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预习 第03讲 《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记承天寺夜游》
一、诵读理解
1、字音 荇(xìng) 横(héng)
2、字词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3、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
2、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三、辨析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3).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4).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5).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6).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7).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2、一词多义:
(1).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3).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陶渊明《桃花源记》
(5).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郦道元《三峡》
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5、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 1 \* GB3 ①.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 2 \* GB3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⑵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⑶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四、主要内容
1、记叙: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2、写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空明澄澈,清丽淡雅。
3、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惋惜无人赏月。
五、景物描写
1、景物特点
(1)月光:皎洁空灵,清澈透明。
(2)树影:纵横交错,疏影摇曳。
(3)意境: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写景方法
(1)动静结合
①“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
②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正面侧面结合
①“积水空明”正面描写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
②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比喻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六、思想感情:
1、中心: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的悲凉和自我安慰。
2、复杂微妙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重点语句理解
(1)欣然起行: = 1 \* GB3 ①兴奋喜悦之情; = 2 \* GB3 ②无法入睡,便去赏月的无奈之情。
(2)尾句: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闲人:
= 1 \* GB3 ①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均可诉说;
= 2 \* GB3 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 3 \* GB3 ③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语言特点:散淡自然
1、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2、句式以散句为主,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八、品味炼字
1、遂:自然含蓄地点出二人的趣味相投。
2、亦:表面叙述怀民也没有睡的事实,其实饱含作者的既惊喜不已又似在意料之中的情感,表现出二人的知音关系。
3、但:将笔触从眼前景物转向观景之人,引出“闲人”。在两个“何”的发问后表明了他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显示出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考点一 文言诵读断句
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考点二 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性默写填空。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 。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 。
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 。
考点三 文言句子翻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点四:重点语句品析
4.请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考点五 情感理解分析
5.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六 分析人物形象
6.【甲】文中的苏轼“闲于赏月”,【乙】文中苏轼“忙于治水”,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对苏轼作简要评价。
一.理解性背默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 。”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 。”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 。
(9)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 。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 。
(1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有七人, 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 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选自《游大林寺序》,有删改)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 (4)其僧皆海东人
3.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4.请回答问题。
(1)请简要分析【甲】文中作者在承天寺赏月前后的心情变化过程。
(2)【乙】文中,作者所游之地景色优美但游人甚少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盖亭①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②。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将何适⑤而非快?
今张君⑥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⑦睹其为快也哉!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苏辙上书营救,因而获罪被贬。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怀民,为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苏辙则为它作记纪念。②一舍:三十里。③中:内心,心中。④病:忧愁、怨恨。⑤适:往、去。⑥张君:张怀民。⑦乌:哪里。
5.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B.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予观夫巴陵胜状
C.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欲穷其林
6.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
7.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念无与为乐者”,前文的“行”由此句中的“念”而起, “念”因“行”延宕,文情也显得摇曳起伏。
B.甲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C.乙文第一段“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是总写,说明在亭子中极目四望,能望见十分开阔的景色,为下文具体写景设下了广大的天地。
D.乙文主题明确,紧扣“快哉”着笔,既表达了对张怀民的赞赏,也隐含了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
8.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谈谈苏轼和张怀民在宦海沉浮中的表现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四.阅读下面两则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绍圣二年三月四日,詹使君邀予游白水山佛迹寺,浴于汤泉,风于悬瀑之下,登中岭,望瀑所从出。出山,肩舆①节行观山,且与客语。晚休于荔浦之上,曳杖竹阴之下。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父老指以告予曰:“是可食,公能携酒复来?”意欣然许之。同游者柯常、林抃、王原、赖仙芝。詹使君名范,予盖苏轼也。
(苏轼《题白水山》)
【注释】①肩舆:乘坐轿子。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盖竹柏影也 盖:
(3)风于悬瀑之下 风:
(4)意欣然许之 许: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是可食,公能携酒复来?
11.请结合两文说说苏轼“欣然起行”“欣然许之”的原因。
12.两篇文章都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作品,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河决①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②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③,吾侪④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镭⑤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⑦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决:决堤。②富民:富裕的百姓。③涂潦:水患。④吾侪:我们这类人。⑤畚镭: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⑥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⑦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吾谁与守? 与: (4)率其徒持畚镭以出。 率: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5.选文【甲】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16.【甲】文中的苏轼“闲于赏月”,【乙】文中苏轼“忙于治水”,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对苏轼作简要评价。
六.阅读下面的诗与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A 欣然起行 B 念无与为乐者 C 怀民亦未寝 D 但少闲人
18.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的“闲”?
19.作者描写月光澄澈之景,可谓妙极,请简要分析妙在何处?
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6大考点)
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积累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通过朗读、联想、品味月夜游玩的兴味,理解文章主旨。
3. 体悟闲人之心境,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材习题01
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他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两篇短文行文风格上的不同。
教材习题02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感,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学习“知人论世”的读文方法。
暑期预习 第03讲 《湖心亭看雪》-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暑期预习 第03讲 《湖心亭看雪》-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暑期预习第03讲《湖心亭看雪》教师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暑期预习第03讲《湖心亭看雪》学生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期预习 第10讲 《红星照耀中国》-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暑期预习 第10讲 《红星照耀中国》-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10讲《红星照耀中国》教师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10讲《红星照耀中国》学生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期预习 第09讲 《回忆我的母亲》-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暑期预习 第09讲 《回忆我的母亲》-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09讲《回忆我的母亲》教师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第2部分暑期预习第09讲《回忆我的母亲》学生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升八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