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第1页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第2页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第3页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第4页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第5页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第6页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第7页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第8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东北三省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组题地貌,第二组题交通,第三组题气候,第三组题昼夜长短,第五组题城市化,第七组题河流地貌,第九组题乌梁素海,拓展题---河套平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州人习惯将珠江称为海,古代遗留下来的“称江为海”的用法也体现在地名上,如海珠区、天河区的海心沙、番禺区的海新村、海傍村、白云区的海口村等,图为广州市行政区划局部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海心沙”地名最为相关的自然要素是( )A. 气候B. 地貌C. 水文D. 土壤
    根据材料叙述及所学可知,“海心沙”即江心洲,故为流水沉积地貌,ACD错误,故选B。
    2. 广州地名中“称江为海”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A. 河网密布,江海互相连通 B. 概念不清,对海认知不足C. 海陆变迁,陆地向海推进 D. 紧邻海洋,河水的盐度大
    海口村、海傍村等地名很可能是古时这些地方确实近海,但由于广州位于珠江口附近,泥沙淤积量大,陆地向海洋推进,这些地方逐渐远离海洋,但地名仍延续下来,B错误,C正确;这些地区距离海口有一段距离,A错误;河水距海远,盐度低,D错误;故选C。
    我国南方、北方、西北、青藏四大自然地理分区的公路路网里程、公路路网人口密度等指标,可为国土空间规划、经济协调发展等研究提供借鉴。图1为2011—2019年公路路网里程变化示意,图2为2011—2019年公路路网人口密度变化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1可知,2011—2019年间四大分区公路里程( )A. 差距逐渐加大 B. 青藏地区增长率最高C. 数量不断增加 D. 青藏地区增长量最高
    据图分析,四大分区公路里程差距呈总体波动增加趋势,并不是差距逐渐加大,故A错误;北方地区在2015年后有小幅下降,故C错误。相比2011年,2019年等级公路里程南方地区增长了81.14%、北方地区增长了100.31%、西北地区增长了84.08%、青藏地区增长了150.05%,增长率最高为青藏地区,故B正确。等级公路总里程南方地区增长了47.42万km、北方地区增长了42.2万km、西北地区增长了10.65万km、青藏地区增长了7.01万km。增长量最高的为南方地区,D错误。故选B。
    4. ①地区与②地区数值相当,可反映出( )A. 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相当 B.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C. 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当 D. 地区商贸市场需求相当
    据图3分析可知①为南方地区、②为北方地区、③为西北地区、④为青藏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路网人口密度相当只能反映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相当,并不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商贸市场需求水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 ④公路路网人口密度较高的原因是( )A. 地区人口稀少B. 路网基数较大C. 路网增长较快 D. 经济增速较快
    ④地区判断为青藏高原,故公路路网人口密度较高的原因,主要是该区域人口稀少,A正确,而并非经济发展速度快,路网里程增长快,故C、D错误。青藏地区原有路网基数较小,故B错误。故选A。
    在2023年7月11日至8月19日为期40天的“三伏天”里,我国多地出现持续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期间某日19时30分左右,在哈尔滨(45°N,126°E)乘车的小明从后车窗看到太阳悬在街道尽头的地平线附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导致“桑拿天”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 ①夏季多雨,空气湿度大②地表较湿,地面增温快 ③副高控制,下沉气流多④晴天较多,保温作用强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通过材料信息提取“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可推导出“三伏天”出现的条件是,湿度大、温度高且无降水。呈现的现象是,温度高,湿度大且闷热难耐。夏季多雨,空气湿度大,体现了高湿的天气状况,①正确。地表较湿,地面增温并不一定快,②错误。在副高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多,为晴天高温的天气状况,③正确。晴天较多,保温作用并不强,④错。①③正确,所以选A。
