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史记》自是中国第一部史书,但我们最当注意的是,“为作史而作史”,不过是近代史学家的新观念;从前,史家作史,大都另有一“超史的”目的,而借史事为其手段。此在各国旧史皆然,而中国为尤甚也。孔子所作《春秋》,表面上像一部二百四十年的史,但其中实蕴含无数“微言大义”,所以后世学者不谓之史而谓之经。司马迁是当时春秋家大师董仲舒的受业弟子,他作《史记》盖窃比《春秋》,故其《自序》开头引仲舒所述孔子之言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意思像是说:“我本有种种理想,将以觉民而救世,但凭空发议论,难以警切,不如借现成历史上的事实做个题目,使读者更为亲切有味云尔。”《春秋》旨趣既如此,则窃比《春秋》之《史记》可知。故司马迁《报任安书》说:“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序》说:“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诸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由此观之,其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苟卿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
    (摘编自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
    材料二: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古史不是断片的杂记,便是顺案年月的暴录;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的确能够
    高一语文 第1页 共8页
    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这不只是祖述,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却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春秋左氏传》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史记》为第一部书。班固根据他父亲班彪的意见,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简省”的意思;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史记汉书》)
    材料三:
    《史记》为正史中第一部,后来的史书,都系沿袭它的体例。然而,《史记》的体例,也有其由来。盖当太史公时,前代所留遗的史材,除述制度的典礼以外,其述人事的,可分为《春秋》《系世》《语》三者。《史记》的年表、世表,系据《春秋》《系世》制成; 本纪、世家,有兼据《春秋》及《系世》的,亦有更益之以《语》的;而列传则大致系根据于《语》。知此,则知《史记》之记事,以人为纲,以致将事实寸寸割裂,要看一件大事,必须兼阅本纪及许多篇传,殊觉不便,其咎实不在于太史公。因为太史公所据的材料,是各有来源,本不相干的。照古人“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法则,异来源的材料,本不以之互相订补,并不使之错居一简。譬如《齐世家》和《管晏列传》,《鲁世家》和《孔子世家》,便是各有来源,不能搀杂的。《史记》的多复重、矛盾,即由于此。而《史记》的列传,所以忽详忽略,或分或合,莫名其妙的,亦由于此。譬如管仲、乐毅,是何等大人物?然而《管晏列传》中,所详叙的,只有管仲和鲍叔的关系,述其相桓公、霸诸侯之事反甚略。乐毅亦然,于其外交及军事,并没有详叙,而只备载其和燕惠王往返的书函。老子为什么要和韩非同传?《孟子荀卿列传》中,为什么要兼载这许多人?而又语焉不详?后世史学家、文学家,想出许多说法来,总不能使人满意。如其不用私智穿凿,而但就古书之义例求之,则可以一语斩尽葛藤,曰:其所据之材料,本来如是而已。普通列传,传者以人为主,则史公亦以人为主而传之。类传的传者,以事为主,则史公亦以事为主而传之。这种体例,如其说是好的,史公不应尽冒其功;如其说是坏的,史公亦不能尽尸其咎,正和后来的史家,袭用《史记》的体例,只负模仿的责任,不负创作的责任一样。
    (摘编自吕思勉《古史家传记文选·导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是一部有着“超史的”目的的史书,蕴含无数“微言大义”,后世称之为经。
