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和其他学术一样,素有经世致用的传统。熟悉中国学术史的人都知道,中医的经典发轫著作《内经》,历经春秋、战国乃至秦汉,集百千年很多医著、医家智慧,最后以《灵》《素》相合,在当时学术皆托“黄帝”“天道”的大背景下,成就了《黄帝内经》,但其中有许多概念、观点都来源或取自更早的政治、经济学术著作,包括儒学、黄老、道及墨、名、法、杂诸家著作。
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年代十分确切,就是在东汉的战乱建安汉魏之交时期。张仲景作为奠基临床学的“医中之圣”,他不仅是位从政治国的“长沙太守”,而且其行医多地,饱蕴仁爱、亲亲、孝悌、忠恕和“推己及人”的经世理念,如他自己所说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这种非常细心、细致的敬重,对患者十分认真负责的态度,恭敬与善待,谨记“忠恕之道”,正是中医“经世”的最初体现。
中医自汉以后,入唐,主题是“大医精诚”;入宋,是百派衍生。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治国、治人、治病道理相通。到明、清,中医更是适合了社会需要,自温病学派形成以后,对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救治,更是大大惠及华夏苍生。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医不仅在抗疫斗争中突出伟大作用,而且在治国理政方面更是凸显到了极致。
中医有中医自己的特色,但从本质上说,中医是社会学的,是具有非常明确哲学属性的医学学术体系。几千年来,中医继承了最优秀的“合理内核”和民族精神追求,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经世之学,究其本质而言,与其说是属于学术范畴,毋宁说是属于政治文化范畴。
(摘编自卢祥之《中医的经世传统与人文精神》)
材料二:
文化作为一种客体,即人类的创造成果,有着满足人类需要的某种属性,这种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便是价值。中医文化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医学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医学已经成为主流医学,但中医学整体论的健康与疾病观、临床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研究记录,对于现代医学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和参考价值,对于生物医学模式下现代社会医疗卫生制度的某些弊端,有一定矫正作用,而且中医学在某些疾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也越来越显示出其价值。
例如:中医讲究“阴阳和合”,注重阴阳的调和作用;中医提出“大医精诚”,既是对医术的要求,也是对医德的强调。中医采用非药物治疗与使用器械相结合,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能比较好地实现因人施用、辨证施用。通过临床调查,结合文献研究,学者发现,中医擅长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擅长治疗现代医学的化验、放射科检查等无法诊断的疾病,对病后调理、体质虚弱的人,对服用化学药物有过敏反应及副作用的人,采用中医治疗往往有满意的疗效。中西医并重,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有利于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有助于文化强国
中医文化继续存在和发展,既符合医学发展、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又符合传承先辈们创造的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的要求。系统阐发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保护利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题中之义。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中医文化活动,广大群众养成了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和养生智慧,大大提高了身心健康素质。
中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和养生保健思想。通过创意开发以及与旅游业等现代产业进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文化产品和服务,将中医文化元素、健康理念和核心价值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医药现已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贡献越来越大,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三、有益于社会和谐
中医文化倡导健康和谐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是构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健康教育的独特资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资源。中医在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同时也就强调了人自身和谐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要调理身体,还要调养心性,只有身心和谐了,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和谐是中医文化的精髓,中医的和谐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医的和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结合起来,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寻找具有中国文化血脉的思想资源。
中医文化不仅是中华医药的宝库,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集大成者。创造一个具有良好伦理秩序和道德氛围的发展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与必要保障。中医文化所积极倡导的“悬壶济世”的社会担当、“大医精诚”的职业操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都有利于我们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
(摘编自刘红杰《中医文化概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和其他学术一样有经世致用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属于学术范畴。
B.良相治国,良医治人,但到了现代社会以后,良医逐渐取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C.中医强调“大医精诚”,既体现其经世致用的特点,也体现了其对医德的要求。
D.中医认为调养身体是调理心性的前提,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使用举例论证,以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为例,论证了中医素有经世致用传统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材料一主要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至今论述了中医的经世传统,进而得出“本质上说中医是社会学的”这一结论。
C.材料二第一段先说明文化价值的内涵,然后总述中医文化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引出下文对中医文化价值的具体论述。
