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9177/0-17212599407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期中]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9177/0-17212599408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期中]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89177/0-172125994089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期中]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国与国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地忽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说”。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整一的、绝对的善,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在笛卡尔看来,“我思”的背后还有一个“上帝”,上帝是更完善的、无限的观念,是不可怀疑的,“我”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我的完善依存于上帝本身。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人类永远处于通向真理的途中,只有无限的接近真理而不可能占有真理。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
在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希腊人,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改变境遇的行动;这样悲剧意识成为了可能,行动成了古希腊悲剧的核心。这样,在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中体现出的是“人的自觉”,在“我是什么?”“我该怎么做?”“世界是什么?”这样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追问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的心路历程。至文艺复兴,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人不断上升追求的历程,正如浮士德所说:“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
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早期的基督教是认可自由意志和选择善恶的能力,亚当偷吃禁果正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仍然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问题是自由意志可能背离善而趋向于恶,它可以入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这样,莎士比亚悲剧中充满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由意志的质问,就内蕴了道德的悲剧意识。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
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悲剧意识在人性的丰富性中得以完整的展现,人与神、人与道德、人存在的冲突不仅内在于悲剧意识中,并且超越了自身,发展了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悲剧精神。
(摘编自张黎明《西方文化与悲剧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游”是由“家”到“国”所需经历的过程,既包括宦游,也包括商贾、行役、私事等事游。
B.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生成了儒家的人生理想。
C.柏拉图的“理念说”在西方哲学中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
D.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家认为,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求仕者进入仕途后,仕途顺畅,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也可能产生。
B.柏拉图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人不可能占有真理。
C.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之所以能体现出“人的自觉”,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式哲学思想不无关系。
D.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会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这一认识对西方悲剧意识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C.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4.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外在性”和“内在性”?
5.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A 2.B 3.C
4.①外在性是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在压力。②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和罪恶的自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的压力。
5.(1)①儒家思想培养了人对家的深厚感情,也对士人提出了终极要求,这种思想让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②儒家思想要实现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2)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客”式思想引导人们认为人类自身是不完善的,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曲解文意,“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错,应该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这两者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
C.“确立了”置换关键词,原文是“建基”。
D.张冠李戴,“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是本文作者的观点,并非西方哲学家的观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误解原意,“人不可能占有真理”不是柏拉图的观点。原文是“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中说,“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A.边塞思乡之悲。
B.游子思家之悲。
C.国家不能一统之悲。
D.游子思家之悲。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外在性”和“内在性”的含义,该句在材料二第三段,“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此,“外在性”的含义在第二段,由“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和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改变境遇的行动”“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是外在的压力”可知,“外在性”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在压力。
“内在性”在第三段,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素”“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症”可知,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落和罪恶的自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的压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答案分别在材料一和材料二。
中国:由“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可知,人对家的深厚感情让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由“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可知,儒家思想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
西方:由“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立和反差之中”可知,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儿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①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②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③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④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后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一九九四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表明胡同与作者有紧密的生命联系,读者徜徉其间的胡同是作者一个人的胡同。
B.史铁生借用感性的画面和典型细节来描述事件,以此展示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如用具有画面感的话语来述说“我”的出生。
