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发生了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变异。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魏普哲学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在思辨上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却是空前的。
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这种新的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了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普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
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的。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普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魏晋则是政治混乱、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风骨”便是一例。从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从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常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摘编自解芳《风骨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较少受统治束缚,魏晋产生了纯正的哲学与文艺,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上的最大一次飞跃。
B.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了新思潮,它在文艺审美心理领域反映得更加敏锐和鲜明。
C.魏晋诸多诗歌通过外在乐观的语言表达形式内蕴了他们对于生活和命运的深厚情感。
D.汉代与魏晋对人物品藻是有差别的,这主要是因为魏晋时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思想观念的兴起为魏晋新的思潮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契机。
B.当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再从属于鬼神迷信和天理宿命时,人的觉醒也就存在实现的可能。
C.王羲之书法讲究起笔和收笔,动作精致而到位,点画道美,疏密相间,有“风骨”之美。
D.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述东晋人物风度,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
3.下列选项中,最不支持材料二中“风骨”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B.倭堕低梳髻,连娟注细扫眉。(温庭筠《南歌子》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班级举行“魏晋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交流活动,请综合上述文本,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结合所学过的
古诗文做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搞,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青岩旁。
⑪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十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⑲一骑,只有一骑。
⑳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㉑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㉒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㉓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时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㉔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㉕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有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㉖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㉗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㉘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人物。在贵妃诞日之前,他接到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材料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6.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李善德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为完成任务已竭尽全力,侧面反映了此次任务的艰辛。
B.⑥⑦两段对城楼、城门及城内的描写,表现出庆典的铺张浪费,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奢靡。
C.⑪段与前文对春明门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既暗示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又具讽刺意义。
D.㉕-㉗三段的描写表现出众人对荔枝到来的无比喜悦,也反映了民众对贵妃诞辰的重视。
7.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的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极具镜头感,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带起叙事节奏感;近景聚焦骏马与骑士,突显了骏马疾驰的神采与骑士的疲惫。
B.全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上好坊与春明门的对比,从化出发时浩荡的队伍与到长安时的一骑对比,隐含了作者对大唐这一代帝国陨落的思考。
C.全文对李善德心理、动作描写极为丰富,如摔在乱坟岗时的感受,靠着石碑看文卷,既展现他完成任务时的艰难,又表现他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地抗争。
D.本文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形象,借助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事的叙述,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以小见大。
8.简析第③段的作用。
9.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写同一历史事件,但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却不一样,试作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雷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①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②,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③“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手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毂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诎指:即“屈旨”。②嘿:同“默”。③呴籍:即“跑藉”脚蹈地跳跃的样子,形容态度粗暴。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B.齐因孤围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文中指“趁着”,与《苏武传》中“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之“因”含义不同。
B.捐,文中指“捐献”,其与成语“细大不捐”之“捐”含义相同。
C.北面,指“面向北”,古礼,卑幼拜尊长如拜君、拜师,皆面向北行礼。
D.北,文中指“败逃的军队”,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之“北”含义相同。
12.下有关内容的分和概,不正确的一项( )
A.郭隗见解精辟,他以帝者、王者、霸者和亡国者与士相处的不同表现,说明欲成大事必当贤待贤士。
B.求士和求马有相似之处,既然以五百金买死马便可不满一年得三匹千里马,若贤待郭隗,则贤士自至燕。
C.燕昭王复仇心切,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终于使燕国恢复元气,几乎攻占了齐国所有的城池。
D.整篇文章善以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说明诸侯争雄时,人才问题关系着国家命运。
13.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听闻郭隗的建议后,燕昭王为伐齐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②,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有说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一年中秋节所作。②孤光:一说月光,一说孤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句便是一个沉重低缓的悲凉之音,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悲凉气氛笼罩全词。
B.“月明”句既写明月常常会被乌云遮挡,也用明月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
C.“北望”的“望”与《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望”所蕴含的情感不尽相同。
D.这首词叙世事流转,描夜月当空、长廊空寂,交错着广阔的时空,有“大江东去”的词风。
16.吴慧娟教授认为“此词属吟咏节序之作,然极富诗情哲理”,请结合词意对此加以分析。
五、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的评价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海潮》《扬州慢》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但意趣迥异。柳永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西湖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姜夔“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扬州“城春草木深”草木的荒凉景象。
(3)李白的《蜀道难》用夸张手法形容山峰高耸直逼云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六、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颜真卿有很多“完美”的作品,如结构严密的《多宝塔碑》,于其中透露着刚健;《大唐中兴碑》笔画非常方正,是沉稳之美的体现;《颜氏家庙碑》于苍健的笔力中彰显着雄浑之美……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幅“不完美”的作品---《祭侄文稿》。该作品共234字,竟有30余处涂抹痕迹,却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是为何呢?
