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6,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06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的女性意识,主要是指某些女性对自身本体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认识自我的生存意义,对生命有理想、有追求,认识内心有想做的事情,也认识到社会现实环境,思考外在现实能不能容许她自我意识得到发挥,实现她的愿望。现实或许不允许她完成愿望,会形成一种精神压迫以至于心理挫折,摧残自我存在的价值,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坚持自我信念,或完成自己的追求,或宁死不屈,赍志以终,这才是自我完成的女性意识。
    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经历了十年写作,增删五次,而且书名也改了好多次。我们仔细想想,有一种焦虑不安在触动心弦,逼迫他思考,到底用什么样的书名才合适,才可以展现出他最想呈现的这些人物、这些角色,以及她们经历的惨淡人生。他提到“金陵十二钗”的时候,后面题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讲的“其中味”是什么?作者是心灵极其敏感的男子,他在身边的女性身上,发现了她们真实人生处境的“女性意识”。她们都对自身经历感受深切,都有自己向往的追求。或许这种感受尚未形成明确的愿望,也不能清楚地作为志向来表达,但深藏在内心辗转纠缠的思绪却是真实的。作者也同时发现,这些女子虽然内心有所向往,但真的是身不由己,完全不能左右身处的环境,甚至也不敢站出来控诉,以行动去改变她们的血泪经历。
    曹雪芹以敏感的艺术心灵,发现了女性生存应有的自我主体性,并且通过艺术虚构,体现了这些女性自己无法清楚表达的主体性。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各自的特殊人格,在小说里因情节铺展的要求,展现程度不一,但是人人都是独特的血肉存在,都有自我的生存经历,都是真实的生命告白与见证。《红楼梦》特别突出“几个异样女子”,为她们的人生际遇抱屈,刻画了有血有肉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让我们体会女性在传统社会环境的挣扎,显示文学想象对人性与人生处境有相对超越的感知,反映了艺术的普遍性价值。
    在这些女性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的道德压制铺天盖地,但是书中突出了“几个异样女子”,她们内心有着自我的道德天平,总是无法与社会规约取得平衡。假如我们只浮泛地使用《红楼梦》的浅层话语,套用佛家说的“苦海无边”,那么能不能“回头是岸”?作者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一来是因为书稿没写完;二来是书中这些“异样”的女性角色,差不多都是遭遇比较凄惨的,总让人掬一把同情之泪,难以在艺术想象的境界中安顿她们受摧残的灵魂。总之,套上传统通俗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捞根稻草就是彼岸宝筏,让人觉得很不顺当,不禁猜想曹雪芹的心境也不可能稳当,是否会感到辜负了他笔下的“几个异样女子”?
    我们读《红楼梦》,如何从“满纸荒唐言”中,体会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知道他“痴”在何处,理解“其中味”呢?其实,作者的感慨,就大有深意,不能肯定如何让自己满意,也不能确定读者是否能够理解。他围绕着“几个异样的女子”,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故事,后世读者能够体会并理解其中深意吗?这里牵涉读者接受的艺术参与,以及时空隔绝之后的文化阐释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红楼梦》成为文学经典,一字一句都有专家学者的深入解读。现代读者阅读此书,不论男女,都知道这是不世出的经典,阅读体会很自然地就加入了对人类生命意义的关注与反思,不再是消闲性质的随手翻阅了。现代的人们,只要不是传统男性主导意识的信徒,都清楚地认识到《红楼梦》的女性角色有其“女性意识”,思考传统社会女子遭遇的情景,感受女性内心世界的波澜,由此而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红楼梦》呈现出苦海无边、幻海无涯,是因为作者受了佛道思想的影响,对人生的幻灭做了总结,感到世事无常,沧海可以桑田,看到人生现实有一定的虚幻性。世事的虚幻性让人痴迷,带来痛苦,这是传统文人作家习以为常的表述,跳出红尘好像就一切都解脱了。然而,要超越真幻的困扰,直面人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欢乐、挫折与悲哀,哪里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放下”的?我想,鲁迅极其不满高鹗续作的原因,是觉得贾宝玉最后在雪地里“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跪拜父亲之后,向红尘世界告别,未免装腔作势,又过于轻易而庸俗了。我们无法知道曹雪芹是否能够写出让自己满意的结局,不过现在的版本所展现的人生处境,已经是缤纷多彩、光怪陆离,通过一些女性角色的遭遇,也能显示我们所谓的“女性意识”。
