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4北京高考真题语文作文题目
展开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
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
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
言生动,有感染力。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
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
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
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第1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题目再现:(小作文)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
“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例文:在我看来,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既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潜在问题。一方面,点赞
是对他人分享内容的认可和鼓励,有助于增进友谊和社交互动。另一方面,过度关注点赞数量可能导
致虚荣心的滋生,甚至影响真实的自我表达。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点赞,用它来传播真相传递公平
正义,而非成为虚荣心的奴隶。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
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
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例文:选择绍兴作为研学目的地的理由如下:
首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走进鲁迅的故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创作环境以及思想形成过程,从而更全
面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其次,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观鲁迅故居、百草园、
三味书屋等历史文化遗迹,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绍兴的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我们可以游览东湖、鉴湖等自然景观,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
这样的研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够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综上所述,我建议将“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的目的地定为浙江绍兴。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
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例文:月的独白
我是那高悬夜空的明月,
静静洒下银白的温柔。
我见证了多少离合悲欢,
却只能默默无言,静静守望。
我在夜空中独自轮转,
穿越云层,历经风霜。
我的光芒虽不及太阳炽热,
却也能照亮夜的每一个角落。
我见证了无数情侣的誓言,
在我之下,他们手牵手,许下承诺。
第2页/共10页
我见证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那凝望我的目光,充满了渴望和期待。
我也看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在我的光芒下,他们或笑或哭。
我是他们心灵的寄托,
是他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希望。
然而,我也有自己的寂寞,
在无尽的夜空中,我独自照耀。
但我并不孤单,
因为我有星星作伴,有夜风相随。
我是那高悬夜空的明月,
用我的温柔,照亮每一个夜晚。
我是月的独白,
诉说着夜的故事,温暖着你的心田。
大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
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
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
书写清晰。
审题:“历久弥新”是一个蕴含深厚哲理和文化内涵的题目,“历久”指的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
沉淀,“弥新”则意味着在时间的流逝中,这些事物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的光彩,反而更加焕发出新的
生机和价值。
题目要求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探讨这
一话题。首先需要明确“历久弥新”的具体内涵,即哪些事物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而愈发显得珍贵和
有价值。可以联想到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它们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
愈发显得珍贵的代表。
接下来,需要分析这些事物为何能够“历久弥新”。这涉及它们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以及它们对
于个人、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影响。例如,古老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
的人生哲理和智慧,能够启迪人们的心智;杰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是因为它们具有
普遍的适用性和深远的影响力,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所以能够亘古常
新,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古老经典的热
爱和传承;也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杰出思想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还可以从文化自信
第3页/共10页
的角度,阐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无论选择哪个角度,
都需要紧扣“历久弥新”这一核心话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论述。
考生应围绕“历久弥新”这一主题,选择具体的事例或观点,展开对“历久弥新”的思考和阐述。
可以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展开对“历久弥新”的思考和阐述。在写作过程中,注意通过具体的
事例和细节来展现“历久弥新”的过程和意义,以达到优化润色的效果。
“历久弥新”意味着许多事物在时间的洗礼下,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更具活力和价值。这个词
语可以用来描述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来探讨这个主题,例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人类文明的发展等。
参考立意如下: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杰出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传
承与创新,阐述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淬炼中历久弥新的原因。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讨历史事件、人物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说明历史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
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发展: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线索,分析不同时期的文明成果,阐述在时间的推移中,
人类文明如何不断进步、创新,呈现出历久弥新的特点。
个体成长与历练:以个人成长为例,探讨在人生的历程中,如何通过不断的历练和积累,使自己
变得更加成熟、充实,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品质。
科技与时间的双重作用:分析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时间在塑造事物中的作用,阐述
在科技与时间的双重作用下,事物如何历久弥新。
例文 1:历久弥新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时光的洪流中,有些事物如流星划过天际,瞬间璀璨却难留痕迹;而有些则如古木参天,历经
风霜雨雪,更显苍劲与生机。这些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熠熠生辉的,我们称之为“历久弥新”。
历久弥新体现在古老经典的魅力上。这些经典之作,无论是《诗经》的婉转含蓄,还是《史记》