    B.司马迁《自序》中引述孔子之言,他对孔子借《春秋》寄托儒家理想的旨趣是认同的。
    C.司马迁将《史记》比《春秋》,旨在阐发议论,因此不能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
    D.读懂《史记》,应透过书中的史实去把握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了解其著书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认为《史记》与《春秋》在写法上有不同,《史记》中的议论是司马迁的牢骚。
    B.材料二认为《史记》之所以受到肯定与推崇,就是因为司马迁的牢骚增加了书的情韵。
    C.材料二对《史记》的体例也有所论述,肯定了“列传”中人物写法上的长处及其效果。
    D.材料三对《史记》的列传“忽详忽略,或分或合”安排的原因,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高一语文 第2页 共8页
    3.根据材料,下列解说及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的性质与荀卿的《荀子》相同,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与《史记》的观点是一致的。
    B.《史记》是第一部规模完备的纪传体通史,因“纪传”是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故史家称之为“纪传体”。
    C.《史记》中的“列传”在具体的写作安排上有令人费解的地方,后世有不少学者试图对此作出解说。
    D.个人的惨痛遭遇对司马迁影响很大,也正是这遭遇让“据事实录”的《史记》多了他自己的“声音”。
    4.下列有关《史记》的评论,适合作为材料三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迁所著《史记》,但是汉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后汉书》)
    B.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后汉书》)
    C.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
    D.当迁之时,……得书之路未广,亘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踏于七八种书,所可为迁恨者,博不足也。(《通志》)
    5.朱自清认为司马迁著《史记》是“以述为作”,这一观点与材料一中梁启超对《史记》的认识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滑 竿【注】 萧红
    黄河边上的驴子,垂着头的,细腿的,穿着自己的破烂的毛皮的,它们“划”着无边苍老的旷野,如同枯树根又在人间活动了起来。
    它们的眼睛永远为了遮天的沙土而垂着泪,鼻子的响声永远搅在黄色的大风里,那沙沙地足音,只有在黄昏以后,一切都停息了的时候才能听到。
    而四川的轿夫,同样会发出那沙沙的足音。下坡路,他们的腿,轻捷得连他们自己也不能够止住,蹒跚地他们控制了这狭小的山路。他们的血液骄傲的跳动着,好像他们停止了呼吸,只听到草鞋触着石级的声音。在山涧中,在流泉中,在烟雾中,在凄惨的飞着细雨的斜坡上,他们喊着:左手!
    迎面走来的,担着草鞋的担子,背着青菜的孩子,牵着一条黄牛的老头,赶着三个小猪的女人,他们也都为着这下山的轿子让开路。因为他们走得快,就像流泉一样的,一刻也不能够止息。
    一到拔坡的时候,他们的脚步声便不响了。迎面遇到来人的时候,他们喊着左手或右手的声音只有粗嘎,而一点也不强烈。因为他们开始喘息,他们的肺叶开始扩张,①发出来好像风扇在他们的胸膛里扇起来的声音,那破片做的衣裳在吱吱响的轿子下面,有秩序的向左或向右摆动。汗珠在头发梢上静静的站着,他们走得当心而出奇的慢,而轿子仍旧像要破碎了似的叫。像是迎着大风向前走,②像是海船临靠岸时遇到了潮头一样困难。
    他们并不是巨象,却发出来巨象呼喘似的声音。
    早晨他们吃了一碗四个大铜板的面,晚上再吃一碗,一天八个大铜板。甚或有一天不吃
    高一语文 第3 页 共8页
    什么的,全靠抽一点大烟来支撑自己。所以瘦弱苍白,③有的像化石人似的,还有点透明。若让他们自己支持着自己都有点奇怪,他们随时要倒下来的样子。
    可是来往上下山的人,却担在他们的肩上。
    有一次我偶尔和他们谈起做爆竹的方法来,其中的一个轿夫,不但晓得做爆竹的方法,还晓得做枪药的方法。他说用破军衣,破棉花,破军帽,加上火硝,硫磺,就可以做枪药。他还怕我不明白枪药。他又说:
    “那就是做子弹。”
    “你怎么晓得做子弹?”