D.材料二最后一段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从个体到全社会,指出中医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俗语不符合中医理论的一项是( )
A.医不治巫,巫不治医。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趁热打铁,趁早治病。D.找准脉搏,对症下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体现的逻辑关系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集百千年医学智慧→以《灵》《素》相合→以“黄帝”“天道”为背景→成就《黄帝内经》
B.张仲景是“医中之圣”→对患者认真负责、谨记忠恕之道→体现中医“经世”的精神
C.中医提出“大医精诚”→擅长诊治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病变→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
D.中医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产生经济效益
5.屠呦呦说:“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良药”在以上材料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其中主要包含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C 2.D 3.A 4.C
5.①身体健康的良药。对现代医学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和参考价值,在某些疾病防治方面显示出其价值,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②文化建设的良药。阐发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题中之义,也有利于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③社会和谐的良药。将中医的和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结合起来,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寻找具有中国文化血脉的思想资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中医和其他学术一样有经世致用的传统”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中医和其他学术一样,素有经世致用的传统”“中医有中医自己的特色,但从本质上说,中医是社会学的,是具有非常明确哲学属性的医学学术体系”可知,并不能由“中医和其他学术一样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得出“中医属于学术范畴”的结论。
B.“良医逐渐取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治国、治人、治病道理相通。到明、清,中医更是适合了社会需要,自温病学派形成以后,对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救治,更是大大惠及华夏苍生。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医不仅在抗疫斗争中突出伟大作用,而且在治国理政方面更是凸显到了极致”可知,原文没有说“但到了现代社会以后,良医逐渐取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D.“中医认为调养身体是调理心性的前提”错误。根据材料二“不仅要调理身体,还要调养心性,只有身心和谐了,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可知,中医认为身心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但没有认为调理身体是调养心性的前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最后一段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错误。材料二主要论述中医文化对医学进步、文化强国、社会和谐三方面的作用,最后一段是对“社会和谐”进行总结,不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说的是医学和迷信的关系,说明医学和巫术对立的现象,不符合材料中的中医理论。
B.体现“阴阳和合”的中医理论;
C.体现“治未病”的中医理论;
D.体现“辨证施用”的中医理论。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的能力。
C.根据材料二“中医提出‘大医精诚’,既是对医术的要求,也是对医德的强调”可知,“大医精诚”是对医术、医德的要求,并不能推导出“擅长诊治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病变”。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身体健康的良药。根据原文“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医学已经成为主流医学,但中医学整体论的健康与疾病观、临床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研究记录,对于现代医学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和参考价值,对于生物医学模式下现代社会医疗卫生制度的某些弊端,有一定矫正作用,而且中医学在某些疾病防治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也越来越显示出其价值”可知,对现代医学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和参考价值,在某些疾病防治方面显示出其价值,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文化建设的良药。根据原文“系统阐发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保护利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题中之义”“中医药现已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贡献越来越大,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可知,阐发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题中之义,也有利于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社会和谐的良药。根据原文“和谐是中医文化的精髓,中医的和谐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医的和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结合起来,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寻找具有中国文化血脉的思想资源”可知,将中医的和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结合起来,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寻找具有中国文化血脉的思想资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 娟
在一个冬天的雪夜,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这时门开了,有人挟裹着浓重的寒气进来了。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于是我们就不理他了。他就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你们,要不要黄羊?”
“黄羊?”我们吃了一惊。
“对,活的黄羊。”
我们又吃了一惊。
我妈又转身问那个老实人:“你的黄羊最低得卖多少钱?”