的磅礴大气,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与我们这些后人对话,传递着前人
的智慧与情感。正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在阅读这些经典时,不仅能够感
受到先贤们的思想深邃,更能从中汲取养分,启迪智慧,让古老的思想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历久弥新也体现在杰出思想的永恒价值上。伟大的思想家们,如老子、庄子、亚里士多德等,他
们的思想穿越时空,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依
然具有极高的价值。例如,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解决现代社会
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些杰出思想的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们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具
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深远的影响力。
历久弥新更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上。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它包括了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支
撑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历久弥
新的精神,让我们一次次战胜困难,走向繁荣富强。
第4页/共10页
然而,历久弥新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我们要珍惜并传承那些历
经岁月考验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让古老的思想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历久弥新,让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历久弥新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让我们珍
惜并传承那些历经岁月考验的宝贵财富,让历久弥新的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例文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沧桑,却始终熠熠生辉。那些古老的经典、
杰出的思想、伟大的精神,在时间的淬炼中,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更加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就是“历久弥新”的力量。
“历久弥新”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注重文化的传承。从《诗
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成就。这些文学作品,不仅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今,我们依然能从这些古老的文学
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智慧,这就是“历久弥新”的力量。
“历久弥新”是一种对优秀思想的秉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依然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
的“无为而治”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时至今
日,这些思想依然具有广泛的的影响力,这就是“历久弥新”的力量。
“历久弥新”是一种对伟大精神的尊崇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等,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些精神,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
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例如,在抗击疫情、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等伟大斗争中,无数英勇无畏的
中华儿女展现了伟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历久弥新”的力量。
“历久弥新”是一种对优秀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节日习俗、民间艺术、
古建筑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些传统,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依
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例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情怀,而且
促进了亲朋好友间的交流;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等,既传承了技艺,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古
建筑如故宫、长城等,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建筑智慧,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这就是“历久
弥新”的力量。
“历久弥新”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对优秀思想的秉持和发扬,对伟大精神的尊
崇和传承,对优秀传统的尊重和传承。正是这种力量,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
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
畅,书写清晰。
第5页/共10页
审题:“打开”是一个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题目,它要求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与“打开”
相关的经历和感悟,并以记叙文的形式展现出来。首先要明确“打开”这个词语的多重含义,它既可
以指物理层面上的开启、打开某个物体或空间,也可以指心理层面上的敞开心扉、拓展视野、打破思
维定式等。
在审题时需要关注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以及“新的
自己”和“新的气象”。这些关键词提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思考“打开”的意义和价
值。比如,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意味着我们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认知范围,接受新的
信息和观念,从而发现新的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和超越。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则强调了真诚沟通
和理解的重要性,只有打开心扉,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实现心灵的交流和共鸣。科技创新需要
打开思路,则提示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要敢于打破常规,创新思维方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
新途径和新方法。
在立意时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选取一个与“打开”相关的故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和
情节展开,展示“打开”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它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
在文章中穿插一些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表达自己对“打开”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
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材料中提到,个人成长、人际交往和科技创新都需要“打开”,即拓宽视野、敞开心扉、活跃思
路。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意味着每一次的“打开”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和成长。考生需要围
绕这一主题,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对“打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如下:
个人成长的“打开”:讲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通过打开视野、敞开心扉、活跃思路,实现
自我成长的故事。
人际交往的“打开”:分享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如何通过打开心扉,建立深厚友谊或改善人际关
系的故事。
