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919102/0-17197641467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919102/0-17197641468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919102/0-17197641468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位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甘肃省积石山(35°N,102°E)发生了6.2级地震,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2月19日家住青岛(35°N,119°E)的小明在北京时间7时4分起床,正值日出,但他的父亲早已飞往现场救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给积石山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危害的原因是当地( )
A.地方时正值子时,处于休息时间B.多采用木质结构房屋,牢固性差
C.沉积物松软,地震烈度大D.临近大寒节气,天气寒冷
2.小明父亲和队员乘坐救援飞机飞往救灾地的最短航向为( )
A.先西北,后西南B.先东北,后东南C.先东南,后东北D.先西南,后西北
3.甘肃省积石山地震发生的次日( )
A.积石山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B.积石山昼长为10小时52分钟
C.青岛日落时间为17时10分D.青岛夜长约为14小时8分钟
下图为我国沿海地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单位:)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M地的海拔可能是( )
A.380mB.420mC.460mD.530m
5.该区域欲建一座瞭望哨,最适宜建在(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6.图示信息可反映出该区域( )
A.地形以平原为主B.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
C.耕地集中分布在北部D.东部坡缓,流水潺潺
下图为J市(36°40'N,117°00'E)某中学某日上午第三节体育课时旗杆与旗杆影子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时旗杆影子指向( )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北方D.西南方
8.在体育课期间,旗杆影子( )
A.呈顺时针移动,变长B.呈顺时针移动,变短
C.呈逆时针移动,变长D.呈逆时针移动,变短
9.如果同学们欲测量当地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应选择在北京时间( )
A.12:00B.11:12C.12:12D.11:48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图中地层B为花岗岩A以上、砂岩层以下部分;地层C为砂岩层至地表的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断岩层甲的岩石类型为( )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11.下列符合图中岩层和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先后顺序的是( )
A.地层B;地层C;断层D;花岗岩A
B.花岗岩A;地层B;地层C;断层D
C.地层B;花岗岩A;地层C;断层D
D.断层D;花岗岩A;地层C;断层D
12.地层B形成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湖泊沉积环境B.风力沉积环境
C.火山喷发环境D.冰川沉积环境
洪积扇是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研究发现,阴山南麓发育众多“叠瓦状”洪积扇(下图),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3.阴山南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阴山南麓( )
A.河流季节变化大B.植被覆盖率低C.沟谷众多D.地势落差较大
14.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 )
A.持续变湿B.持续变干C.冷暖交替D.干湿交替
冬季我国北方农民常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图为“大棚农业景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5.大棚农业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正确的是( )
A.①不变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减弱
16.当大棚的门打开时,大棚内外空气流动状况最可能是( )
A.B.C.D.
“黑冰”是在无降雨、降雪情况下,特殊的局地天气、地理条件使水汽直接在柏油路面凝结而成的透明薄冰,道路柏油的颜色能从中透出,造成冰面与道路融为一体,反射出一块黑色区域的视觉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在冬季,“黑冰”最易形成的时段是( )
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
18.与陆面相比,桥面更易形成“黑冰”,主要是因为桥面( )
①上下空气流动,散热快
②大气温暖干燥
③地面辐射作用弱
④相对湿度更大,气温低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9.下列国家中,受“黑冰”现象的影响,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
A.印度B.韩国C.菲徘宾D.蒙古国
下图甲为南美洲气候分布图,图乙为某地多年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乙中气候特征,对应图甲中类型是( )
A.③B.④C.⑤D.⑥
21.有关③气候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季时间和①气候雨季时间相同B.成因为受气压和带风带交替控制
C.狭长分布是因为沿岸有寒流流经D.自然植被为落叶林,叶片为纸质
22.导致⑤和④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
高原季风是在高原热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青藏高原季风在不同季节都会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环流势力产生深刻影响。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面上的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23.青藏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24.青藏高原隆起后,青藏高原面夏季容易形成( )
A.冷高压B.热低压C.冷低压D.热高压
25.高原季风的出现对我国东部的季风环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强夏季风,减弱冬季风B.减弱夏季风,加强冬季风
C.加强夏季风,加强冬季风D.减弱夏季风,减弱冬季风
二、材料分析题
26.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该岛全年高温多雨,河流短促,植被覆盖率高。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大陆架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2)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甲河谷的形成过程。
(3)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能否发现有石油存储?为什么?
(4)为什么A河没有形成三角洲?