“十块钱。”
我们吃了第三惊。黄羊名字里虽说有个“羊”字,其实是像鹿一样美丽的野生动物,体态比羊大多了。
给了钱后我们全家都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出去牵羊。
门口的雪地上站着个小孩子,怀里鼓鼓的,外套里裹着个东西。
“啊,是小黄羊呀。”
小孩把外套慢慢解开。
“啊,是白黄羊呀……”
事情就是这样: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糊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野兔子。不管怎么说,买都已经买回来了,我们还是挺喜欢这只兔子的。太漂亮了,不愧是十块钱买回来的!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像雪一样白,白得发亮。但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最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天气总是那么冷,她只好整天穿得厚厚的、鼓鼓囊囊的,紧紧偎在火炉边,哪儿也不敢去。 自从兔子来了以后,她才在商店和煤棚之间走动走动。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缓和了许多。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洁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灰黄色的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节里,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突然从笼子里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我们还把煤棚好好地拾掇了一下,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定睛仔细一看,不是我们的兔子是什么!它原本浑身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拉拉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
我远远地看着我妈小心地把那个东西——已经失踪了一个月的兔子抱出来,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后来我们的兔子还是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还比之前更壮实了一些。五月份时,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跳来跳去,追着我外婆要吃的。
现在再来说到底怎么回事。
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而煤棚又暗,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我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头。后来,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大概估算出这个小隧道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打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地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它只好攀着栅栏,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淡漠。面对生存命运的改变,它会发抖,会挣扎,但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不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兔子所知道的又是些什么呢?万物都在我们的想法之外存在着,沟通似乎绝无可能。怪不得外婆会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
我们生活得也多孤独啊!虽然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买雪兔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既写出了买雪兔的意外性,同时也可看出有时人与人之间沟通不畅。
B.本文通过写雪兔或雪白或土黄的毛色,反映季节的变化;通过写雪兔或厚实或稀拉的皮毛,反映雪兔身体状况的变化。
C.雪兔追着外婆要吃,抱着外婆的鞋子又啃又拽,这些都体现了兔子在“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D.兔子是勇敢的,因为兔子明白会死亡,会遇到饥饿、绝境,却不感到害怕,始终保持着平静淡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既富有诗意,又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暗示着作品的情感基调。
B.雪兔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啃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等表现,突出了兔子的形象特征,有助于下文借兔子思考人生。
C.文中写我们围着饭桌吃饭、进入梦乡等事情,通过温暖场景的描写反衬出洞中黑暗冰冷的环境以及雪兔抑郁的性格。
D.文中倒数第三段运用了多个省略号,体现了作者对兔子打洞时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8.外婆的出现,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文中描写的兔子打洞逃跑的事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D 7.C
8.①烘托兔子的形象。“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外婆觉得兔子可怜,还偷拿爆米花给兔子吃,突出了兔子孤独的形象。
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外婆看兔子看得最勤,兔子恢复生机后抱着外婆的鞋子又啃又拽,外婆的存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合理。
