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024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制墨业历史悠久,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徽墨是中国名墨之一,因产地位于徽州而得名。徽墨因“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而名扬天下。近代以来,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承续发生变化,徽墨业急剧萎缩。完成下面小题。
1. 唐代制墨业进入鼎盛时期,这是由于( )
A. 历史悠久B. 技术进步
C. 劳动力充足D. 市场需求大
2. 近代以来,徽墨业急剧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 书写工具变化B. 印刷业的变革
C. 产品质量下降D. 原料成本提高
3. 当代社会弘扬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目前笔墨纸砚消费最大的群体是( )
A. 学龄前儿童B. 中小学生
C. 中青年爱好者D. 外国友人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产业发展规模受到市场需求影响,市场需求量大使得产业发展规模扩大,D正确,制墨历史悠久、技术进步、劳动力充足为制墨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但不是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近代以来,徽墨业急剧萎缩的说明产业规模减少,主要受市场需求减少影响,市场需求减少是因为书写工具变化,A正确;印刷业变革对制墨影响较小,B错误;徽墨业技术传承产品质量并未下降、原料成本并未提高,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中小学生忙于学业、外国友人对毛笔字书写需求不大,这些均不是笔墨纸砚消费最大的群体,ABD错误;中青年爱好者如书法、国画爱好者对笔墨纸砚需求持续,消费量最大,C正确。故选C。
人口收缩(或增长)是指一个区域的总人口劳动力或者家庭数量出现下降(或上升)的现象图为不同时段贵州省县域人口收缩(或增长)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 与2008-2013年相比,2013-2017年贵州省( )
A. 出省务工人口增多B. 省内流动人口减少
C. 出省人口回流增多D. 省外人口大量迁入
5. 2013-2017年贵州省人口流动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政策调控B. 产业发展
C. 交通改善D. 环境优化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2008-2013年相比,2013-2017年贵州省收缩型区域面积减少,增长型区域面积增加,说明贵州省出省务工人口减少,出省人口回流增多,A错误,C正确;图中信息不能反映省内人口流动情况,B错误;贵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省外人口的吸引力较小,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当今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贵州省的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就业岗位增多,吸引人口回流,B正确;政策调控、交通改善、环境优化也会影响人口迁移,但不是影响贵州人口流动变化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地壳运动、泥沙沉积、人类活动等导致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素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完成下面小题。
6. 一般情况下,冰盖大量消融会使消融区( )
A. 陆面下降,海平面上升B. 陆面下降,海平面下降
C. 陆面上升,海平面上升D. 陆面上升,海平面下降
7. 与乙站相比,对甲站海岸线变化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 地壳运动B. 气候变化
C. 冰盖消融D. 人类活动
8. 两站监测的区域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 )
A. 甲站向海洋移动.变化幅度较小
B. 甲站向陆地移动,变化幅度较大
C. 乙站向海洋移动,变化幅度较大
D. 乙站向陆地移动,变化幅度较小
【答案】6. C 7. D 8. A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甲为基岩海岸,乙为沉积海岸,对基岩海岸变化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冰盖消融,ABC错误;沉积海岸人类活动较多,因此基岩海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两站监测的区域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甲站向海洋移动,因其是基岩海岸,海岸较陡,水平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向陆地移动,因其是沉积海岸,海岸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水平变化幅度较大。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地名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沅江流域是黔东南、湘西地区通往长江的重要通道,主要交通线有沅江干支流航道、湘黔古道、湘川古道,其地名见证了流域演变的历史。下图示意沅江区域地名用字类型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9. 交通运输线路①为( )
