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43352/0-172022069747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43352/0-17202206975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43352/0-17202206975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西省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不论在传统的叙事文类中,还是在现代小说里,都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利。议论和叙事,两者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议论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听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不同人物对事件的看法,在文本中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当然,议论的运用,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或调节叙事节奏;诸如此类。不管怎么说,议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故事本身一样古老,同时,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一直延续至今。
②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想在写作中发表议论的话,往往会随时中断引人入胜的故事,并将它遥遥无期地搁置起来。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对这种突兀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在《战争与和平》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巴尔扎克的做法也差不多。似乎伟大作家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随时发表议论的特权。就算你知道巴尔扎克在小说的某处要展开洋洋洒洒的议论了,就算你对作家的这种做法感到很不耐烦,在一般情况下,19世纪的读者还是会立刻被他博学、风趣、睿智的议论文字吸引住,不太舍得“跳读”。
③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伴随着对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巴尔扎克几乎众口一词的批评,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做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代“包法利夫人感觉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当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和交代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作者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④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所代表的,通常都是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化或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我们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⑤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甚至,通过一些或显或晦的修辞转换,议论的作用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我认为,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⑥第一,包括观念、意见、价值立场、情绪化的内心悸动在内的一系列话语,已经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话语包裹在一切事物之上,渗透进了人的行为之中。文学如果要描述这些事物,表现人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处理这些附着在事物或人的行为之上的话语,对它们展开分析,并建立不同话语之间的对话关系。否则,作家们或许根本无法抵达“事物”。
⑦第二,从18世纪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以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裂和对抗日益严重,使得个人向内心退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个人行动力的丧失以及自我意识的过剩。当代小说如果不去关注思想或意识问题,单纯通过个体的行为,已无法呈现他们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⑧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辩证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如果不想用“取消议论”这一教条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掩盖自己的思想上的怠惰,或许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来思考议论的作用。
(摘编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材料二:
①“议论”在西方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或升华人物与事件的意义,或概括整部作品的价值,或加入作者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或直接评论作品本身,或表现作者的政治、教育观念,或抨击时弊,或间离读者的情绪,如萨克雷在他的小说《名利场》中不断提醒读者:书中的人物是他制造的傀儡。
②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是不爱在小说中发表议论的,甚至是摈弃小说中的“议论”成分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没有“议论”,或者说绝对没有如西方长篇小说中的那种“议论”。如果说有,就是用诗,如《三国》借用前人的诗来评论书中历史人物。严格地说,只有《红楼梦》第一回出现了作者。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是排除“议论”的纯小说。
③何以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中国的罕有呢?第一,与社会、文化发展有关。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到文艺复兴时多“议论”。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文化进步了,作家的知识视野开阔了,作家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小说也体现出这种变化。第二,受传统影响。西方有以“议论”入小说的传统,中国没有。中国小说严格与“经史子集”分家,不入“九流”,哲学家可以用“寓言”入著作,小说家绝不可以把哲学写入小说,这是由正统规定的。第三,也不妨说这种“分家”使中国古代小说家自觉地摈弃“议论”,中国古代小说家认识到它会削弱小说的可读性,而保持住“一气呵成”的纯小说的叙述气势。
(摘编自李万钧《关于议论与纯小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论是小说和故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其作用丰富多样;议论的使用由来已久,延续至今。
B.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往往在小说叙事中插入议论,曾遭到人们批评。
C.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这种偏见是十分荒谬的,它违背了文学史基本常识。
D.西方古典长篇小说多“议论”而中国的则罕有,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文艺复兴这样的运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场景叙事”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比“讲述”好,这类当代小说创作的箴规未必公允,须辩证分析。
B.当代读者并不喜欢小说中无所不知、专断的“作者声音”;因此,现代小说中议论的衰微乃至消失是必然的。
C.那些凭借重重悬念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悬疑、侦探小说,是“议论最小化”的小说,其创作思想抱负较低。
D.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属于排斥“议论”的纯小说,这是作家自身知识视野的偏狭与文化传统的桎梏决定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第三段分论点的一项是( )
A.我的职责是用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用议论来说明事物。(果戈理)
B.福音书里的不要议论一语在艺术中是十分正确的:你叙述,描写,可不要议论。(列夫·托尔斯泰)
C.不发表哲学议论的作家只不过是个工匠而已。(拉法格)
D.小说之描写人物,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最忌掺入作者论断。(黄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写作思路。
5.《祝福》中有如下一段议论:“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这段议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家》(节选)
曹禺
(本文节选自《家》的最后一节,这时觉新妻子因难产去世,觉慧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毅然从家中出走)
正中门推开,缓缓地进来觉慧,他换了衣装,穿着一个短短的蓝布旧袄,青夹裤,手里拿着一顶破毡帽,头发散乱,脸上沾了尘垢,目光炯炯,十分小心地悄悄走近觉新。
觉慧:(低声)大哥!