③强化文章的主旨。文章由外婆认为兔子可怜写到“我”觉得外婆可怜,外婆和兔子有某种相似之处,强化了“我”的思考,即突破生活的困境,更多地感受生命的喜悦。
9.①身处困境时要心存希望和不懈努力。雪兔有着非同一般的毅力,独自在黑暗的冰冷的地底下默默地 挖掘着冰冻坚硬的泥土,寻找属于它自己的春天,我们也应该在困境中依然满怀着通往“春天”的希望,并为此 而奋斗不止。
②及时感受生命的美好。当真正的春天到来时,曾经奄奄一息的兔子满院子撒欢,所有痛苦和不 快的记忆都与它无关了,雪兔轻易地抛弃了生命中的不快,始终满怀着对生命的喜悦的感知,我们也应该及时 抛却生命中的不快、感知生命的美好,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因为兔子明白会死亡,会遇到饥饿、绝境”错误,原文说的是“面对生存命运的改变,它会发抖,会挣扎,但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不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反衬出……雪兔抑郁的性格”错误。温暖场景的描写,反衬的是雪兔的孤独、无助。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烘托兔子的形象。兔子在“煤棚的角落里”,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没有顶的铁笼子,“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外婆“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外婆觉得兔子可怜,还偷拿爆米花给兔子吃,突出了兔子孤独的形象。
丰富文章的内容。“我外婆跑得最勤”,外婆看兔子看得最勤,“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兔子恢复生机后抱着外婆的鞋子又啃又拽,外婆的存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合理。
强化文章的主旨。外婆“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文章由外婆认为兔子可怜写到“我”觉得外婆可怜,外婆和兔子有某种相似之处,强化了“我”的思考,“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突破生活的困境,更多地感受生命的喜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身处困境时要心存希望和不懈努力。雪兔有着非同一般的毅力,“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兔子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黑夜,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下,忍着饥饿和寒冷坚持重复一个动作。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打洞过程中,它忍饥挨冻,坚持不懈,寻找属于它自己的春天,我们也应该在困境中依然满怀着通往“春天”的希望,并为此 而奋斗不止。
及时感受生命的美好。“虽然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当真正的春天到来时,雪兔轻易地抛弃了生命中的不快,抱着外婆的鞋子又啃又拽,这些都体现了兔子在“感受着生命的喜悦”,我们也应该及时抛却生命中的不快、感知生命的美好,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①,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孔子曰:“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君子有五耻: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好生》)
【注】①异类:不同种族的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亩之宅A树B墙下C以桑D匹妇E蚕之F则老者G足H以衣帛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通“避”,回避、躲避,与《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中的“辟”词义不同。
B.树畜,栽种、畜牧,名词作动词,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
C.凤翔麟至,指凤凰翔集、麒麟到来,“凤”和“麟”象征祥瑞,预示美好事物的到来。
D.加,指增加,与荀子《劝学》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中的“加”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百姓家里养五只母鸡、两只母猪、耕种百亩的田地,无失其时,那么老人就可以吃到足够的肉、八口之家就能吃饱。
B.鲁哀公问孔子舜的穿戴问题,孔子没有回答,因为他认为鲁哀公问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舜能“好生”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C.虞国和芮国因为争田地而打官司,打了多年官司也没有结果,他们听说西伯是仁人,于是商量请西伯对他们的官司进行评判。
D.孔子认为君子有“三患”,不仅强调作为一个君子,既要听到、学到,又要做到,还在对待得失、百姓、功劳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2)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
1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提到西伯,他的“仁”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0.ADF 11.B 12.D
13.(1)您舍弃提问这样的治国之道,而问舜所戴的帽子,所以我回答得迟缓。
(2)于是他们就一起退让,都把所争的田作为闲田。
14.①材料一中,西伯的仁主要体现在善于赡养老人,使老者得以温饱;
②材料二中,西伯的仁能让人们不令而从,不教而听,互相谦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五亩地的宅院,在墙下栽植桑树,妇女养蚕缫丝,那么老年人足以有丝绵衣穿了。
“五亩之宅”作主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所以A处断句;
“匹妇”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D处断句;
