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填空(1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根据拼音写汉字。
八下第一单元课文带着我们领略了一番别样的民俗:鲁迅的《社戏》展现的是江南水乡dūn( )厚和睦的民风,贺敬之的《回延安》以陕北民歌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bǎ( )满的情感,诗作明亮 guī( )丽的乡土气息,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高原人奔放雄jiàn( )的精神气质,还有吴伯箫的《灯笼》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表现了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①敦 ②饱 ③瑰 ④健
【解析】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敦厚(dūn hòu):脾气和性情憨厚,忠厚。
饱满(bǎ mǎn):丰满、充实;充满感情的。
瑰丽(guī lì):异常美丽。
雄健(xióng jiàn):强健有力。
2.古诗文默写。
(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_________?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
(4)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6)《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逆流而上追寻伊人的道路艰难而又漫长。
(7)成语“梦寐以求”源自《关雎》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胡为乎泥中 (2)落英缤纷 (3)子宁不嗣音 (4)波撼岳阳城 (5)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6)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7)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二、阅读(68分)
(一)名著阅读(9分)
3.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观并完成下表。
【答案】①春秋 ②说文解字 ③孟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可知,这是《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结合“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知,这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北宋雍熙三年(986年)进行校勘并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内容上共十五卷,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第十五卷为叙目;结构上按部首编排,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结合“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可知,这是《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4.小语向同学们介绍了《诗第十二》一章,本章介绍了许多诗人及其诗歌的特点,他展示了自己的读书笔记,请你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人与特点介绍相符。
【答案】①李白 ②陆游 ③杜甫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根据提示“天上谪仙人”可知,该诗人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誉为“诗仙”。
根据提示“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可知,该诗人是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根据提示“他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可知,这个人是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5.简答题:阅读完《经典常谈》,结合自身感受,你认为当下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何意义?
【答案】①阅读国学经典,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国学经典蕴含着传统美德,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③阅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文化常识。④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认识。
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实际写出阅读感悟即可。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书中随处可见新旧兼容的通达历史观、文化观,无论是对于初学入门者,还是有一定基础需要寻找正确的治学途径的人,都很有益。书中口语化的叙述、将文言翻译成白话的功力、筛选史料改写故事的技巧、对学术界各家观点的宽容气度等等,都可见出作者为普及中华优秀经典所做的不懈努力。
示例:①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当代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性、古代贤明思想的认识,增强对先人的敬重之情。②阅读《经典常谈》,可以帮助当代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精髓,从而拓宽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强面对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③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素养和礼仪,从而正确认识、把握社会评价,增强学习和生活的自律能力。
(二)诗词鉴赏(6分)
6.诗歌鉴赏。
【甲】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乙】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落”可否改成“在”,为什么?
(2)【甲】【乙】两首诗同是描写月色,但各有特色。请从景物特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比较赏析。
【答案】(1)“落”体现出动态的轻盈的美感,仿佛秋思随着月色飘临人间;而“在”则呆板无味。
(2)【甲】诗描绘了一幅凄冷幽静的中秋月夜图,借景抒发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乙】诗描绘了一幅澄澈幽美的山水月夜图,借景抒发热爱自然山水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句意思可知,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如果换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第一首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样的景物无不让人感到冷寂,凄清,同时也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了铺垫。第二首诗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
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 (2)斗折蛇行 ( )
(3)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 ) (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9.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断一处
吾 知 之 独 于 碧 不 甚 了 然 。
10.语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1.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1)大约 (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3)对,对于 (4)明白
8.(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词:以 乃 跳珠溅雪 诸 )
9.吾 知 之 ∕独 于 碧 不 甚 了 然
10.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11.①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②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或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2)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斗:像北斗星那样。
(3)句意: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于:对。
(4)句意: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悟:明白。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以:因为;清:凄清;乃:于是,就;去:离开。
(2)跳珠溅雪: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亦无以异于诸泉”介宾短语后置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这是我所知道的,然而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是转折关系,因此中间应断开。故断为: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由“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见作者心情的愉悦;结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作者心情伤感和忧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时,准确定位相关语句,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语段【甲】《小石潭记》写水,写到了“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潭中鱼”“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等,侧面表现了“水尤清冽”的特点。
语段【乙】《游青溪记》则主要运用比喻手法和比较写法来写水。写水,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比喻水色。这也是一种形象化的写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水的颜色特点。写到了“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用比较的方法表现了水“真有碧色”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而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四)非连续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
②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闻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3.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功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有声阅读相关热点话题热度图
【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选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①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②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③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的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④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12.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
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13.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
14.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12.D
13.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在众多热点话题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在2020年2021年都排名前三,2021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热度指数还明显高于2020年:
14.示例一:赞成。①有声阅读可以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②有声阅读可以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了有声阅读是现在的热点之一。示例二:不赞成。①听书时容易走神,信息接受效率反而不如看书高;②在有噪音的地方如地铁上,噪音对言语感知的干扰很大;③真人朗读的语气会对理解的连贯性造成干扰;④可能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解析】
【12题详解】
D.根据材料四第④段“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分析,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理解不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三图表中的内容分析,2020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是30,居第三名。2021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是接近40,居第三名。据此可以得出:在众多热点话题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在2020年2021年都排名前三。
根据2020和2021年的热度指数相比,2020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是30,据此可以得出:2021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热度指数还明显高于2020年。
通过得出的两个结论分析,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4题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赞成,可以结合材料二“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分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可以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
如,不赞成,可以结合材料四第①段“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分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不如阅读纸质书籍。阅读原著,才能真正感受到古典名著的魅力。
(五)说明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鱼”现身“地球第四极”
①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作“地球第四极”,这里最深处达10911米,静水压极高,是人类难以涉足之地。没想到,一群中国学者研发的软体机器鱼,仅有一张A4纸太小,无需任何耐压壳,便可同此处的生物“竞自由”。它的潜行有怎样的故事?