觉新:(拾头,半响,惊愕地)三弟,你……(立起)
觉慧:(深挚地)我特为跑来看看你。
觉新: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你怎么来的?
觉慧:(沉静地)我同几个同学想法跑出来了。
觉、新:(惊诧与关切)这么说你是给关起来了?
觉慧:(点点头)嗯。
觉新:(紧紧拉着他的手)你吃了苦头了吧?
觉慧:(愤恨激成的冷静的微笑)还好,没有什么。
觉新:(急切)那么你……
觉慧:(不想提起)不提这个。他们恐吓我,说我扰乱治安,要枪毙我。前天夜晚,他们已经把我推出去了,一排枪都对准了我的头……
觉新:(急迫)你……
觉慧:(微笑)别着急,大哥,你看我现在不是在你眼前了。
觉新:(追问)那么,什么证据呢?
觉慧:(冷笑)这些军阀们杀人还用得着什么证据?
觉新:怎么,快要放枪以前又把你赦免了?
觉慧:嗯。(忽然感动地)我在要死的前一刻,我第一想起的人就是你!大哥,我才知道我多么爱你!
觉新:(热烈握着他的手)三弟!
觉慧:(友爱地)大哥,我上次说错了,我们是弟兄啊,好弟兄啊!
觉新:(眼泪流下)是啊,弟弟。
觉慧:(激情)大哥,好大哥,那一会儿我真想见你,我要对你说许多许多话。我要把我得到的认识完全告诉你。大哥,所以在我临走以前,我非要见你一面。
觉新:(略惊)你上哪儿去?
觉慧:(长嘘一声)我要离开家乡了。我方才明明看见母亲进来,我不能见她,我怕她拉着我,不放我。这个家不需要我,我更不需要这个家,而且这个地方对我是危险的。
觉新:(担心)他们是不是还在追着你?
觉慧:(冷静地)逃出来的人自然还有进去的可能。
觉新:(愤恨)那么冯乐山这个混帐东西……
觉慧:(不屑一理,微笑地)我现在倒不那么恨他了。这几天我才渐渐认识,我的敌人不是一个冯乐山,而是冯乐山所代表的制度。他伪善,他怕人说他伪善,他诬陷了我,他得了意。可是,我绝不会让冯乐山跟冯乐山类似的这一群东西终生得意的。大哥,我好后悔呀!
觉新:你后悔什么呢?
觉慧:(悔痛)我在临死的那一刻,我才想起我过去浪费了多少时间。为着梦想,为着错误,为着不晓得怎么活着。为着不知道时间的宝贵,耗费了我多少生命啊!(恳切地)大哥,生命真好啊,你真要积极地热烈地活下去呀!只有失过了自由的人才知道,只有尝过快死的经验的人才明白。我现在不懂为什么鸣风会死得下去。对于一个要死而真想活着的人,一分钟的自由都像藏着无限的幸福似的。
觉新:那么你来告诉我就是……
觉慧:(有力地)我来告诉你不只在这个,我要比这个具体。我要你答应我,你要勇敢,你真需要振起精神,重新为人。(恳求地)这次嫂嫂生了小孩,你就把她接出来吧,让她帮你一同去闯。嫂嫂真好啊,你现在还能说你所得到的是你所不要的么?
觉新:(摇头)不,这句话我早忘记了。
觉慧:(诚恳地)你要给她幸福,你不能再叫她为你牺牲下去。
觉新:嗯,我答应你。
觉慧:在五婶跟五爸打了架以后,第二天就答应我把四妹的脚又放了。
觉新:(同情地笑)我知道。
觉慧:这孩子又可爱,又可怜,你必须把她送出去读书,最好将来送到我那里。
觉新:嗯,好。
觉慧:最末一件你现在该把大嫂送到医院生养,你不能再听陈姨太他们的摆弄,为着死人,害了活人。
觉新: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太……太晚了!
觉慧:那么你至少不能把嫂嫂送到城外这个可怕的地方来。
觉新:(叹了一口气)太晚了!