“老者”作主语,“则”连词,一般用与句首,其前断句,所以F处断句。
故选A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回避、躲避;/开拓。句意:伯夷躲避纣王。/是想开拓疆土。
B.错误。用法不同。名词作动词,栽种、畜牧;/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句意:教育人民栽种和畜牧。/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
C.正确。
D.正确。句意: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程度了。/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
D.“还对待得失、百姓、功劳等方面提出了要求”错误。由原文“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弗得学;既得学之,患弗能行”可知,“三患”没有在对待得失、百姓、功劳等方面提出要求。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冠冕是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问冠冕”;“冠冕”,名词作动词,戴的帽子;“是以”,因此。
(2)“相与”,一起;“退”,退让;“以……为”,把……作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中,结合材料“‘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可知,西伯的仁主要体现在善于赡养老人,使老者得以温饱;
材料二中,结合材料“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可知,西伯的仁能让人们不令而从,不教而听,互相谦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住到北海海边,听说文王兴起来了(执政天下),说:‘何不归向西伯呢!我听说 西伯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姜太公躲避纣王,住到东海海边,听说文王兴起来了(执政天下),说:‘何不归向西伯呢!我听说西伯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天下有善于赡养老者的人,那仁人便把他那儿作为自己的归宿了。五亩地的宅院,在墙下栽植桑树,妇女养蚕缫丝,那么老年人足以有丝绵衣穿了。五只母鸡,两只母猪,不要丧失它们繁殖的时机,老年人足以有肉吃了。百亩的土地,男子去耕种,八口之家足以吃饱了。所谓西伯善于赡养老者,是指他制定了土地制度,教育人民栽种和畜牧,引导他们的妻子儿女去奉养自己家的老人。五十岁没有丝绵衣穿便不暖和,七十岁没有肉吃便感到饥饿。穿不暖吃不饱,叫作挨冻受饿。文王的百姓中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就是这个意思。”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从前舜戴的是什么帽子啊?”孔子不回答。鲁哀公说:“我向您请教问题,您却不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因为您问问题不先问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怎样回答。”鲁哀公说:“什么样的问题是重要的呢?”孔子说:“舜作为一国之君,他为政时爱惜生灵,厌恶杀戮;他任命官职时选用贤能之人,替换没有德行的人。所以,天下都顺从了他的教化,遍及不同种族,凤凰翔集,麒麟纷纷到来,国家一片祥瑞气象,鸟兽顺从他的德行。这其中没有其他缘故,是因为他爱惜生灵。您舍弃提问这样的治国之道,而问舜所戴的帽子,所以我回答得迟缓。”
虞国和芮国为了争田而打官司,打了几年也没结果,他们就相互说:“西伯是一位仁人,我们何不到他那里让他给评判呢?”他们进入西伯侯的领地后,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谦让田地的边界,走在路上的人相互让道。进入城邑后,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没有提着重东西的。进入西伯的朝廷后,士谦让着让他人做大夫,大夫谦让着让他人做卿。虞国和芮国的国君说:“唉!我们真是小人啊,是不可以进入西伯这样的君子之国的。”于是他们就一起退让,都把所争的田作为闲田。
孔子说:“从这件事来看,文王治国的仁德,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程度了。不必下达命令人们便会自动跟从,不用宣扬教化人们就会自动听从,真是达到了治国的最高境界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担心:没有听到时,担心听不到;听到以后,担心学不到(精髓);学了以后,担心不能实行。君子有五种耻辱:有德行而没有相应的言论,君子感到耻辱;有言论而没有行动,君子感到耻辱;既得到 了而又失去,君子感到耻辱;土地有余而百姓却不富足,君子感到耻辱;大家的资源相同而别人的功绩比自己多一倍,君子感到耻辱。”
(节选自《孔子家语·好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①
刘长卿
竹房遥闭上方②幽,苔径苍苍访昔游。
内史旧山空日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天香③月色同僧室,叶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迁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注】①诗人被贬为潘州南巴尉,赴任前游览当地南朝古寺(梁代内史萧子云为高僧慧远建筑的寺院),与寺僧畅谈,在院内题写这首诗留念。②上方:住持僧所居内室,也指佛寺。③天香:古诗中多称牡丹、梅、桂为“天香”。这里指“桂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可看出诗人不止一次游览萧寺远公院,这次重游,寺院的竹房、苔径都让诗人有种物是人非之感。
B.“空日暮”中的“空”写诗人见到内史的故居感到落寞,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表达效果一致。
C.“白云”烘托了寺庙里幽静的环境,作者也将“白云”拟人化,以白云相留,实际表达欲留不得的处境。
D.诗人内心充满无可奈何的愤懑情绪,却用委婉含蓄的语言道出,使诗歌具有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特点。