②马里亚纳海沟深海里,狮子鱼可以惬意地游来游去。它们何以能在这等极高压深水及生存?研究发现,狮子鱼的骨骼细碎地分布在凝胶一般柔软的身体中,能承受近而兆帕必压力。“向狮子鱼学习,或许能研制一种无需耐压壳保护就可承受深海静水压力的仿生软体机器人,实现深海探测我备的小型化与智能化。”李铁风和学生就此展开了讨论。
③2018年5月,李铁风团队联合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正式启动相关研究。最终,项目组研发出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果然形似一条鱼,长22厘米,翼展宽度28厘米。该机器人由一种在高压低温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电驱动性能的智能软材料制成,控制电路、电池等硬质器件融于凝胶状的软体机身,无须耐压外壳,使能承受万米级别的深海静水压力。
④2019年12月,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在海沟10900米深处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2020年8月,该软体机器人又在南海3224米深处成功实现自主游动。
⑤相比于传统的“铠甲式”抗高压深潜装备,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重量轻、洁构简单,能大幅降低深海探测的难度和成本。软体机器人的吸引力在于其灵活性和通用性,它们身子软,本领却硬,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非常适用于深海、极地、高冲击性等恶劣及特种环境的监测和探索工作。
⑥未来,项目组将在进一步提升其智能无人化水平的同时,降低应用成本。研究团队还计划将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运用到深潜器上,研制小型化的深海装备,实现深海通讯、深海检测等功能。
(文/王思远,有删改)
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0911米,静水压极高,除了狮子鱼外,其它生物难以生存。
B.中国学者研发的软体机器鱼,外形像一张A4纸,可以与海底的生物“竞自由”。
C.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重量轻,结构简单,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能适应复杂环境。
D.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已经运用到深潜器上,实现了深海通讯、深海检测功能、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抒发了对中国学者研发软体机器鱼这一成果的惊叹之情。
B.第②段中加点的“或许”,在文中只是表示推测,因此可以删去,不影响文意。
C.文章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方法具体说明了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的特点。
D.文章按空间顺序说明了仿生深每软体机器人的研制过程,内容清楚而有条理。
【答案】15.C 16.A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文章中并“除了狮子鱼外,其它生物难以生存”这样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B.依据“没想到,一群中国学者研发的软体机器鱼,仅有一张A4纸太小”可知,“外形像一张A4纸”的说法是错误的。
D.依据“研究团队还计划将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运用到深潜器上”可知,“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已经运用到深潜器上”的说法是错误的。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第②段中加点的“或许”,在文中只是表示推测,删去后,语义变成肯定的了。是不能去掉的;
C.文章没有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D.文章采用的是“时间顺序”,不是“空间顺序”。
(六)文学类大阅读(21分)
换床位
老汤
①老伴离世后,老孙头对儿女们说:“过些日子我打算到名士养老公寓去养老。”儿女们都不同意,老孙头倔劲便上来了,说:“这个事就这么定了。再说了,我先去试试,万一在那里不舒服,我再回来。”
②公寓档次不高,养老的基本没什么名士,都是普通老人。老孙头起初是自己占一个双人房间,很舒服,很方便。但是一个月后,他就不能享受单间待遇了。
③新来的老头,也是一个胖老头,一打眼,估计体重最少也有二百斤。新来者自我介绍说:“我姓王,您贵姓?”老孙头说:“免贵姓孙。你来我不反对,但我睡觉可是打呼噜。”老王头一笑说:“只要不梦游就行。”
④老孙头来得早,自然占据了靠窗的床位,看窗外的风景方便。其实也没啥风景可看,就是一块空地,周围有些健身器材。不过服务员小田过来交代说:“半年后必须互换床位。”老孙头说:“我来得早,这个床位就是我的,不换!”小田说:“这是公寓领导定的。”小田还要说什么,老王头打手势制止小田,对老孙头说:“不换就不换,多大一点事儿?我这床位离门近,离厕所也近,也不错的。”
⑤老王头的大度让老孙头对他有了一些好感,没事时,俩老头也唠唠嗑。老孙头说:“养老院的名字没起好,叫啥‘名士’叫‘老百姓养老院’多接地气。”老王头说:“老百姓也是名士,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被尊重。”老孙头“哦”了一声,觉得有道理。
⑥两个老头一天几乎都在一起,小摩擦也是经常有。比如天热时,老孙头喜欢开着空调睡,温度调到20°C,老王头就说:“空调整夜这么开最伤人,最舒服的温度是26°C,你这浪费电不说,还伤身。”孙老头早晨刷牙,水龙头老是开着,水哗哗地流,老王头看见了就说:“你这样多浪费!不用水时,把水关掉行不行?”