C.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史铁生的胡同生活明朗了起来:“我”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并开始写作和恋爱,去顺应人世的变迁。
D.生活中的希望支撑着“心魂从轮椅中站起来”,这只是史铁生在痛苦中的幻想和自欺欺人,现实生活的残酷依然使作者无法完全解脱困境。
7.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可能是一回事”指随着我的长大,走过的胡同“不断地漫展”;“不断地漫展”的胡同也见证了我的生命、我的成长。
B.句子②,连用“拉住”“挣脱”与“笑闹”“哭喊”两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在离开“襁褓”时的怨恨,具有象征意味。
C.句子③,心理感受细腻,“漫漫”一词真切地表现出幼小的“我”在亲人不在身边陪伴时的寂寞和无助。
D.句子④,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诗意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8.第二段末提到的“阳光与温情”“难以抹去的忧郁”分别指作者对哪些事情的感受?请结合全文概括。
9.作者在结尾说,“看一条条胡同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命运的构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胡同”和“命运”关系的理解。
【答案】6.D 7.B
8.①阳光与温情:母亲和奶奶的呵护;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
②难以抹去的忧郁:“可怕的孩子”的控制,让“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
9.①胡同构筑了我的生命历程,构建了我的精神世界。胡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见证了我离家时的无助,亲人的呵护,胡同了解我的伤悲,也带给我心灵的慰藉,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
②胡同启迪着我的人生,关联着我的命运变化。胡同成为我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一件件往事在“胡同”中连接交织,在生命中回响,带给我越来越成熟的人生感悟,让我明白在命运变化隐没中人生依然如胡同一样延伸向前。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这只是史铁生在痛苦中的幻想和自欺欺人”错误,由原文“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知,是爱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和感受。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在离开‘襁褓’时的怨恨”错误,由原文“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可知,老太太是和蔼的,写出了一个小孩子第一次离开家时的哭闹,并无怨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阳光与温情:原文“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以及“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中,“妈妈从太阳里来”代表母爱的温暖;“奶奶带我去看病”有对我的关心和呵护;“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中,老人欣然的接纳,让我这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有了收入,感觉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心里备感温暖;“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写妻子爱恋着我珍爱的东西,妻子的理解与关爱,给我带来了温情;“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中,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这些美好的情景。
(2)难以抹去的忧郁:“……同学们都怕他……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霸道同学的做法,让作者体会到“弱者”的处境,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独自”足见双腿残废后的彷徨;“找不到工作”,是难以抹去的忧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胡同”和“命运”关系:
①胡同伴随着我的出生,成长,构筑我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原文“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以及“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中,幼年时期,有生病时奶奶的关心,有妈妈阳光般的温暖,胡同里亲人给“我”温暖的呵护;原文“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见证“我”第一次离家的痛苦和忧伤;胡同给了“我”心灵的慰藉;成年以后,老人的接纳,让我有了收入,给了“我”生活的希望;妻子的爱恋、理解、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
②胡同启迪着我的人生,关联着我的命运变化。“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胡同记载了我的全部生命,每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情。随着我的长大,我走过的熟悉的胡同越来越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大,不断漫展的胡同见证了我的生命、我的成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运筹策A帷帐中B决胜C千里外D子房E功也F自择齐G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张良为人精明。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面对危情,他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求教,又将“欲王关中”的计谋推于鲰生身上,接着又放低姿态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14.材料二中,张良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案】10.BDF 11.A 12.B
13.(1)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14.①以财物利诱秦军将领,使其产生反叛之心;
②让沛公暂且驻留营垒,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设下疑兵,扰乱秦军军心;
③建议刘邦突袭投降的秦军,攻其懈怠,一举击溃降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是两个省略介词“于”的状语后置句,应单独成句,BD处断开;
“也”是句末语气助词,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褒扬”错,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有“美谥和恶谥”之分,故将“褒扬”改为“褒贬”。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没费一兵一卒”错, 原文是“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错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出入”, 偏义词,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2)“畔”通“叛”,叛变;“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原文说到“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意思是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然后又说到“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意思是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感秦将。所以张良主张以财物利诱秦军将领,使其产生反叛之心。
原文说到“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意思是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所以张良还主张让沛公暂且驻留营垒,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设下疑兵,扰乱秦军军心。
原文说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意思是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张良建议刘邦突袭投降的秦军,攻其懈怠,一举击溃降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材料二: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攻下韩地十多座城市,打败了杨熊的军队。沛公于是就让韩王成留守阳翟,和张良一起南下,攻下宛地,向西进入武关。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桡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①,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③,何处是吾乡
【注】①此时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后归葬家乡眉山,已经十年。王缄是苏轼妻弟,此来与苏轼相聚数日。②凭,烦请。③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苏轼当时因受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弟王缄的到来使苏轼想起了亡妻,苏轼因纷繁的杂务而忘记了安葬在家乡的妻子王弗。
B.王缄与苏轼相聚,使苏轼心中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的离去,使苏轼的“愁”情更重。
C.“归来欲断无肠”说这次相见前后,愁肠已断尽,以后即使再遇伤心之事,已无肠可断了。
D.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15.A
16.(1)含意: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啊!