觉慧:(逼起他的怒火)太晚了,太晚了,(大声)我跟你说过,没有太晚的时候!
觉新:(挚爱地)觉慧,如果你真地要走了,为什么我们分别以前还要吵架呢?
觉慧:(愧赧地)不,大哥,我是舍不得跟你再吵了。不过我真是相信世上任何事,要做,都没有太晚了的时候。你不要消沉啊!你一直是被这个“太晚了,太晚了”误了的。
觉新:可是……
觉慧:(诚恳地)你真得听哪!(看表)啊,我真要走了。我明天一见早要同几个朋友一同离开此地的。
觉新:(忽然拉住他)不,三弟,你别走,你还是回家吧。我,我可以把你藏起来。
觉慧:(决然)不,我不肯躲躲藏藏。我也不能丢开我的朋友们不管。
觉新:那么你也应该见见二哥。
觉慧:我已经看见了。
觉新:(不舍)你出去干什么呢?
觉慧:我也许读书,也许做别的。好,我走了。
觉新:不,你别走,三弟。
觉慧:(谛听)让我走吧!我仿佛听见外面又有人来。
觉新:(向外走)那么,你的通信处?
觉慧:我到一个地方就会写信告诉你。
觉新:我好给你寄钱。
觉慧:也好吧,走了,大哥。
觉新:(又拉住他)三弟,你明天一早再要见我一面。
觉慧:好,看吧,(走近窗前外望)
觉新:(望着慧)你一定要来,我好给你路费。
觉慧:(望着外面,急促地)好,好,(惊愕)咦,怎么嫂嫂又来了?
觉新:(惊惧)怎么她来了,别是已经……?
觉慧:我倒是想见见嫂嫂,可惜现在不成了。(握着觉新的手,满眼的泪光)再见了,大哥,听我的话,没有太晚的时候!
觉新:再见,三弟!
门外人声嘈杂。钱太太推门进来,觉慧低首从她身边走过,出了房门。
钱太太:(匆促地)这是谁?
觉新:一个乡下孩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觉慧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自由奔放的激情,相比之下,觉新则显得过于守旧、木讷。
B.文章善用语言表现人物,如结尾处觉新的话“一个乡下孩子”,写觉新有意替觉慧隐藏身份。
C.“这些军阀们杀人还用得着什么证据”,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觉慧对现实的愤恨和不解。
D.文章结尾的舞台说明“人声嘈杂”“低首”等词写出觉慧因为畏惧严酷环境而有意掩盖身份。
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慧一方面敬爱兄长,关心嫂嫂:另一方面又为追求理想而义无反顾地出走,具有反抗精神。
B.觉慧为了追求理想,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毅然决然地出走,这表明新一代青年的成长和觉醒。
C.关于人物神情的舞台说明十分精当,如“握着觉新的手,满眼的泪光”,表现觉慧无奈之情。
D.觉慧与觉新的对话在特定的背景下,既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复杂,又写了觉慧不满现状而离开。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1)正中门推开,缓缓地进来觉慧,他换了衣装,穿着一个短短的蓝布旧袄,青夹裤,手里拿着一顶破毡帽,头发散乱,脸上沾了尘垢,目光炯炯,十分小心地悄悄走近觉新。
(2)前天夜晚,他们已经把我推出去了,一排枪都对准了我的头……
9.戏剧最突出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四年,太宗论隋。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先禁他所,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此岂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文本二: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0.文章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朕赖A公等B共相辅佐C遂令囹圄D空虚E愿公等F善始克终G恒H如今日
11.下列对于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炀”是隋炀帝的谥号,指“好内远礼”。谥号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晋灵公的“灵”指“乱而不损”。
B.“岂得惟行谄佞”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两个“惟”意思相同
C.“苦加拷掠”与《阿房宫赋》中“剽掠其人”的两个“掠”意思相同。
D.“国之衰弊”与《六国论》中“弊在赂秦”的“弊”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不管国家混乱还是安定,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进直言,君纳忠谏,方是治国之道。
B.唐太宗认为,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不尽忠,并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要吸取教训。
C.魏征辅助唐太宗安定天下,深知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使国家陷入危亡境地,所以告诫太宗守成更难。
D.在两则选文中,魏征都强调了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认为君主在“善始”之后,仍要“克终”。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4.史学界认为,唐太宗和魏征君臣配合默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人默契的具体表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小孤山
宋·秦观①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②,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注】①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②崒嵂:zúlǜ,高峻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运用拟人修辞,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衬托出其高峻挺拔之姿。