⑦服务员小田每日进屋打扫卫生时,总是对他俩很客气,问有什么需求。老王头也没啥特殊需求,只是有时让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老孙头对小田说:“你王叔以后就不要问他了,他是个老财迷,有钱也舍不得花。”又转过头对老王头说:“你我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要钱有何用?给孩子攒钱?”老王头笑笑,说:“你说对了。我家孩子多啊。”“多?有多少?”老孙头问。老王头说:“也就十几个。”老孙头嘲讽说:“十几个?真能胡扯,吹牛吧。”
⑧两个老头一起住了半年,老王头因身体有病到医院治疗,老孙头又可以享受单间待遇了。老孙头心想,你可别再回来,我自己住一个屋,多宽敞。两个月后,老王头没回来,却来了一个瘦老头。老孙头问瘦老头,老王头不回来了?瘦老头说:“你不知道?人都不在了,脑梗。”老孙头心里一激灵,觉得心口发堵。
⑨几分钟后老孙头又问瘦老头:“你怎么知道?”瘦老头答:“他是我们班长。”老孙头说:“你这个班长人品不错,就是太节约了,甚至抠门。”瘦老头说:“他这个人是挺节约,但是可不抠门,无偿资助十多个山区孩子读书,你行吗?反正我做不到。”
⑩瘦老头来了后,又过了半年,一个早晨,老孙头对他说:“兄弟,咱们互换床位吧。”瘦老头说:“不用啊。”老孙头很坚决,说“必须换。”换完床位,瘦老头趴在窗口向外一望,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变成一个小花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说讲述三个老头在养老公寓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年人生活现状的关注。
B.“老孙头对他有了一些好感”表现了老孙头内心有所触动,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
C.瘦老头的出现揭开了老王头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从侧面表现了老王头的可贵品质。
D.小说的对话描写以及对人物之间矛盾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18.读完全文,老孙头认为老王头就是“名士”,请说说老孙头眼中的“名士”有哪些特点。
19.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老孙头心里一激灵,觉得心口发堵。(从人物描写角赏析)
(2)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变成一个小花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揣摩句子的含义)
20.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概括出文中哪些内容能照应“老王头儿无偿资助十多个山区孩子读书”的这个情节,并说说其作用。
21.小说的结局往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的深刻的思考,请简要分析。
【答案】17.A
18.大度、幽默、节俭(任答)、奉献、有社会责任、低调尊重、平等对待他人
19.(1)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孙头得知老王头去世时的诧异和难受。
(2)借助环境描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描绘出小花园美丽的景色,以此烘托老王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0.老王头儿尊重每个生命;生活节俭;为很多孩子攒钱或孩子很多;请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写2个即)作用:情节合理、连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21.老孙头由不换床到换床的态度转变,体现其受到老王头的感召,侧面衬托老王头有社会责任、担当,为人谦逊、低调的形象,体现普通人有平凡却伟大的一面,歌颂其美好的德行,同时体现美好的德行会传播、感染、感召影响更多的人,结尾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指自然之景,也象征老孙头内心世界变得温暖美好,呼应文题或以景结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能力。
A.“表达了作者对老年人生活现状的关注”不正确,依据④段“老王头打手势制止小田,对老孙头说:‘不换就不换,多大一点事儿?我这床位离门近,离厕所也近,也不错的。’”,⑨段“瘦老头说:‘他这个人是挺节约,但是可不抠门,无偿资助十多个山区孩子读书,你行吗?反正我做不到。’”可知,本文通过讲述三个老头在养老公寓生活的故事,表达了对老王头身上具有的无私助人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依据③段“老孙头说:‘免贵姓孙。你来我不反对,但我睡觉可是打呼噜。’老王头一笑说:‘只要不梦游就行。’”,④段“王头打手势制止小田,对老孙头说:‘不换就不换,多大一点事儿?我这床位离门近,离厕所也近,也不错的。’”可知,他大度、幽默;依据⑥段“老王头就说:‘空调整夜这么开最伤人,最舒服的温度是26°C,你这浪费电不说,还伤身。’孙老头早晨刷牙,水龙头老是开着,水哗哗地流,老王头看见了就说:‘你这样多浪费!不用水时,把水关掉行不行?’”可知,他节俭;依据⑨段“瘦老头说:‘他这个人是挺节约,但是可不抠门,无偿资助十多个山区孩子读书,你行吗?反正我做不到。’”可知,他无私奉献、有社会责任、低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1)依据“心里一激灵,觉得心口发堵”可知,这是运用心理描写,依据⑧段“瘦老头说:‘你不知道?人都不在了,脑梗。’”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孙头得知老王头去世时的难以置信和难受的心情。
