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孔子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因此,他提出“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诗经》中记述了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本;提出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是一种“人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儒学有丰富的思想,在许多方面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儒家讲究修身做人之道。修身的目的,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修身重在反思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修身的基本精神。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儒家所提倡的“礼”不只是外在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核“仁”。“仁”是从人的本性发展出来的,是一种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礼”是按照“仁”的精神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和道德原则。这种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社会伦理学说,包含着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礼原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主张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最终实现以德治国。在儒家看来,正人先要正己;君子“修己”,近可以“安人”,远可以“安百姓”,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许多儒家学者都先后提出民贵君轻、民本君末等君臣关系理论,虽然目的大都是为了“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但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
提倡尊师重教,注重学行统一。历史上许多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教育家,儒家“六艺”之教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强调“德教为先”,首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并且要求学行一致、知行统一。历代儒家学者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代教育的综合创新中,应重视吸收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合理内容。
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许多成果,经过科学辨析和选择,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多内容可以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资源。
(摘编自方克立《儒学给人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崇尚道德,重视弟子的道德修养,看重礼乐中的仁爱精神,把诗和礼乐作为教育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B.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内容潜移默化的教化,才能对人进行道德规劝。
C.儒家要求君子要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勇担使命,是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D.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礼”不仅在于外在形式,更重在其内核“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强调诗在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他把诗置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层面。
B.孔子的“诗教”观,奠定了儒家影响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后来的学者都要认真研究《诗经》,从中汲取思想资源。
C.儒家主张君主要实行德政,反对暴力强制,并且指出君主要以修身为本,由内圣而外王,完全是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
D.儒家学者总结出的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观点的一项是( )
A.《大学》中的一句“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陈子昂《感遇诗》中的一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C.《论语·泰伯》中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D.《论语·宪问》中的一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材料一和材料二结构安排上有何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5.观古鉴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的哪些儒家智慧值得我们传承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D 3.C
4.①相同点:两则材料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②不同点:材料一主体部分论述孔子把《诗经》作为修身养性教科书的原因、孔子“诗教”观成为中国后世重要的思想资源,两者之间形成顺承关系;材料二从四个方面谈儒学给人的智慧和启迪,四个方面构成并列关系。
5.①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
②谦逊礼让,仁爱宽容,营造和谐社会。
③重视礼乐教化,富国安民。
④德教为先,因材施教。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有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内容潜移默化的教化,才能对人进行道德规劝”错,“只有/才”话语绝对,范围缩小,还可以宣讲“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此他把诗置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层面”错,强加因果,且“最高层面”错,根据“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可知,诗是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层面;
B.“后来的学者都要认真研究《诗经》”错,话语绝对;
C.“完全是为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错,由原文“客观上对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状况、发展社会生产也有积极作用”可知,儒家德政主观上并不一定为改善民生,发展生产,选项表述太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符合“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的儒家政治主张,选项正确。
B.符合“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的儒家政治主张,选项正确。
C.认为民为“下愚”,“不可使知”的态度不符合“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的儒家政治主张,选项错误。
D.符合“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儒家政治主张,选项正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
首先提出“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重视的源头”这一观点;然后论述孔子把《诗经》作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的原因、孔子“诗教”观成为中国后世重要的思想资源,两者之间形成顺承关系;最后得出“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的思想基础”;整篇是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材料二:
首先提出“儒学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学问”这一观点,然后从注重修身立德、成就理想人格,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国、强调民为邦本,提倡尊师重教、注重学行统一,这四个方面谈儒学给人的智慧和启迪,四个方面构成并列关系;最后得出“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多内容可以成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资源”的结论;整篇是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和冉有的理想都很远大,他们以经世济民为自己的志向,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原文也说“儒家要求君子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由此可知,我们要以经世济民为志向,具有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这是一种仁爱宽容的和谐社会;原文也说“倡导善待他人,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由此可知,我们要谦逊礼让,仁爱宽容,营造和谐社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重视礼乐教化;原文也说“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由此可知,我们要重视礼乐教化,富国安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作为一名老师,总结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方法,他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原文也说“……强调‘德教为先’,首先教学生如何做人,并且要求学行一致、知行统一。历代儒家学者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由此可知,我们要德教为先,因材施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鲁妈拉着女儿的手,四凤就像个小鸟偎在她身边走进来。后面跟着鲁贵,提着一个旧包袱。他骄傲地笑着,比起来,这母女的单纯的欢欣,他更是粗鄙了。]
四 凤 妈,您坐下。(鲁妈坐)您累么?