    (节选自郑培凯《重读〈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女性意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自我完成的女性意识,来自于女性在被现实压制的情况下,对随之带来的精神压迫和心理挫折等负面影响的反抗。
    B.曹雪芹发现书中的女子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追求向往,虽然不能称之为志向,但是她们深藏在内心辗转纠缠的思绪却是真实的。
    C.曹雪芹通过不同情节塑造人物,展现“几个异样女子”的人生际遇与挣扎,显示了文学想象对人性与人生处境有相对超越的感知。
    D.作者认为,曹雪芹创作时的内心可能是不安稳的,因为他并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女性内心道德与现实规约相平衡的办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多次改书名的原因是他内心焦虑不安,想要找到最合适的名字,以更好地塑造那些具有“女性意识”的“异样女子”。
    B.作者认为,后世的文学阐释深入,读者的艺术参与度高,现代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都能够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C.作者觉得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受到了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体现出了他对人生幻灭、世事无常的迷茫和痛苦。
    D.虽然鲁迅对高鹗续写的情节极其不满,但在作者看来,现行的全本《红楼梦》已经能够体现出本文所谓的“女性意识”。
    3.下列选项中的相关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B.贾探春兴利除宿弊
    C.贾迎春嫁给孙绍祖 D.林黛玉哭诵《葬花吟》
    4.《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有人认为“红楼梦”作为书名更合适。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这一判断的理由。(4分)
    5.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一回。请据此并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阐释曹雪芹的“女性意识”。(6分)
    自又云:“……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宣纸是一片云
    赵焰
    汪丹休息了两天后,终于咬着牙攀登上了那座类似莲花的山峰。到了山顶之上,汪丹实在是累坏了,仰面朝天躺在大石头上,带着一身的酸痛和快意,以一种征服者的姿态畅望着面前高远、蔚蓝的天空。这一片天空跟山下的天空真是不一样,不仅颜色碧蓝如玉,还飘来飞去洁净、透明、丝丝絮絮的白云,它不像棉花垛,更有着丝绸般的润滑,甚至如鱼群一般灵动。汪丹突然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广袤天地中的一缕云丝啊,现在,他真想一跃到空中,成为一小缕云丝。
    痴痴感慨了一段时间之后,汪丹恢复了活力。这才想起母亲的教导,于是打开包裹,取出母亲留下来的天青色净瓶,定下心来,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将眼前的云彩收入瓶中。可是那些云一点也不听话,有的像草原上调皮倔强的羊群,有的像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鹤,怎么也不听自己的指挥。汪丹认真地瞄了一眼净瓶,只见里面雾腾腾的,只好盖上盖子,也不知道里面是否收集到了天空上的白云。
    这时候月亮升了起来,头顶之上,一弯新月如钩,仿佛一蹦就可以攀上去似的。月光如水,白霜满地,山顶上一片晶莹透亮,宛如下了一层薄薄的雪一般。真是美啊!汪丹依依不舍地下山了,一边走,一边反复回头。突然间,汪丹发现石头的缝隙处,长有一排异常妖娆的植物,树叶的形状有些像楮树,可是跟楮树又不尽相同,颜色更绿,枝条更白,灵性更足,它们迎风招展,就像喜笑颜开跟自己打招呼一样。汪丹怦然心动,连忙踅回,折下一截树枝撕开皮一看,只见树皮坚韧洁白,纤维又细又密,分明是造纸的最好原料啊!