A. 沅江干流航道B. 沅江支流航道
C. 湘川古道D. 湘黔古道
10. 与乙处相比,甲处( )
A. 地势崎岖B. 降水丰富
C. 河流交汇D. 土壤贫瘠
11. 研究发现甲处聚落地名稳定性强,这主要是因为( )
A. 区位条件好,经济波动较小B. 地形闭塞,受外界影响小
C. 运输需求大,交通线路密集D. 人口稠密,地方意识薄弱
【答案】9. D 10. C 11. A
【解析】
【9题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分析,线路①经过的地区中,串联了大量地名含驿/铺/亭/店的地区,而含驿/亭之类的地名通常是由历史时期遗留所延续下来的,由此,可以推断该地为古道而非航道,排除A、B两项;湘黔古道是连接湖南和贵州的重要古道,而湘川古道通常是连接湖南和四川的交通线路,依据贵州和四川的位置判定,贵州在湖南的西南方向,而四川在湖南的西北方向,再依据图中的线路①的线路图来看,其走向延伸为西南向东北走向,由此可确定该古道为湘黔古道,而非湘川古道,D项正确,C项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依据图中信息推断,该处沅江流域的河流流向洞庭湖方向,说明该地西高东低,乙处比甲处更靠西,所以,乙处地势更加崎岖,A项错误;甲、乙两地相距不大,且甲处更靠南,更靠北的地区降水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少,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地名中含溪/江/河/湾较多,说明在甲处河流较多,存在交汇情况,而乙处山/坪/岩/坡的地名较多,说明无河流交汇情况,C项正确;推断出甲处为河流交汇处,水流堆积作用强,土壤反而会比较肥沃,D项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处聚落地名多含有溪/江/河/湾,说明其发育在江河附近,区位条件好,经济较稳定,而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利于地名的持续使用,A项正确;地理环境的闭塞可以减少外部影响,有助于保持地名的稳定性,但由图中给出的信息,湘黔古道经过甲地,说明该地地形并不闭塞,外界对其影响较大,B项错误;交通线路的密集程度可能会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增加地名被认识和使用的频率,但并不直接决定地名的稳定性,C项错误;人口稠密可能会增加地方意识,但地方意识薄弱则可能导致地名不稳定,因此这一选项并不符合题目的要求,D项错误。故选A。
位于北京延庆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是北半球首条南坡赛道。该中心首创了雪车雪橇赛道“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图1)”,实现了98%以上赛道免受外界因素影响。图2为“雪游龙”赛道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2. 雪车雪橇赛道采取人工地形和顶棚设计,主要目的是( )
A. 减小地势的起伏B. 减弱太阳辐射的影响
C. 减小山谷风的强度D. 减弱恶劣天气的干扰
13. 图照片拍摄于北京时间2022年4月26日,拍摄时刻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阳光照射下处于明亮中,冬奥村处于山体阴影中。该照片拍摄时间最可能是( )
A. 8:00前后B. 11:00前后
C. 14:00前后D. 17:00前后
【答案】12. B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雪车雪橇赛道是北半球首条南坡赛道,人工地形和顶棚设计可以遮挡部分太阳辐射,减弱太阳辐射的影响,保证积雪量,B正确;雪车雪橇赛道需要保证运动员能够稳定地滑行,因此地形的起伏是必要的,人工地形的设计并不是为了减小地势的起伏,而是为了优化赛道形态和保障运动员的安全,A错误;人工地形和顶棚设计对山谷风的强度影响有限,C错误;雪车雪橇赛道采取人工地形和顶棚设计能够减弱恶劣天气的干扰,但是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该雪车雪橇赛道是北半球首条南坡赛道,故此照片面北拍摄,冬奥村在东侧,雪车雪橇中心在西。雪车雪橇中心在阳光照射下处于明亮中,而冬奥村处于山体阴影中,说明此时太阳位于偏东方位。2022年4月26日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向西北方向落下。可以推断出拍摄时刻太阳应该位于偏东方向。故最可能的拍摄时间是在上午,太阳偏东,因此,8:00前后最有可能,A正确;11:00前后太阳接近正南,B错误;14:00前后太阳南偏西,C错误,17:00前后太阳接近西方,D错误。故选A。
梭梭是我国固沙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为适应自然环境,梭梭叶片退化,幼茎呈绿色,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中,流沙经常将凋落物掩埋,形成与裸露地表凋落物不同的分解环境。下图示意该沙漠腹地实验区中裸露和沙埋(地下10cm)条件下梭梭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完成下面小题。
14. 梭梭凋落物主要为枝条,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该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 )
A. 多大风B. 沙地广
C. 气温低D. 气候干旱
15. 造成实验区中裸露和沙埋条件下梭梭凋落物质量损失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 温度B. 湿度
C. 光照D. 风速
16. 在干旱区,沙埋凋落物可以改善干旱区土壤( )
A. 矿物质B. 有机质