(2)思想感情:①仕途的失意之情。苏轼当时因为受到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内心充满压抑、孤独和失意之情。②思乡和悼念亡妻的愁苦之情。苏轼飘零在外成为孤客,没有归期;感慨自己辗转流离,不知何处才是家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苏轼因纷繁的杂务而忘记了安葬在家乡的妻子王弗”不合词意,妻弟王缄的到来使苏轼更加思念亡妻,苏轼事实上不曾忘记安葬在家乡的妻子王弗。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意为: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结合注释③“苏轼当时因受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可知作者仕途的失意之情。苏轼当时因为受到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内心充满压抑、孤独和失意之情。
结合注释①及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一则是思乡和悼念亡妻的愁苦之情,二则是苏轼飘零在外成为孤客,没有归期;感慨自己辗转流离,不知何处才是家乡。
在这最后两句,他似乎已经将整个人生看破,他寻求彻底的、最终的解决,却总也找不到答案,这是痛到无以复加之后的悲凉,甚至到了虚无消极的地步,在那样的时代,他的人生别无出路,故结尾二句可谓沉痛至极之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2)《鸿门宴》中比喻说话或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让世人看到了充满壮志豪情的诗人曹操,而在《赤壁赋》中苏轼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再现了富有诗人风采的英雄曹操形象。
【答案】(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3)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11月16日—19日,音乐剧《三星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走进剧场大厅,一股强烈浓郁的古蜀国气息扑面而来:(徐悲鸿之孙)画家徐骥绘制的油画版海报、硕大的青铜面具复刻版、剧中女主人公佩戴的金色翅膀,一一陈列在大厅的正中央。每一件都______①_____,引得观众们“沉浸式”打卡留念,为这个寒冷的冬天更添一份暖意和生趣。
灿烂星空下,古蜀国的角色站在高处,以期盼的眼神望着考古现场正在进行紧张挖掘的现代考古队队员。随着一声惊呼“挖到了”,又一件文物重见天日。全场霎时沸腾起来,两个时空的人合唱:“如果有种力量,能够穿越时空;如果有些生命,可以获得永恒;如果有人相信,世界会有奇迹,就来共赴这场星空下的约定。”____②____ 的歌声在剧场回荡,观众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音乐剧《三星堆》北京站演出现场,一场古蜀文明与现代考古的奇妙相遇正在上演。
作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音乐剧经过20年发展,从引进原版剧目,到打造原创剧目,再到将原版剧目改编成中文版,实现了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转变,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音乐剧《三星堆》让古蜀文明与现代考古相逢,让音乐剧与传统文化相逢,更提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______③_____的相遇机会。相信随着更多浸润中国风、充满中国味的优秀音乐剧作品登上世界艺术舞台,中国原创音乐剧,中国文化将拨动越来越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观众的心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子中使用的引号,与选段画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45度人生”指的是当下青年卷不动又躺不平的尴尬境地。
B.“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的新形式。
C.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
D.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独具匠心) ②响彻云霄(铿锵有力、震耳欲聋、扣人心弦)③百年难遇(不可多得,千载难逢)
19.D
20.音乐剧经过20年发展,从引进原版剧目,到将原版剧目改编成中文版,再到打造原创剧目,实现了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转变,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形容陈列品精美,可用: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独具匠心)。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②处,语境形容剧场歌声响亮,有震撼力。可用:响彻云霄(铿锵有力、震耳欲聋、扣人心弦)。响彻云霄(铿锵有力、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响亮。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③处,语境形容相遇机会很难得,可用:百年难遇(不可多得,千载难逢)。百年难遇(不可多得,千载难逢),形容罕见或很不容易碰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将原版剧目改编成中文版”在前,“打造原创剧目”在后;