鲁侍萍 不累。
四 凤 (高兴地)妈,您坐一坐。我给您倒一杯冰镇的凉水。
鲁侍萍 不,不要走,我不热。
鲁 贵 凤儿,你给你妈拿一瓶汽水来(向鲁妈),这公馆什么没有?一到夏天,柠檬水,果子露,西瓜汤,桔子,香蕉,鲜荔枝,你要什么,就有什么。
鲁侍萍 不,不,你别听你爸爸的话。这是人家的东西。你在我身旁跟我多坐一回,回头跟我同———同这位周太太谈谈,比喝什么都强。
鲁 贵 太太就会下来,你看你,那块白包头,总舍不得拿下来。
鲁侍萍 (和蔼地笑着)真的,说了那么半天。(笑望着四凤)连我在火车上搭的白手巾都忘了解啦。(要解它)
四 凤 (笑着)妈,您让我替您解开吧。(走过去解。这时,鲁贵走到小茶几旁,又偷偷地把烟放在自己的烟盒里)
鲁侍萍 (解下白手巾)你看我的脸脏么?火车上尽是土,你看我的头发,不要叫人家笑。
四 凤 不,不,一点都不脏。两年没见您,您还是那个样。
[鲁贵下。母女见鲁贵走后,如同犯人望见看守走了一样,舒展地吐出一口气来。母女二人相对默然地笑了一笑,刹那间,她们脸上又浮出欢欣,这次是由衷心升起来愉快的笑。]
鲁侍萍 (伸出手来,向四凤)哦,孩子,让我看看你。
[四凤走到母亲前,跪下。]
四 凤 妈,您不怪我吧?您不怪我这次没听您的话,跑到周公馆做事吧?
鲁侍萍 不,不,做了就做了。——不过为什么这两年你一个字也不告诉我,我下车走到家里,才听见张大婶告诉我,说我的女儿在这儿。
四 凤 妈,我怕您生气,我怕您难过,我不敢告诉您。——其实,妈,我们也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就是像我这样帮人,我想也没有什么关系。
鲁侍萍 不,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不,孩子,妈最知道认命,妈最看得开,不过,孩子,我怕你太年轻,容易一阵子犯糊涂,妈受过苦,妈知道的。你不懂,你不知道这世界太——人的心太——。(叹一口气)好,我们先不提这个。(站起来)这家的太太真怪!她要见我干什么?
四 凤 嗯,嗯,是啊(她的恐惧来了,但是她愿意向好的一面想)不,妈,这边太太没有多少朋友,她听说妈也会写字,念书,也许觉着很相近,所以想请妈来谈谈。
鲁侍萍 (不信地)哦?(慢慢看这屋子的摆设,指着有镜台的柜)这屋子倒是很雅致的。就是家具太旧了点。这是——?
四 凤 这是老爷用的红木书桌,现在做摆饰用了。听说这是三十年前的老东西,老爷偏偏喜欢用,到哪儿带到哪儿。
鲁侍萍 那个(指着有镜台的柜)是什么?
四 凤 那也是件老东西,从前的第一个太太,就是大少爷的母亲,顶爱的东西。您看,从前的家具多笨哪。
鲁侍萍 咦,奇怪。——为什么窗户还关上呢?
四 凤 您也觉得奇怪不是?这是我们老爷的怪脾气,夏天反而要关窗户。
鲁侍萍 (回想)凤儿,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
四 凤 (笑)真的?您大概是想我想的梦里到过这儿。
鲁侍萍 对了,梦似的。——奇怪,这地方怪得很,这地方忽然叫我想起了许多许多事情。(低下头坐下)
四 凤 (慌)妈,您怎么脸上发白?您别是受了暑,我给您拿一杯冷水吧。
鲁侍萍 不,不是,你别去,——我怕得很,这屋子有鬼怪!
四 凤 妈,您怎么啦?