科技创新的“打开”:介绍科技创新过程中,如何通过打开思路,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故事。
跨文化交往的“打开”:讲述在跨文化交往中,如何通过打开心扉和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促进交流与融合的故事。
面对困境的“打开”:分享在面临困境时,如何通过打开思路和心扉,积极应对挑战,实现转机
和成长的故事。
例文 1:勇敢地打开心扉,去迎接挑战和困难
阳光斜斜地射入窗户,尘埃在空中自由地舞动,窗外的老榕树也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些
什么。我坐在窗边,手中紧握着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本,心中充满了犹豫与忐忑。这本日记本,是我
儿时的心事瓶,记录着那些纯真而又羞涩的往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被我遗忘在了角落。今
天,我决定打开它,打开那段尘封的记忆。
日记本的封面已有些泛黄,边角也磨损了不少,但当我轻轻翻开它时,那些熟悉的字迹依然清晰
可见。我沉浸在那一段段文字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年纪。
第6页/共10页
“今天,我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她叫小丽,她笑起来的样子真好看。”这是我在日记中写下的第
一句话。我回想起那时与小丽手牵手在校园里奔跑的日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时的我们,简单而
纯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随着页码的翻动,我逐渐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有失败的泪水,也有成功的欢笑;有对友情的
珍视,也有对亲情的感恩。每一篇日记,都记录着我人生中的一段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更加深
刻地理解了自己。
在日记的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
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勇敢地打开心扉,去接纳那些未知的事物,我就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前进。”
这段话,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我轻轻合上日记本,心中充满了感慨。这本日记本,不仅记录了我成长的点滴,更教会了我如何
面对未来。我明白了,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人际交往,都需要我们勇敢地打开心扉,去接纳那些未知
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新的自己,带来新的气象。
窗外的老榕树依旧在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我微笑着站起身来,心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勇敢地打开心扉,去迎接那些挑战和困难,我就一定能够不断成
长,不断前进。
例文 2:打开,心窗外的世界
曾几何时,我们习惯于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对外开放,不愿接受新的事物。然而,成长的
过程,就是不断打开自己的过程。只有打开心扉,才能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发现更真实的自己。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时候,我习惯
于把内心的想法深藏不露,不愿与人分享。在我看来,那样才能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然而,这
样的生活却让我感到越来越压抑。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师走进了我们的世界。她总是笑容满面,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
她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只有打开心扉,才能领略到沿途的风景。她鼓励我们勇敢地走出自
己的世界,去结识更多的人,去尝试更多的事。
在她的引导下,我开始尝试着打开心扉。起初,我感到非常害怕,担心会被别人伤害。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多关爱和
帮助。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原来我的声音也可以如此美妙。打开心扉的过程中,我学
会了真诚地对待他人,学会了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机会。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重要的就是
真诚。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而打开心扉,正是我走向真诚的第一步。
随着心扉的打开,我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我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国家大事。我学
会了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爱去拥抱这个世界。我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只
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打开心扉,我还学会了自我反省。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总结经验教训。我明白了,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打开心扉,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努
力去改进。
第7页/共10页
如今,我已经习惯了打开心扉的生活。我不再害怕受伤,不再担忧失败。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打
开心扉,都是一次成长的机遇。而成长,正是我们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打开心扉,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我拥有了勇气和自信,拥有了爱和关怀。我坚信,只要我
继续打开心扉,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我就能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里,让我们勇敢地打开心扉,去迎接每一个新的自己,去创造每一
个新的气象。因为,只有打开,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
202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试题评析
2024 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在稳定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试题类型的前提下,进一步体现对素养立意
的育人目标、育人成果的思考,继续突出北京卷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学科育人与时代需求相互呼应的特
色,实现稳中求进,守正出新。
01 立德为本,引导考生从个人发展、文明赓续等角度,认识开放创新与发展进步的关系。
聚焦特定的文化现象,关注当代的文化生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北京卷用贴
近时代形势要求的话题和素材,体现语文学科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
大作文第(1)题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久”指时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物未能
承续、逐渐消失;而有些事物,经历岁月的淘洗、磨砺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加熠熠生辉。作文用导语提
示题目的意思和写作的话题,列举了“古老的经典”和“杰出的思想”两个例子,以“常读常新”和“常用常新”
相对应,“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则进一步引导考生不仅可以把文学、艺术、思想等作为话题,更
可以把视野扩大到民族精神层面,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活力与更新,思考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
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内在原因,从“历久弥新”的意义、方法、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写作。考生基于教材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学习,联系已有经验,实现课内外迁移,在
表达与思辨的融合中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经典”“思想”和“精神”才能更显价值,这些“经典”“思想”和“精神”
何以保持这样旺盛的生命力,那些未能传承的事物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等等。题目的历史内涵丰厚、