C. 水分D. 厚度
【答案】14. D 15. B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梭梭凋落物主要为枝条是因为叶片退化,叶片退化主要为了应对干旱气候,减少水分蒸发,而非多大风、沙地广的特征,D正确,AB错误;气温低不是当地的环境特征,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结合实验可知,沙埋的分解效率更高,裸露的分解较慢,主要是受湿度影响,沙埋后水分保存较多,分解快,裸露水分散失,枝条干燥,不易被分解,B正确,10cm深度温度相差不大,A错误;光照、风速对分解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沙埋凋落物分解效率更高,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B正确;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成土母质,A错误,枝条水分较少,对水分改善作用小,C错误;枝条主要提供有机质,在土壤中占比较小,不会明显增加厚度,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地方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着农业种植结构的非粮化调整。2020年中国耕地非粮化率约为,并呈现增长趋势。成都平原是西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布区域集中在成都及其周边临近城市。图1示意2000~2019年成都平原耕地面积变化,图2示意2000~2019年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耕地非粮化率的变化。
(1)简述成都平原非粮化耕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2000-2019年成都平原粮食问题的表现。
(3)简述保障成都平原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答案】(1)特点: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较大(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原因: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城市周边粮食种植成本高,收益低;经济作物附加值高,收益高。
(2)城市周边经济建设占用、破坏耕地,2014年前耕地面积减少;耕地非粮化率上升,粮食种植面积萎缩。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萎缩,影响粮食产量。
(3)政府采取持续的耕地保护政策,稳定耕地面积;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粮用监管;推广优质良种和粮食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完善农业补贴,畅通农民粮食销路,稳定农民种粮收入;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讲,提高粮食安全意识。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中非粮化面积变化可知非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整体呈扩大趋势,据题干信息“其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布区域集中在成都及其周边临近城市”可知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经济作物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是市场的需求扩大,这反映了经济作物附加值高,收益高,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周边粮食种植成本高,收益低,所以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经济作物种植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说明这一地区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
【小问2详解】
据2000~2019年成都平原耕地非粮化面积变化图可知2014年前耕地面积减少明显,而减少的耕地主要用于城镇化建设占用,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破坏耕地,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种植面积萎缩,影响粮食产量;据上题分析得知耕地非粮化率上升,粮食种植面积相应萎缩。
【小问3详解】
粮食安全的措施首先是从耕地着手,政府采取持续的耕地保护政策,严保耕地红线,稳定耕地面积;加强行政监管,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粮用监管;提高粮食产量应优先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优质良种和粮食种植技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粮食产量;针对城镇化发展导致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应完善农业补贴,畅通农民粮食销路,稳定农民种粮收入;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讲,提高粮食安全意识。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间歇泉是间隔一定时间才有水流或汽柱喷出或流出的泉水。岩溶间歇泉的形成常和虹吸管结构(指利用液体重力和大气压力使液体越过较高障碍,达到较低目的地的结构。)有关。潮水洞岩溶间歇泉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是当地主要的饮用水源地和观赏景点。图1示意潮水洞岩溶水系统模型。图2示意2018年某时段潮水洞间歇泉排水量的动态变化。