    汪丹把这种植物命名为青檀,因为它看起来像黄檀树,可是又不一样。汪丹把青檀栽在了自己家中的小院子里,待长到三年左右时,汪丹开始收割枝条,在冬天的时候砍下枝条浸在山泉之中。几个月后,再用锋利的小刀将青檀皮剥下来,放入浸了石灰的池水中,随后,又对着不远处云雾缥缈的黄山,恭恭敬敬、五体投地叩拜,紧接着将净瓶打开,口中念念有词,将从黄山采集到的白云导入池中。待青檀皮轻度腐烂,捞出晾在山上,让其经受风吹雨打日晒。随后又将那些腐烂的树皮放入泉水之中,不断地搅动,看着它们如细小的云彩一样翻滚。最后,用竹帘将它们捞起,沥干水分,在墙壁上烘烤——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生产出了薄如蝉翼、美如白云一样的纸张。因为泾县所在地为宣城,尽管纸张有很多品种,可是汪丹化繁为简,称这种以青檀为原料的纸为宣纸。
    当汪丹执着蘸着墨汁的毛笔试纸时,心提到了嗓子眼,差点就蹦了出来。笔尖甫一接触到冰肌玉骨般的纸张,敏感、细致和悠然,仿佛有神导引,仿佛本能释放,冥冥之中,会不自觉地运息调心,细品静穆三昧。于宣纸上,汉字的线条脱离了沉重,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深沉,变得舒展而柔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草一样摇曳多姿。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笔墨仿佛注入了神秘的因子,有插上翅膀的想象,会变成山峦、河流、树木。一切都变得清澈或清晰,墨水顺着青檀皮的纤维,变成花鸟,变成鱼虫,变成人物……当笔墨描绘大地之时,纸上就是天空;当笔墨凝聚成山峦之时,纸上便是云层;当笔墨演绎树林之时,纸上又是雾霭;当笔墨转成堤岸之时,纸上一下子成为河流……至于在纸上写字的感觉,更是行云流水、风和日丽、繁花盛开。可以是卵石铺地、自然相连;可以是扶老携幼、欢歌笑语……在宣纸上随意书写之时,与其说是在写字画画,更像是知己对饮、挚友倾谈,甚至可以说是进入一种“禅定之场”,不仅感受到万事万物的“形”,也感受到万事万物的“意”,甚至感受到万事万物背后的“象”。毛笔于纸上滑行,还有庄子所言“浮游”的感觉,以笔墨线条为扁舟,以宣纸为湖水,一条悠悠的线条,上达天宇,下至龙潭,一直可以追溯到宇宙洪荒、白云苍狗,探得龙鳞凤羽、羚羊挂角,不知蝶为人,还是人为蝶。汪丹终于释然: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道法自然,把人神万物一体化地平等看待,不需做过多的拆分,也不能厚此薄彼——这是汪丹从宣纸和笔墨中获得的领悟。
    奇怪的是汪丹本人,在以青檀生产出了宣纸之后,或许是尽得天地之灵气,连容貌都大变样,少年时相貌怪异、举止粗笨,到了而立之年,反而变得眉清目秀、丰神俊朗、倜傥洒脱,既有“万钟于我何加焉”的雍容气韵,也有卓然挺拔的炯炯神采。一个人的气质,就是他的内心世界,此番汪丹脱胎换骨,明显是灵魂荡涤产生的功效。凡与艺术相拥的人,身上自然而然地会携有一种超脱宁静的灵性,这应是美的垂青和浸淫吧?汪丹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苍天有眼,秋毫明察。其实老天什么都能看到,心亦如明镜。想到这,汪丹不由肃然起敬,转而感到恐惧——人真是太渺小了,就像这青檀树一般。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渺小也有渺小的价值,也如这青檀树一样。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汪丹渴望变成一缕云丝,表现了汪丹对白云的喜爱和对生命独到的感悟。
    B.小说中汪丹制作宣纸的过程耗时较长且程序繁杂,但因态度虔诚,终能一气呵成。
    C.小说中汉字的优美形体与宣纸的洁白细密相得益彰,让汪丹感受到了书法的真谛。
    D.小说结尾处汪丹容貌的变化,实则是因为艺术的影响而产生的气质与心境的变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汪丹爬上高山、收集白云等情节,为下文发现青檀树作铺垫,也暗示了宣纸的来之不易。
    B.小说通过丰富的想象,描写了汪丹在宣纸上书写时的画面,表现出了宣纸和书法背后的文化之美。
    C.小说结尾处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汪丹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凸显了生命无常、把握当下的主旨。
    D.小说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对白云、月色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既使抒情氛围浓郁,又让叙事节奏舒缓。
    8.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的书法美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请结合本文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①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褀,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②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②燕后:赵太后女,因嫁给燕王,故称“燕后”。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三世A以前B至于C赵之为赵D赵王之子孙E侯者F其继G有在者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指相对于“主”的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向使,指如果、假使,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向使”词义不相同。
    C.贱息,指卑贱的儿子,本文中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犬子”的意思大致相同。
    D.山陵崩,古代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说法,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文中指赵太后去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斯以历史上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国国君任用客卿而富国强兵的史实为例,证明秦王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B.触龙为儿子谋取职位,其目的是为了劝赵太后让长安君做人质,这一请求不仅没有遭到拒绝,还引起了太后的同情和共鸣。