16.诗歌颈联写景有何特点?其中蕴含着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1)写景特点:将美景、哀景对比,融情于景。“天香月色”写僧室中桂花飘香、月明如素之美景;“叶落猿啼”写客舟旁秋叶飘零、猿声哀鸣之场景。两个场景形成对比。
(2)情感:①禅房相聚的融洽。通过“天香月色”之景,可知诗人重游寺院,与寺僧同在禅房洽谈的场景。②孤舟羁旅的愁思。诗人身不由己,马上又要走上远谪岭外的艰苦征途,叶落猿啼之景,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有种物是人非之感”错误。掩映在竹丛里的禅房,布满苍苔的路径,是诗人对重游寺院所见之景的描述,没有体现“人非”。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写景特点:“天香月色同僧室”写僧室内香烟缭绕,月光泻入,一片清静,“天香月色”是美景;“叶落猿啼傍客舟”写江边贬客的舟旁,却是木黄叶落,猿声哀啼,一片秋日的悲凉,伴随着诗人悲伤的心情,“叶落猿啼”是哀景,两个场景形成对比;通过“天香”“月色”“叶落”“猿啼”等景象的描写,自然地融入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景中有情,情寓于景。
(2)蕴含的情感:①“天香月色同僧室”描绘了在桂花飘香,月明如素的禅房里,摆设斋宴,宾主洽谈的画面,诗人本来沉重的心情,一时可能暂得宽解,对目前的处境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幸遇,体现禅房相聚的融洽。
②根据注释①可知,诗人被贬为潘州南巴尉,赴任前游览故地,在短暂“快然自足”的时刻,诗人又不免产生蓦然的警觉,意识到自己毕竟是获罪遭谴之人,王命催促,身不由己,很快就要被迫走上远谪岭外的艰苦征途,马上联想到今晚的“天香月色”禅房宴聚同明夜“叶落猿啼”的孤舟旅况对比,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情,“叶落”“猿啼”“孤舟”也寄寓了诗人孤舟羁旅的愁思。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害怕弟子因为他年长而不敢说话,于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打消了弟子的顾虑。
(2)苏轼《赤壁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客吹出悲凉洞箫的原因。
(3)音乐是无形的,古人描写音乐时,常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去体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或乐声的感染力,比如唐朝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闽江自武夷山山麓一路南下,开始是 A ,江流蜿蜒,染绿了夹岸山峦。建溪、沙溪,诸多的碧水清滩汇聚于山城南平,遂成巨流。这一派流水, B ,直奔东海。所到之处,一路花香伴着果香,茉莉、缅桂、柑橘,香气氤氲。花果香一路伴随,这就到了三塔鼎立的省城,但见闽江从城中悠悠流过。群山夹峙中,一泓清流,映照着这里的佛塔和寺庙。从那里传出了佛号弦诵之声。这就是我的家乡福州往日的风景,人称此乃有福之州。
①有一联诗歌唤起了我旧日的记忆,②这里说的是除了花香果香之外,由满城的读书声夹带而来的另一种迷人的香气:这就是书香。③这首题为《送朱叔赐赴闽中幕府》的诗的作者是南宋的吕祖谦。④诗人为我们带来了遥远年代的特殊的文化记忆。我常想,决定一个城市的悠久生命力的,不是铺天盖地的高层建筑,也不仅是异常发达的现代科技设施,而更应是它的历史文化。一篇《岳阳楼记》使一座城市 C ,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因为“帷楚有材,于斯为盛”也天下闻名。文化的传承是无形的,却是永恒的。幸好福州的三坊七巷给我们保留了这自豪的记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更”与文中加点的“更”,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庖岁更刀,割也。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莫辞更坐弹一曲。D.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0.“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两句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答案】18.A.涓涓细流(流水潺潺) B.浩浩汤汤 C.闻名遐迩
19.D 20.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是指闽江自武夷山山麓一路南下,开始是细水缓缓流动的样子,应用“涓涓细流”,或者“流水潺潺”。涓涓细流:细水缓缓流动的样子。流水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或是形容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B.根据上文“诸多的碧水清滩汇聚于山城南平,遂成巨流”可知,语境是指此处水流水势广大,应用“浩浩汤汤”。浩浩汤汤: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C.语境是指一篇《岳阳楼记》使一座城市名声很大,远近闻名,应用“闻名遐迩”。闻名遐迩: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远近闻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更”是“更加”的意思;
A.是“更换”的意思;
B.是“再”的意思;
C.是“再”的意思;
D.是“更加”的意思。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有一联诗歌……”和“这里说的是……”可知,题干中的两句古诗应填在②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呼应前文的“一联诗歌”,引出下文诗歌的内容、作者、诗人带来的文化记忆等。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概从商周时代开始,龙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得到人们的崇拜。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青铜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中, ① 。在古人看来,龙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比如,无论从诞生之初还是在流传之中,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龙是司雨之神。古代每遇干旱少雨、洪涝成灾的时节,老百姓会到龙王庙拜神。 ② ,人们也会祭祀龙王,用以祈福消灾、祈获丰年。
