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模拟试卷(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998000/0-17214813381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模拟试卷(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998000/0-172148133822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模拟试卷(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998000/0-172148133825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安徽省2024年中考模拟试卷(解析版)
展开1.化学试卷共两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天工开物》记载了中国古代炼铁的过程,融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其过程主要有下面几个阶段,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选矿 根据颜色和密度来挑选
B. 粉碎 铁矿敲打、碾碎成粉末
C. 熔炼 加入木炭并鼓入空气加热直至液态
D. 铸造 将铁水倒入准备好的模具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颜色和密度来挑选矿石,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将铁矿敲打、碾碎成粉末,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 加入木炭并鼓入空气加热直至液态,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生成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 将铁水倒入准备好的模具中,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 实现“双碳”目标,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个主旨的是( )
A. 推广新能源汽车B. 大量植树种草
C. 雨水和生活污水分道排放D. 提倡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答案】D
【解析】
【详解】A、推广新能源汽车,节约石油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符合实现“双碳”目标,创造“美好”生活,不符合题意;
B、大量植树种草,改善环境状况,保护空气。符合实现“双碳”目标,创造“美好”生活,不符合题意;
C、雨水和生活污水分道排放减少水源污染,保护水资源。符合实现“双碳”目标,创造“美好”生活,不符合题意;
D、提倡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会大大加重白色污染。不符合实现“双碳”目标,创造“美好”生活,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D。
3. 锂是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料,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属于金属元素B. 锂原子的质子数是3
C. 锂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金”字旁可知,锂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故锂原子的质子数是3,不符合题意;
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红霉素是广谱杀菌的抗菌素,其化学式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有4种物质组成B. 完全燃烧产物中有和
C. 属于氧化物D. 分子中碳氢元素质量比是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红霉素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该项错误;
B、物质充分燃烧,碳元素变成二氧化碳,氢元素变成水,该项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红霉素是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该项错误;
D、37:67是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该项错误;
故选B。
5. 实验室制取氧气所涉及的仪器装置和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B. 取用过氧化氢溶液
C. 加入块状二氧化锰D. 收集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一段时间后,水不能流下,在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试管口,故B错误;
C、加入块状二氧化锰,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竖立起来,故C错误;
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图中为向下排空气法,故D错误。
故选A。
6. 生活处处有化学,解决下列问题的方法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醋中含有醋酸,醋酸显酸性,能与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盐、镁盐,故热水壶内的水垢可以用用醋浸泡洗涤,故A正确;
B、蚊虫叮咬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可涂抹肥皂水,酸碱中和,减轻痛痒,不能使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故B错误;
C、酒精不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故C错误;
D、酸性和中性溶液均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故无法使用酚酞试液检验花盆土壤是不是呈酸性,故D错误。
故选A。
7. 把金加工到纳米级颗粒可制得纳米金。纳米金对很多物质拉曼光谱具有很强的放大作用,常用于检验一些微小物质的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纳米金是金的氧化物B. 纳米金是一种新元素
C.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颗粒大小决定的D. 纳米金是金元素的一种物质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纳米金不是金的氧化物。A不正确;
B、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属于金元素。纳米金不是一种新元素。B不正确;
C、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与颗粒大小无关。C不正确;
D、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是金元素的一种物质形态。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8. 如下图所示是某一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 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C. Q的化学式为D.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Q的化学式为C2H4O2,符合题意;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分子种类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单一水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过一种叫“氢键”微弱相互作用而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水分子簇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形成水分子簇所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B. 水分子簇中的水分子间紧紧连在一起,没有间隔
C. 水在气化过程中吸收能量逐渐形成单个分子
D. 温度越低同种溶质在水中的扩散越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形成水分子簇的过程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不正确;
B、水分子簇中的水分子间存在间隔,故说法不正确;
C、水在气化过程中吸收能量,温度会升高,水分子簇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变小,所以此过程会逐渐形成单个分子,故说法正确;
D、温度越低,同种溶质在水中的扩散越慢,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0. 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下列总结不正确的是( )
A. 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B.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 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气体CO
D. 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A选项说法正确。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B选项说法正确。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C选项说法正确。
D、pH大于7的溶液显碱性,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1. 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水中加入少量NaOH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B. 反应一段时间后,NaOH溶液的pH减小
C. 实验前应排尽两侧管中的气体
D. 实验成功时,左边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水不导电,在水中加入少量NaOH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消耗水,反应一段时间后,溶剂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减小,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氢氧化钠溶液的pH增大,符合题意;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气体,故实验前应排尽两侧管中的气体,防止影响实验,不符合题意;
D、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试管a与负极相连,产生的是氢气,试管b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故实验成功时,左边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约是右边的2倍,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40℃时,可配制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
B.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由40℃降到20℃时,甲、乙均有晶体析出
C. 将20℃质量分数为10%的甲溶液升高到4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0%
D. 在2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甲、乙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40℃时,乙的溶解度是30g,因此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值=,不可配制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说法错误;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由40℃降到20℃时,乙没有晶体析出,因为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法错误;
C、因为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20℃质量分数为10%的甲溶液升高到4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0%,说法正确;
D、在20℃时不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甲、乙饱和溶液,因为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小于乙,说法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
高压氧舱是进行高压氧疗法的专用医疗设备,通过提高人体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进行疾病的治疗,可用于治疗一氧化碳、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中毒,对脑血栓、脑出血、脑外伤、神经炎等患病体弱的人的康复有帮助.但是,人体长时间在高浓度氧气环境下会造成氧中毒,甚至会危及生命.