时代气息鲜明,思考空间广阔。
大作文第(2)题以“打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打开”一词的语义浅显,作为动词,后面可根据所补充
的宾语的不同而引出丰富的话题。导语提示了三种情境:“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
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并以开放式结尾提示学生可以自由展开联想。三种提示的情境由小到大、
由近及远,既包含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又延展到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话题;既引导学生快速建立生活经验
与作文题目的关联,又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之外的更多的“打开”,展现自己不同的视角和对生活的不同
体验,以及在记叙类文本的写作或创作上的才能。
两道作文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们当前所倡导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继承和再创造的总体精神。
面对新时代新环境,辩证的守正创新、主动的求新求变,是保证文明的延续,不惧挑战开创新局的重要条
件,是青年学子要持续思考的重要命题。通过切近时代和生活的写作任务来传播理念、深化认识,培养学
生积极的心态、自信的精神、健康的情感,是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也是北京卷的一贯追求。
除作文之外,在测试素材的选择上,多文本阅读用通俗的语言启示考生辩证地看待气候与社会文明发
展之间的关系,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文言文选取墨子批判世事命定的文章,体现当代对古人智慧的汲
第8页/共10页
取,语言基础运用以《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和当今社会的精神意义为素材,这些都与作文主题构成一
定的呼应,从试卷整体的读写层面实现对考生的思想熏陶和价值引领作用。
02 素养为先,依据情境特点设置任务和问题,体现对综合性、灵活性和整体性的重视。
北京卷考查素养立意,情境、任务、综合运用是关键词。试卷各板块重视创设多种情境,重视依据情
境特点设计任务,突出对语文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运用、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的考查,体现综合、灵活考查
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思路。
1.情境创设多样、开放,突出不同情境的不同测试内容。
在文学类、科学类的阅读材料所构成的学科认知情境中,突出对学科本体问题的考查。例如,在文言
文阅读中,词义是理解句意的关键,句意是把握文意的基础,5 道试题重点考查词义、句意的辨析,对文
章整体大意的理解,以及概括文章核心内容的能力。
在微写作中,创设考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突出对写作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的关注。例如微写作
第(2)题以“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为依托,以驻留两日进行研学为目的,征询对目的地的建议。
推荐名人故乡,陈述推荐理由,在开放的空间中,既考查考生学习视野和知识广度,也考查符合情境特点
的构思和逻辑表述。
今年,在情境的复杂和丰富性上继续创新,这主要体现在古诗阅读的材料组合上。试题选取唐代诗人
李贺著名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四首,形成了体裁、题材一致,但在具体内容、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
上各具特色的一组诗歌,与以往单篇作品相比更为丰富多样,测试方面突出整体阅读和比较阅读。
2.试题综合性强,重在考查知识、经验和方法的融会贯通。
将所习得知识、经验、方法等融会贯通,迁移运用到阅读和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是语文素养水平
的重要体现,也是试题考查的重点。
例如,古诗阅读考查了对内容、体裁、修辞、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理解和赏析;语言
基础运用第(2)题补写句子,要求注意上下文的语意连贯,与下句的结构一致,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微
写作第(3)题要求以“月的独白”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考生需要调动与“月”有关的积
累,通过联想和想象,展示个性化的体验。
这些试题体现出知识为基、能力为重、思维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即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的同时,还涉及到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对语言基本规律和逻辑的
运用等。
3.整本书阅读,由点及面,重视在整读的基础上理解人物。
试题考查对王熙凤、薛宝钗、贾母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三人都是《红楼梦》的重要人物,把握人物复
杂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自然是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义。教材中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
任务”中就有“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试题以原文的一个对话片段为引,要求结合原著其它
情节来解说,由试题的“点”考查整本书的“面”,在能力上涉及理解、积累、分析,强调在真正读书基
础上去解读人物特点,而不是对作品的简单整理和背诵。
03 以考导教,以考促教,重视利用教材形成知识的结构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考不仅承担测试功能,也具有对教学的导引意义。基础教育以课程标准为纲,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
第9页/共10页
呼应和细化,因此,北京卷立足课标,注意与教材形成或隐或显的呼应。
1.素材与教材的融通,引导教学要重视教材中经典作品在文化素养中的意义。如文言文取材于《墨子》,
其人其文考生在初高中阶段都有所涉及;古诗阅读选用的四首诗中,“其五(大漠沙如雪)”是家喻户晓的
名篇,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2.情境的多样和丰富,引导教学要注意不同情境的特点,充分、灵活地利用教材的学习任务,设计精
读、泛读、速读、比较阅读、专题阅读、实用写作、规律或方法的梳理探究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实践
活动。
3.试题的综合、灵活的特点,引导教学梳理教材单元导语中提炼出的学科核心知识,更要重视在学习
过程中知识的结构化,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灵活性。
建立知识体系和框架,摆脱碎片化认知,是知识化为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条件。以现当代文学
阅读为例,课程标准提出要“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教
材则据此以单元导语和学习任务的形式予以细化,如“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感受
作品的文辞之美”“欣赏作家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等。“语言”“形象”“情感”,三者既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
语言构建作品整体形象,依据作品形象揣摩情感、获得审美体验。试卷第 18 题和 19 题,根据文本用朴素
平实的语言抒发沉重深刻情思的特点,考查作品风格、关键词语涵义,考生不能贴标签式作答,也不能仅
做信息的简单筛选,而是需要以作品语言为切入点,通过对行文结构的分析,词语蕴含的内在情感的发掘,
来整体感知、理解和欣赏作品。命题体现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呼应,体现出命题重视基础的守正态度与
基于文本特征的灵活考查。
试卷联系教材,不是把教材作为测试素材去使用,也不是考查知识或方法的死记硬背、简单复现,而
是考查对不同文本情境的精准把握,通过在日常学习中的积累、积淀形成的温故知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既
是北京卷“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特色的体现,也是北京卷力求让教材成为培养语文素养重要载体的命题意图
的体现。
第10页/共10页
2024高考语文真题作文解析-北京卷: 这是一份2024高考语文真题作文解析-北京卷,共14页。
2024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试卷 (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试卷 (无答案),共1页。
2024天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试卷 (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天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试卷 (无答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