因为它记载着一段①______的历史。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率领全族奋力抵抗。在这场②_______的战乱中,颜氏一家30余口惨遭灭门,无一人受降。惨蒙发生后,颜真卿几经辗转才寻回亲人遗骸,悲痛之际挥泪写下这篇“字字血泪,铮铮铁骨”的祭奠。他忽而涂抹修改,忽而泪落纸端,字迹忽大忽小,倾斜歪扭,却将颜氏一门的英雄气节展现得③________。
《祭侄文稿》难道仅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吗?显然不是这样。它蕴含着坚贞不屈、取义成仁的爱国情操,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线的子与后句子式一致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七、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群体,一头连着城镇居民。①__________,“菜篮子”连着“菜园子”,关系农民的钱袋子。从播种、浇水、剔苗、施肥直到成熟,蔬菜丰产来得不容易。眼下天气越来越冷,②__________,蔬菜就只能烂在地里,农户的生产收入就会受到影响。从需求侧来看,蔬菜供给关系城镇居民一日三餐,菜价波动也容易引发其他农产品价格联动。民以食为天,保供给就是保民生。解决蔬菜滞销问题、全面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刻不容缓。
“菜篮子”产品易腐烂、难保存、价格运行空间大,产销衔接的难度自然大。当务之急是使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给田间地头的蔬菜找到去处。对各地来说,有必要进一步③__________,既引导本地龙头企业做好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采直供等,也要努力拓展外埠货源,积极组织产销对接。当前,线上购物需求旺盛。各地可以尝试对农产品线上消费实施专项补贴,或在线上搭建信息共享的供销互助平台,号召全社会消费助农。只有多措并举打通流通堵点,才能及时解决蔬菜滞销问题,确保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及时出村、上路、进城、上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
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中国古人教育孩童的三门基本功,叫洒扫、应对、进退。洒扫,就是洒水扫地,指的是要做一些特别具体的事。应对就是和人沟通的能力。进退,就是指在不同场合下,自己进入和退出、参与和回避的分寸感。这三种基本能力,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这是古人的蒙童教育。对照今天的成人世界来看,其实也有借鉴意义。因为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具体的知识不仅随时可获得,并且随时在更新,你有多少存量知识都不够用。所以,第一,做具体的事,心中才有真问题,求知得到的才是真知识。第二,和人的沟通能力。第三,选择的主动性和分寸感,是终身进步的能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项错在“最大一次飞跃”。C项错在“外在乐观的语言表达形式”,原文表述为“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D项错在“主要是因为”。
2.答案:D
解析:错在“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原文表述为“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
3.答案:B
解析:结合文章“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可知。
4.答案:①首先提出观点,魏晋哲学的思辨的纯粹和深度是空前的;②接着点明背景,对比两汉经学与文学,指出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产生了理性的“纯”哲学和感性的“纯文艺”;③再分析思潮特征,以《古诗十九首》为例,进一步阐述这种变化是人性的觉醒;④最后总结全文,魏晋时代的哲学思潮是对人生的执着与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第一段“魏晋哲学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在思辨上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却是空前的”首先提出观点,魏晋哲学的思辨的纯粹和深度是空前的;
②第二段“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点明背景,“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对比两汉经学与文学,指出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产生了理性的“纯”哲学和感性的“纯文艺”;
③第三段“这种新的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分析思潮特征,“它们在对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以《古诗十九首》为例,进一步阐述这种变化是人性的觉醒;
④第四段“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总结全文,魏晋时代的哲学思潮是对人生的执着与追求。
5.答案:①魏晋文学作品突出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表达出对人生命运的留恋之情。(如谈到注重抒情感性,追求真善美亦可。)
②魏晋文学作品强调文章要有风骨,具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重视精神性。(如谈到具有风骨,追求意境美,充满凝聚的力量亦可。)
③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感叹人生几何,进而表现出对人生积极用事的态度,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律动,感慨而又气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概括出:魏晋文学作品突出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表达出对人生命运的留恋之情。
结合材料二“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概括出:魏晋文学作品强调文章要有风骨,具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重视精神性。
结合所学诗文分析,考生注意从所学过的魏晋作品中选择,如曹操《短歌行》和王羲之《兰亭集序》等。分析时注意紧扣对人生命运的慨叹和“风骨”之说。
6.答案:D
解析:这部分描写不能体现众人对荔枝到来的无比喜悦,也不能证明民众的重视,只能反映统治阶级的奢华及对贵妃诞辰的重视。
7.答案:C
解析:无法表现李善德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地抗争。
8.答案:①内容上,以皮毛鲜亮、疾驰奔跑的健马与干瘪枯槁、若无生命的骑士作对比,突出了骑士“丧尸”的状态。