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龙”在民间并不少见。比如人们过春节时舞龙灯,端午节时赛龙舟。这时候的龙,其实是一种神话形象或者民间信仰。用龙来命名的事物遍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龙眼、龙须面、龙舟、龙须酥…… ③ :龙飞凤舞、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等,不一而足。时间流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丰富、美好的内涵,龙文化的生命力经久不息。可以说,“龙”一直深受国人的崇拜和喜爱。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简述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案】21.①都有关于龙的描写和记录
②风调雨顺的时候
③跟龙相关的成语也很多
22.因为“龙”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有丰富、美好的内涵,所以一直深受国人的崇拜和喜爱。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大概从商周时代开始,龙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得到人们的崇拜”可知,陈述的对象是“龙”,也就是说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青铜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中,都有关于龙的描写和记录,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都有关于龙的描写和记录”。
第二空,根据上文“古代每遇干旱少雨、洪涝成灾的时节,老百姓会到龙王庙拜神”可知,在干旱少雨、洪涝成灾的时节,人们会到龙王庙拜神,再根据“人们也会祭祀龙王,用以祈福消灾、祈获丰年”可知,人们也会祭祀龙王以祈福消灾、祈获丰年,说明是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风调雨顺的时候”。
第三空,根据下文“龙飞凤舞、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等”可知,介绍的是关于龙的成语,再根据句尾冒号可知,此处为总括句,所以应该填写“跟龙相关的成语也很多”。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材料共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龙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得到人们的崇拜;第二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丰富、美好的内涵,龙文化的生命力经久不息。
题干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对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述,可用关联词“因为……所以……”,“‘龙’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有丰富、美好的内涵”是原因,“一直深受国人的崇拜和喜爱”是结果。
得出答案:因为“龙”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有丰富、美好的内涵,所以一直深受国人的崇拜和喜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湎于喜剧之中,那就是悲剧。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表明人生没有绝对的悲剧和喜剧,二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悲剧”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逆境与磨难等,而“喜剧”则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顺境与享受等。悲剧和喜剧并非固定类别,它们取决于人的认知和心境转换。从悲剧中走出,悲剧就会变为喜剧;沉湎于喜剧,喜剧就会变为悲剧。悲剧到喜剧强调的是从消极到积极的态度转变,一旦能够摆脱困境或挫折,就能把不利变为有利,这是积极面对现实的表现;反之,过于沉迷于短暂的欢愉,忽视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可能导致同样的结果,反映出盲目乐观的危害。
这提示我们:人生没有绝对的悲剧,遭遇了悲剧,要努力从中走出,战胜困难,谱写人生的喜剧;人生也没有绝对的喜剧,沉湎于一时的成就或享乐,很有可能会跌入生活的陷阱,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有忧患意识,保持适度的警惕和理性。
本则材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因此,在文体上本文更适合写成议论文。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悲剧与喜剧的内涵与实质,二者的辩证关系,沉湎于喜剧或悲剧的危害,如何正确对待悲剧与喜剧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悲剧与喜剧的关系”时,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应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悲剧,百折不挠,百炼成钢;我们也应保持适度的警惕和理性,不让喜剧转化为人生悲剧。
2024河源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河源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试题语文PDF版含解析,共6页。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4页。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