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表现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C.“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句既是写小孤山的超然独立,也是暗示词人的处境。
D.“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小孤山昂然屹立,连过往的行人也为之驻足,并为之喝彩。
16.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师从苏轼,试分析此词所受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中表示,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的,极其不易。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后娇柔美丽的姿态。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洛南和丹凤相接的地方,横亘着无尽的山岭,蜿蜿蜒蜒,成几百里地。①大凡群山有势,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边才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而在悬崖险峻处,树皆怪木,枝叶错综,密密匝匝,使其沟壑隐而不见:白云又忽聚忽散,时远时近,幽幽冥冥,如有了神差鬼使。山崖之间常会夹出流水,轰隆隆泻一道瀑布。潭下却寂寂寞寞,水草根泛出的水泡,浮起,破灭,全然A___________。而路呢,忽而爬上崖头,忽而陷落沟底。常常要走投无路了,又常常一步过去,却B___________,别一个境界。②莽岭山脉将两个县截然分开,使得两县靠得如此近,来往又如此远!出奇地是就在莽岭主峰左四十里的地方,竟有一条沟接通了两县的隔阂。③沟里十六家分两县户口,但丹凤人住的有洛南的地,洛南人耕的有丹凤的田。十六户人家,几乎不知他们都是住在哪里,偶尔转过山嘴,一个黑石崖缝里就长出一搂粗的老松来,老松之后,那突出而空悬的岩石下,突然就有了人家,房顶却是有前半边,没后半边,那半边就是石岩,屋地也一半是土,一半是凿入的石洞,凡到此者,无不C___________。④随着过往行人多了起来,十六户人家又共同筹资修起山路,他们说:“这条沟说不定还要修火车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古书上讲:山深如海;真是越走越深不可测。”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宣传,“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这是真的吗?
木作当中最常见的结构方式——榫卯,广泛运用于中式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构件上。通过凸凹部分的拼插嵌接,将不同的部分连接为一体。A____________,凹进去的叫卯。榫卯的结构运用非常普遍,比如面与面、点与面、点与点以及构件组合等,通过凸凹的交错扣合,组成既牢不可分又难以撼动的木结构作品。①木建筑本身具有较好的刚度、承载力和耗能能力等特点,较为牢固。②除此之外,中国的先民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实践,因地制宜,③在榫卯结构的建筑中运用力学原理,④使得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还具备了一定的抗震。除了牢固以外,外形的不断改进,各种雕刻工艺的加入,使得B____________。
但是,古代的木结构建筑C____________?这其实是一个误解。《阿房宫赋》中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钉头磷磷”四字,代表着在唐人杜牧的认知里,盛大恢弘的宫殿里会使用大量的钉子,钉帽裸露在外,还成为了一种华丽的装饰。除此之外,还有大小连檐钉、白版钉、搏风版钉、葱头圆钉、猴头钉、圜盖钉、拐盖钉等。
21.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相应的序号并写出改句,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著作,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高中统编教材从中选取了许多经典篇目,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烛之武退秦师》《庖丁解牛》《齐桓晋文之事》《鸿门宴》等等,这些经典篇目往往给我们诸多帮助,诸多智慧,使我们在青春的赛道上更好地奔向未来。但是,当下不少高中生不喜欢读这些经典篇目,有的认为它们由文言文写成,和白话文差距大,太难读;有的认为它们离我们当代生活太远了,和当下没有什么关系,不必读;有的认为它们不如时下的流行读物通俗有趣,没兴趣读。
这引起我们的思考。
你所在的班级将召开以“经典篇目与青春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以上材料及你读过的经典篇目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议论文文体,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项根本原因不是中国没有文艺复兴这样的运动,根本原因是中国小说严格与“经史子集”分家,不入“九流”,哲学家可以用“寓言”入著作,小说家绝不可以把哲学写入小说,这是由正统规定的。也不妨说这种“分家”使中国古代小说家自觉地摈弃“议论”,中国古代小说家认识到它会削弱小说的可读性,而保持住“一气呵成”的纯小说的叙述气势。
2.答案:A
解析:B项“当代读者并不喜欢小说中无所不知、专断的‘作者声音’”于文无据,“因此,现代小说中议论的衰微乃至消失是必然的”不构成因果。C项“其创作思想抱负较低”文中作者并未评价。D项“作家自身知识视野的偏狭”无中生有。
3.答案:C
解析:材料一第③段主要说“‘议论’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者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C项表述之意相反。
4.答案:①第一,二段(起、承)提出问题:议论是小说作者的天然权利。
②第三,四段(转)分析问题:议论在现当代小说中式微。
③第五段至第七段(转)进一步分析问题:议论的使用在现代小说中并未衰歇,且分析原因。