鲁侍萍 我怕得很,忽然我把三十年前的事情一件一件地都想起来了,已经忘了许多年的人又在我心里转。四凤,你摸摸我的手。
四 凤 (摸鲁妈的手)冰凉,妈,您可别吓坏我。我胆子小,妈,妈,——这屋子从前可闹过鬼的!
鲁侍萍 孩子,你别怕,妈不怎么样。不过,四凤,我好像我的魂来过这儿似的。
四 凤 妈,您别瞎说啦,您怎么来过?他们二十年前才搬到这儿北方来,那时候,您不是还在南方么?
鲁侍萍 不,不,我来过。这些家具,我想不起来——我在哪见过。
四 凤 妈,您的眼不要直瞪瞪地望着,我怕。
鲁侍萍 别怕,孩子,别怕,孩子。(声音愈低,她用力地想,她整个的人,缩缩到记忆的最下层深处)
四 凤 妈,您看那个柜干什么?那就是从前死了的第一个太太的东西。
鲁侍萍 (突然低声颤颤地向四凤)凤儿,你去看,你去看,那柜子靠右第三个抽屉里,有没有一只小孩穿的绣花虎头鞋。
四 凤 妈,您怎么啦?不要这样疑神疑鬼的。
鲁侍萍 凤儿,你去,你去看一看。我心里有点怯,我有点走不动,你去!
四 凤 好,我去看。
[她走到柜前,拉开抽斗,看。]
鲁侍萍 (急问)有没有?
四 凤 没有,妈。
鲁侍萍 你看清楚了?
四 凤 没有,里面空空地就是些茶碗。
鲁侍萍 哦,那大概是我在做梦了。
四 凤 (怜惜她的母亲)别多说话了,妈,静一静吧。妈,您在外受了委屈了,(落泪)从前,您不是这样神魂颠倒的。可怜的妈呀。(抱着她)好一点了么?
鲁侍萍 不要紧的。——刚才我在门房听见这家里还有两位少爷?
四 凤 嗯!妈,都很好,都很和气的。
鲁侍萍 (自言自语地)不,我的女儿说什么也不能在这儿多呆。不成。不成。
四 凤 妈,您说什么?这儿上上下下都待我很好。妈,这里老爷太太向来不骂底下人,两位少爷都很和气的。这周家不但是活着的人心好,就是死了的人样子也是挺厚道的。
鲁侍萍 周?这家里姓周?
四 凤 妈,您看您,您刚才不是问着周家的门进来的么?怎么会忘了?(笑)妈,我明白了,您还是路上受热了。我先跟你拿着周家第一个太太的相片,给您看。我再跟你拿点水来喝。
[四凤在镜台上拿了相片过来,站在鲁妈背后,给她看。]
鲁侍萍 (拿着相片,看)哦!(惊愕地说不出话来,手发颤)
四 凤 (站在鲁妈背后)您看她多好看,这就是大少爷的母亲,笑得多美,他们说还有点像我呢。可惜,她死了,要不然,——(觉得鲁妈头向前倒)哦,妈,您怎么啦?您怎么?