27.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000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分析温哥华降水特点及原因。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积石山地震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地震发生时正值深夜,人们正处于休息时间;材料给出的时间为北京时间,此时当地(35°N,102°E)地方时晚北京时间1小时12分钟,为22时47分,尚未进入子时(23时一次日凌晨1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可知,房屋多为砖混结构;该地地处黄土高原边缘,沉积物松软,地震危害放大效应强,烈度大;该日期接近冬至日,而非大寒节气。故C选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两地间的最短航线为大圆的劣弧,小明父亲出发地与目的地同在35°N附近,且不在同一经线(经线圈)上,经过两地最大大圆的劣弧向北凸,所以其最短航向为先西北,后西南。故A选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日出方位为东南;同一纬度昼夜长短一致,结合青岛日出时间可以计算出日落时间为16:56,积石山昼长为9小时52分钟,青岛夜长为14小时8分钟。故D选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依据等高线地形图中闭合等高线“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原则,M地外围等高线450m为区域的小值,所以400m
解析: 瞭望哨适宜建在海拔高的地区,视线辽阔,观察范围大,比较甲、乙、丙、丁四地的海拔可知,甲地海拔最高,且能够看到区域内的大部分位置,最适宜建瞭望哨,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6.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此区域地形以丘陵为主,北部海拔高,坡度陡,耕地分布少,东部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河流应是自东北流向西南,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某中学某日上午第三节体育课时旗杆与旗杆影子的照片,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此时太阳已经升起,还未到正午时间,太阳位于东南方,旗杆影子在西北,故选C。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J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由所学知识可知,此地的正午阳光在正南方,在体育课期间,太阳方位由东南逐渐转向正南,为顺时针旋转,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故旗杆影子呈顺时针移动,变短,故选B。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已知,当地经度为117°00'E,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两地相差3°,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2分钟,当地12点,对应北京时间为12:12,故选C。
10.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岩层甲下层为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在岩浆侵入过程中会使其上覆的岩层温度升高,页岩在高温作用下容易发生变质作用,从而形成变质岩,D正确。
11.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区域的地质构造形成过程是:先形成沉积岩(页岩)地层B,然后发生了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即花岗岩A,地壳抬升后受到外力侵蚀作用,然后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了地层C,最后受内力作用,形成断层D,故选C。
12.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地层B为页岩层,且地层中埋藏有丰富的煤炭,说明地层B形成时期,地表植被比较茂密,气候比较湿润,应该是稳定的湖泊沉积环境,A正确:风力沉积环境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排除B;火山喷发环境一般很少有煤层出现,排除C;冰川堆积物分选性差,一般不会形成页岩,排除D。
13.答案:C
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阴山南麓沟谷众多,河流在山谷出口处流速减缓,带来的泥沙在此淤积,形成大量洪积扇,C项正确。河流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低、地势落差大对形成连片的洪积扇影响不大,A、B、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新的洪积扇覆盖在旧的洪积扇之上,但面积缩小,沉积粒径变小,说明河流水量减少,挟带泥沙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减少,故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持续变干,B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温室效应”原理,A.由于大棚与外界隔开,①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幅射减少,故A选项错误;B.由于大棚顶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少,故B选项错误;C.大棚内空气吸收的④地面长波辐射增加,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故C选项正确;D.由于大棚与外界隔开,大棚内空气吸收的④地面长波辐射增加,故D选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由于大棚内温度高,故大气上升,在高处形成高压,而门外温度低,大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故上部空气由大棚内流向门外,下部空气由门外流向大棚内。故B正确,ACD错误。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后半夜地面由于辐射冷却,温度最低,最易形成“黑冰”。故D选项正确。
18.答案:C
解析:与陆面相比,桥梁路面(桥面)是架空的,上下流动的空气容易带走热量,导致桥面更容易失温。同时,桥面下方的大地辐射较强,受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路面温度相对较高,而桥面多为钢混结构,处于大地上方悬空状态,降温速度快,且幅度较大,缺失提供保温作用的大地,因此桥面气温低,辐射较弱。故C选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黑冰”是无降雨、降雪情况下,水汽直接凝结在柏油路面而成的透明薄冰。印度、菲律宾纬度较低,全年气温较高,蒙古国地处内陆,空气湿度小,均不易形成“黑冰”;韩国冬季气温较低,且水汽丰富,受“黑冰”影响大。故B选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甲中③为地中海气候区,④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⑤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⑥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图乙雨热同期,降水量较多且集中在夏季,因此对应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即⑥。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答案:B
解析:③为地中海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冬季,而①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A错误;③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B正确;狭长分布是因为海岸山脉的阻挡,C错误;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错误。故选B。
22.答案:C
解析:④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⑤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④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而⑤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综上所述,导致⑤和④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两地纬度位置相当,A错误;均位于沿海,海陆位置差异小,B错误;两地都受寒流影响大,洋流不是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23.答案: D
解析:
24.答案: B
解析:
25.答案:C
解析:
26.答案:
(1)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在背斜形成过程中受张力作用,岩层疏松容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3)不能发现。图示大陆架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
(4)流域地形落差大,河流流速快,入海口泥沙沉积少;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上游库区拦截部分泥沙;入海口附近大陆架窄小,泥沙较难沉积成陆。
解析:(1)据图可知,岩层上凸为背斜,形成原因是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受挤压力上拱形成背斜;地壳不断抬升,地势升高最终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据图文可知甲河谷发育在背斜顶部,背斜形成过程中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岩层疏松易受外力侵蚀;当地全年高温多雨,流水作用强,在流水长期侵蚀下形成了河谷。
(3)据图可知大陆架地区构造为向斜,向斜处易发现地下水,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背斜处才是常见的储油储气构造。所以图示大陆架发现不了石油。
(4)据图文材料可知,流域地形落差大,河流短促,流速快搬运侵蚀强,河口处能沉积的泥沙少;该岛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植被茂密,水土流失弱,河流含沙量小,缺少三角洲形成的物质条件;上游修建的水库,会拦截部分泥沙;岛屿面积小,入海口附近大陆架面积狭小,泥沙较难沉积为陆。
27.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
(2)降水特点: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原因:该地冬季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夏季:受西北风影响不易降水,西北风来自于陆地;西北风与此段海岸线平行带来的水汽少。
(3)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解析:(1)结合图例,从图中可看出7月等温线向北弯曲,等温线向北弯
曲,也就是向气温低的方向弯曲,说明温哥华气温较东、西两侧高,原因
是温哥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气温低,西侧为海洋,海水热容量大,增溫慢,气温低,所以7月等温线向北弯曲。
(2)温哥华位于50°N附近的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材料“冬季多刮西南风”可知,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东侧是高大的山地,该地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且该地区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降水较多。由于该地区夏季受西北风的影响,而西北风来自陆地,风中挟带水汽较少,并且西北风与该段海岸线相对较为平行,因此能够带来的水汽少,所以夏季降水相对较沟稀少。
(3)由材料“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可知,该地冬、夏主导风向不同,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而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区西侧,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北风。
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原卷版docx、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原卷版docx、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