    C.燕后远嫁,赵太后握着她的脚后跟哭泣,之后又在每次祭祀的时候为她祷告求福,由此可见赵太后爱女儿是胜过爱儿子的。
    D.李斯和触龙在进言一事上都存在困难:李斯本人属于被驱逐对象,而触龙是要在赵太后已明确阻止大臣进谏之后再行劝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4分)
    (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4分)
    14.李斯和触龙劝谏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①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1126)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南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用“壮观”二字点明总体印象,再用“楼阴”“背日”两词点出作者所站方位是从楼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由实转虚,想象岳阳楼南边湖岸草木葱茏,相连不绝,“南服”“异态”等词暗含了作者对时事的感慨。
    C.颈联写出作者遭遇贬谪、颠沛流离、双鬓斑白的状况,与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用“风壮浪涌”照应开头所写之景,又用“心茫然”收束全诗,展现出作者欲言又止、郁愤不平的心境。
    16.有人评价本诗“学杜而得其骨”,请结合杜甫的《登岳阳楼》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 ”。
    (2)《阿房宫赋》中“ ▲ , ▲ ”两句表现出阿房宫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
    (3)设想你在游览南京博物馆时有感于六朝的兴亡更替,可能会想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物谈》指出,在剧作中,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侍萍与周朴园的冲突,都只在第二幕中有所体现,在整个作品中,这两组冲突是断断续续的。 ① ,贯串全剧,构成了全剧剧情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剧作是把繁漪与周朴园的冲突作为剧中主要矛盾的。
    《人物谈》认为这种主要冲突的设立和表现,是非常艺术的。正因为周朴园在威逼繁漪吃药中,露出了那么狰狞的面目,所以才激起了她后来更大的反抗,而且使她觉得这种生活实在无法忍受,更非死命地拖住周萍不可。她愈是要拖住周萍,又愈使周萍恐惧、厌恶,愈使他要迅速摆脱。而在周朴园一面呢,看到她居然当着儿子的面也露出了反抗的意思,就觉得只有用更大的压力来对待她,只有用更强的警惕来防范她。而不知道 ② ,都只是促使她更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拖住周萍。结果反而使他的家庭更失平静,使他自己更失尊严。
    这两个人物,在矛盾冲突中,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解决矛盾。但是对立双方各自的每一次动作,都刺激对方产生违背这方愿望的动作,其动作和效果总是不一致, ③ ,而且这种反方向的发展,是必然的、自然的,从而推动冲突变得更为强烈,直至危机的爆发。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周萍被她拖住后,感到恐惧、厌恶,想要迅速摆脱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架梁,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虽然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守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20.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
    B.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C.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D.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横线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作诠释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等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请根据材料内容用一个判断单句对“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诠释,不超过4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竞争无处不在、必不可少。今天,在追求幸福生活、建设美好社会的过程中,公平竞争是创新创造的源泉。但各个领域中的过度竞争,也造成了诸多无价值的内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原文是说“身边的女性”,“不能清楚地作为志向来表达”)
    2.B(原文是排除了“传统男性主导意识的信徒”)
    3.C(没有体现文中所说的“女性意识”。)
    4.①“红楼梦”中“红”有指代女子的意思,“梦”则体现了人生现实的虚幻性,让人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②“红楼梦”书名契合作者的创作主旨,既交代了这些女性的生存环境,又暗示了她们人生的惨淡,有“女性意识”的呈现。③而“石头记”过于笼统,“金陵十二钗”只提到部分人物,都不如“红楼梦”合适。(书名解释1分,分析2分,比较1分。有其它答案意对亦可。)
    5.①曹雪芹认为女子行止见识超越自己,是褒扬女性的价值,肯定女性的力量和作用;②曹雪芹认为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要为她们著书,展现她们的实存经历;③曹雪芹要让“闺阁昭传”,就是承认女性的自我主体性,通过艺术虚构肯定她们对生命的理想和追求。(每点2分,有其它答案意对亦可。)
