蚀的残留物,②正确;依据材料,构造窗是南部背斜向北推覆到图示地区地表之上,经长期复杂地质作用后,形成出露下伏地层的安门口构造窗,所以构造窗不是下伏地层被侵蚀形成,③错误。故选A。
[2024·山东潍坊二模]地质时期,随着大青山、蛮汉山的隆起,呼和浩特断陷盆地广泛接受湖相淤泥质黏土沉积。当山脉隆起到一定高度后,湖水外泄,淤泥质黏土层停止发育,且基本不受破坏。下图示意现代呼和浩特盆地地形地貌及淤泥质黏土层厚度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湖相沉积时期湖盆的地势( )
A.东南高、西北低 B.东北高、西南低
C.西南高、东北低 D.西北高、东南低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与山体距离的增大,地势会越来越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搬运能力减弱,沉积作用增强,淤泥质黏土层的颗粒越来越细,黏土层厚度越来越厚,故黏土层越厚,地势越低。读图上的淤泥层厚度等值线数值分布可知,数值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故可推测湖盆淤泥层区域地势特点是东北高、西南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与乙地相比,甲地沉积物( )
A.颗粒大、分选性好 B.颗粒大、分选性差
C.颗粒小、分选性好 D.颗粒小、分选性差
答案:B
解析:根据淤泥质黏土层的分布特征可推测该地东北高、西南低,甲地位于东北部,且是河流出山口,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较大,分选性差;乙地位于西南部,地势较低平,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较弱,粒径较小,分选性较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沙粒在被风搬运的过程中,从迎风坡向前运动到背风坡滑落堆积下来。随着沙粒不断的搬运和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当风向发生改变时,沿着沙粒前进方向又会形成新的沙丘。下图示意某地区地质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地区最可能出现图示地质地貌发育过程的是( )
A.青藏高原南部 B.内蒙古高原西部
C.德干高原东部 D.巴西高原北部
答案:B
解析:图示为沙丘地貌的发育过程,沙丘为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德干高原东部和巴西高原北部降水均较丰富,不利于沙丘发育,A、C、D错误;内蒙古高原西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最可能出现沙丘地貌发育过程,B正确。故选B。
11.以下风沙沉积层形成最早的是( )
A.S1 B.S2 C.S3 D.S4
答案:A
解析:图中S5覆盖在S1-S4之上,说明S5形成时间最晚。S1-S4中,斜层理倾斜方向是一致的,读图可知,S2部分覆盖在S1上,说明S2形成晚于S1,同理S3晚于S2,S4晚于S3。因此选项中风沙沉积层形成最早的是S1,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风沙沉积层S5形成时( )
①风力较强 ②风力较弱
③风向多变 ④风向稳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S5沉积层内部斜层理十分一致,说明风向稳定,没有明显变化;S5沉积层顶部较为平坦,没有出现明显的沙丘,说明风力较弱,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13.[2024·黑吉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 cm、90 cm、35 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 000 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如图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
(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4分)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乌波卢岛地表水资源东部多于西部的原因。(6分)
(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6分)
答案:(1)位于两大板块消亡边界的俯冲地带,岩浆沿着西北—东南向裂隙喷出,岩浆向两侧流动;Q1、Q2两期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岛屿东南部,Q4时期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岛屿西北部,三期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口相连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脊线。
(2)岩性:东部Q1火山岩分布占比较大,抗侵蚀能力弱,地势低平,储水性能较好;西部Q4火山岩节理、裂隙较多,地表水易渗漏,导致东部水资源多于西部。
地貌:东部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较小,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地表水资源丰富;西部等高线相对密集,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流速较快,不利于储水。
(3)原因:Q2、Q4火山岩多节理、裂隙发育,易被侵蚀;Q2、Q4火山岩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易渗漏,流水对Q1火山岩的侵蚀较弱,导致其相对周边凸起形成高岗。
演化:由于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在风化、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下地势逐渐降低。
解析:(1)本题考查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读图可知,该岛屿的脊线指的是右图中由诸多火山口相连形成的西北—东南向的脊线,由此可知,此脊线是由火山活动塑造形成的。由材料可知,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岩浆沿着西北—东南向裂隙喷出,喷出后岩浆向两侧流动;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地区在地质时期先后发生过三期火山活动,不同时期发生的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口前后相连最终形成脊线。
(2)本题考查影响地表水资源的因素。题干要求从岩性和地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3)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演化。由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大,流水侵蚀能力强;Q2、Q4火山岩多节理、裂隙发育,抗流水侵蚀能力较弱;Q1火山岩暴露在外,但由于Q2、Q4火山岩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易渗漏,因此Q1火山岩所遭受的流水侵蚀较弱,其相对周边Q2、Q4火山岩明显凸起,形成高岗。由于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在风化、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下,高岗本身会逐渐降低。
答题角度
具体分析
岩性
东部
东部Q1火山岩分布占比较大,抗侵蚀能弱,地势低平,储水性能较好
西部
西部Q4火山岩节理、裂隙较多,地表水易渗漏,不利于保水
地貌
东部
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较小,地表径流流速较慢,利于储水
西部
等高线相对密集,坡度大,地表径流流速较快,不易保水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7非洲: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7非洲,共3页。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5南亚与尤: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75南亚与尤,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