    7. “三伏天”里包括的节气依次是( )A. 夏至 小暑B. 大暑 立秋C. 小暑 大暑D. 立秋 处暑
    通过材料给出7月11日至8月19日为期40天的“三伏天”,结合6月22日为夏至和半个月一个节气,及24节气顺序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可知,夏至开始于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小暑开始于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大暑开始于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立秋开始于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可以推断,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8. 当日小明所在地的昼长及街道走向为( ) A. 15小时48分 东北——西南 B. 15小时东南——西北 C. 15小时48分 东南——西北 D. 15小时西南——东北
    根据材料,该日19时30分左右小明从后车窗看到太阳在地平线附近,当日小明所在地的昼长及街道走向可以通过时间和太阳所处方位确定,此时正值日落时分,此期间为北半球夏季,昼长大于12小时,所以日落方向为西北,街道走向即为西北—东南。19时30分为北京时间(120°E),此地与哈尔滨(126°E),经度相差6°,时间相差24分钟,故日落时哈尔滨的地方时为19时54分左右,昼长=(19时54分-12)*2=15小时48分,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由没入海中的皇帝海山链和出露海面的夏威夷岛链组成(如图1所示)。有学者认为,它是不断移动的太平洋板块经过位置相对固定的地幔柱时,岩浆喷发而成(如图2所示)。该地幔柱从8500万年前就开始喷发,一直持续至今。当地人很早就发现,此处岛屿越往北越矮小且火山地貌越不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根据海山链的走向,推测太平洋板块的移动方向是( )A. 先向西北,再向正北 B. 先向正北,再向西北C先向东南,再向正南 D. 先向正南,再向东南
    【第四组题】地质作用---火山
    根据海山链的形成过程可知,地幔柱位置相对固定,板块经过时,会因岩浆喷发而形成火山岛,随着板块的持续运动,就会形成一系列岛屿。由于喷发越早的火山岛,受外力侵蚀的时间越长,高度越低,“此处岛屿越往北越矮小且火山地貌越不明显”,说明南部的岛屿形成较晚,仍保持较明显的火山地貌,此处应为岩浆最新一次喷发形成,地幔柱的位置也应在这附近。因此,北部的皇帝海山链应先形成,它形成时,板块自南向北运动形成一系列岛屿,后逐渐没入海中,南部夏威夷岛链后形成,它形成时,板块保持自东南向西北的运动趋势。综上所述,太平洋板块的移动方向是先向正北,再向西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 近800万年以来,夏威夷岛链开始分叉为两条近似平行的岛链,其原因可能是( )A. 新地幔柱的形成 B. 地壳运动方向的改变C. 外力作用的侵蚀 D. 地震导致的地壳断裂
    根据岛链的形成过程可知,一条岛链对应一个地幔柱,“夏威夷岛链分叉为两条近似平行的岛链”,说明板块的运动方向并没有改变,仍向西北运动,但由一条变为平行的两条,说明形成了一个新的地幔柱,A正确,B错误;外力侵蚀和地壳断裂,均不能形成火山岛链,CD错误。故选A。
    《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近3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全线下降,但北京等超大城市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增加放缓。某研究团队,利用手机数据,揭示了北京市通勤人流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郊区新城从中心城区吸引的就业远低于其输送的。图1和图2分别示意北京市中心城区居民的通勤去向和职工的通勤来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北京等超大城市极端通勤增加放缓的可能原因是( )①超大城市人口大幅减少②政策限制交通量③城市轨道交通覆盖增加④人口向郊区集聚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极端通勤的特征是通勤时间过长,故极端通勤增加放缓意味着通勤距离过长、交通拥堵等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主要受政策限制交通量、城市轨道交通覆盖增加影响,②③正确。尽管极端通勤增加放缓,但仍为增加趋势,故超大城市人口数量并非大幅减少,排除①。由题中信息可知,在中心城区就业的职工有24%来自郊区新城或郊区其他地方,故人口向郊区集聚会增加郊区向市区的通勤人数,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增加极端通勤时间,并不能放缓,故排除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 关于郊区新城,说法正确的是( )A. 亦庄新城是中心城区居民最为主要的就业地B. 顺义新城在郊区新城中的产业职能较为突出C. 昌平新城在郊区新城中的产业职能较为突出D. 通州新城是中心城区职工最为主要的来源地
    读图可知,中心城区居民最主要的就业地为中心城区(占比为89%),亦庄新城是中心城区居民在郊区新城中的最主要就业地,故排除A。同理,中心城区职工最主要的通勤来源地为中心城区(占比为76%),通州新城是郊区新城中占比较高的,故排除D。中心城区居民的通勤去向,反映的是各郊区新城的就业岗位情况,而中心城区职工的通勤来源,反映的是各郊区新城居民的居住情况。中心城区居民去顺义新城就业的在各郊区新城中排第三位(16.48%),而中心城区职工构成中,来自顺义新城的在各郊区新城中排第四位(9.87%),说明在各郊区新城中,顺义新城的产业职能更为突出,B正确;同理昌平新城的居住职能更为突出,排除C。故选B。