    他说他当兵,还当过班长。
    这时候,前边的那个轿夫一声不响。轿杆在肩上,一会儿换换左手,一会儿又换换右手。后边的就接连着发了议论:
    “小日本不可怕,就怕心不齐。中国人心齐,他就治不了。前几天飞机来炸,炸在朝天门。那好做啥子呀!飞机炸就占了中国?我们可不能讲和,讲和就白亡了国。日本人坏呀!日本人狠哪!报纸上去年没少画他们杀中国人的图。我们中国人抓住他们的俘虏,一律优待。可是说日本人也不都坏,说是不当兵不行,抓上船就载到中国来……”
    “是的……老百姓也和中国老百姓一样好。就是日本军阀坏……”我回答他。
    就快走上高坡了,一过了前边的石板桥,隔着这一个山头又看到另外的一个山头。④云烟从那个山慢慢的沉落下来,沉落到山腰了,仍旧往下沉落,一道深灰色的,一道浅灰色的,大团的游丝似的缚着山腰。我的轿子要绕过那个有云烟的尖顶的山。两个轿夫都开始吃力了。我能够听得见的,是后边的这一个,喘息的声音又开始了。我一听到他的声音,就想起海上在呼喘着的活着的蛤蟆。因为他的声音就带着起伏、扩张、呼煽的感觉。他们脚下刷刷的声音,这时候没有了。伴着呼喘的是轿杆的竹子的鸣叫。坐在轿子上的人,随着他们沉重的脚步的起伏在一升一落的。在那么多的石级上,若有一个石级不留心踏滑了,连人带轿子要一齐滚下山涧去。
    因为山上的路只有二尺多宽,遇到迎面而来的轿子,往往是彼此摩擦着走过。假若摩擦得厉害一点,谁若靠着山涧的一面,谁就要滚下山涧去。山峰在前边那么高,高得插进云霄似的。山壁有的地方挂着一条小小的流泉,这流泉从山顶上一直挂到深涧中。再从涧底流到另一面天地去,就是说,从山的这面又流到山的那面去了。同时流泉们发着唧铃铃的声音。山风阴森的浸着人的皮肤。这时候,真有点害怕,可是转头一看,在山涧的边上都挂着人,在乱草中,耙子的声音刷刷地响着。原来是女人和小孩子在集着野柴。
    后边的轿夫说:
    “整天忙生活……连报纸也不常看(他说过他在军队常看报纸)……整天忙生活对于国家就疏忽了……”
    正是拔坡的时候,他的话和轿杆的声响搅在了一起。
    对于滑竿,我想他俩的肩膀,本来是肩不起的,但也肩起了。本来不应该担在他们的肩上的,但他们也担起了。就如黄河北的驴子,垂着头的,细腿的,使马看不起的驴子,也转运着国家的军粮。
    1939年春
    (有删改)
    【注】滑竿:是一种旧式的交通工具,由两个人抬着走。文中的轿子即滑竿。
    高一语文 第4页 共8页
    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捷得连他们自己也不能够止住”,以夸张的口吻写轿夫们下坡时的速度之快,反映了他们为生计而努力多干活的状态。
    B.轿夫一天只吃两顿,有时一天什么都不吃,以抽大烟来支撑自己去抬滑竿挣钱,这些细节真实再现了轿夫艰苦生活的境况。
    C.从“我”和轿夫关于“小日本”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到当时百姓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自己不能去前线抗日的遗憾。
    D.文章通过描写各种声音,如轿夫上坡时的喘息、沉重的脚步、轿子破碎似的鸣叫,表现了轿夫讨生活的艰难。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句①以风扇扇动的声音来写拔坡时轿夫喘息的急促强烈,表现他们抬轿上山的艰难。
    B.句②把轿夫抬轿上坡比作“海船靠岸时遇到了潮头”,表现轿夫行走于险境的困难和谨慎。
    C.句③以“化石人”形容轿夫,生动地写出了轿夫因为营养不良而瘦弱苍白的形象特点。
    D.句④以“游丝”写山腰,强调了山路的狭窄、曲折、陡峭,突出轿夫工作环境的危险。
    8.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黄河边上的驴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9.有人评价说,萧红从不强行拔高笔下的人物,她的散文中没有高大的英雄,只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底层小人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爽》,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未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同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高一语文 第5页 共8页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 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 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 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苟其因侥一时之幸回从车骑回数十人回使阁巷小民国聚观[而赞叹之回亦何以易]此乐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至《君奭》”的“书”与《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意思相同。
    B.窃,私自、私下。与“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的意思相同。
    C.执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执事”也是这个意思。
    D.闻,听见。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闻”含义相同,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周公富贵不如孔子之贫贱,其原因是周公身边的人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
    B.苏轼认为孔子虽然贫贱,但是有理解自己的贤能弟子陪伴,这就足够快乐了。
    C.苏轼认为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要与有贤能的人为友,生活才是值得的。
    D.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相礼;曾皙言志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4.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孔子对颜渊“油然而笑”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①,红莲落故衣②。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①新粉,新生的竹子,在笋壳脱落处有一层白色粉末。②故衣,指枯萎的花瓣。