(1)简述潮水洞间歇泉排水量的变化特征。
(2)分析潮水洞间歇泉的形成条件。
(3)说明保护潮水洞间歇泉的必要性。
【答案】(1)受降水快速补给地下水影响,雨期潮水洞的排水量陡升陡降,变化较大;少雨期潮水洞呈间歇出流;在长时间无有效降雨的条件下,间歇出流的时间间隔逐渐增加。
(2)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下水补给充足;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利于地下水下渗的裂隙和储存的溶洞;具有利于地下水间歇性排出的虹吸管结构。
(3)潮水洞间歇泉形成条件苛刻,极易遭到破坏而消失,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地下水暂时储存起来,在无雨期间歇性的排出,利于缓解岩溶地区干旱缺水;间歇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利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2可知,潮水洞间歇泉排水量的变化与降水有明显关联性,受降水快速补给地下水影响,雨期潮水洞的排水量陡升陡降,变化较大;少雨期潮水洞呈间歇出流,间隔流2-3天;在长时间无有效降雨的条件下,间歇出流的时间间隔逐渐增加,间隔4-5天。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岩溶间歇泉的形成常和虹吸管结构(指利用液体重力和大气压力使液体越过较高障碍,达到较低目的地的结构。)有关,湖北省宜昌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下水补给充足,潮水洞间歇泉的水源充足;岩溶地貌发育,石灰岩间隙大,形成利于地下水下渗的裂隙和储存的溶洞;具有利于地下水间歇性排出的虹吸管结构。
【小问3详解】
根据间歇泉的特点和其作用展开分析。由材料可知,间歇泉是间隔一定时间才有水流或汽柱喷出或流出的泉水,故潮水洞间歇泉形成条件苛刻,极易遭到破坏而消失,且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潮水洞间歇泉区域可以将地下水暂时储存起来,在无雨期间歇性的排出,利于缓解岩溶地区干旱缺水,保障区域发展的水资源需求;是观赏景点,间歇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利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拿马位于中美地峡,境内多山地。2023年11月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宣布,受气候异常影响,从11月3日起,将逐渐调整巴拿马运河单日获准通行船只数量(下表)。巴拿马运河是由若干组水闸和加通湖(巴拿马饮用水源地)构成的一条水闸式运河,通过在运河上修建若干水闸,船只通过时抬高或降低水平面,以适应地理环境。下图示意巴拿马运河区域。
(1)在图中绘制船只进出巴拿马运河水闸时,水闸中水流的运动方向。
(2)分析气候异常对巴拿马运河航运的影响,并说明原因。
(3)有人建议通过扩建巴拿马运河水闸,以应对气候异常对航运的影响,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影响:巴拿马运河通航能力下降,船只运载量降低,通行(等候)时间变长,运输成本升高。原因:气候异常使巴拿马地区降水减少,蒸发量加大,加通湖水位下降。
(3)赞同:扩建运河水闸可以提高巴拿马运河通航能力;增加巴拿马运河收益。反对:扩建运河水闸会加大对加通湖水资源的消耗,影响航运和水资源安全;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解析】
【小问1详解】
巴拿马位于中美地峡,境内多山地,境内地势相对较高,该国西北部的大西洋与东南部的太平洋地势相对较低,所以巴拿马运河航线的地势起伏应是中部高,西北和东南低,受地势的影响,运河西北段由中部流向西北,东南段由中部流向东南。绘图如下:
【小问2详解】
2023年11月巴拿马受厄尔尼诺现象,气候异常,降水减少,气温较高,蒸发增强,造成持续干旱,而加通湖是巴拿马饮用水源地,气候异常影响巴拿马运河水库系统,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导致船闸运行所需的淡水供应减少,同时也要保障基本生活生产用水,导致巴拿马运河通航能力下降,船只运载量降低,由于单位时间内出行船舶数量减少,所以导致通行(等候)时间变长,运输成本升高。
【小问3详解】
巴拿马运河航运需求量大,扩建运河水闸可以提高巴拿马运河通航能力,通过的船只数量增多会增加巴拿马运河收益。反对是因为扩建运河水闸会加大对加通湖水资源的消耗,而加通湖是巴拿马饮用水源地,水闸扩建会影响航运和水资源安全;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日期
船只数量
2023年11月3日-11月7日
25
2023年11月8日-11月30日
24
2023年12月1日-12月31日
22
2024年1月1日-1月31日
20
2024年2月1日以后
18
安徽省蚌埠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滁州二模同卷)地理试题(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滁州二模同卷)地理试题(PDF版附答案),共8页。
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地理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地理试卷+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般情况下,交通运输线路①为,与乙处相比,甲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