    13. 针对郊区新城向中心城区输送就业较多的问题,以下措施最为合理的是( )A. 郊区新城增建更多住宅区 B. 市中心增建更多高层建筑C. 引导产业向郊区新城转移 D. 完善郊区新城的基础设施
    郊区新城从中心城区吸引的就业远低于其输送的就业,说明郊区新城的居住职能更为突出,中心城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因此会加剧极端通勤,故应增加郊区新城的就业岗位,减少极端通勤情况,C正确。郊区新城增建住宅会强化其居住职能,故排除A。郊区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并不一定会增加就业岗位,故排除D;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主要是由于市中心房价较高,多增建住宅并不一定会降低房价,使人们更多的居住在中心城区,故排除B。故选C。
    “沪”是一种捕鱼陷阱(如图2),利用潮差原理设计,潮来鱼入,潮去鱼留。历史上的福建海岸,有数以千记的石沪。1958年,鹰厦铁路建成,杏林湾被拦截,湾内石沪丧失其功能。图1为当时杏林湾位置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历史上福建沿海多石沪的原因是( )A. 多台风,石沪坚固耐用 B. 交通便利,方便运进石材C. 多基岩,便于就地取材 D. 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足
    【第六组题】海洋空间资源
    福建沿海确实易受台风影响,石沪较竹沪等坚固耐用,但前提是该地区石材丰富,才有可能以石筑沪,C正确,A错误。由于古代“海禁”政策,沿海交通运输业并不发达,石材运输不便,B错误。石沪出现时间较早,当时沿海经济并不比中原地区发达,D错误。故选C。
    15. 福建沿海石沪多分布在( )A. 风浪较大之地B. 潮差较小之地C. 人烟罕至之地 D. 海岸坡陡之地
    根据石沪捕鱼的原理,即“利用潮差原理设计,潮来鱼入,潮去鱼留”可知,石沪适宜在潮差和风浪较大的平坦之地,便于拦截随潮水而来的鱼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 鹰厦铁路建成后,石沪丧失其功能的原因是( )A. 水质较差,环境破坏B. 潮水受阻,潮差变小C. 海运受阻,缺乏石料D. 施工破坏,石沪坍塌
    “沪”是利用潮差的原理捕鱼(潮来鱼入,潮去鱼留),因此当鹰厦铁路建设,拦截杏林湾时,会阻挡潮水进入海湾,使石沪不能发挥作用,B正确;鹰厦铁路建设对水质影响相对较小,石料不会因建设铁路为缺乏,施工对石沪破坏较小,ACD错误,故选B。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型是指一条河流的形态,能反映所在流域的自然环境时空变化特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河床平面形态及其演变规律可将河型分为顺直(微弯)型、弯曲型、分汊型三种。河型转化是指由于来水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各种河流类型间的相互转变过程。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嫩江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的北源。图1为嫩江上游河型转化模式示意、图2为嫩江上游流域示意。
    (1)描述河段Ⅱ的河型特征。(2)指出影响河段I向河段Ⅱ河型转化的主要因素。(3)简述河段Ⅱ到河段Ⅲ的河型演变过程。
    (1)描述河段Ⅱ的河型特征。
    (1)河段Ⅱ为①弯曲型河型,高弯度的曲流河;②河谷较狭窄,水量较多;③为高坡度河道,河流比降(落差)较大。
    (2)指出影响河段I向河段Ⅱ河型转化的主要因素。
    (2)①地质构造因素:断层影响; ②冻土因素;(或土壤) ③地形因素(改变河床形态使河流发生弯曲)
    (3)简述河段Ⅱ到河段Ⅲ的河型演变过程。
    (3)当河断Ⅱ进入到河段Ⅲ处,地形由山地转为平原,地势起伏变小;(地形地势因素)②随地形变平坦开阔,河流水流速度降低,流量由少变多,支流数量增多(出现众多牛轭湖),弯曲度降低;(水文水系变化)③水力侵蚀量变少,流水的侵蚀作用降低、泥沙淤积沉积作用增强;(下蚀减弱、侧蚀增强。)(外力作用)④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质地变细。河流分叉变多成为网状河。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风能资源的利用逐渐由陆地转移到了海上。图1为我国风能区划示意、图2为我国陆地与海上风速垂直变化示意。
    (1)描述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分布特点。(2)指出海上与陆地风速的差异,并解释其原因。(3)分析风电产业由陆转海的原因。
    【第八组题】新能源---风能资源
    (1)描述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的分布特点。
    (1)①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及岛屿地区:辽宁、山东、浙江、福建、海南和台湾等地区;②内陆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北部、东北部分地区(松花江下游等地区)。
    (2)指出海上与陆地风速的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2)高度相同海上风速大于陆地。原因:海上空旷,摩擦力小,风速大。
    (3)分析风电产业由陆转海的原因。