成分残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缺谓语动词,前面加上“成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晕动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称为晕车、晕机或晕船,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任何移动的环境 ① 。这通常并不代表你生病了,相反,晕动病是你的神经系统根据你有生以来积累的经验,试图以最佳方式起作用的结果。
在处理感官信息和生成运动指令时,大脑会不断监控和调整其输入和输出信号,从而高效地执行生活中的各种任务。例如,为了在转头时看得更清楚,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它是根据你内耳中专注于平衡的感应器官的反馈来执行这些动作的。你的大脑会不断监控这种反射行为,不断进行调整,以确保 ② 。内耳中主管头部平衡运动的前庭系统的效率基于体验和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协调动作和保持平衡。
所以,如果你出现晕车、晕机或晕船,其实是你的神经系统在一种独特的、充满挑战和不那么理想的环境中展现其熟练且经过优化的机能的过程。
通常,婴幼儿不会出现晕动病。大一点的孩子则非常容易出现晕动病,这一时期是他们学习不同感官之间典型关系的时期。随着人们长大成年,晕动病的发病率 ③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能把自己过去的体验与现实情境相适应。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结合文段内容,给“晕动病”下一个定义。要求,语意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答案】21.①都可能引发晕动病
②眼睛和头部运动完美配合
③通常会再次降低
22.晕动病是内耳中主管平衡的前庭系统因不适应环境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任何移动的环境”表示原因,根据句意,此处应填写环境移动导致的结果,即出现“晕动病”,应填:都可能引发晕动病。
第②处,根据“你的大脑会让你的眼睛移动到与头部运动相反且相等的位置”,此处表示大脑不断监控和调整的结果,即让眼睛和大脑相配合,相适应,应填:眼睛和头部运动完美配合。
第③处,根据“能把自己过去体验与现实情境相适应”,此处应表达“发病率”下降的意思,而且是增大之后的下降,所以是“再次降低”,应填:通常会再次降低。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下定义的基本模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一般表述为判断句模式。
其次浏览语段,找到邻近属概念。根据“晕动病,在生活中通常被称为晕车、晕机或晕船,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可知,“晕动病”的邻近属概念是“一种平衡感失调的综合征”。
然后筛选种差,根据“任何移动的环境都可能引发晕动病”可得出“移动的环境”,根据“它是根据你内耳中专注于平衡的感应器官的反馈来执行这些动作的”可得出“内耳中主管平衡的前庭系统”。再将种差添加进去,最后润色词语,组织答案。
注意,下定义的句子一般是一个长单句,要注意句式和字数的要求。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下面是关于人生的一些关键词:定位——把握方向;人格——凝聚力量;品味——决定高度;选择——决定命运;进取——进取高度与勤奋成正比;取舍——学会舍弃方能得到;进退——进退有度方能游刃有余;压力——潜能在压力下迸发;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心态——决定幸福与痛苦……
在你看来,怎样的人生才能活出精彩,请从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选关键词之间,要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题干给出了人生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人生怎样才能精彩。仔细分析可知,精彩人生需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把握好方向,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精彩人生需要有高尚的人格,高洁的品行,为实现精彩人生凝聚力量;精彩人生需要有较高的品味,不低俗,向往真善美,因为品味决定了人生的高度;精彩人生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自己喜欢的工作等,这决定了自己的命运;精彩人生需要积极进取,越勤奋,越努力,越成功;精彩人生需要学会取舍,该舍弃不用可惜,学会舍,才能得;精彩人生需要学会进退有度,该进取时决不放弃,该退让时甚至刻意忍受胯下之辱;精彩人生需要有压力,有压力才能有动力,但压力要适度,否则会把人压垮;精彩人生需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不因的得到外物而喜悦,不因自己失意而悲伤;精彩人生需要有良好的心态,乐观开朗,方能获得人生幸福,一味沉溺悲痛之中,只能更加痛苦。
学生只要将其合并分类,然后围绕这些关键词立意行文即可。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文件包含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ocx、高一语文试卷pdf、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docx、高一语文答案pdf、高一语文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境式默写,选择类,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