一定温度下,氧气在水和血液中的溶解性差别很大,且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氧气在实验室中可以用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等方法来制取.
(1)文中涉及到的氧化物化学式________(写一种即可).
(2)硫化氢()的水溶液在空气长期放置会产生黄色固体,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高压氧舱有助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治疗的原因是________.
(4)在实验室中常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而不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优势是________.
【答案】(1)CO或H2O或H2O2
(2)
(3)病人进入高压氧舱吸氧后,血液含氧量会逐渐增大,此时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分离,而与氧气结合,有助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治疗
(4)无需加热,节约能源,且产物为氧气和水,对环境无污染(合理即可)
【解析】(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文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水、过氧化氢,化学式分别为CO、H2O、H2O2;
(2)硫化氢( H2S )的水溶液在空气长期放置会产生黄色固体,氢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黄色固体硫,同时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高压氧舱是进行高压氧疗法的专用医疗设备,通过提高人体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进行疾病的治疗,可用于治疗一氧化碳、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中毒,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病人进入高压氧舱吸氧后,血液的含氧量会逐渐恢复,此时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分离,而与氧气结合,有助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质量;
(4)在实验室中常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而不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优势是无需加热,节约能源,且产物为氧气和水,对环境无污染。
14. 根据如图中的实验装置回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__.
(2)用装置C收集,气体应从导管口________(填“b”或“c”)通入.
(3)用装置B制取,试管口放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1)①. 酒精灯 ②.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捂住锥形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b
(3)①. 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②.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捂住锥形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用装置C收集CO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从b端通入;
(3)用装置B制取氧气,试管口放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B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适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5. 海洋是个巨大的宝库,能提取很多重要的资源.海水提镁的流程如下: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写出试剂a的化学式________.
(2)贝壳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写出其煅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海水提镁后的剩余物质还可以用于________.
【答案】(1)①. 过滤 ②. HCl
(2)
(3)提取氯化钠
【解析】(1)操作A为从沉淀池中提取出氢氧化镁沉淀,为固液分离操作,故为过滤,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故试剂a为盐酸,故填:过滤、HCl;
(2)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故填:;
(3)海水提镁后的剩余物质中还含有大量氯化钠,可用于提取氯化钠,故填:提取氯化钠。
16. 铜在潮湿的环境中会产生一种绿色固体叫做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或铜锈,它的化学式为,在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对三种氧化物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三种氧化物分别是CuO、、;
猜想二:三种氧化物分别是CuO、、____16____①。
【查阅资料】
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遇水变蓝;氧化铜能溶于稀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于水后,溶液呈蓝色。
【进行实验】
(2)取铜锈若干克,低温环境下干燥后加入试管中加热,接着实验如下:
【实验讨论】
(3)步骤1的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
【拓展探究】
(4)步骤1中,观察到气球胀大,能否证明①的存在,说明理由________。
(5)请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二中①的存在,实验方案为________。
【答案】(1)CO
(2)①. 白色粉末逐渐变成蓝色 ②. 二氧化碳 ③. ④. 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3)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4)不能,因为若二氧化碳没有完全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也可观察到气球胀大
(5)将步骤1中的气球换成一个燃着的酒精灯,若发现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则证明含有CO
【解析】(1)碱式碳酸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生成的固体氧化物为氧化铜,液体氧化物为水,气体氧化物是二氧化碳或者一氧化碳,故填:CO;
(2)步骤1:实验结论有水,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遇水变蓝,则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白色粉末逐渐变成蓝色;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白色粉末逐渐变成蓝色;二氧化碳;;
步骤2:取少量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稍微加热,由实验结论中可知黑色固体是CuO,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故填: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3)由于一氧化碳有毒,在步骤1的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环境,故填: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4)不能证明CO的存在,因为若二氧化碳没有完全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也可观察到气球胀大,故填:不能,因为若二氧化碳没有完全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也可观察到气球胀大;
(5)将步骤1中的气球换成一个燃着的酒精灯,若发现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则证明含有CO,故填:将步骤1中的气球换成一个燃着的酒精灯,若发现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则证明含有CO。
18. 饮用水的消毒常用高铁酸钠()作消毒剂.可用电解法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现从实验室取一块6g含碳的生铁进行电解,最终还剩0.4g残渣.
(1)计算生成的质量.
(2)若实际生成的气体多于计算的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解: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6g-0.4g=5.6g
设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x。
x=0.6g
答: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为0.6g。
(2)水也被电解了,产生氢气和氧气。
【解析】(1)见答案;
(2)若实际生成的气体多于计算的量,可能的原因是水也被电解了,产生氢气和氧气。
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方法
A
热水壶内的水垢
用醋浸泡洗涤
B
蚊虫叮咬红肿
涂抹氢氧化钠溶液
C
铁锅生锈
用酒精清洗
D
检验花盆土壤是不是呈酸性
滴加酚酞试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装置中:
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________.
说明气体中有
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气体中有________;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步骤2:取少量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
________
说明黑色固体是CuO
2024年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中考模拟化学试卷,共4页。
2018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18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本大题共6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名校大联考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名校大联考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2 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