    (3)①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②沿海地区海陆风明显;③能源市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乌梁素海,由于河套平原农田灌溉退水的排入,导致水质恶化,湖内芦苇疯长、倒伏,覆盖大部分水面。周围矿山也因采矿而变得千疮百孔。从2018年开始,当地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多要素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湖区内源污染物沉积、湖区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实施了湖底淤泥清除、水道疏浚、生态补水等工程,同时适度收割湖区芦苇并发展芦苇编织等产业。图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示意。
    (1)指出乌梁素海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2)简述适度收割并利用芦苇对当地的意义。(3)针对乌梁素海的污染问题,试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出发,简述流域内除湖区外的任意一区域的治理措施。
    (1)指出乌梁素海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1)①阻断乌兰布和沙漠向东侵入; ②涵蓄水源,调峰调汛,调节黄河下游水沙关系;③净化水质,减少河套灌区对黄河下游水质的影响;④调节西部地区干旱气候,改善区域温湿状况;⑤维持生物多样性(是我国中部鸟迁徙线路上的重要咽喉)
    (2)简述适度收割并利用芦苇对当地的意义。
    (2)生态意义:①减少(因芦苇倒伏产生的)水体富营养化;②增加水体流动性,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③降低湖中芦苇种群的密度,增加生物多样性;④保证芦苇来年的正常生长,发挥其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和消减风速的作用。经济意义: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湖区治理成本;②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③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增收。
    (3)针对乌梁素海的污染问题,试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出发,简述流域内除湖区外的任意一区域的治理措施。
    (3)①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区:该区位于流域上游,应植树种草,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黄河含沙量。②河套灌区:该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应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改善入湖水质;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量,保证湖区水量稳定,增强湖区自净能力。③湖区周围(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控污减排,从源头治理,减少入排干渠的污染物。④阿拉奔草原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区:开展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程,防治草原荒漠化,增强草原对乌梁素海的水源涵养和净化补给水源的能力,减少入湖污染物和泥沙量;防风固沙。⑤周围山区(乌拉山水源涵养与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区):开展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整治和植被恢复措施工程,实施土地复垦;植树造林,提高山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减少入湖污染物和泥沙量。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3分)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3分)(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问题:泥沙淤积。(2分)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4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3分)

    相关课件

    天一大联考·湖南省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地理答案+评分细则+命题报告+PPT:

    这是一份天一大联考·湖南省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地理答案+评分细则+命题报告+PPT,文件包含地理-湖南高三三联课件pptx、地理-湖南高三三联命题报告pdf、地理-湖南高三三联详细答案pdf、湖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11月份高三年级三联地理pdf、地理-湖南高三三联简易答案pdf、地理-湖南高三三联评分细则pdf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10月浙南名校联考高三地理试卷分析课件:

    这是一份2022年10月浙南名校联考高三地理试卷分析课件,共21页。

    2022年10月浙江省十校联考高三地理试卷分析课件:

    这是一份2022年10月浙江省十校联考高三地理试卷分析课件,共2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