②结构上,为下文李善德在“上好坊”的状态做铺垫,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③艺术效果上,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上,“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描写健马皮毛鲜亮、疾驰奔跑;“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搞,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描写马背上的骑士干瘪枯槁、毫无生命的形象,两相对比,突出了骑士“丧尸”的状态。②结构上,为下文“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青岩旁”写李善德长安附近的乱葬岗摔下马来,做铺垫,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③艺术效果上,开篇聚焦骏马与骑士,突显了骏马疾驰的神采与骑士的疲惫,制造悬念,让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9.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是基于想象的故事虚构,文学性更强;文本二是传记,是基于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更加真实。
②文本一重在过程的叙述,将历史教训熔铸在鲜明的形象中,更利于读者对历史进行思考;文本二重在原因与结果的叙述,便于让读者了解史实。
③文本一详实的叙述使文本的带入性强,更能感染读者;文本二精炼的叙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便于读者再创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从文章体裁看,文本一是小说,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形象,李善德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在贵妃诞日之前,他接到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任务。借助想象和虚构,文学性更强。文本二出自“《新唐书·杨贵妃传》”,是传记,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更加客观、真实。
②从叙述角度看,文本一描写李善德为完成运送荔枝的任务竭尽全力在路上奔跑,重在过程的叙述,借助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事的叙述,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将历史教训熔铸在鲜明的形象中,更利于读者对历史进行思考;文本二“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味未变,已至京师”语言简练,重在叙述事件的原因与结果,便于让读者了解史实。③文本一“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青岩旁”“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叙述详实,增强了文本的带入感,更具有感染力;文本二“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叙述语言精练,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便于读者再创作。
10.答案:C
解析:根据文意,“袭破”的宾语为“燕”,“孤”乃“王侯谦称”,故“燕”“孤”之间应断开。从句意来看,“孤之愿”是“雪先王之耻”,而非“先王之耻”。
11.答案:B
解析:“捐”,在此处及“细大不捐”中,都为“弃”。
12.答案:B
解析:“三”为虚数,此处为“多匹千里马”。
13.答案:(1)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自己的身份用贵重的礼物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
(2)现在大王如果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郭隗开始;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
解析: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自己的身份用贵重的礼物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事,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屈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买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能为一匹死马而弃掷五百金呢?”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用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愿意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认为千里的路程太遥远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在燕国。昭王又在国中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快乐安逸轻视战争。于是昭王把乐毅当作大将军,和秦国、楚国以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来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14.答案:①用人方面,听取郭隗建议虚心纳贤,厚待人才,重用郭隗、乐毅、邹衍、剧辛等贤士;②民生方面,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③军事战略方面,联合秦楚三晋,合纵伐齐。
15.答案:D
解析: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婉约,上片借天气转凉、风叶鸣廊等情景,感叹人生短促、事业无成;下片抒发世态炎凉、人生寥落之感。可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并非《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豪放词风。C项“北望”之情既有中秋节思亲之情,也有期盼重返京城得以重用的渴望;“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喻君王,故蕴含有朝一日朝廷召回自己并委以重任的渴望。所以二“望”蕴含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
16.答案:①节序之作。词中笔笔应时,不离中秋。“新凉”照应中秋,天气转凉;“夜来风叶已鸣廊”写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无论新凉、风叶,还是贱酒、明月,均与节序有关。
②极富诗情。苏轼借节序之“凉”,抒发了词人在中秋团圆之际,念远怀人的孤寂落寞因谗遭贬,渴望被朝廷理解重用的痛苦凄凉。