    高一语文 第6页 共8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寂寞掩柴扉”,有人认为是写诗人“关门不出”的寂寞生活,但从全诗所写之景看,解作诗人“关门外出”似更合理。
    B. “苍茫对落晖”,即“对苍茫落晖”,其中“苍茫”一语写出了诗人面对落日产生的旷远、迷茫、空落而又清寂的感受。
    C. “鹤巢松树遍”,意思是诗人隐居之地的松林里,到处都是归巢的仙鹤,这与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一句的意思相近。
    D. “人访荜门稀”,是说很少有人前来造访诗人,以致诗人门前车马冷落,这种境况与诗歌首句中的“寂寞”相呼应。
    16.有人认为这首诗“寂寞中景色鲜活”。请结合诗歌最后两联简述“景色鲜活”的表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理由是“ ”;杜牧则认为“ ”,就能抵御秦国。
    (2)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作者乘一叶扁舟浮于浩瀚水面,境界高远,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所写景致十分相似。
    (3)“空山”,是古典诗词中文人喜用的语境,以此来描绘自然景色并展现内心世界,比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小说史上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从单一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背面敷粉”在《三国演义》和《水浒》里还没有被广泛运用。到了《红楼梦》里,成为塑造主要人物的基本手法之一。《红楼梦》开笔写作之前,作者已对全书结构有了通盘考虑,虽然后四十回是别人续补的,但并不妨碍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达到这么高的成就,这主要得力于作家把人物塑造放在第一位。 ① ,在很大程度上又归功于对人物正面的和“背面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众多的人物成为名副其实的圆形人物。
    《红楼梦》的作者要突出林黛玉的单纯、真挚,却处处写她的嫉妒、尖刻,越是写她嫉妒、尖刻,越显得她单纯、真挚。要突出薛宝钗的胸有城府,却处处写她的宽厚、随和,越是写她宽厚、随和,越显得她胸有城府。在《红楼梦》之前、同时和之后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无一例外的是才子佳人,结果只是使读者生厌。而《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天出现在荣国府,众人观察她“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却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如此而已。这么一个怯弱少女, ② 。
    这种人物描写技巧的依据是什么呢?现实生活里的人就是这样,没有一个完全单色调的人。人性、人心总是 ③ ,其中包括彼此对立的方面。
    18.请根据语段内容,解释“背面敷粉”的内涵。 (3分)
    高一语文 第7页 共8页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一有警报,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
    跑警报大都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一个点在古驿道右侧一处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有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而且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对联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叫人佩服的。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沟里没有太阳,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紧急警报过后, 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儿,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其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20.下列句子中的“不过”和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上得冈子,当不过这热,权且在这林子里歇一歇,待晚凉了行。
    B.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
    C.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
    D.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
    21.为什么“跑警报”比“逃警报”“躲警报”好?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对联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儿童游乐园里,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兜售气球。忽然,狂风吹来,系在自行车后座的一大把气球不翼而飞。妇女束手,眼巴巴地看着气球向空中飘去……
    有人拍下了气球飘走的瞬间,将它传在网上,并配了一段文字:抓不住就放手吧,你看那放手的一瞬间有多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一语文 第8页 共8页

    相关试卷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