(2)依据“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变成一个小花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句子内容可知,这属于环境描写,其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描绘出小花园美丽的景色,依据⑩段“瘦老头来了后,又过了半年,一个早晨,老孙头对他说:‘兄弟,咱们互换床位吧。’瘦老头说:‘不用啊。’老孙头很坚决,说‘必须换’”可知,这是受到老王头精神的影响,所以,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老王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照应写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⑤段“老王头说:‘老百姓也是名士,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被尊重。’”可概括为:老王头儿尊重每个生命;依据⑥段“老王头就说:‘空调整夜这么开最伤人,最舒服的温度是26°C,你这浪费电不说,还伤身。’孙老头早晨刷牙,水龙头老是开着,水哗哗地流,老王头看见了就说:‘你这样多浪费!不用水时,把水关掉行不行’”可知,他生活节俭;⑦段“服务员小田每日进屋打扫卫生时,总是对他俩很客气,问有什么需求。老王头也没啥特殊需求,只是有时让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可概括为:请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依据⑦段“老王头笑笑,说:‘你说对了。我家孩子多啊。’‘多?有多少?’老孙头问。老王头说:‘也就十几个。’”可知,为很多孩子攒钱。⑦段“服务员小田每日进屋打扫卫生时,总是对他俩很客气,问有什么需求。老王头也没啥特殊需求,只是有时让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可概括为:请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依据⑦段“老王头笑笑,说:‘你说对了。我家孩子多啊。’‘多?有多少?’老孙头问。老王头说:‘也就十几个。’”可知,为很多孩子攒钱。
悬念的作用: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能丰富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依据⑩段“瘦老头来了后,又过了半年,一个早晨,老孙头对他说:‘兄弟,咱们互换床位吧。’瘦老头说:‘不用啊。’老孙头很坚决,说‘必须换’”可知,老孙头由不换床到换床的态度转变,是受到老王头的感召,侧面烘托了老王头有社会责任、担当,为人谦逊、低调的高尚品质,同时颂扬了美好品德的感召力,影响力。依据⑩段“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变成一个小花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可知,文章结尾细致描绘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象,象征老孙头内心世界的美好温暖。
结构上:依据标题“换床位”和④段“老孙头来得早,自然占据了靠窗的床位,看窗外的风景方便。”“老孙头说:‘我来得早,这个床位就是我的,不换!’小田说:‘这是公寓领导定的。’小田还要说什么,老王头打手势制止小田,对老孙头说:‘不换就不换,多大一点事儿?我这床位离门近,离厕所也近,也不错的。’”可知,结尾与文题、开头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三、应用(8分)
22.阅读下面一则启事,完成后面的问题。
寻物启事
七年级三班王XX同学昨天下午在学校操场拾到运动衣一件,内装钥匙一串。望丢失者速来学校德育处认领。过期不候。
学校德育处
(1)本文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修改。
(2)文中有个别语句使用不得体,请指出。
【答案】(1)内容上:标题应改为“招领启事”。格上:“学校德育处”下面应注明日期。
(2)过期不候。
【解析】此题考查对招领启事格式的掌握能力。招领启事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落款时先注明发布招领启事的单位名称,再另起一行写上发布日期。(1)根据启事的内容可知应将标题改为“招领启事”。格式上应在“学校德育处”下面注明日期。(2)“过期不候”用词不恰当,应删去。
23.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
B.年年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__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答案】A.清明 B.端午 C.元宵 D.中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填写传统节日的能力。
A句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诗句应为“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B句出自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句应为“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句出自元代的《折桂令·元宵》,诗句应为“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诗句应为“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四、作文
24.作文。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反思自我,心头一亮,改正缺点提升了自己;遇到挫折,心头一亮,找到办法克服了困难……心头一亮,就是提升,就是成长!
请以《最美心头一亮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②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经典
“谈”经典
①《______》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②《______》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③《______》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分辨“义”“利”甚严。
诗人
特点介绍
①_________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②_________
他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③_________
他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综合性学习,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阅读,应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五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