④第八段(合)总结问题:倡议重新思考议论在小说中的作用。
解析:
5.答案:①以“我”(故事叙述者)的视角来评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突出其被践踏的零余者,“玩物”的生存境遇。
②“我”的视角的评说和“我”对祥林嫂由同情怜悯到宽慰的心态的转变,能激发读者对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思考。
③“我”的议论调节了叙事结构,小说下文自然地倒叙起“祥林嫂”的故事。
解析:
6.答案:B
解析:A项“显得过于守旧、木讷”错;C项“对现实的愤恨和不解”错;D项“因为畏惧严酷环境而有意掩盖身份”错。
7.答案:C
解析:“无奈之情”错误。
8.答案:(1)①属于舞台说明,交代觉慧出场时蓬头垢面的肖像特点,设置悬念;②觉慧隐藏身份去见觉新,映衬当时社会环境。
(2)语言描写,写觉慧欲言又止,不想让大哥担心自己,说明觉慧等人与当时社会制度斗争的残酷。
解析:
9.答案:矛盾冲突:以觉慧为代表的新生代青年与旧的社会秩序的矛盾冲突。
作用:①有力地表现出热血青年敢于冲破束缚、追求理想的抱负。②使得觉慧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是觉慧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
10.答案:CEG
解析:句意: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朕赖公等共相辅佐”,是主谓句,结构完整,C处要断开;“遂令囹圄空虚”,是前文“朕赖公等共相辅佐”的结果,E处要断开;“愿公等善始克终”,是“愿”引导的动宾短语,G处要断开。故选:CEG。
11.答案:C
解析:“意思相同”错误。“拷掠”的“掠”意为“拷打”;“剽掠”的“掠”意为“掳掠,掠夺”。
12.答案:B
解析:“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不尽忠,并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要吸取教训”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并且“隋朝灭亡”并非“盗窃案处理不当”直接导致的。
13.答案:(1)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2)竭尽诚心,吴越也能结成一体,看不起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
解析:①“可”,怎可;“为……所”,表被动;“嗤”,耻笑。译文: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②“竭诚”,竭尽诚心;“傲物”,看不起别人;“行路”,路人。译文:竭尽诚心,吴越也能结成一体,看不起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
14.答案:①唐太宗认为君主自己应当贤能、“善纳忠谏”,魏征劝谏君主警惕“纵情傲物”“志趣骄逸”;②唐太宗认为臣应匡正君主,魏征认为君主应“竭诚待下”;③唐太宗赞同魏征“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
解析:从“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可知,唐太宗认为君主应当“自贤”;从“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可知,魏征劝谏君主警惕“纵情傲物”。从“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可知,唐太宗认为臣应匡正君主;从“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可知,魏征认为君主应“竭诚待下”。从“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四年,唐太宗谈论隋朝统治的时候,魏征回答说:“我过去在隋朝,曾听说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些人都杀掉。”太宗说:“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魏征回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不那么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魏征辅助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会使国家陷入危亡,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
文本二: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吴越也能结成一体,看不起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本词四五句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只是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想。“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运用了拟人修辞。
故选A。
16.答案:(1)写景方面,都是从大处着笔,写景大气磅礴,境界宏阔,都有豪放词风。(2)炼句方面,秦词“激浪飞珠溅雪”,苏词“卷起千堆雪”都运用了比喻,以浪花比作雪,形象生动。(3)情感表达,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
写景都是从大处着笔,写得大气磅礴,境界宏阔。
本词壮思逸飞,境界开阔,是秦观词中少有的豪放之作。上阕第一句,先写长江的水势,“滚滚”“激浪”来形容水流湍急,第二句奇峰突现,一座高峻的山峰,挡住了汹涌的江水。第三句,将此山傲立此处的原因,想象为天公设立,使此山有了中流砥柱的神韵,既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又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可谓神来之笔。
而《赤壁怀古》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巧用修辞。本词“激浪飞珠溅雪”运用比喻手法,把飞溅的浪花比喻为白雪,《赤壁怀古》“卷起千堆雪”也运用比喻,把浪花比喻为白雪,形象生动。