    6.B(“一气呵成”错,原文说“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且强加因果)
    7.C(“生命无常、把握当下”错)
    8.①本文中“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成了真正的活物”等,体现了中国的书法鲜活流动的自由美;②本文中由书法展开的想象,以及对“形”“意”“象”“浮游”“天人合一”等思想的感悟,体现了中国书法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宣纸比作一片云,点明宣纸的质地如云朵般轻盈美好;②使用宣纸书写的时候具有云一样的灵动和自由;③体现了作者独到的生命感悟:无论是造纸还是人生,都要汲取天地之灵气,感悟如云一般舒展自由的生命真谛。(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BDF 11.B
    12.C(“赵太后爱女儿是胜过爱儿子”于文无据)
    13.(1)诸侯亲附归服,打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占土地千里,国家至今安定强盛。(“亲服”“获”“举”“治”各1分)
    (2)(我)希望能让他补进黑衣卫士的队伍,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或“使太后知道”)。(“愿”“没死”“闻”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剖析利弊,切中对方心理;引用史实,说服力强;劝谏对象能虚心纳谏。(每点1分)
    [附]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军队才能出发。”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竭力劝说。太后明确地对身边的大臣说:“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向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他希望进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左师公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才能,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补进黑衣卫士的队伍,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年纪还小,希望趁我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人更疼爱。”太后笑着说:“妇人疼爱小儿子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说:“老臣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如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长远。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伤心她嫁到远方。她走了以后,您不是不想念她,每当祭祀时一定为她求福、祝告,说:‘千万不要让她回来。’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有子孙世代做燕王吗?”太后说:“是的。”
    左师公说:“从现在向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左师公说:“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保住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降临到自己身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身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任凭您安排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军队就出发了。
    15.B(“由实转虚”错)
    16.①杜甫的《登岳阳楼》从描绘岳阳楼的恢宏气象入手,写出了自己老病孤独的处境,并表达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担忧;②本诗也是从描绘岳阳楼前所见之景入手,进而表达自身迁谪之恨、国家兴衰之感,以及内心郁愤不平的心境;③两者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表达爱国之情,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诗风。所以说“学杜而得其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8.①唯有繁漪与周朴园的冲突②压力、警惕的每一次加强③甚至适得其反(甚至相反/有时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19.①原句突出的是繁漪的表现,而改句突出的是周萍的感受,与文本想要突出繁漪与周朴园的矛盾不一致;②原句中三个“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繁漪反抗的后果;③原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势强烈,逻辑性强。(每点2分,答到两点得满分)
    20.C(文段中的冒号表示总结上文。A.用于提示性词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B.解释原因;C.总结上文;D.表示引出说话内容)
    21.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修改一处得2分,改出两处得3分)
    22.(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一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为匠师遵守、人民承认的惯例法式。(判断单句形式1分,“一直沿用”“为匠师遵守、人民承认”“惯例法式”各1分)

    相关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中说,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中说,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