鲁侍萍 不,不,我头晕,我想喝水。
四 凤 (慌,掐着鲁妈的手指,搓着她的头)妈,您到这边来!(扶鲁妈到一个大的沙发前,鲁妈手里还紧紧地拿着相片)妈,您在这儿躺一躺。我跟您拿水去。
[四凤由饭厅门忙跑下。]
鲁侍萍 哦,天哪。我是死了的人!这是真的么?这张相片?这些家具?怎么会?——哦,天底下地方大得很,怎么?熬过这几十年偏偏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他的家里?哦,好不公平的天哪!(哭泣)
(节选自《雷雨》第二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幕剧以鲁侍萍与四凤母女亲昵的方式开场,表现母女俩的欢欣愉悦心情,也为本幕剧奠定了欢快的感情基调。
B.四凤让母亲坐下,给母亲去倒冰水,而鲁侍萍在见到女儿后,“和蔼地笑着”“笑望着四凤”等,表现母女相见时的快乐。
C.鲁侍萍本来是打听着周公馆找来的,但后来又反问这家是否姓周,这一矛盾表明她一路上受热了,脑子有些混沌。
D.鲁侍萍开始拒绝四凤倒冰水,最后又主动找四凤要水喝,表现了鲁侍萍进入周家后由拘束不安到逐渐放松的心理过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对白手巾的细节描写及鲁侍萍怕自己头发脏了被人家笑话的语言描写,充分展现了鲁侍萍作为下人的自卑羞怯心理。
B.“鲁贵走到小茶几旁,又偷偷地把烟放在自己的烟盒里”一句采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鲁贵贪财好利的性格特点。
C.剧本中绣花虎头鞋没有直接出现,但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减缓了人物的紧张情绪,让情节具有了一定的波澜。
D.“又把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放回到他——他的家里”与课本节选“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形成呼应。
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B 7.A
8.①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四凤听到母亲问她为什么太太要见自己,她怕是因为自己和大少爷的私情被发觉了,此时的舞台说明“她的恐惧来了,但是她愿意向好的一面想”表明了当时她的复杂矛盾心情,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四凤从好的一面分析繁漪找母亲来的原因:听说母亲会写字,念书,觉着很相近。由此引出鲁侍萍以怀疑的目光审视屋子摆设,逐步发现这就是周公馆的真相,推动情节发展。
9.①突转,节选部分四凤让鲁侍萍看大少爷母亲的相片,鲁侍萍认出那是当初的自己,情节突转,鲁侍萍惊愕地说不出话来。
②发现,鲁侍萍认出这一家所谓的周公馆正是自己当年受骗的周朴园家,从家具到关窗户的细节,再到相片,是逐步发现的。
③正是因为有了突转与发现,使读者对鲁侍萍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奠定了欢快的感情基调”错误,和后文的悲剧形成对比,反衬人物的悲剧性结局。
C.“表明她一路上受热了,脑子有些混沌”分析错误,鲁侍萍询问这家是否姓周,是她看到房子中的情形和自己年轻时所待的周家有相似之处,怀疑这里就是给自己深深伤害的周家。
D.“由拘束不安到逐渐放松的心理过程”错误,后来要水喝,是侍萍知道了这里就是周家后的事情,用来缓解内心极度的恐惧不安的,心理并没有放松。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展现了鲁侍萍作为下人的自卑羞怯心理”错误,应是鲁侍萍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子是戏剧中的舞台说明,是戏剧中的必要成分,对渲染舞台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四凤听到母亲问她为什么太太要见自己,她怕是因为自己和大少爷的私情被发觉了,此时的舞台说明“她的恐惧来了,但是她愿意向好的一面想”表明了当时她的心情,结合全剧内容具体分析;
从后文情节发展看,“她愿意向好的一面想”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愿意向好的一面想,就善解人意想到女主人繁漪和母亲相近的地方,由此引出鲁侍萍以怀疑以致逐步发现真相。此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作用分析能力。
首先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备受观众期待的部分。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往往经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样一个过程。
这一选段中,鲁侍萍看到屋子里的摆设似曾相识,从“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为什么窗户还关上呢”“奇怪,这地方怪得很,这地方忽然叫我想起了许多许多事情”“你去看,你去看,那柜子靠右第三个抽屉里,有没有一只小孩穿的绣花虎头鞋”“(拿着相片,看)哦!(惊愕地说不出话来,手发颤)”,正是通过从家具到关窗户的细节,再到相片,鲁侍萍逐步发现一家所谓的周公馆正是自己当年受骗的周朴园家。
而突转则是发生在四凤让鲁侍萍看大少爷母亲的相片,鲁侍萍认出那是当初的自己,这就坐实了此处就是周朴园的家,对于这一发现,鲁侍萍惊愕地说不出话来,也让她回忆起自己曾经的悲惨遭遇。
这里的突转与发现,让戏剧冲突更加激烈,预示了戏剧的悲剧性,也让读者对鲁侍萍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材料二: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伯军救水A而乱B韩魏C翼D而击之E襄子F将卒G犯其前H大败智伯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且贰于楚也”中的“贰”是数量词作动词用法,意为“重属二主”。
B.“是寡人之过也”与“智伯之为人也”两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均相同。
C.“唯君图之”与“君其图之”两句中的“图”意思相同,都是仔细考虑之义。
D.“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与“且同情相成”中的“同情”均是古今异义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
14.烛之武和张孟谈均成功劝服君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们成功的原因。
【答案】10.BEH 11.B 12.C
13.(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2)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
14.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②陈述厉害,以利益打动对方;③提出正确的解决之法,帮助对方选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边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
“智伯军救水而乱”的主语是“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的主语是“韩魏”,B处断开;
“击”的宾语是“之”,E处断开;
“其前”是“犯”的后置状语,H处断开。
故BEH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B.错误。结构助词“的”。/取独,无实际意义。句意:这是我的过错。/智伯待人处世。