③极富哲理。“酒贱常愁客少”写出因为酒贱,所以客少,因此“常愁”,委婉表现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而远之的情形,流露世态炎凉之感,言近旨远,辞浅意深,富于哲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节序之作。“新凉”“风叶已鸣廊“酒贱“月明“中秋”,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选取与中秋相关的诗歌意象,可见均与节序有关。
②极富诗情。“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借节序之“凉”,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之感。
③极富哲理。“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言近旨远,辞浅意深,富于哲理。
17.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重湖叠巘清嘉,尽荠麦青青
(3)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
18.答案:①刻骨铭心②惨绝人寰(血流成河杀人如麻)③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祭侄文稿》记载的历史让人难以忘却,可用“刻骨铭心”。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
②“惨遭灭门”语境形容凶残程度,可用“惨绝人寰 (血流成河 杀人如麻)”。惨绝人寰:形
容残酷凄惨到了极点。血流成河:形容被杀的人极多。杀人如麻:杀的人很多。形容极其凶
残。
③语境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将颜氏一门的英雄气节展现得非常充分,可用“淋漓尽致”。淋漓尽
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19.答案:①《多宝塔碑》于严密的结构中透露着刚健之美②《大唐中兴碑》于方正的笔画中体现着沉稳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后面句子是所仿写的句子:《颜氏家庙碑》于苍健的笔力中彰显着雄浑之美。
句式主体为“主谓短语”:《颜氏家庙碑》于+偏正短语+中+动宾短语。
参照这一句式特点修改画线句:①《多宝塔碑》于严密的结构中透露着刚健之美 ②《大唐中兴碑》于方正的笔画中体现着沉稳之美
20.答案:(1)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读者思考,突出强调《祭侄文稿》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更蕴含着精神价值。
(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赞美《祭侄文稿》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祭侄文稿》难道仅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吗?显然不是这样”有问有答,是典型的设问句,设问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强调突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瑰宝”,贵重而美丽的宝物;稀世之珍宝。比喻特别珍贵的精神财富。此处运用比喻修辞,把“《祭侄文稿》”比作“精神瑰宝”,体现其精神的珍贵,赞美《祭侄文稿》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
21.答案:①从供给侧来看;②如果不能尽快销售;③拓展农产品供货渠道
解析:补写句子第①处,所在语段的段首句为总领句,横线处所在语句谈的是“菜篮子”关系农民的钱袋子,再由后文“从需求侧来看,蔬菜供给关系城镇居民一日三餐”一句可知,横线处所填内容应与其形成并列、相对关系,所以横线处所填内容应强调从“需求”的反面看,故应填“从供给侧来看”之类的语句。第②处,由横线后的“蔬菜就只能烂在地里……就会受到影响”可知,横线处应填写“如果……”的句式。再结合天气越来越冷的后果,同时也是“蔬菜就只能烂在地里”的直接原因可推知,横线处应填“如果不能尽快销售”之类的语句。第③处,由横线后的“既引导本地龙头企业……也要努力拓展外埠货源,积极组织产销对接”等可知,此处是在建议多方面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故横线处应填“拓展农产品供货渠道”之类的语句。
22.答案:因为“菜篮子”产品易腐烂、难保存、价格运行空间大,产销衔接的难度大,所以要多措并举打通流通堵点,及时解决蔬菜滞销问题。
解析:压缩语段+选用句式首先,要概括出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菜篮子”产品易腐烂、难保存,价格运行空间大,产销衔接难度大,要多措并举打通流通堵点,及时解决蔬菜滞销问题。然后,确定主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菜篮子”产品的特点和多措并举解决蔬菜滞销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最后,将其梳理成简洁流畅的句子,注意字数要求。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介绍古人教育孩童的三门基本功,“洒扫、应对、进退”六个字,“洒扫”对应做具体事情的能力,古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强调要培养知行合一的能力,在点滴小事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好的习性与态度,在实践中求得、检验真知。“应对”对应与人的沟通能力,包括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最基本的礼仪礼节、仪表修养等。“进退”强调的是行为处事的分寸感,进退有别,进退合宜,是终生进步的能力。这三门基本功是古人的教育智慧,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三千年来一贯的传统。材料进一步指出,古人的教育智慧在智能时代有借鉴意义。在获取知识如此容易得时代,如何获取知识、与人沟通的能力、终生进步的能力远比获得具体的知识重要的多。写作时当结合时代背景,谈古人培养孩童的三种基本功对现代人的启发。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洒扫、应对、进退”不可丢。首先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结合当下一些目无尊长、好高骛远、举止失度等现象,从中可见传统文化的某些缺失,由此提出“洒扫、应对、进退”不可丢。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想成大事,先从身边小事做起:二、应对知礼仪,培养待人接物,与人交际能力;三、进退懂分寸,知可为不可为。
立意:1.进退有致,达以立世。
2.洒扫求真知,应对明沟通、进退懂分寸。
3.“洒扫、应对、进退”不可丢。
福建省晋江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晋江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清远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清远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有学者评论王愿坚的小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