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本词上阕写长江的磅礴气势,写小孤山的奇峰突起,下阕以两岸群山为衬托,以汹涌江水的退缩烘托小孤山在中流屹立。阔大之景体现旷达之情。苏词上阕咏赤壁,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表现了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英雄豪迈本色。
17.答案:
(1)暴霜露;斩荆棘
(2)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3)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解析:
18.答案:A无声无息/悄无声息;B峰回路转;C瞠目结舌
解析:A处说到“潭下却寂寂寞寞”,所以水草根泛出的水泡,浮起,破灭,一点声音也没有,可用“无声无息”或“悄无声息”。“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沉寂,不为人知。“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B处是说山上的路,常常感觉要走投无路了,但常常是一步过去就又有了路,可用“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C处是说到这里的人,看到这样的房屋,没有不感到惊讶的,可用“瞠目结舌”。“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19.答案:B
解析:放在②处,是对前文路的蜿蜒曲折的总结,衔接更紧密。故选B。
20.答案:①以短句为主,句式参差错落,节奏明快,语言形象生动。
②运用叠词,音韵和谐,渲染氛围,增强表达效果。
解析:“树皆怪木”“枝叶错综”“密密匝匝”“时远时近”“幽幽冥冥”运用的都是短句,所以画横线的句子以短句为主,长短句交错,句式参差错落,节奏明快,语言形象生动。“密密匝匝”“幽幽冥冥”运用了叠词,音韵和谐,并且渲染了幽深险峻的氛围,增强表达效果。
21.答案:②除此之外,中国的先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改进,因地制宜。
④使得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还具备了一定的抗震能力/效果。
解析:第②句中“改进、实践”语序不当。第④句成分残缺添加“能力”。
22.答案:A.凸的部分叫榫;B.传统榫卯(建筑)具有观赏性/艺术性/美观性;C.真的“不需要一根钉子”吗
解析:第①空,由“通过凸凹部分的拼插嵌接”“凹进去的叫卯”以及本文段的中心话题“榫卯结构”可知,此处可填“凸的部分叫榫”。
第②空,由空前“外形的不断改进,各种雕刻工艺的加入”可知,是增强了传统榫卯的工艺,且本段中心论述的是榫卯结构,所以此处可填“使传统榫卯具有观赏性”,或填写“艺术性、美观性”等意思相近的语句。
第③空,由空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问句,又由材料第1段引出的问题“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是真的吗和后文引证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建筑上钉帽众多的内容,可知此处作者要论证的是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并非完全不使用一根钉子,故此处可填“真的不需要一根钉子吗”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23.答案:
叠年三幸
亲爱的各位同学:
先哲的精华,终究是我们三生有幸的感应。人生的蜜茶,能酿造的有几人。
孔子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曲儒学终其华。他人的评价,我不管,圣人的灵光,又有几人懂得评价,毕竟,儒道之大非天下能用,几千年的光阴注释的含义,也只能让它慢慢读懂。
修身。吾日三省吾身,能洁其身,变置天下可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礼为用,己不复,人生之大境界,生当有此殊荣,死亦无愧我心。
治国。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国民忠信,邦主爱人,何患国不太平;再邦无怨,若夫邦国无怨,怎不敌于孟子之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天下孰能侵之裂之,此国之至也。
平天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岸惊而天下定,一语流传终将万世平,人若之此,其死也不亡;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使人皆知之悟之,天下莫不平乎?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论语》交,言何能无信乎?《论语》绝不只是我们辉煌的历史中辉煌的一页,它更该是我们不朽的未来中不朽的一页,它的脚步总是超越了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在那里溯源,乾坤交汇,日月异彩。
一曲红楼演绎千百人生,一部《论语》足以贯彻万千文明,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流年,有人说睁眼便是万年,《论语》说,流年,是时光在世界中重叠的弦,其些韵律,是一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不变的规律。
我们,正在细数着那些捉摸不透的法则。
总有一天,我们,又会重新找回那本曾经的经典,就是那本指引着人类寻找它的经典。
当一个人了解到他属于这个世界,他应该读《论语》;当一个人认识到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仍应该读《论语》。
读的是先哲的精华,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法则,一直以来试图弄清楚的人生。
流年,三生有幸,我宁愿重叠在几千年前的那本经典上,一直延伸至未来。
叠年三幸,三生有幸!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整本书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