C.正确。句意: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
D.正确。出使的人。/情况相同。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错。结合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可见烛之武不是主动请缨,而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东封”,在东边使……成为边境;“肆”,扩大;“阙”,使亏损。
(2)“阴谋”,暗中谋划;“期”,商定;“报”,报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可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
结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可知,陈述厉害,以利益打动对方;
结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可知,提出正确的解决之法,帮助对方选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选自《左传》)
材料二: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国的君王,游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赵国如果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待人处世,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来,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边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了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于是奖赏有功之人,但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我的国家社稷危难灭亡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
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劳,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志在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开始就描写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
B.诗人采用疑问句式向新安江发出问询,表现出对新安江水色如此清澈的疑惑,无理而有趣。
C.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以“屏风”比喻群山,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
D.本诗音节和谐流畅,语言生动,真正达到了诗人标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
16.后人曾评价李白此诗所蕴含的情感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表现诗人对清溪的喜爱,情由境出。
②入晚时猩猩的啼叫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内心的孤寂之情。
③被赐金放还,政治仕途破灭,表达了空怀济世之才的落寞悲伤的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现出对新安江水色如此清澈的疑惑”错误,颔联借问新安江,用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清溪清我心”写出清溪给予诗人的感受,颔联再用新安江衬托清溪水色的清澈,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从以上内容可以得出,清溪水色清澈,诗人喜爱清溪。
尾联“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结合诗人经历来看,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窦巩在《南游感兴》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认为读书类短视频,形式灵活、趣味性强、节省了冗长的阅读时间,满足了自身的阅读需求,因而对读书类短视频 ① ,坚持打卡,成为“忠粉”。批评者则认为这类短视频以“读书”之名行的是“娱乐”之实,算不上阅读。
不论人们喜欢与否、是不是乐意接受,眼下短视频正 ② ,已经成为数以亿计网民的网络文化消费新宠。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短视频占据公众的闲暇时间之多,短视频生产和消费的人群之广,都超过传统的报刊书籍。与特殊年代书籍等文化资源的紧缺不同,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无比丰富、书籍 ③ 的时代,读书类短视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肯定读书类短视频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被动接受为特点的读书类短视频,并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体验,一本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好书,其思想性、文学性、哲理性、思辨性等等,不是短短十多分钟,乃至一两分钟的视频所能浓缩得了的,况且短视频创作者本身的阅读理解也未必完全科学准确,我们只要真正认真读完一本书,有自己的感悟、理解和收获,才算得上是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个阶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人生的旅途,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18.下列各项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趋之若鹜 方兴未艾 汗牛充栋
B.争先恐后 方兴未艾 凤毛麟角
C.趋之若鹜 死灰复燃 凤毛麟角
D.争先恐后 死灰复燃 汗牛充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A
19.我们只有真正认真读完一本书,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收获,才算得上是有效阅读。
20.①“一座灯塔”“一缕阳光”“一个阶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有效阅读的巨大作用以及意义价值。
②“指明方向”“照亮旅途”“引领成功”,运用排比,与前面的比喻相呼应,增强了感染力与说服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争先恐后:指竞相抢先而不肯落后,多用于形容人的动作等。语境形容人们对读书类短视频的追捧,可用“趋之若鹜”。
第二空,方兴未艾:形容事物 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死灰复燃: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语境形容短视频的蓬勃兴盛,可用“方兴未艾”。
第三空,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凤毛麟角:原义是指传说中的珍异动物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后用来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语境形容书籍丰富,可用“汗牛充栋”。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只要……才”改为“只有……才”;
二是语序不当。“感悟、理解和收获”改为“理解、感悟和收获”。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有效阅读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个阶梯”是三个比喻句,本体是“有效阅读”,喻体是“一座灯塔”“一缕阳光”“一个阶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有效阅读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
“指明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人生的旅途,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三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句子排列起来,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使语言富于节奏感和感染力;内容上,与“是一座灯塔,是一缕阳光,是一个阶梯”相呼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太空长时间飞行的宇航员,大脑中的脑脊液分布发生了改变。在他们的头颅当中,大脑下部区域比上部区域有着更多的脑脊液。 ① ?可能是由于方向感应系统失灵。我们知道,人类主要依靠耳石感应方向。耳石位于内耳深处,耳石周围有着复杂的感觉器官,可以依靠重力、惯性来帮助人们判断方向,保持平衡。然而, ② ,耳石也“飘”了起来,这么一来,大脑就会找不到方向,自然也无法判断环境产生了哪些改变。于是,脑脊液分布就产生了错乱,进而导致大脑位置的变化以及大脑脑脊液代谢的混乱。在太空待久了,在大脑深处产生脑脊液结构——脑室会产生扩张。
③ 。脑白质帮助人类处理视觉与空间、平衡感、垂直感知,以及运动控制信息。科学家认为,脑脊液增加带来的压力导致脑中的水分被“压”进了脑白质,从而造成了脑白质的膨大,进而影响了宇航员的平衡感等。脑脊液和脑白质的扩张挤占空间,需要有其他结构进行缩小。缩小的就是宇航员的脑垂体,这是一种分泌各种重要激素的结构。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B.呃——我记不清了。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C
22.①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在太空的失重条件下
③另一个产生变化的便是脑白质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意思递进。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话题转移。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句末的“?”以及后文“可能是由于方向感应系统失灵。我们知道,人类主要依靠耳石感应方向。耳石位于内耳深处,耳石周围有着复杂的感觉器官,可以依靠重力、惯性来帮助人们判断方向,保持平衡”可知,此处回答的是“在太空长时间飞行的宇航员,大脑中的脑脊液分布发生了改变”的原因,故可填写“这是什么原因呢”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前文可知,“耳石也‘飘’了起来”,是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故可填写“在太空的失重条件下”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本文共两段话,第一段主要围绕“大脑中的脑脊液分布发生了改变”来写,第二段根据所给内容,其中心语应为“脑白质”,结合本空后面立刻出现“脑白质”这一主语,前文应该对此有所交待;同时,根据后文写到“造成了脑白质的膨大”“脑脊液和脑白质的扩张挤占空间”,可知,脑白质在脑脊液的影响下发生了膨大。综上,两段之间应为并列的关系,分别写“脑脊液分布发生了改变”和“脑白质发生了膨大”,故本空可填写“另一个产生变化的便是脑白质”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悲悯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悲悯情怀。古罗马诗人尤维纳说:“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中国一位导演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点出“悲悯”的概念内涵;第二句话引出古罗马诗人尤维纳的名句,突出“悲悯”话题;第三句话那位导演的意思是说,社会进步再快,我们也要对那些不太跟得上社会发展的人、那些“弱势群体”抱有同情心,不让他们被社会抛弃,不让他们寒心。
可见,材料的核心话题就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对弱小的怜惜,是对无助的体恤,是对一切生命的珍爱。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有着悲悯之心,就会尊重弱小生命的存在,去关注他们的疾苦、艰辛和期盼,就会在生活有余力的时候,及时搀扶他人、帮助他人,俯下身来切切实实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会奉献一份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悲悯之心使我们有血有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悲悯之心使我们心怀热忱坦荡面对复杂的世界,悲悯之心使我们心存感恩回馈这个多情的世界。它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温暖了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犹如沙漠中的一股甘泉,给予在生活中拼搏的人希望,犹如一把钥匙,为自己和他人打开一扇通往人间温情的大门。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悲悯之心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怀有慈悲之心的人对处于不幸境况的人会产生同情,心灵会受到触动,会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常怀慈悲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在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更需要悲悯之心,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结合材料来谈分析悲悯之心是什么,如“悲悯之心,就是心系天下苍生的责任与担当”“悲悯之心”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然后引用古圣先哲的名句来分析为什么要怀悲悯之心,并列举相关事例进行阐述;最后再引用名言收束全篇,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具有悲悯之心,以及心怀悲悯之心对自己的影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误会”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